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 KB
- 2022-08-3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古时候历史学术讨论会透析第4页共4页\n公元1036年,甘州回鹘国被西夏攻灭,其可汗或其子弟率领残众西奔西州,西州回鹘可汗将其统治宝座禅让给甘州回鹘可汗或其子弟,接受禅让者改变其尊号为“亦都护”;至1209年投归成吉思汗,改变国名,则是西州回鹘国的后期。王媛媛《五代宋初西州回鹘的“波斯外道”》论述了9、10世纪景教在西州回鹘中传播的情况,认为在这一时期中国西北地区可能活跃着一些从中原逃来的景教徒,从而使其传教事业出现了一次小高潮。张铁山《吐鲁番出土五件回鹘经济文书研究》对近年来新出土的五件回鹘经济文书进行了转写、译释,为回鹘史研究提供了资料。张安福、杨娟《高昌回鹘农作物种类研究》以回鹘文经济文书为主要对象,分析了高昌回鹘时期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果蔬作物等种植情况,认为高昌回鹘时期高昌地区农作物种类丰富,种植规模大,种植技术也比较高。李树辉在《古代西域非金属货币研究》中认为,棉布货币是西域特有的非金属货币,其使用历史要早于纸币。《宋史•外国六•龟兹传》所载的“花蕊布”均指棉布货币。海热提江•乌斯满《高昌回鹘王国的文学浅析》介绍了高昌回鹘王国时期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家、诗人,分析了他们的作品特点,认为高昌回鹘诗歌的思想内容丰富,涉及面非常宽泛,由于当时的佛教、摩尼教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的统领地位,因此宗教内容占相当大的比例。霍旭初《高昌回鹘佛教艺术研究三题》,以金刚力士形象的嬗变、北庭西大寺分舍利图和柏孜克里克第48窟正壁主尊龛左侧着菩萨装、手持箜篌弹奏的乐神像为对象,论述了佛教对回鹘文化的影响,认为这三个题材反映出回鹘佛教与西域、中原佛教之间的密切交流。佛教思想及其艺术传入后,回鹘很快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消化吸收,创造形成具有鲜明民族与时代特色的回鹘佛教思想和艺术形式。有关辽与西辽的文章有8篇。第4页共4页\n郝青云《史学观与阻卜、鞑靼名称之演变》论述了鞑靼、阻卜名称在唐朝史籍和《辽史》、《金史》以及《明史》中的演变过程,认为在“夷夏之辨”思想和“正统论”史观的影响下,“鞑靼”名称是中原人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贬义称谓之一。编修《辽史》、《金史》的蒙古人不会用贬义称谓指代蒙古人。元蒙古人的史观的变化,是决定《辽史》、《金史》中不见“鞑靼”字样的主要原因。那顺乌力吉《“阻卜”名称的演变》通过《辽史》等史料中关于“阻卜”事件的记载,分析了阻卜在不同历史时期指代范围和称谓的发展与变化,认为随着契丹人的强盛,塔塔儿势力的衰退,阻卜由阻午可汗的名称逐渐演变成为辽契丹人泛指北方各部族的称谓,这一过程经历了从阻午可汗年间至辽道宗年间300年的时间。辛蔚在《辽代狮子图象的基本意涵与契丹帝国的理想世界观》一文中论述了“龙”和“狮”的图像组合逐渐被“鹰”和“狮”的图像组合所取代的过程,认为契丹帝国以阿尔泰语系民族文化中的“四方观念”为基础,通过全面整合中华礼制文化的“中心意识”与“五行观念”以及欧亚草原民族文化的“四天子说”与“五天子说”等既有的世界观体系,最终建构起以本民族为中心的全新的世界观体系,并藉胡人驯狮图像系统,表现契丹帝国对于操突厥语族与国家的“招抚”,从而展现了契丹帝国刚柔相济、因俗而治的天下韬略。上述4篇文章,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辽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蓝琪的《论西辽在中亚的统治》论述了西辽在中亚东部地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认为西辽统治者在吸收原中亚政权统治经验的基础上,对中亚东部地区实行直接和间接统治相结合的统治形式,创建了自己的统治体制,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李新华《西辽帝国在中亚地区传播中原文化中的作用》论述了西辽在传播中原文化和中亚地区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认为西辽帝国作为辽帝国在中亚地区的继续和延伸,在中亚地区依然实行蕃汉并举的开明政策,大力提倡和宣扬中原文明,这一时期成为中亚地区深受中原文化深刻影响的重要时期。第4页共4页\n廖肇羽论述了西辽在中亚地区传播中华文明的背景、条件和过程,认为西辽积极传播中华文化,加速了葱岭以西地区的历史发展及文明进步,但是蒙古的入侵中断了中华文化传播的进程,使中亚变成了和阿拉伯世界相类似的区域(《从西辽到蒙元的西域历史文明急转弯》)。王凤梅论述了西辽的外交政策,认为西辽与西夏、蒙古族白达达尔人保持了友好关系,并希望与南宋建立反金同盟,而视金国为仇敌(《论西辽与辽、宋、金的关系》)。涉及到于阗及于阗李氏王朝的文章有2篇。就吐鲁番新出土文书《唐开元十七年(726)于阗盖阿兴牒为奴送麦事》所反映的开元十七年文书上的官印为何还用已经废于神龙元年(705)的“右豹韬卫”之卫名的问题,于阗是否有隶属中央十二卫之折冲府问题,刘后滨《吐鲁番出土唐代于阗文书折冲府官印考释》进行了论述,认为开元十七年仍用旧印是神龙以后唐朝并未铸造各地折冲府官印的结果,全国各地所有的折冲府都是中央十二卫的下属机构,不存在不隶属于十二卫之折冲府。殷晴《坎城考》考察了坎城所处位置及其管辖范围,认为坎城位于中西交通线上,如系乌宗塔提遗址的话,那么唐代丝路南道的交通干线也就通过这里。随之媲摩于长期战祸中消失,在流沙遍地的于阗东境,克里雅和策勒这两个地名继而代替了昔日的坎城。涉及喀喇汗王朝的论文有1篇。艾力江•艾沙、艾尼瓦尔•艾山根据文物普查资料和文献记载,介绍了喀什地区喀喇汗朝诸汗陵墓的情况,建议将喀喇汗王陵之研究纳入中国王陵制度研究之内,这将拓展中国王陵研究的范畴,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另外一种视野(《喀喇汗王陵初探》)。张强禄《五代十国时期的广州》根据近年来考古情况,介绍了南汉都城广州的城市形制、布局和南汉三陵的形制、葬式、随葬器物等,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论述。薛正昌《范仲淹与西夏》论述了范仲淹出任宋朝陕西沿边军事统帅的的军事思想,认为“庆历和约”中提出减罢营田、攻防兼备,重在守御、严边城与实关内相结合的御边措施,体现了范仲淹在较长时间御边经历的过程中总结出的军事防御思想。这两篇文章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一时期的全国形势。作者:齐新第4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