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1.00 KB
  • 2022-08-31 发布

中考复课研讨会历史学科辅导报告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研究说明夯实基础整合专题紧抓热点总结方法强化模拟-----县中考复课研讨会历史学科辅导报告一、由试题看中考改革方向1、试题加强了对知识理解和运用层次的考查2、知识之间的比较和综合成为考查的主要方式(1)唐、宋、明清中国首都建筑特点专题。(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民主革命、抗日战争专题。(3)秦朝交通、唐朝交通比较专题。第14页共14页\n(4)中国新式教育发端、确立、普及的专题。(5)人类历史上的工业革命、二次工业革命、新科技革命专题。3、突出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考察学生分析材料回答问题的过程,避免简单的文字搬家。4、材料呈现方式的多样性试题图文并茂,形式灵活多样,试卷有图片材料、文字材料、表格材料、柱状图材料、趋势图材料等多种形式,文字材料以外的材料呈现达到9条创历年之最,也结合了学生数学中对柱状图、趋势图知识。考查学生阅读不同材料并获取信息的能力。5、重视重点知识的考察,不回避、重复考察洋务运动,从2007年到连续4年出现,只是考察的角度和具体内容在发生变化。人类的三次工业革命,从2006年历史加入中考以来连续5年出现考察试题,而且在分值的设置上呈现不断加大。战后美国的发展,2008年出现,继续出现。对秦朝、唐朝的考察,2006年、2009年、连续出现。二:《中考说明》的变化《考试说明》是学生复习应考的依据,也是中考命题的依据。《考试说明》不仅就中考的性质、范围、命题原则、能力要求、试卷结构、具体考点等方面都作出了比较详尽的规定,同时提供了题型示例,成为指导学生中考复习和对考试进行评价的主要依据。现将中考历史《考试说明》作一介绍:I.考试性质与命题依据l应对:考试性质与命题依据这一部分内容是中考命题的依据,这部分没有变化,说明今年中考在整体把握上要与去年持平,指导思想没有发生变化,故而在复习时多去研究的正、副题,这样才能从宏观上把握中考。Ⅱ.考试范围的考试范围没有变化。l应对:一如既往地抓住考试说明的要求,充分吃透说明的要求,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地复习。Ⅲ.考试要求与内容第14页共14页\n一、考试要求全面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注重把考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和教育功能。历史学业考试在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考查的同时,强调能力立意和价值立意,注重人文性与科学、时代与创新、探究与开放、实践与应用。另外,说明还提出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即我们说的为现实服务的理论。这在前两年的中考中也有试题呈现,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复习时,也应该加强对此的训练。例如: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我国古代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请回答:(1)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①列举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史实。(至少举出两点)②简述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2)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或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对今天构建和谐世界有何借鉴?有关能力层次的叙述: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内容标准”对知识与能力学习的不同层次要求;历史学业考试按三个层次要求进行考查:l应对:分层分析考点要求,做到心中有数。A、识记:凡在考查内容要点的陈述中使用“列举”“知道”“了解”“说出”“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为识记层次要求。即能够准确地再认再现所学的基本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等。这是第一层次的最基本的要求。中学历史教学要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而历史知识结构是由一个个历史概念组成的,通过对历史概念和历史概念体系的教学,可以把那些相对孤立、分散的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有机地纳入完整的科学体系之中,使学生“再现历史史实、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进而形成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网络。加强历史基础教学使学生深刻领会教材内容,把握知识结构,是培养、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需要。B、理解:凡在考查内容要点的陈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认识”等行为动词的,为理解层次要求。即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够识读历史图表,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能够阅读、理解和处理历史材料及信息;能对所学的历史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和整理。形成对历史问题的初步认识。学习历史,就是要了解历史基本史实的基础上,生成学生自我认识,从而达到课标要求的思维能力的初步培养。例如:(2006年·陕西省)读图(图1、图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图1图2(1)图1所示的伟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他领导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了。请你简要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第(1)问主要考查了《中考说明》考点48的“了解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这一知识点,分别考查了识记、理解两个层次,图1反映的是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活动,答案不难得出,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则属于认识层次,同学们要在理解史实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我们在复习的时候,要在这一部分做一些总结,做到有备无患。答案为毛泽东(或毛主席)。历史意义:①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②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第14页共14页\n《中考说明》中涉及理解层次的考点主要有以下内容,大家复习时可以做一些重点归纳:(30个)中国古代史部分有:(4)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6)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11)说明唐代中外交流的发展;(14)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15)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19)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发明的贡献。中国近代史部分有:(22)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25)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28)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31)理解五四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35)认识中国革命历史的艰难曲折;(37)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39)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44)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中国现代史部分有:(48)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55)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58)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62)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64)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65)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世界近代史部分有:(69)认识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所起的作用;(73)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74)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77)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80)概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83)认识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84)认识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85)初步认识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世界现代史部分有:(95)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96)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C、运用:凡在考查内容要点的陈述中使用“分析”“评价”“比较”“探讨”“体会”等行为动词的,为运用层次要求。即在识记、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初步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初步掌握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的基本历史知识去分析和解释现实问题做到学以致用。这是我们新的历史课标最高层次的要求。最终使学生结合历史并思考历史,解决现实问题,是新课标三维目标最终体现。例如:(2006年·陕西省)唐太宗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一位著名君主,你对他了解吗?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唐太宗统治时期,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善用贤才,虚心纳谏。那时候,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安定局面,国力逐渐强盛。第14页共14页\n材料二: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的意思是: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这道题考查了《中考说明》考点7的“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本题考查的知识是唐太宗的统治及其创造的“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第(1)问比较容易解答,第(2)问则与当今热点问题结合,从构建和谐社会这一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答案不确定,但一定要有理有据,分析得理。本题的答案是:(1)贞观之治。(2)统治思想:重视军民关系(或爱护百姓)。启示:只有协调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等之间的关系,关爱他人,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因此,在复习运用层次的知识点,需要同学们在识记、理解的基础上多思考,多分析,尤其是要结合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多总结、归纳,这样的题目就不在话下了。《中考说明》中涉及运用层次的考点主要有以下内容,大家复习时可以做一些重点归纳:(16个)中国古代史部分有:(2)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3)评价汉武帝;(8)评价唐太宗;(16)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20)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中国近代史部分:(25)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26)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27)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9)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35)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40)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42)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中国现代史部分有:(50)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世界近代史部分有:(71)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79)探讨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世界现代史部分有:(88)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三个层次的考查要求是递进关系,每高一层次考查要求同时也包括了较低层次的考查要求。例如:《中考说明》考点27: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个考点中,蕴涵了对三个层次的全面地考查。蕴涵了对三个层次的全面地考查。首先要了解洋务运动的出现的原因、洋务运动的目的、代表人物、口号、内容(这里除包括考点中要求的军事、民用工业,还应了解三支海军,新式学校)。其次,要求进一步理解洋务运动的性质、影响。第三,评价洋务运动在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即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道路。从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可见,今年的历史考试,试题逐渐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价值立意方向转化,在历史基础知识、基本线索掌握基础上,注重能力考查,体现时代性和实践性。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过程的三维考查,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将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地方史)实际,追踪社会热点问题,并以此为命题的切入点,渗透在今年中考历史试题中。二、考试内容,我省中考的考试内容有了一点调整,共增加了3个考点,删除2个考点,增加至今年的96个。第14页共14页\n内容上,新增3个考点∶第33考点: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第52考点:了解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第86考点: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删除2个考点∶以科举制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1954年颁布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l应对:充分理解各个考点的知识蕴含,特别是其价值蕴含,在复习中做到有的放矢。Ⅳ.试卷结构1.知识内容比例中国历史约占65%,世界历史约占35%。2.试题类型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选择题为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包括材料解析题、问答题等。两类题型的分值比例约为:选择题:约40%。非选择题:约60%。3.难度分布容易题、较易题、较难题和难题四者的分值比约为4:3:2:1,试题总体难度值控制在0.65左右。三、中考复习阶段的教学工作建议:1、复课阶段划分与目标任务根据我县中考复课教学实际,中考复课工作拟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基础知识复习阶段(4月初-5月20日左右)这一阶段是整个中考复习过程的奠基阶段。从《中考说明》得知,中考试题难易分布比例为:容易题:较易题:较难题:难题=4:3:2:1。所以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尤为关键,要有反复练,大声念的意识。就方法来说,主要以复习课的形式,按《中考说明》上知识要点的排列顺序,结合相关资料,有序进行,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构建明晰的知识网络和稳定的知识框架,形成基本技能和方法,以应对中考试题中的基础题和中档题。具体要求:①立足课本,夯实基础,紧扣中考知识点,组织单元、板块知识过关。②强化薄弱点,区分易混点,使知识准确化。③注重回忆,前后联系,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④联系实际,强化运用,使知识灵活化。在此阶段要穿插一定的基础训练题目,以巩固双基,要求每周每学科训练量不少于一次。第二阶段:综合模拟训练阶段(5月21日-6月15日左右)本阶段的目标任务是:实战演练,综合提升,反思矫正,规范高效。在基础知识网络初步形成,基本能力已经具备的基础上,进行强化综合模拟训练,目的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分析、归纳,迁移、综合等较高层次的应试能力。复习方法:主要以考练的形式进行。具体要求:①要突出模拟训练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每学科总的训练量不少于8套。②要通过综合模拟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能力上质的飞跃。③继续关注“双基”的落实,查漏补缺,夯实基础,提高能力。④第14页共14页\n训练要认真组织,尽量模拟中考实战环境,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⑤引导学生规范答题。一方面书写规范、步骤规范,使用学科语言;一方面狠抓规范性的落实(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提示化等)。此阶段,还要利用一定时间,针对学科主干知识、中考常考点、学生知识薄弱点,热点、难点等进行必要的专项专题复习。复习方法:通过讲座或专题辅导的形式,对各部分相关知识重新进行梳理、归纳、整合,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具体要求:①专题设计要依据各学科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课程标准》、《中考说明》的知识层次要求,根据学生现有知识储备中的薄弱环节,联系现实热点,生产、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中考能力要求。②注重专题的“知识归类”和能力提升的关系,让学生通过相关问题的分析比较,提高认识,从微观到宏观,从感性到理性,准确、完整地把握专题的特征。③专题设计形式要灵活,宜小不宜大,要服从教学的实际需要。第三阶段:考前心理调适阶段(6月中旬至中考前夕,约一周时间)本阶段以学生自由复习为主,一是教会学生开卷试题的科学作答方法;二是可引导学生通过翻阅教材、笔记、作业、错题本等来回顾、检索,进行最后的查漏补缺。三是进行必要的考前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中考,减轻压力,调整心态,保证让每一个学生以最佳状态参加中考。四是做好考风考纪教育,安排必要的休整,使学生的体力、脑力得以恢复。2、扎实完成对96个考点的整理和复习。(1)课堂检测与反馈:但丁、达·芬奇、明治维新、哥伦布、拿破仑、罗斯福;史蒂芬孙、哈格里夫斯、恩格斯、邓小平、封建制度、《权利法案》《独立宣言》、滑铁卢战役、蒸汽机、电气时代等等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转变的重要改革。促进了秦国国力的增强,给秦兼并六国奠定了基础。(2):单元考试与检测:每个单元或者一个大的板块结束,要准备适当的练习题进行考察,检测复习质量,查漏补缺。练习题的选择要慎重,要符合中考试题的基本格式和导向。3、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题复习。复习内容:按照《中考说明》板块结构,详细的制定专题复习,把上阶段学习到的孤立的知识点用专题串成一个整体。(1)专题的制定要科学:专题的目的在于建议时空的概念和知识的整体联系。不能太多,要抓主干知识,通过主干的复习让学生建立整体的历史观念和基本的时空概念。建议:以《中考说明》的板块结构进行专题的设置。中国古代史:1、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2、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3、繁荣与开放的社会;4、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5、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6、科学技术;7、思想文化;专题示例:第14页共14页\n1,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与巩固。2,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3,民族融合4,繁盛的古代科技和文化。(2)专题要讲透: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中外之间的联系,古今的联系,建立起知识网络体系。帮助学生形成开阔的视野。专题设置举例————中外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涉及考点列举:孔子和百家争鸣;近代化魏源的思想;严复思想传播;维新派思想;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如何认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3)专题的切入要考虑社会热点和陕西本土热点。1.科学发展观2.民生问题3.和谐发展4.政治民主建设5.科技创新6.可持续发展7.改革开放8.国家统一9.经济全球化10.国际关系发展中的热点问题11.统一与融合、文化繁荣12.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1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专题的设置要适当考虑到重大事件的周年纪念。重要的周年纪念举例:1,《辛丑条约》签订110周年。2,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3,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4,长征胜利结束75周年。5,西安事变75周年。6,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7,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40周年。8,九一八事变80周年。4、针对考试方向和体型的变化进行学生解答能力的训练:(1)建议以《中考说明》中题型示例作为我们讲解试题规范的模板。(2)对试题进行归类划分,针对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找类似的习题进行讲解训练。(3)重点练习学生审题,准确分析材料,规范书写的能力。题型示例:选择题1,材料型选择题。2,否定性选择题。3,直接型选择题。4,不定项选择题:5,有主题的选择题:某校九年级(1)班小明同学,对所学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有关知识,进行了归纳整理,形成以下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①这场危机具有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强等特点②它导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③经济危机引发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政治危机④经济危机的后果之一,是法西斯势力趁机抬头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有主题的选择题:团结与合作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据此回答1~2题。1.以下是与国共两党合作有关的事件是①黄埔军校的创建②北伐战争的胜利③红军长征的胜利④抗日战争的胜利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制定了许多体现团结与合作精神的方针政策,下列选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B.参与亚太经合组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C.“一国两制”促进祖国统一第14页共14页\nD.“万隆精神”是平等、协商、求同存异第19题:有选做的材料问答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1)读图填空:秦朝定都______________,唐朝定都长安,时间相隔___________年。(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①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在交通发展方面的突出贡献,并分析其积极作用。②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交通发展方面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3)综合上述内容,对你有何启示?第20题:材料问答题。材料一:“14日,星期二,无事。”这是路易十六对1789年7月14日的描述。但是,路易十六认为无事的这一天,却成为一个改写法国历史的最重要的日子。。。。。材料二:19世纪中期,俄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深感,。。。。(1)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世界近代史上欧美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2)材料一所述,“一场对法国乃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指什么?材料二反映了俄国历史上的什么改革?这两个重大事件分别对法、俄两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3)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请你谈谈对法、俄两国能够跻身世界强国之林的认识。第21题:主题探究题。某校八年级(2)班小华同学和同学们以“探寻中国救亡图存、富民强国之路”为主题,请你与他们一起进行探究。【屈辱与探索】材料一: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探索之路任重道远。(1)材料一所述,“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含义指什么?(2)材料一所述,“维新之路”“共和之路”分别指什么?概括“维新之路”“共和之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历史使命的共同原因。【抉择与奋斗】材料二: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3)材料二所述,“正确革命道路”指什么道路?在这条正确革命道路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长期艰苦卓绝斗争中经历了哪些重大事件?(两例即可)【发展与富强】材料三:1956年,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壮丽的篇章。(4)材料三所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指什么?“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指什么道路?请列举1978~2001年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一例即可)【收获与拓展】(5)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同学们对上述结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还懂得了一个道理,请你写出这个道理。5、做好开卷考试的准备工作。1,时间安排:大致从6月15号到中考。2,考试前的10天到半月左右,教学任务基本结束,学生也处于考前相对比较疲惫和焦虑的状态。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帮助学生调节心态,再做最后的准备。要求孩子准备好开卷的资料,教材和一些辅导资料。带领孩子做好书的标注和标签。熟悉开卷考试怎么去翻阅资料。进一步熟悉教材内容,包括图片、漫画、表格、人物形象等。树立孩子对考试的自信。鼓励孩子积极的应对考试。第14页共14页\n四、补充怎样做好整合专题。历史事件之间互相联系与先后相承的,有其内存联系,纵横串联十分重要,既可以巩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又可以加深对知识全貌和实质的理解,还有助于提高回答历史问题的能力。在此阶段复习中,要求师生将已基本掌握的六本教科书内容前后上下、东西南北贯通起来,构建知识网络,获求规律性的知识。例如:科技文化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复习时内容繁杂,头绪多,分散在不同的单元中,范围大,占考查的比例小,在开卷考试中,如不归类总结,是比较费时间的。我们可以给学生进行分类。如古代文化部分,可分为中国思想、文学重要著作;医学人物及成就;古代书法;古代绘画;古代工程建筑;科技成就;古代雕塑艺术。分类列表法是有效的复习办法。表一:名称朝代相关人物地区地位及作用都江堰战国秦国李冰岷江流域“无坝分水生态水利工程”的典范;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至今仍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长城秦朝蒙恬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古代伟大的工程明朝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赵州桥隋朝李春河北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700多年。大运河隋朝北起涿郡,南至余杭促进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故宫(宫城;紫禁城)明清北京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世界建筑瑰宝。又如:对于中国近代的侵略与反抗这一专题我们使用了卡片式归类的方法:专题:中国近代的侵略与反抗Ø五次侵华战争1、鸦片战争:1840.6—1842.8,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抗日战争):①1931—1937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②1937—1945年,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Ø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归类1、割地:①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②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割去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③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去台湾、澎湖列岛等。2、赔款:①《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元。②《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③《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3、有突出特征的条约:①《南京条约》: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②《瑷珲条约》:割地最多。③《马关条约》:最能体现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特点。④《辛丑条约》:赔款最多;体现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Ø列强侵华罪行1、两次洗劫北京: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并焚烧圆明园。②八国联军侵华期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2、制造大屠杀:①甲午中日战争期间,1894年日本制造了旅顺大屠杀;②第14页共14页\n抗日战争期间,1937年日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3、制造事变:1931年九·一八事变(沈阳);1937年七七事变(北京卢沟桥)。Ø人民的反抗1、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①禁烟运动: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起点。②鸦片战争:关天培在虎门,英勇牺牲。③边疆地区危机: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④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战役中,邓世昌英勇战斗,与舰同沉。⑤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⑥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守军(二十九军)英勇抗击日军进攻。⑦1937年9月,平型关战役中八路军一一五师英勇抗击日军。⑧1938年春,中国军队在山东台儿庄与日军激战。⑨1940年8月起,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发动百团大战。2、学生运动: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四、紧抓热点。注意与社会热点紧密联系,今天的世界是昨天世界的发展,当代世界的许多问题都有其历史根源。今年中考历史试题联系当今现实考查了一些中外历史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社会热点,史政结合,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同时培养学生信息搜索能力,使他们开拓思维,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综观近两年的试卷,试题或明或暗都在显示热点的内容,故而,抓住热点是我们特别注意的。应对这些热点问题,我们就可以采取热点与专题结合的形式:如关于改革的问题,我给学生做了这样的归纳:专题一中外历史上的改革和变法考点名称基本史实认识、启示商鞅变法(1)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2)开始: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3)内容:①废井田,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地方。④编制户口,加强刑法。⑤统一度量衡。(4)历史作用:经过商鞅商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日后兼并六国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商鞅变法是当时一次最为彻底的变法。商鞅变法符合时代要求,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我们应该学习他勇于改革的意识和创新精神。从商鞅被处死的史实可以看出,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们应该树立“实现抱负不怕挫折和牺牲”的观念。商鞅变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顺应历史潮流的变法与改革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为改革而献身的人是了不起的。今天我们要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深化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作为青年学生要学习商鞅勇于变法创新、不畏艰难的精神,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发愤读书的信念,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第14页共14页\n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拔部建立北魏。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各民族共同生活,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2)主要内容:迁都洛阳。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仅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的姓氏拓跋改为元;鼓励鲜卑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3)作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鲜卑族)政治改革家。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我们要树立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有作为的封建皇帝,是一位有胆有识的改革家。戊戌变法(1)序幕: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2)内容: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定国是诏》,变法开始,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面。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变法措施被废除,只保留了京师大学堂)。前后仅有103天,史称“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经济方面发展农工商业,奖励发明创造,改革财政军事方面训练新式陆海军文化教育方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废除八股文(3)影响: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最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4)戊戌政变:慈禧太后发动。(5)失败原因:维新派没有实力,又没有发动群众,依靠的又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顽固派的势力过于强大。“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维新变法运动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事件。康有为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值得我们敬仰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1)召开: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2)第14页共14页\n内容: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全会还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3)意义:这次大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并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同时,在国家的统一大业、统战、外交、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伟大的民族得以复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随后,在中央的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发展。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农村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于冲破阻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体制,说明要保持社会主义制度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进行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19世纪中期,俄国的资本主义工业有了发展,但农奴制的存在阻碍了它的发展。(2)内容: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法令。法令宣布:①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②农民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4)影响: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农奴制的废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但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俄国1861年改革是沙皇为巩固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它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这次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也保存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顺应历史潮流,适时作出变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使国家变得更为和谐有力。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改革开放是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日本明治维新(1)时间:1869年,明治天皇政府从京都迁到东京,并实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2)内容:①在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②在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③在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3)影响:明治维新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但是,这次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日本强大起来,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通过武装倒幕建立起的以天皇为首的地主阶级的联合政权,实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使日本逐步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实行民族振兴的历史转折点,给亚洲国家一些立志摆脱落后状况、实现民族振兴的人们提供了经验。日本这个民族通过对外学习,旁征博采,得以不断发展。这对我们今天改革开放有很大的启示。(1)背景:第14页共14页\n罗斯福新政经济危机冲击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2)救治经济危机。(3)内容:首先从整顿金融业开始,恢复银行信用;其次,在农业方面,政府让农民缩减耕地面积和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偿;再次,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整顿,1933年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目的: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此外,还新建了许多公共工程,以减少庞大的失业队伍,刺激消费和生产。(4)特点: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消除生产领域中的无政府状态。(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5)作用:“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新政”取得很好的效果,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1)罗斯福新政是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的,是利用国家权力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和调整,以摆脱经济危机。这是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但它不触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因此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2)罗斯福在面对危机和困难时,以自己的学识、胆略、才干和克服危机的决心,赢得了民心,以压倒多数选票竞选获胜;走马上任后,大刀阔斧实施“新政”,并取得成效的伟人风范。整体认识(1)顺应历史潮流的变法与改革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只有改革才能促进社会发展。我们今天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创新。改革开放、学习先进、不断的调整充实是一个国家繁荣强盛的必由之路。感悟改革自强,顺应历史潮流对一个民族的振兴与崛起的重要意义。(2)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势力的阻挠。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改革必将能获得成功。(3)顺应历史改革家的改革能够符合时代要求,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作为青年学生要学习这些改革家勇于变法创新、不畏艰难的精神,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发愤读书的信念,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五、复习课的上法指导:1、专题复习课2、试题讲评课第14页共14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