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50 KB
  • 2022-08-31 发布

大国兴衰史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德国专题作业:1.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德国经济的发展为什么会赶上并超过英、法?答:德国:(1)十九世纪末,经过王朝战争,实现了国家统一;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统一的国内市场和稳定的政治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2)德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大力发展,形成了被人称为“容克资本主义”;内燃汽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得到了迅速发展。1880年之后统一的德国政府有意识地指导重工业的发展,人力、物力在国家的指导下被更加合理的利用。使得电气、化工、铁路、钢铁等产业迅速跃居世界前列。(3)普法战争后法国50亿法郎的赔款,为德国增加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通过普法战争从法国夺取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重要矿区,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矿藏资源,为工业发展补充了重要的资源;(4)1871年,德国通过《德意志帝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更易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发展生产力,使其经济技术实力不断增强。(5)19世纪80年代中末期,俾斯麦将税率提高到保护性关税,来自国外的竞争压力减小,国内产业得以顺利发展。英国和法国:英法两国拥有大量殖民地,凭借其殖民特权就可以获得大量利润,所以在新技术的采用上也就相对滞后,最后导致了他们霸主地位的衰落.2.评析俾斯麦在德国统一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答:德意志在普鲁士王朝战争的形式下实现了国家统一,这是德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标志。在俾斯麦指挥下以征服战争的方式统一国家,这是当时德国的经济、政治情况决定的。俾斯麦在实现德国统一的过程中有着重大的历史贡献。虽然采取了残暴的“铁血政策”,但是其功绩是不可低估的。而且,铁血政策即王朝战争的方式在当时也是带有客观必要性的。地位:俾斯麦是德国统一运动中的领导与奠基人。作用:俾斯麦以征服战争的方式统一国家,推进了德国的现代化和工业化;为德国迈向世界强国奠定了基础。只有这些完成,才会有一个统一的坚固的德国国家体系。(1)铁血政策是当时惟一正确可行的政策俾斯麦违背宪法规定,无视议会决议,强制进行兵制改革和增强军费开支。历史后来的发展证明,俾斯麦坚持武力统一的决定是正确的。1866年普鲁士在对奥战争中取得胜利,这场持续了4年之久的纠纷以进步党的失败而宣告结束。(2)采取先易后难的统一方针,一鼓作气,取得胜利“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在德国统一的问题上,丹麦、奥地利、法国、俄国等国家都态度暧昧,侍机干预。因此,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战争在所难免。为此,俾斯麦先从实力弱小的丹麦入手,检验了军队,壮大了士气。再依次对奥地利和法国作战,士气越来越壮,从而一鼓作气,取得胜利。(3)认真把握战争,战术运用十分成功在三次王朝战争中,俾斯麦运筹帷幄,成竹在胸,其战术运用也是十分成功的。第一,准备充分,胸有成竹。充分的准备和谋划是普鲁士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制胜法宝。如在对奥作战前,普鲁士利用联合出兵丹麦的机会掌握了奥地利的政治态度和军队底细。在军事上,陆军部和参谋部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在外交上,利用俄奥矛盾,取得俄国在未来的的普奥战争中的中立承诺,并用含糊其辞的“补偿”作诱饵,换取了法国的中立,第二,先发制人,果断迅速。在三次王朝战争中,普鲁士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当普奥战争爆发后,普军按照战争的周密部署,行动迅速,攻势凌厉,速战速决,很快就控制了整个北德意志。1866年,双方在萨多瓦决战,奥地利败北。(4)外交策略运用得当在准备王朝战争的过程中,俾斯麦纵横捭阖、游刃有余,成功处理和协调与奥地利、法国、俄国等的外交关系,取得它们在今后的支持或中立。在对丹麦作战时,俾斯麦联合奥地利一起出兵,避免了奥地利对普鲁士的猜忌和背后发难。准备对奥地利作战时,俾斯麦向拿破仑三世许诺,以后普鲁士攻打打败奥地利时,将会支持法国占领卢森堡,取得法国的中立,避免了腹背受敌;进攻法国时又利用俄国在克里木战争失败后在国际上的孤立与之达成协议,答应俄国在需要进军波兰时可以从普鲁士境内行军,取得了俄国的默契,解除了后顾之忧。(5)眼光敏锐,高瞻远瞩\n在普奥战争普军取得萨多瓦决战的胜利后,普鲁士国王命令进军奥地利首府维也纳,但俾斯麦力主议和。他认为不应过度刺激奥地利,造成奥国内反普鲁士的强烈民族情绪。1866年8月23日,普奥签订和约。和约的签订既使普鲁士取得了德意志统一的领导权,又统一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汉诺威和法兰克福市等地区。也为以后普法战争时奥地利保持中立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1.希特勒与法西斯主义是如何在德国兴起的?答:(1)经济危机给希特勒提供了绝好的机会。他称经济危机是“政府无能”,导致经济危机最终发展成为一场国家危机。1930年3月,魏玛共和国的最后一届政府终因入阁各党在如何平衡国库亏空问题上意见分歧而垮台。(2)1930年9月,国家社会主义在选举中获得了巨大的胜利,之后对乌尔姆的青年国防军官的那次起诉表明,这个社会阶层开始接受了希特勒的宣传。(3)从1930-1933年期间,经济危机更使社会各阶层的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对魏玛共和国政府极为不满,强烈要求建立一个拯救德意志民族、给社会带来安定,给人民带来幸福的新政府。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希特勒一方面为国家社会主义展开更强大的宣传,对各阶层人民不断做出符合其愿望的慷慨许诺。一方面又通过纳粹党的宣传机器,宣称该党是“大众党”,并重点向中下层的中产阶级发动讨好攻势,以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这种宣传打动了处在绝望之中的德国人民,他们相信希特勒的诺言能够兑现,纷纷聚集在纳粹的旗帜下(4)恢复普通兵役制在当时只能是一种没有具体的军国主义的普通军役制。当时的政府没能通过使国家能量获得有价值的成就而刹住希特勒运动前进的风向。(5)德国素来具有军国主义传统,由于法西斯主义和半封建的军国主义在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而且都渴望对外侵略扩张,因此两者必然结合起来。德国国防军的支持,对希特勒最后攫取政权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国防军受旧专制主义思想的支配,坚持赤裸裸的强权政治,他们为得到纳粹议员对政府的支持,对纳粹党采取了宽容、拉拢的态度,从而促使了希特勒上台。希特勒迷惑了国防军,把他们引到自己这方面来。他向他们许下诺言。缺乏判断力的国防军开始扩军和重整军备。不同于“军队里出政权”,他反而一步步取得了对军队的精神控制权。这把德国人带进了深渊;(6)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通过“后门”交易登上了总理的宝座。从这时起,魏玛共和国也就正式死亡了,第三帝国由此诞生。(7)1934年德国总统兴登堡逝世,希特勒制造“国会纵火案”,发动政变,夺取政权,自任国家元首,废除德国的民主共和制,建立了比意大利更加专制和残暴的法西斯专政。1.日本武士道的精神是什么?(1)义——正直、公正:义是决断力,“义是在某项行动中坚定不移的做出决定的能力。要死的时候死,要攻击的时候攻击”;“义就是人体的脊柱,没有脊柱,头就不能端正地处于上面。手不能动,脚也不能立。因此,就算一个人才能学问俱全,无义照样不能成为武士。有了义,即使有不足之处也足够做武士了。”即使是在封建社会的末期,由于长久的和平给武士阶级带来了闲暇的生活,随之而产生了对各种娱乐活动和艺术的爱好。但是,就算这样,“义士”这一称号依然被认为远远高于任何擅长学问或艺术的名称。(2)勇——无畏、坚忍的精神:水户的义公说:“冲上战场被杀非常容易,最卑贱的农夫也做得到。但当活必活,当死必死,才是真正的勇。”勇气的精神实质是平静,即内心的沉着。平静是处于静止状态的勇气。勇敢的行为是勇气的动态表现,而平静则是它的静态表现。真正勇敢的人永远是沉着的。他从不会感到惊愕,没有任何事物能扰乱他的精神的平静。在激烈的战斗中,他依然冷静自若,在大变革中他的内心也保持着平静。地震也不能撼动他,他对暴风雨报之一笑。(3)仁——恻隐之心:培养武士文雅气质,有助于产生对他人痛苦的同情,从而培养武士的“仁”。“最刚强的就是最温柔的,仁爱就是勇敢”。武士的仁慈并非盲目冲动的仁慈,它同时考虑到了公正,并且并不仅限于某种心理状态,而是伴随着生杀予夺之权。我们可以把武士的仁爱称为有效的仁爱。因为它包含着给予对手利益或损害的实际权力。武士自豪于能把他们的残酷权力付诸实施的特权,但同时又毫无保留的同意孟子的“仁”。须磨浦的激战这个故事表现出了武士最残酷的武功是用温柔、怜悯和仁爱来加以美化的这一不变的特点。(4)礼:殷勤而郑重的礼貌是日本人的显著特征。真正的礼貌应是对他人的情感报以同情关注的外在表现,意味着对正当事物给予相应的尊重,从而也就意味着对社会地位的相应的尊重。礼的最高形态近似于仁爱。礼仪发自仁爱和谦逊的动机,在他人的温柔感情下被驱动,因此通常是同情心的一种优雅表达。(5)诚——诺言无需凭证:\n由于武士的崇高地位,要求他们比农民和市民更高的诚实标准,武士看重遵守诺言,一般不需要书面凭证就能履行。书面凭证被认为是对其身份的侮辱。(3)荣誉:荣誉感,包含着人格的尊严及对价值的明确的自觉。因此,武士生来就重视随其身分而来的义务和特权,并视为其最重要的特征。(4)忠义:个人的忠诚是存在于各种群体和境遇中的人们之间的道德纽带,而在武士的荣誉准则中,忠诚被认为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武士道并不要求我们的良心成为任何君主的奴隶。当臣子和君主意见出现分歧时,他所采取的忠义之道,就要像肯特对李尔王那样,用尽各种手段来改正君主的错误。如果未被接受,就任凭主君处置。把生命看作是服务主人的手段,而其理想则在名誉中。(5)朴素:武士道是非经济性的,甚至它把贫困引以为荣。武士道提倡节俭是事实,却不是出于经济的目的,而是为了克己的锻炼这一目的。武士道极力轻视金钱和金钱欲,武士阶级要求过最严格的朴素生活。(6)克己:如果举止沉着,心情宁静的话,就不会为任何种类的激情所困扰。自杀及复仇的制度,前者是克己所达到的顶点,而且是最好的表现。(7)刀——力量和勇敢的象征:武士道正象对刀的正当使用看得至大且重一样,认为滥用它是不对的,而且憎恶滥用。1.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成功的原因是什么?(1)主要内容:主要就是开放门户,承认与世界各国保持外交的关系,同事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以确保国家的独立:第一,1871年,废藩置县,由中央政府委任县知事实行统治;取消大名子各藩的征税权,收回“版籍”;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  第二,废除身份等级制度,解放贱民;撤除各藩之间的关卡;取消佛教的国教地位。为减轻因“奉还版籍”而连带的财政负担,废除了封建俸禄,从而消除了依靠身份过活的保障。第三,施行了旨在给国民以平等教育机会的教育制度,发展近代教育。努力提高就学率以普及国民教育。第四,从西方各国军备制度的知识和德川末期军备改革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创建了近代式军队,用全体国民来保卫国家。第五,解除了农民对土地的隶属关系,承认土地自由买卖。第六,重用“聘用的外籍人员”,充实国内的配备。第七,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设立议会,给予了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2)成功的原因:第一,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使得维新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日本是封建的幕藩制国家,一方面存在着作为中央政权机构的幕府,因而具有集权政治体制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它的全部领土又被分割为二百多个藩国,保留了由领主在自己藩国内实行统治的政治格局,每个藩的领主都拥有独立的而且是世袭的军政实权,因而潜伏着很大的离心力。由于一些藩国和幕府长期对立,甚至发生公开对抗,这就为革新势力进行反对幕府的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反幕府的藩主还纷纷结成联盟;维新派把新天皇抓在手中;特别是民心所向,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的高涨,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壮大了维新派的实力,也间接支持了维新斗争。而幕府此刻已是不堪一击的状态,从而最终维新派推翻了幕府的统治。第二,维新派建立政权以后,实行了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明治政府确立后,逐步进行政权建设,把原来以将军为首的幕府领主阶级的封建政权改造为以天皇为首、维新派下级武士为核心、代表资产阶级与地主联合专政的新政权,并通过一系列官制、机构的改革,使这个政权得到巩固和健全。然后,由这个强有力的新政权来发布命令,逐步进行除旧布新的各项重大改革。第三,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日本所承受的外部压力,使它的国内改革能够在较少的外部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实现。1.在苏共执政数十年间,前苏联社会主义土崩瓦解的原因是什么?(1)一个阶级的专政经过一段时间后被这个阶级的先锋即政党取代,再经过一段时间,又被党的领导人所取代。代表整个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社会主义国家被党内的一小撮人所代替。这也就自然而然地强化了人民的受排斥感。(2)\n政府在履行民主集中制的过程中,在强调集中制的同时,常常伤害党内民主,导致官僚主义的产生,而官僚主义恰恰是民主的对立面。腐败和任人唯亲等与社会主义不相和谐的一些现象也浮出水面。苏共及其他一些执政的共产党领导阶层享有的特权制度。结果是,民主集中制这一革命原则丧失了活力,党脱离了群众,党的各级组织也疏远了党的领导集体。 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领导集体不仅没有在社会主义国家的阶级特征领域和社会主义民主体制下修正这些错误,反而摒弃了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和民主集中制。这些做法解除了革命政党的武装,不利于它采取必要的修正措施,最终导致社会主义瓦解。  (3)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和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得以迅速发展。要保持这种发展,就需要对经济管理方法进行不断变革。如果不能通过变革经济管理方法达到新的发展水平,就会造成经济发展停滞。  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领导集体没有采取变革措施,而是着手摒弃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和计划经济等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受“资产阶级市场经济无所不能”的影响,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被有计划有步骤地削弱和摧毁,从而加速了社会主义的瓦解。  (4)关于忽视意识形态观念。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不断提高人民的意识形态观念,而相反,如果执政的共产党自身意识形态不够坚定,就不可能培养人民坚定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观念的薄弱,导致普通民众和党的各级干部的阶级觉悟和警惕性不断降低,社会主义几无抵抗力,被破坏的过程进一步加速。2.俄罗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冲突是什么?封闭村社文化对俄国的历史发展与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1000多年来,这种内陆文化和维金文化、蒙古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种以强调个人对共同体的依附为特征的宗法文化,这种文化主要特点是:1、在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宗法共同体内部的简单协作传统,如劳动组合、共耕地、插惧耕作等等;2、在价值观念上轻视自由个性,强调整体和谐,把个人视为共同体的附属物而否定其独立人格;3、在民族性格上,村社生活使俄国人重视邻里关系的和谐,这使俄国人成了一个重感情的民族;4、理性情神缺乏。鄙视西方民主;5、轻商抑商传统,由此产生反犹排犹情绪。这样的俄国传统文化在本质上是与自然经济、宗法共同体及人身依附相适应的。这种社会存在与文化心态,是近代俄国史上的主要惰性力量,是俄国走向现代化的最大障碍。十月革命前,二者表现为现代化进程对传统宗法文化侄桔的冲突,包括社会化商品经济对宗法自然经济、现代的自由所有制对宗法共同体、民主对宗法专制主义、理性对宗法式的蒙昧、人的自由个性对人的依赖关系的冲突。十月革命后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宗法残余的矛盾,人的自由个性与人的依附性的矛盾,从文化形态上说,也就是俄罗斯传统宗法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矛盾。移民开拓的传统与历史对美国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特征形成的影响,并在与中国相关文化传统进行对比的基础上谈谈中美两个国家在此问题上的差异?(1)政治:① 制度方面:移民开拓的传统促进了个人主义的政治文化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形成。移民们以个人奋斗为精神支柱。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又很快后来居上超越西欧,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个人主义政治文化。而中国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国在儒家的社会伦理思想的影响以及为适应国情下,形成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② 民主方面: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和代议民主制的形成。清教教义本身含有自由主义的思想观念,崇尚自由、民主和共和。移民为美国带来了自由主义的政治文化思想,使得代议民主制形成。而中国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本思想”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美国式民主制保护的是资本利益,利己性、强权性的实质。有权参加投票的只是那些有资产和纳税的有钱人。而中国的人大代表来自各级各民族各地区。(2)社会:① 经济:私有制为基础和全体的市场经济。在美国早期农业经济发展时期,尤其是对美国近代历史有重大影响的西部大开发时期,美国通过制定条件诱人的土地法规吸引了大量移民到西部开发原本荒凉的土地,使其成为肥沃的农场,促进了私有制经济体系的形成。而中国是公有制为主的市场经济。中国的儒家文化传统强调集体观念,重义轻利的价值诉求,并没有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荡然无存,市场经济带来“利益至上”的文化观念的同时,趋利避义的价值取向并没有为大众所接收和推崇。② 人权: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和宗教歧视。美国公民并没有真正享有平等的选举权。美国持枪犯罪、暴力犯罪问题严重,使用枪支的犯罪案件频繁发生,公民的生命与人身安全没有得到应有保障。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少数没有实行全民医疗保险的发达国家之一,有相当数量的居民因没有医疗保险而无法在患病时得到必要的医疗照顾。而中国传统人本主义坚持“民为贵”的民本主义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同样始终围绕着人,人是世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间人为先。具体而言它包括“民为贵”、“君为轻”\n的基本政治思想,关注百姓现世的人伦生活,追求一种道德伦理的人本关怀三个层次。中国强调统一意识,明确一个目标下实现个人梦想。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局面和态势,在统一意识的前提下找到自己的应有位置和恰当位置。(3)文化:① 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平等主义:个人主义构成了美国文化模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他所包含的内涵也真正扎于美国本土,既不同于希伯来和希腊传统,也不同于18世纪欧洲思想。个人主义能够在美国生根,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无论是最早的清教徒,还是后来开拓西部的美国人,都以个人奋斗为精神支柱。“在新英格兰海岸定居的移民,彼此之间极为平等。及时是贵族制度的萌芽,也从未被引进河中国的这一部分”。对平等的追求和喜爱深深地渗透于美国人的骨子中。继承制度、宗教及教育是平等存在的原因。最早移居北美新大陆的清教徒就是为了追求个人自由才远涉重洋、历尽艰辛。由于移民开拓的继承法对财产的均分,和宗教中全体教徒人人平等的权利,以及人人都有受到初等教育的权利使对平等的追求和喜爱深深地渗透于美国人的骨子中。而中国主张集体主义,中国追求的人民幸福,是群体幸福,而美国人追求的自由是个人的自由和幸福。中国人自古就有一个“家国”的概念,所以中国人的幸福是群体意识的。追求的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美国人追求的是个人成功,个人富裕。② 经济性文化:由于移民开拓的传统,形成的资本主义制度也影响经济性文化。美国是商品经济极为发达的国家,文化具有浓厚的经济性,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等文化占有很高的地位。而中国是政治性文化。中国古代社会一直重农轻商,重文轻商,科举制度使文化与政治密切相连,文化中带有很强的政治性。贯穿在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有很强的政治色彩。③ 美国化:当年欧洲移民来到北美大陆,把欧洲文化也带到了北美,这些欧洲移民和世界各地的移民一起,传承各自原有文化,融合这些文化,最终发展成为所谓的美国文化。美国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尽管它集中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文化的精髓,又能不被任何一种文化所同化,而是独具特色的将其“美国化”。而中国尽管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汉人数量上的优势,或多或少地对少数民族的人民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同化。我们主要传承的是华夏中原文化,但同时,汉族人民也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④ 多元化:美国的移民来源于世界上不同的文明区域,后来者为了生活,必须融入到先来者的美利坚文化模式,同时也保留了一些自身文化的残余,而正是这种残余却成就了丰富多彩的美国多元文化。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在于民族文化的多元化。⑤ 一体多元:移民来到美国,经过两三代的民族融合后会成为美利坚民族的一部分,政府同时又允许任何一个民族集团可以在忠于美国的前提下,保持独特的民族信仰,用自己的语言出版报刊和书籍,创建自己的学校,这在客观上又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持和延续,使美国呈现出“一体多元”的文化影像。较之中国,中国文化也存在“一体多元”,这点与美国差异不大。(4)政党制度:由于移民文化的影响,美国实行两党制;美国是由民主党和共和党两个党轮流执政。无论谁执政,都实行资本主义。名义上是两个党,实际上却是统一阶级的政党,推行的是同一种意识形态,即私有制。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相当于一党执政下,内部不同的派系斗争而已。而中国是多党合作制。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民主党派是资本阶级政党,形成了以无产阶级政党为主导,吸收资产阶级优秀分子这样的政党模式,能够更好地包容各方意见,协调利益,共同发展。(5)科技创新:移民的到来加速了科技的发展,使美国避免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弯路。每次的移民潮之后都会出现相应的技术发明高潮。移民的许多发明都具有战略意义,如出生于苏格兰的贝尔发明了电话,意大利移民马可尼发明了无线电发报机。这些发明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的工业化进程以及高科技的发展。对比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精神推动了中国科技发展。《易经》曾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科技创新活动总是充满着困难与曲折,这在根本上是由科技创新主体的历史性和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决定的,同时也说明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的复杂。因此,对于科技创新主体而言,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精神就尤为重要了。1、有助于美国维护民主共和体制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并从历史、传统等相关因素谈谈中美两国间的区别?主要因素:第一、地理环境:美国没有强大的邻居,不用担心外敌入侵,不用担心战争;这使得他们没有崇尚军事荣耀的传统,不必为此建立庞大的军队、征税作为军费。美国人的祖先移民来到这时,就把平等和资质带来了,这是民主共和制得以建立的社会条件;其次,这片国土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是托患者的乐园。\n美国人创造富裕生活的商业激情是维护共和制度的重要条件。第一、法制:美国的联邦制度,使得美国把一个共和制大国的强大性优点和一个共和制小国的安宁性优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乡镇制度,使人民养成了自治和自由的习惯,给人民掌握、行使自由权创造了实践的机会和条件。司法权运作制度,有效纠正了民主存在的偏差,对社会中多数进行有效的约束和引导。第二、民情和生活习惯:“平等”的宗教信仰,使得美国人从宗教意识上就赞同民主共和的政治学说。宗教精神与自由精神密切配合,共同维持着对国家的统治。美国人是在生活和时间中了解并促进民主制度的,这有助于维护美工民主共和制度。美国人通过不断完善自己的民情和法制维护这民主制度的发展。区别:中国是一节一节长出来的国家,美国是一块一块拼成的国家。美国民主政治精神重“同”,追求高度一致是美国社会的典型特点,你一定要同我一样,不一样就是异己。美国传统则讲究“人人平等”。美国在对待人权的问题上存在的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和宗教歧视。美国公民并没有真正享有平等的选举权。美国持枪犯罪、暴力犯罪问题严重,使用枪支的犯罪案件频繁发生,公民的生命与人身安全没有得到应有保障。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少数没有实行全民医疗保险的发达国家之一,有相当数量的居民因没有医疗保险而无法在患病时得到必要的医疗照顾。而中国民主政治精神重“和”,崇尚“和而不同”,群星灿烂是中国社会的特点,始终为个人和社会保留充分的空间,这对真自由、真民主精神的培育至关重要。同时,中国传统注重“以和为贵”。中国传统人本主义坚持“民为贵”的民本主义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同样始终围绕着人,人是世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间人为先。具体而言它包括“民为贵”、“君为轻”的基本政治思想,追求道德伦理。葡萄牙、西班牙:15世纪,欧洲最早的两个民族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国家力量支持下进行航海冒险:在恩里克王子的指挥下,葡萄牙一代代航海家们开辟了从大西洋往南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线;在伊莎贝尔女王的资助下,1492年哥伦布代表西班牙抵达了美洲。当麦哲伦完成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后,原先割裂的世界终于由地理大发现连接成一个完整的世界,世界性大国也就此诞生。葡萄牙和西班牙在相互竞争中瓜分世界,依靠新航线和殖民掠夺建立起势力遍布全球的殖民帝国,并在16世纪上半叶达到鼎盛时期,成为第一代世界大国。但是,这两个依靠掠夺迅速崛起而没有发展工商业的帝国很快盛极而衰。荷兰:地处西北欧、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小国荷兰,在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上,以捕捞鲱鱼起家从事转口贸易,他们设计了造价更为低廉的船只,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誉,逐渐从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日渐富有的荷兰市民从贵族手里买下了城市的自治权,并建立起一个充分保障商人权利的联省共和国。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资本市场就此诞生;他们率先创办现代银行,发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17世纪成为荷兰的世纪。 由于国土面积等天然因素,17世纪末,荷兰逐渐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权。但直到今天,荷兰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兰人开创的商业规则依然在影响世界。英国(16-17世纪):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的英国,在1588年与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海战中大获全胜,就此逐步登上世界舞台。从中世纪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强有力的君主制成为关键的一环。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对海洋探险和贸易的鼓励、开明的治国态度和处理社会矛盾的妥协手段,使这个地处边缘的岛国,迎来了早期的辉煌。  但是,接下来的国王查理一世却因为坚信君权神授,违背了英国早在13世纪时由《大宪章》所确定的国王必须遵守法律的原则,和议会之间进行了一场为时四年的内战,战败后的查理一世被宣判死刑。最终,英国通过光荣革命,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完成了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相对宽容的社会环境,为英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做好了准备;同时,也让这个岛国一步步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位置。(18-19世纪):\n随着英国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的成熟,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手工工场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为了鼓励发明创造,英国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专利法》。这一切,使得英国出现了全民热衷于发明、生产和贸易的景象。当牛顿发现了宇宙运行的规律后,科学的精神渗透到英国社会中;当瓦特最终以万能蒸汽机解决了最核心的动力问题后,英国工业化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全面展开;当亚当·斯密以《国富论》指出了自由竞争的市场规律后,英国人开始在本国强大工业能力的支持下,推行自由贸易,拓展全球市场。在各种合力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在此期间,英国打败了强邻法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殖民帝国。19世纪中后期开始,殖民地日益成为英帝国的负担,而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也逐渐显现,英国的发展开始减慢,最终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法国:17世纪时,国王路易十四在法国建立起欧洲大陆最强大的绝对王权,并籍此将法国的经济、文化、军事力量都带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巴黎城就在那一时期诞生。路易十四对文化艺术的喜好培育了国民对思想文化的推崇,席卷了整个欧洲的启蒙思想在法国得到了普遍传播。 启蒙思想打破了欧洲中世纪的神学枷锁,开启了理性的大门,而法国社会一直无法解决的三个等级之间的矛盾却愈演愈烈。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人权与公民权宣言》颁布。  但是,欧洲各君主国的绞杀使法国出现了极端事件和长期动荡。这时,拿破仑一世以大革命之子的形象出现,用征服欧洲的方式再次将法国带向巅峰。  然而,武力扩张并不能长久维持大国地位。直到二战之后,法国才在戴高乐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带领下,恢复了往日的光荣。德国:当欧洲各国纷纷建立民族国家之际,欧洲大陆中部的一片国土始终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对分裂有着痛苦记忆的德意志人在思索中呼唤着一个统一的国家。通过不懈努力,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的通过经济统一实现政治统一的方式得以实施,关税同盟的建立使贸易壁垒被打破,德意志经济快速发展。  铁血宰相俾斯麦则在欧洲列强环伺的夹缝中求生存,在外交上作足准备后,最终以三场对外的战争,在1871年完成了德国统一。  第一步是1864年初挑起对丹麦的战争。把属丹麦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两公国(居民多数为德意志人)并入德国。  第二步是1866年挑起对奥地利的普奥战争。1866年7月3日在萨多瓦战役中,普鲁士获得决定性的胜利。根据1866年8月的布拉格和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普鲁士兼并了荷尔施泰因以及战争中站在奥方的几个德意志联邦诸侯国,统一了德意志的北部和中部,建立起在普鲁士领导下的北德意志联邦。 第三步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1870年7月19日,在俾斯麦的挑动下,法国向德国宣战。拿破仑三世吹嘘说,这只是一次“到柏林的军事散步”。但他碰到的已不是昔日的普鲁士,而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坚决反对分裂的德意志民族。1870年9月2日,德军在色当战役取得对法国的决定性胜利,生俘了拿破仑三世。至此,统一南德的障碍已除,德国的民族战争的任务已经完成。俾斯麦驱兵直入巴黎。1871年1月18日在凡尔赛宫宣告了德国的统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国。俾斯麦也同时出任德意志帝国的宰相。他遵循欧洲大国的均衡原则,为德国带了宝贵的和平发展空间。  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教育、科技的德意志,迅速站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沿,用30多年的时间超过英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但是,随后德国却很快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二战后,德国再次分裂。通过对战争的深刻反省,德国最终以和平的方式完成了国家的再次统一(1990年10月3日0时)。日本:150多年前,在四艘美国黑船的胁迫下,长期闭关锁国的岛国日本选择了不战而开国。外部压力成为国家内部变革的动力,黑船来航15年后的1868年,明治维新正式开始。在“求知识于世界”的维新纲领指导下,日本派出由政府高官组成的岩仓使节团到欧美各国考察。此后,日本开始了国家工业化:大久保利通以拿来主义的方式推进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开办大量官营工厂,并大力扶持民营企业。日本现代企业之父涩泽荣一弃官经商的传奇经历成为那个时代的主角。大久保的继任者伊藤博文则顺应国内自由民权运动的呼声,制定了巩固维新成果的日本第一部宪法。但是,同时写进《大日本帝国宪法》的天皇制埋下了日本军国主义抬头的隐患。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结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迷梦。二战后的日本,以《和平宪法》为基础,在美国扶持下,经济迅速发展。在1968年,即明治维新百年之际,成为当时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经济强国。现在,日本已经超过俄罗斯,成为了世界上经济第二强的国家。沙俄:1697年,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前往欧洲各国游历和学习。归来后,他用强硬手段推行了一场社会变革。从穿衣、吃饭,到科学教育、商业活动、军队建设,彼得用野蛮的方式推进了俄罗斯的文明进程,他甚至亲自审讯反对改革的太子。在打败了强敌瑞典之后,彼得下令建造起一个面向欧洲的新首都圣彼得堡。  继承彼得改革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引进欧洲的启蒙思想,重视教育,并试图起草法律,但改革无法触动农奴制。女皇的业绩最终只能表现在领土扩张上,在18世纪后期,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美的大国,并成为欧洲事务中的重要角色。\n  但是,农奴制使俄罗斯很快在经济、技术领域落后于完成了工业化的英法等国。在战争—革命—改革的多次反复中,这个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徘徊的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列夫·托尔斯泰等一批俄罗斯知识分子希望能够找到一条自己的道路。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中,俄罗斯逐渐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明。苏联:1917年,苏维埃政权在十月革命后诞生。在探索从未有人实践过的社会主义道路时,列宁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及时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为新经济政策,保护了农民,也吸引了哈默、福特等外国投资者。苏联经济逐渐复苏。列宁去世后,在面临封锁和战争威胁的国际环境下,斯大林决定加快工业化进程,开始实施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随着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苏联一跃成为工业强国,令当时正处于经济危机中的欧美各国惊叹不已。工业化成就的光芒掩盖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而很快到来的二战检验了这一工业化成果。苏联新工业区的威力和苏联人民的巨大牺牲,使它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也赢得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有的地位。作为一次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苏联为全人类提供了前无古人的经验和思考。今天,俄罗斯人正在为民族复兴而努力,这个民族的未来值得期待。美国(17-19世纪):1620年,五月花号载着一百多名英国清教徒来到北美大陆。遵照登陆前签订的《五月花号公约》,清教徒开始了在新大陆上自治管理的生活。100多年后,由于英帝国强行增收印花税,殖民地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北美13个英殖民地宣布成立美利坚合众国,并在1787年制定了对美国发展影响深远的成文宪法,建立起中央政府。  此时,大量移民带来了欧洲最先进的技术成果,拿过欧洲接力棒的美国,迅速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美国快速发展,但制宪会议上悬而未决的奴隶制问题,最终在1860年导致了南北战争的发生。林肯总统带领北方打赢了这场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中央政府也由此逐渐壮大。在政府推动下,历时一个多世纪的西进运动成果斐然。  此后,爱迪生将美国率先带入电气时代,对发明和创新的制度性保障成为这个国家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1894年,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这个年轻的国度已站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潮头。(20世纪初—二战结束):自由竞争,使得美国迎来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黄金年代。一大批垄断性的大公司、大财团相继出现,第一家托拉斯集团—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但问题很快显露:垄断导致中小企业倒闭,机会平等丧失;社会严重两极分化,劳资矛盾激化。美国人开始反思这种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1901年上任的西奥多·罗斯福总统顺应进步主义的思想和社会的要求,通过反垄断和立法保障工人权益等方式,开始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政府干预经济的行动。  随后,福特生产线的诞生、电气时代一批新技术和发明的出现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订单,进一步壮大了美国经济。1929年,波及全球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来临,美国损失惨重。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加大了政府管理经济的力度,通过一系列新政措施,使美国逐步走出困境,也由此开创了看得见的手(政府)和看不见的手(市场)共同作用于经济的混合经济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美国历史新的转折点,美国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并由此开始主导世界。大国之谜回顾500年来各个世界大国发展的历程,讨论大国崛起的关键性因素。单一的因素一定是错误的,但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却值得关注:要形成一个统一的力量、有民族凝聚力、重视思想文化的繁荣、重视科学和教育、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后发国家在国家力量主导下加快现代化步伐等。大国之惑历史上的大国依靠掠夺殖民地和武力争霸崛起,已被证明结局并不美好;妄图依靠战争打破和重建世界格局,已被证明结果事与愿违。德国的兴衰是最好的例证。同样,历史一再证明:没有永远的霸权国家,大国的兴衰交替,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法则,英国在主导世界两个世纪后也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位置。大国之路二战后,各国逐渐开始理智地寻找大国之路。日本通过跨国公司战略实现了经济崛起;美国在信息革命和高科技领域的领先使得国家持续发展。当全球市场把世界紧紧联结在一起,大国之间的互动、合作和依存关系开始增强,具有历史眼光和战略智慧的国家开始做出理性的判断。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时代潮流中,法国和德国携手开启的欧洲新秩序引人关注,欧盟为和平与合作的国家发展模式提供了时代的注脚。大国之思对于理想的大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关于大国的话题,也许是一个永远无法穷尽的讨论。我们不知道21世纪的变化将把大国带向何方,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