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04 KB
- 2022-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侯水仙2011-05-17本科生课程论文CoursePaper论文类型:■课程总结报告□研究总结报告论文撰写日期:2()11・()5・17礫程洛夂学号:1032240004/姓名:乔忠乾(医药化工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10级)题目生活与哲学院(系)医药化工学院班级、学号高分子1班1032240004姓名乔忠乾指导教师时间TaizhouUniversity\n学号:1032240004/姓名:乔忠乾(医药化工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10级)Email:qlz2q3@126.com摘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会了一种正确的思考方法和思维方式即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使自己在生活和工作学习中能正确的处理事情和解决事情,做到了趋近理想的完美处事效果。在工作和学习中运用哲学的思想处理日常各种矛盾并能够更好的把握,最后把事情做得成功。关键词: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方法运用生活工作;1引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9年修订版)哲学Z本义为爱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应运而牛。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是建立在巨人的肩膀上,吸收了儿千年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小的i切以优秀成果,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和科学的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基础上创立起好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对过去的哲学思想的总结和创新,创造了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同时丿力史证明它是正确的,十月革命给我们带來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接触了马克思注意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入并没冇与中国的文化和传统哲学矛盾,相反恰能辩证的统一起來,创造了小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运用了符合中国的新哲学思想创造了新屮国,同时运用科学的思想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的进步,历史再次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加上中国的深厚文化是符合中国发展的必须思想,我们要学习马克思的哲学,学会融合小华民族的文化创造更美好的生活。2马克思主义哲学2.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人和实践,它是研究人的解放的哲学理论,基本理论轨迹是人-人的界化-人的解放,人的解放的具体途径是实践。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现实动力。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冃标,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木质和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木质上是一种社会发展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n理论的全部功能就是把其屮的阶级革命学说应用于社会实践…进行阶级社会革命获得胜利推动人类社会前进到共产主义社会。而马克思主义理论Z所以是人类智慧的真理也全在于他的跟随者学握运用并成功用社会革命胜利验证了他理论的真理性。因此马克思主义现在已经在两个阶段获得成功发展。第一阶段是前苏联列宁斯大林在俄国资木主义社会用革命手段建立苏联社会主义政权和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第二阶段是中国的毛泽东邓小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半资产阶级的东方古国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权和进行的特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按照马克思理论在落后的封建制度或无产阶级不强大的国家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发展建设的可能性是几乎不存在,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中国化的马克思理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并用此使中国正走向富强繁荣。因此说中国革命及经济建设成功的事实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2.2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世界观: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没有绝对静止和永恒不变的东西,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源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马克思、恩格斯重要理论贡献就在于他们完成了自觉的科学的唯物辩证法的制定,并把它应用于改造全部政治经济学、应用于历史、科学、哲学以及工人阶级的政策和策略,形成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和世界人民提供了认识壯界和改造壯界的锐利的思想武器。唯物辩证法达到口觉的科学形态,才成为科学的认识工具。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科学性的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内在的本性。只有坚持唯物主义才能科学地坚持辩证法、正确地运用辩证法。3生活与哲学3.1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3丄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生活中应该: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生活中应用: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要配套进行;说明我国要处理好三大产业Z间的关系;说明我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经济与教冇、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学习中应用:学习过程不是孤立的,各科都存在相互联系和交叉的,同时各科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模式的基础是一样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明口各科的共同特点联系到学习时的方法,运用到其他的科目上,联系中找不同,是我们在和同学习的基础之上找到各科最高效的学习方法。拥有自己一套联系独立的学习体系,全曲正确的学习运用。(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木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生活中应该: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冇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根据事物固冇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3)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吋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变化中对物质的特征进行分析和综合。\n3.1.2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原理内容:(1)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含义不同;地位、作用、功能不同。(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冇部分根木没冇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Z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部分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服从和服务于報体。(3)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性能状态及英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英变化。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羡至在-定条件下关键部分功能会对整体的功能状态起决定作用。生活中应该: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冃标。②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小注: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Z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部分对整体的影响:部分会制约整体,关键部分其至在一定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3.1.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系统的基木特征:整体性、冇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冇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來认识事物。小注: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具有联系,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冇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③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有条件的。3.2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3.2.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生活屮应该: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3.2.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冋的、Illi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而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生活中应该: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來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乂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闲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n3.2.3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vl>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虽变和质变的统一。屋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v2>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聚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②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虽变,如此循坏往返,不断前进。生活中应该: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③坚持适度原则,控制量变的限度。④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应用范围: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去实现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经济结构调整小注:①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指的是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②质变不一定是发展,但发展一定是质变。3.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3.3.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含义。(2)矛盾的同一性。(3)矛盾的斗争性。(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5)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332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矛盾是事物白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对立统一。矛厉存在于一切事物屮,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才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事事有才盾,时时有才盾)。才盾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生活中应该:①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才厉。②坚持一分为二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片面看问题的一点论。应用范围:应川这一原理,说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处理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关系;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贯彻邓小平一系列“两手抓”的思想;说明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要正确处理市场与宏观调控、速度与效益、效率与公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产与消费、经济与教冇、经济与人口、经济与资源、经济与环境等才盾;说明在我国政治牛活中,要正确处理民主与法制、民主打集中、自由与纪律、个人利益少集体利益等矛盾。在社会生活中,要正确处理谦虚与骄傲、先进与落后、成绩与问题、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批评与自我批评等矛盾。在改造白然的过程屮,做到利用白然和保护白然的统一。作为现实中的一员,才盾吋刻存在,事情都是对立存在的,我们不能只看一方而而忽略另-•面,面対一件事情我们都要全血双向甚至多向的考虑,彻底的分析出现的各种情况作出准确的决定和处理事务的方法。同时过程中需要时间等因索的限制,更需要灵活的处理。\n小注:①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也不能消灭,但可以解决,解决矛盾只是把矛盾的激化状态转化成缓和状态,并不是消灭才盾。②事事有才盾但并不是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才盾。3.3.3盾的特殊性原理原理内容:才盾的特殊性是指才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而各有其特点。才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各冇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生活中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醒: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种种表现: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应用范围:因为“万物莫不相异”;说明我国农村在致富的过程中,不同的地区状况所走的路子不和同;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与宏观调控相结合是貝体的历史的统一,在不同的地区、领域、部门、行业和不同的时期,二者相结合的范围、;我国提出“一国两制”。我国经济制度、分配制度。3.3.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Z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來,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二者在一定场合可以相互转化。在这个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在这个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普遍性。生活中应该:这一原理是关于才盾问题的粹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即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要把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结合起来。应用范围:应用这-•原理,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來,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工作方法;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小注:①承认矛盾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前提。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多数”与“少数”的关系。③认识事物的秩序: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3.3.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才盾,叫主要才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才盾叫次要才盾。主要才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生活中应该: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乂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取得最大程度的优化,做到最优的处理各事务。\n3.3.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而和次要方而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生活中应该: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而,乂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质。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我国现阶段,要坚持以公冇制经济为主体;说明对待股份制,不能笼统地判定它的性质,国家和集体控股,股份制就冇明显的公冇性质;说明实行“一国两制”以示的屮国,国家的主体是人陆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以我国的国家性质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33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哲学依据:主要才盾和次要才盾辨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①两点论就是在处理复杂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也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个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主要方面,也要看到次要方而。②重点论是指在处理复杂事物中的各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其中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个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联系:两点之屮有重点;重点是两点屮的重点。(4)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主次沖盾和才盾主次方而相互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生活中应该: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而,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3.2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3.4.1辨证的否定的原理:原理内容:①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口身的否定。即口己否定口己,口己发展口己。②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坏节。④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辨证的否定,既不是肯定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帘又克服;克服的是IH事物中的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口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生活中应该:①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即要求我们,不仅耍尊重书本、尊重权威;更耍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収得成功的关键。)②要求我们,要有革命批判的精神;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n3.4.2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密切相连的1)要创新,就必须冇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2)革命粕神和批判性思维,必然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即要求我们,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注重研究新情况,提岀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3)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3.4.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1)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原因: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进而推动牛产力的发展。(例如:技术创新。)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例如: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原因: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使得人类的认识对象和范围L1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发展。创新推动文化的发展。(了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结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4)创新的哲学依据:①唯物论依据: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是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②辩证法依据: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树立创新粘:神;辨证的否定观要求树立创新精③认识论依据一一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人的认识是一个无限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认识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在实践屮检验和发展真理。⑵作用:①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牛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②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创新是对实践的推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蝎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致谢(Acknowledgements)《牛活与哲学小论文》的初衷源于侯老师的课堂作业,她给了我动力和灵感,一直都认为只有明白了哲学,热爱智慧,同时能运用到哲学的思想到生活屮去就能够正确处理事务,做出自己不示悔的决定,同时运用哲学做一个明白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同时确定自己较高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再次感谢老师让我再次思考哲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感谢百度等相关网站给我提供了相关资料的解释和讲解。和同学对我的鼓励,是他们一直鼓励我,给我提供思考人牛的具体实例。我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明白了很多关于人生的感悟。参考文献(References)\nfll朱德生.学习辩证法[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36-39.[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l,,1998,(2):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费定辉,周学圣.吉米多维奇・数学分析习题集题解(二)[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13.[4]www.baidu.comTT度官方网站⑸www.soso.com搜搜官方网站|6|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M],2010,(6)::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