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00 KB
  • 2022-08-31 发布

历史学科教学中概念解读缺憾及其对策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历史学科教学中概念解读的缺憾及其对策沈玉林(桐乡市风鸣高级中学,浙江桐乡314500)原题目:《从“校长与我们吃一样的饭”说起——历史学科教学中概念解读的缺憾及其对策》来源于《教学月刊》2008年第3期有这么一个案例:在教学历史(人民版)必修第三册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一章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通过本章节知识学习,你对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有何建议问题虽然有些突兀,但意图还是显而易见的,希望学生将历史的认识与现实相结合,得出学校需要民主,平等的人文环境的结论.在学生的回答中,有一位学生讲了这么一句话:"希望校长吃与我们一样的饭."初听上去,以为该生在课堂捣乱,但一品味,却发现该生所指的"平等"概念,是基于他自己认识的解读:校长与学生吃一样的饭菜,才是公平的体现,才会真正关心和解决学生的饮食问题.问题提得很实在,似乎也很有针对性,博得了不少学生的附和与赞同.对于这一解答,任课教师却有些不知所措,一时无法表态.但作为听课教师,笔者感觉很不是滋味.作为西方人文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平等",它的内涵与"校长与学生吃一样的饭"是一致的吗很显然,用"校长与学生吃一样的饭"来诠释"平等"这一历史概念,明显是一种误读.历史概念是"人们在适量的历史表象基础上抽象概括而成的,可以深刻地提示历史的内在联系,提炼相关内容的历史特征".从这一意义上看,它是相关历史事物内外特征的核心表现,不能全面,准确地对历史概念进行解读,会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始终停留在表象而无法深入内涵,以使与此相关的知识和概念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无法找到正确的落脚点,不同知识概念之间无法建立紧密的联系,更谈不上历史学科体系的构建."如果说,学习历史是一项系统工程的话,那么,弄清历史概念就是最具体的基础工程".因此,必须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树立概念解读的目标意识,方法意识和核心意识,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的概念教学.一,立足基本史实.让事实说话教材在介绍史实的过程中为解读概念提供了许多的有效信息,教学过程中只须稍加引导,就能对其进行准确解读.如:"欧洲联盟",在新课程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八第一目的课前提示中,有这么一段话"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建立,\n标志着欧共体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主导欧洲经济和政治双重合作的组织."其中的"主导欧洲经济和政治双重合作的组织"就是概念的内涵;随后,在课本的正文部分,较为明确地介绍了欧洲从二战以来,经济政治发展变化的基本状况,以及欧共体从建立到扩大,更名,发行货币等的基本历程,在课后的阅读材料中,还列出了1951-2004年欧洲一体化大事记,这样,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是比较明确和直观的.但也有些概念,由于教材缺乏对相关事件过程或史实的介绍,也有的是介绍不完整,导致学生解读困难.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误读为"除儒家以外的所有思想都被禁绝",主要在于教材对"汉代究竟采用怎样的方法尊儒""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的主张与汉武帝的实际措施是否一致""尊儒后其他学派的真实状况"等问题缺乏具体的史实介绍与说明,学生在事实不清的情形下片面地依据字面含义导致出现解读失误.因此,只须对这一政策实施前后的具体情况作更进一步的史料和知识的阅读或补充,即可实现概念的有效解读.二,找寻事物关联.有效整合外部资源通过有效发掘与某具体事件相关的其他事物,准确确定其概念的存在范围.如与概念"闭关锁国"发生的关联有:(1)具体史实关联:政府多次下达的禁海令;限制开放通商的口岸到广州成为唯一允许对外交流的口岸;对来华外商的活动区域,时间,聘用人员的限制规定;对出口货物的限制措施;对外出舰队规模的限制措施.通过关联寻找具体历史事物作为立足点.(2)时间和地域关联:明清时期,同一时期亚洲的朝鲜,日本等国先后实行.借此设定概念存在的范围.(3)因果关联: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日益走向衰落;对人民加强控制,实行文字狱,严格控制思想,严禁新思想的传播;占主导地位却具有封闭性的自然经济;明清时期部分反清势力利用沿海地区进行抗清和割据等活动;西方国家要求对华通商和殖民;中国相对独立的大陆环境;儒家文化倡导"中庸",缺乏冒险和创新精神.以进一步认识概念与外部事物的因果关系.(4)对应关联:积极进取,殖民扩张,对外开放政策.即找到概念的对立面.通过上述关联,概念的内外特征已完全显现.须强调的是,在关联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以下两点:一要实事求是,找寻的关联必须以具体的历史事物为依据,并将它们纳入到概念的外延中来;二要掌握基本的要素和方法,如时间,地域,发生或存在的各类事件,注意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寻找切口使关联事物的找寻呈现一种有序状态,有明确的指向.三,厘清发展的进程.实现特征显现\n那么,"平等"这一概念是如何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一步步演绎,其内涵又是如何得以不断充实和完善的要解答这些问题,应先找出"平等"概念提出的渊源及其背景.在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且封建专制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历代的农民起义提出了诸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均贫富等贵贱""均田免粮"主张,力图实现"有钱同使,有田同耕,有衣同穿,有饭同食"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中国农民阶级对平等概念绝对平均主义的朴素认识.在商品经济较为发展,舆论较为开放的西方国家——希腊,斯多亚学派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天赋人权,人类生而平等的理论,从人的价值,地位和基本权利的角度解释了"平等"概念.显然,中西在认识"平等"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中国历次农民起义的最终结果,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绝对平均主义只能是脱离社会实际和客观规律的空想.随后,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在启蒙思想的宣传中进一步认识到,平等不仅仅是人天生的一种权利平等,更应该是能有效地保障这种权利的制度.于是,资产阶级为建立民主制度以保障这种人的基本权利,掀起一次又一次的革命或改革的浪潮,并在历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使这一制度得以不断完善.总之,平等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能保障平等权利的民主政治.教材所传递的"平等"概念,主要体现在后一层面上:平等不是简单或绝对意义上的"平均",所有人都一样并不是平等的真正含义,也是行不通的;平等是一种有制度保障的权利平等,保障的是人的各种权利.显然,"校长与我们吃一样的饭"虽然体现了追求平等的合理成分,但吃一样的饭并不能保证双方就此平等了,况且事实上所有学校的校长,教师与学生的饭菜都是一样的."就平等待遇的要求而言,最具危害的莫过于把它建基于所有的人在事实上都是平等的这一显然违背事实的假设之上."因此,将改进学校食堂饮食的希望寄于"校长与学生吃同样的饭",以维护学生的权利,就显得有些无奈和幼稚.如进而用这样解读"平等"观点去解决具体的民主问题,很容易背离"平等"这一历史概念的真实内涵,导致错误的发生.四,创设情境.增强概念解读的感知力解读历史概念,除了方法还需要体验和感悟,特别是任何一个历史概念都有其存在的特定历史场景,这种场景与学生现实所处的环境有较大的差异,如用当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事物.学生在解读概念时容易出现偏差因此,师生双方共同创设一种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在特定情境中感悟历史,解读概念.其中可以采用的场景有:(1)历史材料下的真实情景.即借助历史留下的\n真实史料直接感受历史,这些资料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实物的,只要是真实的,就能给学生带来感知.(2)模拟场景.即通过模拟历史场景,让学生以当事人的角色在活动中"直接参与"历史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在遥远过去,人们是怎样生活,如何开展各类活动的以获得与读书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3)在阅读中感悟历史.通过阅读不同形式的历史文献,文学艺术作品,传记,从不同侧面和视角形成感知,在自己的思考中获得一个完整的体验.如读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对"市场经济"就会形成更为清晰的认识;读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能对"法国大革命"形成更全面,更科学的解读;同样,读了哈耶克的《法律,立法与自由》,对于"平等"概念的解读也许会清晰许多.另外,借助历史学科模块及专题体系,从概念知识和历史事件组成的多维结构中,也可实现历史概念的有效解读.如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市场"概念,人教版教材必修第二册在第五专题"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下,提供了四个子目:"一,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三,蒸汽的力量""四,走向整体的经济",从"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掠夺""二次工业"几个不同视角为解读这一概念提供了依据,因为它们正是世界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代表了这一市场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当然,教师如果能进一步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也整合进来,则能使解读更为充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