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成语80题 80页

  • 234.00 KB
  • 2022-08-25 发布

哲学成语80题

  • 8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荀子在《劝学》中说:“南方有鸟焉,名有(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这件事,从哲学上启示我们()A、外因对事物的变化起决定作B、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C、实践必然经历"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过程D、做事情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D\n2、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1)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2)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A、(1)(3)(4)B、(1)(3)C、(3)(4)D、(1)(2)(3)(4)C\n3、上题材料中的“行”体现了()A感性认识不如理性认识可靠B实践第一的观点C学习书本知识比实践来得重要D对事情要有所耳闻B\n4、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给人哲学思考是()⑴天神是人类制造的,也能为人类服务⑵认识自然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⑶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类就能成为自然的主宰⑷利用自然规律首先要掌握规律⑸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改造规律A、⑵⑸B、⑴⑶⑷C、⑵⑶⑸D、⑵⑷D\n5、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广”。其哲学含义是规律()A、是不可抗拒的B、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C、存在和发生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条件D、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n荀子说:"凡人之患,弊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注:曲-局部;理-规律)。据此回答6、荀子的这句话表明()A一切现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B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处理好整体和局部关系C要透过事物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D由于人们易受现象的迷惑,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C\n7、我们不受大蒙蔽而明大理,就要()(1)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2)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结合(3)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4)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A(1)(2)(3)B(2)(3)(4)C(1)(3)D(3)(4)D\n8、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从哲学上启示我们()A、间接经验不如直接经验可靠B、理论来源于实践,而不是源于书本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会向自己相反方向转化D、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C\n9、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这一观点说明()A、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B、主观比客观更重要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矛盾着的双方是不可分的C\n10、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正确阐述了()关系A、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B、金钱和人生价值C、事业理想和艰苦奋斗D、个人与他人、社会D\n11、对孟子的上述观点正确理解是()⑴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⑵个人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⑶个人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⑷个人的社会价值主要是精神贡献A、(2)(3)B、(1)(2)C、(1)(4)D、(3)(4)A\n12、孟子说:“心之官则思。”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李时珍说:“人的记忆皆在于脑”。这些论断的共同点在于()A、心是思维的器官,是智慧的支柱B、人是用脑进行思维的C、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器官作基础D、心和脑实际上是思维的器官C\n13、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明他已经()A、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B、认识到君主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重要性C、感觉到群众在社会中的力量和作用D、懂得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C\n14、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体现了()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唯一原因B、外因对事物发展是不可缺少C、在事物发展中,内外因同等重要D、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D\n15、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安石说:“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这些千古名句主要告诉我们()A忧患与安乐、逸乐与灾祸是矛盾的B要反对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C享乐主义具有危害性,应该反对D必须走出拜金主义的误区,应该先前看C\n16、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从哲学观点看是不可知论观点()⑴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和连续性⑵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即否认了运动的间断性⑶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运动的观点⑷否认了事物质的规定性,把事物看成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A、⑴⑵⑶⑷B、⑵⑶⑷C、⑴⑵⑷D、⑴⑵⑶C\n17、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所包含的哲理是矛盾()A、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B、双方是根本对立的C、双方的转化是绝对的,无条件的D、矛盾是无法解决的A\n18、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说明()A、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量的积累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D、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A\n19、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也就是说要注意火候。这说明()A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B要重视内因的作用C要坚持适度原则D要重视量的积累C\n20、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这主要说明()A美与恶都是主观自生的B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C美与丑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D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B\n21、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他的观点()⑵在认识理论上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⑶批判了那种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感性的活动的观点⑷肯定了人的抽象思唯能力和预见能力A、⑴⑶B、⑵⑷C、⑴⑵D、⑵⑶C\n22、老子说:“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一段话体现哲理()A、物质决定意识B、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C、事物都有前后相继的发展的过程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D\n23、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说明()A、万事万物都在运动之中B、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并不存在界限C、必须在运动中把握事物D、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存在条件D\n24、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它告诉我们认识论的道理是()A、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B、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C、信言是否美,美言是否信,关键要看言是否符合客观实际D、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A\n25、“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其中包含的哲理有()(1)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2)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3)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4)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A(1)(3)(4)B(2)(3)(4)C(1)(2)(3)D(1)(2)(4)C\n26、“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轻重、大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B事物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C轻重、大小事无条件地相互转化D量变与质变存在根本区别A\n27、孔子曰:“爱人者则人爱人,恶人者则人恶人。”这一思想体现的哲理有()⑴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客观的⑵矛盾的双方是不可分的⑶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⑷外因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A、⑴⑵⑶⑷B、⑴⑵⑶C、⑴⑶⑷D、⑵⑶⑷B\n28、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主要体现了下列哲理()A、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B、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和改造的C、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D、要做到按规律办事先要创造一定条件D\n29、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哲学含义是()(1)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有了先进的认识工具,人们就能认识事物(3)生产实践的发展,促进了认识工具的发展(4)人们认识世界的欲望,促进了实践的发展A(1)(3)B(1)(4)C(2)(3)D(1)(2)A\n30、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毛泽东说:“多思出智慧”。这说明()A、思考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B、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从现象开始C、现象是入门的先导,认识了现象也就认识了本质D、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过程,是整个认识的起点A\n31、、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段话体现哲理是()(1)认识是变化发展的(2)理论和实践应当相结合(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读书和实践是知识的来源A(1)(2)(3)B(2)(3)4()C(1)(2)(4)D(1)(3)(4)A\n32.<<易·系辞下>>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A事物由穷到变,由变到通,由通到久B事物矛盾发展到了尽头,就必然发生变化,以解决矛盾,这样,变化后的事物又顺利地向前发展,不断解决矛盾,事物就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因而可以长久地发展下去C事物由穷到变,到通,到久,无限地发展下去D穷则思变,变则思通,通则思久B\n33.《淮南子》中说:“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这表明了()A事物内部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B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的C人们不能否认或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D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A\n34、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观点()⑴说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静止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⑵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否认了事物的发展变化⑶是形而上学的观点⑷否认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A、⑴⑵⑶⑷B、⑵⑶⑷C、⑴⑵⑷D、⑴⑶⑷B\n35、苏轼说“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人之。”从哲学上看,这句话()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的条件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n《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36、同是根据《兵法》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这说明:()A、矛盾具有普遍性,两者没有共性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C、《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D、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B\n37、上述事实启示我们()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B、意识对物质有促进作用C、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学习书本知识C\n38、《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从哲学观点看,这段话表明((1)人的认识能力无限⑵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⑶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⑷自然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认识了前者也就认识了后者A、⑴⑶B、⑵⑶C、⑶⑷D、⑵⑶⑷B\n39、《孙子兵法》曰:“兵者,诡道也。故能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近。......此兵法之胜,不可先传也。”这说明()A、人的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变化面变B、事物有真象和假象,真象反映事物的本质假象以否定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C、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撇开事物的现象而抓住事物的本质D、事物的本质是很难把握的B\n40、《孙子兵法》曰:“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其中包含的哲理是()A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B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C事物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D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B\n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41、上述两种观点都是对()的回答A、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问题B、意识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问题C、人类社会是否具有客观性问题D、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D\n42、从哲学上看上述两种观点()A、都肯定了世界观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B、都肯定了意识是世界的本质C、前者肯定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物主义;后者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属于唯心主义D、都肯定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客观的C\n43、赫拉克利特说:“世界不是任何神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火。”这说明()A、世界的本质是火B、世界上没有神C、事物都有发展过程D、世界是客观存在的D\n44、赫拉克利特的观点()(1)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2)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3)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4)否认了相对静止的存在A、(1)(2)B、(2)(3)C、(2)(4)D、(3)(4)A\n45、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属于()A、朴素唯物主义B、机械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唯心主义A\n46、亚里士多德说:“在任何状态中或在某一状态中的一只手不能算是人的一部分;只有那只活着的能工作的手,才算是人的一部分,假如是只死手就不算是人的一部分了”。他是用()的观点看问题。A、片面B、形而上学C、孤立D、联系D\n47、黑格尔说:“在纯粹的光明中,就象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这反映了()的观点。A、发展变化B、矛盾着的事物各有其特点C、对立统一D、物质离不开运动C\n48、法国哲学家康德说:“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这一观点是()A、唯物主义观点,承认了规律的客观性B、唯心主义观点,把人们发展规律等同于制造规律C、唯心主义观点,认为规律是由上帝创造的D、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B\n49、培根说:“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这段话的含义是()A、人们获得认识是为了判断是非B、必须将书本知识和具体实践结合C、学习书本知识不如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B\n50、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只有命令自然才能服从自然B、按规律办事则事倍功半C、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D、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变成自然的奴隶C\n51、培根说:“真正的哲学家应当象蜜蜂一样,从花园里采集原料花粉,消化这些原料,然后酿成香甜的蜜。”这个比喻所蕴含的哲理是()A、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获得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B、在充分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获得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是"香甜的蜜",理性认识是"采集的花粉"D、培根的比喻违背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取消哲学家和蜜蜂工作的不同特点B\n52、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辨。”这表明()A事物内部都存在矛盾B矛盾双方各有其共同之处C矛盾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D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事物的特殊本质D\n53、19世纪法国文学家福楼拜说:“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砂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有矛盾的B、世界上事物虽然都有矛盾,但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又是不相同的C、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D、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B\n54、法国作家雨果说:“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这句话强调的是()A、理想受社会存在的制约B、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C、人要有物质生活,更要有精神生活D、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想C\n55、雨果说:“动物是生存,而人则是生活。”对这一论断分析正确的是()(1)生存是动物本能的欲求(2)动物的生存是自然界中被动展开实现的(3)生活是人的自然属性在客观世界中的表现(4)人的生活是在社会环境中即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展开并实现的A、(1)(2)(3)(4)B、(1)(2)(4)C、(1)(2)(3)D、(2)(3)(4)B\n56、德国寓言大师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这个比喻告诉我们()(1)理想不是现实,二者是根本对立的(2)理想的确立和形成,仅是理想通往现实之路的一个环节(3)把理想变为现实要靠实实在在的实践(4)今天的理想必然会转化为明天的现实A、(1)(2)B、(2)(3)C、(3)(4)D、(2)(4)B\n57、马克思说:“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这句话说明()A、理想源于现实B、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C、理想和现实是辩证统一关系D、要树立崇高的远大理想B\n58、恩格斯说:“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这告诉我们()A、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B、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C、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D、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C\n59、爱因斯坦说过:“成功等于艰苦奋斗+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从理想角度看这说明()A、要实现理想,必须经过艰苦奋斗B、发现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C、只要付出汗水,就能成就一番事业D、艰苦奋斗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A\n60、鲁迅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这表明()A、理想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B、理想是人们前进的动力C、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D、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C\n61、“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对这句话理解对的是()⑴它揭示了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笔直的⑵它揭示了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⑶它不懂得新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⑷它看不到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A、⑴⑵⑶B、⑵⑶⑷C、⑴⑶⑷D、⑴⑵⑷B\n62、根据上题观点揭示的正确道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⑴准备走曲折的路⑵满腔热情地支持新事物⑶坚信前途是光明的⑷不怕走笔直的路A、⑴⑵⑶B、⑵⑶⑷C、⑴⑶⑷D、⑴⑵⑷A\n63、“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句话形象的说明了()A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B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C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D联系是多种多样的B\n64、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其中包含哲理是()A、人应当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B、理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C、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D、崇高的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A\n65、“从来凯歌出艰难”体现的哲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c\n66、“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揭示的哲理是()⑴认识来源于实践⑵实践对认识具有反作用⑶科学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⑷实践是社会和历史性的活动A、⑴⑵B、⑴⑶C、⑵⑶D、⑵⑷B\n67、“读有字的书,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这告诉我们()⑴认识要不断地深化,扩展和推移⑵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⑶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⑷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A、⑴⑶B、⑵⑶C、⑶⑷D、⑴⑵⑶⑷C\n68、“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宝的旅程。”其含义是()⑴人生要有理想,理想的实现要靠奋斗⑵只要有理想,就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⑶理想对人生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⑷"立志"与"工作"是相辅相成的A、⑴⑷B、⑴⑵C、⑴⑶D、⑵⑷A\n69、“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一句话表明()⑴理想的实现要靠艰苦奋斗精神⑵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⑶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⑷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实事求是A、⑴⑵⑶⑷B、⑴⑵⑷C、⑴⑵⑶D、⑵⑶⑷C\n70、古人云:“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今日西方教育家断言:“不提高就死亡。”这体现的哲理是()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B事物是运动的,学习无止境C新事物最终会战胜旧事物D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B\n71、"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寓意是()(1)、事物是普遍联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具体的(2)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事物的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A(1)(2)(4)B(1)(2)(3)C(2)(3)(4)D(1)(2)(3)(4)B\n72、“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名言揭示的共同哲理是()A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B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C对立统一是普遍现象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D\n73、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和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从哲学上讲,这段话包含的唯物辩证法观点是()A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作用于客观B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的C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n74、古人云:"奢糜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1)、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2)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3)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4)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A(1)(4)B(1)(3)C(1)(4)D(2)(4)B\n75、“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强调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n76.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段话表明()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C.认识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n77.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意味着()A.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B.感性认识必须发展到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D.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A\n78.恩格斯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这句话说明()A.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每一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B.在一定时代,人们不可能获得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C.人们认识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D.客观条件会妨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A\n79.“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这段话表明的哲学道理是()A.人的主观能动性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B.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C.只有站在自然界之外,才能统治自然界D.认识了自然规律就能利用自然规律B\n80、“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句话告诉我们()A.事物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着B.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