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50 KB
  • 2022-08-31 发布

2012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笔记5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2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笔记第五分册第一单元天朝的危机单元核心提示: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挟坚船利炮,连续对中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深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不断激化,催生了强烈的救亡图存意识。洪秀全发动农民起义,横扫大清半壁江山。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刺激下,洋务派以“自强”、“求富”相号召,并展开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使中国走上了艰难的现代化之路。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一.鸦片战争的背景【B】(1)清政府夜郎自大、闭关锁国;(2)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在全球殖民扩张;(3)为扭转与中国正常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造成了中国严重的社会问题。二.虎门销烟【A】1838年底,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1839年夏,林则徐虎门销烟;意义: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三.《南京条约》的内容【B】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协定关税。四.《南京条约》的影响【C】(1)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开创了侵略中国的恶例;(2)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和司法主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中国开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改变;(4)中国人民开始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两大历史使命。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A】(1)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修约”要求遭到拒绝。(2)爆发:1856年,英、法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出兵中国,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3)性质: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二.火烧圆明园【A】1860年,英法两国借口“修约”受阻,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三.《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B】(1)《天津条约》五个内容:增开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传教等;外国军舰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公使驻京,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2)《北京条约》四个内容: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香港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偿英法军费白银各增至800万两。(3)两个条约的两个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门户,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3第页共13页\n2012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笔记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一.洪秀全成立拜上帝会【A】(1)鸦片战争之后,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中国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各地民众不断起义。(2)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以传教为名,组织群众,发动太平天国运动,点燃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二.洋枪队【A】1860年,美国人华尔组织“洋枪队”,协助清军对抗太平军;1862年,清政府与英法侵略者达成“借师助剿”,联合镇压太平军。三.湘军与淮军【A】太平天国起义后,曾国藩组建湘军,是清政府对抗太平军的主力;后期,李鸿章组建淮军,与湘军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第4课洋务运动一.代表人物【A】中央有奕訢、文祥,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二.总理衙门【A】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由奕訢担任总理大臣。总理衙门主管一切对外事务,后来又扩大至国内设厂、筑路等事务,权力很大,是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三.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B】(1)内容:从“求强”到“求富”;从开办新式学堂到派遣留学生。19世纪60年代,以“求强”为主,重点是“练兵制器”,旨在学习西方军工制造及其科技,以增强军事实力。代表: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19世纪70年代后,又提出“求富”主张,着手兴办民用工业。代表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汉阳铁厂等。1862年,设立京师同文馆,学习外国文字,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70年代起,洋务派积极派遣留学生赴欧美留学,其中不少人学成归国后成了北洋水师的骨干。(2)洋务运动的影响:a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b由于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统治,只学技术,不学制度,不愿意改革封建政体,因此不可能实现富强的目标;c洋务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也存在着很多弊端。第二单元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单元核心提示: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却无法从跟本上改变民族的命运。甲午战争后,面对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继续探索救亡图存的出路。无论是鼓吹变法图强的戊戌维新运动,还是以“扶清灭洋”相号召的义和团运动,以王朝自救为目标的清末新政,均以失败告终。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终结了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奠定了民主共和的始基。由此,中国的社会结构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第5课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一.近代民族资本的产生【A】13第页共13页\n2012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笔记(1)背景:鸦片战争之后,外商在通商口岸陆续办了一些近代企业,刺激了中国民族企业的诞生。(2)代表:1869年,上海发昌机器厂;1872年,广东南海继昌隆机器丝厂等。(3)评价:受到双重压迫,具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要求;由于资金少、规模小等原因,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又具有依赖性。二.西学传播的的主要渠道【A】(1)办学兴教、翻译西书是西学传播的主要渠道;(2)此外,清政府还派出留学生和使臣到海外学习或工作。第6课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一.甲午战争爆发的时间和结果【A】(1)1894年,日本不宣而战,突袭中国的运兵船,并向驻守牙山的清军发起攻击,战争爆发,史称“甲午战争”。(2)黄海之战,日本取得黄海和渤海的制海权;1895年初,日本攻取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B】1895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1)内容: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2)影响:是自《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也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刺激了帝国主义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第7课戊戌变法一.公车上书【A】(1)甲午战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救亡图存,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人士挺身而出,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2)1895年,《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引起举国激愤。康梁联合各省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与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3)“公车上书”影响甚广,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二.《时务报》与《天演论》【A】(1)公车上书后,康梁等人在北京、上海、长沙等地组织学会、发行报刊、创办学堂,继续宣传变法维新思想。(2)1896年创刊的《时务报》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维新报刊。该刊以“变法图存”为宗旨,猛烈批判顽固派的因循守旧,竭力鼓吹维新,风行海内外。(3)1897年,严复在报刊上发表译著《天演论》,首次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鼓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并以此为理论依据,阐述维新变法主张,呼吁自强保种。进化论为维新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三.百日维新【A】(1)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瓜分之祸迫在眉睫。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痛陈变法的紧迫性,光绪帝深受震动,决定变法。(2)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史称“戊戌变法”。13第页共13页\n2012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笔记措施:政治上,广开言路,改定律法,澄清吏治;经济上,提倡实业,开矿筑路,改革财政;军事上,编练新军,改习洋操;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派留学生等。(3)结果:变法措施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下令搜捕维新派,捕杀“戊戌六君子”。政变后,除京师大学堂之外,其余新政措施全部被废。戊戌变法历时103天,历史上又称“白日维新”。第8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一.租借地与势力范围【A】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次年强租胶州湾,并把山东划为其势力范围,首开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恶例。随后,俄、英、法、日等国纷纷效仿,寻找借口,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形成瓜分中国的局面。二.“门户开放”政策【A】(1)背景:其他列强在瓜分中国的同时,美国正在和西班牙进行争夺菲律宾等殖民地的战争,战争结束后,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已定;为了维护和扩大本国在华侵略权益,美国在1899年提出了有关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2)内容: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租借地和所有既得利益;主张在华“机会均等”,使中国成为全世界商业的一个开放市场。(3)影响:是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中国的产物,在扩大美国在华利益的同时,强化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秩序,促成了帝国主义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三.义和团运动的兴起【A】(1)背景:列强肆意宰割中国加剧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民族矛盾的激化促成了民族反抗意识的高涨。(2)兴起:以下层民众为主体的义和团运动,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帜,在山东、河南、直隶等地逐渐蔓延开来,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A】(1)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令列强极为震怒。(2)1900年6月,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八国发动侵华战争;7月,天津陷落;8月,北京陷落,慈禧太后西逃。(3)为保全自己的统治地位,慈禧下令“痛剿”义和团,义和团运动失败。清政府与列强议和,签订《辛丑条约》。五.《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B】1901年,李鸿章和奕劻在北京与英、法、美等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1)内容:赔款4.5亿两,分39年还清;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常驻;拆除大沽和北京间的炮台,准许各国在此沿线驻兵;惩办义和团运动中的“首祸诸臣”,严禁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2)影响:给中国带来巨大危害,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第9课清末新政一.清末新政的举措【A】举措:1901-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发谕旨,推出了一系列“新政”举措,涉及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改革官职、修订刑律等各个方面。评价: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未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二.预备立宪【A】(1)随着“新政”的推行,要求政治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1905年,清政府派遣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到欧美、日本考察宪政。五大臣回国奏请仿行宪政,清廷采纳,实行“预备立宪”。13第页共13页\n2012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笔记(2)1906年,清廷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提出从改革官制入手,逐步厘定法律、广兴教育、清理财政、整顿武备等,作为实行宪政的“预备”。随后,成立“编制馆”,作为编纂官制的专门机构。(3)评价:清政府并不愿让权与民,除一些略微的调整外,并无多少实质性变化。三.皇族内阁【A】(1)背景:迫于各方面的压力,清政府于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同时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限,九年后正式召开国会。1909年,除新疆外,各省先后成立咨议局;1910年,在北京成立资政院。立宪派在咨议局和资政院占据了领导地位,他们请愿要求速开国会,清政府不得已,把预备立宪期限由九年减到五年,定于1911年先成立内阁。(2)1911年,清政府宣布组建所谓的“责任内阁”,由庆亲王奕劻担任总理大臣。在内阁13名成员中,汉族官僚4人,满足亲贵9人,其中皇族7人。这一内阁被称为“皇族内阁”。(3)评价:“皇族内阁”的成立,严重违背了宪政精神。至此,清政府企图实现专制集权的目的完全暴露。立宪派大失所望,开始另找出路。第10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一.兴中会的成立【A】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近代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二.同盟会的成立及意义【B】(1)成立: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会,宣布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不久,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该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2)意义:使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三民主义”纲领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最完整、最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进入新阶段。三.发动武昌起义【A】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发难,其他各营纷纷响应。次日,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接着,控制了武汉三镇。史称“辛亥革命”。四.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A】(1)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同时,成立临时参议院。(2)3月,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3)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下诏退位,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C】(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2)但是,辛亥革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贫穷、落后的苦难之中;辛亥革命的失败,给中国先进分子以巨大的刺激和深刻的启发,使他们觉悟到必须另谋新的救国之路。13第页共13页\n2012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笔记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单元核心提示:20世纪初,世界已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竞争激烈,冲突迭起,国际风云变幻莫测。欧洲的两大军事集团彼此敌视。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的残酷超乎人们的想象。它摧毁了欧洲的四大帝国,改变了列强之间的实力对比。战后出现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个新的国际政治体系,它建立在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的意志之上,因而只能暂时稳定国际格局。人类社会依然面临下一场战争的威胁。第11课20世纪初的国际冲突一.美、日的崛起【A】20世纪初,除欧洲之外,美、日两个非欧洲国家迅速崛起。20世纪初,美国的工业产值已居世界首位,日本工业总产值的年增长率仅次于美国。1898年美西战争与1904年日俄战争后,美、日两国已成为欧洲之外的两大强国。二.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A】(1)三国同盟(德、意、奥):1879年,德奥同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德奥同盟,三国同盟形成。(2)三国协约(英、法、俄):1892年,法俄军事同盟条约;1904年,英法军事协定;1907年,英俄军事协定,三国协约形成。第12课大战的爆发与过程一.萨拉热窝事件【A】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刺身亡,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的导火线。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结束【A】(1)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最终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俄、德、法、英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2)结束:1918年11月3日,奥地利投降;9日,德皇退位。两天后,德国在停战协议上签字。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第1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B】(1)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大会,史称“巴黎和会”。美国、英国与法国主导了和会进程。(2)和会对德、对奥、对匈、对保、对土分别签订和约,总称《巴黎和约》,构建了凡尔赛体系,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统治秩序。二.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B】(1)1921年11月到1922年2月,美、日、英、法、意、比、荷、葡、中九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商讨亚太地区的政治秩序。(2)会议签订了《四国公约》、《五国海军协定》、《九国公约》。(3)评价: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发展,它通过一系列条约,确立了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史称“华盛顿体系”。三.战后英国世界霸权地位的变化【A】(1)在战后确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英国的世界霸权遭到美国的挑战,欧洲大陆的政治版图发生巨大变动,世界局势暂时得到稳定;(2)经过一战,英国从债权国变成债务国,经济发展缓慢。英国殖民地和附属国兴起民族解放运动,殖民体系渐趋瓦解;13第页共13页\n2012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笔记(3)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英联邦正式形成。第四单元1917年俄国革命与苏联的现代化道路单元核心提示: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确立了一个新的国际格局,也催生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革命回应了俄国民众对“和平、面包和土地”的呼声,开启了俄国现代化道路的新历程。而面对国内外敌人的围攻,初生的苏维埃政权实行共产主义政策,经受住国内战争的考验。战争结束后,列宁及时采取新经济政策,迅速恢复国民经济。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建立起以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为特征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第14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一.攻占冬宫【A】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晚,停泊在彼得格勒涅瓦河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进攻信号,工人武装攻击并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A】攻打冬宫的同时,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召开。11月8日,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布推翻临时政府,全国政权转归苏维埃;宣布推出战争;废除土地私有制;选举列宁为人民委员会主席。随后,苏维埃政权在各地纷纷建立。三.十月革命的意义【B】(1)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历史进程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2)十月革命突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辟了一条从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道路;(3)它推动了20世纪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第15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一.苏联的成立【A】1922年12月底,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四个加盟共和国组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此后,又有其他共和国陆续加入联盟。13第页共13页\n2012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笔记第六单元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单元核心提示:辛亥革命后,民国取代了专制王朝,但共和政体并未真正建立。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显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落幕。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礼教的批判扫清了旧文化的地基,为人们接受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新思想做了重要准备。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推进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中国共产党联合“以俄为师”的国民党,进行了北伐战争,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一.社会习俗的变革【A】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内容涉及剪发、易服、称呼、礼仪、废跪拜、倡女权等,促进了社会习俗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二.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A】(1)1913年,袁世凯派人暗杀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孙中山号召革命党人兴师讨袁,发起继辛亥革命之后的“二次革命”。结果失败。(2)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12月,又公然宣布复辟帝制,引起举国声讨。云南都督蔡锷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史称“护国运动”。取得胜利。三.军阀割据【A】(1)“洪宪帝制”结束后,中国进入了军阀割据时期。各系军阀利用各地相对独立的农业经济割据一方,并以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争夺为背景,相互之间展开混战,使国家陷于分裂和动乱之中。(2)军阀代表:皖系段祺瑞;直系冯国璋;奉系张作霖;滇系唐继尧;桂系陆荣廷等。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新青年》【A】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并于1917年迁至北京。《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在思想文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二.文学革命【A】内容:(1)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2)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改良中国文学;接着,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要求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来表达新思想。由此掀起了文学革命。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三.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A】(1)背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影响。(2)1918年下半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文,指出十月革命是20世纪世界革命的先声;(3)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一.五四运动【B】(1)背景: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传到国内。(2)经过:1919年5月4日,北平学生示威游行,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13第页共13页\n2012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笔记等口号;6月,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罢免亲日派官员,拒绝在合约上签字)。(3)意义: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显示了巨大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A】(1)背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李大钊和陈独秀等在1920年成立了多个共产党早期组织。(2)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举行,后改到嘉兴游船上举行。确定了党的名字、党纲,选举陈独秀为书记。(3)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第22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一.国民党“一大”的主要内容【A】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大会还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A】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三.北伐战争的开始及成果【A】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从广州开始北伐,兵分三路:一路指向江西;一路指向福建;一路指向湖南、湖北。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北伐军先后消灭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挺进长江流域,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第七单元中国的土地革命与抗日救亡运动单元核心提示:1927年,“四一二”、“七一五”政变导致大革命的夭折,中国共产党高举革命旗帜,以血与火的抗争回答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保存下来的革命武装,汇聚井冈山,在毛泽东领导下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工农红军被迫长征。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会后,红军继续长征,并取得了伟大胜利。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面临民族存亡危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一.“四一二”政变与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A】(1)国民革命军占领上海、南京后,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和江浙财团的支持下,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屠杀共产党人,镇压工农运动。(2)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处于对峙状态。二.东北易帜与国家的统一【A】(1)背景: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同共产党决裂,制造了“七一五”政变,大革命失败,随后,宁汉合流。1928年6月,国民党军队占领北京,改北京为北平。奉系军阀张作霖在退回关外时,被日本人炸死于皇姑屯。(2)1928年12月,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三.改订新约运动【A】13第页共13页\n2012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笔记(1)1928年,国民政府发表对外宣言,要求同有约各国以“平等及相互尊重主权之宗旨”,“实行重订新约”。(2)内容:主要是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并取消领事裁判权。(3)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自主地位,但未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第24课红色政权的建立一.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A】(1)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和刘伯承等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2)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3)1927年9月9日,根据八七会议的决定,毛泽东发动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在攻打长沙受挫后,毛泽东果断决定到敌人控制力量比较薄弱的山区寻求立足点。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壮大【A】(1)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部到达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从进攻大城市到向农村进军,这是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新起点。(2)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余部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毛泽东任军委书记和党代表,朱德任军长。这次会师壮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武装力量。(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各地起义部队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树立了榜样。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A】(1)背景:1930-1931年,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毛泽东、朱德率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围剿”,使赣南和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中央革命根据地。(2)1931年11月,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第25课九一八事变与全国抗日浪潮的兴起一.九一八事变与东北的沦陷【A】(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侵略野心进一步膨胀,矛头直指中国东北。(2)过程和结果:1931年9月18日,日本借故突袭中国东北军北大营;1932年2月,中国东北全境沦陷。3月,日本扶植前清逊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二.一二·九运动与抗日民族救亡运动的高潮【A】(1)背景:1935年,华北事变。(2)过程: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反对“华北自治”,要求“收复东北失地”,“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3)意义: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响应;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第26课红军长征一.第五次反围剿与长征的开始【A】(1)1933年,蒋介石出动5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主动出击,打消耗战),使战局恶化。(2)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二.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B】(1)背景:长征开始后,红军损失惨重。危急关头,中共中央政治局接受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占领了遵义。13第页共13页\n2012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笔记(2)内容: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改组中央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会后,由张闻天接替博古负总责,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小组。(3)意义:遵义会议在及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三大主力会师与长征的结束【A】1936年10月,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长征胜利结束。第八单元“大萧条”中的资本主义世界单元核心提示:第一次是世界大战之后,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更加密切,相互依存的程度进一步加深。然而,自由放任的市场竞争、世界经济组织与国际贸易规则的缺失,威胁着脆弱的国际新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是从世界经济大危机开始的。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国家各自寻求解困之道。其中,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调整了19世纪以来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尝试发挥国家在经济与社会中的调控作用。与此同时,意、日、德三国先后建立了法西斯体制,走上了对内独裁与对外扩张之路,人类社会重新面临战争的威胁。第27课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一.经济危机的影响【A】(1)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明显衰退,失业率居高不下,民众的生活水平大幅降低;(2)大规模的社会混乱产生了深刻的政治影响,右翼极端主义势力突起。对西方文明的悲观情绪也随之蔓延;(3)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暴露了世界经济运行的重大缺陷,动摇了一战之后国际格局的经济基础。第28课罗斯福新政一.国家调控经济【B】(1)背景:1933年,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开始通过国家干预和调控推行反危机措施。(2)内容:金融方面,公布《存款保险法》,大力整顿金融业;失业方面,举办公共工程,实施“以工代赈”,扩大消费需求;农业方面,先后颁布两个《农业经济调整法》,减缩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价格,调整农业信贷机构;工业方面,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国家工业复兴局负责实施该法。二.社会保障措施【B】(1)内容:除经济调控外,罗斯福政府还通过社会政策尝试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协调劳资关系。(2)措施:颁布《社会保险法》,《全国劳动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三.罗斯福新政的影响【B】一定程度上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示范;此后,国家干预经济成为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的政策动向。第29课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一.意大利率先建立法西斯政权【A】(1)背景:意大利是一战的战胜国,但巴黎和会却拒绝了意大利的领土要求,引发了狂热的民族主义浪潮;13第页共13页\n2012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笔记战后意大利经济萧条,社会动荡;受到世界经济危机冲击,国家全面干预经济。(2)建立:墨索里尼借机发起法西斯运动,并得到国王的支持,于1922年建立法西斯政权。把扩张主义作为政治纲领,恢复古罗马帝国是墨索里尼的心愿。二.二二六事变与日本法西斯统治的建立【A】(1)背景:一战后,日本社会动荡,为解决危机,日本民间和军方都出现了法西斯思潮,试图通过对外战争走出困境。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到日本,史称“昭和恐慌”。各种法西斯势力趁机行动起来。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2)过程:1936年2月26日,日本民间下层将校枪杀首相等大臣,要求改革,史称“二二六事变”;事变后,军部确立了统治地位,正式建立了日本法西斯政权;1937年,日本挑起全面侵华战争。三.希特勒上台的原因【A】一战后,德国民族复仇主义情绪膨胀;世界经济危机进一步加重了德国社会危机,矛盾恶化;希特勒与纳粹党利用德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于1933年初上台执政。四.纳粹体制的特征【A】纳粹体制以集权为特征,以扩张为目标。在政治上,确立一党专制元首独裁;在经济上,推行“松财政,紧货币”,实现全民就业和经济复兴;宣扬民族共同体理论,强化社会统制,推行排犹政策。第九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单元核心提示: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兴起与结盟改变了世界战略格局。突破与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为这一时期外交舞台上的焦点。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开始,法西斯国家不断拨动战争的火焰。西方大国或坐视不理,或有意祸水东引,以致战争的阴霾再次笼罩在人类的上空。战争爆发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各国协同作战,扭转了战局,取得胜利。第30课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一.绥靖政策与《慕尼黑协定》【A】(1)背景:纳粹德国的步步紧逼;试图构建集体安全受阻。(2)内容:英法推行的绥靖政策,核心内容是通过妥协退让以达到避战求和的目的;试图借助绥靖政策,祸水东引苏联。(3)1938年,英法默许德、奥合并,并通过《慕尼黑协定》允许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主要内容【A】双方互不侵犯;一方同他国交战,另一方保持中立;条约有效期为10年。条约还划定了两国未来东欧的势力范围。第31课战争的爆发与扩大一.德国突袭波兰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A】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击战”突击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第32课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A】(1)背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更多国家参加到反法西斯战争中。13第页共13页\n2012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笔记(2)过程:1942年1月1日,包括中国在内的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保证用自己全部的军事力量和经济资源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确保彼此合作,并保证不同敌人单独停战或媾和。此后,又有21个国家陆续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二.《开罗宣言》【A】1943年11月,美、英、中三国首脑举行开罗会议,发布《开罗宣言》,要求日本归还台湾等所有中国领土。三.德国和日本的投降【A】(1)1945年4月,美、苏两军在易北河会师。4月30日,希特勒自杀。5月8日,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2)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向美、苏、中、英等同盟国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3第页共13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