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1.01 KB
- 2022-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生活与哲学专题复习\n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的智慧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句话,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活动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哲学与我们置身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哲学的任务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专题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知识整合一:哲学是什么\n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世界观哲学区别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看法与观点是系统化理念化的世界观特点零散、自发形成系统化、理论化存在人人都有不是人人都有联系A、哲学与世界观研究的对象都是整个世界。B、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错误A、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B、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n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联系:人人都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二者统一于哲学.\n4.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主要是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本质和规律,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和反思。因此,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只有坚持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科学家才能在研究活动中掌握正确的方向。\n5.哲学的含义(1)从本义上看,哲学是智慧之学,是爱智慧和追求智慧之意;(2)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3)从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看,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4)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n1.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区别知识整合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流派\n常见观点评价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荀子说:天地合万物生,阴阳接起变化王充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进步性:否认神创论,坚持唯物论局限性:只是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万物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原素。进步性:坚持并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把物质归结为物质具体形态;机械性、形而上学、唯心史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n2.如何认识理解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①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②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A、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当作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B、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n常见观点评价主观唯心主义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王守仁:心外无物慧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神种法灭。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是宇宙。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康德:理性为自然立法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普罗泰弋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局限性: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当作世界本原。都是错误的。可取处:就唯心主义的局部范围而言,它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唯心主义是朵“无实花”客观唯心主义中外神创论;柏拉图:理念论黑格尔:绝对观念论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朱熹:理在事先\n1.物质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意识的定义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专题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整合一:物质与意识的关系\n3.正确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辫证关系正确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首先必须准确掌握物质概念。哲学上物质概念的含义包括两个层次:其一,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其二,能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其次,要全面把握意识的本质。意识虽然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是物质的反映,但这并不等于说有人脑,有了客观事物就能自行产生意识,还必须有社会实践这一客观条件,离开这一客观条件,就不会有任何意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正误之分,但不管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最后,要正确区分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作用,前者是基础,是前提,后者受前者的制约。\n4.运用这一原理应注意下列问题要坚持辩证的观点。该原理既包括物质的决定作用,又包括意识的能动作用,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从整体上运用,还可以分别运用。如果所分析的问题既包括物质的决定作用,又包括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应从整体上把握,如分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如果所分析的问题只体现物质的决定作用或意识的能动作用,那就只需用所涉及到的部分去分析,无需面面俱到。\n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1)无论是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还是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它们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这种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就是物质性。(2)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方法论: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即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根据客观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反对:在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的主要表现是从主观出发。知识整合二:重要原理归纳(辩证唯物论)\n2、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处理问题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n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进行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为什么:①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②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怎么办:①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进行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反对夸大意识能动性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n4.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1)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即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2)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我们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地反映事物客观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的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3)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方法论:要求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前提下,充分重视意识的能动反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n5.规律是客观的原理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具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规律是物质运动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的客观性包含三层含义:第一,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第二,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抗拒的,还表现在它是不可创造和消灭的;第三,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方法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观,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反对: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n6.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方法论: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n7.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原理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方法论: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看待和分析任何事物,都不能把它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反对: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注意:另外补充\n8.运动和静止辫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方法论: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反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否认运动绝对性,把世界说成是绝对静止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一是否认相对静上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n1.实践决定认识原理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总之,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积极投身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获得并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要把已有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反对:忽视甚至否认实践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反对认为人的认识先于实践,是先天就有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知识整合三:重要原理归纳(认识论)\n2.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原理(实践的主观能动性)3.认识的无限性和反复性(追求真理需要一外过程原理。即人与真理的关系)\n4.真理(1)是什么(2)真理的唯一特性:客观性(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4)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n一.正确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1.辩证否定观的原理内客(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2)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3)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4)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专题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知识整合一: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n2.辩证否定观原理的方法论要求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时,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3.形而上学的否定现与辩证的思维方法相对立的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其基本特征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要么肯定一要,要么否定一切。\n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1.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事物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此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要走向衰落和灭亡。2.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n3.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论要求。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n三.全面理解创新的社会作用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l)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2)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3.创新推动人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4.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创新是对实践的推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n1.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处理事物,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反对:切忌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形而上学孤立的、片面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知识整合二:联系原理归纳\n2.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承认事物之间存在的客观联系,坚持用联系观点看问题。反对:否定事物的联系,或主观臆造联系,把本来不存在的联系强加给事物。\n3.联系的条件性原理原理内容:事物之间都是有条件地联系着的,无条件的联系是不存在的。任何具体的联系都依赖于一定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因素之间的联系的性质、方式也要发生变化。方法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联系的条件性。反对:忽视联系的条件性,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是错误的.4.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无限多样,事物之间的联系也纷繁复杂、多种多样。多种多样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方法论:人们要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对它所处的各种不同联系做出具体的分析。反对:以一种联系概括事物之间多种多样的不同联系,否认联系的多样性。\n5.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局部离不开整体,全局高于局部。部分对整体也有影响,关键的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统一不可分割。方法论:首先树立全局观念,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其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反对:反对只考虑整体利益、忽视局部利益和只重视局部、部分利益而置整体利益于不顾,把整体和部分割裂开来的错误倾向。\n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反对:我们应反对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静止观点(反对形而上学用静止地观点看问题);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知识整合三:发展原理归纳\n2.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事物发展的状态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一质变一新的量变一新的质变这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方法论:要求不失时机促成飞跃,重视量的积累,还要优化结构。反对:反对不顾分寸、盲目乱干;反对瞻前顾后、畏缩不前、贻误时机;反对忽视量的积累和结构优化。\n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事物发展趋势的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任何事物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有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方法论:要求我们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同时准备走曲折的路。反对:反对把事物发展的道路设想成一帆风顺,盲目乐观,反对看不到事物发展前途,一遇困难和挫折灰心丧气,悲观失望,对前途失去信心。\n1.对立统一原理原理内容: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始终不可分割的。方法论:要一分为二、全面看问题;要学会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反对:片面看问题;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知识整合四:矛盾原理归纳\n2.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内容:矛盾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即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有利的方向转化.反对:把矛盾双方的转化看作是虚幻的、任意的,否认了转化的条件性,是错误的。\n3.矛盾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方法论:要求我们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敢于承认、揭露矛盾,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反对:反对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一点论,绝对化。\n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反对:反对不对事物作具体分析,反对千篇一律,生搬硬套,搞形而上学的“一风吹”“一刀切”。\n特别提醒: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一切从实际出发有何关系?(l)区别:①含义不同。(略)②哲学依据不同。(略)③侧重点不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辩证法角度侧重强调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时,注意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唯物论角度侧重强调从客观存在的事实提炼正确的认识,做到主客观相一致。可见,二者是从不同角度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渠道和途径。(2)联系:①二者都突出强调了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去认识事物不同的性质。②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深刻表现。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实际出发才能贯彻到底。二者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n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辫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二者又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方祛论:这一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习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要求我们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起来,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还要学会科学的工作方祛。反对: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的形而上学观点,只看到事物的普遍性,看不到特殊性,则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只看事物的特殊性而否认普遍性,则看不到事物之间的联系。\n6.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原理原理内容: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相互联系.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反对离开两点谈重点的“一点论”和离开重点谈两点、主次不分的均衡论。\n特别提醒:正确理解矛盾的方法(1)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掌握矛盾分析方法,就是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2)矛盾及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两分法;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矛盾不平衡性即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3)不能认为“矛盾分析法就是两点论、两分法”,这会缩小矛盾分析法的范围\n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辫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重大阻碍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承认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同时重视社会意识的能动反作用。反对:颠倒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历史唯心主义错误,认为社会变化是由少数人的思想动机决定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神和“绝对精神”决定的,是客观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而看不到杜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专题四: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知识整合一:重要原理归纳\n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原理内容: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第一、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第二、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指向就不同。第三、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第一: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二: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科学的价值观,充分发挥正确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反对:忽视价值观修养的错误思想。\n联系实际拓展(1)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主张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强调人认识和改造自然首先要承认自然的客观性,要尊重自然规律.反对只强调战胜自然、向自然素取,走人口增长失控、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道路。(2)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3)科学的人才观:主要是人的品德、知识、业绩、能力,尤其是人的创新能力。反对“学历+职称”的旧的人才观。\n3.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原理内容:①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所从事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③人民群众是一切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劳动人民的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精神生产的前提;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科学文化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主要应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反对:反对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n4.人生价值观原理内容:人生价值包括创造价值和享受价值,即:贡献与索取,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一个人的价值大小主要看他对社会贡献多少。贡献包括物质贡献才精神贡献。如何实现人的价值:(1)在劳动与奉献中创造价值(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一是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二是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的素质;三是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