- 74.50 KB
- 2022-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何青一、《生活与哲学》的课程性质、内容冃标和基本理念1.《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基本性质。《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对高屮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2.《生活与哲学》课程基本的内容目标和总的要求。按照《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表述,《生活与哲学》课程基本的内容目标和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觅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口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生活与哲学》教材所遵循的基本理念。编写《生活与哲学》所遵循的基本理念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普通高屮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根据《中共屮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共屮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屮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屮共屮央国务院关于进-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基本精神,全面贯彻新课标的各项耍求,用新的课程观、教材观、知识观和教学观指导教材编写,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止确的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索质提高和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二、《生活与哲学》教材的主要特点1.贴近实际,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木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和统一。(时代感)“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反映。哲学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來概括口己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凝聚口己时代最精致、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从而成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因此,贴近实际,贴近时代,对于《生活与粋学》模块具有特殊的意义。首先,一个实际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生活与哲学》模块,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木观点的教育,让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木原理和方法,就必须紧密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分析、反思我们的时代任务和时代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分析、研究屮国的现状和历史,具体分析和解决屮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屮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问题。其次,实际还包括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实际。和平与发展是我们时代的主题。学\n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必须联系这一主题,把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我们的时代主题联系起來,深入\n领会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意义。1.贴近学生,加强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针对性)贴近学生,就是要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认知发展规律來编写教材,就是要把学生感兴趣、对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有用的知识、原理和方法写进教材,努力做到“少而精,讲管用的”。就是所选择的内容耍有利于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有利于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徳;有利于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有利于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索养以及环境意识;有利于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有利于使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徳、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是选择知识、原理和素材时,牢牢把握和坚决遵循的原则。3•贴近生活,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实效性)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常遇到的一种现彖,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要把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方法时,学生往往认为老师所讲的,除了应付考试外,和口己再无任何关系。好的思想和理论反而引不起学生的关注,这一现象表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在一定程度上己经脱离了学生生活的实际。《生活与哲学》课程内容,紧扣社会生活的主题,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力图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努力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知识支撑的课程模块。从表面上看,教材所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但由生活出发所解释出来的其实是理论的逻辑。哲学产生于人们对生活、实践的追问和反思。因此,教材致力于从具体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屮引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和方法,在这一过程屮,有的知识是采用案例引出的方法,有的知识是采用问题引出的方法,还有的知识是采用情境引出的方法。这三种方法的共同点,就是立足丁•社会生活,注重把学生的生活、实践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坚持以生活逻辑为主线,尽量避免用理论逻辑打乱学科逻辑。遵循这一思路构建的生活与哲学的体系就显得生动、丰满、具体、亲切。1.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和实践性。(主动性)《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学生思想品徳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基础的奠定和课程设计的开放性、实践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后者是手段,前者是H的。新教科书特别注意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新教材的着眼点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简单给予,而是把形成知识的过程的体验、把获収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放到了突出的位置。新教材在给予学生知识的时候,并不是像传统教科书那样把知识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提供案例、问题和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验、去选择、去解决,在这一过程屮让学生自己去判断是不是、能不能、该不该、值不值,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从屮了解、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木原理和基本方法。特别注意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出发,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促使学生从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中生长出新知识。因此,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和路径,促使学生自己得出并表达结论。三、《生活与哲学》教材的设计思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讲述,融入到了社会生活、实践的主题Z屮。从生活、实践出发,以探究性活动为主导,通过案例考察、问题辨析、情境导入等方式,呈现哲学模块的基本内容。哲学模块的核心问题:如何看待自然、社会(人生)和思维,如何树立\n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全书从生活的智慧、生活的探求、生活的方法、生活的选择四个方面展开,即四个单元,每单元突出一个核心问题,层层递进。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主要是从学生身边的哲学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哲学的一般知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重要特点。本单元I韦I绕的一条主线就是哲学和生活的关系问题。知识冃标:本单元主耍是从学生身边的哲学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哲学是什么,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以怎样的方式看待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重要特点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生活与哲学这门课程,必须首先搞清楚的问题。能力冃标:本单元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白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意识;培养学生鉴别理论是非的能力,识别不同哲学派别的木质,了解哲学基木问题的理论;增强学生把握哲学与时代关系的能力,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与功能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发展和开放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冃标:本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热爱哲学、追求真理、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培养学生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的意识;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时代精神的精华的意识,自觉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世界,指导口己的生活和实践的意识。基本结构是:哲学(第一课)——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课)——哲学的功能(综合探究)。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主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入手,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外部世界,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在实践屮探索和发展真理。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I韦I的世界。知识冃标:正确处理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真理来实现的。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在实践屮探索和发展真理,能力日标: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物质观分析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正确认识世界的木质、白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意识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正确区分和判断真理与谬误的能力,正确地对待真理和谬误,坚持真理反对谬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tl标:树立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思想观点,反对上帝或神灵创枇说,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正确认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增强口觉贯彻和执行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口觉性;牢固树立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的思想,牢固树立热爱真理、追求真理、坚定真理的信念,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把在实践屮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基木结构是:物质(第四课)——意识(第五课)——实践(第六课)——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综合探究)。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掌握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做事的能力。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从思想方法的角度回答“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用I的世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发展观点、矛盾观点是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基本回答。知识目标:本单元是在上一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世界是怎样的,世界以怎样的\n状态存在和发展,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什么?如果说第二单元是从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关系的角度,冋答了“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阖的世界”,那么,本单元则侧重于从方法论的角度冋答“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一主题,用思想方法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世界是怎么样的”壮丽画面。这一内容从学科逻辑的角度來说,属于辩证法的范閑。因此,本单元也可以看作是第二单元的续篇。能力冃标:本单元主耍是帮助学生掌握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全而的观点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用辩证否定观认识利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冃标:本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木立场,觉地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方法认识和改造世界,自觉反对和抵制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以人为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结构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的观点(第七课、第八课)一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规律(第九课)一一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创新(第十课)——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综合探究)。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历史问题,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正确的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本单元围绕的核心问题是在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世界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知识目标:木单元主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和实践岀发,认识社会历史的真谛(知道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明确社会历史的主体,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懂得如何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把握实现和创造人生价值的基木途径。能力日标:主要是帮助学生用唯物史观、尤其是用物质生产实践认识社会历史的奥秘,初步形成止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能力,初步具有运用唯物史观止确分析和看待社会、人生的能力,初步形成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初步具有正确地设计和规划自己人生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日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培养学生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的群众观点,坚定学生的群众立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做贡献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本结构是:历史观(第十一课)——价值观(第十二课)——人生观(综合探究)四单元Z间的逻辑关系:生活、实践的观点(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认识世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意识•实践)——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联系•发展•矛盾•创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历史的真谛•价值的创造和实现)。四、教学建议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我们感觉到学生刚开始接触哲学时,都会感觉哲学很神秘、抽象,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从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社会生活\n的实际出发(三贴近),以案例、情境、问题设置等形式,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识,并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哲学知识确实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看待分析问题、提升自己的能力有切实的帮助,就会对它产生兴趣,从而才会积极、主动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