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8.50 KB
  • 2022-08-31 发布

简明世界史纲要(适合高中历史学习)

  • 3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简明世界史纲要(适合高中历史学习)二、西欧中世纪社会的特征:1、经济方面:经济自给又自足,封建庄园广盛行。2、政治方面:教会世俗封建主,共同统治压臣民。3、思想方面:封建神学禁异端,控制文化独专行。4、外交方面:世界各洲联系少,社会发展不平衡。三、西欧封建制度概况:产生阶段:时间:6世纪下半叶;原因:罗马因素隶农制、日耳曼因素氏族制、基督教会三者的结合;阶级结构的变化:农民农奴化,罗马贵族与法兰克征服者上层、基督教会成为封建主;33\n扩展阶段:时间:8世纪上半叶;原因:查理马特的采邑改革,加速了农民的农奴化进程,封建主也层层分封,封建化进程加快。特点与影响:国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有限;封建领主势力坐大,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封建等级制度形成;确立阶段:时间:11世纪前后至中世纪1、基本上完成“2化”:所有土地的封建化和农民的农奴化2、出现5个特点:封建割据的无国家状态、普遍的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神权与王权并存的二元体制的政治形态、神学统治的一元化的文化思想形态、封建等级制的社会形态3、并蕴含新的因素:11世纪,庄园生产力提高,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再度兴起,通过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的形式与封建领主斗争,争取自治权4、终于出现从封建等级制到等级君主制的“质变”进一步发展:时间:12世纪后;33\n原因:前期: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和新兴的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驱使下,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自13世纪下半叶起,英法相继出现新的权力机构等级代表会议,等级君主制形成。后期:15-16世纪国王为打击大贵族领主分裂势力,推行了重商主义政策,使得资本主义获得一定的发展。附:等级君主制的相关内容:内涵: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特征:贵族和市民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等级君主制时期,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力渐渐集中到中央,等级代表会议则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开始受到重视。影响: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形成标志: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1302年的法国三级会议封建等级制到等级君主制下的欧洲社会发生如下变化:国家形态的变化:无国家的封建状态-----民族国家政治体制的变化:有限王权---无限王权----君主专制33\n思想形态的变化:神学-----文艺复兴经济形态的变化:庄园-----城市衰落阶段:16--18世纪,推行“君权神授”论,竭力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极大地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型贵族的利益,最后导致英国革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15、16世纪至18世纪中)特征:资本主义产生并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一)经济领域:1.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在意大利和西北欧出现33\n2.新航路开辟和西欧早期殖民扩张,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3.资本主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期4.典型经济政策为重商主义(二)政治领域: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美、法走上资本主义道路2.17世纪初开始,英、法、荷等欧洲国家加紧殖民扩张,并开始了殖民争霸战争,至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有“日不落”之称3、英国和欧洲封建国家干涉法国革命、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三)思想文化领域:1.资产阶级发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了反封建斗争,特别是17~18世纪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套政治构想2.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产生了近代实验科学。(四)国际关系:.西欧早期殖民扩张蒸汽时代(18世纪中至19世纪70年代前)特征:资本主义逐步战胜封建势力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统治地位(一)经济上:1.工业革命33\n2.资产阶级为开拓国际市场,在全球进行扩张和争夺,亚非拉国家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3.典型经济政策为自由主义(二)政治上:1.工业革命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工业资产阶级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权力,于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蓬勃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2.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①工业革命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三四十年代登上政治舞台,②马克思主义诞生3.列强殖民扩张和争夺的加剧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三)思想文化领域:1.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思潮,2.生物进化论(四)国际关系:西方大国侵略东方弱国,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国际格局电气时代(19世纪70年代至二战)特征: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一)经济方面33\n1.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局部变化,产生了垄断组织2.世界市场最终形成3.1929年—1933年经济大危机4.典型经济政策为自由主义(二)政治方面1.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2.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列强矛盾激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3.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更加健全,意、日、德是个别、暂时现象,建立法西斯专政,二战爆发 (三)思想文化领域1.凯恩斯主义2.电的应用和发明3.电影与电视(四)国际关系:1.帝国主义国家间的政治与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两大军事集团形成2.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欧美国际关系相对平稳;3.二战时形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二战后形成雅尔塔体系信息时代(二战后至今)特征:和平与发展、多极化和全球化(一)经济方面:1.33\n以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知识经济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世界各国生产力的发展。工业化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受到挑战,工业经济在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出现持续下降的势头,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后工业时代、新经济时代。2.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的经济关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趋势在不断发展。3.典型经济政策为凯恩斯主义等(二)政治方面: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二战后,逐渐形成了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格局出现了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三)思想文化领域:多样化、多元化(四)国际关系:冷战,和平与发展从生产关系角度划分世界近现代史:手工作坊→手工工场→工厂:自由竞争阶段→垄断阶段(巨型企业、垄断资本):私人垄断→国家垄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影响:1、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两大对立阶级出现,工业资产阶级登台。33\n2、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产生,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3、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六、列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发展的几个阶段(时段、重大经济活动)开始形成:15、16世纪之交,新航路开辟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正式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含内容:(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3)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发展历程:(1)开始萌发:15--16世纪西、葡殖民扩张,17--18世纪英法荷等国的殖民扩张、17--18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开始确立。33\n(2)初步形成:由于工业革命的扩展,俄德意日等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初步形成。(3)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七、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八、14—19世纪西欧思想解放潮流(根本原因、特点、影响)(一)资本主义性质:根本原因:均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点:反对封建制度、反对罗马教会33\n1、文艺复兴:(见表二)2、宗教改革:16世纪,最先爆发于德国,代表人物:马丁路德性质:是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社会改革运动。历史意义: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打击教皇和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动摇了西欧的封建统治的基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3、启蒙思想:(见表二)1—3的共同影响:冲破了封建神学的思想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上的准备。(二)社会主义性质:根本原因: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弊端显现特点:反对资本主义影响:对世界无产阶级斗争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重大影响。1、空想社会主义2、科学社会主义33\n十、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经济政策1、重商主义政策:(16—18世纪中)(1)本质特征:把以金、银为代表的货币和商业看成国家富裕的标志和源泉(2)评价: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积累资本的愿望,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商业资本始终占优势地位2、自由主义政策:(18世纪中后期起)(1)背景: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2)主要思想: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资本主义经济自由发展)33\n(3)影响:促进科技与生产迅猛发展、加强了整个社会无政府状态,导致生产过剩危机、加强对外侵略,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3、凯恩斯主义政策:(20世纪30年代后)(1)罗斯福新政首次付诸实践,二战后大规模推行。(2)主要思想:国家干预经济生活,鼓励刺激消费(3)影响:相对缓和了资本主义的矛盾,更大程度上容纳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十一、资本主义经济经历的四次快速发展第一次:19世纪中期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科技),对亚非拉的掠夺(市场)。影响: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基本确立,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特点: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第二次: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科技)、帝国主义瓜分世界(市场)欧美处于相对和平发展时期(环境)、垄断组织产生(生产关系调整)。影响: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帝国主义矛盾加深,引发一战。33\n特点:不平衡加剧第三次:20世纪20年代原因:(1)“凡—华”体系暂时缓和矛盾(环境)(2)一战后对殖民地进行瓜分(市场)(3)欧美各国重视技术革新(科技)(4)各国注重调整政策(政策)影响:不平衡加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引发大危机。特点:美日发展突出,美国逐渐掌握经济霸权;潜藏危机,发展短暂第四次:20世纪50—70年代原因:(1)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世界局势相对安定;(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展开(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空前发展,利用国际经济旧秩序,加强对第三世界的掠夺。特点:日德发展迅速,美国霸主地位由巩固到动摇影响:(1)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2)欧、美、日三足鼎立局面形成(3)西方国家加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干预(4)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5)教育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渐突出33\n十二、在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不同阶段,对国际市场争夺最激烈的双方:自由资本主义:英法垄断资本主义:英德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西欧、日本、美国十三、殖民侵略手段的变化:原始积累→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十四、十月革命前近现代史上的四对主要矛盾:资本主义同封建主义的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十五、英美俄日对土地问题采取的举措英国:圈地运动,确立了资产阶级大土地所有制美国:《宅地法》,用民主的方式解决土地问题俄国:农民以赎买方式获得土地,贵族地主继续保留私有土地日本:承认土地私有权与买卖权33\n十六、二战后世界的全球化趋势标志:(1)联合国(2)布雷顿森林体系(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金融: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贸易:《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十七、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各阶段(原因、主要殖民国家、结果)1.工场手工业时期:(1)原因:资本原始积累、新航路(2)主要殖民国家:较早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其后是英.法等国(3)结果: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2.工业资本主义时期:(1)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市场.原料)(2)主要殖民国家:除老牌殖民国家外,俄日德美等国也加入(3)结果:资本主义在世界确立了统治地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33\n3.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需更多原料、市场等(2)主要殖民国家:几乎所有帝国主义国家都参加了殖民扩张。(3)殖民特征: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瓜分世界(4)结果: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十八、国际格局的演变33\n十九、十七、十八现代化的特征二十、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33\n附: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是几乎同时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但结果却截然相反的原因:社会背景:中国:封建专制空前强化,民族资本主义未产生日本:封建统治相对薄弱,资本主义产生发展领导力量:中国:地主阶级洋务派,缺乏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日本: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倒幕派掌握政权学习西方的程度:中国:中体西用,停留在技术层面33\n日本:脱亚入欧,深入到制度层面外部环境:中国:始终遭到列强侵略破坏,外患不止日本:列强放松侵略,相对有利33\n在16世纪,人类历史的发展出现重大转折。这突出表现在原来先进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发展逐渐迟缓,而西方国家的发展却出现空前的变化,逐步取代东方确立了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随后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扩大了东西方之间的差距。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而中国却错失良机,最终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沦为半殖民地。以下试从多角度对这一时期的中外历史进行分析比较。一、整体比较——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1. 经济形态上: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发展缓慢。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且工业革命已有较大进展,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大工业取代手工作坊。33\n  2. 政治上:中国封建专制统治到明清时期不断加强,封建制度走向衰落。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时代潮流,资产阶级政治体现在一些国家确立,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君主专制。 3. 思想上:中国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反封建民主思想虽然产生但影响不大,传统科技文化依然领先,但近代科学未发展起来。西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精神枷锁,促进了思想解放,使近代自然科学也发展起来。4. 对外政策上: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西方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拓展对外贸易,大力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二、经济上——中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比较    在14—16世纪,中国、西方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二者后来的发展却明显不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而西方资本主义自产生后发展迅速。这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  1. 中国:A、国家政策——明清时期,中国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设立重重关卡征收重税,严格限制手工业的生产规模。B、资金——地主商人将钱财多用来购田置地。33\nC、市场——中国地主土地所有制下,自然经济相当顽固,广大农民异常贫困而无力购买商品。D、思想科技——中国实行思想文化专制,束缚了科技的发展。  2. 西方:A、国家政策——西方各国推行殖民扩张、重商主义政策,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B、资金——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长期的资本原始积累。C、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思想,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三、经济政策——重农抑商与重商主义比较  1. 中西方实行不同政策的原因    欧洲:①17—18世纪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日益成为财富的标志,国家重视海外贸易。②17—18世纪西方已有资本主义国家如荷兰、英国,其外向型的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一些封建国家产生了影响。③一些国家面临统治危机,政权需要得到新兴资本主义的支持,以增加财政收入。④资产阶级要求消除封建割据状态,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拓展对外贸易,但自身力量不充分,因此要借助封建政权的力量推行重商主义。⑤33\n新航路的开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另外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中国: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是财富的标志。中国历来以农业立国。中国处于落后的亚洲,尚未出现统治危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仅出现在个别地区,发展缓慢。  2. 两种经济政策比较    A目的:前者是为了加强农业的绝对支配地位,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后者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内容:前者是政府极力压制工商业的发展,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其国家富裕的标志是土地和粮食的多少;后者政府大力发展工商业,拓展对外贸易,金银是国家富裕的标志。    C影响:前者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后者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扩大了海外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四、政治上——中西封建专制加强的比较  1. 中西方加强封建专制的表现、目的:中国——明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西方——33\n英国反对天主教会,建立英国国教;法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取消国内关卡,严格控制思想文化,对臣民宗教信仰严加控制。二者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2. 不同作用及原因:中国封建专制加强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欧洲封建专制加强在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其原因如下:    (1)二者组织结构不同。中国的封建专制历经秦汉经过了近2000年的发展,不断走向完善,是一种制度完备、高度统一的政治体制;而西欧封建专制仅存在200多年,且实行采邑制,地方拥有较大的权力。所以,相比较而言,中国封建专制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更大。    (2)二者的阶级基础不同。中国封建专制的阶级基础是封建地主阶级,这使政府把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当作是自己的根本任务;而英法等国的封建专制的加强还取得新兴的资产阶级、工商者的支持。    (3)二者采取的措施不同。中国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而西欧封建国家打击天主教会,实行重商主义,鼓励发展对外贸易。五、科技上——中国科技落后原因分析    33\n在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科技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未产生近代意义上的科学。而西方在文艺复兴的推动下,产生近代自然科学,并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  1. 经济:经济的发展是科技发展的推动力。当时中国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不充分,不能为科技发展提供推动力。  2. 政治:政府的正确决策是科技发展的保障。当时明清封建统治者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压制手工业的发展,不利于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另外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也不利于自然科学研究和发展。  3. 对外政策:国家之间正常的文化交流是科技发展的有益补充。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正常文化交流,使中国失去了吸取外来科技文化成就的条件。六、对中国康乾盛世的理性分析  1. 盛世局面出现原因  A. 明末农民战争打击了地主阶级,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使社会财富增加。  B. 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经济。如奖励垦荒,实行更名田、摊丁入亩。  C. 清政府平定边疆的叛乱和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斗争,维护了国内政治秩序的安定。  D. 这一时期的康熙、雍正、乾隆都是有作为的皇帝。  2. 盛世之下,危机四伏33\n  A. 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工业革命时期,经济和军事实力增强,力图夺取更多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加紧对外扩张。而中国处于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危机四伏。  B. 清朝专制统治的加强使政治更加黑暗,土地高度集中,阶级矛盾尖锐。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清政府实行文化专制主义,严重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后果: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康乾盛世局面的出现,是生产关系暂时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都有其兴起、发展、繁荣和衰落的过程。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表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3. 以史为鉴——盛世局面的出现和消亡,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A. 坚持对内改革,逐步调整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在政治上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完善和改进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  B. 坚持对外开放,跟上世界潮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引进先进科技成果。   C. 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证,要坚决同分裂国家、危害社会安定的行为作斗争。33\n   D.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行科教兴国的战略。   E.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必须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村经济,使之成为工商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主要国家现代化进程国家阶段特征英国现代化进程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开始,首先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君主立宪的民主政体,为英国现代化奠定了政治基础。第二阶段: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上半期,在圈地运动、殖民扩张、海外贸易、贩运黑奴等因素的推动下,率先开始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随之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第三阶段:工业革命完成后到20世纪初,“维多利亚时代”,凭借着两次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国力,英国牢牢确立起殖民霸权、海上霸权和工业霸权。19世纪中叶站在世界现代化的前沿,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原型,也号称“日不落帝国”。33\n第四阶段:20世纪以来,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英国遭到削弱,经济霸权被以美国为首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取代。在民族解放运动和自治运动冲击下,英帝国土崩瓦解,为英联邦所取代。二战后,英国通过建成“福利国家”、加入欧盟、加强对经济管理等手段维持了社会稳定;70年代末以来,撒切尔夫人的改革刺激了经济增长,成为“衰而不落”的大国。法国现代化进程第一阶段:从18世纪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到19世纪早期拿破仑战争结束。启蒙运动较大范围地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观念,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又把这些理念固定在《人权宣言》和《拿破仑法典》中,同时初步确立起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开始迈入工业革命时代。第二阶段:从拿破仑失败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政治上,经过复辟和反复辟的长期斗争,最终以1875年宪法为标志,确立起了共和制;经济上,工业革命深入开展,并且金融业高度繁荣,最终演变成一个高利贷帝国主义国家。第三阶段:20世纪的法国先后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饱受摧残,国际地位不断下降。二战后,为了摆脱困境,重振国威,法国一面对现有政体进行了改良,建立了半总统制和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推进欧洲联合自强,在欧共体和欧盟形成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美国现33\n代化进程第一个阶段:18世纪中后期,随着美利坚民族的形成,英国殖民统治越来越成为殖民地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激起了新生的美利坚民族的反抗,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独立宣言》使美国成为一个崭新的国家,同时又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独立后的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成为一个三权分立的联邦制国家,其宪政经验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蓝本。第二个阶段:在第一次工业时代,美国独立后,经过西进运动领土延伸到太平洋沿岸,成为一个大国。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南北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激化,终于导致美国历史上唯一的内战——南北战争——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北方的胜利终结了黑人奴隶制度,巩固了联邦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扫清了道路。第三个阶段:20世纪前半期,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在20世纪初成为头号经济强国,一战后,这种地位进一步巩固。在30年代经济大危机中,罗斯福新政开创了美国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它国所仿效。第四个阶段: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领袖,金元帝国地位确立,又成为信息革命策源地,同时政治上实施冷战。1991年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的单极霸权表现明显。德国现代化第一个阶段:19世纪。19世纪初普鲁士借助改革摆脱了民族危机,为德国统一和现代化进程创造条件。19世纪中期,在工业革命推动下,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资本主义工业经济迅速发展,迅速跃居世界强国,成为旧的世界秩序的挑战者。33\n进程第二个阶段:20世纪前半期。20世纪初,迅速崛起的德国要求重新分割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夺取世界霸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随着在一战中战败,德国的现代化进程被《凡尔赛和约》束缚。30年代随着经济大危机爆发和希特勒上台,德国进入法西斯专政时期。纳粹德国异军突起.成为二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随着第三帝国的崩溃,德国的现代化进程再次被打断,国家处于分裂状态。第三个阶段:“二战”后。二战后的德国在冷战背景下分裂成东西德国。西德在盟国扶持下建立了民主制度和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经济迅速发展,一跃成为经济大国。东欧剧变后,1990年德国再次实现统一,成为举足轻重的大国,吸取历史教训,积极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俄国现代化进程第一个阶段:沙皇俄国时期。借助两次改革俄国叩开了现代化之门,跻身于资本主义列强。彼得一世改革是一次近代化改革,虽然没有触及农奴制,但是大大促进了俄国工商业发展和文化军事的近代化;1861年改革废除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市场、资金和劳动力,使俄国开始进人一个新的经济形态。改革后的俄国向外迅猛扩张,成为一个地域空前广大的帝国,与此同时国内矛盾加剧,革命风暴在即。为避免革命打击,1905年沙皇政府宣布实行君主立宪,政治现代化迈出了重要一步。33\n第二个阶段:社会主义俄国时期。十月革命后,苏俄实施了新经济政策,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利用商品与市场恢复发展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斯大林上台后,建立了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虽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不利于经济长期健康发展。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开始改革,但始终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僵硬的体制最终导致了苏联的崩解。第三个阶段: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在经历了“休克疗法”带来的经济下滑、地位下降后,到普京时代,逐渐恢复元气:“有效经济”和总统制共和国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艰难的现代化之路有了新希望。日本现代化进程第一阶段:19世纪中后期,通过倒幕运动推翻幕府专制,扫除了现代化道路上的第一个障碍;通过“奉还版籍”、“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又通过明治维新——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成功地实现了“脱亚入欧”,迅速崛起为东方新型的工业化强国;后又以《普鲁士宪法》为蓝本制定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奠定了日本现代化政体的基础。第二个阶段: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期,是发展并走上歧路阶段。由于日本是后起之秀,其原始积累主要靠野蛮的战争,所不断发动军国主义战争,从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侵华战争到太平洋战争,不仅打断了被侵略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使日本自身的现代化陷入歧途。33\n第三个阶段:二战后至今的复兴阶段,经历了民主改革,日本完成了明治维新以来没有完成的政治民主化的任务;之后通过《旧金山和约》日本摆脱了美国的占领状态。同时战后日本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朝鲜战争、奥运会带来的历史契机,实现了经济腾飞,60年代即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80年代成为最大的债权国和外汇储备国,创造了经济奇迹。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以后,日本70年代开展“多边自主外交”,80年代以来,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3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