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80 KB
- 2022-08-3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初一学生历史学习习惯的养成习惯比聪明更重要,你知道吗?习惯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但人们通常只把习惯和人的一些行为举止联系在一起,而却很少把习惯和成功关联在一起。但是,当你去了解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成功的原因时,你会发现习惯几乎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有些习惯是从小养成的,有些习惯是在后来的学习、工作中有意识地培养出来的。比如,一个人从小就养成了当天事当天毕的习惯,他成年后,在工作中就会成为一个计划性很强的人,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初一学生如何迈出初中历史学习的第一步呢?很值得研究与探索,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有几点粗浅认识:1、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的认识。新生入学的第一节历史课,我先排除学生思想上的模糊认识,说明历史课并非故事课,学生之所以形成这种概念是由于小学历史课故事教学造成的。历史故事的趣味性,生动性适合于小学阶段的学习和掌握,如果到了初中阶段仍停留于这一层次,容易使学生步入误区,以至今后很难达到较高层次的学习。因此,历史的第一课应灌输给学生的是“历史课非故事课”,要把历史看作一门科学,去探寻其规律,掌握其知识。\n2、使用规范的史学语言。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专门术语,正如数学中的“自然数”,物理学中的“摩擦力”,化学中的“分子”一样,历史学科有历史学科的语言和专门术语。比如历史课常用的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等,还有历史学的一些专有名词;编年体通史,纪传体通史,皇帝年号、历史年表等等。我们要让学生一开始就养成运用历史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述的习惯。如历史上有许多须要理解、掌握和解释的“名词”,我为学生制定名词解释的“三要素”即时间、内容和作用。例如解释“玄武门之变”,很多同学不知如何下手,但按照“三要素”去解释,使得他们茅塞顿开。3、教会学生在书本上作标记。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教材,并在教师指导下,划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用符号作标记,会使学生获益匪浅。我曾作过调查,凡是解决问题能力强,历史成绩好的同学是按照老师要求在书本上作标记的。有一位同学在“商鞅变法”一节中做了以下标记:变法目的──“富国强兵”下面划上两条横线,“变法五项内容”下面划上红色曲线,在“变法失败原因”下面打上“△”和“?”符号,表示难点和有疑问。说明了这位学生不仅吸收了老师和教材所讲述的历史知识,而且还进行了加工处理,去粗存精,实现了知识的升华,这也是学习历史习惯的具体表现,所以历史学习的能力提高很快。相比之下,没有养成这一良好习惯的学生对以往学过的知识就依然是陌生的。4、增强学生语文基础。深厚的语文造诣,是学好历史的基础。古往今来诸多的历史学家像司马迁、班固、司马光既是历史学家,又是文学家。所以,司马迁才能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巨著《史记》来,很多文学家也拥有渊博的历史知识。因而历史课与文学课相\n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感到既要教历史,又要教语文。初一学生由于语文基础薄弱,学到中国古代史内容,读不懂教材的含义,不会写、不会念的字较多。扫除学生学习中的语言文字障碍也是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在具体操作上还可借鉴语文课的朗读法帮助理解,如在讲授明朝“东林党”这一历史概念时,让学生齐声朗读东林党的代表人物顾宪成所作的一副著名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通过朗读和讲解,学生认识到了“东林党”是明朝正直的士大夫集团,憎恨宦官专权,忧国忧民。教师还可以强调“宦官”的“宦”的读音及写法,强化学生的印象,避免写错别字。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语文水平,也是培养学生形成学习历史的习惯的要求之一。5、培养学生思辩能力。初一学生虽然处在感性认识阶段,思维能力不强,但已有辩别是非的能力,如何能让学生从起步阶段就能走上“正规”的评说历史的轨道,形成正确的评价历史的习惯,而不是简单的用“坏人”、“好人”来评说。我觉得,从初一开始,使学生初步学会用“两点论”去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历史现象,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分析能力和养成学历史的良好习惯。培养思辩能力也是提高学生历史修养的必要环节。怎样才能养成了较好的历史学习习惯呢?1、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这个环节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环节。认真听讲就是听老师讲课的思路,分析教材的方法,听一些重点、难点和疑点的解释。老师讲课的方法换一个角度就是学生学习的方法。2\n、阅读历史教材的习惯。要全读就是阅读教科书中所有的内容,如课题、子目标题、正文、注释、插图、思考题、练习题大事年表等。这是对学习历史知识的总要求。要通读就是将教材中零碎、局部的历史通过阅读融会贯通起来。3、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同学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不少的是通过查工具书来解决的。中学生应查阅《历史词典》《历史成语词典》等。勤查工具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扩大知识面和视野,不断积累历史知识,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思索感悟的习惯。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学与思、学与悟是不能分开的。学与思只有紧密结合起来,才会学有所成。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思索感悟的习惯,把这项工作放在预习、学习、复习的全过程中去完成,从而使思维敏捷、视野开阔,逐步掌握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5、“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动笔墨”在这里或指做笔记,或对历史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画点勾画,或是读而有感、感而有记、随时记录下点滴感受、思想,或是进行摘录,记下自己喜欢的名人睿语、新颖的观点。这种习惯对于提升筛选能力、分析能力有着重要作用。6、养成良好的做作业的习惯。先复习后做作业,先仔细审题后作解答。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改正错误,书写要工整规范。7、养成自觉复习的习惯。记忆与遗忘是一队孪生兄弟,而“重复是学习之母”。学习不能一劳永逸,要“学而习之”,这样才能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复习包括整理笔记,补充完善课堂笔记,加上理解性的内容,这本身就是一种复习。\n8、写考后记的习惯。每次考试后,我们既要弄会每一个题目,又要着眼于把握每一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总之,“一种好的习惯可以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