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50 KB
  • 2022-08-31 发布

历史学科新课程改革中历史教师角色的转变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历史论文之新课程改革中历史老师角色的转变  福建省云霄县老师进修学校  张瑞勇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老师。”作为人文学科的中学历史单靠“粉笔+黑板+嘴巴+教材”、“上下五千年,全凭老师一人说”、“吃老本,炒冷饭”等传统教学手段已经不习惯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的开展,跟不上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历史老师要及时更新观念,转变和创新角色,倡导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共识、共赏、共享的学习共同体,实现“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新课程改革要求历史老师的老师角色应该是多元整合的老师角色。  面对新情势、新任务,处于教育教学第一线的中学历史老师如何来转变老师角色呢?笔者认为:  一、要更新和转变历史教学理念,详细是“转变一个中心,强化两种认识,整合三个目的,实现全面开展”  1、“转变一个中心”是指在历史教学中要从“以老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要高度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历史老师不仅仅要“用教科书教”,而且要和学生一起共同探究“学生正在经历到的一切”,互教互学,平等对话,人人参与,教学相长。  2、“强化两种认识”\n是指历史老师要强化民主认识和人本认识,发扬教学民主,以学生为本,强调个性开展。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也不是一个“容器”,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完好的人”,有探求未知的强烈欲望,有张扬个性的自然需求。现代教育要以人为本,发扬人文精神,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呼唤老师角色转变和创新的首要任务。  3、“整合三个目的”是指通过历史教学实践,重组和整合历史教学的“三大目的”(知识与才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知识型、智能型、教育型目的(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完满整合。  4、“实现全面开展”是指通过历史新课程的改革实践,转变老师角色,实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开展”,“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进入现实世界开拓道路”的核心目的。  传统的历史教学存在着“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的二律悖反现象,现代教育事业呼吁教育理念转变,这一转变首先要从老师角色转变开场,历史老师应该进展什么样的角色转变呢?  二、应该鼓舞和引导历史老师逐步实现以下老师角色转变:  1、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传统教学中历史老师是“知识的绝对权威”\n,是知识输出的唯一源泉,学生无条件地接受老师的一切灌输,“你讲我听,你征询我答”,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是无限的,老师的才能却是有限的,不可能通晓一切,要打破老师关于知识的“绝对权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每一位老师都有责任保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营建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气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考虑,为学生禀赋和潜能自由、充分的开展制造宽松的环境。”只有在如此民主平等、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主体性,培养和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征询题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创新认识和实践才能。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历史老师要想方设法优化教学过程,改变历史课堂存在的“满堂灌”、“填鸭式”、“注入式”等现象,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历史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要为学生获取、搜集、分析、讨论、检索、利用信息和觉察征询题、提出征询题、处理征询题提供时间和空间,制造时机和条件。要组织、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激发学生的潜能,必要时历史老师本身要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过程。  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变“给学生压力”为\n“给学生动力”,擅长用鞭策、鼓舞、赏识、鼓舞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开展。在教学中要把重点放在过程与方法上,放在提示历史结论构成的规律上,让广大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主动去探求真理,掌握历史规律。  2、要由教学“单一信息源”转变为教学“综合信息平台”  在过去,往往“以课本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历史老师和教材成为了学生唯一的信息源,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随着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开展,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渠道进一步增多,历史老师和教科书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和信息源。在新课改中,历史老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和反响学生输出的信息,促成师生双向或多向、多维交流,老师要成为信息交换的综合平台。在这个信息交换的综合平台上,教与学的过程不再是一个“传授—承受”的单向反响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双向互动过程。\n  历史老师要积极捕捉、及时觉察、有效利用学生的经历、感受、创意、见解、征询题、困惑,使之成为教学过程新的增长点,反响点,打破点。要擅长利用本乡本土的文史资源和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开发课程资源,鼓舞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才能,鼓舞学生合理选择与充分利用网络,增加和丰富本人的学习经历,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才能,为学生今后进入和习惯社会打下根底,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根底。  新课程改革认为教科书仅仅是一种主要的课程资源,历史老师还要广泛搜集、开发、利用包括文字材料、音频视频、图像材料、影视材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址、文献档案、国际互联网等在内的各种课程资源,以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为新起点,大力加强校本课程建立、历史教学资源库建立和新课程的开发、设计以及组织施行。  3、要由课程计划的消极执行者转变成为新课程的“导演”或“编剧”  学生是课程的“主角”,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导演”,是学习的主导。老师既要关注历史必修课的根底性和平衡性,也要习惯选修课的选择性和个性化,并努力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和活力。要尊重学生这个“主角”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进一步拓展课程的内涵与外延,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历史老师要变“死”的课堂为“活”的课堂,变“静”的课堂为“动”的课堂,变“无兴趣”的课堂为“有生命”的课堂。  4、由高高在上的课堂“统治者”转变为“平等对话者”  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历史老师处于信息源的中心,掌控着课堂教学的全部流程,是课堂教学的权威“统治者”\n。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更加多样化,相反老师的权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弱化。老师和学生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历史老师不能做教学的“统治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历史老师要变“统治者”为“平等对话者”,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融为一体,“要有谦虚、宽容、与学生共甘苦、跟民众学习、跟小小孩学习;民主的教育方法,要使学生自动,而且要启发学生使能自觉。”(陶行知语)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甘当“平等的对话者”,要倡导和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5、由“园丁”转变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园丁在给花草树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给它们修枝、外型,按照园丁个人的审美观点和爱好兴趣塑造花草树木。过去的“园丁”式教育,只强调共性教育,无视或压抑个性教学,只注重知识的讲授,不注重人的开展,试图严格按照某种方式把众多的学生培养成理想中的“人”。新课改中历史老师要承认学生个体差异,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和潜能。  历史老师要保护学生的个性,“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不拘一格育人才”。要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特点,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用人文精神感化学生,教育学生,鼓舞学生,引导学生,要给学生的个性开展多提供一些权利、时间、空间和时机,关注和关爱每一个或每一类学生,施行区别指导、重点辅导和分层(分组)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确立“每个学生都具有成功的潜能”\n的信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开展,使“潜能”变成“现实”。  6、要由“工具型”老师转变为“研究型”老师,由传统的知识“搬运工”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老师要成为一个不断进取,勤于探究,勇于创新,终身学习的人。  陶行知先生说过:“制造时,目光要深;开拓时,目光要远。”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制造性研究能使老师不再把教育工作看作是同一些事情的单调乏味的重复,看作每天在各个年级里千篇一律地讲课和复习,而是看作永远常新的、独一无二的制造活动。”  历史老师要及时理解和掌握历史教学及研究的动态和开展方向,汲取最新的教学、科研成果,特别是历史学和考古学研究的新信息和新成果,广泛涉猎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哲学、美学、社会学、信息技术等相关学科和穿插知识,不断拓宽知识范围,改善知识构造,丰富本人的专业知识,使本人的知识不但精而且博,成为“一专多能”的智能型老师。  新课程下的历史老师角色呈现多元化的特点,老师的角色定位还有球赛中的“场外指导”、“啦啦队长”、“随队医生”、“后勤部长”;:电影拍摄中的“编剧”、“导演”;学生“知识超市”中的“导购员”、“产品介绍人”、“效劳员”等等各种隐喻。\n  新时代,新课程,新理念,新要求,新角色,历史老师要有正确的角色认识,正视现实,以开放的心态,革故鼎新,完成老师角色的转型定位,实现多元角色的完满整合,继往开来,以学生为中心,承担起教书育人、传承文化的重担,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实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总体目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