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01 KB
  • 2022-08-31 发布

初中历史学习策略教学的研究阶段成果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初中历史学习策略教学的研究阶段成果至圣先师——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适合的学习方法只能来自读书学习的过程中,只能来自思维能力的提高过程中。在初中历史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学习上百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其中贯穿着许多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线索。由于历史学科设置的课时少、课时安排零散,教材内容容量较大、知识点多且散,这些不利因素影响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因此寻找一个适合历史学习的方法来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和效率是非常必要的。在此,老师向同学们推荐学习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希望同学们积极尝试,灵活运用;欢迎同学们与我互相交流学习体会,切磋学习技艺,大家共同进步。一、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策略方法简单的说就是要基本遵循以下四点:1、介绍历史人物生活的时期及主要社会身份,如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思想家、外交家等。2、陈述或列举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或相关史实。3、表述自己对人物的看法,给予客观地评价。4、学习历史精英人物功成名就的秘诀及其优秀的精神品质。二、学习、评价历史事件的策略方法主要遵循以下几点:1、陈述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时间、地点、领导人、过程、结果、性质、意义等基本要素;2、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历史事件加以分析思考,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3、对相关历史事件进行纵横联系,分析归纳总结其发展的规律或比较相关事件的异同点。提倡同学们主动地将历史事件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联系,实现古为今用;4、最终形成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给予客观地评价。三、请同学们利用课堂内外的时间、空间,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学习活动,主要有:1、认真对待开放性作业,用心的完成评述历史人物、事件的书面作业;2、展示交流优秀人物、事件写作作品,师生共赏,互相观摩学习;3、展览佳作,教师点评,集结成册,经常翻阅反思;4、利用假期、旅游的机会实地参观历史人物、事件碑刻或遗址,增强直观感受,升华认识;5、编制、展示、评比手抄报,艺术的再现人物、事件及同学们的感悟;6、参与开展辩论会,实现思想的碰撞与交融,考验、锤炼同学们的综合素质、能力。2009年9—12月七年级学生优秀历史作业展读:13\n这些作品来自同学们发给我的邮件(邮箱地址:annie1970@126.com),现将它们整理出来,请大家欣赏学习。他们的书写不能说是最完美的,但其中陈述了自己对人物的个性认识,有许多独到的闪光点,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希望很快能拜读到更多同学的优秀作品,能让更多的同学欣赏到你们的个性观点。提三点要求:1、注意书写打印格式,请参考以下作业格式。千万记住注明你的班级姓名。2、检查作业中有无错别字,帮他们改正。老师在此前已整理、修改过一些文句。3、请保存好这些作品,可以粘贴或订在作业本中。黄帝距今约四五千年,黄帝和炎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部落联盟的首领。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下属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等等。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海外华人常自豪的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黄帝为我们后人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我非常尊敬这位伟大的首领。他教会了人们很多东西,才有了后来美好的生活。他为我们中华文明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七年级5班王妮莎指导教师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又称轩辕氏,是我国古代一位非常伟大的部落联盟首领。每年清明时节,华夏儿女不远千里万里赶到陕西黄陵县黄帝陵前扫墓,祭拜这位名扬古今的“人文初祖”。黄帝得到了子民的爱戴,后世子孙的敬仰,海外华侨也总是骄傲的自称为“炎黄子孙”。历史上的黄帝究竟做出了哪些贡献呢?距今大约四五千年的时候,原始社会还未结束,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黄帝部落联合了炎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成为了部落联盟首领。相传黄帝是一个大发明家,他发明的指南车在涿鹿之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还教人造船挖井,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改善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条件,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属下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写乐谱,丰富了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发展了华夏的文明。现在黄帝时期发明的传说许多得到了考古实物的验证。我敬佩黄帝和他的民众,他们生活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不怕困难,勇敢坚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这些可贵的精神和作为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七年级2班张书墨指导教师教师点评:懂得合理的整合课本知识,全面的介绍黄帝,层次清晰,语言生动,富有感情,尊重了历史事实,又能从历史人物的学习中生成积极的感悟和认识。大禹原始社会末期,舜是禅让制选出的第一位首领,禹是最后一位。大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禹死后,儿子启继承王位,从此以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13\n大禹的主要事迹: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人民同甘共苦,在外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大禹从南方走到北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跑的太阳落山的地方,不顾风吹雨打,不怕艰险劳累,一直率领人们从事治水的艰苦劳动。经过13年,终于把河道疏通了,洪水从高出流入低处,人们有重新回到了陆地,修房盖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大禹的作为改善了百姓生活,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我们要学习他具有不怕困难,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小龙指导教师至圣先师——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它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我认为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是求真务实的,对于求知抱有严肃认真的态度,这一点值得后人敬佩学习。他的教育方法有很多是很好的:因材施教,注意启发,踏实虚心,温故知新等,这些都使我们受益匪浅。不愧为“万世师表”。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他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如果说中国有一种根本的立国精神,能够历久不变,能够浸润于全民族的生命之中,又能够表现中华民族之独特的伦理价值的话,这无疑是中国孔子的儒家思想。孔子是奠定中国儒家思想的圣人,是把中华民族的优长结晶为一个光芒四射的星体而照耀千秋的人。七年级1班葛祥月指导教师我看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家派的创始人,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东方人品格形成和心理发展的理论基础。以孔子为代表创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孔子的思想早已融入我们民族的血脉;我们的所作所为很容易和孔子的论述对上号。“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毛泽东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孔子说的。两个人谈的都是做人要谦虚。现代人见面习惯于这样说:“朋友来我们很高兴!”《论语》中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西方人也有一样的见面语:Nicetomeetyou!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孔子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人类一步一步从远古走来,从茹毛饮血的原始居民到今天的高度文明人,是我们前人在与自然适应和抗争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智慧不断调整的结果。两千年前的孔子用他的智慧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孔子在对社会的认识上所达到的深刻程度是今天我们很多人都无法超越的!今天人们在复杂的生活面前感到茫然、无所适从,在思想上、精神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认真的研究一下孔子,这些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我们已不再把孔子当作偶像和神灵来拜祭,但我们也不要把孔子看得那样简单。当我们大谈亚里士多德,或是心中不停叨念“阿弥陀佛”之类的时候,别忘了我们自家就有一位至圣先师——孔子。孔子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的英雄,有孔子的民族是伟大的,有孔子的人格是高尚的。七年级3班陈少玲指导教师孔子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汉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四书》中。13\n《论语》就是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此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仁”是一切理论的中心,所有的关于“仁”、“乐”的规范,都不过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美服务的。指导教师孔子对于春秋晚期的孔子,相信大家都了解吧。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方法。我们应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学习孔子的教学方法,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他在思想方面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为统治者提出治国建议。以德为先,提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汉武帝时儒家学派成为正统思想。有人说:“孔子就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代表人物,华夏文化如果没有孔子,就好比一个人没有了灵魂,一支军队没有了统帅,一个国家没有了领袖!”外国人对孔子的评价也非常高。不管对孔子的评价如何,其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当今的世界和平与构建和谐社会等都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的继承和发扬孔子思想的精华,让我们的国家更加文明昌盛,让世界更加和谐!七年级5班侯云松指导教师教师点评:善于搜集、取舍课外相关资料,也没有脱离课本知识,将孔子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概括归纳的全面、清晰。可贵的是抒发了自身在学习孔子、了解孔子的过程中得到的感悟,实现了自我思想认识的升华。墨子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代表下层庶民利益的思想学说。这就是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学说。墨翟是宋国人,他曾是宋国的大夫,在鲁国也住了较长的一段时间。他反对孔丘的儒家学说,主张“兼爱”“非攻”,反对诸侯国之间无休止的战争,并希望从此以后能让劳动者“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墨翟自己和弟子们,不管是当了官,还是有多富裕,都和贫苦劳动者一样穿粗布短衣,着草鞋草帽吃粗粮;他提倡节俭刻苦节约反对浪费。与此同时墨翟对自己学生训练却十分严格,因此他的许多学生都学会了守城作战的本领,并且他们还为遭到攻击的国家坚守城池,表现十分勇敢。墨翟还以实际行动制止了楚国对宋国即将发起的一场战争,立了大功。然而墨子的整个思想是不可能为当时的统治阶层所欢迎和接受的。因此,墨翟与其弟子继续宣传和实践他的理论。在他死后,他的弟子将他的言行总编成了《墨子》一书,因此,后人也尊称他为“墨子”。七年级3班于梦婷指导教师我看屈原 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汉族,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人,姓屈,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主张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13\n我认为屈原是高尚的,是爱国的更是伟大的......他的死重于泰山,在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史上成为流芳千古的佳话。屈原在人们的心中一直是以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的身份出现的。我们赞颂屈原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因为屈原的死与当时楚国的安危有关,他对楚国的忠贞是高尚的爱国行为;他的死重于泰山,屈原已经成为后世国人心中的精神楷模。              七、3  张清敏指导教师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屈原创作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集——《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的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和《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指导教师我看商鞅商鞅是中国古代一位非常伟大的政治改革家。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战国时期以商鞅的变法最为显著。虽然商鞅变法成功了,但是在变法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的,他遇到了种种困难,遭到了旧势力的阻挠,甚至最后付出血的代价。但是商鞅无论发生怎样的事情,他都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在变法过程中,一些贵族大臣们纷纷反对,但商鞅聪明机智,他理直气壮地说:“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当太子即位时,那些守旧贵族因为不服气,就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不幸被处死。虽然商鞅死了,但人们一直尊敬他、学习他。我认为商鞅的变法之所以成功,是因为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支持,顺应时代的潮流,同时商鞅又是一位勇于开拓创新,大胆实践,有才能,有决心,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为民着想的人。我们敬佩他!指导教师商鞅商鞅生活在战国时期,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在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内容主要有: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3、建立县制。但是,商鞅的变法却遭到了一些守旧贵族的反对,最后被守旧贵族害死,当然,商鞅虽死,但商鞅的变法成功了,他的变法为秦国统一天下,吞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认为商鞅这个人有创新精神,不是呆板,墨守成规的人,他最后虽然被旧贵族害死,但是,他的精神可贵,可以看出,他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商鞅的改革告诉我们,变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变法却可以让国家更加强盛。七6班邢宝心指导教师我看商鞅13\n商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家。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后来秦国吞并六国,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治理国家也一样,只要对国家有益,有利于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就不必墨守成规。而商鞅除旧立新的大改革的成功,也证实了这一事实。这种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改革值得后人效仿,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伟大的壮举。七年级5班梁芳芳指导教师我看商鞅一提起商鞅,就会立刻想到商鞅变法,虽最后被恶人诬告“谋反”被处死,,但变法却成功了。变法使得秦国国富兵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国后来统一天下打下了基础。从中可以体会到商鞅变法的重要性,他顺应了时代潮流,不怕守旧势力的反对迫害、又有才干和智慧,还不怕困难,勇于开拓创新,为国为民有决心不怕牺牲的精神,所以才能有变法的成功。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商鞅怎样说服了大臣,如果没有秦孝公的支持,也难成功,在法令规定中,商鞅变法措施符合民意,深得民心。如果秦国没有商鞅及其伟大的变法,之后就不是秦国吞并六国,而是被六国给吞并了,所以商鞅彻底改革了根本,使得秦国不断壮大。七年级2班陈建煌指导教师我看商鞅商鞅是一位改革家,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战国时期以商鞅的变法最为显著。虽然商鞅变法成功了,但是在变法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的,他遇到了种种困难,遭到了旧势力的阻挠,甚至最后付出血的代价。但是商鞅无论发生怎样的事情,他都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在变法过程中,一些贵族势力的大臣们纷纷反对,但商鞅聪明机智,他理直气壮地说:“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当太子即位时,那些守旧贵族因为不服气,就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不幸被处死。虽然商鞅死了,但人们一直尊敬怀念他。我认为商鞅的变法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支持,顺应时代的潮流,同时它又是一位勇于开拓创新,大胆实践,有才能,有决心,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为民着想的人。我们敬佩他!七年级2班徐文姗指导教师商鞅商鞅——公元前三五六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变法内容: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3、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4、建立县制。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我觉得商鞅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他为了变法,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崇敬商鞅!因为他深得民心,冒着会遭到旧贵族的阻挠和反对、甚至是牺牲的危险,坚持变法。但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他主动顺应时代的潮流。商鞅虽然最后遭到旧贵族的残害,但是他的变法为秦国吞并六国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商鞅不愧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改革家。七年级2班杜瑶指导教师我看商鞅学了大变革的时代,我深有感触。大变革的时代主要学习了商鞅在秦国变法的事情。通过这一课,我了解到了商鞅的聪明、博学,言而有信,并且口才很好,有着非常强的治国能力。13\n虽然商鞅最后被人谋害了,但变法还是成功了,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国后来吞并六国,统一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觉得商鞅变法成功,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符合民意,深得民心;二是有国君的支持;三是他有才能,有决心,又勇于创新;四是他勇于改革,积极顺应时代潮流。正因有了这几点,商鞅变法成功了,我们应该学习借鉴他的优点长处。七年级2班冯聆云指导教师教师点评:通过第7课“大变革时代”的学习探究,同学们对商鞅这位历史人物的认识非常深刻、全面,也是客观的。许多同学从不同角度发表了对商鞅勇于改革、自信坚强精神的敬佩之情以及从中得到的人生启示。书写各有特色,认识殊途同归。相信大家都能从这样的写作中得到启发。评论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封建王朝是从秦王朝开始的。公元前221年,地处西部边陲的秦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在秦王嬴政的统治下结出硕果。嬴政这个雄心勃勃的秦王扫六和,一统天下,历史上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嬴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秦始皇嬴政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2.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3.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同时,秦始皇嬴政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并派蒙恬指挥修筑了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对边疆进行了有效管理。嬴政使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有名的大国,可以说他是千古一帝。但是他施行暴政.焚书坑儒.滥施刑罚,也导致了人民的反抗和王朝的灭亡。总之,对于秦始皇,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的评价,既要看到其功绩,又要看到其统治残暴的一面,但总体来说:秦始皇的功大于过。七3班窦晓莉指导教师秦始皇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嬴姓,名政,秦庄襄王之子。他对中国统一局面的形成,做出了前无古人的业绩。他的主要事迹有:建立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等,下面详细介绍:⒈统一文字,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的基础,并延用至今;⒉废分封,立郡县,成为中国统一后管理的标准模式,历时数千年之久;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在商业上大大便利了国内交流.;⒋车同轨,道同距,修建秦朝驰道大大便利了国内交通;⒌焚六国史书,客观来讲统一了思想,避免因为历史问题而导致国家分裂;但是毁掉的各国古籍使得中国相当部分古文化断层、古代史断代,这点确是遗憾;⒍修建灵渠,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⒎修建长城,使其成为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天然分界,长城长期成为国界;⒏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自古以来,秦始皇是一个倍受争议的人物。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的来评价秦始皇,既要看到他的功绩,又要看到其统治残暴的一面。总的来说,功大于过。13\n七年级四班:宋其昱指导教师我看秦始皇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还是有名的暴君。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消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的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始皇实践了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经济措施是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化措施是统一文字;思想措施是焚书坑儒。秦始皇本意是加强思想控制,但是,焚书坑儒使民间文化流失。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也遭受了一次致命打击。秦始皇役使人民北筑长城,修建宫殿,兴修灵渠。派蒙括大举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短命王朝,只存在了14年。原因是徭役过于繁重,赋税很重,刑法很残酷,并导致了大规模的秦末农民起义。我认为,秦始皇具有勃勃野心,所以他消灭了六国;秦始皇具有超凡的智慧、治国的才能,所以他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远见卓识,很有经济头脑,所以他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兴修了灵渠,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秦始皇强硬残暴,所以他焚书坑儒、横征暴敛、滥施刑法,导致了人民反抗……,认识秦始皇,既要看他的贡献,也要看他残暴的一面,总起来说,他是功大于过。他的作为给后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他的功绩为后人称赞,他的过失也警示着后继者。七年级4班杜梦雪指导教师秦始皇提起秦始皇,就会有三拨人争论:第一拨是讽刺秦始皇的,他所统治下的国家阴暗,使得百姓伸冤无处告,并实行“焚书坑儒”,使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严重受挫,并有繁重的徭役、赋税、和残酷的刑法,使百姓民不聊生,从而使秦朝短命而亡,使西汉初期经济萧条,一片荒凉景象;第二拨是赞扬秦始皇的,他修建了长城,抵抗匈奴,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不但如此,还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并修建了灵渠,并统一了思想,都给后世留下深远的影响;第三拨是既赞扬又讽刺的,因秦始皇种种行为使得国家历史向前推进,并以万里长城、都江堰和灵渠等为后世的生活打下了基础,但秦国之所以亡,是因为他多年的暴政,所以不支持也不反对,站在一个中立的立场上,我比较倾向于第三点,但秦始皇终究是功大于过,他一生的奉献,为后世的我们美好的生活打下了基础。秦始皇的一生虽有些残酷无道,但终究是千古一帝,无人超越。指导教师秦始皇从公元前230年至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他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对我国以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他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实行了“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百家争鸣"的局面很长一段时间不再出现。他还修筑了长城和灵渠。它们分别为反击匈奴和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秦始皇的暴政也导致了秦的短命灭亡。这说明要想使国家持久稳固发展,必须顺应民心。虽然秦朝是个短命的国家,但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我认为秦始皇很了不起,为后世统一打下基础。kalies@sina.com指导教师秦始皇13\n对秦始皇的评价,历来争议很大。针对秦始皇这位政治家统一天下、加强统一的举措,我认为他是千古一帝——原因是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并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他还对我国边疆地区进行了有效的管理,使秦朝成为当时世界的强国。但针对秦始皇确立专制制度及穷奢极欲、残酷暴虐的做法,我认为他是暴君——原因是他实行暴政,焚书坑儒,役使人民修建宫殿、长城,还横征暴敛,滥施刑罚,导致了秦朝人民的反抗。两种观点都有道理,但都不全面,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的评价,既要看到秦始皇的功绩,又要看到其统治残暴的一面,总起来说,他的功大于过。指导教师我看汉武帝汉武帝刘彻是我很钦佩的人之一。他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君主。在我的心中,他是一位伟大、贤明的君主。虽然在现实中,他的身材有点矮小,但在我的心中他如一座巨塔,巍然耸立。汉武帝在位时,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他与他的祖先汉高祖很像,都很会用人,重用人才,董仲舒、主父偃等人便是很好的例子。当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侯国,因而削弱了各个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汉武帝认为只有政治措施还不够,又实施了一些思想文化措施。他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办起太学,以儒家五经为主要教材。在汉武帝英明的治理下,西汉国力慢慢强盛起来。为了抗击匈奴汉武帝组织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并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在漠北战役中大败匈奴。同时,为加强与西北少数民族的联系,他多次派张骞等人出使西域,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采取以上措施,西汉疆域得到了扩充,促进了中国各民族融合,中国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七年级2班冯聆云指导教师汉武大帝汉武帝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帝王,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雄才大略,重用人才,在位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他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削弱了地方侯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思想上,在诸子百家各派人物思想活跃的背景下,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文化上,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以儒家五经为教材;经济上,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并统一铸造五铢钱;军事上,组织骑兵部队大规模反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取得漠北战役的重大胜利。在政治·思想·文化·经济·军事等方面实现了汉朝的大一统。汉武帝削弱了封国势力;加强了思想控制;弘扬发展了经学,确立古代官学制度;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巩固了北部边疆,促进民族融合,保护了中原的经济文化,维护了国家统一,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使西汉王朝在各方面实现大一统、为西汉的强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七年级4班:曹宇指导教师教师点评:学习了历史上的秦始皇、汉武帝,同学们对“皇帝”这种具有特殊社会身份地委的历史人物形成了客观、全面的认识。同学们从各个角度13\n概括归纳他们的政绩,辩证的评判他们的功过,以渐趋成熟的眼光、思维去感受这些政治家的思想、胸怀。文字表达清晰,观点客观鲜明。相信大家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借鉴。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公元前1世纪中期汉朝宫女。为了北疆安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彼此攻杀不休,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与西汉订立了和好盟约。汉元帝时期,他提出和亲。宫女王昭君自请前往于是便有了“昭君出塞“的一段佳评。通过这次和亲,边境安定了较长的一段时间。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汉书记载:“汉与匈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城宴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谒昭君墓的诗碑中说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这些诗句都高度赞扬了昭君出塞的事迹,由此看来,昭君出塞是值得人们称赞的。七年级4班苏广童指导教师王昭君王昭君,姓王,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兴山县)人,汉族。当时,汉王朝与北方匈奴战事频繁,各族人民灾难深重。百姓期盼和平。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自愿归附汉朝,第三次南下会见汉元帝,表示“愿婿汉氏以自亲”。王昭君得知,自愿出塞,充当和平使者,王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她劝说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并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打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又六十年没有发生战争。王昭君自愿出塞,远嫁异族,表现了一个弱女子不顾边塞荒凉,不畏北地风寒和毡帐之苦的非凡胆识和勇气。王昭君以其宽广和柔腻的博大心灵和倾国倾城的美貌感化了呼朝邪单于与匈奴人民,用自己宝贵而绚烂的生命,为两国人民带来了近百年的和平共处。昭君出塞使边境得以安定,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后来诗人文学家写下了许多诗句给予了她高度的评价。七年级4班胡淼指导教师我看张骞张骞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他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开创了我国外出探索的先河。他第一次出使西域,被匈奴捉住,扣留了十年。但他不忘使命,设法逃脱,辗转到达大月氏处。那时大月氏人西迁已久,无意与匈奴打仗。张骞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沿途的见闻,以及西域各国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代表汉朝访问西域各国。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此举促进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我认为张骞的优秀品质很多。他不顾个人的利益和安危,以国家利益为重,虽然被匈奴抓住,但他并没有忘记国家,不忘使命,锲而不舍。他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探险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七年级4班孙紫苑指导教师张骞张骞是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13\n他出使两次西域,其中第一次在公元前138年,去时被匈奴人扣留了十年,但他依然不忘使命,设法逃走,辗转到大月氏。然而,大月氏无意与匈奴打仗,张骞便把路上所见所闻报告给了汉武帝,以及一些西域国家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第二次出使西域,沟通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交往,开通了初期的丝绸之路。我觉得张骞有坚定的信念,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以国家利益为重,为西汉发展友好的外交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像张骞这样忠于国家的杰出外交家,值得我们学习。七6班刘璇指导教师张骞张骞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是当时的外交家。张骞曾两次出使西域。当时,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走廊赶走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募。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从长安出发西行,途中被匈奴扣留十年。他不忘使命,设法逃脱,辗转到达大月氏。结果,那是大月氏西迁已久,已无意再与匈奴打仗。而他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意义就是公元前126年张骞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访问了西域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从此,汉朝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张骞的主要功绩:1.了解到西域各国的情况,沟通了西域各国与西汉的联系,为汉朝经营西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打通了一条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交通要道,即著名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我们要学习张骞那不怕困难,百折不饶,为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的精神。七年级5班陈之仪指导教师司马迁西汉的司马迁,因李陵之祸,遭受了汉武帝的宫刑。当时他所遭受的挫折,所承受的痛苦之大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他曾想到了死,但最终在生与死的抉择中,他毅然选择了生。从此他提起笔树立了忠臣义士的形象,照出了魑魅魍魉的原形……,终于一部3000年的通史《史记》得以著成。当时的司马迁被屈辱困扰着,使他“居然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但他并没有放大自己的痛苦,而是直面人生道路的崎岖,并且尽量缩小痛苦,把它当作是上天为自己编写的人生中的一部分,最终完成了历史史学上的一座丰碑。司马迁是封建社会的文人,遭受不白之冤,司马迁懂得去直面人生的挫折,去缩小人生的痛苦。司马迁让我们懂得在逆境中生活,学会了在逆境中缩小痛苦,不能遇到一点挫折就把它想像得十分可怕,如果只抱怨命运对自己的不公而悲观厌世,甚至盲目轻生……诚然,个人的不幸有一定的社会原因,但你本身不抗争,不缩小痛苦,就永远改变不了被动的局面。七年级3班孙宝尚指导教师司马迁我很佩服司马迁,并不只是因为他是我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更因为他那种坚贞不屈、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据说司马迁当时因帮助背叛国家的人开脱罪行而受到牢狱之灾,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振奋精神,最后历经艰难才写成《史记》一书。说到《史记》,就不得不说一说《史记》这本书的成就了。《史记》讲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这本书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因此获得了鲁迅的高度赞扬。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13\n司马迁写成《史记》的原因是:他从小受到家庭熏陶,爱好文史,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资料,并一一去探访历史名人的故乡证实资料的真假,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终于写成《史记》。我们应该学习司马迁那坚贞不屈、锲而不舍、严谨治学、探索求新的可贵精神品质。七年级3班朱文举指导教师司马迁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开拓创新,创造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本书主要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史事。书中肯定了许多英雄人物的首创精神,指斥了暴君.酷吏的罪恶,大胆的评论了汉武帝的功过,足见其不惧怕权威的精神品质。《史记》还受到鲁迅的高度赞扬—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因为它是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如此简洁生动,审慎精博,科学严谨的著作更是司马迁本人精神品质的真实写照—表现了他对天道与人事之间关系的探索精神;对历史发展与内在变化的钻研精神;对广泛取材中摘取精髓的科学精神。司马迁—伟大的西汉史学家,开创了史书新世纪的先河,成为历史上重大的里程碑!七年级4班曹宇指导教师王羲之生活在东晋时期的王羲之,非常热爱书法。他“立志专精”,勤学苦练,就连走路.休息的时候,都在琢磨字体的结构、架势和笔法。王羲之(321——379年),字逸少,东晋琅琊(今山东临沂)人。王羲之年少即有美誉,性格阔达,见识远明。王羲之以擅长书法名世,他所创作和书写的《兰亭序》,既是书苑珍品,也是文坛杰作,千百年来一向为人们所称赞。他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同时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称。他也被后人尊称为“书圣”。发生在王羲之身上的事也是极其有趣的。有“书成换白鹅”.“东床坦腹”.“周凯割牛心,炙口炎羲之”.“洗砚台池水黑”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羲之不但是一名优秀的书法家,还是一个做事专注的人。王羲之认为,练习书法时姿势要端正,精神要集中。执笔时,指要实,掌要虚,食指应当高钩,如鹅头昂扬微曲;运笔时,五个手指要像鹅两掌齐力拨水那样:协调有力,才能运用自如,使全部精力贯注到笔尖。学习了王羲之这位东晋时期的名书法家之后,我了解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更是了解到了王羲之的书法精髓,我要向他学习做事专注认真、同时也要向他学习持之以恒、不懈努力的精神,同时我也要多多借助工具书了解王羲之的相关事迹。指导教师“医圣”张仲景东汉末年,我国著名的内科医生张仲景的家乡传染病流行,仅他的家族就死了很多人。因此,张仲景决心钻研医学,收集民间的许多药方,给人们治病。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治好了许多人的病。张仲景做了长沙太守后,还坚持为百姓治病。但当时有规定,像他这一级别的官员,不能随意接近老百姓。他想出一个好办法,每月初一、十五两天大开衙门,坐在大堂上接诊。为了纪念张仲景,后人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称为“坐堂先生”。13\n张仲景根据自己的实践和经验,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经后人整理,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中《金匮要略》汇集各种杂病医方,记录了内科、外科和妇产科等数百个药方。张仲景凭着自己高明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七年级4班朱晗雯指导教师教师总评以上作品的优点:1、介绍人物全面、客观、生动、简洁。2、能将个人搜集的课外知识进行有效地取舍,并与书本知识及观点有机结合。3、文句书写清晰,有条理,分层次。4、观点鲜明,抒发了个人对历史人物的情感或得到的人生感悟,由此提升认识。1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