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50 KB
  • 2022-08-31 发布

历史学科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材料汇报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历史学科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材料汇报一、宜都一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总体情况汇报我校实施研究性学习较早,是首批中央教科所认定的“实施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实验学校。“实施研究性学习”是由中央教科所著名教改专家崔相禄教授主持的国家“十五”重点教改实验课题。我校是首批纳入的全国三所教改实验中学之一。我校实施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三式递进研究性学习”。是根据XX年秋季,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而实施的,把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XX年秋季到XX年秋季,经过一年时间的探索,宜都一中构建并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性学习管理与开发体系:宜都一中研究性学习课程方案;宜都一中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南;宜都一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办法;宜都一中研究性学习保障系统(管理体系、运行体系、评价体系)等。所谓“三式”即课题式、学科式、拓展式。“三式递进”即根据学生特点和不同层次的研究能力,采取逐步深入、层层递进的办法来实施研究性学习。一般课题式在一年级学生中实施,学科式在二、三年级学生中实施,拓展式一般只在三年级学生中实施。\n从XX年秋季起,我校在高一年级开始实施“课题式”研究性学习,XX年秋季又扩展到高二年级,经过两年的具体实施,我校“课题式”研究性学习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开发、管理和实施方面起到了带头和示范作用,所以能够被中央教科所纳入实验学校,宜昌市教育局在我校组织过“研究性学习现场观摩和经验交流会”,先后有多所外地中学和教育研究机构来我校交流学习。XX年10月,首届“研究性学习”全国年会在我校召开,中央教科所崔教授及人教社等一批专家学者参会,对我校课题式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了全面考察和评估。我校以丰硕的研究成果和翔实的研究资料赢得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会议期间,我校推出的四节(政治、地理、化学、生物)课题式研究性学习示范课得到了与会专家和老师们的一致肯定,其课堂实录成为具有示范意义的资料被广泛收录。在实施“课题式研究性学习”阶段,我校历史学科组织实施的课题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XX年秋季到XX年秋季两年里,我校历史组先后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中进行“课题式研究性学习”\n实践,由学生自由组合,自主选题,然后由老师提出建议再由学生进行修改最后决定课题,两年里,历史类研究课题共产生25个。实际完成结题24个,一般研究周期为一年,先后有9个历史研究课题获得学校优秀研究成果称号,由教师总结的研究性学习案例,有三个获得湖北省教科所优秀案例一等奖。另有两个案例被中央教科所收录,即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二、我校历史学科实施学科式研究性学习的一些尝试。从XX年秋季起,我校开始在二年级、三年级学生中实施“学科式研究性学习”。我校历史学科在学校统一部署和安排下,根据学科特点,开发实施了学科式研究性学习,现将我校历史学科式研究性学习的一些尝试向大家汇报,以期得到专家同仁们的指教。(一)关于学科式研究性学习实践内涵的认识。教育部于XX年印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又于XX年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列入课程计划,并指出了开发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意义,我们得出以下认识:1、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必修性。研究性学习为一门必修课,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坚定不移地配合新教材的启用而开设。现在高中历史教材中都增加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活动课内容,这实际上就可以看作为研究性学习内容。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校历史学科二年级每周安排一个课时,高三年级每两周安排一个课时进行“学科式研究性学习”。\n2、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性。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教育方式和学生固有学习模式的根本变革,需要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入手。改变学习方式首先必须改变教师的教学组织方式,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该实现角色转换,由传统意义的领导者、讲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和指导者。3、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性。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应该是一种学习思想。这种思想应该贯穿到课程教学中去,应该让研究性学习成为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理念。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要求学科整体推进,不仅仅满足于在课表规定的时间内以专题研究的形式进行,在平常的学科教学中,也应该将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小专题,创设出恰当的问题情境,将每一个新知识的学习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解决一个个小专题的创新性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探究性的课堂学习中感受、理解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二)关于历史学科式研究性学习实践理念\n学科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课堂上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进行课程学习的学习活动。常以课程计划规定的学科内容中某一问题为学习对象,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以课堂学习的形式进行,并逐步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实践活动中去,在探究中发展能力、形成素质。我们把学科式研究性学习指导思想定位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维度的学习时空,使不同个性特长,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有机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得到主动发展。共2页,当前第1页(三)关于历史学科式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原则。1、主体性原则。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应关注学生的体验和发展,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主动关注自己的体验和发展,积极主动地策划、承担和完成学习任务。2、探究性原则。即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应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科学体验和科学探究的机会,实施流程为:提出问题——设置课题——设计方案——实施研究——处理信息——得出结论——成果表达,整个流程按照类似历史研究的方式来进行,而且应该将研究的问题置于不可预知的状态,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科学探究,按照事物本然的方式来解决。3、学用一体的原则。即学科式研究性学习应贯彻学中用、用中学,学用一体的思想,把握这条原则,就要给学生提供具体的应用情境,并要突出学生对情境的适应和应变能力。\n4、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研究性学习主要为了让学生获取研究过程的体验,并在学习中自然成长,而不必一时强求研究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因而它重过程轻结果;但从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来看,应该重视上述过程对学生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即培养的结果,同时学习的最终成果又代表了学生的发展水平,所以要用一定的成果量度来要求和规范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结果和过程同等重要。5、课内与课外结合的原则。注重将学科教学内容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尤其注重开辟校外学习和应用的机会,引导学生将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并走出校门,打破单一的课内和课外的界限,从社会中搜集信息资料进行学习。6、差异性原则。要想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有效学习和有效发展的机会,就必须承认学生的差异,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允许不同的学生在研究、发展的目标定位上有所侧重,并为他们创造优良的条件和提供可选择的机会。(四)关于历史学科式研究性学习目标的认识。\n依据历史研究的基本方式和能力要求,我们制定了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目标。这个目标的制定,主要是借鉴省、市教研中心的研究成果,于省教研员冯长运同志和市教研员李明海同志合著的《关于历史学科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一文(发表在《历史教学》XX年第九期上),其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目标是“四级十六项”。四级分别为:获取史料和整理史料的目标;研究史料的目标;掌握史学理论目标;表达研究成果目标。每一级之下又各有四项具体子目标,这就构成了“四级十六项”目标(具体内容在此从略)。我们觉得以上目标的定位科学具体,有明确的指向性,使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有了明确的方向。(五)历史学科式研究性学习的几种教学模式的尝试。随着研究性学习在全国的迅速开展,各地学校的做法千差万别、形式多样、我们学校历史组在网上认真查阅了全国各地,特别是各省市名校的研究性学习做法,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借鉴本省市的研究成果,即上文提到的冯、李在《探索》一文中提出的“‘三课’结合搞‘研究’”的方略,以及宜昌市已在国家申请立项的历史教改课题“情景·实践·创新”研究的部分成果,我们探索性地实施了以下两种学科式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1、二年级历史课堂实施的“讨论式”研究性学习模式。因为在一年级阶段,学生已有过“课题式研究性学习”经验和体会,已有了质疑、探究的基本素质,所以在二年级的历史新课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教材内容很容易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为之去进行探究,这样,二年级历史课堂上很容易出现学生即兴提问,比如在学习《世界近代现代史》的过程中,学生就提出了“\n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式对东方世界的利弊问题”、“对拿破仑的评价问题”、“对西方殖民活动的评价问题”、“对全球一体化的认识问题”等等跨度较大,涉及面较广的问题,而且在每一课的学习中,学生都可能提出一两个小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基本做法是: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觉得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研究价值,且对本节新课的学习有较大帮助,就可把该问题作为本节课主要讨论的问题,并把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再告诉同学们与该问题有关的章节内容,然后请同学们围绕该问题阅读教材再分组讨论(一般十五分钟左右),接着是各小组代表发表小组讨论的结果,如果有不同意见,必然会产生争论(不限时),一般的问题在教师引导下,依据教材提供的信息,就可以当堂解决,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问题相关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课后要共2页,当前第2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