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哲学部分) 20页

  • 133.04 KB
  • 2022-08-25 发布

考研政治(哲学部分)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实用标准文档★哲学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3个规律和5对范畴的掌握与理解(材料第二章),剩下的很多都是这些规律的材料或运用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民解放的科学(老师说本章最多考一道选择题,所以再认就行)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或学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选项1);从广义上说,包括了后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选项二,可以毛泽东思想等),如在中国就包括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我们所讲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从广义上说的,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2.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黑格尔,费尔巴哈。黑格尔,辩证法思想,"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本内核”。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3.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标志在批判地继承了(注:马克思主义对待前人理论都要批判继承)前人结果的基础上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说明之前没有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和唯物主义区别:我的理解是唯物史观指的是历史的起点是唯物的,发展的推动力是客观的,而不是人的主观意识。首先以牛顿为例,他的运动定律的确是唯物的,但是由于他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其他物体运动传给它的,因此,他推断第一个推动物体运动的人是上帝;而马克思以前人们都忍为历史的发展是人的意志决定的,而马克思提出是由于生产资料生生产关系等客观因素决定的,并且认为物体最初的运动是由物体内部矛盾决定的,故说唯物史观。4.马克思主义中的几宗“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问法: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完备而无片面性的学说;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选项)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选项,后两者是形象说法)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理论品质: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简);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选项)、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选项)、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选项),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具体)讲这章时老师强调以后材料分析题要先看问题不要先看材料。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先记三大规律分别是对立统一规律,质变量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一节物质和世界观1.什么是哲学?(理解即可)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换句话说不是每个人都有哲学,因为不系统)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2.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总结了两千多年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首先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等价于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文案大全\n实用标准文档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第二性的问题,即本原、派生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第一方面的问题,哲学家依据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两大阵营: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第二方面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具体指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能不能正确地反映现实?”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承认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是可知论,否认其同一性的则是不可知论。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已考过,知道就行)3.哲学的基本派别(以哲学基本问题中的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来区分派别)(1)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历史形态(后面框框即为选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从某种事物中寻找世界本源。优点:普遍联系和辩证思想;缺点猜测无科学依据。;近代唯物主义(亦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缺点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注意以后说到形而上学的特点就是:孤立,片面,静止。还有牛顿就是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考法可以问有哪几种历史形态,也可举个例子问你是什么唯物主义,如“五行说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①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个人的感觉和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其实就是自己的思想决定世界)例如具体举例看文档《有关哲学家或哲学派别的命题、论断和观点》发给你的里面有:中国哲学家王阳明认为“天下无心外之物”,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对象和感觉原是一种东西”,知道下。②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精神”(通俗讲就是自己想象出来的一个东西决定世界)如:柏拉图的“理念”、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宗教里讲的“上帝”,知道下。补充: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和唯物唯心主义的关系:唯物都是可知,大部分唯心是可知,少部分唯心不可知如庄子,克拉底鲁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静止不变的,否认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牛顿就否认了事物发展原因是内部矛盾,他认为是上帝给了第一个“力”)。知道下5.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物质观(略)恩格斯的说明:“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问法:列宁认为物质是?):“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凡以后说道客观实在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选项)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选项)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其实就是客观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包括测量仪器)。”对列宁的物质定义可表述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存在性(二)意义①坚持了唯物主义观点、可知论观点,反对唯心主义、不可知论、二元论的观点。②坚持了辩证法观点,反对形而上学观点。③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反对了历史唯心主义观点。总之,列宁的物质定义体现了既唯物又辩证的彻底唯物主义观点,揭示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统一的基础,物质对于意识具有客观性、独立性、根源性、可知性和辩证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本体论、认识论的意义,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文案大全\n实用标准文档6.意识的本质和起源(一)意识的起源(就略写了)意识是1.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三个发展阶段:反映特性(一切物质都有),感觉和心理(高等动物),意识(人类)2.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促进了意识的发展。(二)本质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还可以这么说: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经典作家(马恩列等统称经典作家)的定义(考试常考他们的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东西而已。7.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一)物质与运动(标志变化的哲学范畴,知道一下)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的,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内涵和唯一特性或本质属性,运动则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存在形式。运动与静止也是不可分的。“运动,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最一般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运动的定义,了解一下)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物质和运动间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离开了运动的物质不存在,认为物质是不运动的,这是形而上学观点;没有离了物质的运动,就把运动看成是精神的运动,这是唯心主义观点。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又要承认物质是运动的,这才是唯物、辩证的观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及意义,了解一下)(二)运动与静止静止:是指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特殊的运动)静止状态是特殊的、暂时的、有条件什么叫相对的,因而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所有物质无时无刻不在运动注:上到这里老师说概念不会考。。。但应该是不用全背,特性要知道(三)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具有一维性或不可逆性的特点。空间指运动物质的广延性,具有三维性特点。(相互关系)物质运动与时空密不可分。时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无限性和有限性。(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有限,整个物质世界无限。)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从哲学上说明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知道下就行,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时空观。8.社会的物质性首先知道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次社会的物质性主要体现在:A.人类社会依存于自然界,是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B.人们的实践活动所以意识为指导,但仍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世界的物质性活动。C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几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9.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第一个原理,略写)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不仅自然届时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物质性,因此世界的统一性在其物质性。一句话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统一于物质,物质就是客观实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文案大全\n实用标准文档注:在讲完这个原理后,老师讲了一下以后答材料分析题的方法,这个十分重要!!答材料分析的格式:1.原理分析。即马哲关于。。。(具体的范畴或是原理什么的,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观点如下。。。2.上述原理告诉我们。。。(然后写方法论意义,后面会知道一般每个院里有个方法论意义,这里也可以结合一下材料)3.结合材料发挥。(这种格式例子以后会一直举)换句话说分析题有时候可以先看题目,因为题目往往要你分析一句话,你从一句话里就可以判断原理了。还有材料主要是你后面发挥用的,前面不要写。老师说哲学题就这样,要你挑一个原理来解释现象,注意不是让你去分析马哲树上的原理对不对。。。还有,现在虽然没有判断题,但哲学的材料分析题问你一个观点对不对千万不能说对或错,要说即对又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后,记得教我们政经的阮老师说过,答政治的大题,前几个字一定要写“马克思说”(当然也可以换成马克思主义认为),千万不要出现“我认为”三个字!!为了加强记忆,阮老师有段话:“你是什么东西,马克思主义什么时候轮到你认为!要认为也是马克思列宁认为,就算他们都死了还有涛哥在,什么时候轮到你认为了。”10.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及地位实践的本质: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一般不会考,刚考过了)实践的基本特征(1)客观现实性;(或直接现实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1)生产实践;(2)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解释:如法官断案);(3)科学实验。实践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因为:(1)实践是人类生存的前提,是人的生命之根、立命之本。(参考书上第一条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前面是任汝芬资料里的)(2)实践是人类同动物的根本区别(2.表现人的本质的社会性)。(3)实践是人的本质即社会关系总和的基础。(3.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活动)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买的参考书里没有,要看的话可以参考一起发给你的任汝芬资料原版11.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分化统一分化:自然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到人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的。人类社会人们在特定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两个概念)统一:都具有客观物质性,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注:讲到这题,老师又说了以后碰到这种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时,他们间的关系都可用六个字转化:区别,联系,转化。例子见下个知识点。12.人和自然的关系这里就不抄书了,运用上面方法总结一下。首先,人和自然界是有区别的。(至于区别的具体写法13.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时间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物质,政治,精神)。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文案大全\n实用标准文档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和发展(选项)史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特征: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选项)事物普遍联系方法论意义: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整体联系。注:这里老师又一次讲道材料分析题的答法。结构:原理陈述+方法论意义+材料分析。例:为什么中国经济要采取全球化,全局化?(简单简答一下就是)(原理陈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国经济与其他国家的经济都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因此他们之间存在这联系。这种联系是客观,普遍喝多养的。(方法论意义)因此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整体联系,具体表现为采取经济全球化的策略。(分析)经济全球化和全局化有利于我们。。。(接下来可以自己发挥了)这是我自己根据老师总讲的自己回答的,可能准确性还有待提高,但思路肯定是这样的联系与系统(由于我的材料上并未提及此部分可自己看一下。):(1)系统的含义:系统是指事物由两上以上的相互联系的要素所构成(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与联系的不同在于联系只是讲事物之间或事物诸要素之间的关系。20世纪以来出现了同系统思想相关的许多新的科学理论、工程技术。许多哲学教材也提出了系统的概念。(2)系统的根本属性或固有属性是整体性系统有哪些属性?有不同的概括,比如说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也有说具有整体性、稳定性、适应性、历史性的特点,其整体性是公认的,实际上这是讲整体与部分(要素)的关系。其主要观点:相互依存,整体由各部分构成,产生各部分所不具有的新性质、新功能,部分也要依赖整体,离开整体的部分就会失去在整体中的性质与功能;在性质与功能上的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3)联系观点与系统观点的关系①联系观点包括系统观点;②系统观点是联系观点的具体化与深化。系统思想、系统观点在现代科学、现代工程技术、现代社会生活很有意义,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就是系统思想、系统观点的体现和应用。发展的定义:发展是1.前进的上升的运动第一个定义就把发展和运动区别开来了(选项),发展的实质2.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选项,简记为新陈代谢)。3.是一种质变(老师补充)发展的必然性(换句话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原因)1.适应了环境(与环境的关系)2.在旧事物中产生,批判了欺负修的东西,继承了其合理的东西(与旧事物的关系,就是批判继承)3.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从历史发展角度讲)1.对立统一规律(哲学中最重要的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分析法)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原因,记关键字):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2.是贯穿质变量变规律,否定之否定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从做题上讲就是几乎后面所有的规律和范畴总结起来都是区别联系转化。3.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也可以说是唯物辩证法方法论体系中,居核心地位,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与同一性及两者关系: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②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双方的互相依存、互相贯通。文案大全\n实用标准文档关系(自己总结):(区别,往往是抄一遍概念)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双方的互相依存、互相贯通。(联系)没有统一下就没有斗争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两者相互依存。(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相对值一定条件下才成立),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关于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例子是国共两党的合作: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的(抗日)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可以换句话说是发展的前提;②矛盾双方在相互包含中,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③矛盾双方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而转化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变化,促使事物的量变;②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促使事物的质变(的决定力量);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统一性原理方法论意义:正确把握和谐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但和谐并不意味否认矛盾,也不意味矛盾双发绝对统一。(用自己的话讲叫对立中把握统一,同一种把握对立)例子:朋友之间,和谐社会都不是绝对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老师说考了四五年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含义:矛盾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这就是说,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这决定为什么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即矛盾之间或矛盾诸方面之间相互区别的特点和特殊本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普遍性是绝对的,特殊性是相对的;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也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换而言之这里也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己总结的)意义:如是分析矛盾地热特殊性,认清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正确方针解决问题,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含义(了解下,关系可以自己试着总结):主要矛盾指矛盾体系中处支配地位的,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相对的次要就是指处服从地位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含义(了解下,关系可以自己试着总结):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对立双方中处支配地位的,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指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矛盾的性质取决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注:两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有几个矛盾,一个是矛盾的两方面。例:为什么说科学是把双刃剑?要用矛盾的主要和次要方面,因为是一个矛盾。还有最后要加句从主要矛盾方面看科学是好的,所以说他是有益于人们发展的。3.质量互变规律质、量、度的含义及其认识意义:质和量的定义不用背,度的定义知道下就行:保持食物位置稳定性的数量界限范围,范围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简而言之就是一个范围,在范围里边叫量变,超过范围叫质变)量变、质变及其相互关系:①相互区别(量变是是保持事物相对稳定性不变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渐进过程的连续性注:这个可以作为一个选项要选得出;而知便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体现了渐进过程的中断性);②相互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结果);③相互渗透;相互转化(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质变,质变过程中也有量上的收缩和扩张。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基础上又有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事物发展一定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注意量的积累,又要积极促成质变年发生。(什么读书顿悟都可以套这规律)4.否定之否定规律(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文案大全\n实用标准文档事物反战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了解一下):肯定因素: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就是促进质变的因素)否定之否定含义(了解一下):事物发展: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两次否定三阶段一周期),第第二次否定看似回到原点,实则是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批判继承)的结果,使事物发展呈现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趋势。辩证的否定观内容和意义: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抓关键字即可)2.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是联系新旧事物的环节(扬弃)意义: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即克服又保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例题: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景性和曲折性。前进性体现在每次否定都是质变把事物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采取分析的态度看待事物,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这个意义和上个意义的区别关键词我觉得在于前景性和曲折性,如果问如何对待某件事物往往用上面一个,而问如何对待。。。过程中遇到的曲折用下面一个)5.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1)客观辩证法:客观事物,客观存在的辩证法(2)主观辩证法:人的思维或认识活动的辩证法。(了解下就行)6.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我的书上是共5对,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换句话说就是6个字,下面这段是任汝芬资料上的话,可以看下)按照考研考试大纲的要求,这八对范围除形式与内容以外,其他七对范畴都有明确的论述(说明还是要自己看大纲),形式与内容在考试大纲中未明确提出,但在论述和考查一些原理时却使用了这对概念,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因此在我们的原理基础讲座中着重讲述,对学习和考试都是有益的。原因与结果:揭示事物前后向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选择题可能倒过来考,比如“揭示事物前后向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是?”)原因:引起某种现象的结果: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区别:一个是引起一个是被引起。联系:其实和前面一句一样,换句话说区别和联系合在一起就行。转化:在特定关系中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明确的,在无限发展链条中他们的界限是不明确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范畴。必然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关系:区别:产生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外部条和内部非根本矛盾;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是确定的,偶然是不稳定暂时的;在事物发展中作用不同:必然决定事物发展方向,偶然促进或延缓作用。联系:必然通过偶然表现,偶然为必然所支配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方法论意义: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总趋势,但不能忽视偶然的作用。现实性与可能性:揭示事物过去现在将来相互关系的范畴。现实性已经产生出,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某种趋势。关系:区别:抄一下概念联系: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没有可能就没有新的现实。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文案大全\n实用标准文档方法论意义:立足现实,放眼未来(温总理说: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现象与本质:(这个注意不要写转化)揭示事物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的范畴。现象:外部联系表面特征,本质:内部联系,根本性质关系:区别:现象考感觉可以感知,而本质则考理性思维去把握;现象是具体个别的,本质是一般共同的;现象是多变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联系: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就算假象也是,从反面表现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无转化)方法论意义:通过现象看本质.内容与形式(我上课时老师说了解下就行,任汝芬版的资料上这个范畴比较全,可以自己看下):是揭示构成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或表现方式的相互关系的范围。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事物的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关系:区别:抄下定义联系:内容是形式的基础,形式是内容的变现方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没说要写转化就不写了)方法论意义:重视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善用形式,发挥积极作用。7.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主要方法(无重点,只要知道有哪些就行了):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区别:自己稍微写点,可以说:辩证思维是认识世界一般的方法,而科学思维方法是认识世界个别的方法)联系: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方法论前提,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转化:这边就不要转化了(任汝芬资料上的补充)(一)归纳和演绎:归纳是指从许多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特点是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演绎是指从一般的概念、原理推理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归纳是演绎的基础和补充,演绎是归纳的前导和补充。(二)分析和综合:分析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整体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分别加以研究和认识的思维方法,特点是从整体到部分。综合是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和认识的思维方法。特点是从部分到整体。分析和综合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前导,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互相过渡。(三)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抽象是指思维对客观事物某种属性的反映,是抽取和撇开的统一。具体是指思维的具体,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就是认识从感性具体——理性抽象——思维具体的进程。(四)逻辑和历史的统一:历史是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以及人对此的认识过程。逻辑是指上述过程在思维中的反映,即对历史的概括和总结。两者的统一是指理论认识的逻辑进程同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进程相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1.规律及其客观性文案大全\n实用标准文档规律的含义: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知道下)规律的特点(选择):是本质性(也可以说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必然性(也可以说是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稳定性(理解为只要条件具备就会重复起作用),其根本特点是客观性(它的存在不依赖人的意识,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规律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但这决不是说人类在客观规律面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人们在实践中,通过大量的外部现象,可以认识或发现客观规律,并利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社会谋福利的目的。(任汝芬资料上的,看下就行)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关系:区别:两者起作用的力量不同。自然规律是一种无意识的盲目的力量起作用而社会规律是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活动起作用。联系:都具有客观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转化:(这里也不用了)3.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作用的定义(了解下):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意识能动作用表现在(选择题密集点,可以从例子出发来考,比如心静自然凉体现了意识的什么特性?):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例:安排计划)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精神分裂幻听,例子不太好。。。)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和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例:心静自然凉)。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如何正确对待两者的关系?(这题不同与前面的所有题目,不能用区别联系转化,要用两个“要”,后面还会出现一个这样方法的题目,要留心)(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有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文案大全\n实用标准文档第三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本章内容框架: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1.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三者的含义(知道下):主体: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考过了):一是作为人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而是作为人感官和大脑的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我的材料上就是“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几个字,以下是任汝芬资料上的,可以自己看下)主体和客体是相互规定、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同时并存的,不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两种关系,即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和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一方面,主体改造客体,消除客体的片面客观性,实现主体客体化,这就是实践;另一方面,主体反映客体,消除主体的片面的主观性,实现客体主体化,这就是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实践与认识的两个方面,是主体实践地观念地掌握客体的、实现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两种基本形式。主体和客体之间还有价值关系、审美关系等。哲学派别认识主体认识客体相互关系唯心主义精神精神创造物创造被创造旧唯物主义人(抽象的、生物学)客观事物反映被反映辩证唯物主义人(社会性、实践性)改造和认识对象改造被改造反映被反映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考过了):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时间方案转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按一定方向运行。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体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另外一个版本)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文案大全\n实用标准文档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总结起来就是“先进推动,落后发展”。两者合在一起就是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4.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任何认识都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任汝芬版本的))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对认识的本质问题,不同哲学派别有着不同观点。形成了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个顺序叫认识路线。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原则区别:旧唯物主义“没有实践,没有辩证”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特点:反映具有摹写性;反映具有创造性5.认识发展的过程(内容比较多)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含义:感性认识:它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它是在人们感性认识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主要形式,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关系(6字):区别:上面红字的都是区别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转化:两者相互包含,相互渗透。(感性认识有待于上转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指导实践活动获得更多感性认识意义:理论上,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经验论”和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点区别,不能互换。;工作上,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这些都是形而上学。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质变)):原因:认识的真正任务是达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解决的是现象问题,理性认识解决的是本质问题。条件:1.勇于实践,获得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2.勤于思考,在理性思维中对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改造制作,造成概念和理论系统。(去粗取细,去伪存真)。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大题要点少):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必要性:理论指导实践改造世界(总结下来)。条件:1。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回到实践中,需要经过一定的中间环节。3.理论回到实践中,必须为群众所掌握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及工作方法文案大全\n实用标准文档1.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应当或尽可能是正确的。2.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3.理论回到实践中,必须为群众所掌握。任汝芬版的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反复性与无限性的含义:反复性:认识运动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不断反复的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以达到预期的结果为标志,才算完成。无限性:运动是无限发展、没有终点的。(补充: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也可理解为:认识过程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每一次实践和认识的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反复性与无限性的原因:反复性的原因一是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包括认识手段和客观对象的限制;二是认识要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包括认识主体的精神肉体状态和能力、努力程度的限制。无限性的原因是作为实践和认识的对象的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实践是无限的,因而认识就是无限的。人类的认识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6.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统一(理论认识运动总规律,知道下):含义: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因:事物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转换到另一个具体过程的时候,主观认识应当随之改变。补充:认识规律解决了3个问题:1.反复性2.无限性3.为什么要具体历史统一。认识发展的规律(认识辩证运动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这是任汝芬资料上的,可以自己看下)★(一)认识发展的规律毛泽东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二)重要意义1.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割裂两者统一的“左”的或右的机会主义错误。2.坚持尊重群众的实践,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路线。认识辩证运动的原理是无产阶级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哲学基础。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和认识的主体。认识在实践中产生、检验、丰富、发展并指导和服务于实践,就是认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所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文案大全\n实用标准文档第二节真理与价值1.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含义: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符合客观事物和规律的认识。真理的特性:客观性:表现在1.内容是客观的2.标准是客观的一元性: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在真理只有一个(同一条件下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只有一个)。主观性:形式是主观的,同一真理在不同人表达起来解释不同的(以下是任汝芬资料上的补充,可以自基看下)真理是具体的。列宁指出: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真理是具体的”原理的内容和要求是:1.真理是有条件的,离开了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抽象地谈论真理是唯心主义的观点2.真理是全面的,是事物多方面本质规定的综合,片面地谈论真理是形而上学的观点。3.真理是历史的,是一个过程,静止地谈论真理是形而上学观点。真理客观性原理的意义(知道下):是唯物注意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这里问题上的贯彻。2.真理的绝对性(绝对真理)和真理的相对性(相对真理)及其辩证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含义(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一是任何真理都有其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即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二是指人类的认识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即承认世界的可知性。真理的相对性含义(真理的有无条件性、有限性,任何真理都有待发展,在时间空间和层次上班):一是从认识广度上说任何真理都只是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扩展(认识对象有限性);二是从深度上说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近似的正确认识,有待深化(认识正确程度有限性)。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对立统一):它们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它们的关系表现为:区别:含义就是区别相互联结、渗透,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是绝对的一个成分,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其实统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就说明了区别)辩证转化,真理是由相对不断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这是真理发展的又一个规律。(复习:现象和本质不需用写转化)单向转化: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相对真理→绝对真理意义:首先,树立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因此对它的科学态度就是坚持和发展的统一,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中国特色杜会主义理论就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其次,反对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绝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是绝对主义的表现。相对主义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夸大真理的相对性,把真理的相对性夸大为主观随意性,陷入唯心主义的诡辩论。3.真理和谬误,成功与失败(对立统一关系分析材料)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首先,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两者有着原则的界限,前者是正确认识,后者是错误认识,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两者是不能相互包含的。其次,真理和谬误同属认识范畴,两者又是统一的。一方面,真理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是真理发展的一个规律。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文案大全\n实用标准文档。真理向谬误转化,主要有三种情况: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只适用于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就会变为谬误;真理是一个过程,否认这个过程就变为谬误;真理是全面的,片面地对待真理就会变为谬误。谬误向真理转化,也有三种情况:一是由于真理超出一定条件和范围而变为谬误的,恢复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二是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失败常常是成功之母,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能够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三是在批判谬误中发现和发展真理。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由: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优点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认识不能检验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能回答人的认识是否正确,只有能把认识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进行对照的社会实践才能作为标准。实践不仅同理论一样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就是指实践本身是客观的物质活动,是直接的现实,实践能把认识变成直接的现实,产生客观的物质结果,从而就可以检验认识是否同客观现实相符合,一般情况下,认识在转变为现实中,达到了预期的结果的就是真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过程性和历史局限性。承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和不确定性(相对性)的统一就是坚持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5.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制约。(1)实践的真理尺度,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2)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创造价值)6.价值(客观符合主观)及其特性(老师说这里没什么好考的了)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特性:1.客观性: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吃饭),满足人需要的对象要具有客观性,满族人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客观性。(例:原始人怎么不上网?)2.主体性:有没有用主体决定3.社会历史性:在人的活动中产生的4.多维性:萝卜青菜各有所爱7.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价值评价的特点(选择):(1)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2)一般来说,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3)评价的结果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知。价值评价的特点表明(选择):(1)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2)主题是具体的可以是个人,群体,或人类,而这些不同的主体在需要或要求方面往往存在着差异或矛盾,这就决定了不同主体对同一个事物的价值评价也常常会产生矛盾和差异。价值评价的结果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时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8.价值评价的功能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导向作用。文案大全\n实用标准文档9.树立正确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以人为本10.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只能考分析题)真理和价值的区别:两者的含义或规定不同,真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正确认识,主观同客观的一致;价值是在实践基础上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属性即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客观同主观的一致。两者的侧重点不同,真理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原则,价值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性原则。真理和价值的联系:成功的实践联系前面实践的双尺度必然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价值的形成和实现必然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有必然是具有价值的。廉政共和在实践和认识互动中相互制约,引导,促进。真理和价值的关系的实践意义: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活动中把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统一起来,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是非(真理)得失(价值)的标准。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1.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概括地写观了一下)(一)坚持唯物主义真理观必须坚持唯物主义真理,做到坚持和发展统一(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理论创新要以实践创新为基础和目的理论创新可以知道和推动实践创新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知道一下两者是辨证统一的就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人们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学习、复习提示本讲的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和掌握★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②物质生产的生产方式作用;★③文案大全\n实用标准文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⑤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⑥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五个基本原理以及相关概念的理解、记忆和应用。(社会形态的两个“决不会”不讲)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思维和存在这一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在历史观中的贯彻和表现。唯心史观主要缺点:一是只考察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考察思想动机的物质动因和根源;二是夸大个别人物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社会存在的含义: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选择)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和社会有机体的物质担当者;②它决定社会结构、性质和面貌③它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恩格斯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劳动实践或生产实践的具体化就是生产方式。1.作用:生产方式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具体样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性质和面貌;③它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更替。2.意义:掌握这一原理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补充:任汝芬材料上关于生产方式的论述,可以自己看一下社会意识的含义: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根据不同的角度可将意识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按主体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按水平高低分)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理论分法,从经济基础关系)。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成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意义: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分知识点:为什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2.社会意识是人类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存在的独立性体现在?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几个字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文明建设是互为手段,物质文明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文案大全\n实用标准文档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方向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现在,中央文件的提法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题目若出到材料也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的含义、构成:含义: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是和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构成:是劳动对象、以生产工具(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为主的劳动资料、劳动者基本要素的总和。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主导的因素。补充: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虽然不是独立要素,但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含义构成:含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属于人与人的关系。构成: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只写了关键句,下面是任汝芬资料上的)从生产和再生产的运转过程看,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从划分阶级的经济基础和客观标准看,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在生产关系各环节各方面的相互作用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的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任何历史时代人们的社会关系中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它是把人和物结合起来,由可能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基本前提;它是区分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形态的基本标志;它决定生产关系的其他环节和方面。生产关系的其他环节和方面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对所有制关系具有体现、制约、影响的作用。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即经济体制是多种多样的,如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公司制、股份制、承包制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关系:两者有机结合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两者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后面的看一下,老师没有划)首先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其次是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有力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它就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形成两者矛盾运动的基本过程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由适合到不适合,经过矛盾的解决达到新的适合,循环往复,不断前进。这些内容构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意义:矛盾运动的规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表现为适应就促进,反之则阻碍。这一原理为历史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为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提供理论前提,是制定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战略、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的含义。: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理解:经济基础属于社会的物质关系,不包括生产力,是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不是所有的生产关系总和,不包括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含义、构成、关系:含义:社会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思想观点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构成:分为两大部分。思想、观点体系或意识形态(还包括宗教,到的,艺术,哲学)称为思想上层建筑;文案大全\n实用标准文档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还包括执政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组织设施)称为政治上层建筑。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思维科学、某些管理科学无阶级性,不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社会形态的含义和意义(我的书上没有,可以自己看一下):含义;社会形态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即经济制度)、政治形态、意识形态。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论意义:揭示了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形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体,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即有规律的过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由于我国和这个规律不一样,所以不能考我国的情况,只能作为对立统一关系的分析材料)关系:首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其次是上层建筑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集中表现为服务于自己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促进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当它为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阻碍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还有一个反作用是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可理解为上层建筑的“排他性”)。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形成两者的矛盾运动的基本过程是由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由适合到不适合,经过矛盾的解决达到新的适合,循环往复,不断前进。这些内容构成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1.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2.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3.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时,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变革的客观要求往往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为对抗性全局性的矛盾。(老师就划了这些句子,没划关键字,所以自己都看下吧)意义:能够全面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规律,制定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之一,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依据。(这里能靠的就是改革。凡是谈到我国的改革,可以这么说:我国的经济基础(经济体制)与上层建筑(政治体制)基本相适应,但也有不适应,因此需要决定方向作相应的调整和变革。)5.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性形式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统一性:一般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多样性:就某一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的具体历史进程而言,社会形态更替呈现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统一关系的分析材料(大致分析格式)1.代入(必然性是客观规律,主观能懂事历史选择)2.说明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统一3.在客观规律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跨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向更好的社会形态迈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否定之否定原理的分析材料(大致分析格式)4.螺旋式前进波浪式上升5.说明了前进与曲折性的统一6.人类社会形态也不例外第一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社会矛盾的基本内容文案大全\n实用标准文档社会基本矛盾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为什么说是基本矛盾?1.贯穿社会发展始终2.形成社会发展基本规律3.囊括社会结构主要方面4.是社会发展基本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基本毛多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体现在: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3.阶级斗争的含义与作用: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住如果选项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就是错的)4.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5.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对立统一中矛盾主次方面的分析材料,科学技术的二重性)★四、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内在源泉和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因为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人类文明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生产方式以及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变化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生产力的发展到生产力解放的不断前进的过程,所以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三)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及其现实意义1.理由:这是因为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条件;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是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2.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坚持判断一切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这是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生产力标准在新时期的具体运用。第三节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一、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1.两种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唯心史观:英雄史观唯物史观:群众史观2.人的本质: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概括):1.立足于整体社会历史过程2.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3.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简化为“全面具体变化”)★4.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的含义: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性概念,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劳动人民是人民群众的主体。文案大全\n实用标准文档作用: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不能随心所欲,要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包括生产力水平,政治文化条件)。5.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1.党的群众观点的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负责的观点;一切向群众学习的观点。(了解一下,如果考但选择题,看清楚是选观点还是路线)2.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工作方法,它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其理论根据是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也是群众观点的体现和应用。3.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这是共产竞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实现正确领导的基础,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关系执政党的生死存亡问题。6.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者。对历史实践有深刻的影响,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从而导致历史发展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定义一)历史人物是事先一定历史人物的主要倡导者,发起人,组织者和领导者。(定义二)历史人物分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在社会的某一领域有着突出贡献、对历史发展起过重大促进影响的人。任何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是时势造英雄,是人民群众造就了英雄。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历史事件,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但不能超越人民群众的作用,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要承认杰出人物和权威的作用,反对个人崇拜。7.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的方法应当坚持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从特定的历史背景,放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文案大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