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50 KB
  • 2022-08-27 发布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包含丰富的环境哲学思想,他通过对于自然、人和社会的考察,深刻地阐述了与这三者有关的问题,其深刻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当前的环境治理提供了莫大的指导。  关键词:生态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    当前,生态问题已成为困扰我们人类自身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大问题,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生态哲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是建立在对生态问题的思虑之上的。借用余谋昌先生对生态哲学的定义,生态哲学是“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现实事物和理解现实理论界的理论”。[1]要想对于生态哲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可以从自然人化和人化自然这两方面,以及它们双向的运动中去达到自然、人、社会的统一乃至和谐。  马克思在其著作之中并未提及“生态哲学”\n这个词,但是他对生态问题的思考还是很多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马克思的重要的代表作,在说明经济学、美学、科学技术哲学、文化哲学及社会历史理论等众多的理论的同时,还有大量对于生态哲学的深刻论述。虽然未成系统,却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不可忽视的大作。  一、生态哲学的对象:自然、人和社会  任何一门学问,都不能是没有对象的胡乱阐述,否则便难以称之为学问,也难以让世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也同样如此,马克思早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是的思考》中就开门见山地说道:“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活动,不试图越出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有其他什么范围的存在。”[2]虽然此时受到历史时代和自身的局限性,他对于生态哲学对象的认识有极大的缺陷,但是至少说明早在17岁时马克思便已经在思考自然这一问题了,并将自然作为生态哲学的对象来进行研究。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由于自身阅历的丰富、知识的健全及世界观的逐渐转变,马克思的生态哲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单纯局限于自然,而是以自然、人、社会为研究对象。这三个研究对象向我们展现了四重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一,从自然方面来说,马克思并不是仅仅局限在对自然单纯的论述上,而是通过对人和自然的相互关联来说明自然的。这就说明了三个问题:自然、人、人与自然。马克思首先认为:“\n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3]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自然界是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为它给我们提供了双重的生活资料,一方面是劳动加工的对象性资料,另一方面又给予工人维持其肉体生存的资料。不仅如此,马克思还进一步表明:“自然界,就它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而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不致为了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4]这便表明了自然和人的亲密不可离的关系,“人靠自然而活”就是对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的绝佳说明。最后,马克思将自然作为人类“无机身体”的延伸来看待,因而“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5]同时,“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6]这是对人和自然的依赖关系开门见山式的说明。总之,人是一种自然的存在物。人生活在自然之中,受到自然界的制约;反过来人的能动性的活动又会影响着自然。是故,人和自然理应成为环境哲学研究的对象。  第二,从社会的角度而言,和自然一样,也是和人联系起来说明的。不过不同的是马克思在论述人与社会的关系时,还加入了社会和自然这一重关系。马克思认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人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才是现实生活的要素。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自己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7]这表明人是一种社会的存在物,自然和人在社会之中达到了统一,自然、社会和人三者是一种具有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是“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统一”。[8]\n  环境,浅显地理解应该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那么,自然和社会理所当然地成为环境哲学的研究对象。而人作为联系自然和社会的中间环节,也必然会卷入环境哲学的研究对象之中。  二、环境哲学的目标:自然、人和社会的和谐  马克思之所以被称为伟人,不仅是因为他心系天下,为人类的福祉作出自己的贡献,更在于他的理论对实践具有非凡的指导意义和接受实践检验而不衰的能力。他在中学毕业论文里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9]表明他是有心怀全人类的雄心的。同时更说明马克思也不是那种“只为自己劳动”的“著名的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他是一个“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关自然、人和社会的论述,其目标是希望通过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的双向运动之中达到自然、人和社会的和谐。而这种和谐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上的和不可实际操作的,而是有其实现的可能的。依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相关论述,这种可能性是存在于共产主义之中的,即自然、人和社会三者在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的双向运动过程之中能够进入和谐状态,而这一和谐状态最终是在共产主义中体现出来的。\n  对于达到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状态这一目标,自然人化和人化自然的双向运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和关键。我们需要有一种在“自然人化和人化自然的双向运动中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10]双向运动乃是“一种自觉能动的活动”,“它不是静止而是动态的过程,永不停息,长时间的积淀”。[11]人化自然是指自然界由于人的相互作用而发生的一种属人关系,是从人与自然对立到人与自然统一的辩证过程。作为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便不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去界定说自然、人和社会不能达到和谐的状态。我们应该有的态度是:在关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放眼长远,放眼这其中对立面的此消彼长,进而把握住这个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和谐。  在“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就是彻彻底底的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相统一的社会”。[12]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共产主义有精辟论述:“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13]通过马克思的深刻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共产主义是自然、人和社会三者的高度发展和极大成熟,代表的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的统一。同时,人的完全的复归,标志着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的解决,而这些矛盾一旦得以真正解决,加上三者达到最高的统一,便是达到了和谐的状态。\n  三、环境哲学的实现:劳动、异化劳动和异化劳动的扬弃  马克思哲学不同于以前的哲学,其关注的不是“解释世界”的问题,而是“在于改变世界”[14]的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提出了人与自然之间天然的对立与统一的新的认识理论。通过对“劳动-劳动的异化-异化劳动的扬弃”的运动过程的分析,表明了他对于解决环境新陈代谢过程的思考。  (一)劳动: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的自由自觉统一。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于黑格尔的批判,马克思得出了结论:那些所谓的“原动力”并不是“绝对精神”,也非“自我意识”,而是人本身,是人的劳动。人类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是“创造人本身”和“人猿相揖别”的标志。[15]  劳动一方面将人和自然界、动物区别开来。另一方面,劳动是对于自然界的改造,虽然改造过程之中的消极作用不可避免,但还是瑕不掩瑜。由于主体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才会“再生产整个自然界”,从而也“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n。在人的劳动的作用下,自然已经不是那个天然的自然了,而是深深打上了人的活动足迹的自然界。正是人类有意识地劳动,才创造了克服了动物的片面的生产,才能创造“对象世界”和改造现存的“无机界”。这是人对于动物的超越也是动物无法企及的。这个过程便表现为自然界的不断人化。  此外,对于劳动的改造作用的理解不能片面地认为人的力量是无穷的,劳动是对自然纯粹积极的改造。我们还应该看到人的劳动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人终究还是免不了要“靠自然而活”,还是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在人类的劳动过程之中,我们不仅要学会“处处都把内在尺度运用于对象”[16],而且要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从而构造出符合“美”的东西,达到自然、人和社会的统一之美,即和谐。这便是自然不断反作用于人本身,使人不断自然化的过程。  总之,人通过自由自觉的劳动,在遵循自然规律的作用下能动地改造自然,在自然的不断人化和人的不断自然化过程之中,使自然、人和社会达成一种自由自觉的和谐。  (二)异化劳动: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的自由自觉统一的变异。  对于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原初的统一,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就像历史不会停留一样。社会的发展总会出现曲折,这是避免不了的。在资本主义到来之后,作为自由自觉的劳动发生了异化。  “异化劳动”夺去了工人的“\n生产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去了他们的类生活”,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资本家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活动,赚取更大的利润是他的唯一目标。正是因为建立在这样的一种需求上面,劳动已不是原来的劳动了,而是变了味的异化了的劳动,从而使劳动产品和劳动者,劳动行为本身和劳动者,人的类本质和人,以及人与人相异化。异化劳动“主体活动的后果成了主体的异己力量并反过来危害或者支配主体本身”。[17]“异化既是对自身劳动的异化,又是人类自身改造自然的积极作用的异化。他不仅是人同自己身体,同他的之外的自然界,同他的精神本质及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还表现为一种社会的异化”。[18]在这种情况下,人越是想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变自然,使自然为自己所用,反而越受制于自然,而不能达到目的。异化劳动使得原本的自然、人和社会三者能够达到统一的那种平衡界限被打破,不仅使人和自然间的辩证统一的情况不复存在,而且越来越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对立。资本主义社会的大城市环境污染普遍,对大城市里的工人而且空气、光、清洁不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被“文明污浊毒气污染”。[19]  虽然异化劳动的确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种种不幸,但是我们又不能忽略其积极的一方面。首先,它让我们明白虽然异化劳动不是实现自然、人和社会统一的条件,但却是在实现自然、人和社会统一的道路上必经的阶段,是达到自然、人和社会更高层次统一的前提。其次,既然我们能够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那么就应该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至少应该点出问题的实质所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把人的一切的需要压缩为对物的贪求。对于物质财富的贪求,不断地刺激资本主义扩大生产,大肆消费,大量废弃”。所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从根本上揭示了环境危机的实质”。[20]\n  (三)异化劳动的扬弃: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自由自觉统一的复归。  在讨论了异化劳动的问题后,马克思即着手探讨共产主义的问题。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是马克思所说的“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21]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探讨了一系列的问题之后,又回到了他理论的落脚点——共产主义。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扬弃了私有财产的积极表现”,“是从私有财产的普遍性来看私有财产关系,因而是共产主义”。[22]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和“完成了的自然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它是人向人合乎本性的复归,是消除了异化的劳动,是人的本质即与自然的本质相一致。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不是为了追求利润而不择手段,而是在人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中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是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的自由自觉统一的复归。人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出符合“美”的东西,这样人与自然的对立就得到了合理的控制和解决。“自然界不再是人的异化的媒介,而是成了人道主义实现的纽带;人也不再是自然界异化的根源,而成了自然主义实现的基础”。[23]这样的社会中,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在双向的作用中体现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自然、人和社会应该是达到了最大限度的统一。\n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劳动(抑或是说实践)作为关键点,探讨了自然、人和社会三者的关系,在对这三者的研究中不仅找出了环境问题的症结所在,而且为我们指出了一条解决这些问题的明路。就像韩永进先生所言,他找出了“以‘人与人的和解’为前提,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用无愧于人的方式对待自然,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的根本出路”。[24]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