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50 KB
  • 2022-08-31 发布

朱煜: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朱煜: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随着人们对新课程的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步引起教育界的重视。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在课程“实施建议”部分,首次明确提出了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那么,何谓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历史学科课程资源有什么作用?开发利用的途径与方法有哪些?需要注意什么问题?这些都是迫切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探讨的课题。一、历史学科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与现状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从历史学科来讲,历史教材、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历史题材的影视资料、蕴涵着丰富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等等,都属于历史课程的资源。这些课程资源,按空间分布,既有校内的,又有校外的;按其性质,既有文本资源、实物资源,也有人力资源和信息化资源。它们是保证课程实施的重要条件,同时它们的获得途径也是多元化的。课程资源虽然是这次课程改革提出的新概念,但是我们对它的利用却并不陌生,因为有课程就一定有课程资源作为前提,只不过,原来我们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十分有限的。事实上,过去的课程也是有一些课程资源作为基础的,并且有时政府颁布的课程文件对此也有所要求。问题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课程资源重视不够,导致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许多课程资源没有能够得到开发利用而进入课程。回眸近百年历史教育史,民国时期,前后颁布了18个中小学历史课程标准(含修订本),在今天看来,当中有不少版本的课程标准涉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比如,1929年教育部颁布的《初级中学历史暂行课程标准》(1932年正式颁行,1936年、1940年两度修订),其“教法要点”部分共11条,其中与课程资源有关的就有5、6条之多。如要求历史教师注意“补充课本上未及编人的,而又是最近发生的,需要让学生了解的重要事件材料”“酌量学生的程度,随时指定简浅的参考书”;应用地图图表图片;组织学生对附近的历史古迹作考查旅行;增添历史课程的设备(主要指文物、模型、图片等);“学校当特辟历史陈列室或教室”,历史教学设备可以在室内收藏或陈列,“不仅教学时可资说明,平时亦可供学生观摩”;等等。这些内容对我们、今天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然,这一时期的历史课程标准虽然有不少关于这方面的内容,但是总体而言,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没有成为历史教育界的共识,实际收效并不大。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教育部颁发了《小学历史课程标准(草案)》,其中也有一些课程资源的说明。如要求在教材之外,“另编儿童用的历史丛书”作历史补充读本”;历史教学要“参照历史地图、年代表、绘制图表,或利用观察(例如参观历史博物馆、文物古迹等)、旅行、实地调查研究,或利用电影、幻灯、戏剧,帮助观察证验”;各种教具(模型、图表、实物)除必须购\n置的以外,“尽可能动员教师和儿童共同搜集材料、自制或借用”等。此后几十年,我国颁布了十几套中小学历史教学大纲,但是较少阐述课程资源问题,通常仅在大纲的“说明”或“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等部分一笔带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世界课程、教学改革风起云涌。1996年美国颁布了《全国历史教学标准》,提出中小学历史教学要注意引用包括档案、口述资料、历史文物、艺术文物、音乐、照片、历史遗址和电影等在内的多种类型的课程资源。同时期英国也颁布了《历史学科国家标准》,它强调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运用各种信息资源,包括运用档案、印刷品、绘画、照片与电影、音乐与歌谣、建筑物及其遗迹等。近年,德国的历史教学除了大量运用图片、图表、地图外,还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重视引用原始资料;第二,重视参观、访问。德国历史教师经常让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教堂,进行实地调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如学习关于“僧侣的生活方式”时,就让学生调查家乡附近的修道院,了解僧侣在开垦荒地、排水灌溉、种植水果、教学和艺术方面的贡献。“总之,国外历史教学十分重视课程资源,而且随着历史研究和教学的范围不断扩展,课程资源的结构也呈现多元化,以及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充满个性化设计等特点。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总体上看,过去我们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比如,我们简单地将历史教科书及少量的历史挂图等直观材料,理解为就是课程资源的全部,而忽略了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偏重于严肃的历史学科知识资源,而忽略了乡土和社区资源(如历史见证人、家谱、老照片等);学生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等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迅速转变观念,加以研究解决。二、开发利用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作用开发利用各种各样的历史课程资源,对于实施历史新课程和深化历史教学改革的作用何在?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学生对历史课普遍缺乏兴趣,这种情况由来已久。据教育部1997年对北京市2107位学生的调查,在学生对“最不愿学的课”的排序中,历史课居前3位之列;在学生对15门课程喜欢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序中,历史课居第2位;在学生对“枯燥、没意思的课”的排序中,历史课居前5位。最近香港商务印书馆对香港地区的历史教育也作了一次书面普查,发现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的程度,与大陆差不多,比例高达80%以上。“本来应该很有趣的历史课,何以受到学生如此的冷落?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其中固然有多种因素,如教学方法的滞后,考试评价的制约,等等,但是应该说,这种状况与历史课程资源极其单调乏味的状况有很大关系的。\n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历史教科书视为惟一的课程资源,或者至多加上几幅历史挂图而已。在这样的狭隘课程资源观支配下,历史课被学生看成“死背”而无趣的科目也就顺理成章了。按新课程的理念,历史教科书仅是一种主要的课程资源。历史教学还应该运用大量教科书之外的课程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这些课程资源以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予了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加之许多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丰富了历史课的内容和情趣,使学生能够在轻松高雅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生动的历史课程资源元疑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这是传统单一的课程资源所无法比拟的。(二)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经验或体验的过程。当前,我国一再倡导要尊重并提升学生的主体性,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就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比较偏重“注入式”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虽然偶尔也有一些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如讨论、问答等,但是由于作为课程支柱的课程资源本身比较单一,历史教师只需讲清教科书上的现成结论,历史学习也成为只是背诵一些历史事实的机械训练,因此,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然而,历史教科书其实只是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历史知识的框架,并非就是历史本身,也不应该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惟一对象。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发展学生的历史意识,即培养学生对历史进行理性思考,进行选择和解释,并在心目中重建历史的能力。历史知识的特性决定了历史教师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不要圃于教科书的知识结构和结论,除教科书外,还应学会广泛搜集利用其他有用的课程资源。由于历史学科课程资源具有范围广、数量大的显著特点,这样,无论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角度,还是从开发课程资源的角度,都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使他们逐步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课程资源,为自身的历史学习和探索服务。可见,只有随着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逐步开发利用,历史教学过程才能更多地成为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学生也才能真正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三)有利于学生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新课程观在客观评价传统“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更多地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态度和方法。什么是“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以获得结论的学习方法。历史地看,20世纪中期,美国课程专家施瓦布教授就明确地把“探究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而加以系统论证。探究不仅是追求一个结论,它更是一种经历,是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过程。我国现在不少地方开展的“探究式”学习实验研究表明,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n近20年来,英国在历史教学理念方面最重要的一项变革,就是认识到“历史科的中心是在于发展学生对于历史探究的方法或过程的理解”,学生不应只学习过去实际上发生了怎样的“事实性”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关于“历史这一门知识是如何而来”的“程序性”知识。具体他说,就是让教学活动成为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注重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材料去认识真正的历史的过程。「’”因为英国历史教育界同行认为,学生惟有透过运用各种课程资源的实际经验,才能真正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与方法。英国历史教学改革理念对我们是有启发的。在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就有这样一种取向,即重视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与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相结合,重视给学生提供足够的问题解决、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的机会。尽管学生搜集和处理课程资源的能力还很有限,学生课题研究和问题解决的水平与真正的史学研究也有相当的距离,但是它却能使学生体验发现学习的过程和获得主动探索的“经历”,并有助于逐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此外,从历史教师的角度分析,由于新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个层次,今后历史教师也将要经常参与地方课程,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而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大难点就在于它需要大量的课程资源,包括历史课程资源的支持,此其一。其二,历史新课程突出体现了发展性的精神。所谓发展性即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为不同程度的学生的学业发展留下较大的空间。我国新历史课程标准为此采取的是“保底不封顶的策略,允许历史教学可以适当超标)这样,历史教师要创造性地实施历史新课程,就需要努力挖掘各种课程资源。比如,历史课可以适当拓宽知识范围,随时穿插一些“乡土内容”,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而许多乡土史资源长期处于闲置状态,亟待历史教师去搜寻和整理。再者,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尤其是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也离不开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毫不夸张他说,现在的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重要了。三、历史学科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一)历史教科书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的主要依据。提倡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并不是意味着可以将教科书柬之高阁;相反,教科书直到现在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是历史教科书的开发和建设需要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教科书只有在体裁、内容等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才能发挥其核心课程资源的作用。最近,教育部审查通过的几套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新教科书”)更加注重凸显现代教育新理念,它们在内容选择、编排设计等方面不再像过去那样过分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n而是力求做到历史学科教学体系的完整与和谐。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科书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工具”的功能。首先,新教科书大量增加了有关文化、科技、社会史等方面的内容,突出了历史教科书的丰富性和人文色彩,以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社会生活。其次,新教科书的呈现方式注重图文并茂,以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如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新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一册,就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做了诸如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1.配以大量的图片。其中书前的彩图33幅,书中精选照片、图像及示意图200余幅,另外还有地图20余幅及各类表格等。所有这些图表都服从于教学目标的需要,以增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和审美情趣。教材当中的许多照片、地图和图像都选自古典名作或精美的实物摄影,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和增进其思考和鉴赏的能力;为激发学生兴趣,书中也适当配有一些想像画,如讲官渡之战,就附着“曹操赤脚迎许攸”图;讲巨鹿之战,配以项羽“磁釜沉舟”图等。除此之外,有些地方还以图或图表代文,如讲到有关黄帝的发明时,就安排了一幅“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图。2.教科书以生动的故事、传说、诗歌或文物、名胜古迹导人新课。如用“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入夏朝的历史;用“制作司母戊大方鼎”的想像图引人商朝“灿烂的青铜文明”一课的教学内容;等等,总之,这些图片和文字相辅相成,对增加学生的学史兴趣和理懈历史知识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第三,新教科书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注重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表现在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亲自体验、思考历史的活动。如人教版新教科书中,为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每课当中都安排了“活动与探究”,在每个单元安排了“活动课”,在全书后又安排了“复习方法和技能”的“活动课”。另外,每课中都设有文献资料专栏,“动脑筋”栏目、“自由阅读卡”等。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旨在“拓宽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并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动手实践与团结协作的精神。”(二)图书馆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正因如此,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学要注重历史知识的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并且通过每个学习主题设计的“教学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广泛搜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人教版新的历史实验教科书在附录部分还向学生推荐了不少课外历史读物及历史学习网站。这就要求学校要有意识地调整学校图书馆或资料室的藏书结构,合理配置相关方面的书籍,包括通俗历史读物、中学生历史刊物、艺术史、科技史、文化史、文物考古等方面的书刊,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仅仅依靠学校图书馆是远远不够的,历史教学还必须充分利用社会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英国历史教育就比较注重让学生自己独立学习、查找资料。比如,\n英国某校一位历史教师,在历史课中将一份材料发给学生,要求他们完成一篇关于中世纪城堡的图文并茂的论文(作业)。但是发给学生的材料,只是一份供参考的长长的书目,至于这些书在哪里惜,教师一概不管。由于教师没有讲述任何有关城堡的知识,一切资料都要靠学生自己寻找,为了得到最新、最全面的资料,学生只能到图书馆借阅。英国各地城市公共图书馆,都对不同年龄的中小学生开放,学生不仅可以在那里看书,而且可以借回去。学生知道,要写好一篇历史论文,不仅要知道对象本身,而且还要了解对象所处的历史时代及与其有关的问题。因此,他们除了要了解城堡的形式、建筑过程、城堡的作用之外,还要了解一点中世纪的历史。有关这方面的书,都被他们借回家,一一查阅,并将有用的资料摘录下来。一些特别认真的学生,还深入牛津附近残存的城堡中去看个究竟,并交上了厚厚的调查报告。由此,学生学会了利用社会资源,包括图书馆资源,这样做不仅使他们获得很多历史知识,而且逐步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如独立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论文写作的能力,等等。这些对于中国的历史教育工作来说都是可以惜鉴的。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利用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提高文献检索效率,历史教师还应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包括如何利用二次文献(如目录、索引、文摘等)、三次文献(如年鉴、综述等)等等。(三)充分利用乡土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稗益。近年美国历史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就是从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家庭、邻居、社区等生活空间变化人手来安排课程,突出生活环境的“由近及远”。英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对传统模式的历史课程进行了反思,掀起了所谓“新历史科”运动。此后对英国历史教学影响深刻的“学校委员会历史科计划13一16”(简称scHP13一16)所推出的新课程大纲,包含四个单元。其中第四单元“历史在我们身边”设计的主题包括“乡村房屋”“教堂建筑与陈设”“乡村景观形成研究”“城市的发展和建筑”等等,要求利用可以看得见的证据,研究身边的历史,并且实地参观遗址。近些年,我国不少地方的历史教师也开始注意发动学生搜集本乡、本土的文物和参观当地遗址、遗迹,并取得许多成功的经验:据一份资料介绍,北京某地历史教师曾搜集历史文物、革命文物50多件。其中有新石器时代的石斧、陶片、货币;抗日模范村的奖旗;根据地老大娘为八路军伤员送饭用的菜篮子等。教师组织学生到著名的革命老区,也到解放前称为“佃农村”的穷乡僻壤进行调查访问。在石屋的土炕上,喝着老乡的山茶,听着娓娓的诉说;在高峻的山坡上,跟着“三八”式老党员学唱抗日小调;在一望元际的大平原里,追踪着“地道战”的烟痕……丰富的乡土资源充实了历史课程的内容,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史积极性,又从不同层面和角度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理解历史的素材。此外,家庭也是历史学习的一种资源。近代学者梁启超就很推崇家谱、族谱的史料价值。其实,又岂止家\n谱、族谱可以作为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的资料,不同时代的老照片、实物、长辈的回忆等,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有益于历史学习。(四)互联网为历史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快捷的资源库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与历史教学有关的多媒体课件、远程教育中的历史课程等逐步被引人历史课堂。特别是互联网提供的历史教育网站、历史资料数据库和图书馆、博物馆网站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而快捷的历史课程资源。以博物馆为例,我国现在拥有各类博物馆1500座左右,而每年能去博物馆寻迹访古的中小学生却很少。有的即使去了,也是走马观花,并未留下多少深刻印象。可以说,博物馆丰富的文物资源并没有真正发挥它的教育作用。最近几年,我国已有成百家博物馆开始陆续上网。2001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将馆藏信息数据库推上互联网,这标志着我国数字化博物馆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对传统博物馆进行数字化改造,就如同给博物馆插上翅膀,大大方便了公众的利用。譬如,在网上故宫博物院,当利用者点击“藏品精粹”下的“陶瓷”类藏品的导航按钮,屏幕弹出检索界面。当选择“明朝”,再按旁边的“查询”按钮,系统将调出明朝的陶瓷藏品名称加图片式列表,再点击其中某一件的按钮,该藏品信息就以文字形式和放大的图片形式展现在读者眼前。有的网上博物馆可以为一件藏品配多个不同侧面的图片,并且允许多极放大,利用者可就自己感兴趣的文物的某一侧面作特写观察。有的还可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与传统的在博物馆泛泛浏览相比,网上博物馆更能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充分体现文物的巨大魁力。新编人教版、华东师大版历史实验教材有一个新变化,就是在附录部分向学生提供了多家历史学习网站的网址,这些都是历史教师和学生查找资料的便利渠道,应当注意利用。当然,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绝不仅限于上述几个方面。作为一项崭新的实践活动,历史教师亟须加强与同行之间的相互合作,创造性地开发多种课程资源渠道,并且还要强化课程资源本土化意识,以使历史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避免流于形式,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