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80 KB
- 2022-08-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当代哲学与“存在的意义”———我的“以人为本”哲学观丛大川(大连水产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辽宁大连116023) 摘 要:当代哲学的对象是“存在的意义”,其性质是对存在对于人的意义的形上觉解。联系全球和我国当下的“大存在”,“实践人本主义”关注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环境问题、“和平”问题、“发展”问题、“信息”存在的“意义”、“文明”和“宗教”问题等。 关键词:实践人本主义;“以人为本”;“存在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B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970(2004)04-0018-04作者简介:丛大川(1943-),男,山东蓬莱人,大连水产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当代哲学的性质和对象是什么?这可以说是元哲学中首要的元问题。我时下认定,当代哲学的对象是“存在的意义”,其性质是对存在对于人的意义的形上觉解。所谓存在的意义,即自在自然和人工自然(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对人类的意义,人对人的主体际之间的相互意义,人的行为对人自我实现的意义。我曾在《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一期发表过《事在·人在·义在———马克思哲学是意义形上学》,那主要是我对马克思哲学的性质的解释。这里我想进一步联系全球和我国当下的“大存在”,展现我当下的哲学观,即“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哲学观。我不是一个自在的唯物主义者,而是一个实践的人本主义者。我认为,当代的哲学不再是研究宇宙和世界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即世界观、宇宙观。关于自然界的一般规律、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人脑思维的一般规律,分别是各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领地,哲学在这些领地已被驱逐出去。至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所产生的一般规律也为当代的横断科学、交叉科学、综合科学(如所谓“新老三论”等)所占领,亦无哲学的立足之地。在这些领域,科学已认识了的问题无须哲学去研究,科学尚未认识的问题,哲学更无能为力。哲学不再是科学的真理,科学的真理仅仅是为哲学提供掌握存在的科学事实根据或出发点。哲学无用了吗?该死了吗?不!哲学在新的领域即“存在的意义”这一对于人类最有价值的新领域大有用武之地,它要在这一领域觉解存在的形上“善理”和“美理”,而不是“真理”。“科学是求是的学问,哲学是求好的学问”(冯友兰语),它不是启迪和告知世界“是”什么?而是启迪和警悟人们“应该”怎样实践和修养才是“善”的和“美”的。当代哲学的要务不是去探索“真理”,而是为全人类和每一个人来设计和创意“意义观”、“价值观”、“人生观”。法国的发展哲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在其《新发展观》一书中特别说明哲学和发展、发展与人的个性解放的大关系,M·A·西纳索为其序中指出:“哲学活动的意图和哲学研究的意义和方向,与其说是强化某种真理的公式,不如说是澄清研究的意义和方向”,“力图说明知识成就的启迪价值”。关于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哲学所提供的正是这一发展的人本生态主义的价值观念,这恰恰是人类发展的关键,它不仅指示着社会发展的重点,而且指示着社会发展方向和意义(参见罗布特·布朗《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第八章“价值观念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我作为一个实践的人本生态主义者,认定当代的哲学就是要为人类和个体提供美好的意义观念和价值观念,去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形态,去美化自我的心灵。关于存在对人的意义的现代哲学,它的出发点或立足点是主体人及“人自己的本质力量”,即“人本”,这是我所谓的“人在”。而所谓的“事在”,一是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即认识对象和改造对象,如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或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二是人所创造的社会,前人留下的社会和今人正创造着的社会,“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又是社会的创造者,社会则包括着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经济、政治和文化关系,这都是人的对象。关于“义在”,“从人主体方面看:……\n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也就是说,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对我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那么,“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如何,就是判定“事在”对“人在”的“意义”,而“人的感觉”,不仅指人的“五官感觉”,还指“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存在对人的意义,就是人的对象或对象化活动有利于“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创造着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创造着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义在的感觉的人”。(以上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25、126页)总之,所谓意义或“义在”,就是对象和对象化活动对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人的“自由个性”的实现是否有利。现代哲学就要对这种“义在”进行形上提升和设计,然后为类和个体及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意义创设、价值导向、理想蓝图和信仰支柱,实现对类和个体的终极人文关怀。那么,这种哲学首先是当代的新人本主义,而不是物本主义或唯物主义,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物为本”。这种“人本”,不仅要强调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关注民生、民享和民用,使人民美好地生存,而且更注重人的本质力量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个性”的充分全面地展现,因为人不仅是社会发展的目的,而且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在他的《巴黎手稿》将自己的新哲学规定为“实践的人本主义”或“自然·人本主义”,为我的人本主义哲学观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我过去写过大量的文章从各个方面讨论了实践的人本主义才是真正的马克思哲学的合法性。这里,我只是再强调,这种新人本主义哲学起点是人是人的本质力量及其对象化,是人的美好的“感觉”和感觉的美好“人性”,而内容则是以人为本对“事在”包括自在自为存在及活动(实践)的批判、省查和觉解而得到的意义存在,其终点还是人的全面的自由和解放。与“人本”最贴近的存在是什么?是人的“实践”,过去我反来复去不厌其烦地讨论“实践人本主义”哲学,这里的“实践”有两重含义,其一是相对于费尔巴哈的理论的人本主义,这“实践”是表征新人本主义是行动着的或是付诸行动的。相对于当下国内所谓“实践的唯物主义”,那么这种实践的人本主义,是对人的实践给出人本主义的解释和批判;不像“实践的唯物主义”对实践给出客观实在的“唯物主义”或“物本主义”的解释。因为实践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帅导下的并依赖于这种意志的主体性活动,是人的“心理学”这一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而不像那种实践的唯物主义把实践规定为物质(列宁的物质定义)性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活动。否则就不能叫“实践的唯物(即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在之物)主义”。故这一新人本主义哲学首先要以当代人类的普遍的实践方式为“批判”对象,审视和省查人类的各类“大实践”对类和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有何意义,包括有利的、无效的和有害的意义。这可以由专门的“批判实践哲学”来研究。在这里,人本是“第一性”(借用)的,因为实践不仅是靠人的主观意志所发动的,而且实践的结果又要靠人本去“批判”,武器的批判还要用批判的武器的再批判,故实践是“第二性”的。实践的人本主义,人本是“主词”,实践是“副词”,正像所谓实践的唯物主义,物质(列宁的)是主词,实践是副词一样。那么,到当代人类的哪些实践活动或生产活动事关人类和个体的生死存亡和发展倒退呢?对此,我的新人本主义的触角要伸向人类各类大实践,依辩证逻辑理性加以序化给予一一的人本主义批判。这里主要是提出问题,其批判只能是极简约的,其丰富的内容尚在我脑海中涌动。首先,我认为影响当代人类和我国人民生存和发展的第一位的大问题是生态环境问题,这里包括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这实在是人类和各类文明的生死存亡的特大问题。前面提及的那位罗布特·布朗,研究了几十种文明的消亡,认定多数是人类的活动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而使人无法存活,致使其文明消亡,典型是玛雅文明的消亡。当下地球上的许多沙化地区,正埋着古代的诸多文明。当代西方工业化的全胜,既创造了堆堆的商品使物质财富极大的丰富,\n又带来了全球的资源能源过度损耗和诸多全球性生态大危机!对此,生态主义者们可以列出十几种影响全人类生存的生态危机。布朗先生认为,世界上的几十种文明的崩溃和消亡,主要不是外族侵略所致,而是人口的压力所导致的生态破坏所致。这一观点至少是有参考价值的。至于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只能说较发达国家和其它发展中国家更严峻。人口压力最大,人均资源最小。沙化、水难(水灾和淡水奇缺)、空气污染、水域污染,国人共睹,其严重程度资料确确。这里我想谈如下观点:其一是中国不能再走西方发达工业文明的老路,其二生态安全是中国第一大国家安全问题,其三生态环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母体,对于国人的生存,生态保护比经济增长更基本,决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去追求高速的经济增长。故我认为,对于人类和国人的生存和发展,保护和美化生态环境有第一位的“意义”或“价值”,对此我是一国际人本生态主义者。其次是“和平”问题。在“两战”和“冷战”过后,对于和平,人类一度乐观起来,核对抗趋缓、核战不能爆发,全球一体化使世界大战不可能再出现。但近年的事实警告人们,地球并不安宁,局战颇颇发生,和平仍是人类急待争取的大问题。首先是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想独霸天下,率先大幅提高军费和核威慑能力,由此导致全球军费趋长,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掌握核武。普京最近演给美国佬看的先发治人的核打击和核防御之习,就是一个信号,核战的概率决非是零,其概率时下趋升,全球遭毁的概率也不是零。时下人类正躺在一个炸弹费用较食品费用多得多的地球上。近年又从地狱里冒出一股国际恐怖主义,闹得全球神惊胆丧,几乎每天都爆出人弹杀人的新闻。人类还仅仅从物种方面从动物中提升出来,在社会关系上动物性弱肉强食原则在全球还占统治地位。所以我说人类还很蠢,试想人类将每年的军费用于生态美化和教育事业,那么我们的地球将是一个大花园,诗意地栖息着有美丽心灵的人类。“要和平不要战争”这当是人类最有意义的争取目标。这就要用国际人道主义战胜国际霸权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再次是“发展”。人类不仅要生存,而且要让每一个人都自由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对人类的终极人本关怀。如何把握“发展”,人类在曲折地摸索。开始将经济数量的增长视为发展,后来强调了经济质量的提高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但发展的着眼点都放在经济发展上,是惟经济主义的发展观,其最大的危害是以破坏生态、浪费资源为代价,由此“发展”出一个“工业文明”来。后来人类有所觉悟,提出社会的全面发展,布朗先生提出了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认定旧的工业文明社会是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那是唯物主义即唯物质财富主义的结果。国际社会开始接受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上世纪80年代初,佩鲁先生著述了“新发展观”,我最感兴趣的是他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解放视为发展的重点,这是向马克思的发展观的复归即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我时下觉悟到,未来人类发展的出路可能在于人类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远远大于人类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物质财富的增长是有限度的,而精神财富的增长是无限的,对此我简直是一发展观上的“唯心主义”。待到国人的春联以清一色的“财源滚滚来”换上“心灵天天美”、“诗意步步高”这类诗句时,中国的发展才真正找到出路。时下我国是拜金主义唯物质财富主义横行霸道的天下,这是我国一大危机。故我针对国情提出了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轴心的发展观(见后面)。第四,“信息”存在的“意义”。信息对当代人类是较物质和能量更有意义的存在。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唯物主义对此已不适用了(维纳语)。它有极丰富的内涵。说它是“有序度”或“负熵”,那么人类生态环境的信息质和量的提升就是要创造最佳最美的人工生态。而生态“熵增”就是有序化生态的破坏。对此人类要用发展全球的信息增殖来对抗全球的自发熵增。说它是人类创造的“新知识”、“新文化”,那么人类就要走出以物质和能量为基础旧工业文明,创造以信息为基础的信息文明和信息社会。发展信息产业较发展材料和能源产业的一大长处就是,后者不可避免地以破坏生态和浪费资源为代价,而前者可以不付出这种代价。而信息更大的长处在于,合理地利用可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如果不使“信息异化”,使人变成“网络人”,那么信息化特别有利于人的“自由个性”\n的充分展现。同时全球信息化会带来全球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一体化和多样化,促进全人类的生产力的质的飞跃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化,这为马克思理想的共产主义的实现奠定了基础或前提条件。对此我相当乐观,信息社会的到来并全球化,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向高潮,故我反对当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普遍看法,我倒预感共产主义的曙光就在眼前,对此我们要特别注意到这是国际劳动者尤其是国际脑力劳动者对共产主义的新贡献。“信息”对人类的“意义”,国内已有诸多信息哲学派在研究。我只想指出发展信息产业亦应“以人为本”,着眼点要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上。第五是“文明”,这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精神文明又包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我认为,我国在实现全面小康之后,精神文明较物质文明对国人的意义更大,在两手都要硬中精神文明要更硬。那时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主要靠“科学精神”,随之崇高的“人文精神”也会转化为美好的社会关系,“以人为本”更要注重以人的美丽心灵为本,由此才能抵抗横行霸道的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惟物质财富主义即各类拜物教亦即价值观念上的“唯物主义”。这里又涉及到精神文明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人的意义,到信息时代,后者较前者更有“意义”。科学精神产出的是物质财富,而人文精神产出的是人的精神境界、理想信仰、“自由个性”。为此我发表过《科教兴国和教科文兴国》的文章,因为“科教兴国”有“唯科学主义”倾向,已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所检讨和批判(法兰克福学派如马尔库塞),而“教科文兴国”把教育放在首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举,才能全面“兴国”,才是中国文明提升的基本国策(该观点曾摘转《新华文摘》,时下我正准备再说这一国策)。最后是“宗教”。我在上世纪90代初发表了《向哲学界提出二十三个问题》(见《延边大学学报》1993年3、4期连载),其中的第十五个问题即是宗教问题:“中国本是一个宗教文化不够发展的国度,解放后宗教又几度遭受政治性的冲击,但随着开明的宗教政策的推行,随着文化开放的扩大和国外宗教文化的输入,中国的宗教文化是否会掀起?如果掀起,我们的无神论哲学将持何种态度,该作出怎样的思维准备。”时下看,我当年的“宗教掀起”的预测已成事实,春节我考察了营口市,佛教和基督教都极盛兴,信教人数激增,且耳闻有的农村全村人信佛。由此我研究了佛教中的净土宗,深感这是一个严重而复杂的问题。而我研究的净土宗,恰恰是关于人对自然(不杀生),人对人(行善且普度众生)、人对自我(修练成佛即提高智慧和觉悟然后升华到极乐世界)的“意义”,是极强的人文导向和终极关怀。蔡元培提出用“美育代替宗教”,时下并未形成“美教”,费尔巴哈最后要用“爱教”取代“基督教”,亦未实现,我们将如何对之。我这里只是提出问题,尚无可行的意见。信教自由和不信教自由都是法定的,两者有无统一性?时下国内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对抗的,一是两者有统一性可以互补,我倾向后者,但我又要强调信仰卡尔·马克思及他对人类未来的终极设计。我这里只想再强调一下,即不能把马克思哲学物本化、唯物化、拜物化。只“唯物”而不“唯人”的哲学怎么让人去信,只有“以人为本”、关心人的生存发展、关怀人的自由解放、关注人生意义的哲学才能让人去信。而我们教育界灌输的都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或“物本主义”,实在是“人学”的“空场”,这那是卡尔哲学,这倒是斯大林哲学。故我近年拼命地把马哲给予人本化解释(见《马克思哲学的当代诠评》载《社会科学辑刊》1998年6期),并具体为“八化”即“意义化”、“人文化”、“价值化”、“理想化”、“人格化”、“境界化”、“未来化”和“自由化”,如是才能让人信仰。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将文明判定为几大宗教(将我们的儒学也定为“儒教”),有片面的深刻性,时下的国际恐怖主义蔓延和几个地区的武装冲突,除霸权主义的因素外,那就是宗教转化为邪教所致,故宗教问题也是全球性的大问题。我们应从马克思的实践人本主义的角度加以对待,让马克思为人类设计的文明取胜于世界。以上的观点是我多年学习卡尔·马克思哲学的觉解,同时在这一“实践的人本主义”的指导下,用于我国社会发展战略的研究,得到了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轴心的新文明观,表征如下:在我国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即全面达到小康且有了初级工业基础之后,可以考虑跨跃西方”\n发达工业文明“这一‘卡夫丁狭谷’,而创建新的信息、生态、人本文明形态,这一新文明形态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轴心,要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和知识经济为基础,以社会的信息化智能化为龙头(不再以工业化为龙头),以“教科文兴国”为基本国策,以人口的优化和有效控制、资源的节约利用、环境的大力美化为前提条件,以社会民主法制管理和人权保障为生命线,以马克思的价值观念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为灵魂,以教育的优先全面发展为根本,以人的自由与整个社会的协调全面发展为全局的新文明。(见《文明创新建议———跨越发达工业文明、创意信息生态人本文明》,载《学术研究》2000年1期。)ContemporaryPhilosophyandtheSubstanceofExistence—MyPhilosophicalOutlook“FortheSakeofMan”CONGDa-chuan(ResearchCenterofSocietalDevelopment,DalianFisheriesUniversity,Dalian116023,China)Abstract:“Substanceofexistence”istheobjectofcontemporaryphilosophy,anditsattributeisthemetaphysicalinter-pretationrespectingthesignificanceofexistencetoman.Withregardtothepresentinternationalanddomestic“all-in-clusiveexistence”,thecrucialconcernsof“practicalhumanism”includeissuesofenvironment,“peace”,“develop-ment”,the“essence”oftheexistenceof“information”,“civilization”and“religion”.Keywords:practicalhumanism;“forthesakeofman”;“substanceofexist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