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庄哲学思想 8页

  • 243.00 KB
  • 2022-08-27 发布

浅谈老庄哲学思想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题目:浅谈老庄的哲学思想学生艳玲学号2011101063专业汉语言文学2班年级2011级..word.zl.\n..浅谈老庄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老庄哲学可算是一枝奇葩,以此为根底形成的道家思想也成为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道家。道家的“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成为中国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以“自然无为〞为精华的老庄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局部,数千年来,它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思想包含了对社会的有益启示,是当今社会的人们应学习的重要精神思想。一、老子的哲学思想中“道〞的涵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耳,字伯阳。其代表作?老子?,也即?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的思想体系是以“道〞为核心,他认为“道〞是哲学体系最高的畴,是产生万物的根源,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自化〞。“道〞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便给“道〞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老子思想体系中,“道〞有两层含义。首先,“道〞表示宇宙的原始状态,即“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其次,“道〞表示了世界的根源,解释了宇宙万物的演变,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继而形成世界。..word.zl.\n..老子的思想体系中最根本的精神却在于“自然〞二字,是一种以“自然之道〞一以贯之的思想体系,主“道法自然〞,对于人类社会生活来说,要求人类顺应“自然之道〞,返朴归真,以“自然〞、“无为〞作为社会、人生的理想状态。这一思想主,对后来的“黄老之学〞以及晋文人的“隐世〞思想等诸多哲学思想影响深远。二、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学说的精华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其思想影响很大。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低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他还进一步提出一切事物都要向它的反面转化的观点。“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曲那么全,枉那么直〞,“物壮那么老〞等。另外,老子认识到事物的开展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等等。任何伟大的事业,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是通过积累的过程,待积累到一定程度,这个事物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同时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他认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说道是向相反的方面转化,道的作用是来扶持弱小,因为任何事物都有盛与衰,而且盛极必衰,这就是转化。新生的东西开场比拟弱小,而正因为它新生,它才有开展的前途,大家就要扶持它。所以,老子讲“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等,..word.zl.\n..但是老子只是提出来这样一种转化的现象,并没有讲到转化的条件。老子在强调转化的时候忽略了条件性,这一点是?道德经?辩证法思想中的一个缺乏。三、庄子的哲学思想“道〞的涵道家另一集大成者那么是庄子,名周,庄子的哲学主要承受并开展了老子的思想。其同样把“道〞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最高畴,并在老子“道〞的思想根底上得到继承和开展。从“有〞和“无〞的关系上看,道兼“有〞“无〞,庄子的“道〞是“有〞和“无〞的统一。二者异名同实,“无〞就是“有〞,“有〞就是“无〞。从生命的意义上,庄子认为“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人的生命的意义在于“道〞,且“道〞之于物,生生不休,变动不居。从对“道〞的认识上看,“道〞无所不在。日夜萌于前,春夏秋冬四时代序。“道〞在蝼蚁,在瓦甓,在屎尿。“道〞可道,可名,“道〞的痕迹至显无遗。四、庄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主要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从庄子的角度看,无用就是有用,大无用就是大有作为,所以庄子提倡无用精神,即“道〞是无界限差异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word.zl.\n..庄学十分注重个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或心理状态。他探讨的是人如何获得完全的精神自由和开放独立的人格,他孜孜以求的是人在去常知、忘情欲,心虚静明觉的状态下的一种逍遥自得,是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即天人合一后的忘我境界。庄子强调“无名〞、“无功〞、“无己〞,在他看来,只有摆脱名利外物的困扰,超越自我的存在,才能做到“无累〞,也才能实现精神的无限自由。?庄子?中的人生理想,是追求无待、无累,无患的精神绝对自由,而庄子认为也只有在个人的精神生活中,通过某种精神修养才能获得这种自由,所以庄子最根本的人生实践就是个人的精神修养,这对后世知识分子思想影响也极为深远。庄子道论源于老子而又加以开展,“道〞畴的根本涵义、“道论〞根本架构以及其重要局部的人生修养之工夫与境界论也是一样或相近的,但二者亦有不同的偏重。老子在宇宙生成论或本体—宇宙论上有偏重,庄子道论也含有其宇宙论、社会政治论,但不兴旺,其偏重在精神修养的工夫论与境界论,尤其是自由精神与绝对自由的心灵境界的追求方面。五、老庄哲学思想对当代的价值和启示在多元化、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中,在五光十色、变幻莫测的现代人生中,在物欲横流,人们对物质财富趋之假设鹜的今天,怎样保持人们心灵上的宁静和心理上的平衡,不为功利所困扰,不为财色所迷惑,到达清心寡欲、物我超脱之境,选择老庄哲学那么会使人找到解决方法。..word.zl.\n..老庄哲学思想的精华“天人合一〞、“回归自然〞、“适可而止〞、“清静无为〞等观点均会使人找到心灵的归属感。“天人合一〞思想应是现代生活方式的前提和追求的境界,而“清静无为、回归自然〞那么是现代社会科学的生活态度。?道德经?的第四十五章:“清静为天下正〞,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学道修道做到没有自己的私自嗜欲,乐好清静,这样才符合“道〞的体性。同时,修道也要求我们对世俗的名利、声色和财富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不用极端的方式手段去获取,不要过分奢求。老子和庄子的和谐思想对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具有重大的意义。?道德经?中的“咎莫大于欲得〞,就是说灾祸发生的最大原因,是因为嗜欲。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又何尝不是呢?有多少的贪污腐败,都是由于官员的贪得无厌而造成的;有多少的灾祸悲剧,都是因为人永不满足的贪欲而造成的?最近频频有名人被披露学历造假,甚至还有职称评委公然收受贿赂;研究成果抄袭的现象已成常态,足以见得当今不文明不和谐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人们更应该学道,修道,用道家的“清净〞思想来修养自身,以“道〞为世人遵循的行为准那么,以“德〞来处世修善,这样才能使自然界和人之间,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友好共存,各自获得自身的最大最优开展,实现全社会全面的协调的开展。..word.zl.\n..老庄思想简论一道法自然观主雕琢复朴的人性复归,纠编人性异化倾向;主至公精神,用以扼制人们过分的权利欲和占有欲;崇柔尚雌精神圣外王之道二反者道之动的辩证对待观和矛盾转化学说任何事物都是在相互对待的状态中存在着,在这种对待关系中应从正面去透视负面意义,通过负面意义的把握去显示正面的涵.这种对待关系不是绝对永久保持,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三被褐怀玉的超然人格和崇尚自由的批判理性庄子认为世间不存在确定不变的是非标准,不成认任何绝对权威,因而对现实一切秩序的疑心批判及否认及绝对追求自由,心斋坐忘逍遥无待的境界;忧患意识与隔离智慧;超越的哲学与文芦的超越孔子思想孔子的伦理思想--“仁〞。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同情,它是统摄“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孔子的政治理论“德治〞与“正名〞。孔子提出“德治〞的治国主,认为统治者应“正己然后正人〞,以德治民。他把“仁〞扩大到政治领域,要求君主爱民,施行仁政。他还提出“正名〞的主,认为上起天子、下至平民,都应安守本分,名实相符,并由此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观。孔子的天命观敬鬼神而远之。孔子主“敬鬼神而远之〞。他主祭祀,是对鬼神表示诚敬的意思,至于鬼神是否存在那么可以不问。相对于天命鬼神而言,孔子更注重人事,强调人的主观努力,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孔子的教育观--有教无类:他主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而要一视,开平民教育之先河。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方面,他提出“因材施教〞,重视启发式教育,是现代个性化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源头。学思并重:在治学方法上,孔子主学思并重.认为“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殆〞。均衡开展:对于学术的传授,孔子教以“文、行、忠、信〞四目并以“诗、书、礼、乐〞等容教诲学生。故孔子之教,可谓重视德、智、体、美的均衡开展。孟子思想性善学说: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根底。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类文化规——仁、义、礼、智的萌芽和根本。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愿意向善,那就是“自暴〞、“自弃〞、“自贼〞。“仁政〞思想:孟子继承并开展孔子“仁〞的思想,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政治学说。“仁政〞就是国君能够“与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这是孟子学说中最光芒的组成局部,是对我国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总结和提高。理想人格:孟子学说中还有不少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如“人皆可以为尧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等等,如此种种,都是鼓励人心、传颂千古的名言。孟子继承和开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开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那么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把伦理和政治严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开展而来的。孟子把道德规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word.zl.\n..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根底,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XX:胡阳阳学号:0809174038专业:08级汉语言文学学院:新联学院..word.zl.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