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50 KB
  • 2022-08-31 发布

历史学科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走出误区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历史论文之历史思维才能的培养要走出误区   误区之一:抛开课本,一味追求高、深、难    一谈到才能的培养,一些历史老师对课本不以为然,甚至有人提出“抛开教材上历史课”\n的口号,认为只要精选几本习题集,要学生埋头于题海进展习题大战就会见成效,还一味挖掘一些理论要求过高且与政治课过于靠近、答案随意性较大的内容进展训练;材料解析题训练的重点放在那些生涩难明白的古文上。结果,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因使考生缺乏对根底知识的系统掌握而事倍功半。这种片面的做法,也违犯了历史科的多功能性和历史科的规律,即便像1996、1997年那样难易适中的考题,考生也难获得理想的成绩。须知,课本是知识的载体,而才能的培养,又是从根底抓起的。没有全面精确的历史根底知识,无法谈才能的培养,况且,历史教材本身也包含一些隐性知识,要挖掘出这些知识,只有完全熟悉了教材,才能悟出其中真理。隐性知识的挖掘,对学生历史思维才能的培养将起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才能,不仅不能冷落课本,而且对课本一要读明白,二要读精,三要读深。读明白,确实是对课本中段与段、节与节、章与章、图与文之中一些内在联络要让学生读明白,要挖掘历史概念的外延与内涵,寻找历史事件的起因即根本缘故与详细缘故、外因与内因、主观缘故与客观缘故,对一些注释内容也要领会。读精,确实是要擅长归纳总结。读深,确实是要读深课本,这实际上是要挖掘课本里的一些隐性知识、实现知识迁移。隐性征询题的答案语言往往不是课文中的原话,因而,要按照课文内容精选一些标题让学生练习,把训练贯穿于教材与课堂之中,一方面让课本知识延伸,另一方面让学生历史思维向深层开展。    误区之二:无视非智力要素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在历史教学中,人们往往注重智力要素的培养,而忽略非智力要素,这是培养历史思维才能的又一大误区。非智力要素包括兴趣、爱好、决心、人际关系等等,它是提高学生思维才能的前提。    兴趣是唤起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学生只有在浓重的学习兴趣激发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才能积极思维,没有兴趣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苦役。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师生间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课堂上就会教学相长。因而,历史老师不应把本人简单看成教材与学生间的媒介,而要做学生的知己,以本人的才华、热情及治学的严格严谨态度去吸引学生。因而在向学生推销本人的同时,关怀保护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培养学生非智力要素,以此促进历史思维才能的培养。    误区之三:把学生变成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    有些老师上新课让学生单向静听,不同意学生对教材质疑;习题讲评课也是填鸭式,不同意学生对“标准”答案质疑。这些做法都是把学生视为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的表现,不利于历史思维才能的培养。\n    历史教学中,只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而,上新课时,1.要留意让学生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本人列出提纲,找出每课的重点、难点、疑点。2.要把思维才能的培养贯穿于讲课之中,变原来陈述式教学为论证式教学,从传授知识的“是什么”的教学转变为“为什么”的教学。课堂上留意一题多征询,培养多角度思维才能;反向分析征询题,培养逆向思维才能;同类项比拟归纳,培养制造性思维和综合概括思维才能;对历史人物和严峻历史事件一分为二全面分析,培养历史辩证思维才能等等。对教材中一些难点,大胆让学生进展课堂讨论,博采众议,达成共识。讲评课不要单纯进展答案的灌输,更不要让学生认为本人的答案是原封不动的真理,要鼓舞学生对权威、对老师、对答案、对标题质疑。特别是一些多项选择题、征询答题及材料解析题牵涉主观认识的答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老师集思广益。同时,鼓舞学生本人设计考题,充分发挥潜在才能,到达高层次历史思维才能培养的目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