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中看人生 4页

  • 33.01 KB
  • 2022-08-25 发布

从哲学中看人生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从哲学中看人生——浅析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摘要: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以人对宇宙社会的觉解程度的不同以及各人的人生意义、价值的不同,将人的人生境界由低到高诠释为四种不同的类型:“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他提倡追求高层次的人生境界,突出理性、强调道德行为的自觉原则,强调维护社会利益和民族利益等观点都是积极的、值得提倡的;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将“道德境界”和“功利境界”对立起来,在义利之辨上表现出了抽象的道义论性质。总的来说,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还是以其积极的思想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和人生。关键词:冯友兰,人生境界,觉解一、冯友兰其人冯友兰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哲都有过深入的研究,也是中国当代儒家学说的代表。他以其提出的“人生境界说”闻名于世。下面就是对“人生境界说”的具体阐释以及从中感悟到的人生。二、境界与人生境界境界是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在为人做事上很多人都会强调一个境界,我们说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如何,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的水平如何。人生境界则指的是人生发展(包括思想意识、行为水平等方面)所达到的某种程度,即是人对生活的体悟和思考。三、关于“觉解”的阐释“人生境界说”中反复强调“觉解”,这也成为了人生境界理论的奠基石。冯先生说:“人对于宇宙人生底觉解底程度,可有不同。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底意义,亦有不同……宇宙对于人所有底某种不同底意义,即构成人所有底某种境界”①。将人生的意义归之于人的觉解,认为人对人生的觉解不同使得人生的价值意义也不同。在冯先生看来,“觉解”是人生的最显著特征,从而确立了人在宇宙中的重要地位,而“觉解”的程度又决定了人生境界的高低。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具有觉解或具有较高的觉解,关于这一点,他说:“人之所以异于的禽兽者,其主要底一点,是人对于他的生活有觉解。如果禽兽亦对于他们的生活有觉解,我们可以说,人对于他人的生活有较高的觉解”②。那么,归其始:到底什么是“觉解”呢?“觉”就是觉悟,“解”就是了解,“觉解”即是一种心理认识,是一种了解。\n也就是说人在做一件事时要了解自己在做这件事还要从中得到感悟和觉悟,由此可以看出人生就是人们有觉解的生活,或较高觉解的生活。也即是冯友兰先生说的:“有觉解是人生最特出显著底性质”③。人在自己的生活中,之所以能确立正确的生活方法和生活态度,就在于“人是理性底动物”,人的生活是有“觉解”的生活,也就是说人对于生活不是本能地被动地适应,而是能积极地主动地安排生活。一方面,觉解使人自知其活动的目的。觉解是人与动物区分开来,是一种人的自觉的意识。动物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不知道这活动的目的,而人自觉参加的活动是怎么回事,明白其目的所在。另一方面,觉解使人生具有意义。冯先生认为,一个人境界的高低与他所做的事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而只与觉解的程度有关。这点正如他自己所说:“人对于人生愈有觉解,则人生对于他,即愈有意义”④。觉解使人摆脱人的本能的生活而得到真正的人生从而上升到更高的人生境界。可见,“人生境界说”中把觉解看作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一个标准,也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关键。觉解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从而决定了人生境界也由低到高划分为四个不同的等级。四、人生四种境界及其人生价值和意义(一)、自然境界中看人生自然境界是人生境界中的最低层次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生活的人基本上不具有觉解,他们主要表现出的是人自然的本能,还未能明显地显示出人所具有区别于动物的主观能动性。生活在这种境界中的人的行为特征是“顺才”和“顺习”,“才”就是人在生物学上的“性”,即是人的自然本性。所以“顺才而行”就是根据人的自然本性而行,这样的生活行为是“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止不得不止”的生活,也就是一种完全生物意义上的自然的生活。“习”是指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社会习俗,这样的生活不是自己主动安排而是一种照例行事。总的来说,自然境界中生活的人是混沌的,基本没有觉解可言的。他们虽然也有自己的人生,但是由于他们对于人生没有深入的觉解,所以,人生对于他们而言,基本上没有太大的价值和意义。(二)、功利境界中看人生功利境界是比自然境界高一个层次的人生境界。这个境界中的人有了意义世界,但是这个意义世界的范围很小,只觉解到自己的一定范围,心里也就只装得下他自己的这一点范围,这属于小我的界域,也就是通常所称的“俗人”。冯先生认为,功利境界区别于自然境界的地方,就在于生活在这种境界中的人对自己的行为已有了比较清楚地了解,但是,这种了解仅仅局限于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而完成的自觉的行为。所以生活在这种境界中的人的行为特征是“为利”和“为我”,就像俗话所说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一样。功利境界的人认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极端地认为人与社会是对立的,\n因此常常表现出只顾自己的行为。冯先生指出,一个人无论其行为在客观上是有利于或是有害于社会和他人,只要其主观上的动机和目的是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都可以说是功利境界。这也就是说,对处于功利境界的人来说,即使其行为在客观上会有利于社会和他人,但是他的主观目的任然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私欲。思想境界任然不是很高,因此,人生的社会价值和意义还没得到很大的体现和发挥。(三)、道德境界中看人生道德境界是冯先生笔下的一种较高的精神境界。“在此种境界中底人,对于人之性已有觉解。他了解人之性是涵蕴有社会底”⑤。道德境界中的人对于天地人生已有了较深层次的觉解,把自我的价值扩大到社会上,认识到社会是一个整体,而自我是整体中的一个部分。从而可以看出道德境界中的人的思想已超出一己和一己之私,认识到自己和他人、个人和社会不仅不是对立的关系而且是统一的关系。在这种道德境界中生活的人,不仅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了清楚深入的觉解,而且对于人性也有了比较完全的了解,人性即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社会之间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也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也不能离开整体而单独存在。所以,处于道德境界的人能意识到: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也因此而由功利境界的“为己而行”上升到道德境界的“为社会而行”,为他人和社会作贡献,这样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体现真正的人生价值和意义所在。这样的人生才是“大我”。(四)、天地境界中看人生天地境界不同于前三种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生追求的最终目的。冯先生境界说认为只有达到此种境界的人才算实现了人生的最高理想,即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地”,达到了“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地步。由此,此种境界也被称之为“圣人境界”。天地境界的人对人生和宇宙天地已达到了几乎很深入的觉解,不仅完全觉解了人性,而且也觉解到了天地之性、宇宙之性。他们很清楚的认识到,人不仅是社会的一部分,而且也是天地宇宙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天地境界的人的思想和认识早已超出个人和社会的狭小的空间而上升到了宇宙万物的境界。因此,他们认为人不仅仅是要在社会中有所作为有所贡献,还要在宇宙天地中成就一番事业。这点正如冯先生所言:“人不但应在社会中,堂堂地做一个人;亦在宇宙中堂堂地做一个人”⑥。这样的思想是宏大的,是一般人无法想象和比拟的,这也决定了这种境界思想下的人的人生与常人不同,他们的人生可以用恢弘和伟大来形容。天地境界可以使人生获得最高的价值和最大的意义。总的来说,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追求“道德境界”甚至“天地境界”,不可以仅仅只要求停留在“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地称之为人,这样的人生才能真正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参考文献:\n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第496页②冯友兰.《新知言》,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第1-2页③冯友兰.《新原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第527页④冯友兰.《新原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第530页⑤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第499页⑥冯友兰.《新原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第557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