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考研基础背诵笔记 30页

  • 68.42 KB
  • 2022-08-25 发布

哲学考研基础背诵笔记

  • 3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屮国哲学史复习参考一、名词解释1、《白虎通义》: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耍著作。又称《白虎通》、《口虎通德论》。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口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LI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日,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主要注本冇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了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Z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Z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介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Z中。在此某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汉以后,仁成为五徳(仁、义、礼、智、信)之首。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力物本原的意义。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Z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白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的观点。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屮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冇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Z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和互割裂、和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就“道”听任口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來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Z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5、【白马非马】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命题。它是揭示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的命题,触及到了概念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的思想。另外,这一命题也触及到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概念Z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6、【太极】太R卩大,极指极至。语出《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扑。”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卦。近代孙屮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译西文“以太”,仍视为宇宙的木原:“元始Z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Z笫一时期也。”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7\n、【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西汉董仲舒加以系统化、哲理化。后导致谶纬神学的出现,故受到王充的批判。8、【知行合一】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知先行后”导致的知行脱节的不良风气,人力提倡知行合一。对反对知行脱离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混淆了知与行的本质区别,有以知取代行的倾向,故受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的批判。9、【经世致用】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思潮。指学问必须能治国安民,有益于国计民牛,取得实际的功效。又称经世致用之学,与空疏无用之学相对。最初导源于南宋的浙东事功学派。到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一股学术思潮。10、【中体西用】中国近代中西文化Z争中洋务派的主张。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意为以屮国传统文化即纲常名教为立国之根本,以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措施为强国之作川。这一观点表明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要使中国富强必须向西方学习。但它主张维护传统社会的根本制度和纲常名教,希企用西方的“富强Z术”使封建社会恢复生机。成为洋务运动、反对维新变法的思想纲领。在晚清有较大的社会影响。11、【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总称。近代孙中山提出的屮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学说和理论纲领。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的理论和政治纲领,孙中山思想体系的核心,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产牛了广泛、深远的影响。12、【道法自然】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用语。《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否定了宇宙间有意志的主宰存在,但老子由此反对人为,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13、【中庸】儒家的哲学范畴。即在处理事物的矛盾吋应当掌握的合适的“度”。14、【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把口然观和人的活动归结为五种物质因素,含朴素唯物主义因素。战国秦汉间出现五行相生相克学说。五行相克是木克±,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上克水。五行相牛是木牛火,火牛上,土牛金,金牛水,水生木。15、【理学】又称道学、新儒学。宋元明淸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吸收了道家和佛教哲学思想而产生的新儒学。它以性命义理为核心,是宇宙论、认识论和道徳学说高度统一的思辨哲学。它以“理”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和宇宙本体,取代了传统儒学思想的“天”的地位。南宋以后,被统治者奉为官方哲学。明清Z际,从理学内部分化出王夫Z、颜元、戴震等人,对理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批判。16、【致良知】明王守仁提岀的认识论和伦理学思想。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心为万物之本,故良知亦为力物之木。王守仁良知实际上是对封建伦理道徳纲常的概括。17、【三表】韻子提出的检验言论为认识是非的标准。表,指法、仪;三表即三条标准。墨了认为,人们的言论与认识是非必须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即:“冇事Z者,冇原Z者,\n有用之者”。以历史经验判断言论事非;以广人民众的直接感性经验为是非依据;以言论和认识的实际效果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是屮国哲学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检验其理的标准,带有浓厚的经验论色彩,并以Z论证天志和鬼神的存在。18、【阴阳】本义为日照的向背。向L【者为阳,苗II者为阴。后来用以指气和事物所包含的对立因索。19、“反者,道Z动”:反者道Z动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总纲,同时也是道的第2层含义,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性质一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20、【性善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孟子首先捉出。性善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徳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冇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21、【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垂要学说0—,认为人的本性具冇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徳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乂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22、格物致知:屮国宋明理学认识论学说。始见于《礼记•大学》。原是作为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方法的命题。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把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程颐认为格物就是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耍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Z类。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一个体认人所固有的理的过程。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连结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方法。他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英极。并认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是认识的两个方面。陆九渊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王守仁认为格为正,物为事,致为至,知为良知。因此,格物也就是致良知的工夫。明清Z际的王夫Z认为,格物就是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是以“学问为主,而思辨辅Z”。致知就是人们进行思辨的理性活动,以“思辨为主,而学问辅Z”。他认为,如果没有格物,不接触外界事物,就会使人陷入空想;没有致知,就会被各种事物的现象所迷惑,因而两者必须相济。23、离间白:(关于成就,其一是人们向来认为先秦的名家就是名学,其主要的辩论,就是“合同界”,“离间白”。而冯氏则认为先秦辩者Z小实际上分为二派,--派以惠施为首领,主张“合同异”,另一派以公孙龙为首领,主张“离坚A";)“坚口石二”是《坚口论》的新论题,在这一论题中,公孙龙以口石为例,阐述了他的“离坚白”观点。公孙龙认为人的感觉是不能同时兼知石的坚性和白性的。即使人的理性心智参与进来,理性仍不能对各感官所获得的诸感觉进行综介,故此关于石头的坚性与白色的认识是彼此分离的。他甚至认为,“坚”与“白”也可以离开具体的石头而独立自存,即独立自藏于物外。公孙龙以感官的局限性为由,割裂了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夸大了共性和—•般的相对独立性,使共性脱离了个性,一般脱离了个别,认为它们町以独立口存,这显然带有唯心论的观点。【《名实论第六》提出了名实观和正名的原则,可以看作公孙龙哲学的提纲和绪论(古人著述习惯将序放在末尾)。名实观是讨论名实关系问题的。公孙龙首先提出了“物”“实”“位”\n“止”四个基本范畴,其中“物”即天地万物,“实”即事物本身的质的规定性,“位”就是物Z实用来充实它自己而不空旷的那个范I韦I,“正”就是事物应当处在它应在的正当位置。“无名,实谓也”。名是对于实的-•种称谓。“正名实而化天下”,名实之辩风起云涌,而真正从逻辑理论的高度明确提出并系统论述“正,名”问题的论著,首推公孙龙的《名实论》。公孙龙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极其重视“止名”的问题。他力图纠止名实混乱的现彖,达到教化天下,稳定和巩固社会制度的忖的。“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是公孙龙正名理论的立论基础。“其名正则唯乎其彼此焉”,是公孙龙正名理论的核心,它明确规定了正名的基木原则和要求。按照“唯乎其彼此”的原则,一个事物只能有一个与之对应的名称,一个名称只能有一个与Z对应的事物。《名实论》具有朴素反映论的性质,是公孙龙逻辑思想的基础。这一提法强调的是概念的自身同一,否定的是概念的含混游移,明确地揭示了形式逻辑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这是从概念论介度对公孙龙逻辑思想的总结,也是《名实论》的成就和贡献,但是,《名实论》所描绘的万物彼此绝对独立和分离,却否定了事物的联系和转化。它所主张的名实一一对应,则是名实关系的凝固化和对概念同一性的形而上学理解。】24、体用不二:所谓“天道”和“天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天道”是体,“天命”是用,体用不二,谓之“夭心”。生生不已,循环往复,谓之“天意”。“体用不二”论,是熊I•力现代新儒学思想体系屮最棊本的观念。这观念主要展现在其原创性的经典Z作《新唯识论》之中。他所谓“体”是“心体”、“性体”,即人的生命存在的本体、宇宙力物之木根及其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道德的本体和道德的主体。所谓“体用不二”,也就是肯定牛命的意义和人牛的价值,是为了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重新寻找“人牛木质”和“宇宙本体”。熊氏认为,吾人与天地万物所同具的仁心本体,内蕴着极大的力量,可以创造出、生化出整个人文世界。他高扬了仁心本体刚健、创生的特质,实际上是以积极的人生态度、生命意识和人木精神去面对世界,创造世界,同时乂上张不被人们创造出來的物质世界和人文建制所异化、所遮蔽,以致忘却、沦丧了人Z所以为人的根蒂熊十力的''体用不二”与程朱“体用一源”的不同在于:程朱虽然肯定体在用中,体不离用,但体是存藏于用Z中的,与用不离不杂的一种抽象实体。熊十力坚持实体不在功用Z外、肯立精神对于物质的主导、认定实体白身是变动生生的,他的体用论可视为儒家刚健、崇徳、用世等价值的本体论基础。(现代心学与理学)25、《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共20篇,492章,《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其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26、正名:孔子对于社会的理论。他认为,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最重要的事情是实行他所说的正名。就是说,“实”应当与“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介。在社会关系屮,每个名都含冇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君、臣、父、子都是这样的社会关系的名,负冇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孔子正名学说的含义。27\n、不忍人之心:孟子曰: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所以,所谓的「不忍人之心」,应是在「乍见」任何一人Z危及生命Z际,都能有此纯粹,无条件,全无感性欲求的本心…28、和而不同:《论语.了路》里有一句名言:“君了和而不同”。意思是说,作为君了,要善于调合各种才盾,要善于跟别人和谐相处;但与此同时,当自己的意见不同于别人的意见时,要尊重别人的意见。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乂不千篇一律,不同而乂不相互冲突。…《中国哲学史》复习思考题第一讲:绪论1.如何理解《屮国哲学史》的发展历程。2.如何理解哲学的含义及其研究对象。3.如何理解哲学的价值。4.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史》的分期。第二讲老子1.如何理解老子之“道”的具体含义。2.如何理解老子Z“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试以“自然无为”为例来加以分析。第三讲:《周易》1.如何理解《周易》“经”中的哲学思想。2.如何理解《周易》“传”中的哲学思想。第四讲:孔子1.如何理解孔子关于“仁”的思想。2.如何理解孔子的“正名”思想。3.如何理解孔了的“中庸”思想。笫五讲:墨子及后期墨家思想1如何理解墨子的“兼相爱”与“交相利”思想。2试述后期墨家有关逻辑方面的一些思想主张。第六讲:孟子1.如何理解孟了的“四端”思想。2.如何理解孟子的“尽心”与“尽性”说。第七讲:庄子1.如何理解庄子的齐物论思想。2.如何理解庄子的消遥游。3.如何理解老子与庄子关于“道”之思想的异同。笫八讲:惠施与公孙龙1.如何理解惠施的合同异思想2.如何理解公孙龙的马非马”说。3.如何理解公孙龙的“指物论”。4.如何理解公孙龙的“坚白石”论。第九讲:管子1.如何理解《管子》中关于“水”的论述。2.解释《管子》中的“精气说”。\n1.如何理解《管子》中的“任法|何不任智”。第十讲:苟子1.如何理解荀子的“天人之分”思想。2.如何理解荀子的“性伪Z分”思想。3.如何理解荀子的“虚一而静”思想。第十一讲:韩非了1.如何理解韩非子的“法”、“术”、“势”是一个统一体。2.如何理解韩非子的“五諡”思想。3.如何理解韩非子的“因参验而审言辞”的认识论思想。笫十二讲:董仲舒1.如何理解董仲舒对阴阳和五行的看法。2.董仲舒是如何论述天人感应论的。3.如何理解董仲舒的“性三品”说。第十三讲:王充1.如何理解王充的“天地合气,万物口牛”的元气本体论思想。2.如何理解王充的鬼神观。3.如何理解王充的“事有验证,以效实然”的认识论思想。第十四讲:王弼1.如何理解王弼的“以无为本”思想。2.如何理解王弼的言、意、彖之辨。3.如何理解王弼的名教与自然Z辨。笫十五讲:裴頒1裴鎮是如何论述其崇有学说的。2裴鎖是如何反对贵无派的。第十六讲:郭象1.如何理解郭彖的“万物自生独化”说。2.如何理解郭象关于“道”的思想。3.如何理解郭象对于“有待”和“无待”思想。4.如何理解郭象关于名教与自然的思想。第十七讲:法藏与华严宗1.如何理解法藏的“法界缘起”说。2.如何理解法藏的“圆融无碍”说。3.如何理解法藏的“六相圆融”说。4.如何理解法藏的“十玄缘起”说。5.如何理解法藏的“一心缘起”说。第十八讲:惠能与禅宗1.如何理解惠能的“本性是佛”思想。2.如何理解惠能的“顿悟成佛”思想。3.如何理解惠能的“自性真空”思想。4.如何理解惠能的“无念为宗”思想。5.如何理解惠能的“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第十九讲:张载1.如何理解张载的“太虚即气”思想。2.如何理解张载的“一物两体”的辩证法思想。\n1.如何理解张载的“气质之性”与“天命之性”思想。第二十讲:二程1.如何理解程颍的“天理”思想。2.如何理解程颐的理气论思想。3.如何了解程颐的两种人性:“天命之谓性”与“生之为性”。第二十一讲:朱熹1.如何理解朱熹的理气观。2.如何理解朱熹的辩证法思想。3.如何理解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4.如何理解朱熹的知行观。5.如何理解朱熹的人性学说。第二十二讲:陆九渊与王阳明1.如何理解陆九渊的“心即理”思想。2.如何理解王阳明的“致良知”说。3.如何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4.如何理解陆九渊与王阳明的“格物”说。第二十三讲:颜元1.如何理解颜元的“理气融为一片”。2.如何理解颜元的“非气质无以见性”。3.如何理解颜元的“格物”观。第二十四讲:戴震1.如何理解戴震“气化即道”的思想。2.如何理解戴震的“生生而条理”思想。3.如何理解戴震的“血气心知”思想。4.如何理解戴震的“理存于欲”思想。第二十五讲:康冇为1.如何理解康有为的“以元为体”的形而上学思想。2.如何理解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3.如何理解康有为的“人同”学说。4.如何理解可以外的“仁爱”学说。第二十六讲:章太炎1.如何理解章太炎的“凡物Z初,只有阿屯”的形而上学思想。2.如何理解章太炎的“俱分进化论”思想。3.如何理解章太炎的“革命进化论”思想。第二十七讲:孙中山1.如何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2.如何理解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3.如何理解孙中山的“民牛史观”。1996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名解六府三事、天爵、四法界、德性之知、俱分进化问答(五选三)1、荀子对礼义和人性的看法\n2、王弼对自然名教的看法3、慧能“本性是佛”说4、王夫之能所关系的论述5、严复的认识论1998北京人学西方哲学史(屮国哲学方向)1、费希特的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2、——最早提出上淸存在的本体论证明3、单了的预定和谐是——(国名)哲学家——提出的命题4、培根提出的四假象是——5、——(哲学家)在——(著作)提出主奴意识6——(哲学家)认为知识即是美徳7、芝诺否定运动的四个论证是——8、思想和广延都是神的属性是——(哲学家)提出的命题9思想是最人的优点,智慧在于说岀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是一一(哲学家)提出的命题简要解释下列概念或命题5分1、巴门尼德的存在2、原子和虚空3、四因说4、流溢说5、唯实论6、我思故我在7、物是观念的集合8、笫一性的质利笫二性的质分析题4选315分1、柏拉图理念论的分冇说及其困难2、休谟的因果学说及其理论基础3、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学说及其作用4、黑格尔主体即实体的思想2000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名词解释1、《礼记》2、谶纬3、崇本举末4、习与性成5、体用一简答1、郭彖与支遁逍遥义的比较2、华严宗的“四法界”说3、戴震论理和欲的关系4、郭店楚简的发现及其意义论述1、《易传》关于道的看法2、王阳明与朱熹格物学说的比较2001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一、解释下列哲学命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2、以心原物3、圣人体无4、-•故神两故化5、物莫非指而指非指二、把下面一段文字标点今译并给以分析评论(25分)求向物于向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于今未尝有以明物不來于向未尝无故知物不去复而求今今亦不往是谓昔物口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口在今不从昔以至今2002年北京人学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n名词解释[不全]1离坚白2淮南格物3力理具于一心4通为夭下第一要义《今年和去年都考了一段给原文标点,翻译和评述》先秦的2005北人中国哲学名解是者(巴门尼德);理念(柏拉图);唯名论;启蒙运动;单子……简答与论述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亚里士多徳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斯宾诺莎事物的次序即观念的次序;洛克第一性的质与第二性的质(为何提出此种区分);休谟的因果观;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康徳的哥白尼革命;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2005北大中国哲学名解与简答中庸;离坚白;以说出故;六理;四法界;能必副其所;四几论述(选二共7()分)比较孟子与告子的人性论(仅供留学生);比较韩非与老子的道论;比较朱熹与罗钦顺的理一分殊;比较王守仁与王夫之的知行观标点翻译(共20分)原文为《中庸章句序》文首至“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2005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名词解释20中庸,四法界,六理,四几二简答4()离坚白,以说出故,崇本举末,—•物两体,能必副其所三问答70国内考生前3题选2,外国考生4选21老子与韩非道论异同2罗钦顺与朱熹理一分殊3王守仁与王夫之知行观异同4孟子与告子人性论比较四标点并翻译古文20分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Z失其传而作也o盖口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口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2007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部分一、名词解释三表四端虚一静因内籀外籀人副天数神灭论太虚即气理一分殊四句教二、论述题试述朱熹、王阳明、王艮及颜元的格物思想。现代西方哲学部分二、论述题1、论述柏拉图关于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的区分2、从方法论角度分析笛卡儿的怀疑3、分析洛克关于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的思想4、分析黑格尔的哲学起点。2001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试题一、释词心斋;人副天数;独化;道统;格物;三世说;二、翻译(略)三、简答1、庄了是如何继承和发挥老了的思想的?2、什么是法界缘起论?华严宗是如何论证法界缘起的?3、朱陆Z争的内容及其意义。四、论述中国哲学中,“天人和一”论有哪儿种理论形态?请分别予以评述。2002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试题一、词1、齐物论2、即万物之口虚3、理一分殊4、至艮知5、俱分进化二、翻译三、简答1、怎样分与评价王弼的一段话:“忘象者,乃得意者也;……而象可忘也”2、怎样评价王夫Z对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批评?四、论述论先秦时期人性论的历史的与逻辑的演变2003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试题\n〈一、名词解释止名;反者道之动;春秋繁露;言意之辩;西铭;坛经;六经注我;致良知;孔子改制考;天演论二原典解读(略)三、论述(二选一)1、分析、评价庄子齐是非的思想2、分析、评价王阳明“知行介一”的观点。1999年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西方哲学史试题一、简答下列各题(每题5分,共50分)1、爱利亚学校2、柏拉图“冋忆说的主要内容3、德漠克利特的“影像”说4、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一哲学”的定义5、“奥卡姆剃刀”6、休漠的不可知论观点7、笛卡儿的二元论8、卢梭关于人类不平等的论述9、康德的“自在之物”(“物口体”)10、费尔巴哈论“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二、冋答下列各题(每题10分,共30分)1、洛克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2、简评实用主义真理观3、海德格尔论“此在”三、试论述黑格尔对康徳哲学的批判与继承(20分)2001北京师范人学1•仁2.不忍人之心3.和而不同4.《坛经》5.《封建论》6.张载7.王阳明&民生史观1.董仲舒哲学的特点是什么?对你冇什么启发?2.试论朱熹知行观理论价值3.论述中国历史上的形神观2002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史试题一.名词解释(选答5题,带*号者佛教方向必答,共20分:四端齐物*一念三千片去界缘起本体质力相推二.简述题(选答4题,带*号者佛教方向必答,共60分:1.试述孔子的“以政为徳”思想。2.试比较王充与郭彖的“自生”理论。3.*唯识“四分”的构成及说明了什么样的道理?4.什么是见闻Z知与徳性Z知及其二者的相互关系?5.试分析康有为天人学说的主要特色。三.给卜列原著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20分)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Z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丁•地理是故知幽明Z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Z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2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復之道1佃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白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n夫理有至极外内相冥未有极游外Z致而不冥于内者也未有能冥于内而不游于外者也故圣人常游外以冥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见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白若见形而不及神着天卜•之常累也是故睹其与群物行则莫能谓之遗物而离人矣睹其休化阳应务则莫能谓只处忘而自得矣岂直谓圣人不然哉乃必谓至理之无此是故庄子将明流统之所宗以释天下之可悟若直就称仲尼Z如此或者将据所见以排Z故超圣人Z内迹而方外于数子宜忘其所寄以寻述作Z大意(注:标点直接在试题上做,不用另抄题)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一、简答题1,《道德经》2,公孙龙3,天命之谓性4,斗苒之性5,裴傾6,天人交相胜7,四法界8,《传习录》9,严复10,《虺书》二、论述题1,试分析孔子“仁”和墨子“兼爱”思想的同异。2,具体说明宋儒“理一分殊”的思想。3,王夫之人性论的具体内容。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哲学试题一•简释1.《齐物论》2.无行相克3.—阴一阳之谓道4.形质神用1.得意忘象6.血气心知7.八识8.般若9.《仁学》10.《新理学》二问答1.孟子“尽心,知性,知天”思想评述.2•试述郭象”独化论”1.张载”太虚即气”思想评析马哲一.1.哲学的反思性2.辨证的否定观3・真理的逻辑证明与实践检验4・价值观及其功能5.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二.材料题(太多自己找)'•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等于抛弃了辨证法'*谈对其的理解.三.论述1.论物质和实践的关系2.论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2005复旦大学一,意识形态实践唯物主义市民社会万物皆备丁我中体西用四假象语言游戏绝对命令科学共同体口然法《增长的极限》禅宗马丁路徳三达徳二、简答题(共4题,任选2题,每题25分)1.怎样理解“人不是单个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意)1.比较老了与庄了思想的异同3.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4.科学与伪科学,非科学的区别及意义2002中国社科院中国哲学一、名词解释(共四题,每题5分,共20分)1、《大学》2、四端3、鹅湖之会4、王艮二、简答题(共2题,每题15,共30分)1、简述王阳明“知行合一”说。2、简述朱熹“理一分殊”说。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25分,共50分)1、试论孔子学说中“仁”与“礼”的关系。\n2、试论王夫之哲学中“道”与“器”的关系。中国哲学专业基础课试题一、名词解释(共6题,每题5分,共30分)1、正名2、兼爱3、天人感应4、一•念三千5、气质之性6、托古改制二、简答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1、简析“白马非马”。2、简述“朱陆异同”。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1、试析老子的“有生于无”。2、试析张载的“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攻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西方哲学史试题一.填充题(共6题,每题5分,共30分):1.古希腊朴素辩证法哲学家(约公元前535-475)说:“宇宙万物既非神所创,亦非人所创,乃是(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永恒的活生生的火,合规律地燃烧着,合规律地熄灭着”;“一切皆流,一切皆变”。(5分)2.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留基伯的学生(约公元前460-370)认为,万物都是由最小的、不可再分的物质粒子即原子构成,人的灵魂是最活动、最精微的原子构成。(5分)3.古希腊最垂要的智者派(诡辩派)的代表是(公元前481-411),他有一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5分)4.英国近代第一个唯物主义哲学家(1561-1626)认为,要命令自然就要服从自然,硏究和发展自然规律。他冇一个著名的口号:“知识就是力量。”(5分)5.英国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1632…1704)写有《人类理郸论》和《政府论》等著作。他反对天赋观念说,坚持“口板说”,即认为:心灵的原來状态是一块口板或-•张白纸,它上而刻画的数不清的形形色色的东西,是从经验得来。(5分)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有个主教叫(1684--1753),他澜力否认物质的客观存在,其基本论点是:我们所认识的,仅只是感觉,“存在就是被感知”,离开了感觉,什么都不存在。(5分)二.回答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1.康德所说的“口在Z物”是什么意思?恩格斯是怎样驳斥不可捉摸的“口在Z物”,证明事物是可以被我们认识和掌握的?(20分)2.在黑格尔看来,自然界只是观念的“外化”,是绝对精神通过逻辑发展阶段后把自己外在化的结果。试对这种观点加以分析批判。(20分)三.论述题(3()分)简述包括费尔巴哈在内门唯物主义者理论上的主要缺点。(3()分)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牛院攻读硕士研究牛入学考试西方哲学史考试题一.名词解释(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1.绝对精神(黑格尔)(5分)2.纯粹理性(康徳)(5分)3.白板说(洛克)(5分)4\n.理念(柏拉图)(5分)一.简答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1.简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15分)2.简述马尔库塞关于发达工业社会的理论。(15分)三.综述题(共2题,每题25分,共50分):1.法兰克福学派有哪些代农人物?“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5分)2•康徳认识论的基本内容和现实意义。(25分)409(语言分析哲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牛院2001年攻读硕士研究牛入学考试西方哲学史试题一.名词术语解释(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1)洞穴比喻(5分)2)“我思故我在”(5分)3)先天综合判断(5分)4)Dasein(此在)(5分)二.简答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1)为什么康徳称他的哲学为“哥白尼革命”?(15分)2)库恩“不可通约性”观点的实质是什么?(15分)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25分,共50分:1)试论休谟的“因果关系说"o(25分)2)试论20世纪西方哲学中的“语言的转向”。(25分)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生系别:哲学系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向:考试科目名称:中国哲学史一、基础知识填空(共6题,共2()分)(1)“三玄”()(3分)(2)“三表”()(3分)(3)“五徳”()(3分)(4)“三教”(3分)(5)“北宋五子”(5分)(6)《心理建设》的作者是。(3分)二、简释下列命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1.天人合一(5分)2.谶纬(5)1.离坚白(5分)4.中体西用(5分)三、论述题(以下四题选两题回答,每题30分,共60分)1.试论荀子的“化性起伪”思想。(30分)2.试论张载的气一元论为何在朱熹那里转化为理本体论。(30分)3・试比较王充的“知为力”与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异同。(30分)4.试析黑格尔为何断言孔子没有哲学,认为《论语》只是格言集。(30分)200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研哲学基础理论复试试题一、名词解释(5X6=30分)1、白马非马2、格物致知隐藏:3、四因说4、绝对理念5、此在(Dasein)6、《正义论》隐藏:二、简答题(10X4=40分)1、简述唯理论与经验论的某本分歧。2、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基本内涵。3、简述屮国美学界对“美是什么”这一基木命题的儿种代表性观点及代表人物。4、简述儒家与墨家的主要差异。三、论述题(15X2=30分)隐藏:来源:www.examda.com1、论述康徳在哲学史上实现的“哥口尼革命”的内涵及其影响。2、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辨证法做了这样一个明确论述:“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屮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n结合这一论述谈谈你对辩证法的理解。2006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史一、解释与分析(1)考的是一段殷周宗教改革的引文,出口《国语》(2)这题是考苟子的那段名言了,“天行有常”那段二、简答(1)《周易》书名的山來与要义(2)墨家思想的主要观点(3)《汉书.艺文志》论法家(4)王弼在魏晋玄学中的地位(5)陆九渊的”心即理与朱熹的”性即JT的区别(6)王夫Z的主要著作与思想特点三、论述题(1)中国哲学的基本特点概说(2)朱熹理学的集人成特点2001南开中国哲学一,名词解释1、为仁由己。2、道法口然。3、言必立仪。4、言尽意论5、物不迁论。6、格物至知。7、知行合一。8、知难行易二,简答题1、《孙了兵法》中的哲学思想2、齐物论》的逻辑理路3、《神灭论》的理论贡献三、论述题(中哲答1、2题。其他答2、3题)1、《明儒学案》屮的学术史观对研治屮国哲学的借鉴意义2、屮国哲学史上儿种典型的矛盾观评析3、从荀子的《天论》到刘禹锡的《天论》2002年一,名词解释1、论六家耍乩2、明儒学案。3、贞元六书。4、论衡。5、坛经6、止蒙7、东西均8、天演论二,简答题1、张载的朴素辨证法思想述要2、范缜神灭论的理论贡献3、章太炎的学术史观三、论述题(中哲答1、2题。其他答2、3题)1、先秦道家源流及哲学思想评诉2、先秦儒家源流及哲学思想评诉3、评孙文学说2003年一、基本范畴释义(选做8题,共56分)1、孔子的仁2、老子的道3、墨子的义4、荀子的虚一而静5、董仲舒的天人感应6、王充的疾虚妄7、王弼的贵无8、僧聚的物不迁9、方以智的合二而一10、王守仁的知行合一二、哲学命题解析(共56分)1、和与同异,可否相继2、知己知彼,胜乃不殆3、三代相因,损益可知4、有无相生,难易相成5、人之性恶,化性起伪6、不期修古,不法常可7、神形相即,形质神用8、静者静动,动静皆动三、论述题(共38分)1、张载的辩证法思想述评2、孙中山的知行观述评2002年一,名词解釋1、论六家要旨。2、明儒学案。3、贞元六仏4、论衡。5、坛经6、正蒙7、东西均8、天演论二,简答题1、张载的朴索辨证法思想述要2、范缜神灭论的理论贡献3、章太炎的学术史观三、论述题(中哲答1、2题。其他答2、3题)1、先秦道家源流及哲学思想评诉2、先秦儒家源流及哲学思想评诉3、评孙文学说\n2002年一、基本范畴释义(选做8题,共56分)1、孔子的仁2、老子的道3、墨子的义4、荀子的虚一而静5、董仲舒的天人感应6、王充的疾虚妄7、王弼的贵无8、僧肇的物不迁9、方以智的合二而一10、王守仁的知行合一二、哲学命题解析(共56分)1、和与同异,可否相继2、知己知彼,胜乃不殆3、三代相因,损益可知4、有无相生,难易相成5、人之性恶,化性起伪6、不期修古,不法常可7、神形相即,形质神用8、静者静动,动静皆动三、论述题(共38分)1、张载的辩证法思想述评2、孙中山的知行观述评马克思主义哲学2001年一、简释概念、命题(每题10分),共40分)1、一般为个別2、肯定与否定3、牛产关系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二、论述题(每题3()分共60分,马哲专业答第—•题并选答3、4、5中一题,其他专业答第二题并选答3、4、5屮一题)1、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2、论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3、论实践是人特冇的存在方式4、论真理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辨证关系5、论在现代社会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002年一、简释概念、命题(每题10分),共40分)1、偶然与必然2、形式与内容3、政治上层建筑4、辨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马哲专业答第一题并选答3、4、5屮一题,其他专业答第二题并选答3、4、5中一题)1、论人类社会生活在木质上是实践的2、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3、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利4、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5、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003年一、简禅概念、命题(每题12分),共6()分)1、形式与内容2、现象与木质3、真理4、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壯界,而且创造世界二、论述题(每题45分共90分,马哲专业答第一题并选答3、4、5中一题,其他专业答第二题并选答3、4、5中一题)1、论实践是人特冇的存在方式2、论牛产力与牛产关系的矛盾运动\n3、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4、论人类个体之间的交往关系5、结合我国当前的社会实践,谈谈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名校考研专业课真题分析•文史哲分册(2003)》【名解1】白马非马(人人97);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南开00);浩然之气(武大00);绝地天通(厦大99);否极泰來(厦大99);温故知新(厦大99);道法口然(厦大99、南开01、浙夫99/00);虚壹而静(厦人99、人人98);人直若屈人巧若拙人辩若讷(武人00);三表(人人97、复旦99、浙人98);效验(人大99);无为(人人00)沖庸(吉大00);有无(复旦97);离坚白(吉大00);道统论(复旦97);抱法处势(南开00);五德始终(复旦97);化性起伪(复旦97、浙大98);天人相分(复旦99);仁(北师人01);不忍人之心(北师大01);和而不同(北师大0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厦大01);涤除玄览(厦大01);克己复礼为仁(厦大01);尽心知性知天(浙人98)滲验(浙人98);制天命而用之(浙人98);兼爱(浙人99);天人介一(浙大00);有待无待(人大01);名实(浙大01);三玄(浙人01)【简答1】评述孟子的性善论思想(人大97)简述庄了的相对主义认识论思想(人大98)简述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复旦99)简述孟子的仁政学说(人大00)《易经》的性质及其三大原则(厦大99)试分析先秦儒家的义利观(人大99)简论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人大99)《孙子兵法》中的哲理思维(南开01)《齐物论》的逻辑思路(南开01)墨子的兼爱思想(厦大01)《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有什么特色(浙大00)庄子的是非观(浙大01)【论述1】试述阴阳五行思想及其相互关系(厦人99)战国“百家争鸣”述论(复旦97)庄子道论述评(吉人00)评述苟了的虚壹而静论(武大()())试述孔子哲学思想的合理因索及其现代意义(浙人00)【名解2】葛洪(复旦97);业报轮回(人大98);相竞以器(人大99);《论六家要旨》(复旦97);独化(人人98);二谛(吉大00);贵无(吉大00);止观(复M97);实相(复旦97);不真空(人大97);性三品(吉大()0)天人交札I胜还札I用(南开()0);言尽意论(南开00/01);形质神用(南开00);人副天数(人大00);唯识无境(人大00);《坛经》(北师大01);《封建论》(北师大01);天不变道亦不变(厦大01);—物两体(厦大01、浙大01);阿赖耶(人大01);天人感应(浙人99);六相圆融(浙大01);白生而必体有(人人01)【简答2】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南开()0)\n简述王充对天人感应论的批判(人大98)简论玄学的以无为本思想(人大是97)董仲舒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影响和地位(南开00)魏晋时期关于名教和口然的关系主要有哪些理论(复旦99)什么是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人人00)柳宗元的历史发展观有哪基本内容(浙大00)范缜的《神灭论》对形神关系说作出了哪些新贡献(浙大00)述评王弼的言意之辩(人大01)《神灭论》的理论贡献(南开01)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厦人01)慧远的“真如法性”说(厦大01)竺道生对禅宗的影响(厦大99)【论述2】王充的唯物主义口然观及无神论思想。(南开00)僧肇在《般若无知论》中认为:“智有穷幽之鉴,而无知焉;神有应会之用,而无虑焉,神无虑,故能独王于世表,智无知,故能玄照于事外。智虽事外,未始无事,神虽世表,终口域中”。这里得出了般若Z“智”与常识Z“知”的关系,试用佛教真俗二谛论的方法,阐述此篇论文的主旨。(复旦97)试述华严宗的法界缘起的思想。(吉大00)论述范缜《神灭论》的基木观点及其意义。(浙人()1)比较王弼贵无论与僧肇不真空论。(浙大98)试述魏晋玄学的发展阶段及其代表人物与基本思想。(浙大99)范缜的神灭论及其证明。(浙大99)从苟了的《天论》到刘禹锡的《天论》。(南开01)试分析魏晋玄学的“本体论”特色。(厦人01)董仲舒哲学的特点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北师大01)【名解3】叶水心(复旦97);三纲领八条目(复旦97);心外无物(吉大00);见?而作不俟终FI(武大00);理一分殊(南开00、人大01、浙大99);致中和(南开00);心学(复旦99);无极而太极(吉人00);易简工夫(人人99);事功学派(复旦99);童心即真心(复旦99);张载(北师大01);王阳明(北师大01);格物致知(南开01);知行合一(南开01);传习录》(浙大98)'《西铭》(浙大99);泰洲学派(浙大99)【简答3】简述张载的“虚空即气”的思想及其理论意义。(复旦99)周敦颐的《A极图说》的宇宙牛化观。(厦大99)比较宋明理学屮'‘性即理”与“心即理”两种理论的异同(人大97)简述朱陆Z争的棊本问题极其意义(人大98)“同则同之,异则异之;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单与兼无所相避则共,虽共,不为害矣。”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武大()0)“万象虽殊,而不能口异,不能口杲,故知象非真象;象非真象故,则虽象而非象。”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武大00)为什么说“心即理”即陆王心学的基本观点?(人大00)张载是怎样论证他的“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浙人00)【论述3】\n试述程朱理学的理一分殊思想。(人大99)试析朱熹的心性思想。(吉大00)宋儒“存天理,去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命题在学理上能否成立?它们的实际历史作用又是如何?(复旦97)试析朱熹知行观的理论价值。(北师人01)试论朱熹理学的集大成特色。(厦大01)试述朱熹本体论思想与儒道释三教的源流关系。(人大01)张载的“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浙大98)【名解4】质测即藏通儿(武人00);经世致用(浙人00);以理杀人(浙人98)【简答4】黄宗羲的学术史观。(南开00)王夫之的知行观。(浙大01)【论述4】王夫之历史观述评。(厦人99)试论黄宗羲对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浙人00)《明儒学案》中的学术史观对硏治中国哲学的借鉴意义。(南开01)【名解5】知难行易(人大()0、吉大()0、南开()1);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南开()());俱分进化(吉人00、武人00);质力相推(人人97);三世进化(人人98);W力非命(南开00);法无顿渐(人人99);托古改制(复旦99);天命之性(人大00);民生史观(复旦99、北师人01);公羊三世说(人大01);《严译名著从刊》(人大99);三民主义(人大99):《潴伪经考》(人大01);心力(浙大01)【简答5】简述严复的“开明自营”伦理观(吉人00)严复进化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人人00)谭嗣同是怎样从哲学上批判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复旦99)康有为与公羊“三世说”。(厦大99)试比较谭嗣同与王夫之的道器观的同界。(人大99)试比较王夫之与孙中山知行-理论的的同异。(人人98)简述维新派的历史进化论及其对古代历史理论的批判继承。(人人97)孙中山的民生史观。(浙大01)魏源的矛质观。(南开00)【论述5]评述孙中山的知行观。(武大00)评述屮国历史上的形神观。(北师大01)小国哲学史上几种典型的矛盾观评析。(南开01)严复的经验论与孙屮111的知行观之异同。(南开00)论述近代的西学东渐过程,并论述进化论对中国近代哲学的作用和影响。(复旦97)欧阳渐在20年代初作《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日科学Z必需》的讲演,提出佛法与其他宗教的基本区别有四:“一者崇卑而不平,一者平等无二致;一者思想极其锢陋,一者理性极其白由;-•者拘苦而昧原,-•者宏阔而真证;-•者屈己以从人,一者勇往以从己。”试评述欧阳渐“佛法非宗教非哲学”的主要论点,并阐述你对佛教哲学特点的基本看法。(复旦97\n中国人大中国哲学史2001一、简释下列名词或命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有待无待口生而必体有阿赖那理异分殊公羊三世说二、简答下列各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简论孟子的“四端”说2、述评王弼的言意Z辩3、试述孙中山的民生史观三、论述朱熹本体论思想与儒释道三教的源流关系(30分)四、给下列原著标点译成现代汉语(20分)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Z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飞因非因市是以圣人不由而照Z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也与人君者秆父母宗子其人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髙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徳贤其秀也凡天下Z疲腫残疾惇寡皆吾兄弟Z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Z子之翼也乐H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徳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性唯肖者也2002一、名词解禅(选答5题,带*号者佛教方向必答,共20分;四端齐物火-•念三千*法界缘起本体质力相推二、简述题(选答4题,带*号者佛教方向必答,共60分:1、试述孔子的“为政以徳”思想。2、试比较王充与郭彖的“口牛”理论。3、*唯识“四分”的构成及说明了什么样的道理?\n4、5、什么是见闻知之与徳性知之及其二者的相直关系?试分析康有为天人学说的主要特色。给下列原著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20分:道仰以死生之违知安土昼夜成之天纶弥始天.人物道能原与斥故故状流准之情不地明之而天幽神行与知鬼疗易故知过万成曲过/<而谓之阳一阴一化体者终相命不反地知而地Z故知似故故不遗通者善不忧乎也观说周敦者于天精气万仁而也乎乎道性文为物故知仁俯以察物游魂而能故者道爱神见济范无之于为天围方谓地变下夭而理是故地易是故不之无知用姓百知谓见而不知故君了Z道鲜矣夫理有至极外内相冥未有极游外致而不冥于内者也未能冥于内而游于外者也i故圣人常游2外以冥于内无尤、以顺有故终日见行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IH若夫见行而不及神天下Z常累也是故睹其与群物并行则莫能谓Z遗物而离人睹其体化而应物则莫能谓之忘l(IJfl得矣岂谓圣人不然乃必谓至理之无此是故庄子将明流统之所宗以释天下之可若就称仲尼之如此或者将据所见以排之故超圣人之内迹寄方外于数子宜忘其所寄以寻述作之大意注:标点直接在试题上做,不用另抄题。2003(中西哲学史)请从以下8题中任选5题(每题30分,共150分)有虽者矣哉悟而1、试1比较孟子、荀子的人性论思想之异同。2、从下列玄学家(王弼、稽康、郭象)中选择一个,分析其主要思想特征。3、禅宗“南顿北渐”说评析。4、试述朱熹的理气观。5、试分析苏格拉底“徳行即知识”的思想的主要意义。6、试说明柏拉图在“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之间所作的区别。7、试谈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命题的含义,以及它在笛卡尔形而上学中的地位。8、什么是康德的“二律悖反”?试举出其中的一组,简述康德是怎么论证的。2001(中西哲学史)一名词命题解释(每题5分,共30分:唯名论四假象说单子论名教与自然理一分殊气二简述题(60分,每题15分)1简述亚里士多德的质料与形式的学说2简述巴克莱(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命题3简述先秦人性论思想4简述老子的无为思想三论述题(60分,每题30分)1时论中国哲学史上的“义利Z辨”2试论康德的实践理性中国哲学史一名词命题解释(每题6分,共30分:中和正始之音涅盘《传习录》知难行易二简述题1分析苟子“化性起伪”的思想2何谓“烛火Z喻”及其思想意义3甚麽是禅宗的“无念”思想\n4分析周敦颐的“立人极”说5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哲学的中西休用之争2005一、名词命题解释(每题6分,共30分:《论语》兼以易別生Z谓性不真空心外无物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80分:1、什么叫做“无为而无不为”?2、韩愈的道、德“虚位”说是什么意思?3、什么是张载的“太虚即气”说?4、章太炎的“俱分进化”是怎样的一种观点?三、论述题(选答2题,每题20分,共40分:1、韩非了说:“饥岁Z春,幼弟不饷;穰岁Z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Z实并也。是以占Z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Z争夺,非鄙也,财寡也。”请将这段话译成现代汉语并分析其思想。2、试述郭象“独化”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意义。3、试述谭嗣同的“以太”说及其历史价值。2006一名词命题解释(任选5题,每题8分,共40分):一阴一阳之谓道逍遥游白马非马六相圆融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二简答题(任选3题,每题12分,共36分:1孟子是如何论证人性是善的2陆王心学是如何论证心即理的3宋明理学一般分为即大学派?各口的特点是什麽4简述王夫之关于动静变化的理论三、论述题(任选3题,每题20分,共60分:1老子关于自然无谓的理论2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异同3魏晋玄学关于自然与名教的争论4张载关于“民胞物与”的理论及其现代意义四标点,翻译并评论(14分)(1)天下莫人于秋豪之末而人山为小莫寿于務子⑦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下莫人于秋豪之末⑤,而人山为小⑥;莫寿于賜子⑦,而彭祖为夭⑧。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⑤于:比。豪:通作“毫”,细毛。末:末稍。秋毫Z末比喻事物的细小。⑥人山:一说读如泰山。⑦歹易子:未成年而死的人。⑧夭:夭折,短命。天下没有什么比秋亳的末端更大,而泰山算是授小;世上没有什么人比夭折的孩子更长寿,而传说中年寿最长的彭祖却是短命的。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2)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人而人之则力物莫不人因其所小而小Z则力物莫不小知天地Z为枕米也知豪末Z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n以道观Z,物无贵贱。以物观Z,自贵而相贱。以俗观Z,贵贱不在己。以差观Z,因其所大而大Z,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Z为梯米也,知豪末Z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用自然的常理来看,万物本没有贵贱的区别。从万物自身来看,各自为贵而乂以他物为贱。拿世俗的观点来看,贵贱不在于事物自按照物与物Z间的差别来看,顺着各种物体人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物体是大的,那么万物就没冇什么不是大的;顺着各种物体小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物体是小的,那么力物没有什么不是小的;知晓天地虽人比起更人的东西來也如小小的米粒,知晓毫毛Z末虽小比起更小的东西来也如高大的山丘,而力•物的差别和数量也就看得很清楚了。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屮国哲学试题哲学综合一,(每个15分)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2简述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3简述真理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4简述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5简述荀子的性伪学说。6简述柏拉图的理念论。二,1论述西方近代哲学中经验论与唯理论关与认识论的争论。2试比较老子道论与庄子道论之异同。中国哲学史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1三表法2以物观物与以道观物3天行有常4不真空5民胞物与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1荀子是如何论证人性恶的?2简述禅宗口性是佛的理论。3简述韩愈的道统说。4谈谈你对“王门四句教”的理解。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老子“自然无为”的理论及其思想基础。2试述宋明理学对于“格物致知”的不同解释及其思想倾向。•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白虎通义》: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乂称《白虎通》、《白虎通徳论》。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冃,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徳。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徳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少人Z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Z中。在此基础上,孟了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人道废,有仁义”。汉以厉,仁成为五徳(仁、义、礼、智、信)Z首。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力物本原的意义。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Z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徳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n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天人介一不等于天人等同。屮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冇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Z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力物言,乂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了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了》发展成“因物Z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5、【白马非马】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命题。它是揭示个別与一般辩证关系的命题,触及到了概念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的思想。另外,这一命题也触及到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概念Z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6、【太极】太即大,极指极至。语出《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牛•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圭卜。近代孙屮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译西文“以太”,仍视为宇宙的本原:“元始Z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了,电了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Z笫一时期也。”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7、【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种神秘学说。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西汉董仲舒加以系统化、哲理化。厉导致谶纬神学的出现,故受到王充的批判。8、【知行合一】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知先行后”导致的知行脱节的不良风气,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对反对知行脱离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混淆了知与行的本质区别,有以知取代行的倾向,故受到明淸之际的王夫之的批判。9、【经世致用】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思潮。指学问必须能治国安民,有益于国计民生,取得实际的功效。又称经世致用Z学,与空疏无用Z学相对。最初导源于南宋的浙东事功学派。到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一股学术思潮。10、【中体西用】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之争中洋务派的主张。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意为以屮国传统文化即纲常名教为立国Z根本,以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措施为强国Z作用。这一观点表明西方文化对小国社会和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要使小国富强必须向西方学习。但它主张维护传统社会的根本制度和纲常名教,希企用西方的“富强Z术”使封建社会恢复生机。成为洋务运动、反对维新变法的思想纲领。在晚清冇较大的社会影响。11\n、【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总称。近代孙屮山提出的屮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学说和理论纲领。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的理论和政治纲领,孙中山思想体系的核心,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产牛了广泛、深远的影响。12、【道法自然】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用语。《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否定了宇宙间有意志的主宰存在,但老子由此反对人为,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13、【中庸】儒家的哲学范畴。即在处理事物的矛盾时应当掌握的合适的“度”。14、【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屮国古代思想家把自然观和人的活动归结为五种物质因素,含朴素唯物主义因素。战国秦汉间出现五行相生相克学说。五行相克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五行相生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15、【理学】乂称道学、新儒学。宋元明清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吸收了道家和佛教哲学思想而产生的新儒学。它以性命义理为核心,是宇宙论、认识论和道徳学说高度统一的思辨哲学。它以“理”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和宇宙本体,取代了传统儒学思想的“天”的地位。南宋以后,被统治者奉为官方哲学。明清Z际,从理学内部分化出王夫Z、颜元、戴震等人,对理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批判。16、【致良知】明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和伦理学思想。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心为万物之本,故良知亦为力物之本。王守仁良知实际上是对封建伦理道徳纲常的概扌G17、【三表】墨子提出的检验言论与认识是非的标准。表,指法、仪;三表即三条标准。墨子认为,人们的言论与认识是非必须有一个客观的标准來衡量,即:“有事Z者,有原Z者,有用之者”。以历史经验判断言论事非;以广大民众的直接感性经验为是非依据;以言论和认识的实际效果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带有浓厚的经验论色彩,并以之论证天志和鬼神的存在。18、【阴阳】本义为H照的向背。向H者为阳,背H者为阴。后來用以指气和事物所包含的对立因素。19、“反者,道之动”:反者道之动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总纲,同时也是道的第2层含义,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性质一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20、【性善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性善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厉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了以改造厉,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21、【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么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徳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耍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和对立,又和辅和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22、格物致知:屮国宋明理学认识论学说。始见于《礼记•\n人学》。原是作为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徳修养方法的命题。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把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程颐认为格物就是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耍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Z类。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一个体认人所固冇的理的过程。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连结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方法。他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并认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是认识的两个方面。陆九渊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木心。王守仁认为格为正,物为事,致为至,知为良知。因此,格物也就是致良知的工夫。明清Z际的王夫Z认为,格物就是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是以“学问为主,而思辨辅Z”。致知就是人们进行思辨的理性活动,以“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他认为,如果没有格物,不接触外界事物,就会使人陷入空想;没有致知,就会被各种事物的现象所迷惑,因而两者必须相济。23、离间白:(关于成就,其一是人们向來认为先秦的名家就是名学,其主要的辩论,就是'‘合同异”,“离间白”。而冯氏则认为先秦辩者Z中实际上分为二派,一派以惠施为首领,主张“合同界”,另一派以公孙龙为首领,主张“离坚白”;)“坚白石二”是《坚白论》的新论题,在这一论题屮,公孙龙以白石为例,阐述了他的“离坚白”观点。公孙龙认为人的感觉是不能同时兼知石的坚性和白性的。即使人的理性心智参与进来,理性仍不能对各感官所获得的诸感觉进行综介,故此关于石头的坚性与白色的认识是彼此分离的。他甚至认为,“坚”与“白”也可以离开具体的石头而独立自存,即独立自藏于物外。公孙龙以感官的局限性为由,割裂了爭物属性Z间的内在联系,并夸大了共性和一般的相对独立性,使共性脱离了个性,一般脱离了个别,认为它们nJ以独立口存,这显然带有唯心论的观点。【《名实论笫六》提出了名实观和正名的原则,可以看作公孙龙哲学的提纲和绪论(古人著述习惯将序放在末尾)。名实观是讨论名实关系问题的。公孙龙首先提出了“物”“实”“位”“正”四个基本范畴,其中“物”即天地万物,“实”即事物本身的质的规定性,“位”就是物Z实用來充实它口C而不空旷的那个范围,“止”就是事物应当处在它应在的止当位置。“无名,实谓也”。名是对于实的一种称谓。“正名实而化天下”,名实之辩风起云涌,而真止从逻辑理论的高度明确提出并系统论述“止,名”问题的论著,首推公孙龙的《名实论》。公孙龙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极其重视“正名”的问题。他力图纠正名实混乱的现象,达到教化天下,稳立和巩固社会制度的目的。“正其所实者止其名也”,是公孙龙止名理论的立论基础。“英名正则唯乎其彼此焉”,是公孙龙正名理论的核心,它明确规定了正名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按照“唯乎其彼此”的原则,一个事物只能有一个与之对应的名称,一个名称只能有—•个与之对应的事物。《名实论》具冇朴素反映论的性质,是公孙龙逻辑思想的基础。这一•提法强调的是概念的自身同一,否定的是概念的含混游移,明确地揭示了形式逻辑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这是从概念论角度对公孙龙逻辑思想的总结,也是《名实论》的成就和贡献,但是,《名实论》所描绘的万物彼此绝对独立和分离,却否定了事物的联系和转化。它所主张的名实一-•对应,则是名实关系的凝固化和对概念同一性的形而上学理解。】\n24、体用不二:所谓“天道”和“天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天道”是体,“天命”是用,体用不二,谓Z“天心”。生生不已,循环往复,谓Z“天意”。“体用不二”论,是熊I•力现代新儒学思想体系中最基本的观念。这观念主要展现在其原创性的经典之作《新唯识论》之中。他所谓“体”是“心体”、“性体”,即人的生命存在的本体、宇宙力物之本根及其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道徳的本体和道徳的主体。所谓“体用不二”,也就是肯定牛命的意义和人牛的价值,是为了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重新寻找“人牛本质”和“宇宙本体”。熊氏认为,吾人与天地力•物所同具的仁心本体,内蕴着极大的力量,可以创造出、生化出整个人文世界。他高扬了仁心本体刚健、创生的特质,实际上是以积极的人生态度、生命意识和人本精神去面对世界,创造世界,同时乂主张不被人们创造出来的物质世界和人文建制所异化、所遮蔽,以致忘却、沦丧了人Z所以为人的根蒂熊十力的“体用不二”与程朱“体用一源”的不同在于:程朱虽然肯定体在用中,体不离用,但体是存藏于用Z中的,与用不离不杂的一种抽象实体。熊十力坚持实体不在功用之外、肯处精神对于物质的主导、认定实体自身是变动生生的,他的体用论可视为儒家刚健、崇徳、用世等价值的本体论基础。(现代心学与理学)25、《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共20篇,492章,《论语》记述了孔了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牛活习惯和细节。26、正名:孔子对于社会的理论。他认为,为了冇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最重要的事情是实行他所说的正名。就是说,“实”应当与“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合。在社会关系屮,每个名都含冇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君、臣、父、了都是这样的社会关系的名,负冇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孔子正名学说的含义。27、不忍人之心:孟子曰: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所以,所谓的「不忍人之心」,应是在「乍见」任何一人Z危及生命Z际,都能冇此纯粹,无条件,全无感性欲求的本心…28、和而不同:《论语.子路》里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说,作为君子,要善于调合各种才盾,要善于跟别人和谐相处;但与此同时,当自己的意见不同于别人的意见时,要尊重别人的意见。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1何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中西哲学史)请从以下8题中任选5题(每题30分,共150分)1、试1比较孟子、荀子的人性论思想之界同。2、从下列玄学家(王弼、稽康、郭象)中选择一个,分析其主要思想特征。3、禅宗“南顿北渐”说评析。4、试述朱熹的理气观。5、试分析苏格拉底“徳行即知识”的思想的主要意义。6、试说明柏拉图在“可知壯界”和“可感壯界”之间所作的区别。7、试谈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命题的含义,以及它在笛卡尔形而上学中的地位。\n8、什么是康徳的“二律悖反”?试举出其中的一组,简述康徳是怎么论证的。2004年人民大学(中西哲学史)一、名词命题解释(每题5分,共30分:唯名论四假象说单子论名教与自然理一分殊气二、简述题(60分,每题15分)1简述业里士多徳的质料与形式的学说。2简述巴克莱(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命题。3简述先秦人性论思想。4简述老子的无为思想。三、论述题(60分,每题30分)1时论小国哲学史上的“义利Z辨”。2试论康德的实践理性。2()05年人民人学(考试科目:哲学原理)一、解释下列范畴(每题6分,共30分:量变与质变本质与现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上层建筑二、试述矛盾斗争性与同一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30分)三、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的辨证关系。(30分)四、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及其现实意义。(30分)五、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谈谈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30分)2006年哲学综合一、解禅下列范畴(每个6分,30分)1、世界观与方法论2、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3、现实性与可能性4、一般与个别5、经济基础二、简答:(每个15分,30分)1、谈谈辩证法与行而上学的对立。2、简叙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三、论述。(四选三,每题30分,共90分)1、结合现实,谈谈唯物辩证法的否立观。2、谈谈三个有利于标准与实践标准的关系。3、论以人为本与社会发展的意义。4、结合哲学史,论述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发展的儿个阶段。2007年人民大学哲学综合一、(每个15分)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2简述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3简述真理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4简述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5简述荀子的性伪学说。\n6简述柏拉图的理念论。二、(每个3()分)1论述西方近代哲学屮经验论与唯理论关与认识论的争论。2试比较老子道论与庄子道论Z异同。20()5年人民大学招生专业:外国哲学考试科1=1:西方哲学史(禽现代)一、简要解释下列哲学名词或命题(每题5分,选做6题,共30分)1>原子论2、实体(substance)3、第一哲学4、奥卡姆剃刀5、《社会契约论》6、知性为自然立法7、权力意志8、摹状词理论二、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或“辩证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他的“辩证法”如何推进了柏拉图理念论的产生?(30分)三、笛卡尔捉出了怎样的心身二元论?这种二元论在笛卡尔Z后的近代哲学中造成了怎样的形而上学后果和认识论后果?(30分)四、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的序言中说:“本书的全部旨义可概述如下:凡是可说的东西,都可以明白地说,凡是不可说地东西,则必须对Z沉默。”(1)可说的和不可说的东西各是哪些?为什么冇的可说,冇的不可说?可说地怎样才能明白地说出来?(2)划分可说与不可说的界限是什么?划分的意义何在?(这些问题既可以一起冋答,也可以分开冋答,共30分)五、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指出,“我们的时代更把重新肯定'形而上学'当作自己的进步,但这里所提的问题如今已久被遗忘了。…存在可以被遮蔽得如此之深远,乃至存在被遗忘了。”(1)按照海徳格尔的看法,“存在”是如何被遗忘的?(2)他又是通过何种方式唤醒了“存在”?(30分)《中国哲学史》课程习题一、填空I、《老子》又叫做《》・答案:道徳经2^孑L了,名,字o答案:丘,仲尼3、六经指《—》、《—》、《—》、《—》、《—》、《—》等六部中国上古经典。答案:诗、尚、礼、乐、易、春秋4、四书指《—》、《—》、《—》、《—》筹网部儒家经典。答案:大学、中庸、论语、孟子5、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概括的六大哲学流派是—、_、_、_、_、答案:儒、道、墨、法、名、阴阳:6、八卦是乾、—、震、—、离、—、兑、—o答案:坤、艮、坎、巽7、董仲舒哲学的宗旨是:答案:“屈民而申君,屈君而屮天。”8、王充《论衡》一书的宗旨是o答案:疾虚妄。\n10、明清之际箸名哲学家黄宗羲的代表作是。答案:《明夷待访录》II、孟子的四端说中,仁之端是O答案:恻隐之心12、三纲领八条目是对先秦儒家修养理论的概括,其中三纲领指:、、;八条目指—、、、、、、、o答案: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3、佛教华严宗的四法界指:、、o答案: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14、唐代禅宗最著名的禅师是—o答案:慧能。15、冯友兰的“贞元六书”指、、、、、o答案:《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二、名词解释1、和实生物2、道法自然3、无待4、名教与自然5、明心见性6、慎独7、仁者以通为笫一义8、俱分进化论三、指出下列哲学思想和哲学典故的出处1、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人宾,使民如承人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答案:孔子:《论语•颜渊》)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來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答案:慧能:《坛经》)3、先牛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Z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答案:王阳明:《传习录》)4、收拾和神、自做主宰,万物皆备于我,冇何欠阙?当恻隐时,自然恻隐;当羞恶时,自然羞恶;当宽裕温柔时,自然宽裕温柔;当发强刚毅时,自然发强刚毅。(答案:陆九渊:《彖山语录》)。5、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傲。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乂玄,众妙之门。(答案:老了:《道德经》或《老了》)6、由太虚,有天Z名;由气化,有道Z名;合虚与气,有性Z名;合性与知觉,有心Z名。(答案:张载:《止蒙•太和》)7、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白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答案:庄周《庄子•秋加)8、天行健,君子以口强不息。(答案:《周易•乾•辣$》)四、论述\n1、天人合一的几个方面2、儒道互补的哲学基础3、佛教中国化的启示4、明清Z际的哲学转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