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00 KB
  • 2022-08-31 发布

高二理科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讲义(一)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二理科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讲义(一)(新增考点知识梳理)必修一1、新增“分封制的基本内容与影响”。(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统治,并扩展自己的统治范围;(2)对象: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王族(子弟)、功臣、先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看懂图)“封建亲戚,以藩屏周。”(3)权利: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可以对卿大夫等实行再分封;在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权,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役;(4)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军役和力役)、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5)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能图示)(6)作用:严密了国家政权,稳定了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拓展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后来随着封国实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列国兼并,王权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2、新增“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使中国古代对“相权”的处理方式,显得更加完整。宋初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形成决策核心,转移了相权,使其形同虚设;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分割了相权,并相互牵制。当然,到明太祖朱元璋时,鉴于宰相“专权乱政”,妨碍皇权行使,为集权统治,就下令永远废除了宰相这一官职位。)3、新增“天京变乱”,删除“金田起义”。(1)原因: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胜利进展,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的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革命进取心逐渐减退;封建特权思想膨胀,相互猜忌和争权夺利严重。1856年,发生了天京变乱的内讧(2)内容:1856年秋,韦昌辉杀掉杨秀清,继而韦昌辉又被处死。接着,石达开因受洪秀全猜忌,率领精兵负气出走。(3)影响:清军乘机反扑,再次围困天京,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由盛到衰的转折点。4、对“五四运动”要求进一步明确为主要史实与影响。(1)五四运动的主要史实:①导火线: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举行“和平会议”。英、美、法等国操纵会议,拒绝了中国收回国家主权的正义要求,并无理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这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②运动进程: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学校的三千多名学生到天安门前集会,举行游行示威。他们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一致要求惩办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北京学生的爱国行为,不断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镇压。为支援学生的爱国斗争,自6月5日起,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从此,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在人民群众的压力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陆、章三人的职务。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2)五四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影响:①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一次彻底地毫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②在运动中,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由此,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③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五四运动的实践,使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5、新增了解“秋收起义”。因为这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紧密联系,使知识点之间连接为有机的整体线索。①背景:国民革命失败后,为挽救中国革命,并贯彻“八七会议”的精神,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②过程:起义军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毛泽东认识到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起义并不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决定放弃攻取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③创建: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第一次转移(城市——农村)。④提升: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道路的革命思想,以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⑤影响: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几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到十万人。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宣布成立。革命的星星之火,已经发展成燎原之势。这样,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终于在实践中探索了一条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正确道路。6、新增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因为在建国初期,“共同纲领”代行了宪法的职能,是新中国法治的开始,这表明新中国在建国初期不仅在经济方面、外交方面、还在法制建设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当然也可以与英国《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等相关内容相联系,所以这一考点应该关注。(1)制定: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内容:《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还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3)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作了法律制度上的准备。7、将“海峡两岸的民间交流”,进一步明确为:海基会和海协会的交流情况。(1)“九二共识”: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2)“汪辜会谈”:1993年,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受权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会谈前,汪道涵(前左)与辜振甫握手(图见必修一P104)。“汪辜会谈”是海峡两岸高层人士在长期隔断之后的首次正式接触,是自1949年以来两岸高层人士首次以民间名义进行的公开会晤,是两岸走向和解的历史性突破,是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江泽民总书记对这次会谈给予高度评价:汪辜会谈是成功的,是有成效的,它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1999年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后,两会商谈被迫中断。(3)“陈江会谈”:中断9年之后,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正式重启协商谈判,2008年,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北京再次举行商谈。8、新增“中美建交”,让中美关系的正常化能够形成完整的线索。(1)由来:新中国成立之处,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中国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外交基本隔绝。(2)原因: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多极化的国际格局逐步显现。伴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崛起,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中美关系开始缓和。(3)进程:第4页共4页\n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随后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公告的发表,震惊(动)了整个世界。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毛泽东会见尼克松,周恩来也同尼克松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这样,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随着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1978年12月,美国政府接受了中国政府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即:美国与台湾当局“断交”、废除《共同防御条约》以及从台湾撤军。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此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1979年1月,邓小平访美。)(4)影响: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成为中国外交形势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接着,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样,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5)意义: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有利于两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有利于世界整体的发展。(5)看法: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了压制中国的政策。在今天,最主要是政治上的台湾问题,有时也伴随着经济上的贸易问题,成为阻碍双方关系顺利发展的主要障碍。(6)认识:国家实力是外交的后盾,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利益相悖是国家间冲突的根源。9、新增“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的影响”,侧重于关注对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形式而不是内容的影响。雅典民主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的理论与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的实践,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10、调整“联邦制的权力结构”的表述,明确为“美国联邦制及其国家权力结构”。(1)美国联邦制: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地方各州权力,但各州也有一定的自治权。这样,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国家权力结构:1787年宪法规定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行政三部分。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国家的最高立法权。参议员每州2名,任期6年,每2年改选其中的1/3。众议员由各州按照人口比例选出,任期只有2年。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国家的最高行政权。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每届任期4年。总统对宪法负责,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复议时若以2/3多数再次通过,即为生效。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但都须得到国会的批准方可生效。最高(联邦)法院掌握国家的最高司法权。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除非犯罪,任职终身。(3)历史意义:由此,国家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1787年宪法是近代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它强调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1、将“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政府的成立”,表述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以侧重考查十月革命的过程。(1)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亲自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到11月7日(即俄历十月二十五日),起义工人和士兵占领了彼得格勒的主要战略要地和政府各部。晚上9时45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了进攻临时政府的最后据点——冬宫的炮声信号。次日凌晨,冬宫被占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接着,莫斯科等城市的武装起义也相继取得成功。这次革命因发生在俄历十月,所以被称为“十月革命”。(2)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政府的成立:在攻打冬宫的炮声中,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这次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大会还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选举产生了以列宁为首的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诞生。12、删除了解雅尔塔体制的确立,新增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基本完整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基本线索。(1)形成原因:由于二战后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特别是国家利益(最主要的原因)方面的尖锐对立,造成了以“冷战”对峙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两极化世界政治格局。(2)形成过程:①“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此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美苏“冷战”从此开始。“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就成为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②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针对欧洲国家普遍出现的经济困难,为了帮助西欧恢复经济,美国开始实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以扶持并和控制西欧国家。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作用,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3)最终形成:①北约的建立:1949年,美、加、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北约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它的成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②华约的建立:1955年,苏联和波兰,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等东欧国家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13、新增“理解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可以进一步在新情境下考查学生对当今世界的时事政治的理解与认识。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但至今为止,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也使世界经济全球化与集团化的发展趋势更加明显。必修二14、新增“了解古代中国农具”。这样使“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内容更加完整,形成体系——生产工具的演变、水利事业的发展,农业灌溉工具的发展,土地制度的演变,农业生产的基本形式等,复习中还要注意课本给予的一些图片及其文字说明。15、将“’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扩展为“’一五’”计划”,要求学生更全面地掌握“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时间,取得的成就及其意义等)。(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国内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2)实行: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1953——1956年是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改造时期。)第4页共4页\n(3)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一些旧中国基础十分薄弱或根本就没有的重要工业部门先后建成投产,如: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这些成就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的工、矿业的建设上)(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与合理的工业布局,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16、新增“开放沿海港口城市”,体现了江苏地方史特色,注意江苏的沿海港口城市(南通、连云港)的地理位置及其相关联的知识。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连云港、南通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在这些沿海城市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扩大开展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权,划出一定的区域,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17、新增“法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市场的史实。新航路开辟的同时,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抢占殖民地,进行殖民掠夺。此后,荷兰、英、法等西欧国家纷纷加入殖民争夺的行列。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打败法国,不仅从法国手里获得了北美的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还在印度迅速扩大了殖民势力,侵占了更多的印度土地。(看懂图必修二P27)这样,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都建立了殖民地,逐步建立起自诩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看懂图P32)18、新增“了解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条件”这一考点,并将“了解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发明创造”,扩展为“了解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成就”,使可考查的知识面显得更宽阔,复习中要梳理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条件、发明创造、及社会作用与历史影响。(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条件:①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来源,还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圈地运动的进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并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日益兴旺发达,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使技术革新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这是英国工业革命三个不可或缺的条件。②资产阶级革命后,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成为工业革命发生的巨大动力和可靠的政治保障。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英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这成为发生工业革命的前提。(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①18世纪60年代(1765年),英国人哈格里夫斯发明手摇“珍妮”纺纱机,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②1769年,英国人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1771年,他又设立了第一座水力纺纱厂,近代机器大工业诞生,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确立。③1779年,英国人克隆普顿发明骡机。④1785年,英国人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⑤1785年,英国人瓦特研制成的改良蒸汽机在工厂投入使用。蒸汽机采用了新的能源,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人类历史进入“蒸汽时代”。蒸汽机的使用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使工厂的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随着汽船和蒸汽机车的发明,出现了交通运输的革命。因此,蒸汽机的出现和应用成为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象征。⑥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利用蒸汽机做动力的汽船,成为连接世界各地的重要交通工具。⑦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研制的蒸汽火车机车试运行成功,从此人类陆上交通进入蒸汽动力时代。⑧1840年前后,在英国主要的工业生产部门,特别是机器制造业的机器化,机器生产基本上取代了手工劳动(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这标志着英国首先完成了工业革命。随后法、美等国也在政府的主导下相继完成工业革命。(3)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先进的技术条件。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基本(初步)形成了。(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①电的广泛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成就: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19世纪七十年代,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因发明了耐用白炽灯,成为把发电机原理走出实验室,给人类带来新的光明。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并与次年成立美国电报电话公司。世界开始进入“电气时代”。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另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成就:1885年,德国人戴姆勒和本茨各自独立地制成了以汽油内燃机为引擎的三轮汽车,现代汽车工业由此开始。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以内燃机作动力,把飞机升上天空。③化学工业的发展也令人瞩目。科学家们从煤和石油等原材料中,提炼出多种化学物质,并以此为工业原料,制成染料、塑料、药品、炸药和人造纤维等多种化学合成材料,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也推动了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由于炼钢技术的改进,钢产量大幅度提高,在制造业和建筑业中,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钢材取代原来的木材和铁。(5)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①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扬的雏形开始出现。②16—18世纪中期殖民扩张和掠夺,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地方被卷入世界市场。③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后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了。④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建立。18、新增“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能够为下一考点“了解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作过渡,但是在“新经济政策内容与作用”方面考察能级提高,由“了解”变为“理解”。要求学生更全面的理解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背景:①形势: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在经济领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这些措施后来习惯上称之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内容:①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②实行企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或工业)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的政策;③实行实物配给制,取消自由贸易,粮食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④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规定16—50岁的成年公民,只有完成一定的劳动义务才能领取相应的口粮等(“不劳动者不得食”)。(阅读P94图片资料)(3)作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战时的需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苏维埃俄国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了红军的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稳固了苏维埃政权。(4)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1920年,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2月,苏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这一事件引起列宁等人的高度重视,决定调整政策。由此,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5)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6)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中的“新”:前者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后者利用国家干预经济(有计划地生产)的措施来挽救资本主义。必修三20、新增“宋明理学的影响”和“理解明清时期儒学的新发展”的内容,这与当今社会一些值得关注的热点事件可以相连,值得关注。(1)程朱理学在吸收佛教和道教学说的基础上,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更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这样,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维护封建专制制度与统治秩序起了重要作用,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第4页共4页\n(2)明清之际,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得到空前强化并达到顶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得到缓慢发展。这种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化产生了明清时期活跃的儒学思想。明清儒学思想在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中悄然滋长了这些反对君主专制的早期启蒙思潮。它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开创出了明清思想活跃的新局面,并对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有些主张乃至被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所继承,成为反封建斗争的有力武器。但是,明清时期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也十分微弱,这使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加之,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儒学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这些依然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早期启蒙思想家,最终没能冲破封建儒家思想的藩篱,更没能引发一场反对封建专制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或革命。(如西方的启蒙运动一样宣传发动了法国、美国等欧美资产阶级革命。)21、将“了解古代中国著名的书法家”,扩展为“中国的书法艺术”,使可考查的知识面显得更宽阔,复习中要理清书法艺术的产生历程,及不同书体的特色与名家,并要有意思地记住一些书法代表作。(1)发展脉络: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书、行书、草书,通过众多书法家的努力实践,臻于成熟。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是中国书法常用的五种主要字体。(2)基本特征(注意识别各类字体):a.小篆与隶书均创始于秦朝。秦朝统一文字先为小篆,后来进一步简化为隶书。小篆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隶书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蚕头雁尾”、“一波三折”。秦朝李斯是著名的篆书、隶书大家。b.楷书形成于汉末,盛行于隋唐。楷书字形方正,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具有其他书体不可比拟的实用价值。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最大。唐代楷书步人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成为后人学习、临摹的范式。c.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魏晋以来,草书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大家。(日文写法主要仿自中国草书。)d.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字形多变,笔画简约流畅,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雅俗共赏。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世人喜爱。22、调整“魏源、林则徐师夷思想”,新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使近代中国先进人士学习西方的历程更加完整。(1)魏源、林则徐师夷思想: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书籍资料。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42年,魏源受林则徐的委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这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世界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魏源在该书序言中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林则徐、魏源反映了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重点在军事技术),寻求富国强兵、抵御外侮之道,(“师夷长技以制夷”)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时代先进思想。(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的19世纪60、70、80年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朝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其内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在不改变封建政治制度的前提下,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或挽救)江河日下的清朝封建统治。(3)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特征和阶段:伴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西学东渐”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即“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即“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政治思想,即“德先生、賽先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的过程。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学习“器物”(从先进的军事技术到经济生产),如: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抵抗派、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甲午中日战争后,先是资产阶级康梁维新派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度”的维新变法;后是革命派孙中山学习西方民主共和的辛亥革命。从1915年起,资产阶级激进派陈独秀等学习“思想文化”。(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23、“了解文艺复兴的兴起”调整为“了解文艺复兴”,使可考查的知识面显得更宽阔,复习中就需要梳理文艺复兴的背景、内容、代表人物及作品、影响。(1)背景:十四、五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工商业城市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意大利是古代罗马的故乡,意大利人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遗存,还有机会得到拜占廷帝国保留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典籍。于是,一些对宗教文化钳制思想不满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中找到了充满活力的思想和人性的光芒,从而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打着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因而被人们称为文艺复兴运动。但实际上他们不是在提倡复古,而是在借古代文化之名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实质就是宣传资产阶级新思想新文化的一场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成为自希腊的智者运动以来欧洲出现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2)核心: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土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并抨击救会的腐败,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同时,他们还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追求知识,崇尚理性和科学。(3)成就:主要在文学艺术领域: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被誉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但丁在他的长诗《神曲》中,率先表达了对教会丑恶现象的憎恶,被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新世纪最初的一位诗人”。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是《歌集》,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薄伽丘用第一次用现实主义的笔法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抨击了封建道德的虚伪面目和基督教会的禁欲思想,再次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它和但丁的《神曲》并列,称为“人曲”。16世纪以后,文艺复兴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在许多方面取得累累硕果。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卓越的戏剧家,他创作了《哈姆雷特》等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他借助作品中的人物之口,热情讴歌人的伟大和高贵,称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极富个性,充分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4)意义: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24、调整了“普朗克提出量子论”与“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的顺序,以明确普朗克的成就在先,同时就提醒学生要记住“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时间。(1)16世纪末17世纪初,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2)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提出了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物体宏观运动的规律,创立了经典力学。(3)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创立了生物进化论。(4)1900年,为了解决热辐射理论上的疑点,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理论的假说。(5)20世纪初,美籍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相对论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25、删除“了解20世纪的苏联文学以及亚洲和拉美文学取得的主要成就”,新增“了解19世纪以来的主要美术流派及其代表作”。(1)浪漫土义美术最典型的代表是法国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2)现实主义美术的代表有法国米勒的《播种者》、《拾穗者》等;俄罗斯画家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3)印象画派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早期的法国画家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荷兰“扑向太阳的画家”梵高的《向日葵》。法国画家塞尚擅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4)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是最有影响的现代主义美术大师之一。他的作品《格尔尼卡》通过一系列变形的图案组合,控诉了法西斯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的罪行,着力抒发个人内心感受。第4页共4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