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00 KB
- 2022-08-2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统计学原理》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统计实务考核方式:考查课学时:68学时前导课程: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后续课程:各门会计专业课一、课程定位1.课程性质: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2.课程作用:提供会计类专业的数量分析方法,为其专业课奠定数量分析的基础;针对高职学生主要就业于中小企业的岗位定位,要求具有身兼多职的技能。本课程提供了其中统计岗位必备统计理论知识和实用技能。二、适用专业、课程代码会计电算化课程代码:0050410三、课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对现象数量关系和数量特征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和预测的各种统计方法。2.能力目标:具有从事相关专业所需要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统计技术手段(如利用计算机的Excel软件功能)从事统计初步岗位的工作能力。3.素质目标:具有从事相关专业岗位及统计兼职岗位所要求,能够具有基本统计职业道德,能够从事统计业务,懂得统计理论,熟练运用计算工具从事统计工作的素质。四、课程教学设计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就业方向为各类中小企业、由于就业的单位主要定位在中小企业会计,而许多中小企业会计都兼任统计工作,因此需要具有统计学基本原理的知识体系基础,同时使学生的具有拓展能力,即统计基本技能。主要增加的内容有\n对统计工作各流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同时要对企业产品数量、质量及劳动能力等基本内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基本操作技能。其中部分内容和统计工作基本技能实际操作部分的教学属于统计实训。本课程授课环境应具备计算机上机条件,所有各部分作业要求学生自行准备相应的上机操作条件,能通过上机训练掌握与统计实践内容相关的Excel操作技能。五、课程教学内容学时分配表序号内容课时分配理论教学实验、实训合计1总论2142统计设计与统计调查6263统计整理62104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102105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12286动态数列分析8187指数分析6288总复习22合计501464六、教学内容纲要第一部分总论(4课时)(一)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应当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对统计工作及统计常识有基本了解;理解统计的含义及统计的研究对象,统计人员的基本素质;掌握统计的特点,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初步了解Excel软件等,为以后学好统计打下一定的基础。(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Excel软件的使用。2.难点: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三)教学内容\n1.含义及对象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三者含义及关系;统计对象的含义及内涵。2.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统计总体、个体的概念及关系;标志的概念,数量标志与品质标志的划分;指标的概念与要素;指标与标志的关系;离散变量与连续变量的区别与适用场合。(四)教学建议(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案例教学,上机实训(五)思考与练习思考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及运用;练习软件的初步功能。第二部分统计设计与统计调查(6课时)(一)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部分学习应当掌握统计记录的原理和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统计记录,并能正确l运用统计记录的成果,掌握基本统计单位的条件和基本情况记录的内容,并会自行设计基本情况记录;熟练运用统计调查的各种方式和方法.并能利用Excel进行基本的操作。(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统计调查的方式和方法。2.难点:各种统计调查方式方法的适用场合。(三)教学内容1.基本统计单位与基本情况记录。统计记录活动的概念及作用;(1)原始统计记录的特点、记录的依据、存在的主要形式、建立健全原始统计记录的原则和要求。(2.)统计台账的概念、作用、特点、分类;其中,按级别分类、定指标台账和不定指标台账、指标记录台账和指标计算台账、建立健全统计台账的原则和要求(3)统计报表统针报表的概念;统计报表的填报依据、格式结构、分类。其中,按实施地区分;按报送周期分类;按报送方式分类。填报统计报表时应注意的问题。\n基本情况记录的概念特点,其中个人基本情况记录与单位基本情况记录的特点和差别。2.统计调查的方式和方法(1)统计调查的概念、要求;(2)调查的几种主要方式。抽样调查的概念、特点及具体方式;普查的概念和特点;重点调查的概念特点;典型调查的概念及特点;统计报表制度的概念及特点;以上多种调查方式的正确运用;(3)统计调查方法。统计调查的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访问法、报告法、问卷法、查阅资料法等;各种方法的正确使用。(四)教学建议(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针对各种方式和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法。可采取学生分组训练,即使用讨论法进行本课程教学的第1个实训,即《制定统计调查方案》并实施调查。(五)思考与练习加强统计调查的方式和方法的对比训练。第三部分统计整理(10课时)(一)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部分学习应当理解统计分组的含义、作用和形式,掌握统计分组标志的选择条件,掌握统计分组的方法.能够掌握统计分组技术和统计编码技术,正确选择统计分组标志,能给各个级别进行合适的级别编号.掌握Excel中数据透视表技术,能较熟练地运用数据透视表技术来编制品质分组表、单项式分组表和组距式分组表。(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统计分组的方法及运用。2.难点:统计汇总使用。(三)教学内容1.统计分组统计分组的概念、原则、作用;统计分组的形式和方法;2.统计表\n统计表的形式与构成、统计表的种类、统计表的设计、统计表的审核、Excel制表;(四)教学建议(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本部分教学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以实训为主,在实训中采取单人或分组训练的实验法,进行本门课程的第2个实训。即《制定统计整理方案》并进行实施,针对第1个实训内容进行分组、汇总。(五)思考与练习加强课余上机。第四部分总量指标(4课时)(一)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应理解总量指标的概念;掌握总量指标的分类,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特点;明确总量指标的“常理界限”的含义;熟练计算和运用总量指标,并能应用总量指标分析实际问题;学会运用Excel进行统计汇总。(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总量指标的分类和运用、Excel进行统计汇总技术。2.难点:总量指标的分类。(三)教学内容总量指标的分类、总量指标的计算、总量指标的分析、Excel在统计汇总中的运用。(四)教学建议(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指标分类教学。(五)思考与练习针对总量指标的分类和运用、Excel进行统计汇总技术进行训练。第五部分相对指标(8课时)(一)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部分学习理解相对指标的含义和作用;掌握各种相对指标的性质、特点和计算方法;能够根据不同的资料正确地选择相对数的形式,并能够正确计算和使用各种相对指标;熟练运用相对分析法分析社会经济问题。会用Excel计算各种相对指标,并能利用各种技巧简化计算过程。\n(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各种相对指标的计算的运用;Excel计算各种相对指标。2.难点:各种相对指标的计算的运用。(三)教学内容1.相对分析法概述相对指标的概念特点和作用;相对指标的作用及运用场合;常用的相对分析法,其中,6种相对数的计算方法及适用对象。比重的运算;其他相对数的运算。(四)教学建议(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针对各种指标在教学时以案例教学为主。(五)思考与练习针对各种相对指标的计算的运用加强训练。第六部平均指标(8课时)(一)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平均分析法的概念与主要作用,掌握各种平均分析法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运用Excel计算平均指标,正确运用平均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各种平均数的计算,运用Excel计算平均指标。2.难点:各种平均数的计算和正确选用。(三)教学内容1.平均分析法概述平均分析法的概念;平均分析法的作用、种类、计算及适用场合;2.算术平均法与位置平均法二者的各自计算与使用;找出者的区别及运用;(四)教学建议(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课堂和上机训练。本部分以案例教学法与演绎法结合进行。(五)思考与练习各种平均数的计算和正确选用的思考和训练。\n第七部分变异指标(8课时)(一)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部分学习应当理解差异分析法、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掌握两者之间差异分析及总体内部差异分析的方法。能够将差异分析指标与平均指标结合起来,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正确、全面的分析。熟练掌握各种差异分析指标的计算方法和使用方法。(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各种差异分析指标的计算方法和使用方法。2.难点:各种差异分析指标的计算方法,尤其是差异系数的理解和运用。(三)教学内容1.两者之间的差异分析绝对量差的测定,常见的绝对量差及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相对量差的测定,常见的相对量差及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2.总体内部差异分析极差及极差系数的计算与使用,优缺点;平均差及平均差系数的计算及使用,优缺点;标准差与标准差系数计算与使用;(四)教学建议(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本部分以案例教学法与演绎法结合进行。(五)思考与练习差异分析法计算及上机操作为主进行训练。第八部分动态数列分析(8课时)(一)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要求理解动态数列的概念、构成与作用,掌握动态数列的编制规则,能够正确区分各种动态数列并计算各种动态分析指标,学会运用各种动态分析方法。(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各动态指标的计算与使用;2.难点:两种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的选用。(三)教学内容\n1.动态数列描述动态数列的概念、作用、编制原则及各类;2.动态差异分析法动态差异分析法相应指标的计算与使用;3.动态平均分析法动态平均分析法相关指标的计算与使用。4.动态速度分析法动态速度分析法相关指标的计算与使用。(四)教学建议(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讲授及演绎进行教学,结合学生的实践进行。(五)思考与练习结合本部分的难点,在学生学习时对两种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的选用注意事项进行难点突破。第九部分指数分析(8课时)(一)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部分的学习,理解统计指标;掌握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能对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利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2.难点:编制综合指数。(三)教学内容1.指数意义、种类2.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编制。3.两因素指数分析。(四)教学建议(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本部分教学以讲授和实践相结合进行。(五)思考与练习以编制综合指数为主进行训练。七、考核方式\n理论考核占50%,实践考核占50%。理论考核中平时成绩占20%,期末闭卷考试占80%。八、理论考核内容统计工作过程30分,统计分析法50,国情与企业统计指标20。九、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标准考核的内容与分值分配(1)实训考核。每1个实训项目10分,共计3次,分值30分。实训考核的评分标准如下:学生以分组学习的形式进行学习。在分组学习的过程中采取集中讨论、集中意见的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方案的设计。其中评分标准分为3个方面,即团队协作精神及效果、方案质量、方案完成时间。分值分别为3分、5分、2分。(详见考试改革方案)。每个小组中除当值组长(每次由小组自行推选)加1分,其余小组成员成绩相同。A.团队协作精神及效果:在学习期间是否有无故缺勤现象1分;讨论期间是否有不参加讨论者1分;是否每个同学的方案都被纳入小组方案的参考之列1分;B.方案质量:每个方案中教学内容要素是否具备2分;正确2分;可行1分;C.方案完成时间:没按时间完成的小组扣1分;每次前2个完成的小组得2分,后完成的5个小组得1分;(2)平时成绩。分值20分(其中,作业10分、出勤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