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5.84 KB
- 2022-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五章冯友兰\n个人简介冯友兰,字芝生,1895年12月4曰出生在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一个地主兼书香家庭,按他自己的话说,叫以“耕读传家”。冯友兰是现代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早在学生时代,杜威就称他是一个真正学者的材料。冯友兰把自己的哲学生涯分为四个时期:\n第一时期是1919年到1926年,其代表作是《人生哲学》;第二时期是1926年到1935年,其代表作是《中国哲学史》;第三时期是从1936年至1948年,其代表作就是抗战中写“贞元之际所著书”。贞元之际,贞下起元的意思,指中华民族的复兴时期,即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已有书店把它们合印为一部书,题为《贞元六书》。华东师大出版社1996年底也以《贞元六书》为名把六本书合印;第四时期是从1949年到现在,其代表作是《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卷本)。冯友兰的所有著述被收入《三松堂全集》,共14卷,600余万字,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里所要介绍的是冯友兰前三个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想。\n第一节“新理学”的形上学\n“新理学”的形上学是冯友兰哲学体系的总纲,这个总纲的基本构架是通过《新理学》一书阐释的。\n一、“新理学”形上学的建构方法冯友兰说:“新理学的工作,是要经过维也纳学派的经验主义,而重新建立形上学”(《新知言》)。就是说,“新理学”的任务是要“重新建立形上学”,而这一任务的完成是要经过维也纳学派的经验主义,所谓“经过维也纳学派的经验主义,”就是创造性地运用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分析方法。因此,逻辑分析方法是建构“新理学”首要的和基本的方法。\n冯友兰又称这种方法为“正的方法”,即以逻辑分析法讲形上学,对于经验作逻辑地释义。用这种方法建立的形上学是新的真正的形上学,而真正的形上学必须是一片空灵。冯友兰指出,除了上述“正的方法”以外,“新理学”的建构还使用了“负的方法”。所谓“负的方法”就是不说不可言说的东西是什么,而只说它不是什么。冯友兰指出,哲学总是在给自己制造麻烦,它硬要思议不可思议的东西,硬要言说不可言说的东西。\n二、“新理学”形上学的基本逻辑构架“新理学”形上学的基本逻辑构架主要是通过四个范畴和四组命题构成的。冯友兰自己介绍说:“在新理学的形上学的系统中,有四个主要底观念,就是理、气、道体及大全。这四个都是我们所谓形式底观念。这四个观念,都是没有积极内容底,是四个空底观念。在新理学的形上学的系统中,有四组主要底命题,都是形式命题。四个形式底观念,就是从四组形式底命题出来底。”(《新原道》)\n1.第一组命题是:“凡事物必都是什么事物,是什么事物,必都是某种事物。有某种事物,必有某种事物之所以为某种事物者。”(《新原道》)在第一组命题中,我们应当着重把握三个问题。第一、“实际”与“真际”的差别第二、实际与真际的联系第三、真际与实际的分离\n2.第二组命题:“事物必都存在。存在底事物必都能存在。能存在底事物必都在其所以能存在者。借用中国旧日哲学家话说,有理必有气。”在第二组命题中,我们应当重点把握以下几点。第一、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所依照”第二,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所依据”第三、冯友兰对“气”的规定\n3.第三组命题:“存在是一流行。凡存在都是事物的存在。事物的存在,是其气实现某理或某某理的流行。实际的存在是无极实现太极底流行。总所有底流行,谓之道体。”在第三组命题中,我们应该重点把握“道体”这一概念。所谓“道体”就是气实现理的过程,气实现理的过程蕴涵动,是一流行。\n4.第四组命题,“总一切底有,谓之大全。大全就是一切应有”。这一组命题集中讲的就是一个概念,即“大全”。“大全”是中西方哲学中所共有的一个概念,《庄子•田子方》中有所谓“天地之大全”的说法,指“虚通之妙道”,即天地万物的全部真理。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也使用了“大全”的概念。他所说的“大全”是存在的一种最高的无限的界线。它是存在的全体,是存在的各个方面的总和,是不能被任何概念所把握的。\n三、“新理学”的“无用之大用”他首先指出,哲学本来就是无用的。这里的“无用”指不能使人增加实际知识和实际才能,它本身就是“空虚之学”,这个帽子不是后人给它戴上的,是它的性质所固有的。\n冯友兰接着指出,哲学的这种无用恰恰又是大用,这叫做“无用之大用”。这种“大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圣”,即通过提高人生境界而步入圣贤之林,按冯友兰自己的话说,“哲学能使人成为圣人”。这是大用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外王”,即做社会的最高首领。只有圣人,最适宜于做社会的最高首领。——总之,哲学的无用之大用,就是“内圣外王”。\n四、对“新理学”形上学的简略分析和评价第一、新理学形上学是对宋明旧理学的改造第二、“新理学”形上学对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做出了应有贡献第三、新理学形上学给我们留下了重要的启示\n第二节早期人生哲学\n《人生哲学》一书于1923年写成。原名《天人损益论》,是用英文写作的。这个英文本1924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出版时改名为《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后来商务印书馆要为当时的高级中学出版一部人生哲学教科书,约冯友兰把这本书的内容用中文写出来,名为《人生哲学》。这部《人生哲学》实际上就是《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的中文本,于1926年出版。在这部书中,冯友兰对人生哲学作了质的规定和史的回顾,并提出了自己对人生的一些看法。\n一、人生哲学质的规定和史的回顾1、质的规定:冯友兰指出,人生哲学是哲学的一部分,目的在于探求人生之道理,它包含人类学、心理学、论理学、政治哲学等学科。\n2、史的回顾从某种意义上说:冯友兰的《人生哲学》一书,实际上是一部人生哲学史,他根据历史上的哲学家对天然和人为关系的不同观点把他们划分为人生哲学的三个派别,并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证明。冯友兰指出,以对天然和人为关系的态度为标准,历史上的人生哲学可划分为三派:第一派是“损道”,“损道”的特点是向后看。第二派是“益道”,“益道”的特点是向前看。第三派是“中道”,“中道”哲学强调天然与人为的合一。\n3、关于人生哲学的主要观点第一,宇宙及人在其中之地位”。第二,人生之真相及人生之目的。第三,活动与欲。第四,中和。第五,性善与性恶。第六,理智的作用。\n——总之,此时冯友兰的人生哲学尚未形成完整的系统,但其中的许多观点,如对人欲、理性的看法等等都具有合理的部分。冯友兰人生哲学的代表性观点形成于三、四十年代之交,即他的“人生境界”说。\n第三章人生境界说\n在抗战后期,《思想与时代》刊物向冯友兰约稿,他陆续写了十篇发表,合起来成一部书,名为《新原人》,由重庆商务印书馆于1943印行。这部书主要探讨“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提出了人生境界说。\n一、意义的主体性原则冯友兰认为,人生哲学要解决人生意义的问题。所谓意义是与人类的主体性即“觉解”密切相关的,对一件或一类事物有了觉解,此事物对于人才有意义,否则便无意义。所谓“解”就是了解,所谓“觉”即“自觉”。他说:“人作某事,了解某事是怎样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他于作某事时,自觉其是作某事,此是自觉,此是觉”(《新原人》)。就是说,所谓“解”即对事物的认识和把握,所谓“觉”即知道自己是在干什么。意义依赖于觉解,价值依赖于人的主体性,“一件事的意义,则是对于对它有了解底人而后有底”,从而确立了意义的主体性原则。\n二、人心就是宇宙之心人为什么能有觉解呢?冯友兰认为,关键是人有心,借中国哲学家的话说,叫“知觉灵明”。冯友兰得出结论说:“我们可以说,在宇宙间,有心底虽不只人,而只有人的心的知觉灵明的程度是最高底”,“人的心即是宇宙底心”。有高级的知觉灵明的人才有觉解,有觉解的人在宇宙中占有特殊的地位。\n三、四种人生境界说宇宙人生的意义依赖于觉解,但人们觉解的程度是不同的,不同程度的觉解构成了宇宙人生对人们的不同意义,不同的意义构成了人的不同境界,按冯友兰自己的话说:“就存在说,有一公共底世界,但因人对之有不同底觉解,所以此公共底世界,对于各个人亦有不同底意义,……各个人有一不同底境界”,“严格地说,没有两个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底”,但“就大同方面看,人所可能有底境界,可以分为四种”:\n1、自然境界:所谓自然境界指觉解较低的人生境界。2、功利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为私的,即追求个人的私利,包括追求个人的财富、名誉等等。3、道德境界:道德境界的根本特征是自觉地行义,即追求公利、社会利益。4、天地境界:所谓天地境界是就人与宇宙的关系而言的。\n第四节人哲学\n哲学是人的哲学。一方面,哲学是人的客体,离开人,无所谓哲学;另一方面,人是哲学的客体,作为对人的本体论结构进行思考和建构的人哲学是哲学的本质内涵。\n一、理性人哲学的概念系统对事实本体的思考以“人禽之辨”为基础,倾向于对存在本质特征的综合性研究。冯友兰在对类主体的本体论阐释中,建构了他理性人哲学的概念之网,依次是“人之理”、“人之性”、“觉解”、“人心”、“理性”。冯友兰认为,“人之理”与“人之性”这两个概念是非一非异的。第一,“人之理”即“人之性”或“人之正性”。第二,“人之理”是“人之义理之性”。\n二、存在的理想状态及其进路冯友兰所提出的“人之理”是事实本体和价值本体的统一,它即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事实依据,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尺度。从价值本体的角度讲,“人之理”即是“人极”,即做人的最高标准,人极的集中体现就是圣人。那么,圣人所代表的做人标准都有哪些呢:圣人是人伦之至圣人是具有最高觉解的人圣人具有多重超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