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4.00 KB
  • 2022-08-31 发布

历史学毕业论文:清人视角中的天京事变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册学院专业历史学班级2008级学生指导教师论文编号2012230505060\n河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编号:论文(设计)题目:清人视角中的天京事变学院:专业:历史学班级:2008级学生姓名:学号:2008511463指导教师:职称:教授1、论文(设计)研究目标及主要任务研究目标: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革命史,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从清人的视角出发,对它的前因后果以及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探究。主要任务:搜集、查阅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梳理出与本文相关的材料,并借鉴近年来有关的学术研究成果。2、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本篇论文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写天京事变前太平天国的内部形势和外部的军事斗争,第二部分主要是写太平天国领导层的内部矛盾以及天京事变的具体过程,第三部分主要是写天京事变对太平天国和清政府双方的影响。3、论文(设计)的基础条件及研究路线基础条件: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太平天国》(全八册)《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提供了太平天国大量的资料,其中包括清人的笔记和清廷奏稿。是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清人对天京事变的看法。研究路线:结合学术界近年来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总结清人对天京事变的视角等方法,对天京事变进行初步的研究。4、主要参考文献(1)中国史学会编:《太平天国》(全八册),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2)广西通志馆编:《李秀成自述》,广西人民出版社,1961年。(3)简又文《太平天国全史》,香港简氏猛进书屋,1962年。(4)罗尔纲《太平天国史》,中华书局,1991年。5、计划进度阶段起止日期1搜集材料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1月2初稿写作阶段2012年2月-3月3论文修改、定稿阶段2012年4月-5月45指导教师:年月日教研室主任:年月日\n河北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学院历史专业2012届学生姓名论文(设计)题目清人视角中的天京事变指导教师专业职称教授所属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方向中国近代政治史中国近代环境史课题论证:一、选题缘起与可行性论证从历史地位上讲,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及其重要的一个时期,是中国人民革命浪潮此起彼伏的时期。而“天京事变”这一历史事件不仅对太平天国革命史,而且对中国近代史的进程有着重大的影响。从历史研究上讲,天京事变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颇具争议的研究课题。学术界对于天京事变这一历史事件的研究经历了从片面的强调其反动性到比较客观、全面的对其进行评述的过程。学术界对天京事变的研究方向也从主要探讨如何对其进行评价趋向于对其成因的研究以及对其主要的直接参与者洪秀全、杨秀清以及韦昌辉的研究,但对太平天国的敌人,也就是清政府和封建知识分子对天京事变的看法的研究并不太多,故本文以清人视角中的天京事变展开讨论。关于这一事件的主要文献资料是中国史学会编:《太平天国》(全八册),,该套书摘录了大量的关于天京事变的资料,其中包括清人的笔记、清廷奏稿,以及太平天国方面当事人的自述。二、论文的基本框架(一)天京事变前太平天国的形势太平天国领导层的蜕变;天京事变前太平天国的军事形势。(二)天京事变的爆发太平天国领导层的内部矛盾;逼封万岁:天京事变的爆发。(三)天京事变的影响石达开的短暂主政和出走;天京事变的影响。(四)结语三、主要参考文献(1)中国史学会编:《太平天国(全八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2)广西通志馆编:《李秀成自述》,广西人民出版社,1961年。(3)简又文:《太平天国全史》,香港简氏猛进书屋,1962年。(4)罗尔纲:《太平天国史》,中华书局,1991年。\n方案设计:本篇论文的主要难点在于,如何叙述导致天京事变的太平天国领导层的尖锐内部矛盾。对于这一问题,通过分析文献资料,理清洪秀全、杨秀清以及韦昌辉三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结合天京事变之前太平天国领导层的腐化堕落以及军事上的胜利,使矛盾暴露出来,并迅速尖锐化,终于导致天京事变的爆发,接下来记述天京事变的影响,把文章合为一体。进度计划:阶段起止日期1搜集材料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1月2初稿写作阶段2012年2月-3月3论文修改、定稿阶段2012年4月-5月45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教研室意见:教研室主任签名:年月日\n河北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n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极盛迅速走向灭亡的转折点,对这一问题学术界颇为关注。关于天京事变的研究,在五六十年代,受当时政治形势的影响,往往以阶级斗争为立场,强调反侵略和反帝斗争,指责由“逼封万岁”而起天京事变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产物。如罗尔纲先生在《太平天国兴亡的分水岭——天京事变》中写道:“太平天国革命从飞跃的胜利发展,变为衰败的转披点,是段平天国丙辰六年(1856年)七月的天京事变。在太平天国农民革命队伍里面存在着两类矛盾:一类是农民领袖之间的内部矛盾,另一类是农民领袖和隐藏在农民革命队伍里面的阶级异己分子之间的矛盾。”蒋光元先生也《太平天国领导人的蜕变与天京事变》一文中写道:“太平天国革命,是发生在近代中国的一次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农民革命运动……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领袖们,率领着广大起义将士南征北战,创建丰功伟业……但是,他们作为一百多年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普通农民,作为旧式农民阶级的代表人物;……他们却又无力使自己避免封建化。当天京政权建立后,革命初期平等的口号便逐渐被他们以封建不平等的实际所代替,给天京事变的发生埋下了祸根。”有的学者认为天京事变的起因不是“逼封万岁”,而是北王和翼王被谋杀引起的,“逼封万岁”根本不存在。如刘工天《天京事变之真相》:“天王褒封东王万岁是史实,而逼封则是伪说;东王之死,是被北王韦昌辉为首,有燕王秦日纲 豫王胡以晃佐天侯陈承镕等参加并得到翼王石达开支持的叛乱集团共同密谋杀害的,断非天王所命。”王明前在《京事变杨秀清“逼封万岁”说考谬》也认为:“有关天京事变中杨秀清“逼封万岁”说法的直接根据并不充分。杨秀清向洪秀全“逼封万岁”的情节不合情理。相反是洪秀全炮制了扬秀清逼封万岁的政治谣言,策划了对杨秀清的政治谋杀。”两种观点都对天京事变做了深入发掘,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是以今人的视角来审视天京事变难免会受到各种主管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从而是我们偏离对事物的准确判断,当然,这在任何时期都是无法避免的。天京事变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颇具争议的研究课题。学术界对于天京事变这一历史事件的研究,经历了从片面强调其反动性,到比较客观、全面地评价的过程。学术界对天京事变的研究方向也从主要探讨如何对其进行评价趋向于对其成因的研究以及对其主要的直接参与者洪秀全、杨秀清以及韦昌辉的研究,但对太平天国的敌人,也就是清政府和封建知识分子对天京事变的看法的研究并不太多,故本文以清人视角中的天京事变展开讨论。本篇论文主要参考的文献资料是人海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全八册)》,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可靠的天京事变前后的清廷和太平天国方面的资料,包括清人的笔记、清廷奏稿以及太平天国方面当事人的自述,从这些资料中,我们可以掌握充足的依据来支撑本篇论文的论点。此外还有罗尔纲的《太平天国史》以及简又文的《太平天国全史》。这些资料对于清晰、全面的天京事变的真实情况以及当时人对天京事变的看法提供了依据。\n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清人视角中的天京事变作者姓名指导教师所在学院专业历史学班级(届)2008级完成日期2012年5月6日\n目录内容摘要、关键词…………………………………………(Ⅰ)一、天京事变前太平天国的形势…………………………(1)(一)太平天国领层的蜕变……………………………(1)(二)天京事变前太平天国的军事形势………………(2)二、天京事变的酝酿和爆发………………………………(2)(一)太平天国领导层的内部矛盾……………………(2)(二)逼封万岁…………………………………………(3)(三)天京事变的爆发…………………………………(4)三、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的政局…………………………(5)(一)石达开的短暂主政………………………………(5)(二)天京事变的影响…………………………………(6)四、结语……………………………………………………(7)参考文献……………………………………………………(8)\n内容摘要1856年在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之时突然爆发的天京事变,使得太平天国的国势急转直下,几陷于覆灭的危机。天京事变的爆发绝非偶然,在表面的盛况下潜藏着深刻的危机。这些危机既包括太平天国领导层的腐化堕落,也包括各主要领导人之间尖锐的矛盾。这些矛盾被紧迫的军事斗争掩盖,而西征等一系列军事行动的胜利恰恰使这些被掩盖的矛盾凸显出来,终于酿成天京事变的惨剧。本文试图从天京事变当事人和太平天国的敌人清政府的角度解读天京事变,主要从清廷奏稿、太平天国将领自述、太平天国印书、以及当时在南京的封建知识分子的笔记中寻找资料,作为解读天京事变的一个视角。力图从一个方面还原真实的天京事变。关键词:天京事变洪秀全杨秀清石达开\n英文标题Abstract:Theflare-upofTianjingIncidentwhichhappenedatthehightideofTaipingHeavenlyKingdommadethesituationtakeasuddenturnandbecomeworserapidly.Theflare-upofTianjingIncidentisnotbychance,forseriouscrisishadbeenhidedunderthesuperficialspectacularevent,includingputridityofitsleadershipandsharpcontradictionsbetweentheleader.Thesecontradictionwerecoveredbypressingmilitarystruggle,butaseriesofvictoryonwesternexpeditionmadethemobviousandfinallycausethetragedyofTianjingIncident.ThewriterattemptedtoinvestigateTianjingIncidentfromtheperspectiveofthepartiesanditsenemy----QingDynastyandhistoricalinformationwasfoundinMemorialofQingDynasty、notefromintellectualinfeudalNanjingsociety、leader‘sReadmeandbookpaperofTaipingHeavenlyKingdominordertorestoreaauthenticTianjingIncident.Keywords:theTianjingIncidentHongXiuquanYangXiuqingShiDakai\n清人视角中的天京事变天京事变的爆发绝非偶然,在表面的盛况下潜藏着深刻的危机。这些危机既包括太平天国领导层的腐化堕落,也包括各主要领导人之间尖锐的矛盾。这些矛盾被紧迫的军事斗争掩盖,而西征等一系列军事行动的胜利恰恰使这些被掩盖的矛盾凸显出来,终于酿成天京事变的惨剧。天京事变发生之后,天王和翼王又陷于猜忌之中,无奈翼王出走,使太平天国再次元气大伤,终至灭亡。一、天京事变前太平天国的形势天京事变前太平天国总体上的形势是一片大好的,但是存在一个隐患,那就是太平天国的领导层的腐化堕落。军事上太平天国取得空前胜利的同时,也助长了这一隐忧,并使它不断扩大。(一)太平天国领导层的蜕变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前,由于巨大的外部压力和艰苦的战争环境,太平天国诸王的确是作为手足兄弟,同甘共苦。当时,作为天王洪秀全所吃“御馔甚陋”,且居无定处,甚至“一夜之中三移其居”。张德坚:《贼情汇纂》,中国史学会编:《太平天国》(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3页。但是在他们的意识中,等级之分、贵贱之别一直都是根深蒂固的。1852年秋,洪秀全在长沙发布诏书,告诉将士们“同心放胆同杀妖,金宝包袱在所缓”,将来便可“高天享福极威风”,“男着龙袍女插花”。等到攻陷武昌之后,进而宣布诸王的“舆马服饰即有分别”。中国史学会编:《太平天国》丛刊(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38页。1853年4月,攻克南京仅一月,洪便急不可待,选中两江总督署改为天朝宫殿,大兴土木,动用民工上万人,修建工程十分浩大。据记载,当时“毁行宫及寺观,取其砖石木植,自督署至西华门一带,所坏官庙民居不可胜计,以广基址,日驱男妇万人,并力兴筑,半载方成,穷极壮丽”。天王府“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金殿林苑“雕琢精巧,金碧辉煌”,门扇均以黄缎裱糊,并绘以双龙双凤。配上金沤兽环,可谓“五色缤纷,侈丽无匹”。张德坚:《贼情汇纂》中国史学会编:《太平天国》(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4页。在洪秀全大兴土木的同时,其他各王也纷纷盖起自己的王府以示尊贵。杨秀清的东王府更是几易选址,终于选中前山东盐运使何其兴住宅,进行扩建,“尽毁附近民居闤阓、开拓地基”,工程“穷极工巧,骋心悦目,以跃同俦”。虽其气派不及洪秀全的天王宫殿,“然已回环数里,垣高数仞矣。更以碎磁锋密布墙顶,拥以油灰”,其大门“亦糊黄缎,并用铜环,彩画则止一龙一凤,彩棚仍以红黄绸绉为之”张德坚:《贼情汇纂》中国史学会编:《太平天国》(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4页。。王府中还充塞“以天下的奇珍异宝。穷奢极欲,那里有最佳的酒、西洋乐器”简又文:《太平天国全史》(中),香港简氏猛进书屋1962年版,第1354页。。至于大小官员也均各尽其力,扩建修饰自己的住宅,还要依照官位高低在大门上如龙、虎、象、鹿、豹等不同图案,以示区别。在生活起居方面。洪秀全一住进新落成的天王府,便“僻处深宫,从不出户,人罕识其面”。张德坚:《贼情汇纂》中国史学会编:《太平天国》(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页。杨秀清出入更是“大锣数十对,龙凤虎鹤旗数十对,绒采鸟兽数十对,继以洋绉五色龙,长约数十丈,行不见人,高丈余,鼓乐从其后,谓之“东龙”\n。乐已,大舆至,舆夫五十六名,舆内左右立二童子,拂蝇捧茶,谓之仆射,”中国史学会编:《太平天国》丛刊(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68页。太平天国的种种等级差异和特权是通过各种文告,相当于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比如:“凡东王、北王、翼王及各王驾出,侯、丞相轿出,凡朝内军中大小官员士兵如不回避,冒充仪仗者斩首不留。”“凡东王驾出,如各官兵士回避不及,当跪于道旁,如敢对面行走者斩首不留”,“凡检点指挥各官轿出,卑小之官兵士亦照路遇列王规矩,如不回避或不跪道旁者斩首不留,”“凡尊官自外出卑小官必须起身奉茶,不得怠慢”。张德坚:《贼情汇纂》中国史学会编:《太平天国》(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6页。对于后宫,洪秀全颁布诏旨,规定太平天国臣下、将士总称后宫为娘娘。“后宫姓名、位次,永不准臣称及谈及。臣下有称及谈及后宫姓名、位次者,斩不赦也”《太平天国文书汇编》,中国史学会编:《太平天国》(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8页。。这样当初宣示的“兄弟”、“姐妹”、“上帝赤子”全部都化为乌有。在这里所表现出来的是严格的“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的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由此可以看到,这是的太平天国领导层早已失去创业时的精神经蜕化变质为只求享受不图进取了。清人张德坚对此有十分精辟的见解:“夫首逆数人起自草莽结盟,寝食必俱,情同骨肉。且有事聚商于一室,得计便行,机警迅速,故能成燎原之势。今踞江宁,为繁华迷惑,养尊处优,专务于声色货利,往往倚为心腹股肱者,今乃彼此睽隔,猜忌日生,禁令则徒立科条,军务则全凭文告,气脉不通,已成麻痹不仁之象,贼之灭亡,可烛照而数计矣”。张德坚:《贼情汇纂》,中国史学会编:《太平天国》(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62页。(二)天京事变前太平天国的军事形势与天京城纸醉金迷的堕落景象相比,太平天国和清廷在军事上的争夺却处于优势地位,但是太平军遇到了刚刚成立不久却战斗力颇为强悍的湘军。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为为天京。选择天京作为首都,依杨秀清的意图:“今日上策莫如舍粤不顾,直前冲击,循江而略城堡,舍要害,专意金陵,而据为根本。然后遣将四出,分扰南北。即不成事,黄河以南,我可有也”。所以当太平军攻占南京后,由东王杨秀清策划,为稳固天京安全,派兵西征。1853年5月,西征太平军由田天京出发。一路攻克安庆、庐州等重镇。并且在靖港击败由曾国藩新建的湘军水军,湘军“水师仅存湘潭五营二千余人,陆师仅存湘潭与留防平江之勇二千余人”。曾国藩:《会奏湘潭靖港水陆胜负情形折》,《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五,中国书店出版社2011年,第52页。曾国藩悲愤不已,两次投水自杀,被随员救起,狼狈逃回长沙。太平军虽在靖港获胜,却在湘潭之战所遭受巨大损失。湘军乘势收复岳州、武汉,兵锋直指九江。天京方面急派翼王石达开前往江西督师。1855年1月3日,湘军水师进抵湖口,分泊鄱阳湖口内外江面。太平军于1月8日夜,“用小船百余号,或二三只一联,或五只一联,堆积柴草,实以硝药,灌以膏油,分十余起,纵火下放,炮船随之。两岸出队千余人,呼声鼎沸,兼放火箭火球”,对湘军水师实施火攻,使其“彻夜戒严,不敢安枕”。曾国藩:《水陆屡胜围逼浔城折》,《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五,中国书店出版社2011年,第71—74页。并在鄱阳湖口江面设置炮位,严密封锁湖口“水师之在湖口者,以内河狭窄,贼簰数十丈,横亘江心,簰侧有炮船,簰外有铁锁(链)、蔑缆,层层固护,两岸营墙,百炮轰击,皆以坚守此簰,百计攻之,终不能冲入。”《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五,中国书店出版社2011年,第78页。多次击退湘军水师的进犯。1月29日,太平军将湘军水师分割为两部分:百余“轻捷之船”,二千“精健之卒”,陷于鄱阳湖内;留于长江内者,“\n多笨重船只,运棹不灵,如鸟去翼,如虫去足”,致使曾国藩“实觉无以自立”。曾国藩:《水师三次获胜两次败挫折》。《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五,中国书店出版社2011年,第4页。当晚以小船数十只,围攻泊于长江内的湘军大船,并派一支小划船队,插入湘军水师大营,焚烧敌船。岸上太平军数千人也施放火箭喷筒,配合进攻。湘军大船因无小船护卫,难以抵御,结果被毁数十只,其余败退九江附近江面。太平军乘势于2月11日夜三更,再次袭击泊于江中的湘军水师,“火弹喷筒,百枝齐放”,焚毁大量敌船,并缴获曾国藩的坐舰。曾国藩事先乘小船逃走,复欲寻死,被左右劝止。湖口大捷后,太平军并乘胜收复武昌。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二、天京事变的酝酿和爆发领导层的腐化堕落使得太平天国主要领导人之间的矛盾愈来愈深,军事胜利带来的外部环境的好转使矛盾浮出水面并迅速激化,终于酿成天京事变的惨剧。(一)太平军领导层内部的矛盾军事上的一系列胜利,特写是1856年6月攻破清军江南大营之后,化解了天京被包围的困境。但是这些胜利并没有巩固太平天国的基业,反而使潜伏在太平天国领导层的矛盾迅速暴露出来。这时的太平天国领导层主要有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和翼王石达开(南王冯云山和西王萧朝贵在由金田起义到进军天京的途中先后战死)。四人之间,洪、杨矛盾和韦、杨矛盾非常尖锐。1、杨秀清与洪秀全的矛盾1848年春,拜上帝会的领导人之一冯云山被捕,洪秀全前往广州试图营救。拜上帝教虽然由洪秀全创立,但是实际的发展和组织这是冯云山,更因冯云山被捕之时并没有显示出神力,拜上帝会的三千教众一时群龙无首,人心惶惶,将作鸟兽散。《天情道理书》:“当其时真道兄弟姊妹多被妖人恐吓”,“心无定见”。中国史学会编:《太平天国印书》第十二册,第39页。就在这时烧炭工头领杨秀清想出一条绝妙的计策,他拯救拜上帝会的方法是别人不能复制的,那便是宣称天父降凡,代天父发言。此举成功的安定了拜上帝教的人心,也把杨秀清推上了权利的巅峰。洪秀全回到紫荆山之后,木已成舟,只好追认了杨的天父代言权。从此便形成了太平天国二元体制的雏形,为天京事变的发生埋下了伏笔,使太平天国隐藏着严重的分裂危机。永安封王之时,杨秀清受封东王,有节制其他诸王的权利,总掌军政大权。在从金田到南京一路征战的过程中,杨秀清凭借显赫战功,权势日盛。他的“头衔”之长——“太平天国劝慰师圣神风禾乃师赎病主左辅正军师”令人咋舌。即便是对洪秀全,他也不放在眼里,时人记述杨“自恃功高,朝见立而不跪,每诈称天父下凡附体,令秀全跪其前,甚至数其罪而杖责之”。张德坚:《贼情汇纂》,中国史学会编:《太平天国》(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0页。洪秀全是拜上帝教的精神领袖和太平天国的缔造者,杨秀清借“天府下凡”屡屡与洪争夺权力,不知自忌,以至发展到“逼封万岁”,必然使天王和其他诸王感到不安和愤怒,洪杨矛盾已到不可调和的地步。2、韦昌辉与杨秀清的矛盾韦昌辉是金田村地主,颇有资财,在太平天国起事的准备过程中,韦倾其家产,贡献巨大。太平军占领天京之时,西、南二王已死,韦昌辉成为太平天国的三号人物。但是韦昌辉时时受到杨秀清的压制,依《贼情汇纂》所描述的韦、杨矛盾:“辉曾读书,小有才,为杨秀清所忌,虽封伪王,事杨贼为谨。……\n昌辉位下杨贼一等,其奸诈相似,阳下之而阴欲夺其权,故杨贼加意防范……咸丰甲寅五月,杨贼命昌辉上犯湖北……张子朋激变水营,杨贼杖昌辉数百,至不能兴。又诡称天父附体,时挫折之。”张德坚:《贼情汇纂》,中国史学会编:《太平天国》(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8页。“杨秀清平日性情高傲,韦昌辉累受其辱。”韦昌辉觊杨秀清的权利,但迫于杨的威势,只能隐忍不发。“舆至则扶以迎,论事不三四语,必跪谢曰:‘非四兄教导,小弟肚肠嫩,几不知此。”谢介鹤:《金陵癸甲纪事略》,中国史学会编:《太平天国》(四),669页。但是韦时刻盘算着至杨秀清死命的机会。杨秀清和韦昌辉的矛盾同样异常的尖锐。《贼情汇纂》:“杨贼与昌辉互相猜忌,似不久必有并吞之事。”中国史学会编:《太平天国》(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6、48页。(二)逼封万岁1856年6月,太平军攻破清军向荣的江南大营,解天京三年之围。杨秀清在丙辰年七月初九日(1856年8月14日)假称“天父下凡”,逼洪秀全亲到东王府封其为“万岁”,这成为天京事变的导火线。关于逼封万岁,“咸丰六年秋,东贼杨秀清欲夺洪秀全伪位,先将洪党分调出城,遂私刻太平天国真命主杨秀清伪戳。于七月间,假托天父下凡,传洪逆之子,不至。洪自往焉。入东巢,杨踞坐不起,云天父在此,洪逆即跪。杨逆假天父语问洪逆云:“尔打江山数载,多亏何人?”答云:“四弟。”杨云:“尔既知之,当何以报?”答:“愿即加封。”随出向众党云:“嗣后均宜称东王为万岁。其二子亦称万岁。”知非子:《金陵续记》,中国史学会编:《太平天国》(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29页。而张汝南在其《金陵省难纪略》中记述:“天父上身”的东王对天王说:“你与东王皆为我子,东王有咁大功劳,何止称九千岁?”洪秀全说:“东王打江山,亦当是万岁。”“天父”又问:“东世子岂止千岁?”洪说:“东王既称万岁,世子亦当是万岁,且世代皆万岁。”“天父”大喜说:“我回天矣。”张汝南:《金陵省难纪略》,中国史学会编:《太平天国》(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5页两相印证。关于洪秀全为何委曲求全封杨秀清万岁,李秀成在其《自述》中说“因东王天王实信,权太重,要逼天王封其万岁。那时权柄皆在东王一人手上,不得不封。逼天王亲到东王府封其万岁。《李秀成自述》,广西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3页。(三)天京事变的爆发逼封事件发生后,北王请求天王诛杀东王,天王不肯。东王以西线紧急为由,调北王和翼王赴前线督师,如此一来,天京只剩下东王和天王。及陈承瑢向天王告密,谓东王有弑君自立之图,天王乃密诏北王、翼王及燕王回师天津铲除东王。韦昌辉等人素有除掉东王之心,“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是人齐一心在家计议起首共事之人。后东王威逼太过,此三人积怨于心,口顺而心怒”。《李秀成自述》,广西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3页。在得到天王密诏之后火速带兵回京。9月1日夜在城外与燕王秦日纲会合,陈承瑢开门接应。于凌晨突袭东王府,杀东王,并东王府内男女数千人,东王妻妾五十四人也被斩尽杀绝。其后更以搜捕“东党”为名,大杀异己。东王部属、平民,总计约有两万余人惨死。张汝南《金陵省难纪略》:“时北贼寇江西,得洪贼函,即晚率三千余人遽入南门,趋围东贼宅。自携数贼入,杀东贼及其妻小。”中国史学会编:《太平天国》(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8页《何桂清奏金陵内乱杨秀清被韦昌辉杀死片》(咸丰六年九月初六日):“臣闰八月中旬后即据各路探报,均称金陵贼首于七月二十二日起闭城自相戕害。首逆杨秀清已被韦逆杀毙,凡杨逆党与均多被杀。”《钦定剿平粤匪方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845页.《谕怡良等确探金陵内乱事》(咸丰六年九月十三日):“昨据德兴阿等奏,八月二十五、六等日,有长发尸骸由观音门漂淌出江,内有结连捆缚及身穿黄衣黄褂者。探系金陵逆贼内乱,自相戕杀,首逆杨秀青已被杀死,并杀杨逆党羽甚多”。《钦定剿平粤匪方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848页。《怡良奏复探闻金陵内乱情形片》(咸丰六年九月二十四日):“八月十五日杨逆向洪逆索取伪印,意图并吞,洪逆将韦逆调回,杀死杨逆及其亲属”。钦定剿平粤匪方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851页。\n翼王石达开9月26日到天京,看到屠杀惨状,责备北王滥杀无辜《李秀成自述》:“翼王在湖北洪山,知道京城杀害许多之人…同曾锦兼、张遂谋狼狈赶回京都,计及免杀之事…”广西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4页。,两人不欢而散,北王复欲杀东王,东王连夜匆忙缒城逃出城外。北王未能捉拿翼王,尽杀其家属及王府部属。翼王从安庆起兵讨伐北王,求天王杀北王以谢天下。此时在天京之外的太平军多支持翼王,北王情急之下竟悍然攻打天王府,但最终被效忠天王的部队击败,北王韦昌辉于11月2日被杀张汝南《金陵省难纪略》:“(韦)反戈围洪伪府,洪逆党不服,因与东败党同攻北贼。数日北贼败遁。”中国史学会编:《太平天国》(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6页。,其首级被函送安徽石达开营中验收张汝南:《金陵省难纪略》:“(北贼)缚送洪,令支解之,割其肉方二寸许,悬城内各栅,标曰:北奸肉,只准看,不准取。函其首启致翼贼。”中国史学会编:《太平天国》(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8页。,天京事变暂时告一段落。三、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的政局经历天京事变巨大打击的太平天国,如果在事变之后能够齐心协力,仍旧可以挽回大局,但是关于最高统治权的争夺的结果是石达开率领精锐出走,韦昌辉杀掉了一半,石达开带走了另一半,太平天国由此元气大伤,灭亡不可避免。(一)石达开的短暂主政天京事变后,首义诸王5人,只剩下洪、石两人,如果同心协力,仍可挽大局,故太平天国合朝推举石达开主持朝政。遗憾的是洪秀全根本不可能安心,石达开讨伐韦昌辉、处决秦日纲的咄咄逼人强硬态度和事变后集民心、军政于一身权势,不得不使洪秀全忌惮石达开成为杨秀清第二。所以洪秀全虽迫于民意命他主政,却始终不肯封授他“军师”的地位,只是封他为“圣神电通军主将义王”,《李秀成自述》:“翼王回京,合朝同举翼王提理政务,众人欢说。主有不乐之心”。广西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10页。罗尔纲:《太平天国史》卷二《太平天国的政体》:“太平天国的军政体制是“军师负责制”,“军师”是政府首脑,掌握一切实权,主将只是听命于军师,在制度上并没有决策权。”中华书局1991年,第38页。并且封自己的两个无能的哥哥洪仁发和洪仁达为王,用以牵制石达开。《李秀成自述》:“(福、安二王)既无才情,又无算计”,“用安、福王…押制翼王。”广西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10页。局势稍微好转后,竟然又对石达开生加害之心。经历了杨秀清“逼封万岁”和韦昌辉拥兵叩宫的惨痛后,洪秀全绝不愿意再做傀儡皇帝,而石达开也是身怀利器、功高震主,照这样发展下去,洪、石二人的火并不可避免。但天京内讧惨烈的前车之鉴犹在眼前,这使石达开产生很大的动摇。石达开的幕僚张遂谋向石达开献计:“废天王于深宫,诛诸洪与朝列,然后请旨上帝…南面称制。”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稿》卷十九,列传第四《石达开》,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95页。然而石达开不肯,“予惟知效忠天王守其臣节”。留在天京,久必为洪氏兄弟所害,为免再次爆发内讧,石达开被迫离开天京,前往安庆。\n1857年6月上旬,石达开在安徽无为州发出告示:为沥剖血陈,谆谕众军民:自愧无才智,天恩愧荷深。惟矢忠贞志,区区一片心;上可对皇天,下可质世人。去岁遭祸乱,狼狈赶回京。自谓此愚衷,定蒙圣鉴明。乃事有不然,诏旨降频仍;重重生疑忌,一笔难尽陈。疑多将图害,百喙难分清。惟是用奋勉,出师再表真。力酬上帝德,勉报主恩仁。惟期成功后,予志复归林。为此行谆谕,谆谕众军民,依然守本分,各自立功名,或随本主将,亦一样立勋。一统太平日,各邀天恩荣。这个告示具有明显的分列性质,可见石达开打算另起炉灶了。石达开的出走,使得天京举朝震动。太平天国出现了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局面。为了挽回危机,“洪逆屡遣人追赶”,并且“削达、发两人王爵”、送“义王金牌一道”及满朝文武”“援表章”。《军机处录副奏折》德兴阿等奏(咸丰七年间五月十一日)。《钦定剿平粤匪方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769页。但是石达开一去不回。清廷也作如下结论:“该逆自与洪逆内讧后,据守安庆,潜于金柱关等处粘贴伪示,解散金陵旧党,愿从者即赴安庆,不愿者给川资剃发回籍,示尾署‘太平安国’字样,其为另树一帜,已无疑义。”《福兴奏据探石达开另树一帜江右吃重请增兵协剿片》(咸丰七年七月十一日)。《钦定剿平粤匪方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788页。由于石达开在太平天国军中、朝中享有极高的威望,石达开不仅受到太平军将士的爱戴,而且深得民心。石足智多谋,有政治、军事才干卓越,清廷和他交手的将领也称赞他“才智出诸贼之上”《曾文正公全集》卷十,《奏稿》,《左文襄公全集》卷四,《书牍》,《骆文忠公奏稿》卷六,中国书店出版社2011年。第64、72、33页。,“素得群贼之心”《左文襄公全集》卷四,《书牍》,中国书店出版社2011年,第73页。,“石逆之来犯江西也……江西之民望风而靡,……贼因兵因粮,附从日众。石逆抚其桀黠之民,以铃制其士夫,迫之从逆。江西事恐不可为,以民心全变,大势己去也”《左文襄公全集》卷二,《书牍》,中国书店出版社2011年,第41页。他的出走给太平天国带来巨大的损失,许多官员和士兵自愿跟随翼王,从众十数万人,真可谓是“带走满朝好文武”。《李秀成自述》,广西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10页.清廷虽然对天京事变感到惊喜,但是对石达开势力的迅速膨胀表现出极大的不安。咸丰帝在1857年闰五月初三日的上谕中表示:“石达开系著名剧贼……素称骁悍,兼多诡诈。此时逃往江北,必系不附洪逆,意欲自成一队。现在江浦未复,霍、六、桐城、安庆、大平一带遍地贼踪。倘该逆裹胁贼党,乘闲北窜,不可不防。”《谕德兴阿等侦探石达开去向并扼剿诱擒事》(咸丰七年闰五月初三日)。《钦定剿平粤匪方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784页。福兴在同年七月十一日的奏折中称:“该逆在贼酋中最称狡桀,其心怀叵测,尤善要结。窃虑其不屑逞志于江南,必图肆虐于皖南、江右。”《福兴奏据探石达开另树一帜江右吃重请增兵协剿片》(咸丰七年七月十一日)。《钦定剿平粤匪方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788页。“洪石二逆不致复合,则金陵势成孤注,不日即可扫除。第石逆盘踞上游,将来不窜江西,必扰皖南,实为江浙后患。”《何桂清奏据探金陵求石达开援救及遵筹军务诸情片》(咸丰七年初一日)。《钦定剿平粤匪方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786页。然而离开天京之后的石达开,早已不复当年“石敢当“的威名,先是攻略皖浙不成,继而退入广西图谋夺取四川《石达开自述》:“达开久想占据四川省。”《太平天国》(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8页。,犹如流寇一般。一连串的挫败,竟然使石达开产生了“归隐山林”的念头,但在到处悬赏严拿,无地藏身情况下,无疑痴人说梦了。1861年9月,石达开由广西南部北上,于1862年初经湖北入四川,意图以四川为基业,建立根据地。5月,当太平军到达大渡河,河对岸尚无清军驻守,石达开下令多备船筏,次日渡河,但当晚天降大雨,河水暴涨,无法行船。三日后,清军陆续赶到布防。此真可谓天意,大渡河百年不遇的提前涨水使太平军多次强渡均不成功,“战守俱穷,进退失据,粮尽食及草根,草尽食及战马,兼之疟痢流行,死亡枕籍。”为生擒石达开,四川总督骆秉章遣使劝降,石达开决心“舍命以全三军”,前往清军大营投降。6月27日,石达开与部将在成都公堂受审,表现出大无畏的英勇气概,他“寓坚强于和婉之中”“枭杰坚强之气,溢于颜面,词色不亢不卑,不作摇尾乞怜之语”\n,举止沉着,陈词慷慨。主审官崇实被驳得理屈词穷,几乎无言以对。而后从容就义,身受凌迟酷刑行刑之时,“神色怡然,至死默然无声,观者无不动容”。(二)天京事变的影响1.对太平天国的影响:天京事变的严重后果随着石达开的出走立即显现出来,先前韦昌辉在天京大开杀戒太平军骨干精锐两万余人惨死,继而石达开出走又裹挟十数万之众之中,此时的太平天国陷入了朝中无人、国中无将的危局。在军事方面,战略进攻的大好形势已经断送。在政治方面。天京事变后,洪秀全重用亲族,结党营私,剪除异己,太平天国上下离德,大小官员全无进取之心,唯以封官加爵,贪图享乐为能事,洪仁玕:《立法制喧谕》:“动以升选为荣,凡若一岁九迁而犹缓,一月三迁而犹不足,……自兹以往,不及一年,举朝内外皆义皆安,更有何官何爵可为升迁地耶?”中国史学会编:《太平天国》(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7页。《昭王黄文英自述》:“由广东跟出来的都封王,本家亲戚也都封王,捐钱粮的也都封王,竟有二千七百多王”。中国史学会编:《太平天国》(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4页。太平天国陷于无可挽回的严重混乱之中。比军事和政治危机更严重的是人心离散。信仰缺失产生的破坏力是十分巨大的。“天父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话破灭,“谗妄张扬,明贤偃避,豪杰不登”,“人心冷淡,各有散意”。《李秀成自述》,广西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11页广大太平军将士和太平天国治下的平民失去了精神上的维系力量,“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收拾包袱回家去,依旧做长工”,军心民心涣散。2.对清廷的影响清廷乘机大肆反攻:“金陵逆贼内乱,自相戕杀……如果属实,正可乘此机会设法进兵。”《谕怡良等确探金陵内乱事》(咸丰六年九月十三日)。《钦定剿平粤匪方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679页。“金陵逆匪自相戕害,各营探报皆称确有是事,与德兴阿前奏相同。”“逆匪内乱,闭城一月,倘有机会可乘,时不可失。”“逆势已蹙,著即督饬将弁兵勇力图克复。溧水、句容二具为内犯要路,此时兵勇已集,加以民团得力,攻剿自易得手。”《谕怡良等金陵内乱可乘机进攻事》(咸丰六年九月十六日)。《钦定剿平粤匪方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682页。“是以奴才等佯作不知,激励将士进攻句容、溧水,期在必克。”《怡良奏复探闻金陵内乱情形片》(咸丰六年九月二十四日)。《钦定剿平粤匪方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686页。“和春等务当趁此机会与江北德兴阿等联络一气,迅奏肤功,朕不胜盼望。”《谕和春等再探金陵消息乘机攻夺句容溧水镇江事》(咸丰六年十月初三日)。《钦定剿平粤匪方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691页。“(武汉)城中之贼势已穷蹙……乘其内乱,次第削平……大局冀有转机。”《谕官文等乘金陵内乱速克武昌汉阳二城事》(咸丰六年十月十二日)。《钦定剿平粤匪方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694页“我军连获胜仗,将邬山、博望逆垒一扫而空,外援四万余贼驱除略尽……手斩逆首伪亚天侯一名,余皆披靡……大局更有转机,深为庆幸。”《咸丰七年五月二十五日》(咸丰六年十月十二日)。《钦定剿平粤匪方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699页。在清军的反攻下,太平天国领土锐减。虽然洪秀全启用了李秀成、陈玉成等一批青年将领来挽回危局,使得天平天国继续苦撑八年之久,但是天京事变后,大势已去,天国的覆灭已经不可避免。1864年7月19日,天京城破,天平天国灭亡。\n四、结语从上文我们知道,天京事变的爆发绝非偶然,在表面的盛况下潜藏着深刻的危机。这些危机既包括太平天国领导层的腐化堕落,也包括各主要领导人之间尖锐的矛盾。这些矛盾被紧迫的军事斗争掩盖,而西征等一系列军事行动的胜利恰恰使这些被掩盖的矛盾凸显出来,终于酿成天京事变的惨剧。天京事变发生之后,天王和翼王又陷于猜忌之中,无奈翼王出走,使太平天国再次元气大伤,终至灭亡。天京事变作为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无可非议的,它留下的惨痛教训值得深思。参考文献:1.张汝南:《金陵省难纪略》,《太平天国》(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2.张德坚:《贼情汇纂》,《太平天国》(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3.奕:《钦定剿平粤匪方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李秀成:《李秀成自述》,广西通志馆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61年。5.石达开:《石达开自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6.简又文:《太平天国全史》,香港简氏猛进书屋,1962年。7.罗尔纲:《太平天国史》,中华书局,1991年。\n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