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9 MB
- 2022-08-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教育学笔记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二、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的总和。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三、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阶级性。四、教育功能的分类及教育的个体功能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页,共38页-----------------------\n教育起源的相关学说: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页,共38页-----------------------\n综观古代学校教育,其共同特征是:1.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接下来我们用两张思维导图来记忆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通过之前的笔记,我们了解了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那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又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页,共38页-----------------------\n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状况。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那么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什么是教育现象呢?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什么是教育规律呢?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其次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呢?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这句话比较长,也比较拗口,聪明的你记住了吗?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教育学和几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但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讨和探讨,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教育实践经验是学习、研究、发展教育学的基础之一。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2.有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4.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4页,共38页-----------------------\n教育学发展既然教育学这么重要,那么我们现代的教育学发展到什么阶段了呢?今天我们先来看一下教育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No.1萌芽阶段萌芽阶段的教育家主要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墨子、董仲舒、韩愈、王守仁。下面我们一起来回忆这些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学的发展之荀子、墨子、老子、韩非子的教育思想No.1荀子的教育思想No.2墨子的教育思想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5页,共38页-----------------------\nNo.3老子的教育思想No.4韩非子的教育思想童鞋们都记下来了吗?不仅要记住,还要会用哦~那杨杨老师就给大家出一道题,看看大家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何~提出“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察度)百姓耳目之实”、“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的人是谁呢?A.老子B.墨子C.韩非子D.孔子No.1董仲舒的教育思想No.2韩愈的教育思想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6页,共38页-----------------------\nNo.3朱熹的教育思想No.4王守仁的教育思想No.5《学记》的教育思想杨杨老师温馨提醒:这个知识点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重中之重!!!教育的发展之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7页,共38页-----------------------\n现在我们已经学完了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的所有内容,同学们掌握了多少呢?教育的发展之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8页,共38页-----------------------\n教育的发展之科学化阶段好了,咱们今天的笔记内容就是这些了,老规矩,一道题测试一下你掌握的怎么样!别忘了把答案留在评论区哦~随后杨杨老师来揭晓答案!认为“教育即生活“,强调“儿童中心“,主张“做中学”的教育家是()A.晏阳初B.维果斯基C.布鲁纳D.杜威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之科学化阶段上周我们学习了凯洛夫和杨贤江这两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现在我们来学习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拿出笔和本,开始记笔记喽~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9页,共38页-----------------------\n我们已经知道科学化阶段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都有哪些了,现在我们来看一下科学化阶段的教育学流派都有哪些↓↓↓科学化阶段的教育学发展状况就我们先记到这里,下面我们再来学习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0页,共38页-----------------------\n好了,今天的笔记内容就是这些了,下面继续出两道题考考大家学的怎么样哦~No.11912年发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世界教育观和美感教育的是()A.梁漱溟B.黄炎培C.蔡元培D.陶行知No.2开展教学过程最优化与教学质量提高实验研究的教育家是()A.马卡连柯B.赞科夫C.奥苏伯尔D.巴班斯基教育的基本规律这一章的知识框架↓↓↓了解了本章的知识框架,下面我们马上开始第一节的学习。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1页,共38页-----------------------\n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生产力教育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又起着促进作用: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政治经济制度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制度,它反映着社会的根本性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而一定社会的教育又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以积极的影响作用。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下表↓↓↓三、教育与文化(一)文化对教育的影响1.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2页,共38页-----------------------\n2.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3.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的选择;4.文化影响着教学方法的使用。(二)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三)学校文化1.学校文化的特性;2.学校文化的分类;3.学校文化的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四、教育与人口教育对人口相互制约和影响,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和迁移等与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第一节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你掌握了多少呢?来来来,做两道练习题告诉我你有多棒吧~No.1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A.教育与经济B.教育与政治C.教育与文化D.教育与科学技术No.2学校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有()A.传承与传播文化B.保存和活化文化C.选择与整理文化D.交融与创新文化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3页,共38页-----------------------\n第三章都有哪些考点↓↓↓那梳理完这一章的考点之后,我们马上开始第一节教育目的的学习,由于第一节的内容比较多,为了让童鞋们更好的消化吸收每一节课的内容,我们把教育目的这一部分的笔记分两节课来学习~童鞋们可要耐心地拿下每个知识点哦~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上)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出来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从内涵上看,教育目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它是广义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知识拓展——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它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总体规格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等。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4页,共38页-----------------------\n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要实现的人才培养规格的总要求,但各级各类学校有各自人才培养的具体的质量规格,这便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层次性。一般来说,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主要由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三个层次构成。三、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又称定向功能,教育目的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方向、预定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教育目的无论是对受教育者,还是对教育者都具有目标导向功能,诸如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都必须按照教育目的去进行。2.激励作用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结果的一种设想,具有理想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它具有激励教育行为的作用。它不仅激励着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学习目的,也激励着受教育者自觉地、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既为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又为检查和评价教育活动的质量提供了衡量尺度和根本标准。无论是过程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依据。4.选择功能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可供受教育者学习的知识经验繁多而复杂,需要培养多种多样的技能技巧,需要发展方方面面的智力、能力。有了教育目的,就为教育内容的选择确定了基本范围,保证了教育能够科学地对人类丰富的文化作出有价值的取舍。同时,教育目的也为选择相应的教育途径、方法和形式提供了依据。四、教育目的确立依据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能对社会、对人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同时又受多方面的制约。要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促进人的发展,人们在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时,必须考虑社会和人的因素。1.社会依据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5页,共38页-----------------------\n教育产生于社会需要,与一定社会的现实及其发展趋向有着密切联系。教育要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就必须依据社会的现实和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一是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在社会发展中,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总要带来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的变革,而适应社会发展变革的新的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的建立,又无不对教育提出相应的要求。二是根据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的需要。人不仅是社会的成员,也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因而,培养什么样的人,不仅要反映社会关系和政治经济的要求,同时也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发展需要的制约。2.人的依据教育目的包含对人的素质发展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要依据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向来确定,也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来确定。一是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是确定各级各类教育目的(或培养目标)不可忽视的重要依据。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有所不同,在把教育目的转化为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时,就必须以此为依据,这样才能使实际教育活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二是根据人的发展需要。人的发展需要是教育目的选择和确立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对社会发展变化要求的认识,会使社会要求转化为自我发展的需要,使其围绕社会要求来设计、建构自我发展的素质。3.理论依据五、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同时它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教育目的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起点和归宿,制约着教育活动的全过程,能保证教育活动的连贯性和科学性。2.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本方向,对教育活动起着定向的作用。3.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好了,今天的笔记内容我们就先记到这里,下面做两道练习题来巩固一下今天学的内容吧~1.下列概念按照范畴由大到小逻辑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的B.教育目标、教育目的、课程目标C.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D.课程目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6页,共38页-----------------------\n2.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人们通常认为持个人本位论的学者有()A.涂尔干B.卢梭C.裴斯泰洛奇D.福禄贝尔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下)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各类表述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目的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的教育目的的思想,即教育要使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这一思想很快被全球各国所认可,并称为学习的四大支柱。2.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目的的表述1957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正式确认了这一教育目的,并提出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教育方针。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这个教育方针表述与50年代毛泽东的提法不完全一样,但其基本精神是完全一致的。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我国新时期的教育目的。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将“三个面向”写入教育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这一教育目的强调了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反映了新时期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这里首次将提高民族素质提高到教育目的的高度。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到目前为止我国现行教育目的最早的表述。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教育方针是目前通行的教育目的最规范的表述。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7页,共38页-----------------------\n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06年,第十届人大二十二次会议修改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3.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开始了历史性转变,被赋予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和要求,反映社会主义性质和需要的教育目的,对社会主义人才培养及教育发展发挥着根本的指导作用。在当代社会发展中,为了进一步适应改革开放,适应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需要,我国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概括起来,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有如下几点: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所揭示的人的发展观,为教育目的的确定提供了一定的方**,指明了教育目的的客观必然性和社会历史制约性。2.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这里所说的劳动者,既包括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也包括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3.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的质量标准。我国教育目的反映出来的这一基本精神,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基本素质要求。4.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我国教育目的一贯坚持的原则。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源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源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被视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途径。5.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时代取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以此为目标,对课程、教学等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综上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同时,这也体现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即:第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第二,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第三,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三)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四)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一般认为,我国现在中小学的全面发展教育主要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1)德育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8页,共38页-----------------------\n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德育在全面教育中起着灵魂和核心的作用,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始终强调把德育放在最优先的位置。(2)智育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智育在全面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3)体育体育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保健知识,增强体质,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4)美育美育指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的作用。(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指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有综合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的作用。2.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全面发展不能理解为要求学生“样样都好”的平均发展,也不能理解为人人都要发展成为一样的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同“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并不是对立的、矛盾的。人的发展应是全面、和谐、具有鲜明个性的。在实际生活中,青少年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有时需要针对某个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强调。学校教育也常会因某一时期任务的不同,在某一方面有所侧重。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紧密相连,它们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们的关系具有在活动中相互渗透的特征。(五)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的定义依据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2.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改变以分数衡量学生的做法。在素质教育中,“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每个人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同时素质教育也是差异性教育。素质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就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换句话说,素质教育要求平等,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要求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并重,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等,要倡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扭转那种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和美育;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9页,共38页-----------------------\n在智育中又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教师在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还要改变那种只重视教授书本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素质教育要完成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特殊使命。优秀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建立在普遍的人的创造性的基础之上,因此,素质教育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培养每个人的创造性;另一方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使学生活泼地成长。从促进学生主动精神和个性健康发展出发,素质教育要把学生看做知识的主人,它要指导学生怎样做人,要为学生指导完整人生,要形成学生的人格力量和精神面貌。从促进学生主动精神和个性健康发展出发,素质教育必然要遵循教育的个性化原则。各级各类教育都要坚持因材施教。3.素质教育的特点(1)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所谓“全体性”,广义地说,是指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任何一名社会成员,均必须通过正规或非正规的途径接受一定时限、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狭义地看,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是指为全体适龄儿童开放接受正规基础教育的大门。全体性的特征由以下几点决定:①国民素质、民族素质的提高要求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受教育者;②所有受教育者都有发展的可能性。“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它要求学校教师关心每一位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能因种族、家庭、经济、智力及教育者主观好恶等因素的影响,而将一部分学生排除在素质教育之外。(2)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所谓“全面性”,是指素质教育既要实现功能性的目标,又要体现形成性的要求,通过实现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学生个体的最优发展。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国家教育方针中所规定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在目标层面上,素质教育追求的是受教育者的素质全面发展、整体提高,培养其合理的、完善的素质结构;在内容和方法层面上,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是全方位的,只有全方位的教育,才能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不是某种单一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必须坚持全面教育、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要实现全面性的要求,必须做到几个结合:认知、意志与情感相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科学与艺术相结合,最终实现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与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相结合的全面发展教育。(3)素质教育的基础性所谓基础性是相对于专业(职业)性、定向性而言的。素质教育是为人的生存与发展增强潜力的教育,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未来劳动者素质和各级各类人才素质奠定基础的教育,而不是进行某一专业或职业的特殊训练。素质教育的基础性要求:一方面必须使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内容是当代社会要求每一个公民所必须掌握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受教育者为主体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精神,挖掘和调动每个受教育者的内在潜能,实现受教育者的个性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主体性,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一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这是教育的前提,也是对待学生最基本的态度。二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教会学生学习,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4)素质教育的开放性素质教育的开放性,一方面要求拓宽原有的教育教学空间,真正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0页,共38页-----------------------\n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另一方面要求拓宽原有的教育教学途径,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5)素质教育的未来性所谓“未来性”,是指立足于未来社会的需要,而不是眼前的升学目标或就业需要。一般来说,教育具有较强的惰性和保守性,它总是在努力使年轻一代学会老一代的思维、生活和工作方式,因而人们在批评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局限性或弊端的时候,往往批评它是根据“昨天”的需要而设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教育的惰性和保守性,它的目标是使年轻一代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6)素质教育的合作性4.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1)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民族素质,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全面提高,积极推进义务教育的普及。(2)转变学生观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转变学生观。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成长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因此,教育(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而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或一种具体的方法,是通过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来进行的。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育方法。(4)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加大教育督导力度,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加强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建立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应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5.实施素质教育的误区误区一:素质教育是艺术教育和娱乐教育不少学校和家长以为素质教育就是音体美教育,只要加强了音乐、体育、美术课等就是素质教育了。要减轻负担,让孩子轻松,引着孩子玩就是了,把素质教育理解为艺术教育或娱乐教育。其实,艺术素质只是人的素质的一部分,而且仅仅是其中一小部分。让学生身心愉快,学得轻松,只是教学方法改革的目的,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促使学生思想品德、文化水平、身体健康、艺术审美的发展,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素质的提高。误区二:素质教育是没有负担的教育中小学必须减轻学生过重的和不必要的课业负担以及心理负担,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和生活。但是,“减负”不等于不要一点负担。一味减负,减过了头,只能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期从中小学阶段推移至成年阶段,这并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将来的发展。学生负担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应该在他们生理和心理所能承受的范围以内。学习本身是一个艰苦的劳动,只有刻苦勤奋地学习,才会学到丰富的知识。误区三:素质教育是无需教师的教育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一些学校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像卸了“包袱”一样,不再像以前那样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认真备课了,认为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就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1页,共38页-----------------------\n是讨论或争论,不需要教师讲解,学生自己理解并得出结论就行了。课堂上花大量时间让学生无休止无边际的讨论,看似气氛活跃,却收效甚微。学生不会天生的掌握知识和技能,失去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素质教育将是一句空话。误区四:素质教育是取消考试的教育兴趣,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健康迅速地成长,其不是学生成长的阻力而是动力,学生在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里,将更加赋有创新精神,教育将会更加多、快、好地培养人才。误区五:素质教育就是课外活动有人把素质教育理解为组织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培养学生某方面的特长。于是课内搞应试教育,课外搞素质教育。把发展学生特长当成了素质教育的全部,并成为中考的优录条件。培养合格的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达到的目标,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应得到良好的发展;发展特长是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中应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它主要是从实际出发,以受教育者的个体潜能为前提进行开发,二者缺一不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等。素质教育的关键即主渠道是要建立一种灵活的课程体系,改变“应试教育”那种单一和呆板的结构,建立系统化、多样化的结构体系,既有学科课程又有活动课程,还要有环境课程,并注意它们之间的统一协调关系。开展系列课外活动,仅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六)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1.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1)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2)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自然的社会常识,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初步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身体、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审美情趣。(4)初步学会生活自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养成爱劳动的习惯。2.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1)热爱集体,热爱家长,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讲究文明,遵纪守法,了解公民的权利、义务和基本的国情、国策。(2)具有语文、数学、外语和其他文化科学的基础知识,有阅读、表达、计算的能力和初步的实验、自学能力;努力学习,善于提出问题,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3)具有健康的体质和良好的卫生习惯,有一定的兴趣、爱好和审美能力,初步具有自制、自理能力,有积极进步的精神。(4)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5)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2页,共38页-----------------------\n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第二节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概述(一)教育制度的概念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二)学校的构成要素(三)学制的类型各国学校教育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典型的学制类型。1.双轨学制双轨学制是18~19世纪的西欧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及特定历史文化条件的影响下形成的学制。以英国的双轨学制为典型代表,法国、前西德等欧洲国家的学制都属于这种学制。双轨学制分为两轨:一轨是学术教育,为特权阶层子女所占有,学术性很强,学生可升到大学以上;另一轨是职业教育,为劳动人民的子弟所开设,属生产性的一轨。两轨之间互不相通,互不衔接。2.单轨学制在19世纪后半叶的教育发展过程中,美国学制的变化与欧洲不同。原来双轨学制中的学术性一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却被在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群众性小学和群众性中学所淹没,由此形成了美国的单轨学制。该学制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其特点是各级学校形成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即六三三、八四、六六、四四四等多种分段。3.分支型学制分支型学制是20世纪上半叶由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形式,这是一种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的学制结构。这种学制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中等专业学校)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畅通,有其优点。从类型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分支型学制。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3页,共38页-----------------------\n示意图如下:(四)学制确立的依据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学校教育制度演变的历程表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明显影响着学校的课程设置、修业年限、入学机会以及学校的规模与结构等。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学校教育制度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联系密切。一方面,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学校教育制度的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制度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3.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确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课程设置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都要考虑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他们的智力、体力等发展水平。这一客观规律已被许多国家进行的学制试验和研究所证实。4.人口发展状况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事业的投资、教育事业的规模、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教育结构的调整等,都是同人口问题密切联系的。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改革同样要考虑到人口情况。5.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文化功底,如文化选择、文化传承、文化整合与文化创造等。不同的民族传统和文化传统会对教育类型和学校教育制度产生一定的影响。6.国内外历史经验的继承与发展历史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学制都有它建立和发展的过程,既不能脱离本国学制发展的历史,也不能忽视外国学制中的有益经验。二、我国的学制(一)旧中国的学制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4页,共38页-----------------------\n(二)新中国的学制改革1.1951年的学制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10月1日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这是我国学制发展的一个新阶段。2.1958年的学制改革1958年9月,我国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学制改革的“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3.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其中有关教育制度的内容有:(1)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2)加强基础教育,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3)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4)改革高等教育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5)对学校教育实行分级管理,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高等教育实行中央、省市自治区和中心城市三级办学的体制。4.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确立了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调整教育结构;改革办学体制;改革高校招生及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和完善教育投资体制。5.1995年颁布的《教育法》《教育法》对我国基本教育制度做出了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三)我国当前的学制1.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及类型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5页,共38页-----------------------\n2.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根据这一规划,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3.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实行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六三制”,或小学五年、初中四年的“五四制”,以及不划分两个阶段的“九年一贯制”。此外,小学五年、初中三年的“五三制”为过渡学制。目前,我国义务教育主要实行“九年一贯制”。三、现代教育制度改革学习到这里,教育制度这一节的内容你是不是已经清楚地记在脑子里了呢?下面让我们来做几道题巩固一下今天学的内容吧~【不服来战】1.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是()。A.单轨学制B.双轨学制C.分支型学制D.综合型学制2.允许智力超常的学生跳级,设立特殊学校与特殊班,说明学制的设立是受()。A.社会政治制度影响B.人口的影响C.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D.文化的影响3.我国目前义务教育学段包括()。A.幼儿园和小学B.中小学C.小学和初中D.初中和高中4.最早提倡终身教育的学者是法国教育家()。A.布鲁纳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6页,共38页-----------------------\nB.斯金纳C.保罗·朗格朗D.赞科夫本章知识框架↓↓↓对本章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之后,让我们马上开始第一节的学习,由于本节的内容比较多,为了保证小伙伴们的学习效果,我们把这一节分成两个课时来学习。教育学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上卷】一、教师概述(一)教师的含义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广义的教师是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狭义的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在教育(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最基本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二)教师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即教师职业的价值或作用。教师职业的价值在于追求教师职业生活的幸福,并将教师职业的幸福引向人生的价值和归宿的思想轨道上来。教师职业的价值主要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方面。1.社会价值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是指教师教学过程中耗费劳动而产生的满足社会需要的意义和作用。它是教师劳动价值的主要属性,也是体现教师社会地位和教师个人价值的主要标志。2.自我价值教师职业的自我价值,也称教师职业的个人价值,是指教师职业可以满足教师的个体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教师获取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劳动。教师职业的个人价值主要通过其社会价值的实现而实现,教师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统一的。二、教师的心理特征(一)教师的认知特征教师的认知特征包括其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一般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专业学科内容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心理学的知识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7页,共38页-----------------------\n和实践性知识;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组织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对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治能力、教学媒体的使用能力及其教育机智等。(二)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的人格特征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其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教师的职业信念、教师的性格特点和教师对学生的理解等。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1.职业信念教师的职业信念是指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和追求,它为教师提供了奋斗的目标,是推动教师成长的巨大动力。2.职业性格有研究认为,优秀教师的性格品质的基本内核是促进,即对别人的行为有所帮助,教师的促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理解学生。有效的教学依赖于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教师要真正理解学生,就应心胸豁达,具有敏感性、善移情和客观性的品质。(2)与学生相处。由于教学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过程,所以,有效的教学取决于有效的交往。能否进行有效的交往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真诚、非权势、积极相待、善于交往的技能等品质。(3)了解自己。教师对自己执教时产生的心理状态的了解和控制,是教师保持健康心理和有效施教的一个重要条件。在了解自己方面,教师应关注自己的安全感和自信,清楚自己的需要。(三)教师的行为特征1.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可以从六个方面来衡量:教师行为的明确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任务取向、学生参与性、启发性、及时评估教学效果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做到这六点,必然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2.教师的期望行为教师期望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三、教师职业认识(一)教师职业的特征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社会学者根据职业的本质、特征将其划分为专门职业和普通职业。作为专门职业,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需要专门技术和特殊智力,在职前必须接受过专门的教育;二是提供专门的社会服务,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三是拥有专业自主权或控制权,如对从业人员聘用、解职的专业权利不受专业外因素控制,表现为专业工作者应获得本专业资格证书,专业内部有不同的职称来标志专业水平差异等。根据学术标准衡量,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它需要经过专门的师范教育训练来掌握专门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2.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创造性职业从教书育人的实质来看,教师职业是一种比其他职业更具创造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因为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和发展性、教育内容的多样性、教育环境的变化性和不可控性等决定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8页,共38页-----------------------\n了教育教学认识的发展性与整体性、教育教学实践方式的灵活性与创造性,所以,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教育内容及不同的教育条件,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才能,进行科学创造,设计各式各样的教育教学方案和方法,机智处理各种偶发事件,形成不同的教育教学风格和特色。3.教师职业是需要持续专业化的职业由于人类知识激增对课程内容的持久冲击,以及信息化社会对学生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作为以知识传播、生产为主要任务的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必须善于研究,积累自己的教育智慧,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时代要求,培养研究型教师是现代师范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培养教师的终身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是现代教师成长的重要条件。(二)教师的角色心理1.教师角色的定义教师角色是指教师按照其特定的社会地位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角色,并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2.教师职业的角色3.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四、教师劳动的特点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9页,共38页-----------------------\n今天咱们的笔记就记到这里,现在让我们来做几道历年真题来巩固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不服来战】1.(2014年广西单选)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称为()A.教师控制点B.教学反思C.教学效能感D.教学操作能力2.(2014年广西单选)教师要从过去作为单纯灌输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推动以学习能力为中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这属于教师角色中的()。A.研究者B.设计者C.促进者D.终身学习者3.(2014年广西单选)教育机智体现教师工作具有()。A.复杂性B.示范性C.创造性D.长期性4.(2015年安徽中小学单选)叶圣陶指出“教师以身作则,教师本身行为就是标准和规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0页,共38页-----------------------\n范,也是一种极有效的不言之教”,这句话体现了教师劳动的()。A.复杂性B.创造性C.长期性D.示范性5.(2015年广西单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师劳动具有()。A.示范性B.长期性C.创造性D.复杂性教育学第五章课程,我们先来看一下本章的知识框架:教育学第五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含义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这是“课程”一词在汉语文献中的最早显露。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一般认为,美国学者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这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涉及教学过程中老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它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在当代,有关课程的几种定义:(一)课程即教学科目;(二)课程即学习经验;(三)课程即文化再生产;(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1页,共38页-----------------------\n(五)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提出了五种处于不同层次、具有不同意义的课程。二、课程的类型(一)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角度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1.必修课程:指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习而开发的课程。必修课程一般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2.选修课程:是针对必修课程的不足之处提出来的,是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而开设的课程。(二)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以课程影响学生的方式为依据,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1.显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教育系统和教育机构中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并通过考核,达到明确规定的教育目标,以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课程。2.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未明文规定但却显然是学校教育经验中经常的、有效的实践和结果。(四)从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来区分,课程可分为分科课程(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五)根据课程任务,可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2页,共38页-----------------------\n今天我们一共讲了两个知识点,分别是课程的含义和课程的分类,下面我们来做几道题巩固一下今天所学吧~【随堂小练】1.下列表述与现代意义上“课程”涵义最不接近的是()。A.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B.宽著期限,紧著课程C.一切的课程内容应当从学术(学问)中引申出来D.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指导下的一切经验2.从课程的表现形式来看,校园文化属于()。A.显性课程B.隐形课程C.技术课程D.综合课程3.根据课程任务,可将其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A.新授课和巩固课B.研究型课程C.单一型课程D.综合型课程【答案君】1.A。“课程”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唐朝。唐朝孔颍达提出“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也”。但这里“课程”的含义是指“伟大事业”,与我们今天所讲课程的含义相差很多。故本题选A。2.B。隐性课程的表现形式有:(1)观念性隐性课程,如学风校风、有关领导与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教学风格等;(2)物质性隐性课程,如学校建筑、教室设置、校园自然环境等;(3)制度性隐性课程,如学校管理体制、班级运行方式等;(4)心理性隐性课程,如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行为心态等。校园文化属于隐性课程,所以选择B。3.B。根据课程任务,可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3页,共38页-----------------------\n1.判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2.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这就要求教师正确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以及()。A.智力发展与创造力发展的关系B.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C.智力发展与体力发展的关系D.思想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在笔记本上写下你的答案,下面我们开始今天的笔记~教育学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二节学生一、学生的定义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另一个主体,它是相对于教师而言的。这里的学生,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事学习的人,主要是指在校的儿童和青少年。二、学生的特征学生具有与自然状态下学习的人不同的特征。(一)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之所以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首先是由教学活动的任务决定的,教学要解决学生的认识问题,即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尽可能缩小与人类认识的差距,就必须先掌握人类文明的精华;其次,学生学习的时间是相当有限的,不可能凡事都经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再次,学生以系统学习知识经验为主,可以缩短学生个体的不成熟期,使其今后的发展顺利一些。(二)具有主体性学生不是被动的加工对象,他具有主体性。所谓主体性,就是指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其具体包括以下方面:(三)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学生的发展,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发展是人生发展最明显的时期,不仅表现在身体的发展上,而且表现在心理的发展上;不仅表现在发展的速度上,而且表现在发展的广度、深度上。三、现代学生观(一)学生观的概念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积极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正在成长着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4页,共38页-----------------------\n(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2.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的(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一下文章前面的两道题,重新确定一下自己的答案,然后对比一下【答案君】:1.正确。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事学习,是教育的对象。学生具有主体性,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2.B。分析ACD三个选项的内容都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这是教师资格考试中的单项选择题,同时不少地方的特岗教师招聘也用。这句话的完整表述是: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对教育功能有全面的认识,全面理解素质教育;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全面理解学生的发展,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教育学第五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三、课程结构课程的结构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它大致包括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两个方面。课程的纵向结构是指怎样把宏观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具体化为微观的课程形式,它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课程的横向结构是指不同课程的比例关系,即在某一种特定的课程结构中,各种门类和种类的课程所占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按照培养目标分,有德育课程、智育课程、体育课程、美育课程等;按照学科内容分,有自然学科课程、社会学科课程、思维学科课程、艺术学科课程等。四、制约课程的因素(一)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社会要求包括生产、经济、政治、道德、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学校课程直接受制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规定。社会时代发展的状态与需要,是形成不同时代学校教育课程总体结构体系重大差别的重要原因。(二)一定时代的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课程内容反映各门科学中那些具有高度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基本理论、法则和基本要领。课程的编制应考虑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以保证学校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三)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逻辑结构,不仅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要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现实与发展的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四)课程理论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论及课程的历史传统,对课程产生重要的结构性影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5页,共38页-----------------------\n响。五、课程理论【小试牛刀】1.课程制定主要考虑的三方面因素是()。A.社会发展、科学知识和受教育者B.经济发展、科学知识和教学方法C.教学手段、教育者和受教育者D.社会发展、科学知识和教育者2.下列观点不属于儿童中心课程理论的是()。A.儿童是课程的中心B.学校课程以学科分类为基础C.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D.课程内容应该与儿童的经验相结合【答案君】1.A。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2.B。B项体现了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观点。第一节的内容结束之后,我们接着来学习第二节——课程编制。今天的内容比较多,小伙伴们要跟上节奏哦~教育学第五章课程第二节课程编制一、课程开发(一)课程开发的含义课程开发是指通过精心计划的活动,开发出一项课程并将其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的方案的过程,它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阶段。(二)课程开发模式1.目标模式1949年美国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系统阐述了课程编制的一般原理,即“泰勒原理”。泰勒原理的实质是以目标为中心的模式,因此又称为“目标模式”。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6页,共38页-----------------------\n泰勒原理阐述了课程编制的四个基本方面:2.过程模式基于对“目标模式”的批判,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在1975年出版的《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中提出了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过程模式”非常强调过程本身的育人价值,强调师生互动,既重视教师的自主权,又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3.环境模式环境模式又称情境模式或文化分析模式,其代表人物是英国课程专家丹尼斯·劳顿和斯基尔贝克。该模式由分析环境、表述目标、制定方案、阐明和实施、检查与评价五个主要部分组成。二、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的含义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课程目标具有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可操作性等特点。(二)课程目标的分类概述1.课程目标的分类2.课程目标的分类理论(1)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1956年,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卢姆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个把分类学的理论运用于教育领域,并建立了层级化的教育目标体系。关于目标分类的领域,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三个主要部分: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7页,共38页-----------------------\n(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对课程目标的分类,实际上就是对学习结果的分类。加涅根据习得的能力倾向性的改变——学习结果,把课程目标分为以下五种主要类型。3.新课程背景下的三维课程目标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学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三)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1.学习者的需要(对学生的研究)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对社会的研究)3.学科知识及其发展(对学科的研究)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8页,共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