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5.99 KB
  • 2022-08-31 发布

[历史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重点

  • 4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前言 中国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为什么要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一句话,就是要从历史教育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小平同志说过:“要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它不可能,也不需要将近现代史中的各个具体问题展开叙述和论证,而是应该牢牢把握教材的主线,有重点地进行讲述和分析。这个主线就是:“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全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讲述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的历史。这一时期,由于鸦片战争以及其后资本——帝国主义一次又一次的侵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此同时,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斗争。开始是单纯的农民战争,其后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推进了改良和革命运动的发展。中编——讲述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19——1949)这一阶段的历史。这期间,中国的社会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阶段。下编——讲述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即从1949年到今天的历史。这一时期,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过度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起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建设的新时期。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一)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纵观世界历史,没有任何一种古代文明形态像中国古代文明那样,有着数千年绵延不断、独立发展的文明历史。迄今约4000年左右,中国由史前文明阶段跨进文明时代,开始了有文字可考的文明史。在2000年前的秦汉时代,中国又在世界上最早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古代文明的繁荣与拓展,开辟了一个崭新时期。唐代,在先前文化成就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和同化外来文化,把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推向了颠峰。中国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国家。从公元3世纪到公元15世纪以前的1000多年间,中华民族创造并保持了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据统计,在明代以前,全世界重大的创造发明或科学成就约300项,中国就有175项,占总数量的57%以上。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远远走在世界的前列,创造出了封建时代最强大、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从而成为中世纪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n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更使整个西方世界震惊,对欧洲近代文明的嬗变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其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马克思对此作过精辟而生动的描述: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摧毁了封建城堡,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市场(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印刷术改变了中世纪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写字、受高等教育的状况,……。(二)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弱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从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延续了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经济是以地主经济为统治力量,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物质基础的自然经济。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的地位。封建统治阶级从皇帝、贵族、官僚,到一般地主拥有最大部分的土地,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则很少或没有土地。地主阶级对农民剥削的加重,必然会激化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中国的小农经济曾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同时又束缚和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一方面,土地的私有、自由买卖和转让,使土地成为人人可以追逐的财富,此时,还出现了地主、官僚、商人三位一体的独特现象,以至资本不易积累起来,遏制了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正常生长。另一方面,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格局,既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改进、运用、推广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牢固结合,又抑制了城乡独立手工业的崛起,阻碍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广泛发展。中国的封建政治是以高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为基本统治形式。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到1911年辛亥革命为止,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共存在2100多年。这种君主专制政体,曾经推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但是,这种制度阻碍了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原因是:(1)在封建社会后期,为了稳定封建国家的小农经济基础,仍旧推行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把先进的工业技艺视为“奇技淫巧”,阻碍了工商业的广泛发展。(2)采取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使中国发达的私人航海贸易迅速走向衰落,迟滞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步伐。中国的封建文化思想体系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儒学本是孔子创立的学派,自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的政策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这一文化形态,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繁荣,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是,中国封建思想文化形态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了越来越大的负面作用。主要表现为:(1)以儒学为主的文化,是一种反映小生产要求的自然经济型文化,重点探索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缺乏探讨和揭示自然奥秘的传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遏制了近代科学的诞生和独立发展。(2)封建统治者在明清两代推行文化专制政策,在科举考试中,以陈腐死板的八股文为试文规格,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程朱理学为考试内容,借此牢笼封建知识分子。同时还大兴文字狱,禁锢了思想文化领域蕴藏着的巨大活力。综上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造成社会前进缓慢,甚至迟滞。(三)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西方资产阶级从诞生之日起,便用火与剑在全球各地逐渐掀起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汹涛恶浪。到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非洲、美洲、大洋洲的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已经先后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随着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告一段落,西方列强已将扩张的目标转向东方。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国,依仗海上霸主的实力地位,把魔爪伸向世界各地。1600年,英国建立东印度公司。1757年,英国占领了印度最富庶的孟加拉,并以孟加拉为基地,自南而北地对印度进行蚕食。到19世纪中叶便控制了整个印度。1819年,英国又占领了新加坡,1824年侵入缅甸,1838年侵入阿富汗。在印度、波斯等国相继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之后,政治腐败和经济落后的中国,也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直接征服的对象,尤其是英国。因此,中国近代史的演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发生的。 \n二 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一)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中国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有一个逐渐演变的屈辱历程。1工业革命后,英国的资产阶级急于打开中国市场,但是却遇到了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使英国的工业品在中国很难获得销路。相反,中国出口的茶叶、生丝以及其他土特产,却畅销英国和欧洲。自1681~1833年的153年间,仅欧洲船只输入中国的白银约在8千万两以上。这使得西方资产阶级日益感到互通有无的商品贸易惯例和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准则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于是,为打开中国的大门,西方资产阶级便采用鸦片走私来对付中国。21773年,英国商人开始从印度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1800年输入中国的鸦片为4570箱,1838年剧升到4万箱,增加近8倍,英美烟贩从中国掠夺了价值3.4亿银元的财富。由于鸦片的大量输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灾难,也威胁到清王朝的统治地位。于是道光皇帝决定禁烟。1839年6月,林则徐在广州虎门海滩主持销毁英美烟贩交出的2万多箱鸦片,使禁烟运动取得初步胜利。3当时鸦片走私已占英国输华商品总值的55%以上。英国资产阶级为了维护罪恶的鸦片贸易,决定向中国出兵。因此,于1840年6月,英军封锁广东珠江口,中英战争爆发,史称“第一次鸦片战争”。由于清政府的腐败、落后,中国在战争中失利,因此与英方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条约内容为:①中国割让香港;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货物进出口税秉公议定,即协定关税;⑤英国获取领事裁判权;⑥中国给英国片面最惠国待遇。4美国、法国接踵而来,强迫清政府鉴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随后,葡萄牙、比利时、瑞典、挪威、荷兰、西班牙、普鲁士、丹麦等国,也强迫清政府订立条约,“共同分享”在华利益。51854年,英、美、法三国向清政府提出修改原订的诸条约,以增加一些新的特权。如要求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缴子口税;外国公使驻北京等等,这些要求都被清政府拒绝。英法两国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次战争从1856年10月爆发至1860年11月结束,它加快了中国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演变。(二)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半殖民地、是指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本来完整的领土、独立的主权的中国,沦为表面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所谓半封建是指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起了很大的解体作用,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了初步的发展,但同时封建地租剥削与买办资本、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相结合,仍然在社会经济中占据显著优势。从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可以看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以下六大特征:(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2)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的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遭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民主化的严重障碍。(4)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虽已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没有在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5)由于近代中国处在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使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极不平衡,并且帝国主义国家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使得近代中国处于不统一的状态。(6)在资本——\n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农民日益贫困,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三)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地主阶级继续占有土地,掌握着国家的政权。但有的地主因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因军功而升迁为官僚地主,如曾国藩的湘系集团、李鸿章的淮系集团的将领。由于土地兼并的加剧,不少自耕农失去土地,变成贫农或雇农。有的农民流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工人阶级,它的来源主要是城乡破产失业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中国资产阶级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下,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成。其中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他们是大官僚与大买办的结合。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由于原始积累不足,大多数企业规模小,并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压迫,发展缓慢,因此在中国经济社会中不占主导地位。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近代以来,世界上的帝国主义国家,几乎都曾欺凌过中国,其根本原因,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为了使中国在世界上站起来,为了使中国人过上好日子,就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所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必须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就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怎样才能争取独立解放呢?近代中国历史表明,必须首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因为帝国主义列强决不会自己放弃在中国取得的特权,封建势力也决不会放弃自己控制的政权。所以,只有通过革命争得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以后,中国人民才有可能进行现代化建设,才能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一军事侵略(1)发动侵略战争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首先是进行军事侵略。从1840年以来,它们发动了多次战争。例如: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2)侵占中国领土列强们通过侵略战争,割占中国土地,强租中国港湾,并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鉴订《南京条约》,把香港割让给英国。1860年,又通过中英《北京条约》,割去九龙半岛南端的尖沙嘴和昂船洲。——1849年葡萄牙占澳门半岛。——1858年沙俄强迫清政府鉴订《瑷珲条约》,割去大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领土。1860年通过鉴订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土地。1864年又强迫清政府鉴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中国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1881年,通过《改订伊犁条约》,割去中国7万平方公里领土。综上所述,沙俄共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n——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鉴订《马关条约》,割去台湾和澎湖列岛。——1898年德国强租山东的胶洲湾,把山东划为其势力范围。(3)勒索财富通过侵略战争,列强们向中国勒索巨额赔款。如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强迫清政府交纳广州赎城费600万元(银圆)。后又通过《南京条约》攫取赔款2100万元。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各得赔款800万两白银。甲午战争时,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强迫中国赔款2亿两白银,再加上赎辽费3000万两,威海卫日军守备费150万两,共计23150万两,这相当于清政府三年的财政收入。 二政治控制为了统治中国,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政治上采取的主要方式,就是控制中国政府,操纵中国的内政、外交,把中国的当权者变成他们的代理人。(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鸦片战争期间,外国侵略者还只是通过中国内部的妥协派贵族大臣如琦善、耆英、伊里布等人,来对清政府施加压力和影响。其次是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这是《天津条约》的一项重要内容。他们可以经常教训清政府的大臣们,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等等。第三是列强们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第四是为了控制中国的政治,把持中国的海关,使得中国海关的高级职员全部由外国人来充任。如英国人赫德,自从1863年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开始,直到1908年才回国,掌握中国海关大权40年之久。(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为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列强们不仅向清政府提供军火、船只,还派外国军官指挥“洋枪队”,甚至有陆海军参战。(3)扶植、收买代理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满族贵族奕忻、文祥等,得到列强支持,负责对外交涉事务。为镇压太平天国,也曾扶植过曾国藩、李鸿章等湘系、淮系军阀,并帮他们购买洋枪、洋炮。 三经济掠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除强迫要中国支付战争赔款外,还有以下形式:(1)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关税自主权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主权。自《南京条约》后,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1843年竟把进口税率压低到5%。1858年的《天津条约》规定,洋货只要在海关交纳2.5%的子口税,就可在中国内地通行无阻。这样一来,民族经济遭到打击。(3)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据统计,1865年至1868年间,每年平均入超750万海关两。1890至1894年,每年平均入超更增加到3400万海关两。由于洋货的大量倾销,使得中国的民族企业的产品和手工业品受到排挤。帝国主义列强还利用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办工厂、办银行、修铁路、开矿山等,压制了中国微弱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在中国近代工业中,外国资本很快形成了垄断。据统计,1913年,外国资本占机械采煤投资总额的79.6%;占新式采铁和冶铁企业总投资的100%;并控制了41.2%的纱锭和49.6%的布机。除此,列强还控制了中国现代交通业。在中国境内,绝大部分铁路都由外资经营。如1911年的统计,全国9618.1公里铁路中,外国控制达8952.5公里,占93.1%。。\n 四文化渗透列强们为了宣扬殖民主义的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意志,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般采取以下方式:(1)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小结: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近代中国所带来的,就是以上分析的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等四方面,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第二节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侵略的斗争反抗外来侵略,可以从两方面来看:(1)人民群众反抗外来侵略——1841年5月,由于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掠暴行,激起了当地乡民的义愤,数万人与英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后期,曾多次重创英、法侵略军。1862年5月,太平军在江苏奉贤(今属上海市)击毙法国侵华海军司令卜罗德;1863年1月,在绍兴打死“常捷军”统领勒伯勒东。——1867年美国海军入侵台湾,副舰长马肯基被高山族人民击毙。1874年日军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日军侵犯台湾,同样遭到高山族人民的迎头打击。——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香港中国造船工人罢工,拒绝修理受伤的法舰,码头工人不运送法货,等等。(2)爱国官兵反抗外来侵略——1859年6月英法联军大举进攻大沽炮台,守军沉着应战,击伤、击沉多艘敌舰。   ——1884年8月法舰进犯台湾基隆,10月又进犯淡水,都被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击退。1885年初,法舰炮轰浙江镇海炮台,也被守军击退。3月,在中越边境镇南关,老将冯子材(70岁)大败法军。在抗击外敌入侵中,不少爱国将领英勇献身。如: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江南提督陈化成、提督史荣椿、乐喜、舰长邓世昌、林永升等。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目的是要瓜分中国,灭亡中国。19世纪后期,欧洲列强已将非洲瓜分完毕(94.4%),而亚洲大部分也被瓜分。因此便积极展开对中国的瓜分。19世纪70~80年代,英国从印度侵入西藏,又从缅甸入侵云南。法国从越南侵犯广西。俄国从中亚入侵新疆。日本吞并琉球、侵犯中国台湾。他们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要瓜分中国。但是,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并未实现。其原因为:(1)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是一个重要原因。(2)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打击并教训了帝国主义,使他们不敢为所欲为地瓜分中国。  第三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原因\n从1840年到1919年的8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了无数次的侵略,但中国人民都作了无数次的英勇反抗。我们从不同角度可看到,这些反抗推动了历史的前进,成为中国人民在走向新的更高形式斗争的一个必经阶梯,成为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的奠基石。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民族掀起了新的觉醒浪潮,爱国主义得到了新的昂扬,要求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这80年中,反侵略战争都失败了,究其原因有二:(1)社会制度的腐败从1840年开始,中国的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王朝大都昏庸愚昧,许多官员贪污腐化,不少将领贪生怕死,临阵脱逃。这些官员一怕洋人,二怕群众,常常压制与破坏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下面看几个例子:——鸦片战争中,昏庸的清政府对禁烟抗英的大臣林则徐、邓廷桢等人革职查办,而对敌主张妥协的大臣琦善则大加重用。——中法战争后期,爱国将领冯子材指挥清军在中越边境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和凉山大捷,可清政府当权派却接受法国条件,鉴订了《中法新约》。——中日甲午战争期间,1894年清政府为筹办慈禧太后60大寿庆典,提用户部饷银和边防军费,同时挪用海军军费。这年11月7日,日军攻陷了大连,可是慈禧太后正在庆寿,大宴群臣,并且皇帝与大臣们听戏3日,不问国事。(2)经济技术落后经济技术和武器装备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又一原因。以鸦片战争为例,当时清廷有常备军80万,而英国当时只有20万军队,用于侵华的远征军仅2万人,但军队素质和武器装备却相差悬殊。当时清兵所用武器仍是刀、矛、弓箭,火器也不过是鸟枪、抬枪。而英军普遍使用步枪,大炮的杀伤力也强。鸦片战争中的情况是这样,其他的反侵略战争的情况也类似。因此经济技术的落后,是造成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是,这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因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性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 二 民族意识的觉醒反侵略战争的失败,教育了中国人民,促进了人们去思考、探索和奋起。中国的官吏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爱国之士,他们研究国际形势,总结失败的教训,收集、翻译外国报刊、杂志,来获取世界知识。例如林则徐、魏源、王韬、薛福成、马建忠等人,以及甲午战争后出现的康有为、严复等人,力尽千辛万苦,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1)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剧烈动荡。清政府为了支付庞大的战争费用和赔款,加紧了对人民的剥削,地主、官僚、贵族加剧了土地的兼并。从1846年到1850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连续发生灾荒,外敌侵略和清政府的黑暗统治,使得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鸦片战争后的10年间,各族人民的起义和斗争几乎遍及全国,其中以广西、广东、湖南三省的声势最大,而广西又成为全国农民起义的中心。1843\n年,洪秀全开始拜上帝。随后,他从家乡广东进入广西,为反对满清的腐朽统治,创立了拜上帝教。1851年1月11日,他所领导的拜上帝教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举行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太平天国把中国几千年来广大农民梦寐以求的“太平”思想与西方基督教教义中人人平等的“天国”相结合,经过两年多的战斗,队伍由1万多人发展到20余万人,浩浩荡荡,以摧枯拉朽之势,于1853年3月20日攻克南京,定为首都,改名天京。(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采取了许多措施,特别是在1853年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它按照“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规定把全部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给广大农民。在分配方面,实行绝对平均主义。农副产品等,除留足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其余都归国库。逢到婚娶弥月喜事所需的银钱和粮食,都由国库开支。鳏寡孤独、疾病残废者都由国库开支。《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当时广大贫苦农民强烈反对地主阶级剥削,以及获得土地、追求平等平均的理想社会的愿望。但是,这是以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光制订的绝对平均主义方案,它不可能使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这个方案是空想的、落后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1859年烘仁旰从香港来到天京,被封为干王,总理朝政,不久便提出《资政新篇》。内容为:在政治上,强调中央集权,厉行法制,反对结党营私,学习西方制订法律、制度。在经济上,大力提倡机器生产,兴办近代交通运输业,积极采用近代西方科学技术,实行专利制度,保护和奖励私人资本。在文化和社会改革方面,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禁止抽鸦片,改革文风。在外交上,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严禁鸦片入口,强调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资政新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它试图用模糊的资产阶级理想来代替农民中原有的平均主义理想,具有进步的意义。但这些构想,不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也不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土地问题的要求,同时还由于当时的战争环境,使它无法付诸实施。(3)天京事变和太平天国的败亡1856年夏,太平天国在军事上的发展达到了颠峰,但是在政治上却逐渐陷入了停滞状态。这时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思想在发生蜕化,一些人在生活上追求享乐,在政治上争权夺利,终于在1856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在这场变乱中,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以及2万多太平天国的将士,在相互残杀中丧生。翼王石达开离开天京,率部独立作战,最后在四川大渡河全军覆灭。“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胜利走向衰落的转折点。为了挽救危局,洪秀全提拔了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青年将领,但是,此时已无法从根本上挽回败局。1864年6月,洪秀全病故。7月,天京被湘军攻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 二 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1太平天国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太平天国起义以急风暴雨之势,先后攻克600余城,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14年之久的政权。2太平天国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势力,打破了西方殖民主义者要把中国殖民地化的企图。3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4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三 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客观上: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用极其残暴的手段绞杀了中国的革命。\n主观上:由于太平天国起义是一次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它始终不能摆脱旧式农民战争的局限性。因此,太平天国的领导者没有也不可能制订一个明确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另外,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发动、组织群众的,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危害。太平天国的历史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如果没有工人阶级的领导,是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 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 洋务运动本质上是地主阶级内部的自救运动。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忻、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创办一些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建立新式海陆军,派遣留学生等。人们把这些官员称为“洋务派”。“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为了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用以镇压农民起义军,同时也借此加强边防、海防。他们的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一洋务事业有三方面:1兴办近代企业1890年以前,全国共创办了20个军工局厂,规模较大的有5个:——1865年,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金陵机器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福州船政局;——1867年崇厚在天津建立天津机器局;——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湖北枪炮厂。在创办过程中,由于资金短缺,原料供应不足,交通运输落后等原因,又创办20多个民用企业,重点是采矿、冶炼、纺织、航运、铁路、电讯等。这些企业多数采取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等形式。2建立新式海陆军。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创办新式学堂30多所,类型有三种:一是翻译学堂;二是工艺学堂,培养电报、铁路、矿务、西医等专门人才;三是军事学堂。 二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1“洋务派”兴办近代企业,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某些促进作用。2办学堂、派留学生等,对传播近代科学技术知识、培养科学技术人才方面,也起了积极作用。3洋务运动时期,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西方技术不再受到排斥,这会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三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1 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封建主义思想指导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这就决定它必然会失败。因为新的生产力是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相容的。他们既要发展近代企业,却又采取垄断经营,用以压制民族资本。2 洋务运动对外国有依赖性\n兴办企业依赖外国来达到“求富”、“自强”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3 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因为创办的新式企业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却是封建衙门式的。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其管理也是由政府“专派大员”,商人没有发言权,并且还要承担企业亏损。大小官员既不懂生产技术,又不懂经营管理,无法使企业正常运行。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 一 戊戌维新运动 1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甲午战争以后,空前的民族危机激起了全国范围内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前列的,正是代表民族资本主义要求的知识分子,他们提倡向西方学习,并使人们形成一个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戊戌维新运动的领导人是康有为,他是近代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进中国人之一。康有为,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从小接受传统的封建教育,深受儒家思想熏陶……(见教材P118页)为了变法维新,除康有为外,还有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采取了下列办法来宣传变法维新主张:(1)向皇帝上书;(2)著书立说;(3)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4)办学会;(5)设学堂;(6)办报纸。2 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的论战论战的内容集中在以下三个问题:(1)要不要变法;(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3 “戊戌变法”的夭折光绪皇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于1898年6月11日,宣布开始变法。在103天中,颁布了110多道改革诏令。其内容包括:(1)经济方面: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铁路矿务总局,各省设立商务局。保护和奖励工商业,提倡民办新式企业,筑路开矿,组织商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等。(2)政治方面:设立制度局,取消闲散重叠的衙门,澄清吏治,提倡廉政,广开言路,允许百姓向皇上上书等。(3)军事方面:设厂制造军火,精练海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练洋操,习洋枪等。(4)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设学校,开办京师大学堂,允许建报馆、学会等。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作为大地主的政治代表,腐朽的生产关系的维护者,极端仇视新政,根本不把光绪皇帝放在眼里。在推行新政的过程中,慈禧接二连三地打击新政,终于在1898年9月21日发动政变,推翻新政,囚光绪于中南海的瀛台,慈禧重新“训政”。继而搜捕维新派人士,康、梁二人逃亡国外,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弟、康广仁、杨深秀等6人被杀,时称“戊戌六君子”。政变后,新政措施中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外,其余全被取消。“戊戌变法”中途夭折。 \n二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1 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他们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国人民的觉醒。(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革新运动。他们主张改革君主专制制度,用君主立宪制来取代君主专制制度,虽未成功,但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4)戊戌维新运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行新政期间,颁布了发展民族工业和科学文化的诏令,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有一定的刺激作用。2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这次失败反映出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和以慈禧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维新派既没有严密的组织,也没实权和军队,更没发动群众。他们自身的局限性表现为:(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只是幻想依靠光绪,并通过合法、和平的手段,来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逐步实现君主立宪。(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他们幻想西方列强来帮自己变法维新。(3)惧怕人民群众。他们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里。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要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来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一场革命的发生,都是客观历史情势的要求,是历史的必然。这个历史条件就是“统治者已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下层民众也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当时的客观形势表现为:外部: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并没有停止,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内部:收回利权,抢米风潮,会党起义,下层民众的抗捐抗税斗争风起云涌,阶级矛盾尖锐,清政府自身又陷入财政困境。这种形势正如孙中山所说,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也从根本上彻底腐朽了”。革命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下面我们作些分析:《辛丑条约》鉴订后,中外反动势力进一步勾结,帝国主义列强采取“以华治华”的政策,扶植并利用清政府,加强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在清朝的最后几年里,各种旧税一次又一次地追加,而巧立名目的新税更是层出不穷。各级官吏还要从中中饱私囊,致使民怨沸腾。由于中外反动势力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据统计,从1902年至1911年,各地的民变多达1300余起。这足以说明,人民群众已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2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为了摆脱当时的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月宣布实行“新政”。内容包括: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裁撤绿营,建立新军;奖励工商,颁布商法商律;鼓励留学,废除科举考试。并于1906年清政府又宣布“预备仿行宪政”\n。此时的清政府已陷入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3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据统计,从1895~1911年间,新开设的民族资本厂矿多达416家,资本额超过8000完万元。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的代言人和他们的经济利益维护者。这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这些骨干中,不少人是从国外留学归来的,他们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思想,不少人在民族危难之际,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 二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1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1894年孙中山准备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主张,并北上天津,希望递交李鸿章,但被拒绝。同年他赴檀香山组织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并筹划反清起义。1904年他发表了《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指出只有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这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2 资产阶级革命的宣传与组织在传播民主革命思想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家和宣传家。章太炎、邹容、陈天华就是杰出的代表。章太炎早年就参加了维新变法的宣传活动,戊戌变法失败后,他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他于1903年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强调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19岁的邹容发表了《革命军》一书,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中华共和国”。该书被誉为中国近代的《人权宣言》,风行于海内外,销售逾百万册。陈天华在1904年用通俗流畅的文笔写下了《猛回头》、《警世钟》两本小册子,慷慨激昂地宣传反帝爱国的革命思想,影响极大。以章太炎等三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都围绕一个主题,即“中国向何处去?”他们向人们揭示了民族危机的严重性,指出了中国被“瓜分之祸”、“亡国灭种,就在眼前”。从1902年起,章太炎等人便以《苏报》为园地,积极鼓吹反清革命,还推荐邹容的《革命军》。当时的清政府勾结帝国主义于1903年6月在上海查封了《苏报》,将章太炎、邹容关进了监狱,(《苏报》创刊于1896年,馆址设于上海公共租界)。随着爱国运动的兴起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从1904年开始,出现了10多个革命团体,如湖南革命党人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在长沙成立华兴会;同年6月,“科学补习所”在武昌成立;同年冬天,在上海成立光复会。此外,1914年前后,还成立了爱国会(在上海)、江西的自强会、安徽的岳王会、四川的公强会、贵州的科学会、云南的誓死会等。这些革命团体的成立,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作了重要的组织准备。 三 三民主义学说1905年7月,全国各革命团体的代表集中于日本东京,为了研究成立一个统一的组织。我国内地18个省,除甘肃以外,均有代表参加。大会公推孙中山为会议主席,新团体定名为“中国同盟会”。会上一致推选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同盟会的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诞生。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它是三民主义的基石,其内容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n。也就是说:一是要以革命的手段来推翻清朝政府;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但是,纲领中的民族主义没有从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同时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的对象。民权主义:它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它是以“建立民国”为主要内容,就是要推翻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权主义虽然强调建立民主共和国,但却忽略了劳动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这就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解决社会问题的纲领,它以“平均地权”为具体内容。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产生是“因为没有解决土地问题”。“平均地权”的具体实施办法,是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全国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但是,他的“平均地价”的主张,没有正面触及到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 四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从1905年~1907年间,围绕革命还是改良的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在《民报》与《新民丛报》上,展开了一场大论战。主要论题为:1 要不要用革命的手段来推翻清王朝?2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3 要不要社会革命?革命派在论战中,一是阐发了革命的主张。革命派认为要“爱国”就必须推翻清政府。二是指出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只有“兴民权,改民主”,建立民主共和国才是中国的出路。三是革命派强调,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组织的最大祸根,就是土地掌握在地主手里,惟有实行平均地权的政策,中国才能进步。通过论战,揭露了改良派的种种谬论,划清了革命与保皇的界限,辩明了革命的道理,使许多知识分子站到革命旗帜下来,从而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 封建帝制的覆灭1 各地的武装起义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起义是在1906年12月的萍浏醴起义,但终因起义军寡不敌众而失败。随后,孙中山又在群众基础较好的地区,先后发动了6次武装起义:——1907年5月的广东潮州黄岗起义;——1907年6月的惠州七女湖起义;——1907年9月的钦州、廉州防城起义;——1907年12月的镇南关起义;——1908年3月的钦州马笃山起义;——1908年4月的云南河口起义。辛亥革命前夕,同盟会又发动了一次最著名的起义,即黄花岗起义。该次起义是由革命党人黄兴率敢死队120余人,结果大部革命党人牺牲,72位烈士被葬于黄花岗。这些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它在政治上有力地打击了清政府,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由于革命形势已经成熟,湖北的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起义。因为武汉是帝国主义在华的重要据点,又是清朝反动统治的一个中心,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到武昌起义前夕,新军中已有五、六千人参加了革命组织,占湖北新军总数的1/3。1911年10月10\n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一夜就占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并且在3天之内就光复了武汉三镇,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武昌起义成功的消息,很快传遍神州大地,各地革命党人纷纷响应,夺取政权。有些省的清政府旧官吏也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在一个月内,就有13个省(包括上海)以及其它省的一些州县也宣布起义。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终于灭亡。2 中华民国的建立1911年底,众望所归的孙中山从海外归国,到达上海,被聚集在南京的各省代表选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到南京就职,宣布“中华民国”成立。3日,黎元洪被选为副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这个政权中占有领导和主体的地位。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2)辛亥革命的胜利,给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使帝国主义以清王朝为驯服工具长期控制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企图破产。(3)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4)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5)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1 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的流产南京政府只存在了3个月便夭折了,北洋军阀的首领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2 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袁世凯所建立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在政治、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压迫人民的措施。政治上:(1)北洋军阀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全部政权都集中操纵在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军阀手里,他们决不容忍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2)军阀们为了实行专制统治,不惜投靠帝国主义。袁世凯统治时期,出卖路权、矿权,并大肆借款,鉴订众多的不平等条约,典型的是与日本鉴订了(1915年5月)损害中国利益的“二十一条”。(3)为了达到专制独裁的目的,军阀们公然进行帝制复辟活动。经济上:北洋军阀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1)采用各种手段来兼并土地。如袁世凯在河南彰德县占有土地4万亩;奉系军阀张作霖在东北占有土地达150万亩。(2)军阀与官僚们操纵、垄断财政金融和工业、运输业,使有些军阀拥有数百万、数千万的财产。思想文化上:尊孔复古思想风潮猖獗一时。中国重新落入黑暗的深渊。 \n二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孙中山在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这一段斗争中,功不可磨。但是,他并没有找到中国的出路,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陷入绝境,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再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前进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第一,从客观上来看,敌人的力量太强。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十分凶恶,这两个敌人勾结起来,相互配合,为维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拼死与革命为敌。第二,从主观上来看,是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很多弱点,这也是失败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2)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3)没有坚强的革命组织作为团结革命力量的坚强核心。同盟会组织松懈,内部派系纷杂,在革命胜利时已四分五裂。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挽救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也没有能力来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个时期,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期间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 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1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已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并且欧洲是世界的中心。而外国在华的势力中,英国占主要地位。由于各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激烈争夺,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大战的结果是德国战败,英法战胜,美国和日本作为世界大国而兴起,这时,日本侵略势力已构成对中国的主要威胁。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给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广阔的前途。并且于1919年3月,列宁所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帮助一些国家创建共产党(包括中国在内)。亚、非、拉人民逐渐觉醒,开始进行反帝斗争的民族解放运动。因此,从1919年以来,中国的历史就是在这种时代条件和环境下进展的。2 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及其胜利1929——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被激化,这些矛盾包括: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的,占世界人口4/5的60多个国家卷入了这场战争。战争发动的时间是:——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武装占领中国东北,随后于1937年7月7日,对华发动全面的侵略战争。——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从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展开。世界人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大战的结果是:\n1945年5月7-8日,德军代表先后在西方盟军司令部和苏军司令部无条件签署投降书(欧洲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1945年8月6日、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琦投下原子弹,8月8日苏联又对日宣战。结果于8月14日,日本向盟国投降,并于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3反法西斯战后的国际局势战后的政治形势出现了新情况:(1)在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德、意、日法西斯被彻底打败;战胜国中,英、法的势力被削弱;美国成为世界的霸主。(2)苏联成为与美国抗衡的世界一流强国。亚洲的东部、东南部和欧洲东部、中南部出现一些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国家。(3)亚、非、拉以及太平洋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殖民主义体系急剧瓦解。战后的政治形势说明,近300年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为美苏两极格局所代替。在这基础上,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对立的阵营。二 “三座大山”的压迫“三座大山”指的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它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辛亥革命失败后的一段时间,中国反动势力的政治代表,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政府。取代北洋政府而统治中国的,是由国民党控制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1 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北洋政府是以帝国主义列强为靠山,而国民党政府也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建立的。从1927年国民党政府成立到1937年芦沟桥事变之间的十年间,帝国主义的经济势力在中国得到进一步扩展。让我们看看以下数据:抗战前夕,在重工业方面,外国资本控制了煤产量的55.2%,冶铁工业的95%,石油工业的99%,发电量的77.1%。在工业和运输业中,外国资本占到71.6%,而外国银行资产也比华商银行多1/3。这期间,外国资本不仅垄断了中国的重工业、交通运输业,而且还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金融和部分轻工业。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军占领的沦陷区,成为日本工业的原料基地,如华北煤产量的65%都被运往日本。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取代了日本在中国的地位,大量的美国剩余物资涌入中国市场。据统计,1946年在中国的进口商品中,从美国进口的(除军火外)占57.16%,而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商品(如桐油、矿砂、猪鬃等原料)占出口总植的38.71%。由此看来,打破外国垄断资本的控制,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就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首要任务。2 封建经济在中国占优势地位(1)农民受地租的盘剥:在当时的中国,大部分土地为地主及旧式富农所占有,只有少部分土地为农民所有。据1934年的统计资料,全国22个省区的实物地租,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为45%左右,在有的地区可高达70%。(2)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3)沉重的赋税:包括田赋、盐税、兵役税、劳役税等。1937年,全国杂税名目多达1756种之多。3 官僚资本的膨胀官僚资本是中国的垄断资本,它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它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便成为国家垄断资本。而其垄断活动开始于金融业方面,控制银行,发行“法币”(滥发纸币,造成通货膨胀);发行内债;垄断对外贸易;对工业实行垄断性掠夺等。因此,解放前夕,官僚资本已占到整个工业资本的2/3。他拥有电力的67%,煤炭产量的33%,水泥产量的45%,纱锭设备的40%\n,糖产量的90%,轮船吨位的45%,公路、铁路、航空的100%。所以说,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障碍。因此,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就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4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处境民族资产阶级所经营的都是一些中等规模和小规模的资本主义经济,它的发展在当时受到多方面的阻碍。(1)外国资本的压迫;(2)官僚资本的排挤;(3)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4)军阀官僚政府的压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1)它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如1949年现代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加上工场手工业也只23%。而在这少量的现代工业中,民族资本经营的又只是非主体部分。(2)在民族工业中,工业资本所占的比重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的比重大。如抗日战争前,民族资本中,工业资本只占20%。(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轻纺、食品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在技术和设备方面,依靠外国垄断资本和国内的官僚资本。据1949年的统计,在资本主义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的生产只占18.5%,而其中机器的生产只占1.4%。(4)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规模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5)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当一部分民族资本家的前身是官僚、地主。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民族资产阶级带有双重性。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它可成为反帝、反封建的力量,而在另一个时期也可成为买办资产阶级的帮凶。 三 两个中国之命运1 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第一种政治力量是地主、买办大资产阶级(1927年后形成官僚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是民主革命的对象,其代表是北洋政府和国民党统治集团。他们的建国方案是: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第二种政治力量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一种中间势力,是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他们的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和某些无党派的民主人士。他们的建国方案是:主张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第三种政治力量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他们的代表是中国共产党。他们的建国方案是:中国人民应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然后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2 两种基本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具备现实性,因此可供选择的只有第一和第三方案。(1)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①帝国主义不答应\n帝国主义来到中国,长期以来压迫中国人民,掠夺中国的资源、财富,把中国看成倾销商品和投资的场所,发展他们自己的资本主义。如果中国能发展成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它就要在平等的基础上与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这是他们决不容忍的,他们决不会让中国变成他们的竞争对手。②封建势力不允许蒋介石国民党集团迫害民主党派。③民族资产阶级过于软弱由于力量软弱,又提不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无法动员广大的农民群众,并且又没掌握军队。(2)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是没有前途的。这是地主、买办阶级的建国方案,它违背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广大人民的唾弃。(3)建立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这个方案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广大利益,为中国的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所接受。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 北洋军阀的统治北洋军阀是在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起来的买办的反动政治武装集团,当时统治中国的,就是北洋军阀所控制的政府。在袁世凯当权时,中国形式上是统一的。1916年,当袁世凯称帝败亡后,中国便陷入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二:第一,中国当时主要是地方性的农业经济,没有形成统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第二,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采取这种分裂剥削政策。军阀割据,战乱不断,使人民受灾受难,使中国经济遭受极大破坏。 二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1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个运动被称为新文化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这个运动是从1915年9月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开始的。2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在《新青年》上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也就是说,新文化倡导者提出: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3 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1)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不能给人民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2)依靠少数人的呐喊和宣传来改造社会环境所产生的思想是不可能的。(3)当时的领导人物还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看问题不全面。在先进分子中,有少数人如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对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某些怀疑,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较充分地暴露出来。第二,中国人民学习西方的努力屡遭失败,使人们怀疑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实现的可能性。\n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分成两个潮流。一部分人(如李大钊)继承了它的科学和民主精神,并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另一部分人(如胡适),则沿着资产阶级道路走下去了。 三 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它推动了中国的先进分子应该把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它是怎样推动中国先进分子作这种转向的呢?第一,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的启示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用社会主义思想来指引自己走解放之路。第二,社会主义的俄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在中国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他从爱国主义的立场出发,从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四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发生的历史条件是:1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工人阶级的力量也进一步成长起来。五四运动前夕,中国的产业工人已达到200余万人。2新文化运动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3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获胜的协约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北洋政府也派代表参加,并向会议提出三方面要求:①取消列强在中国的某些特权;②取消日本与袁世凯鉴订的“二十一条”;③要求收回德国在山东侵占的各种权益。这三项中,前两项遭到拒绝。消息传到国内,激起群愤,爆发了震动全国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它把中国近代革命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第二,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显示了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第三,五四运动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第四,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 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1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有三方面:一是“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其代表人物是李大钊、陈独秀等;二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其代表人物是毛泽东;三是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其代表人物是董必武等。2 早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有以下特点:(1)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n(2)注重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来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3)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人民相结合的思想。 二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1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辛亥革命以后,许多原先的革命党人,有的消极隐退,有的甚至蜕变为军阀、官僚、政客。成立一个新的政党来领导革命,成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1920年4月,经共产国际批准,俄共(布)远东局派维经斯基和杨明斋来华,与北京的李大钊和上海的陈独秀取得了联系,介绍了苏俄和俄共的情况,并认为中国已具备了建立共产党的条件。1920年8月,在上海建立了中国工人阶级最早的组织,参加者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并推陈独秀为书记。接着于1920年10月,李大钊、张国焘等在北京成立北京支部,李大钊任书记。从1920年秋至1921年春,董必武等在武汉,毛泽东等在长沙,王尽美等在济南,谭平山等在广州,都先后成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2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中国共产党的这些早期组织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2)到工人中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3)进行关于党建问题的讨论和进行实际的组织工作这些活动的开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三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1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举行,由于暗探注意,最后一天改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参加大会的代表12人,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等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大会确定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的革命军队来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2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历史特点:(1)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和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它所接受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2)中国的工人阶级,长期受“三座大山”的压迫,有坚强的革命性。因此,中国的工人阶级根本不可能进行和平的议会斗争。党成立的重大意义:(1)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她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2)党的成立,使得一切反动势力感到深深的恐慌。经过28年的斗争,她就成为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这段历史告诉人们。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前进中的新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力量。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 制订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立即展现出新的面貌,其表现为: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告诉人们要分清敌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n第二,明确提出要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革命斗争中应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这也是革命成败的大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组织和推动下,从1922年1月香港海员工人罢工到1923年2月的京汉铁路工人的罢工,在中国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在13个月里,全国发生大小罢工100余次,参加罢工的人数约30万人。 二 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1 国共合作的形成——1923年2月7日的京汉铁路大罢工遭到北洋政府的镇压,中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这时,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取得革命胜利,应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力量,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1923年6月,中共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作出了正式决定。——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①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民族独立,对内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②在民权主义中,强调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③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还应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因为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民主革命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这次大会,国民党还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2 大革命的准备与进行(略)3 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的作用(1)中国共产党为大革命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政治口号。(2)中国共产党发动并组织了人民群众投身到大革命中,使大革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空前广泛的群众运动。1927年4月中共召开五大时,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会就拥有280万会员,农会则拥有972万会员。(3)大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革命战争。共产党帮助了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并为提高军队素质做了大量的政治工作,提高了部队的凝聚力、战斗力。4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1927年3月国民革命军占领南京后,英美军舰借口保护侨民,炮轰南京,中国军民大受伤亡。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共政变,以“清党”为名,在我国东南各省大规模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同年7月15日,当时担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对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进行屠杀和搜捕。这一来,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1)客观原因:——反革命力量的强大;——资产阶级动摇,统一战线分化;——蒋、汪集团被帝国主义、地主、买办阶级拉进反革命营垒。(2)主观原因:共产党在大革命后期,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对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放弃了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另外,中国共产党还处在幼年时期,还难以摆脱当时共产国际的某些错误的指导思想,这些对陈独秀的右倾错误起了直接作用。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是未来革命胜利的一次伟大的演习。它同时还告诉我们:为了革命取得胜利,中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牢固掌握领导权;必须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必须发动和联合农民;必须建立革命武装;必须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自身建设。\n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一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 国民党统治的建立1927年“七一五”政变以后,国民党的南京政府和武汉政府互相对峙,几经周折,南京政府于1928年2月改组,武汉政府不复存在,军队继续北伐,并于6月进驻北京、天津。此时奉系首领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国民党在全国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国民党的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统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建立庞大的军队据1929年3月的统计数据,“全国军额达二百万”。各县还有地方武装——保安队,用以控制、监视人民。2 建立特务系统隶属于国民党中组部的调查统计局(“中统”)和隶属于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的调查统计局(“军统”),其任务就是暗杀、绑架革命者,破坏革命运动。3 大力推行保甲制规定十户为甲,十甲为保,以禁锢广大的人民群众。4 厉行文化专制查禁进步书刊,监视进步作家,剥夺了人民群众的言论自由。国民党政府就是通过这些手段,来维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二 土地革命战争1 大革命失败后,革命转入低潮在国民党统治下,共产党被宣布为“非法”,党的活动转入地下,党的领导和党员被捕、被杀。据中共六大统计,从1927年3月至1928年上半年,被杀的共产党人和群众达31万多人,其中党员约2.6万多人。党员人数由中共五大时的57900多人,锐减到10000多人。工会、农会被大量查禁、解散,工农运动走向低潮。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共产党人没被杀绝,没被吓倒。此时,教育家徐特立、文学家郭沫若、国民革命军中的领导贺龙、彭德怀等,都加入了共产党。但是,革命道路如何走?2 武装斗争的开展1927年7月,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决定:①将部队向南昌集中,准备起义;②组织湘、鄂、赣、粤等四省的农民秋收暴动;③召开中央会议,研究新时期的方针和政策。同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并选瞿秋白为书记。这次会议,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转折。——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率2万多北伐军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在攻打长沙时受到挫折,起义部队南下,于10月7日抵达江西省宁冈县的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历程;——12月11日,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等领导了广州起义;\n——还在海陆丰、琼崖、鄂豫边、赣西南、赣东北、湘南、闽西、陕西等地区,领导了近百次的武装起义。 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1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从国际共产主义的历史来看,革命工作应以城市为中心,这是当时全党的共同认识。但是从现实来观察,占领城市的起义很快就失败了,而这些起义失败后剩下的队伍,逐步转移到农村,在那里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和创建工农红色政权。1928年6月召开的中共六大,在继续把城市工作的复兴视为革命高潮到来的决定条件的同时,肯定了农村根据地和红军是决定革命新高潮的更大的发展基础和重要力量。1929年9月,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更指出:“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192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1月又写了《井冈山的斗争》,提出了在党的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明确提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必须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指出建立红色政权对于夺取全国胜利的重要战略意义。到1930年初,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建立了十几块农村根据地,红军发展到7万人,连同地方武装共约10万人。毛泽东同志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应着重说明以下三点:第一,从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分析了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原因: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表现为,中国是一个同时受几个帝国主义间接控制的半殖民地大国,各帝国主义国家间发展的不一致,利益的不一致以及他们采取的分裂剥削政策,势必造成中国统治集团内部的不统一,造成军阀割据与军阀混战。军阀割据又会在中国造成若干个几派军阀势力都未能顾及或统治力量薄弱的“空白”区域,这就使得无产阶级有可能在四面白色政权的包围下,充分利用反动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与统治链条中的空隙,在敌人统治薄弱的环节——偏远的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并长期存在下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表现为,中国是一个半封建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地方性的自己自足的农业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优势,帝国主义难以在偏僻的农村形成直接支配的经济力量。农村的相对独立与自己自足,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坚持长期革命斗争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基础。②经过国民革命洗礼的地方,群众基础较好。③中国革命形势是继续向前发展的。④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⑤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第二,从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出发,深刻分析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①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也无议会可利用,因此发动军事暴动是中国革命的一个特征。②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占中国人口80%以上。无产阶级要领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必须发动农民,武装农民,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③广大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第三,阐明了怎样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2 反“围剿”与土地革命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存在,使国民党当局震惊。从1930年10月至1931年7\n月,在毛泽东、朱德同志指挥下,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围剿”。1932年底,又粉碎了第四次“围剿”1928年12月,在毛泽东主持下制订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其中规定有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买卖土地等,这并不适合中国革命的实际,也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县又主持制订了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以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就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不受侵犯。1931年2月,又明确规定农民分得的田地归个人所有,可以自主租借买卖,别人不得侵犯……。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 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1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县叶坪村召开,会上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及土地法、劳动法等,成立中央临时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根据地努力发展农业,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注重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根据地呈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2 土地革命战争遭受严重挫折由于对中国革命的复杂性和中国革命的长期性认识不足,党内出现一种“左”的急燥情绪,从1927年7大革命失败至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在党内三次出现,并取得领导地位。第一次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以瞿秋白为代表,出现“左”倾盲动错误,认为革命形势不断高涨,盲目要求“创造总暴动的局面”。第二次是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并集中红军力量攻打武汉等中心城市。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王明(陈绍禹)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其主要错误是:①政治方面:没有分清革命性质,混淆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将反帝反封建与反对资产阶级并列,将民族资产阶级视为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一味打击和排斥中间势力。在革命道路问题上,仍然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否定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在土地革命问题上,提出坚决打击富农的主张(“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②军事方面:强调所谓正规军队、正规战争,搞军事教条主义。③组织方面:大搞宗派主义和惩办主义,对反对他们的同志,予以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由于这几次“左”倾错误,使中国革命受到严重挫折。党内连续出现“左”倾错误的原因: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对中国的历史状况、社会状况、革命的特点、革命的规律等了解很不够,缺乏实践经验;对马列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总之,没有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由于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遭到失败,不得不退出南方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长征。二 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1 遵义会议1934年10月中,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称一方面军)8.6万人向西突围,开始长征。由于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的错误,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集中解决了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党的工作由张闻天负总责,随后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和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n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还表明,中国共产党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一方面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另一方面反对“左”倾机会主义,使自己在两条路线的斗争中成长壮大起来。2 长征胜利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同志领导下,采取灵活机动的作战方针,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摆脱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追堵,于1935年6月抵达四川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同红十五军团会合。这时,中央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才胜利结束。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又在甘肃的会宁、静宁将台堡会师,三大红军主力的长征才算胜利结束。红军长征的胜利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长征的胜利保存了革命力量,扩大了革命影响,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从遵义会议到长征胜利,标志着中国革命走上了一个新的起点。 三 总结历史经验,迎接抗日战争在革命进程中,部分领导人犯了严重的错误,有的甚至是涉及全局性的错误。为此,毛泽东认为,为了纠正错误,必须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加强共产党自身的思想理论建设。——要注重调查研究,总结历史的经验,反对教条主义,把马列主义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1935年12月,在瓦窑堡会议上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批判了党内的关门主义和对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1936年12月,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系统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问题。——1937年夏,他在延安抗大,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讲授了《矛盾论》、《实践论》,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批判了党内的教条主义,论证了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更明确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本章应重点了解日本灭亡中国的罪恶图谋及其野蛮罪行;正确地评价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尤其应重点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这是抗战胜利的一个极重要的因素)。 第一节 日本发动侵略战争 一 日本侵略中国的计划及实施1 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19世纪60年代,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发展成军国主义国家。它对内镇压人民,对外侵略扩张。——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宣示了《对华政策纲要》,企图将“满蒙”从中国分割出去,并声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1929年10月,因美国开始经济危机而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此时,日本军国主义者决心加紧实施侵华策略。\n——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当即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接着向沈阳城内和长春等地发起进攻,这就是“九一八事变”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日本侵占了从山海关至黑龙江之间的110万平方公里土地。——为侵占华北,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一系列事端,提出华北政权“特殊化”。接着又策动华北五省两市(河北、察哈尔、绥远、山西、山东和北平市、天津市)的“防共自治运动”,制造傀儡政权,这就是华北事变。为什么日本入侵中国的计划步步得逞?一是日本对中国侵略的图谋由来已久,并精心策划、周密准备;二是中国政府将国民党的军队主力用于“剿共”,对日实行不抵抗和妥协退让的方针;三是国际联盟(英、美等)则对日采取姑息、纵容的政策。2 卢沟桥事变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7月7日夜,驻丰台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即炮轰宛平,攻击卢沟桥,史称卢沟桥事变。事变发生后,日军“快速”向华北、华东、华中进攻,并占领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一批大城市。日军在1938年10月占领广州、武汉后,被迫停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在坚持灭亡中国的总方针下,日本调整亲华政策,实施“以华制华”和“以战养战”政策,对国民党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在占领区加紧扶植傀儡政权,建立和发展汉奸组织;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1944年4月至1945年1月,日本发动豫湘桂战役,又占领了2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这是日军在中国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终要遭到失败的。1945年5月,德、意法西斯政权彻底垮台;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停战诏书》的形式,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并于9月2日,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投降鉴字仪式。 二 残暴的殖民统治1895年《马关条约》鉴订后,日本就开始对我国台湾进行了长达50年之久的殖民统治,在台湾设立总督府,总督府的官员都由日本人来担任。他们建立了一整套警察制度和保甲制度,用以统治台湾人民,掠夺台湾的资源和财富,使台湾成为日本的稻米供应地。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后,对东北进行了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日军在殖民统治时期,犯下了滔天的罪行。具体有以下几方面:1 制造惨无人道的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占领中国首都南京后,展开烧、杀、淫、掠“大竞赛”,死者达30万人,这便是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另据不完全统计,在晋冀鲁豫、山东、苏皖等7个根据地,屠杀了中国军民318万人,焚烧房屋1952万间……。2 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在东北,独占全部重工业和铁路交通,掠夺中国的矿产资源。在关内,大肆掠夺农民的土地和农产品,强迫农民将粮食廉价卖给伪政府,除保证侵华日军的需求外,大部分粮食运往日本。3 强制推行奴化教育日本按照“以华制华”政策和“思想战”的方针,在其占领区大力推行奴化教育,企图泯灭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维护其殖民统治。据不完全统计,这场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若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中国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 第二节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n 一 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大旗面对日本的野蛮侵略,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了抗日的旗帜。“九一八事变”后,于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宣言,揭露日帝侵占东北的罪恶目的,是使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中共中央号召全国工农武装起来,进行保卫自己民族的自卫战争。——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作战。——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满州省委派大批党员到东北抗日义勇军中工作。——193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先后在东北各地崛起。1934年各抗日游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2月后,又改建为东北抗日联军。 二 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1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坚力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和广大工人、农民。“九一八事变”后,上海、天津、广州、北平等地的工人纷纷举行反日大罢工,组织抗日救国会,开展抗日募捐。各地学生到南京请愿,要求蒋介石出兵东北,收复失地。民族资产阶级也要求国民党当局变更“剿共”政策,“全国一致对外”。2 共产党人与部分国民党人合作抗日——1932年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淞沪一带抗击日军,中共中央号召各界民众组织义勇军,并发动纱厂工人罢工,以支援十九路军抗日作战。——1933年5月,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谋求同共产党合作。——1933年11月,国民党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等在福州发动反蒋抗日事变(称福建事变)。——1934年4月由共产党提出,宋庆龄等人发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   三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1 一二九运动与统一战线新政策——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抗日示威,提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遭到军警镇压。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了在抗日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评了党内存在的关门主义错误倾向。——1936年5月在共产党人积极参与下,宋庆龄、沈钧儒等爱国民主人士发起成立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193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第一次公开把蒋介石作为联合抗日的对象。2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后,为促使国共合作,1937年2月,中共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五项要求,并相应地作出四项保证。这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因此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同意国共两党谈判,在国难当头时实行国共二次合作。 四 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1 国共合作,共赴国难\n——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日军的进攻。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国性抗战的新时期。——事变发生后的第二天,中共通电全国,号召全中国同胞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的侵略。——1937年8月,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由朱德任总指挥。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2 全民族同仇敌忾,奋起抗战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一场反侵略战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各族人民都投入了这场反抗侵略者的战争。许多台湾同胞来到大陆,组织各种抗日团体和武装;香港、澳门同胞也积极支援抗战,海外华侨也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仅在抗战头三年,海外侨胞捐献飞机217架,坦克23辆,救护车1000余辆。物资总数在3000批以上。 第三节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一 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从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抗战处于战略防御阶段。此时国民党军队担负了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任务,组织了凇沪、忻口、徐州、武汉等大战役,国民党军的爱国将士都非常热情地投入到抗日斗争中。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在北平南苑战斗中阵亡。在国民党军作战的正面战场上除台尔庄战役大捷以外(歼灭日军万余人),其他战役几乎都处于失败。这些战斗失败的原因是:客观原因:敌我力量对比上,日军占优势;主观原因:国民党在战略上寄希望于正规军的抵抗,不敢放手发动群众;战术上实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而没有采取积极的防御方针。 二 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这个阶段中,日本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而此时国民党的对内、对外政策也作了重大变化。在1939年1月国民党的五届五中全会上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即由片面抗战转变为消极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展之时,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却日益下降。在1944年4月至1945年1月的豫湘桂战役中,国民党军队大败,军力损失50万之多,丢失大小城市146座。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这种作用可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率先举起武装抗日的大旗,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为坚持抗战,争取胜利指明了方向。第二,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为坚持抗战,争取胜利发挥了战略作用。\n第三,采取正确的方针,坚持、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坚持抗战,争取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基础。第四,组织和推动国统区的抗日民主运动,推进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根据以上四个方面,我们进行如下分析: 一 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方针1 实行全面抗战的路线如何坚持抗战才能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认为,只有动员群众、依靠群众,才能坚持抗战,才能取得胜利。因此共产党一开始就主张实行人民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1937年8月,中共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的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就要把抗战变成全民族的抗战。必须实行全国的军事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并且还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而在敌人的后方,放手发动游击战,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在中国,因为农民人数最多,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因此进行人民战争,就必须组织广大农民,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创建抗日的民主政权,继续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2 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这场战争,是一场弱国对强国的战争。应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方针?1938年5-6月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论持久战》,系统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他指出,在这场关系到中华民族存亡的战争中:①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与弱国的对比,就决定了这场战争只能是持久战。②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中国是个大国,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而且中国共产党和抗日的人民军队,代表着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最后胜利必属于中国。  二 开辟敌后战场,发展游击战争1 敌后战场的开辟——1937年11月太原失陷后,八路军先后开辟了晋察冀、晋西北、晋冀豫、山东和大青山等抗日根据地。在华中,新四军则挺进长江南北,开赴苏南、皖南、皖中地区,创建了华中抗日根据地。——到1938年10月,八路军和新四军同日军、伪军作战1600多次,毙、伤、俘敌54000人。——到1940年底,人民抗日武装发展到50万人,在华北、华中、华南创建了16块根据地。加上中央所在地的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拥有1亿人口。2 游击战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游击战是辅助的。但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则成为抗日作战的主要方式。在1945年8月反攻阶段到来前夕,人民军队已发展到120万人,民兵220万人,抗日根据地已达19块。在八年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等,对敌作战12.5万余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 三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1 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中国共产党强调,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既统一,又独立。因此,共产党必须保持在思想上、组织上和政治上的独立性;必须坚持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必须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n2 坚持抗战,反对妥协抗日战争相持阶段,蒋介石和国民党中的亲英美派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针对此情,1939年7月,中共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的三大口号,揭露汪精卫集团的投降活动,争取蒋帮合作抗日。——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1941年1月,国民党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1943年春,国民党策划了第三次反共高潮。3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问题,及时提出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进步势力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抗战的主要依靠力量。中间势力主要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应努力争取他们参加抗日斗争,争取他们加入抗日统一战线。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亲英美派。他们采取两面政策,既主张抗日,又限共、溶共、反共。因此对付他们应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在斗争中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 四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1 民主政权建设实行三三制抗日民主根据地是坚持抗战和争取胜利的坚强阵地。根据地的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抗日民主政府的工作人员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1/3。2 实行减租减息,发展生产根据地内停止了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而实行减租减息,以减轻广大农民的负担,使农民得到实惠,促使抗日和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照顾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有利于他们参加到抗日斗争中来。3 大生产运动194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为克服面临的严重困难,为争取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基础。4加强文化建设和干部教育大批知识分子奔赴延安。为培养干部,创办了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鲁迅艺术学院等。还创办了大批的中、小学校,用来吸收农民子女入学。 五 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抗战时期,党的工作重心是在敌后发动抗日游击战争,建设抗日根据地。但也在“大后方”(国民党统治区)积极开展促进团结抗日方面的工作。1 抗日民主运动的开展2 抗战文化工作的开展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影响下,文化界相继成立各种抗敌协会。在周恩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郭沫若(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的领导下,团聚了一大批文化界爱国人士,组成宣传队分赴各战区进行抗日宣传。文艺界提出“抗战、团结、民主”为文艺创作的三大目标。有一批学校,如北大、清华、南开大学等,分别迁往昆明,合并组建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对于激发大后方人民的爱国民主意识,坚持国共合作,支援抗日前线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n 六 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为了正确地、胜利地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党自己必须加强自身的建设。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抗日战争开始不久,1937年11月,王明从莫斯科回到延安,他根据共产国际和苏联领导人的指示,主张中国抗战应该依靠国民党。因此提出“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当时,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对王明的错误就进行了坚决抵制。1938年9-11月,中共在延安召开六届六中全会,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他强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1943年共产国际宣告解散,国民党借此机会鼓吹“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中共中央对此论调进行了有力的批驳,并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子孙”,他们“必将继续根据自己的国情,灵活地运用和发挥马克思列宁主义”,“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起来”。2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阐明以毛泽东为代表所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果。这个理论从思想上武装了共产党员,使他们增加了参加和领导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自觉性。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是:①政治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②经济上,没收操纵国计民生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建立国营经济;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并引导个体农民发展合作经济;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富农经济的存在。③文化上,废除封建买办文化,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同时,毛泽东还总结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3 整风运动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以后,党的路线已经走上正确轨道,但是对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还没来得及清理。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报告,在党内普遍开展了整风运动。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因为主观主义实质是理论脱离实际,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克服主观主义,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的学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945年4月20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七大”。在会上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出的理论,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方针。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一 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上半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阶段。5\n月上旬,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德国法西斯投降。——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8月上旬,苏联红军进入中国东北,猛烈攻击日本关东军。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8月14日,日本照会中、美、英、苏等国,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9月2日,日本代表在东京湾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签署向同盟国的投降书。侵华日军128万人向中国投降。——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 二 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1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①中国人民的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的力量,使之不敢贸然北进,从而使苏联得以集中兵力来对付德国,避免了东西两面作战。②也推迟了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从而也减轻了美、英军队受到的压力。所以,由于中国坚持持久的抗战,牵制着日本的陆军主力,为同盟国的军队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抗战期间,中国战场年平均牵制日本陆军的74%以上。日军在海外作战中损失的287万人中,有150万人伤亡在中国战场上。2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的援助——1937年8月,中国同苏联鉴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苏联政府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援助,并派空军志愿队来华作战。抗战后期,苏联红军又开赴东北,同中国军民并肩作战,加速了打败日军的进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采取了支持中国、联合中国共同抗日的政策。美国退役军官陈纳德组建“飞虎队”来华参加对日作战。——英国、法国也向中国提供了经济援助和军事合作。——越南、朝鲜、加拿大、印度、新西兰、波兰、丹麦、德国、奥地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的反法西斯战士,也来参加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就是一个模范的事例。 三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1 意义①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免遭殖民奴役。并且结束了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使台湾回到祖国怀抱。②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③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是: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万众一心,不畏强暴,百折不挠,开拓创新。④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巨大影响。2 原因①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②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分不开的。3 基本经验①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③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n④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⑤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本章应着重了解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人民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的历史及其基本经验。重点有三:一是国民党政府垮台是不可避免的;二是第三条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三是创建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 战后的国际国内政治形势总的形势是对中国人民实现建设新中国的目标有利的。在国际上,帝国主义势力遭到削弱,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力量有了新的发展。此时,世界反动势力已经难以集中起来干涉中国的革命。在国内,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能力大大提高,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万人,解放区扩大到1亿人口,并且人民群众非常团结。国民党统治集团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他们的目标是要坚持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因此,在抗战中后期,蒋介石便采取避战观战、保存实力的政策,准备战后发动反共内战,以消灭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但是,在积极准备内战的同时,他又表示愿意与中共和谈。为什么?这有以下三方面原因:①由于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和平、反对内战;②由于国民党的军队大部分远在西南和西北,要运往内战前线需要相当长的时间;③由于国际上苏联美国等国家都希望中国能够实行和平建国。但是,美国实际上是支持国民党的反共方针的,原因如下:①为了让蒋介石政府成为它在亚洲的主要支持者,以此稳定它的亚洲战线;②从遏制苏联这个总的战略考虑,担心“一个共产党统治的中国将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和苏联结成紧密的联盟,同时还担心中国革命的胜利,将会对整个亚洲发生影响;③为了维护美国在中国的殖民主义利益,即为了使战后的中国成为它倾销商品、获取廉价原料和进行自由投资的场所。美国支持国民党的反共方针所采取的方法是:①要求国民党政府实行某些改革,以争取中间派的支持,尤其是迫使共产党交出军队,以实现在国民党领导下的所谓“统一”;②给国民党以政治、经济、军事援助。2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中共七大以后,于1945年8月24日,毛泽东根据时局的变化指出:抗战已结束,和平建设阶段开始,中央正考虑同国民党进行谈判,避免内战,实现和平建国。并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3 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到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双十协定)。协议中确认和平建国的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n——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同一天,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出席会议的有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等的代表38人。关于国家的政治体制,政协协议规定:改组国民党一党政府,成立政府委员会为最高国务机关,委员中应有一半的委员由国民党以外的人士充任。同时会议通过的宪法草案规定:立法院为相当于议会的最高国家立法机关,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行政院为最高行政机关,并对立法院负责。4 维护和破坏政协协议的较量由于国民党政权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从来就没有想去履行政协协议。他的统治方针是:先接收关内,控制华东、华北,然后进兵关外,以便独占东北。在全面内战爆发前夕,于1946年6月19日,党中央在党内的指示中说:“蒋介石准备大打,恐难挽回;大打后,估计六个月内外时间,如我军大胜,必可议和;如胜负相当,亦可能议和;如蒋军大胜,则不能议和。因此,我军必须战胜蒋军进攻,争取和平前途。” 二 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1 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队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10月11日,占领华北解放区的重镇张家口。——1947年3月,占领了延安。同时,国民党当局限令中共驻南京、上海、重庆等三地的代表及工作人员全部撤退。此时,国共关系彻底破裂。——共产党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当时国民党军的总兵力430万人,拥有3.39亿以上的人口,占据730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地区,控制着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和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它接收了在华日军120万人的武装,美国还用新式武器装备了它的50万军队,其军事力量得到很大加强。人民解放军此时的总兵力为127万人,装备基本上是缴自日军的步兵武器,解放区的人口为1.36亿人,面积约为230万平方公里,而物质上又得不到任何外援。2 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毛泽东同志指出过,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因为这场战争是在美帝国主义指挥下的反对中国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反革命战争。而且我们能够打败蒋介石,这是因为蒋介石的军事力量的优势和美国的援助,只是起临时作用的因素;而战争的性质是反人民的,人心向背,这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3 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进攻自卫战争的原则:①政治上,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必须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人,在党领导下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②军事上,必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打歼灭战的原则。——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战争主要在解放区进行。——1946年6月至10月,国民党军占领解放区城市153座,解放军则收复城市48座,歼敌29.8万人。——1946年11月至1947年2月,国民党占领解放区城市87座,解放军收复城市87座,歼敌41万人。国民党被迫放弃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1947年3月至6月,解放军打退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并在东北、热河、冀东、豫南等地,开始了局部反攻。解放军此时已收复了153座城市,歼敌40余万人。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之中,并迅速走向崩溃?\n当时的国民党拥有430万军队,接收了在华日军120万人的武装,又有美式装备50万,但是却在战后4年之内走向了崩溃,其原因为:①国民党官员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从而在大后方严重地丧失了人心。②违背了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意愿,坚决执行了反人民的内战政策和独裁政策,以至迅速失去了民心。由于国民党当局的反动统治,将全国各阶层人民放在了饥饿的死亡线上挣扎,因而迫使全国各阶层的人民团结起来,同蒋介石政府作你死我活的斗争。“除此以外,别无出路”。所以,一方面是解放区军民奋起保卫民主政权和革命成果,坚决以革命战争来反对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战争;另一方面,在国民党统治区以学生运动为主导的人民运动也广泛兴起,形成了配合革命战争的第二条战线。从以上分析来看,蒋介石的反动政府终于陷入了全民的包围之中,再也找不出逃脱的办法。 一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1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战争经过了一年,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1947年7月,国民党军的总兵力由430万人下降为373万人,其中正规军由200万人下降为150万人,而且士气低落,官兵中的失败情绪严重。此时,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由127万人增加到195万人,其中正规军近100万人,武器装备也大为改善。1947年6月底,根据党中央部署,派刘伯承、邓小平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派陈毅、粟裕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为东路,挺进苏鲁豫皖地区;派陈赓、谢富治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为西路,挺进豫西。三路大军吸引了国民党军南线160多个旅中的90个旅左右于自己周围,拉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2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1947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杨家沟召开会议,制定了夺取全国胜利的行动纲领。毛泽东指出:革命已发展到了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全党同志一定要做到三个“必须”,即:“必须牢牢掌握党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的总路线;必须十分注意政策和策略,注意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并善于把党的政策变成群众的行动;必须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组织性纪律性”。 二 土地改革1 《五四指示》与《中国土地法大纲》在全面内战爆发的前夕,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又称《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到1947年下半年,解放区即有2/3的地区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为了进一步激发农民支援解放战争的积极性,1947年7-9月,中共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了“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2 土改运动的热潮经过土改,到1948年秋,拥有一亿人口的解放区消灭了封建生产关系。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生产力得到提高,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大批青年农民踊跃参加人民军队。经过土地改革运动,使农民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他们利益的坚决维护者,因而自觉地团结在共产党的周围,这就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三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n在国民党统治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也迅速地发展起来,形成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1 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危机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专制独裁统治和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在大后方严重地丧失了人心。重要原因有二:①国民党派出的官员到沦陷区接收时,把接收变成了“劫收”,大发其胜利财;②由于国民党违背了全国人民所迫切要求的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愿望,而执行一条反人民的内战政策。为了筹措内战经费,除增加苛捐杂税外,更无限制地发行纸币。1948年8月,法币的发行额已比1937年的抗战前,增发47万倍,而物价则跃至7255862倍。由于这种恶性的通货膨胀,使得物价飞涨,人民一次又一次遭到洗劫,也使得民族工商业走向破产。从工业的情况来看,1947年的工业产量较抗战前的1936年减少了30%,失业人数陡增。同时,农业经济也急剧衰退。1947年的农作物总产量比1936年减少了33%-44%。1947年,各地的饥民达1亿人以上。这样以来,迫使全国各阶层的人民团结起来,同蒋介石反动政府做你死我活的斗争。2 学生运动——为反对国民党当局从事内战的准备,1945年底,昆明的学生便发动了学生运动,提出的口号是“反对内战,争取自由”。这个运动很快扩展到其他城市。——1946年12月30日,北京的学生游行示威,抗议驻华美军强暴北京大学先修班一女生,并高喊“美军退出中国”的口号。截止1947年1月10日,12天之内,抗暴斗争扩展到14个省26个城市,参加罢课、游行的学生达50万人之多。——1947年5月20日,北平和南京爆发了反内战、反饥饿的运动。随后运动迅速扩展到上海、武汉、广州等60多个大、中型城市,罢课、罢教、罢工的斗争汇合一起,形成一股革命的洪流。——面对爱国民主运动兴起的局面,国民党当局进行了血腥的镇压,1947年10月以后,学生运动的口号也改成“反迫害”了。3 人民民主运动——内战爆发前夕,1946年6月23日,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派出请愿团到南京,向国民党当局呼吁和平,遭到南京当局所指使的暴徒的殴打。——1947年间,全国有20多个大、中城市,先后有120万工人举行罢工。到5、6月间,又有40多个大小城镇出现市民“抢米”的风潮。——在农村,农民不断掀起反抗国民党当局的抓丁、征粮、征税的浪潮。1947年1月,这种浪潮扩展到300多个县。——在台湾,1947年2月28日,台北市民为反抗国民党当局的暴政,举行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2月底,台湾各地的汉族、高山族人民纷纷起来响应,并攻占了台中、嘉义等城市。国民党当局对此进行了血腥的镇压,3月14日起义失败。(这就是台湾的“二二八起义”)这些事实表明,不仅在军事上,而且在政治上,国民党都打了败仗,它已处在全国人民的包围之中。形势发展非常地快,国民党政权将立即崩溃。中国人民应立即着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来筹建新的中国。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这一节应着重了解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如何形成的?以及第三条道路是行不通的。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中国的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少数成立于大革命时期和十年内战时期,而多数成立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n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1947年秋,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及其他国民党民主派酝酿成立联合组织,并于12月在香港召开中国国民党民主派第一次联合代表大会,宣告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宋庆龄为名誉主席,李济深为主席。②中国民主同盟(“民盟”)。1941年3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诞生,它是由救国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协会、青年党和国家社会党等联合组成。并于1944年9月更名为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③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1945年12月成立于重庆。该组织主要是知识界和实业界的中上层人士组成。④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该会于1945年12月在上海成立。会务由马叙伦负责。⑤中国农工民主党(“农工党”)。1930年8月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成立。1935年12月,改称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1947年2月又改称中国农工民主党,章伯钧任主席。⑥中国致公党。1925年10月五洲洪门恳亲大会在美国旧金山召开,宣告成立致公党总部。1947年5月,选举李济深为主席。⑦九三学社。1944年底以来,重庆科技界、文化界、教育界的一些高级知识分子经常在一起举行座谈会。1945年9月3日,座谈会改名为九三学社。1946年5月4日,九三学社在重庆宣告成立,许德珩等当选为理事。⑧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1947年8月,谢雪红等在香港便酝酿成立政治组织,于11月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正式成立。中国各民主党派形成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 二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中国的各民主党派,虽然他们的政治纲领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这些方面,与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政纲基本上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政策是:积极地争取和团结。无论是在举行国共谈判或召开政协会议期间,还是在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中央都向各民主党派通报情况,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并就一些重大问题同他们进行协商,以便采取一致的行动。中共一贯鼓励和支持各民主党派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同时又十分尊重他们,维护他们的政治地位和合法的利益。 三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1 第三条道路的主张抗战胜利后,有一些民主党派的负责人曾经鼓吹“中间路线”,这种路线的主张是:①政治上:“必须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但是不准地主官僚资本家操纵。②经济上:“应当实行改良的资本主义”,但不容许官僚买办资本横行。而实行的是走和平的改良的道路。他们提倡的实际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走的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2 国民党当局对民主党派的迫害国民党不仅仇视共产党,而且对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也是充满敌意的。不断以暴力对他们进行迫害,如李公朴、闻一多、杜斌丞等被杀,民盟地方组织的成员被绑架、屠杀,……。1947年5月28日,国民党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11月6日,民盟总部宣布停止政治活动。3 民主党派历史上的转折点1948年1月,民盟领导人沈钧儒在香港召开一届三中全会,会上宣告:民盟“决不能够在是非曲直之间有中立的态度”\n。并指出独立的中间路线不符合中国的现实环境,是行不通的。民盟必须站在人民的、民主的、革命的立场,为彻底推翻国民党统治集团、消灭封建的土地所有制、驱逐美帝国主义出中国、实现人民的民主而奋斗。与此同时,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宣布:“本会当前之革命任务为推翻蒋介石卖国独裁政权,实现中国之独立、自由、民主与和平”。并公开表示承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在此以后,其他民主党派也都表达了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下面我们对第三条道路破灭的原因作些分析。抗战胜利后,某些民主党派的领导人曾提出走“中间路线”,实质上就是主张战后的中国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事实上,在战后两种命运、两种前途尖锐斗争的客观形势下,人们根本没有中间路线可走。其原因是:一方面,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成为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为了掠夺中国,发展它们的资本主义。对于它们来说,政治上、经济上不独立的半殖民地的中国,乃是理想的倾销商品的市场、自由投资的场所与廉价原料、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另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使其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代表这个阶级要求的中间派人士,由于提不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因而无法动员农民这个最广大的群众;由于他们不敢进行革命的武装斗争,根本就不掌握自己的军队。再一方面,中国反动统治者由于自身的社会基础极其狭窄,决不会对中间势力关于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要求作出原则性的让步。这就使得走第三条道路的幻想必然破灭。同时,由于国民党对民主党派的迫害,直至取缔他们的组织,使得他们不断认清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本质,逐步放弃了中间路线,从而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 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纪念“五一”的口号中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个号召得到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从当年8月起,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分别从香港、北平、上海以及海外,陆续进入东北、华北解放区。北平解放后,进入解放区的民主人士又在北平汇合,研究政协的召开。1949年1月22日,李济深、沈钧儒等55人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一致认为中共的主张“符合于全国人民大众的要求”,恳切表示“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以期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独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国之早日实现”。这个声明表明,各民主党派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心走人民革命的道路,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历史的经验表明,资产阶级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各民主党派的绝大多数,经过实践的教育,确认了中国共产党关于通过建立人民共和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的正确性;认识到只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有效地发挥积极作用,才有光明的前途。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 第四节 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一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1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时,人民解放军已由127万发展到270万人,解放区面积达235.5万平方公里,并拥有1.68亿人口,而且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此时,国民党军则由430万人下降到365万人,其中可用于第一线的兵力仅只174万人,且士气低落,战斗力不强。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和指挥下,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①辽沈战役是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至11月2日结束,历时52天。东北野战军主力70\n万人,在林彪、罗荣桓的领导下,共歼敌47.2万人。②淮海战役是从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历时66天,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的领导下,歼敌55.5万人。③平津战役是从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结束,历时64天,歼敌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人。这三大战役历时共4个月零19天,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人。无论是从战争规模和取得的战果来看,这三大战役是中国战争史上空前的,这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2 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表求和声明,企图借“和平谈判”之机争取喘息时间。谈判从4月1日开始。由于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政府的覆灭。 二 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1948年9月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关于国家政权的阶级性,毛泽东指出:“我们政权的阶级性是这样: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但是不仅仅工农,还有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参加的人民民主专政。”关于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他又说:我们“不必搞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和三权鼎立等”,我们应当“建立民主集中制的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制度”。——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政策,指出中国应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他指出: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中国人口的80-90%。他还指出:我们还必须利用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团结民族资产阶级。这篇文章的思想,构成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议代表662人。会上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会上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对国家性质、经济和外交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③在经济工作中,“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④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原则,是“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n战后,党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以图和平建国。虽因国民党的原因未能成功,但赢得了民心。针对蒋介石发起的反革命内战,中国共产党坚决以革命的战争消灭反动军队。在解放区,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中国共产党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同时中国共产党加强了同民主党派的合作,得到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支持,逐步形成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格局。而且《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向全国人民公开阐明了党在建立新中国的问题上的主张,强调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工农联盟及团结民族资产阶级等。历史证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想继续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必然为中国人民所唾弃,民族资产阶级企图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才获得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拥护。 三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1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①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是这场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少数民族、华侨和爱国知识分子等,都在这场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没有广大人民的参加,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是不可能的。③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对中国革命的支持。2 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①中国共产党正确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那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②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是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中国共产党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和武装农民,在农村建立革命的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才能逐步地争取革命的胜利。——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的革命,必须建立一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人民军队。第三 加强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首先着重党的思想建设,要求党员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来克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解决思想上的入党问题。——培育和发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在党内斗争中,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在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整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