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00 KB
- 2022-08-3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历史学发展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历史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包含着对多种学科的综合运用,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历史学发展关系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历史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称其古老,是因为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历史记载,对历史的研究自古有之。称其新兴,是因为在人们不断创造、事物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历史学也在不断更新着自己。但无论是新还是老,都是对历史事实的再认识,希望从对过去的认识中得到对今天的认知,以指导明天的行为。那么如何得到更科学、更有价值的认识?笔者认为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这是笔者拟讨论的问题。 一、中方与西方\n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史迹之论次》中指出应用整体的眼光去考察历史,虽然中西方各有不同,但事物的变化有其共性:每一时代或每一等级的进化,具有普遍世界一切民族之通性;只在时间上有演进迟早之距离,决不因为各民族所在地之不同而发生根本异趣之特殊途径。因此,对中国历史的考察应放在更广阔的世界历史的视域里,通过鲜明的对比研究,把考察中国历史变化和各国历史变化结合起来,进行比较研究,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到研究对象的缺陷与精华。所以,不仅向内看,还要向外看.向外看是为了更好地向内看。 二、单元与多元 历史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包含着对多种学科的综合运用,所以,史无定法强调了历史研究的包容性和创新性。但史有定法是对史无定法的补充,它强调了历史研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立性。这里就不能不提到对史料的运用。须要注意的是史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史料是通过个人主观认识对客观历史事实的记载,由于主观因素的介入,记载的客观性、真实性有时会降低,所以须要对大量的史料进行考察,互相印证,综合分析判断,才能减少犯错误。研究史料时常会遇到以下一些困难:①古人的写作习惯。古人的写作不同于现代,古人写书引用前人着作时,一般不指明原始出处,并且作一些适当的改动。对是否变动、变了什么,常常因原引用书的散佚无从知晓。②有时史料原本没有流传下来,很难看到原着,有的只是史料的第二、第三文本。③语言文字的变化,由于时间的推移,语音、语义、词法、句法、表达习惯等等均已发生变化,现代人很难理解古人的原意。此外,影响史料价值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史料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史料及史料所含信息的可信性和可靠性等等。因此,应当学会搜集、甄别、考证史料,比较不同的史料。\n 每一个学科都能提供一个新的角度。更深刻地、更全面地认识历史,把孤立封闭的学科自赏式的价值关注转化为多学科、多角度、多元化的研究方向,避免各学科各自为营的藩篱。但这也不等于将研究对象无限量地越界扩容,或者说历史研究一方面要求不要凝固在只对史料的研究中,不要单元化,应开放学术;另一方面要求以史料为重,尊重历史的原生态,还原历史。 三、研究对象与历史环境 制无美恶,期于适时.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时,应注意将其置于历史发展链条的特定环节和阶段上。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史迹之论次》中就强调研究历史应注重研究对象的时代背景,他说:论世者何?以今语释之,则观察时代之背景是已。 四、文献与实物\n 在历史的研究过程中,应重视古代文献和出土文物的结合,二者互相印证,考证历史。王国维还提出将典籍文献与出土实物互相印证的二重证据法: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陈寅恪先生把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归纳为: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 五、论史与考史 在论与史的关系中,要注意将考史与论史相结合,让死的史料变成活的历史。张玉法指出应重于历史意义的推定,而不再像已往只作史料的堆积.但不要以论代史。吴晗先生就此提出论从史出的观点。他说:史和论应该是统一的,论不能代替史,论在史中,不是在史之外。因此,就要运用正确的方法,掌握大量的、充分的、可信的史料,加以合理的安排,通过对史实的掌握,把观点体现出来。只要把真正的史实摆清楚了,观点自然就出来了,所以我们说:论从史出'.对此林甘泉进一步补充,他认为观点的确从材料中得出,但不能因此否定理论的指导意义。\n 人们不可能把史料和观点割裂开,因为人总是受着自身教育、知识结构的影响来观察世界的。当人们追问古为今用,为今所用之古究竟指的是什么,至少不是对古的搬运.要对古进行分析解释,得出历史经验,这就需要理论作支撑。客体复原与主体创制,发现总结过去,服务于现在与未来。王国维指出了处理论与史关系的科学态度:凡事物必尽其真,而道理必求其是。 考证历史的真相,以事实决事实论证历史的规律,将理论转变为研究方法,去考察与体味,而非审察与圈定。所以,论是但不以后世之理论决事实. 六、稳定与变化 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变化是实在的,具体的,是特别的,是有凭据的,是可以证实的.所以,史有定论。但古之所是,往往今之所非:今日之所祈,将为来日之所弃.因此,史有定论又是相对而言的,是相对于一个时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史无定论才是永恒的,表示认识的不断发展,是一种批判的精神,是推动历史研究前进的导向和动力。所以,在历史研究中,应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此外,历史事实相对于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历史事件是稳定的,同时也是前后历史发展变化的表现。因此,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既要看到研究对象稳定的一面,也要看到变化的一面。\n 七、独立与联系 历史是相互关联的,翦伯赞先生在《历史哲学教程》中就指出:第一,历史从其总的过程上说,在时间上不是一瞬间的断面,而是向着一个继起发展的总的前程进行;第二,在空间上,各个民族的历史,决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世界史的全体系之外;反之,只是作为世界史构成之一部或一环而存在着;第三,历史的客观条件与人类之主观创造作用是统一而不容分离的,史的唯物论的历史观,是要求对于整个世界史从其联系上、运动上、错综上、生灭过程上去理解,即从其无限的关联性上去理解。而且只有从其关联性上,才能理解历史之一贯的发展及其部分与全体之统一性.周容先生以在钱塘江观潮为例,举例不能只看到潮头而忽视潮头与大海的联系,说明不能只看到单一史事,就忽视历史事实间的普遍联系,他讲道:历史的事实不是孤立的,是和历史的全类有关系的,而且是整个历史的一部分,换言之,历史的事实自有它的和背景。我们对于历史的事实时常只注意到特别变化的事实。可见,高度决定视野,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将事物说明得更加清晰、透彻。 八、特殊与一般\n 梁启超在《历史研究法史迹之论次》中就指出:读史者于同中观异异中观同,则往往得新理解焉。翦伯赞在《历史哲学教程》一书中也指出:必须从历史发展的一般性和其特殊性的统一的探究中,才能复现各民族与各时代的历史之具体的内容。因此,运用归纳法是故读史有术,在求因果,在能即异见同,抽出公例。内籀云者,察其曲而知其全者也,执其微以会其通者也。所以说公例无往不由内籀。 从特殊中找出一般规律,寻得公例,求得新解。由于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所以归纳总结的规律或公例也越加具有普遍性。一般规律指导日后的行为,少走弯路,也许正是历史研究的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