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 KB
- 2022-08-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由于整理的仓促,很多答案不一定正确,辨析,简答知识给个要点,请大家体谅声明:这不一定是题库!错误更正:1现代教育学之父是赫尔巴特2教育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教育情境)3我国古代是个别教育..word.zl-\n.-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是(B)A.《论语》B.《学记》C.《论演说家的教育》D.《大教学论》2、最早提出人的和谐发展和教育年龄分期的是(C)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昆体良3、世界上第一部独立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是(B)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C.《XX主义与教育》D.《教育学》4、有关夸美纽斯的描述,错误的是(C)A.主X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B.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C.首次提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D.标志着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5、主X自然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B)A.夸美纽斯B.卢梭C.洛克D.裴斯泰洛齐6、最早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长善救失”、“不陵节而施”等教育思想的著作是(B)A.《论语》B.《学记》C.《大教学论》D.《普通教育学》7、“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了人的手里全变坏了。”这是谁的观点(B)A.夸美纽斯B.卢梭C.洛克D.裴斯泰洛齐8、“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B)A.《大教学论》B.《教育漫话》C.《爱弥儿》D.《普通教育学》9、被称之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A)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培根D.杜威10、反映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是(C)A.教育论B.雄辩术原理C.理想国D.巨人传11、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教”和“产婆术”的学者是(A)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夸美纽斯12、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教育家是(D)A.夸美纽斯B.洛克C.卢梭D.裴斯泰洛齐13、“人类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之八九是教育造成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提出这种观点是教育家是(B)A.夸美纽斯B.洛克C.卢梭D.裴斯泰洛齐..word.zl-\n.-14、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独立的标志是(A)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C.《XX主义与教育》D.《教育学》15、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的是(A)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C.《爱弥儿》D.《康德论教育》16、提出泛智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术”。这种观点出自(A)A.夸美纽斯B.卢梭C.洛克D.裴斯泰洛齐17、提出“儿童中心论”将“做中学”作为教学原则的教育家是(D)A.夸美纽斯B.卢梭C.裴斯泰洛奇D.杜威18、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用自然科学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关系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C)。A.赫尔巴特B.斯普朗格C.拉伊和梅伊曼D.狄尔泰19、对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描述错误的是(D)A.倡导教育研究引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B.实验按三阶段:假设—计划—运用、进行C.主X用实验、统计、比较的方法探索与运用D.教育目的在于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主观文化转变20、提出“平行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A)A.马卡连柯B.凯洛夫C.苏霍姆林斯基D.杨贤江21、苏霍姆林斯基的代表作是(C)A.《塔上旗》B.《教育诗》C.《帕夫雷什中学》D.《教育学》二、简答题1、简述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及代表性的教育家P4-8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孔子---论语;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古罗马教育家、演说家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教育)》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法国卢梭--《爱弥儿》;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英国斯宾塞----《教育论》德国梅伊曼..word.zl-\n.-德国教育家拉伊的《实验教育学》美国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民本主义与教育》我国杨贤江和《新教育大纲》二.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教育过程》苏联赞科夫《教学与发展》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选择题1、在我国,“教育”这个范畴最早出现在(C)A.《论语》B.《学记》C.《孟子•尽心上》D.《说文解字》2、教育的构成要素包括(C)A.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B.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C.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手段D.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情境3、有关教育起源的观点中,最古老的是(A)A.神化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4、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这种观点属于(B)A.神化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5、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这种观点是(D)A.神化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6、学校最早出现在(B)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7、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B)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8、义务教育制度出现在(D)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9、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极大的发展是在(D)。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10、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形成是在(D?P4)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11、首先提出“普及教育”口号的是在(C)时期。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word.zl-\n.-12、师生关系XX化是在(D)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13、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从分离开始走向结合是在(C?)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14、与资本主义教育特征相不一致的是(B)。A.师生关系XX化,出现了双轨制B.教育具有阶级性和XX性C.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发展D.确立了现代学校制度15、教育出现阶级性出现在(B)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16、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是在(C?)时期。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错误从广义的角度看,教育指有目的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包括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等活动2.教育就是指学校教育错误从狭义的角度看,在专门的机构里由专职人员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影响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3.动物界也存在教育错误。(答案来自2012上真题)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耐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话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由此可知,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动物界所谓的“教育现象”只是动物的一种生存本能,不符合教育的本质,所以动物界不存在教育。..word.zl-\n.-第三章教育和社会的关系一、选择题1、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因素是(B)。A.人口B.生产力C.政治经济制度D.文化2、决定教育的目的和受教育者权利的因素是(C)A.人口B.生产力C.政治经济制度D.文化3、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C)A.生产力B.文化C.政治经济制度D.人口4.教育具有传承、保存古籍文献的作用,这体现了教育的哪一种功能?(C)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文化功能D、社会功能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P53正确?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发展: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是受着生产关系的影响,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提供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同时作用于教育的。)2.教育完全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P60,P69错误一方面,教育被社会发展所制约,另一方面,教育也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并表现出自身的相对独立性(1)其中,教育也有政治功能:1)教育能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3)教育能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XX政治建设(促进XX政治化)4)教育能形成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2)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P69-70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连续性和继承性三、简答题1、简述教育和生产力的关系。..word.zl-\n.-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力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第三,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成的发展与改革。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这也是经济功能) 首先,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其次,教育是科学知识生产的手段。 第三,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2、简述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P54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 ①制约着教育的性质与教育目的、宗旨(对应书上两点) ②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③制约着受教育权④制约着教育内容,教育结构,教育管理体制。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反作用,它的政治功能,主要通过培养人来实现 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教育能够促进政治XX化教育能够制造政治舆论3、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能传承文化教育传递、保存、活化文化,(文化为人所掌握)2).教育能改造文化(通过选择和整理文化,起到导向作用)3).教育能创造、更新文化四、材料分析:(1)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有关理论进行简要评析。我国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在20世纪30年代曾提出过“教育救国”的理论。他认为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农民存在贫、愚、弱、私四大病害,只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仁人志士深入到广大农村推行相应的四种教育,即生计教育、文艺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这样就可以克服上述四大病害,中国自然就富强了。但实践证明,这种设想只是善良的愿望,并未成功,正如所说,“教育救国”,唤来唤去还是一句空话。(思路:社会对教育的制约,生产力,政治经济,文化P55;教育对社会有反作用)..word.zl-\n.-第四章教育和人的关系一、选择题1、在人身心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中,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B)A、遗传素质B、环境C、教育D、人的主观能动性2、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中,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的是(A)A.遗传B.环境C.教育D.人的主观能动性3、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中,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B?)A.遗传B.环境C.教育D.人的主观能动性4、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中,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C)A.遗传B.环境C.教育D.人的主观能动性5.人们常说:“聪明早慧”、“大器晚成”,这表明了人地身心发展具有(D)A、阶段性B、互补性C、顺序性D、差异性6.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B )规律的反映。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7.“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什么特点?(B)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均衡性D、差异性8.儿童身体发展是先头部后躯干和四肢,这是其身心发展的_____的表现。(D)A.阶段性B.不平衡性C.个别差异性D.顺序性9.多岁的儿童就其身体发育看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了,但是其心理发展还不成熟。这说明儿童身心发展具有(B)A.阶段性B.不平衡性C.个别差异性D.顺序性10.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关键期,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B)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11.“十个手指有长短”,这表明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D)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12.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这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D )。A.顺序性B.阶段性C.互补性D.差异性13.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D)的特点。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14...word.zl-\n.-某幼儿园把小学一年级语文、数学知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这种做法有违儿童身心发展的(D)A、互补性B、稳定性C、个别差异性D、顺序性15.以下儿童个体发展的哪一特点体现了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C)A.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B.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C.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D.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16.“染于黄则黄,染于苍则苍”,这体现了学生明显的(A)A.可塑性B.依附性C.向师性D.自主性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教育必然促进人的发展错误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教育起主导作用并非教育万能,它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4.学校教育决定人的发展错误学校教育不决定人的发展,遗传素质,环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因素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教育只是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体现在: 1.学校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 2.学校教育有专业教师来施教 3.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促进作用体现在:加速人的发展,发觉人的潜力,提升人的价值,健全人的个性)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P34正确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结构,形态,神经系统的特点及本能,天赋倾向等,叫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P40正确环境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也就是说环境的给定性与人的选择性,相互作用,蕴含了人的多种多样的发展可能性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错误(类似1)..word.zl-\n.-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8.教育可以促进人的发展,也可以阻碍人的发展。正确人的发展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发展。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人的发展。但也可以阻碍人的发展。如应试教育会阻碍人的全面发展9.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是无条件的。错误由学校内部和外部的条件决定:取决于学校教育目的性、系统性与选择性的实现程度;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配合程度三、简答题1、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哪些?P33人的发展的规律:1、顺序性2、阶段性3、不均衡性4、个别差异性5.整体性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P34-P501)遗传: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是人发展的物质前提2)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条件(外部条件),起潜移默化的作用3)教育: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4)个体能动性: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的3、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 2).学校教育有专业教师来施教 3).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 四、材料分析:(1)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曾根据名家传记和其它方面的材料,选取了包括政治家、法官、军官、文学家、画家、音乐家在内的977..word.zl-\n.-位名人作为研究对象,他把对这些名人的调查结果同一般人的家庭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这些名人的家属中,出名的父亲有89人,儿子129人,兄弟114人,共332人,而4000名一般人组中出名的亲属只有1人。因此,高尔顿认为人的智能高低是由遗传决定的。高尔顿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不正确这一观点是不全面的。高尔顿的研究揭示了遗传在人的智力发展的影响。遗传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前提或物质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高尔顿的结论是正确的。但是,影响人的智力发展的因素不仅仅是遗传,还包括成熟、环境、教育以及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人的智力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模式、大众传媒和教育对人的智力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其中,教育的影响最为重要。不同的自然物理因素也会影响个体心理发展。另外,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也对智力的发展有影响作用。在同样的环境、教育条件下,拥有类似遗传条件的人智力发展水平不一样,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个人主观能动性不同。所以说,高尔顿的结论是片面,不够完整的。第五章教育制度1、义务教育的本质特征是(A)A.强制性B.免费性C.基础性D.普及性2、我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是在(B)A.1985B.1986C.1993D.19953、我XX务教育向着均衡、公平方向快速发展的标志是(C)A.《义务教育法》的颁布B.《教育法》颁布C.《义务教育法》的修订D.《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颁布4、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是(B)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5.我国近代颁布的第一个学制是(A)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6.在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的学制是(C)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7.我国中小学实行的六三三学制首次规定是(D)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word.zl-\n.-8.在我国近代学制改革中,提出“忠君、尊孔、尚公、尚式、尚实”、明显反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学制是(B)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9.在我国学制改革史上,第一次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的学制是(B)A.壬子癸丑学制B.壬戌学制C.1951年学制D.1958年学制10.在我国学制改革中,提出“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具体原则的是(B)A.1951年学制B.1958年学制C.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D.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1.规定改革办学体制,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体制的是(D)A.1951年学制B.1958年学制C.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D.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2.我国当前中小学采取的学制是(A)A.六三三制B.五四三制C.五三三制D.六四三制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义务教育具有公共性正确2.义务教育由国家设立或批准的学校来实施,国家是办学的唯一主体错误3.教育制度也就是学校教育制度P114,110错误第六章教育目的1.主X以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形成了()。A.神学的教育目的论B.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C.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D.教育无目的论2.“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体现了哪种教育目的论?()A.神学的教育目的论B.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C.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D.教育无目的论..word.zl-\n.-3.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A.夸美纽斯B.涂尔干C.卢梭D.杜威4.以下不属于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是()A.裴斯泰洛齐B.涂尔干C.诺笃尔普D.凯兴斯坦那5.1958年我国曾提出过“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两个必须”是指A.教育必须为当前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教育必须为阶级斗争服务,必须与社会活动相结合C.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D.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必须与工农相结合6.德育要赋予每个个体以科学的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这体现了德育个体性功能的()A.政治功能B.生存功能C.发展功能D.享用功能7.下列哪一观点是正确的?()A.智育等于教学B.创造性思维即发散思维C.进行美育即实施素质教育D.智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8.蔡元培说过“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阐明了美育的()A.直接功能B.教育功能C.间接功能D.超越性功能9.蔡元培倡导的“以美育代XX说”实质上是美育的__________的代表。()A.直接功能B.间接功能C.附带功能D.超越性功能10.教育是一种公共职能,学校之间特别是公立学校一般并不存在竞争,这体现了学校的哪一种独特性?()A.公益性B.垄断性C.独立性D.非自愿性11.中小学体育的主要任务有()A.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正常发育B.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知识技能C.参加各种体育竞赛,选拔运动人才D.增强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教育目的即培养目标错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2.教育目的即教育方针正确答案:××[解析]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教育方针包括:教育工作的指导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两者不是一回事。3.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在一定程度上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word.zl-\n.-正确答案:正确。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规定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它是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根本指针。教育方针一般由三部分组成:(1)教育的性质和方向;(2)教育的目的;(3)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方法。由此可见,教育方针包含了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教育方针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教育目的是国家或政党制定教育方针的前提,一定的教育方针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因而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可以看成手段和目的的关系。3.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不应该有教育目的错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并非指教育过程中不存在着任何目标,而是他用来反对教育的外部目的,藉以提倡教育的内在目的的代名词。他对“教育目的”有关理论的阐释,虽然能为我们提供一定程度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展现一个认识教育目的的新视角,但其理论论证的自相矛盾以及实践指导价值的缺乏,足以使我们对其理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产生怀疑。4.五育并举意味着德智体美劳必须平衡着力?三、简答题1、简述教育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2、简述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3、学校体育的任务有哪些?4、简述美育的功能。四、材料分析:(1)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着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让我防不胜防,头痛死了。”继母好奇地走近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就是戴尔•卡耐基。问题:你怎样理解“坏孩子”、“差学生”?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word.zl-\n.-第七章课程一、单项选择题1.有关学科课程的错误描述是(D)A.课程体系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进行组织B.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C.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D.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以下表述与活动课程不符的是(C)A.活动课程的倡导者是杜威B.活动课程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中心C.重视知识的逻辑顺序D.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3.课程的一般结构是(A)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B.教育目的、学科目标、课程目标C.课程目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D.主题、任务、评价标准4.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是(B)A.社会、学校、教师B.社会、知识、学生C.学校、教师、学生D.社会、学校、学生5.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导力量是(A)A.教师B.学生C.校长D.专家6.主X活动课程论、学校课程应该以活动为中心、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的代表人物是(C)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凯洛夫7.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课程体系主要属于(C)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核心课程8.以下哪项不属于隐性课程的特点(C)A.非正式的B.非预期性C.计划性D.非目的性9.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学课程的类型主要是(A)A.分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核心课程10.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初中课程的类型主要是(B)A.分科课程B.分科和综合相结合C.综合课程D.活动课程11.在中小学的教学活动中,对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C)。A.以直接经验为主B.以间接经验为主C.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并重D.不需要直接经验,只需要间接经验..word.zl-\n.-12.在中学阶段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属于(A)A.学科课程B.综合课程C.活动课程D.社会课程13.编写教材(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C)A.课程计划B.课程目标C.课程标准D.课程说明14.赫尔巴特强调教育“三中心”,除了教师中心、教材中心以外还有(D)A.学生中心B.活动中心C.教学中心D.课堂中心15.具体规定“学科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等”的是(A)A.课程标准B.教科书C.课程资源D.课程计划16.按照课程设计的主体,课程可以分为(C)A.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B.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C.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D.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17.我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属于(A)A.分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核心课程18.在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艺术”、“科学”属于(C)A.分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核心课程19.以下学者中,不属于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代表人物的是(D)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斯宾塞D.布拉梅尔德20.对活动中心课程论的描述正确的是(D)A.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B.便于老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C.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D.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1.对活动中心课程论的描述正确的是(D)A.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B.便于老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C.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D.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2.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B)A.校长B.教师C.学生D.专家23.以课程的表现形态为标准,可以将课程划分为(C)A.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B.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C.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D.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24.根据课程开发主体的不同,课程可以分为(D)A.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B.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word.zl-\n.-C.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D.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25.以纲要的形式规定的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性文件是(C)A.课程计划B.课程资源C.课程标准D.教科书26.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被称为(A)A.课程计划B.课程标准C.教科书D.教学参考书27.隐性课程的特征是(D)A.目的性B.计划性C.组织性D.非预期性28.以下属于隐性课程的是(D)A.教材B.因特网C.实验室D.师生关系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课程即教学内容错有广义狭义之分2.学科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错活动课程才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学科课程特点复习纸上有3.隐性课程对学生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对隐性课程: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而存在的课程书上这块内容极少的4.课程计划既规定了学校开设的课程类别和顺序,也规定了课程的具体内容错没有规定教学具体内容书本P132即课程方案三、简答题1、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主要内容的优缺点书上有很简单2、简述活动中心课程论的主要内容和优缺点3、简述影响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学生、学科以及社会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是制约课程的因素。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逻辑结构,不仅要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还要处理需要与可能、现实与发展的关系。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开发。课程内容应反映各门学科中那些具有高度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基本理论、法则和基本要领。 3..word.zl-\n.-.要为课程开发提供明确的依据,就需要深入考察社会生活领域。概括地说,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时代特征及其对人的素质要求,是课程开发的现实依据。学校课程直接受制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4、简述中学课程的主要类型初中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学科课程为主5、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与内容说明:课程计划就是教学计划即课程方案书本p1326.简述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区别显性课程:在学校情境中,加以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而存在的课程。7、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书上p155两句话1.2.8、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书上p154具体目标及p155有概括性词语9.简述课程的组成部分课程方案课程目标教科书10.简要说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1.综合性2.实践性3。开放性4.生成性5自主性第八章教学一、单项选择题1.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最主要的依据是(A)A.教学目标B.学生兴趣C.教学内容D.教师特点2.教学活动的本质是(A)A.认识活动B.实践活动C.交往活动D.课堂活动3.在学习教育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借助的是(D)A.生产经验B.生活经验C.直接经验D.间接经验4.明确提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B)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赞可夫5.主X教学必须遵循“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的教育家是(C)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卢梭6..word.zl-\n.-.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指定的学习内容,自己独立思考,理解概念、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是(B)A.启发教学B.发现教学C.支持教学D.合作教学7.《学记》中提出“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修”。这反映了(B)A.巩固性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启发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8.“欲速则不达”“盈科而后进”等话语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B)A.启发性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 C.巩固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9.古代普遍的教学组织形式是(D)A.个别教学B.集体教学C.班级教学D.复式教学10.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普遍的教学组织形式是(C)A.个别教学B.集体教学C.班级教学D.复式教学11.我国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 C)。A.个别教学B.集体教学C.班级教学D.复式教学12.最早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A)A..夸美纽斯B.卢梭C.裴斯塔洛齐D.凯洛夫13.对班级授课制描述不正确的是(C)A.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B.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C.有利于因材施教D.有利于加强教学管理14.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启发、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即是(D)A.练习法B.实验法C.谈话法D.讨论法15.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的突出作用在于(D )。A.简明扼要地表现知识B.直观性很强C.提高了教学效率D.使教学有效地贯彻了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16.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A )。A.非指导性教学模式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C.发展性教学模式D.最优化教学模式17.中小学“双基教学”中的“双基”指什么?(B)A、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B、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C、基本理论和基本技巧D、基本原理和基本能力18.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恰当地把握教学的难度和速度,这一教学基本要求贯彻的是教学的(D)A.巩固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系统性原则D.可接受性原则..word.zl-\n.-19.“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是对哪条教学原则的描述?(A)A.启发性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系统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20.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A.备课B.上课C.课外辅导D.成绩的检查与评定21.(B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X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A.斯金纳B.布鲁纳C.苛勒D.加涅22.一节好课最根本的标准是(D)A.目的明确B:内容正确C.方法恰当D: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23.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布鲁纳提出了(A)A.发现学习教学法B.探究—研讨法C.纲要信号图教学法D.暗示教学法24.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D)教学原则A.系统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D.巩固性原则25.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是(C)A.教学原则B.教学方法C.教学模式D.教学组织形式26.讲授法的缺点在于(C)A.不利于教学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B.不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C.容易束缚学生,不利于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D.不利于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27.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接枝如接知”体现了教学的(B)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B.直观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启发性原则28.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启发、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即是(D)A.练习法B.实验法C.谈话法D.讨论法29.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是(A)A.练习法B.实验法C.实习作业法D.参观法30.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培养各种技能和技巧的基本方法是(A?)A.练习法B.实验法C.实习作业法D.参观法31.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了(B)..word.zl-\n.-A.系统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量力性原则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2.前苏联教师沙塔洛夫提出的教学方法是(D)A.探究—研讨法B.发现学习C.暗示教学法D.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33.将心理咨询的临床疗法引入教学领域,创立了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是(A)A.罗杰斯B.卢扎诺夫C.布卢姆D.赞可夫34.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教学方法是(B)A.探究—研讨法B.发现学习C.暗示教学法D.范例教学法35.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要解决的课题,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并对假设进行验证。这种教学方法是(A)A.探究—研讨法B.发现学习C.暗示教学法D.范例教学法36.教师广泛利用环境信息,上课如同游戏、表演,使理智与感情统一,调动和发掘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使学生在愉快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信息。这种教学方法是(C)A.探究—研讨法B.发现学习C.暗示教学法D.范例教学法37.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这体现了哪个教学原则?(C)A.启发性原则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C.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D.系统性原则38.《论语》指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这符合以下哪个教学规律?(D)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C.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D.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39.将学生按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D )A.小组合作学习B.小班教学C.复式教学D.分层教学40.最早提出班级授课制并对其进行理论分析的教育家是(A)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裴斯泰洛奇D.卢梭41.与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要求不符的是(C)A.激发学生积极思维B.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C.严格遵守职业道德D.建立XX平等师生关系二、辨析题1.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正确..word.zl-\n.-2.备课是教师钻研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活动P257错误具体工作有:1.写好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所作的总的准备和制订的总计划2.写好课题(单元)计划:包括课题名称、课题教学目的、课时划分、每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内容、课的类型与主要方法。3.写好课时计划(课时计划即教案).备好课应知道怎么做:①钻研教材: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教学大纲、教科书、阅读有关参考书,教师掌握教材有一个深化过程,一般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②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以及方法和习惯等。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遇到困难、产生的问题有先见性采取预防措施③考虑教法:了解如何组织材料,如何确定课的类型,如何安排每一节课的活动,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还要考虑学生的学法3.讲授法以教师系统讲授为主,属于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错误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它与“填鸭式”的灌输方法不同。因为填鸭式教学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仅仅把学生当作一个容器,将所有的东西全部塞进去。4.班级教学的主要缺陷在于不易于因材施教正确..word.zl-\n.-班级上课制: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教学进度、教学时间表,对学生进行集体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的局限在于: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内在的潜力;不利于理论联系实际。5.人类的认识规律是从实践开始的。因此,学生在校学习应该以直接经验为主P200错误直接经验:即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是他人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6.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P181正确(1)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所制约(2)教学过程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1、间接性2、引导性3、简捷性4、心理性7.知识的积累必然促使个人能力的提高错误这题不会,乱写8.教学就是指上课错误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统一组成的双边活动9.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也就是老师如何教的方法错误教学方法: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word.zl-\n.-10.罗杰斯所谓的“非指导性教学”是对传统的指导性教学的否定,即取消教师的指导错误罗杰斯强调,“非指导性”仅仅是对传统的指导性教学的否定,并不等于取消指导。非指导性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不重视技术,只重视态度,主要是移情性理解,无条件尊重和真诚。非指导教学重视作为个体的学生自己具有生长的可能性。在非指导教学中,教师的角色由指导者变成了促进者。 三、简答题1、简述教学活动的本质。P179教学活动的本质是特殊的认识活动。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认识活动,教学活动服从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也就是哲学认识论所揭示的各种认识特征,比如认识是人脑的反映,从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从根本上说,教学活动都要受到这样一些认识规律的制约。但是,教学又不是简单地服从一般认识规律,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一种,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它体现为: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心理性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之间是什么关系?a.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 b.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3、如何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其次,学生在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最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是辨证统一的。4、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P220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有经验的老师总是从问题入手,以提问的方式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起到启发诱导的作用。2)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word.zl-\n.-,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XX。包括XX的教学气氛,XX的师生关系5、在教学活动中,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哪些要求?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基本要求: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发展。6、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讲授法?讲授法(分为: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要求:1、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2、讲究讲授的策略与方式3、讲究语言艺术7、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优点①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③有利于班集体的教育作用。缺点①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而进行因材施教;..word.zl-\n.-②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8、简述教学工作的一般过程P257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1.备课2.上课3.课后教导4.评价(1)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1.学期教学进度计划2.课题(单元)计划3.课时计划(教案)做到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2)上课: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1..明确教学的目的;2.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3.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4.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5.组织好教学活动;6.布置好课外作业(3)课后的教导工作1.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2.做好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9、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可接受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10、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P238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11、一节好课的标准有哪些?1.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当4.表达清晰5.教学组织严密6.积极性高7.教书与育人相结合12、简述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趋势不知道13、布置作业的要求有哪些?①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 ②作业的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防止负担过重;③布置作业时要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限定完成时间,必要时要有适当的指导;..word.zl-\n.-9、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二主律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其次,学生在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最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是辨证统一的。2)、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简捷律贯彻要求: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直接经验为基础;防止两个极端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辨证统一——发展律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促进知识的掌握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育人律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教学的教育性:社会的要求;教学内容渗透着思想因素;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中有思想因素;教师的榜样作用10、简述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2)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3)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4)要把知识的传授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二是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16、教学的任务有哪些?1、授受基础知识2、形成基本技能3、发展基本能力4、促进个性健康发展四、材料分析1.陈老师正在上地理课,却发现课代表王超这几天心不在焉,还不耐烦地把书翻得哗啦作响。这次陈老师忍不住了,便用提问法来“警告”他一下,没想到一连十来个问题没有难住他,陈老师增加了难度,涉及到他们未学的内容和课外知识,可王超还是能流畅地答出来。 怎么办?陈老师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能否让他不随堂上课,节约出的时间,自己去查阅资料,研究问题,学习更多的知识呢?..word.zl-\n.- 学校非常支持陈老师的想法,对王超实行了单科免修。 从此,每当上地理课时,学校图书馆里多了一位小读者,查阅地理资料,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全球气候的变迁、环境污染等等。陈老师呢,工作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更重了:给王超提供相关的课题,指导他查阅相关资料,解答他提出的各处问题,教他撰写小论文。一个学期下来,王超的小论文《植被保护与资源开发》一文获得全国中学生小论文评比优胜奖。问题:1.联系案例说明陈老师的做法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2.如何理解王超的自主性学习?3.结合案例说明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参考答案 1.联系案例说明陈老师的做法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 答:陈老师让“吃不饱”的学生王超单科免修,上地理课时他可以查阅地理资料,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一做法体现了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合全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又要注意个别差异,以便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特长。贯彻这一原则要求: (1)充分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教师要多方面、整体地和用发展的眼光来了解和研究学生,把握同龄学生存在的共性与个性,从而为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提供基础。 (2)采用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使面向学生大多数与区别对待相结合。 (3)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 2.如何理解王超的自主性学习? 答: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是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构建,体悟科学方法,而不是复制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集中体现在学生个体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能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我调控学习进程,自主评价反思学习结果,从而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在自主性学习过程中,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3.结合案例说明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答:教师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当X老师发现王超单凭课堂上的知识已经“吃不饱”..word.zl-\n.-时,通过让王超单科免修的方式,并为王超提供相关的课题,指导他查阅相关资料,解答他提出的各处问题,教他撰写小论文。这改变了王超的学习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影响着王超学习的方式以及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这都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2.这是一堂写作课堂指导实录。教师板书:1+1=1。学生窃窃私语,显出愕然的神色。 教师:大家觉得这个算式很奇怪吗?的确,它在数学上不能成立,但却能反映出现实生活的某种现象或揭示出某种哲理。谁在哪里见到过这个算式?学生思考后纷纷举手发言——在计划生育的宣传资料上见过。 教师:它表示什么意思?——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教师:说得很好。只要大家开动脑筋,展开想象和联想,总能发现,世界上的各种事物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再看一个算式教师板书:1+1+1=0。 教师:你们又能想到些什么?学生思考良久,纷纷举手发言。——一滴水,一滴水,再一滴水,渗入泥土都不见。——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一次抄作业,二次抄作业,三次抄作业,终不是自己的真才实学。 ——老师罚学生连续三天打扫卫生,可是学生思想不通,其教育作用等于零。 接着老师组织学生讨论了“9+1≠10”这个式子所表示的意思。它可理解为:在10个人的集体中,如果有1个人能力特别强,或者有卓越的领导才能,那么这个集体发挥的能量就会超常;反之,如果其中的1个人与集体离心离德,甚至吃里爬外,那么这个集体的力量不仅会削弱,而且有可能被搞垮。教师还组织学生讨论了“9+1〉1+9”这个式子。它的意思是:9个人合唱由1个人指挥,这种演唱准能成功;若1个人独唱由9个人指挥,那么独唱者肯定无所适从,演唱必定失败。最后,教师就今天讲的内容要求学生写一篇相关的作文.问题:这位教师主要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采取了哪些教学方法这位老师主要贯彻了: (1)启发性原则.他从算式入手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丰富了学生的写作内容; (2)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他鼓励学生实事求是而又不乏创意的回答,要求学生挖掘算式中隐含的积极意义. 这位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讲授法. ..word.zl-\n.-(1)谈话法.老师按照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问答\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获取知识. (2)谈论法.老师指导学生对9+1≠0所隐含的意义进行讨论,从而获取知识,明辩是非. 3.我就英语cock&clock这篇材料进行了认真备课,对上好这节课充满了信心。当我给学生板书单词“cock(公鸡)”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班上一个男孩子突然站了起来,恶作剧式的怪声怪气地向我问道:“老师,有没有母鸡啊?”全班立刻哄然大笑……当时我窘迫极了,作为一个新教师,从未遇到这种情况,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生气归生气,但我并未表现出来,经过短暂的思考,我有了主意……。我沉静地看着这个学生,继续对全班同学清晰地说:“同学们,在英语中,同样有cock(公鸡),也有hen(母鸡),chicken(小鸡)”,说着,将母鸡、小鸡的单词板书下来。这种做法,同学们感到意外,但他们很安静。我接着说道:“这位提问的同学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来,我要表扬你,但同时还要批评你,一是发言不举手,二是说话怪声怪气。同学们,你们知道说话的语气对表达词义的作用吗?”我又给同学们举出了几个同样的词语因语气不同可能会表达不同词义的实例。接下来的讲课非常顺利,同学们屏神静气的听讲,连那位顽皮的男孩子也安静地坐着,不好意思地看着我,仿佛是在向我道歉……。材料中的“我”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试加以分析。答:该老师贯彻了如下教学原则:(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该老师在教学中出现的意外情况,没有采取简单的否定、批评等处理方法,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处理,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组织纪律性、文明语言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2)启发性原则老师从突发事件出发,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不仅掌握了不同单词的意义,而且还了解了同一单词在不同语气下的不同意义。4.阅读下列案例材料,详细分析案例中运用了哪条教学原则,结合案例谈谈该教师如何贯彻这一原则?我教《沙漠里的船》一课时,一个名叫颜江武的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书上说,骆驼的嗅觉灵敏,不论什么地方有水,它都能找到,我看有些不科学。水是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水既然没有气味,那骆驼怎能嗅得到呢?”我肯定了这个问题提得好,并鼓励大家谈出自己的看法。不一会儿,一个同学蛮有把握地说:“有水的地方空气湿润一点,无水的地方干燥一些。如果骆驼的鼻子感到舒服,就知道哪儿有水。”有的说:“空气湿润和干燥,骆驼的鼻子很灵敏,可以凭感觉判别出来。”后来,颜江武同学的《骆驼..word.zl-\n.-“嗅”不到水源》发表在《小学生科普报》上,引起了一些小读者的兴趣。答:本案例说明了教学原则中的启发性原则,其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主体性,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结合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案例来说明教师如何贯彻这一原则。如:给学生一个适宜的教育环境、保持一颗敏锐的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等。5.李老师引用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分析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社会处境,李老师解释道:“大户人家的酒肉多得发臭,而路上却有贫穷人被冻死的尸体……”还未说完,发现石磊举手。“请问,有什么问题?”“老师,我觉得你对杜甫诗句的解释不合理?”“为什么?”“因为从诗句中可以判断是冬天,既然能把人冻死,那么肉就不会发臭,怎么能闻到臭味呢?”石磊说完后,教室里并没有炸开锅,同学们反而静静看着李老师,脸上露出惊奇的表情。李老师对学生的提问,也颇感意外,很快便镇定下来,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从气候特点上分析,石磊同学的提问是有道理的,老师也没注意到这一细节,所以一时也不能给大家作出科学的解释。这节课给大家留一个作业,去查找一些资料,下节课我们来共同解决这一问题。”下课后,李老师查了一些资料,发现大多数与李老师在课上的说法一样,但李老师通过查字典发现“臭”的读音又读作“嗅”,解释为“用子鼻子辨别气味”。这样,正确的答案就清楚了。第二次上课,李老师并不急于告诉学生结果,而是向学生要答案。有的学生们说查到的资料与老师讲得一样。有的学生说是因为大户人家的酒肉多得吃不了,每次把吃剩下的都倒在了茅坑里。有的学生说……李老师在听完同学的答案后,最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同学们,上次石磊同学的疑问是有道理的,原来的解释有误。‘臭’在此处应读‘嗅’,意思是大户人家的酒肉香味不停地飘出来,而路上却有贫穷人冻饿至死的尸骨。石磊同学善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希望同学们向他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思维。”事后,李老师又与石磊交谈,进行鼓励。石磊学习自信也大增,各科成绩提高很快。问题:1.结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谈谈你对李老师的教学行为的评价。问题:2.案例反映了什么样的教学原则?3.怎样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word.zl-\n.-答:1.“以人为本”的学生观1).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2).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3).因材施教2.该案例反映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这一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独立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该原则要求正确处理教与学关系。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1)建立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发扬教学XX,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3)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自学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4)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3.怎样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答:学生主体参与是在教学环境条件下的一种特殊的活动,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要特别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以排除影响学生主动参与的不利因素。 (1)教师讲授与学生接受的关系,文化知识的传递与文化知识的选择、应用、创新的关系。(2)整体推进与个别化关系,既要保证班级整体教学的高质量、高水平·,又要适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分层分类指导和推进,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 (3)学生参与中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形成学习共同体以产生整体效应。 参与学习,要注意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境性、过程性、差异性和群体性,还要注意学生参与的目的性、实效性,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参与时间和体验的机会。对社会生活中的事实现象,注意在教学中寻找新的视角和切人点,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启迪科学思维,并揭示事实现象的本质。6.于漪老师在上一节语文公开课时,当她讲到课文中“一千万万颗行星”时,一个同学发问:“老师,‘万万’是什么意思?”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于老师见状便问大家:“大家都知道‘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什么不用‘亿’而用‘万万’呢?”全班同学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没有人再发笑了,大家都认真地思考起来,并且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大家讨论完后,于老师进行了总结。最后老师又问了一句:“请大家想想,今天这一‘额外’的收获是怎么来的呢?大家要感谢谁呢?请让我们用掌声表达对他的谢意!”大家把目光转向那位同学,对他鼓起掌来。请分析上面教学片断中体现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1)..word.zl-\n.-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该教学案例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即在教学中教师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原则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使学生的兴趣成为推动学习的动力,善于引导他们积极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中教师利用一学生的提问诱发同学们的思考,鼓励学生自己找答案。这正是启发性原则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个很好地运用(2)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使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本案例中教师使用了教学方法中的谈话法,即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该案例中教师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他们的思维兴奋,通过问题的启发诱导,让学生一步步地获取新知,并在最后进行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科学化,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知识。第九章德育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在以下哪个阶段,儿童逐渐认识到规则可以改变,判断行为开始考虑行为的动机。(D)A.前道德阶段B.后道德阶段C.他律道德阶段D.自律道德阶段2.柯尔伯格认为,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形成人的(A)A.道德认知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3.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属于习俗水平的道德判断阶段是(C)A.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B.快乐主义的定向阶段..word.zl-\n.-C.“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D.普遍的道德定向阶段4.德育是学生的知、情、意、行统一发展过程,这四个方面中,基础是(A)A.道德认知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5.德育是学生的知、情、意、行统一发展过程,这四个方面中,德育的目的是(D)A.道德认知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6.衡量人们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志是(D)A.道德认识B.道德意志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7.德育是学生的知、情、意、行统一发展过程,对这四方面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B)。A.德育应在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同时对学生进行培养,促进四方面全面协调发展。B.德育必须遵守知情意行的培养顺序C.德育要针对学生的发展状况,因材施教D.知、情、意、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8.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的一般顺序是(D)。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D.看具体情况,可有多端9.马卡连柯主X“要尽可能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提示我们应贯彻哪条德育原则?(C)A、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B、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C、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D、依靠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10.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一原则是(B)。A.导向原则B.疏导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教育的一贯性原则1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D)。A.陶冶法B.锻炼法C.说服法D.榜样法12.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是下列哪位教育家的成功教育经验?(A)A.马卡连柯B.加里宁C.乌申斯基D.赞科夫1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这句话体现了哪一种德育方法?(B)..word.zl-\n.-A.陶冶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品德评价法D.实践锻炼法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方法是(B)A.说服教育法B.陶冶教育法C.实际锻炼法D.榜样示范法14.在德育工作中,辩论、演讲等属于(B)A.榜样示范法B.说服教育法C.品德评价法D.修养指导法1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A)A.榜样示范法B.说服教育法C.品德评价法D.情感陶冶法16.老师采用小红花、插小红旗的方式鼓励学生诚实、助人行为。这种方法是(A)A.品德评价法B.榜样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D.情感陶冶法17.辩论、演讲、参观属于哪种德育方法?(B)A.榜样示范法B.说服教育法C.品德评价法D.修养指导法18.座右铭、立志属于哪种德育方法?(D)A.实际锻炼法B.说服教育法C.品德评价法D.修养指导法19.在德育活动中,“评优”属于哪种德育方法?(A)A.榜样示范法B.说服教育法C.品德评价法D.修养指导法20.根据皮亚杰的观点,6、7岁的儿童在道德发展阶段上处于(B)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21.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或者完全正确,或者完全错误。皮亚杰认为这时儿童处于(B)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22.儿童表现出对规则本身的尊重和顺从,即把人们规定的规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儿童的道德发展处于(B)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23.对一个7岁的孩子说,有个小男孩到商店偷了糖逃走了,过马路时被汽车撞倒,问孩子“汽车为什么会撞倒男孩子”,回答是因为他偷了糖。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儿童的道德发展处于(B)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24.甲儿童因偷吃东西打破了1只碗,乙儿童因帮助妈妈洗碗打破了5只碗.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乙儿童的行为更坏”的儿童处于____B___阶段。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25.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____B__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性阶段D.公正阶段26...word.zl-\n.-儿童的不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根据皮亚杰的理论,这时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属于(D)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性阶段D.公正阶段27.儿童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惩罚决定的.认为只要受到惩罚。不管其理由是什么.那一定是错的。根据科尔伯格的观点,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处于(A)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道德行为28.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属于(B)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道德行为29.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是(A)A、道德认识B、道德评价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30.学生必须经过道德体验才能理解道德规范,进而转换为个人的道德需要,实现这种转化的关键因素是(C)A、道德认识B、道德评价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二、辨析题1.德育即道德教育错误P280解析: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2.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正确P2983.个体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是一致的。错误P296解析: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道德行为的形成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各方面的影响,有了好的道德认识,不一定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所以二者不一定完全一致。4.任何德育活动都必须遵循知情意行的顺利来进行。错误 P302解析:因为德育强调知情意行的整体和谐,不等于说任何一次德育活动都必须严格按照知、情、意、行的机械程序来进行,恰恰相反,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word.zl-\n.-5.德育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正确解析:1.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由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构成思想品德的因素比较复杂,知、情、意、行各因素本身和各因素之间要通过不断斗争,才能得到发展和统一。2.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可塑性比较强,思想不成熟,其发展也具有双向性,某一阶段出现某些倒退是正常的,这使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持续的过程。3.德育过程中学生除了接受学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正规教育影响外,还受到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影响,这些影响中难免会有负向的,因而一个人思想品德提高过程中反复是正常的。4.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中斗争的复杂性,也使得对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培养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5.据此规律,教育者不许树立“抓反复,反复抓”的德育思想。6.德育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错误P302-303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7.德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必须坚持理智主义而非情感主义。错误P323解析:(据反例)在德育过程中,我们要用到说服法。说法方法常表现为师生对话,在关系上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在认识上相互沟通,在情感上得到共鸣,在行为上共同选择,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的共同说教。三、简单题1.简述中学德育的主要内容(P286)我国中学德育的任务就是通过学校的德育教育使中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应达到一定的要求或培养规格。其主要内容有四点:(1)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2.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良好品德..word.zl-\n.-首先当老师的就要做到为人师表,要给学生树立个好的榜样,从思想上,做事上都要做得很好.其次就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教育,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不能只靠老师的努力,学生自身也是很重要的.下面是一些具体可以怎么做,例如:1、教师带好头,给学生做一个良好的示范。比如教师的一言一行,和学生在一起的优秀人格魅力。2、开展学生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艰苦朴素的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养成良好品德。3、家长重视,在孩子面前做一个示范者,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品德养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由于问题较大,只能简单说这些,希望可以帮到你,最好给分奖励一下。3.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判断可分为三种水平,每种水平各有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有两个阶段:阶段1,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他们凭自己的水平作出避免惩罚和无条件服从权威的决定,而不考虑惩罚或权威背后的道德准则。阶段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儿童首先考虑的是,准则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别人的需要,并初步考虑到人与人的关系,但人际关系常被看成是交易的关系。2、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两个阶段是:阶段3,人际关系的定向阶段或好孩子定向。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正确与否,主要看他是否为别人所喜爱,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或受别人称赞。阶段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意识到了普遍的社会秩序,强调服从法律,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持。儿童遵守不变的法则和尊重权威,并要求别人也遵守。3、后习俗水平。这个水平的两个阶段是:阶段5..word.zl-\n.-,社会契约和个人权利的定向阶段。在前一阶段,个人持严格维持法律与秩序的态度,刻板地遵守法律与社会秩序。而在本阶段,个人看待法律较为灵活,认识到法律、社会习俗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可以改变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阶段6,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在判断道德行为时,不仅考虑到适合法律的道德准则,同时也考虑到未成文的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准则,根据良心做出的行为。(P293)4.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A,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动的实现的。b,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c,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倡导学生活动。2,德育过成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A,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b,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意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3,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A,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B,自我教育能力的构成因素。C,德育要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P300-304)5.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学生品德知、情、意、行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具有不平衡性。由于学生品德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性和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因而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培养行为习惯开始,或从陶冶情感开始,或从锻炼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P302)6.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是长期的,反复的,从量变到质变不断积累和逐步提高的过程。首先,从学生主观世界来看,品德的形成,知情意行矛盾斗争的统一实现,要经过长期培养和磨练,每一新的思想品德的形成,都具有不稳定性,需要多次反复,这就决定了德育过程必然是一个曲折反复,长期的教育过程。..word.zl-\n.- 2.其次,从客观环境影响看,社会、家庭、学校影响的广泛性和多层次性,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矛盾斗争此起彼伏。社会发展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要求为断提高等等, 都决定了德育过程是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3.总之,德育过程的社会性,德育因素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以及青少年学生本身的可塑性等特点,决定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可能是直线的而是波浪式地曲折 前进,有时还会出现反复。因此德育过程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要“抓反复”,“反复抓”。7.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普遍的矛盾。为学生所接受的新的社会道德要求与学生原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因此,必须深入具体地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产生与积极转化,并为此而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环境。 (1)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包括:认识性质有矛盾、能力性质的矛盾、思想性质的矛盾。 (2)要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主要指学校德育的要求同社会、家庭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8.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哪些?..word.zl-\n.-德育方法是指用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完整品德的方法。德育与教学不同,不仅可以依靠教师来做,而且可以依靠家长和社会人士来做,还可以通过学生集体及其他学生来进行。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一般方法有: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奖惩和制度(书P323)9.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有哪些?P306-318一、理论与生活相结合原则二、疏导原则三、长善救失原则四、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五、因材施教原则六、在集体中教育原则七、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10.简述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理论与生活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点,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学习同参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思想境界与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P306)贯彻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一)理论学习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二)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11.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有哪些?P321-322一、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二、劳动与其他社会实践三、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四、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五、心理咨询六、班主任工作七、校园生活四、材料分析1.初二的时候,我(XX作者三毛)数学总是考不好,我发现数学老师每次出小考题,都是把课本里面的习题叫我们做。当我发现这个秘密时,就每天把数学题目背下来,由于我记忆力很好,那阵子我一连考了六个一百分。数学老师开始怀疑我了,这个数学一向差的小孩怎么会功课突然好了起来了呢?一天,她把我叫到办公室,丢了一X试卷给我:“陈平,这十分钟里,你把这些习题演算一下。”..word.zl-\n.-我一看上面全是初三的考题,整个人都呆了,坐了十分钟后,我对老师说我不会做。下一堂课开始,她当着全班同学说:“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最喜欢吃鸭蛋,今天老师想请她吃两个。”她叫我上讲台,拿起笔沾好墨汁,然后在我的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大黑圈,边画边笑着对我说:“不要怕,一点也不痛不痒,只是凉凉而已。”画完后老师又对我说:“你转过身让同学看一看啊。”当时,我还是一个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的小女孩,我乖乖地转过身去,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下课后,老师命令我到学校里走一圈。教室外面挤着很多同学,他们看着我奇怪的样子都哈哈大笑。第二天早上,我悲伤地去上学,两只脚像灌了铅似的迈不动,走到教室门口,我晕倒在地,失去了知觉。从此,我离开了学校,把自己封闭在家里。上述案例中的数学教师违反了哪几条德育原则?请做具体分析。(P306)德育的原则有:1、理论和生活相结合的原则。2、疏导原则 (我认为此材料重在扩充这一原则)3、长善救失原则。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这一点大家也自行扩充一下)5、因材施教原则6、在集中教育原则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原则有效地进行德育,不仅要掌握德育工作的特点,客观上也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来解决和处理好各种各样的关系和矛盾;掌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卓有成效进行德育所必需的。而三毛的数学老师发现了三毛的错误,没有进行个别教育,直接在全班同学的面前用极端的手段打击学生,没有正面教育,疏通引导,使学生丧失了信心,从此害怕上学,造成严重的负面效果。如果我是三毛的老师,我会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让德育发挥到最大效果2.开学时接任一个新班,阎老师无意中发现不少男生头发很长。过去他遇到这种情况时,常常是当面指出,但效果往往不佳。终于,阎老师想出了一种合适而又有效的教育方法。在一天中午,阎老师特意去了理发店,把自己不长的头发又精心地理了一次。下午上课前,阎老师不露声色地来到班里,召集全班同学开了个五分钟交流会。阎老师首先问:“看谁最先发现班中有哪些新变化?包括我和你们。”当学生发现并说出老师理发了,阎老师话锋一转:“现在,我很想知道老师理发之后,你们的感觉怎样?这样好吗?”于是阎老师听到了一片赞扬声。最后,阎老师说:“有位名家说的好:‘真心诚意地赞美别人一句,就能让人多活20分钟!’因此,我感谢同学们今天对我真心诚意地夸奖!”5..word.zl-\n.-分钟交流会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阎老师没点一个留长发的男生XX。第二天阎老师再去上课时,欣喜地发现那几个男生的长发变短了。上述案例中阎老师使用了哪些德育方法?请具体分析1.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由于榜样能把社会真实的思想、政治和法纪、道德关系表现得更直接、更亲切、更典型, 因而能给人以极大的影响、感染和激励,教育带动和鼓舞人们前进;运用榜样示范法符合青少年学生爱好学习,善于模仿,崇拜英雄,追求上进的年龄特点,也符合 人的认识由生动直观到抽象的发展规律。2.陶冶教育法。它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3.奖惩评价法。奖惩评价法本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然而阎老师是通过学生对自己理发效果进行评价,得到大多数学生的公认,而让学生受到教育的做法更是具有新意,让人耳目一新。3.开学第一天,娄老师正要把新书发下,突然发现几本书因包装捆绑过紧,被勒出了深深的印迹。很多同学不愿意要。娄老师,要把这个问题先解决。于是娄老师对同学们说:“这里有几本书因为包装运输的原因,留下一些印迹。这几本书该发给谁?” 娄老师请几个学生发言,有的说,按顺序发,轮到谁就是谁的;有的说,根据成绩,发给成绩差的同学;有的说抓阄……娄老师未置可否,让学生的思想一一暴露了出来。终于有个同学说:“老师,发给我一本吧。”娄老师立即问:“你为什么要呢?”“因为总得有人得到的,不如我要了吧!”娄老师立即表扬道:“让我们为他的这种为他着想,宁愿自己吃亏的精神鼓掌!”顿时,全班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正确的舆论导向初步形成了。但这是在老师的强烈暗示下形成的,娄老师决定继续“扩大战果”。“还有哪些同学愿意得到一本?”一些同学举起手来。娄老师有意在教室巡视一遍,故意在一些目光不够坚定的同学面前停一下。最后,全班同学的手都举起来。 娄老师微笑着对同学们说:“老师为我们班同学有这种精神感到由衷的高兴,但究竟这几本书该发给谁?这样,我们来一个演讲比赛,看谁能把自己应该得到书的理由说得充分,说得有力,谁就能得到一本。大家做评委,由掌声的热烈程度来决定,好不好?”有的同学立即发言说:“我们生活在一起,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有的同学说:..word.zl-\n.-“书的好坏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它的内容,所以我愿意要一本。”还有同学发言说:“为别人带来更多欢乐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我愿意要一本,把好书让给别人。”……一阵又一阵的掌声把气氛推向了高潮。娄老师把每一种观点都来写在黑板上,并且适时补充和引导。娄老师又一次穷追不舍:“我们集体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需要这种‘吃亏’精神?”于是班上讨论开了:劳动不拈轻怕重、捡起不是自己扔的纸屑……最后,大家评选出演讲的前三名,他们自豪地拿到了有印迹的书,娄老师号召全班同学向他们学习。问题:1.娄老师使用了什么德育方法?娄老师通过让学生演讲来进行自我教育,使用了品德修养指导法。对于第一个要有印迹书的同学和最后拿到有印迹书的同学,楼老师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使用了榜样示范法和品德评价法。学生演讲的内容是一种正面的思想教育,是说理教育法。2.娄老师的德育艺术体现了什么德育原则?娄老师让同学们说自己应该得到有印迹书的理由,大家评选出演讲的前三名,他们自豪地拿到了有印迹的书,体现了知行统一的原则。开始同学们对谁应该得到有印迹的书认识不一,娄老师没有把同学们批评一顿,而是调动同学们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体现了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3.结合案例阐述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1)..word.zl-\n.-学生品行形成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娄老师从同学们对谁应该得到有印迹的书认识不一的情况出发,让同学们通过演讲谈应该得到书的理由,提高了同学的道德认识。精采的演讲和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使同学们受到情感上的感染。同学们通过理智权衡,表现出正确动机战胜错误动机,产生了道德意志。大家都想得到有印迹的书,出现了道德行为。(2)学生品行形成过程是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和交往的过程。在开学的第一天,通过发书这一活动,娄老师抓住其中具有的教育性,积极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中受到了教育。学生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具有特殊的性质:首先,它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其次,它是德育实践中的活动和交往,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再次,它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3)学生品行形成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是受教育者反映当前德育要求产生的品德发展新需要与其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学生开始对谁应该得到有印迹的书认识不一,在娄老师的启发教育下,学生的新的道德认识战胜原有的道德认识,向着德育要求的方向发展。(4)学生品行形成过程是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任何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和不良的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人的品德是在它的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和不断的变动性的矛盾运动中形成发展的。随着学生的发展,社会对他的要求也就不断提高,社会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原有的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品德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又有进一步发展提高的必要。娄老师分书的教育,还必须持之以恒,才能达到最终的目标。4.X老师走进教室后,发现地上有一些碎纸片。“是哪个同学撕的废纸?”老师一问,同学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集中在陈伟的身上。“老师,是陈伟撕的。”“不是我!”..word.zl-\n.-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吵得不可开交。X老师看在眼里,什么都明白了。这时X老师完全可以通过几个同学的证明把陈伟拉出来,当着同学的面狠狠地批评一顿,说他不能自觉保护环境,为班级丢分,使我们这个“优秀班级”荣誉受损。但X老师平静地把目光投向全班同学,说“谁扔的纸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都要自觉地保持班级的环境卫生,哪一个同学愿意把纸片捡干净?”X老师话音刚落,几乎全班同学都把手举了起来。X老师又说:“大家这么爱集体,关心班级,老师很感动,你们愿意做好事的精神真值得老师学习。这么多同学举手,该让谁来做呢?”这时陈伟连忙站起来大声说:“老师,‘让我去捡吧!”X老师笑着对他点头说“好!”他马上把地上的纸片捡得干干净净。X老师用赞许的目光看看陈伟,说:“陈伟为了班级的环境卫生不怕脏,一个人把纸片捡于净,为班级做了好事,给大家作出了榜样。我们每个人都要养成自觉保持卫生的好习惯。”下课后,陈伟就来到X老师身边,低着头说:“老师,纸片是我扔的,以后我再也不随地乱扔东西了。”X老师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问题:X老师采用了什么教育方法?符合哪些德育原则?X老师主要采用了品德评价法和榜样示范法、品德修养指导法。 符合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5.语文课上,有个学生总是喜欢跟周围同学讲话,交头接耳。语文老师多次提醒、制止,但还是无济于事。时间长了,语文老师开始责骂、讥讽、奚落他,有时候也惩罚他。渐渐地,这个学生越来越不喜欢上语文课,对语文老师产生了极度的厌恶感,最后出现了厌学情绪。家长找老师询问原因,这个老师说:“我严格要求有什么错?”请你根据相关的德育原则对该老师的做法进行评价。1.疏导原则,对思想认识问题,如果企图用“堵”的办法、“压”的办法去解决,就会使矛盾激化,造成对抗;应该像大禹治水一样,重在疏导,使他们明白事理,提高认识,自觉控制。(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2.长善救失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3...word.zl-\n.-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今夕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与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P309-315)..word.z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