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的《哲学笔记》 5页

  • 63.00 KB
  • 2022-08-25 发布

列宁的《哲学笔记》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四讲列宁的《哲学笔记》目录一、写作背景介绍(时间:1914·9—1916·6)1二、《哲学笔记》的主要内容11、列宁关于建立唯物辩证法体系的思想12、关于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核心的思想23、列宁对若干重要辩证法范畴的论述34、列宁关于认识的辩证法思想4一、写作背景介绍(时间:1914·9—1916·6)这次研究始于《卡尔·马克思》,(这是应邀为《格拉纳特百科辞典》撰写的),为了写作其中两节《哲学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开始阅读一些哲学著作。此书写于1914·7—11月,完成后马克思继续研究哲学,《哲学笔记》中最主要的部分《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即写作于1914·9—12月。在这段时间风,列宁读了大量的哲学著作,写了八本笔记,再加上以前的哲学笔记和其他的读书批注。这些就构成《哲学笔记》的主要内容。§研究的原因§A:探讨解决时代迫切课题的根本理论基础资本主义的发展:70年代的和平—世界大战—如何看待和平、战争、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并采取适当对策,成为新的任务。肤浅之论,片面之论把辩证法问题突出出来了。§B:是进一步对经验一元论进一步展开批判§C:从《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中得到了启迪。《通信集》是恩格斯委托倍倍尔和伯恩施坦编辑的,共4卷,收了1386封信。1913年月出版。★列宁认为辩证法是“整个通信集的焦点”。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抒发所探讨的错综复杂的思想汇合的中心点”,“运用辩证法从根本上来修改整个政治经济学,把唯物辩证法应用于历史、自然科学和哲学以及工人阶级的斗争,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最为关心的事情,也是他们在思想史上迈进的天才的一步”。★列宁认识到辩证法是“真正的哲学”。应当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论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通信中说,辩证法是真正的哲学,是关于客观世界和认识规律的科学,而那种把大量事例归纳成一个普遍原则,并不是辩证法。马克思还表示很愿意用二三个印张把黑格尔发现的,同时又被神秘化的方法中所存在的合理的东西阐述一番,使一般人都能理解。后来,马克思与狄慈根说,在《资本论》完成后,要写一本“辩证法”的专著。马克思还认为狄有辩证法思想,但是“多半是像火花一样地闪耀,而不是有联系地出现”。这使列宁认识到辩证法不是简单的方法和辩论技巧的汇集,而是真正的哲学,它是揭示规律而不是实例的总和。★列宁找到了学习辩证法的途径和方法。在通信中恩格斯说,黑格尔的《逻辑学》是辩证法理论的“真正的宝藏”,《大逻辑》对于事物的本质揭示的很深刻,而《哲学全书》的论证的例证都有是来自自然科学,因而唯心主义较少。而马克思则认为狄之所以是零星思想,由于他没有研究过黑格尔,而拉萨尔的《赫拉克利特》一书只是“小学生的习作”,是想“通过赫拉克利特来阐明黑格尔的《逻辑学》”,“没有想到要说出关于辩证法本身的某些批判思想”。如何研究辩证法,从何处着手,马克思与恩格斯观点有差别:马克思主张《精神现象学》——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恩格斯主张从《逻辑学》,(自然辩证法),但这两部手稿在列宁生前都没有出版。★列宁认识到了资本论作为逻辑学的重要意义。马克思说,在1858年重读黑格尔的《逻辑学》,运用其辩证法的合理思想来研究经济学,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写了《资本论》,从最简单的商品交换开始,逐步展开,列宁认识到“谁能辩证地思维,谁就能理解它”,★列宁认识到自然科学的发展与辩证法的相互推动作用。§D:撰写《卡尔·马克思》,认识到马克思学说发展的内在逻辑\n二、《哲学笔记》的主要内容1、列宁关于建立唯物辩证法体系的思想●列宁对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批判继承:《辩证法的要素》,《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的纲要》,《谈谈辩证法问题》,和关于认识史的方框。在逻辑学中,黑格尔提出逻辑学即辩证法体系的开端问题,并论证了存在就是辩证法的开端,并依据从抽象到具体的原则展开体系。同时,黑格尔还把某一逻辑范畴与哲学史上的某一哲学体系相应。黑格尔的这些思想引了列宁的高度重视。列宁在《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的纲要》中,首先研究其体系结构,并从中引出黑格尔构造辩证法体系的原则,又进一步用马克思的《资本论》的体系结构加以印证。大体上是围绕着关于辩证法的开端、核心和展开的原则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的。列宁在《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的纲要》中,提出“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一门科学,这种唯物主义从黑格尔那里吸取了全部有价值的东西并发展了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列宁认识的形成过程在《卡尔·马克思》中,列宁说:“辩证法,按照马克思的理解,同样也根据黑格尔的看法,其本身包括现在称之为认识论的内容。这种认识论同样应当历史地观察自己的对象,研究并概括认识的起源和发展即从不知到知的转化。”辩证法就是认识论。在研究《逻辑学》中。列宁说,“逻辑不是关于思维外在形式的学说,而是关于‘一切物质的、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的发展规律的科学,即关于世界的全部具体内容的以及对它的认识的发展规律的学说,即对世界的认识的历史的总计、总和、结论。”这里就是讲:逻辑就是辩证法、逻辑就是认识论。●三者的统一的基本含义不能仅从《资本论》本身来理解,应当看到它是从个别、特殊中概括出来的,具有普遍意义。列宁这里所讲的三者统一,是指唯物辩证法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宇宙观,二是逻辑学,三是认识论。A:从广义的角度看,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B:三者从三个侧面、三种方式来反映“同一个内容”,即世界的全部内容及其对它的认识的发展规律;C:三者都有是人类认识史、思想史的精华,结晶。“三者同一”科学地规定了辩证法研究的对象:即“‘一切物质的、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的发展规律”或者说是“世界的全部具体内容的以及对它的认识的发展规律”。而这些规律不仅仅是客观世界的,同时也不仅仅是主观世界的,而是两者共同的规律。辩证法既是世界观也是认识论,又是思维的逻辑方法。●列宁对辩证法体系的设想(《辩证法的要素》):§1、事物的客观存在(1)||2、事物的普遍联系(2、8)||3、事物的自己运动(3)||4、对立面的统一、斗争和转化(4、5、6、9)A:否定之否定(13、14)B:内容和形式(15)C:质和量(16)||5、分析和综合(认识的矛盾运动)(7)A:认识的量的增加(10)B:认识的深化(11)C:认识史的总结(12)||6、总结:辩证法的核心思路:存在——联系——运动——矛盾——认识矛盾运动。原则:从抽象到具体的原则;三者同一的原则;对立统一是核心。缺陷:体系还不完整,很多辩证法的范畴都没有(有限与无限,必然与偶然)。2、关于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核心的思想●矛盾和矛盾规律→矛盾的思想很古老,但自学的辩证法体系只是在黑格尔那里才形成,所以在黑格尔之前谈不上对其核心的认识问题。黑格尔重视矛盾的思想在辩证法体系中的作用,认为“矛盾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是辩证法的灵魂”,但是不是很明确和彻底。而是明确地把三段式(正反合)作为辩证法的核心。并以它为原则来构造辩证法的体系。马克思恩格斯也有认识,如恩格斯把唯物辩证法叫矛盾辩证法,但是却明确把否定之否定作为辩证法的核心。“马克思所使用的整整一系列辩证的说法:按其本性说是对抗的、包含着矛盾的过程,第一个极端向它的反而的转化,最后,作为整个过程的核心的否定的否定。列宁也不是非常明确,他最初把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等同于辩证法;后来才认为是其核心,再后来,认为是辩证法的本质之一,是它的主要特点或特征之一等等。→什么是矛盾规律?黑格尔也缺乏系统的论述,把矛盾作为一个规律提出来的是恩格斯,但也没有系统的论述;列宁对些作了较为深入的论述。在《辩证法的要素》中谈到矛盾关系的三个方面即统一、斗争和转化。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列宁进一步谈到统一是相对的,斗争是绝对的;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源泉。→什么是对立面的同一或统一呢?黑格尔和列宁都没有下明确的定义,但从他们的言论来看,其含义就是相互依存。黑格尔是从抽象的同一性概念出发经过分析引伸出对立面的同一性的。在他看来,任何概念都是自我同一的,但是如果把同一看作是不包含差异的同一,就是抽象的同一性,是不真实的,实际上任何概念都是包含着它的对立面的,都依赖于它的对立面,都是\n对立面的统一,这就是具体的同一性。所以黑格尔说:“反思的规定的真理只能存在于它们的相互联系中,因而,第一个反思的规定在其本身的概念中都包含着他物,不认识这一点,在哲学中就寸步难行。”列宁进一步提出相对性和绝对性的原理,这是与恩格斯关于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是一致的。●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A: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事物发展的内因;B:理解其他规律的实质,而其他规律是它的表现和实例,因此,它是“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C:它不仅是客观规律,也是认识规律。认识过程由于矛盾规律的作用而成为辩证的过程,因此,矛盾分析的方法是最为重要的方法。列宁认为《资本论》就是体现对立统一规律和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的最好典范。D:它是区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诡辩论、折中主义的关键。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诡辩论和折中主义则是以假辩证法掩盖起来的形而上学。它们分别从右和“左”二个方面来反对辩证法。所以黑格尔在批判形而上学时,常常驳斥诡辩论。在列宁看来,有一条辩证法的原理,就有一条形而上学的观点和一条诡辩论和折中主义的观点(如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上)。他们的分歧就根源于在对立统一规律的态度上的对立。一个反对对立统一,一个是主观地运用这种对立统一,只有客观地反映物质过程的全面性及其统一的灵活性,才能做到辩证法。3、列宁对若干重要辩证法范畴的论述(1)存在与无存在是逻辑学的第一个范畴,是最抽象的概念。这里的存在不同于物质、现实或自然界,它除了存在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规定性。列宁作了很多摘录,表达了这样一些思想:A:黑格尔从存在出发的这种作法符合认识史和人类认识从抽象到具体的规律;B:全部科学均应从存在开始(每门科学都有自己的存在);C:列宁认为资本论的存在就是它的开端,即个别商品。关于“无”:概括列宁的摘录,黑格尔大致提出这样一些思想:A:纯存在只是存在,没有其他任何规定性,因而纯存在就是纯无;B:无也是一种存在,这不是说某物不存在就是某物存在,而是说某物不存在是事实,因而是存在;C:存在和无是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它们单独存在是不可思议的,二者的统一是变易,即转化与生成。如果只有有而无无,是凝固不变;只有无而无有,谈不上变化;从无到有是产生;从有到无是消灭,而消灭与产生双是同时进行的,这就是变易或转化。D:一切事物都是过程,都处于生来过程中,都是有和无的中间状态,都是有和无的统一;E:否定、割裂二者的统一是诡辩。(2)有限与无限黑格尔:1、“规定性就是否定”,给某物规定,就是给某物以界线,也就是承认“事物的非存在是它们的本性”。而根据事物的内在矛盾,“有限的?”就是“向终极运动着的!”有限自身的本性就是超越自己,否定自己的否定,并成为无限。而使有限转化、过渡为无限的不是外在的力量,而是有限本身。2、有限和无限是分不开的,是统一的。黑格尔区分了二个无限性:恶的无限性和真实的无限性,恶无限性是直线,它无法过到,而真实的无限性是圆,它是自我限制,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二者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无限如何超越自身达到有限(无始的宇宙如何达到今天)?黑格尔认为这是一个恶的无限性,问题的提法就不对:“关于其他的对象,也需要有一定的修养才能提出问题,关于哲学的对象尤其如此,因为不然的话就可能得到这样的一个回答:问题是毫无意义的”。列宁批语:说得好!但是,所谓“恶”的无限性也是存在的,列宁认为这是一个哲学问题,虽然离不开科学,但是科学只能提供旁证,问题的真正解决只能依靠哲学的综合思考。无限是不可否认的,但又是可以超越的。宇宙达到今天就是个事实。(3)现象与本质列宁十分欣赏黑格尔《逻辑学》从存在论到本质论的过渡。他认为这是符合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的。是“吹来一阵可以说是清凉的风”。特别是揭示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的《本质论》,高度重视。黑格尔的本质论:本质本身;现象和现实它们都是本质的不同表现。本质本身是没有表现出来的阶段,但也是一种表现,他把这种表现称为假象,而现实则把本质表现出来了,现实又殷本质充分表现出来。假象是本质的映象;现实是本质的显象;现实是本质的展现。黑格尔认为,假象有二个环节:一个是虚无性,二是存在。假象是没有表现出来的本质的表现;由于它是本质的表现,所以它是存在的,是客观的;由于它没有把本质表现出来,所以它是虚无的、不真实的、易于消失的。列宁非常赞成,并用泡沫与深流\n来说明假象与本质的关系。★注意:这里的假象与我们平常所讲的假象有区别:我们平常所说的假象是指与本质相反的现象,而这里则是本质肤浅的表面的表现。列宁肯定这一分析,主要因为它具体地区分了本质的不同层次的表现。现象与规律:规律与本质是同一层次的概念,他认为,现象是整体规律只是作为现象根据的那一方面。他用来表达规律的廉洁有很多:现象中的统一;现象中同一的东西;现象世界平静的反映;本质的现象;现象的静止的内容;等等。列宁据此认为:A、现象比规律丰富,现象是整体,总体,规律是部分;B、规律是宇宙运动中本质的东西的反映,是与本质同等程度的概念;C、规律是现象的平静反映。现象世界与本质世界:世界本身并没有两个世界的对立。黑格尔却虚构了两个世界的对立,“现象世界和本质世界……二者是独立完整的实在;一个世界应当只是被反映的实在,而另一个世界应当是直接的实在;但是每一个世界都在自己的对方中不断地继续存在,因些在自身就有这二个环节的同一性。”→列宁认为,黑格尔(他自己也承认的)从存在论到本质论是一个认识过程,实际上这里就是谈认识的深化过程,存在是直接的东西,而知识要想认识什么是自在和自为的存在的真理,就不能停留在直接的东西及其各种规定性上,而必须透过直接的东西,深入到里面去。去认识与存在本身不同的真理。但是黑格尔的错误在于,它把认识过程客观化了,把它看作是客观概念本身的运动。→马克思在谈到“抽象的规定性在思维的行动中导致具体的再现”时说:“黑格尔陷入了幻觉,把实在理解为自我综合,自我深化和自我运动的思维的结果,其实,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把握具体并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但不是具体本身的产生过程。”(选集2P103)因此,从这个角度看,现象世界与本质世界的对立及其相互转化,实际上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即感性与理性的对立与相互转化。→列宁由些得出认识总是从初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无限发展过程,而这个运动过程不是在纯粹理性中进行的,而不能脱离实践和感性。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4、列宁关于认识的辩证法思想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有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研究认识的辩证法,这是哲学笔记中又一特色。(1)存在与思维A:黑格尔认为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中世纪的观点认为思想中的东西与实在的宇宙有差异,近代哲学则把这个差异发展为对立,并以消除这一对立作为自己的任务。从这时起,一切哲学都对这个统一发生兴趣。哲学在消除做法上分为二种主要的形式:一种是实在论的哲学论证,一种是唯心论的论证。也就是说,一派认为思想的客观性和内容产生于感觉,另一派则从思维的独立性出发去寻求真理。”(《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5、6、8页。)因此,黑格尔批判康德哲学的二重性。B:黑格尔从本体论和认识二个角度来论证存在与思维的绝对同一:从本体论说,存在与本质(客观思维)的同一是概念,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同一是理念,认识与实践的同一是绝对理念,绝对理念与自然界的同一是精神。从认识论上,观念与它自身是同一的,即思维是可以认识存在及其本质的。C:列宁在哲学笔记中,继承了黑格尔的合理思想,发展了恩格斯关于存在与思维的同一性观点。恩格斯没有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讨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黑格尔把存在看作是概念的环节,认为要概念是事物的本质,这是唯心主义的同一论,列宁认为,要到过来说:概念是人脑(物质的最高产物)的最高产物。当黑格尔认为“概念出现在生命或有机界这一自然阶段上。”列宁认为这接近唯物主义。(2)认识与实践§中外哲学家大多把实践理解为道德实践,即对道德的践履。康德的实践理性是这种理解的集中体现。黑格尔也是如此,黑格尔在《逻辑学》中谈到实践时,把实践仅仅同“善”联系起来,列宁认识这是狭隘的片面的。但是黑格尔在对“善”进行具体解释时,却突破了道德实践的范围。黑格尔说:“这种包含在概念中,和概念相等并且自身中包括着个别外部现实性的要求的规定性,就是善”。§列宁评论说:“实质:‘善’是对‘外部现实的要求’,这就是说‘善’被理解为人的实践=要求(1)和外部现实性(2)。”这样,列宁就揭示了实践的两个主要因素,首先是主观的要求,其次是对主观要求的实现,即使主观变成现实。§列宁认为:A:实践就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亦即实践总是由某种认识指导的自觉活动,没有这一因素,实践同本能就划不清楚。B: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活动,即主观意图改变现实的活动,没有这一因素,实践与认识就划不清界限。\n黑格尔出于体系安排的需要,把认识作为正题,实践作为反题,实践包含着认识,高于认识。列宁认为这恰好揭示了实践和认识的区别,所以加以唯物主义的改造,并写出著名的论断:“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着普遍性的品格,并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列宁关于实践的标准思想受黑格尔的启发,黑格尔认为观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同一,如何达到同一?通过目的,所以目的性范畴是从客观性到观念性的中间环节。也就是说,通过实现了的目的来达到。而实现目的的活动正是实践。因此列宁说:“卓越的地方是:黑格尔通过人的实践的、合目的性的活动,接近于作为概念和客体的一致的‘观念’,接近于作为真理的观念。极其接近于下述观点:人以自己的实践证明自己的观念、概念、知识、科学的客观正确性。”P203-204页。→在列宁看来,黑格尔逻辑学最后一个三段论,即认识通过实践达到绝对观念,更是对实践标准的明显猜测。黑格尔认为观念即真理,但在观念中思维和存在的同一不是绝对的,还没有过到绝对的同一,还不是绝对真理。只有在绝对观念中才能得到同一,必须通过认识和实践才能达到。认识克服了主体的片面性,实践克服了客体的片面性,于是思维与存在融为一体,绝对同一。列宁表示赞赏:“哲学全书第225节非常好,在那里‘认识’(理论的)和‘意志’、‘实践的活动’被描述为既消灭主观性的片面性,又消灭客体性的片面性的二个方面、两个方法、两个手段。”列宁还说:“在黑格尔那里,在分析认识过程中,实践是一个环节,并且也是向客观的真理的过渡。因此,当马克思把实践的标准列入认识论时,他的观点是直接和黑格尔接近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