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82 KB
- 2022-08-3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实践探索----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核心素养的出台,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的体现。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不同的学科分别提出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被概括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方面。传统的历史教学过度地在知识上发力,而忽略了历史学科的本质和历史教育的真正价值,忽略了历史教学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认知能力的作用。基于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的教学有利于实现由学科知识本位的教学转向以人为本的教学,有益于全面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正确引领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明确了历史学科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之后,如何解决“如何培养这样的人”这一问题。这就需要一线教师将历史学科素养渗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学观念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本文以人民版教材《新文化运动》的教学实践为例,对历史学科素养下的教学进行探索。时空观念-----古今贯通、纵横比较恩格斯说:“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授课中利用除数轴法、地图、大事年表、思维导图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引领。培养学生构建历史时空,整合历史信息,把对历史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新文化运动》在本册书中具有突出地位。上承《“顺乎世界之潮流”》,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应将本课置于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的中国近代历史时空中,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又是中国人的抗争史、探索史。在这段时间里,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人形成了学习西方的新思潮。由学习西方科技、政治制度发展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最终找到马克思主义,成为拯救中国的思想武器。【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整理此阶段的时空坐标,【设计意图】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曲折过程。提升了学生的时空观念的学科素养。唯物史观-----核心理论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包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融入唯物史观(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辩证看待历\n史问题;从联系、发展的角度,审视历史的发展结果;坚持矛盾分析法,全面、具体的解决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而且在历史的学习中,建立对于世界和社会的正确认识,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学习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可设计为:第一篇章办刊缘起---杂志的创刊(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与兴起)。【问题】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的背景?【材料】穿越时空,播放制作的微电影《“我”的民国印象:1912—1915年》,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方面展示图片和史实,力求展现民国初期的全貌。【设计意图】利用精心创设的视频情境,力求宏观上让学生走进历史,设身处地感受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微观上帮助学生从历史情境出发,理解陈独秀创办杂志的初衷,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也就是陈独秀创办杂志的原因。【问题】分析当时社会存在的哪些矛盾?【设计意图】通过对话教学,使学生体会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新文化运动的发生是一系列社会现实影响下的思想运动。学习的过程中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物质与意识之间关系的理解,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之唯物史观。史料实证—追寻历史真实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傅斯年先生曾说:史学就是史料学。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这就要求历史教师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能够通过现存的史料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能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可设计为:第二篇章---时代主题。【材料】展示杂志的标题,副标题和封面人物,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观察、理解陈独秀的设计,通过这一环节探究《新青年》杂志的核心价值诉求——民主和科学(前期到的两大内容)【设计意图】体悟陈独秀创刊的用心良苦;培养学生养成论从史出和史论结合的意识和研究方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之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的能力。【材料】展示文章节选《一个贞烈的女孩子》选自《新青年》,体会旧道德是吃人的礼教。通过这个环节探究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必要性。【材料】展出刘半农白话文新诗《教我如何不想她》,引导学生观察其与文言文诗的区别。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她”字从无到有。【设计意图】细节拓展,增加历史教学的温度和厚度,还历史以血肉之躯,让历史课堂散发魅力,飘逸时代的芬芳。【材料】引导学生观察《新青年》后期的封面和目录。探究归纳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内容。【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养成论从史出和史论结合的意识和研究方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之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的能力。这样的讲解建立在大量的历史史料的基础之上,学生以史料为依据,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从而加深了对新文化运动内容的理解。历史解释---理性分析,客观评判历史事件的核心能力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这一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析和价值判断;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n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学习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可设计为:第三篇章---启蒙与解放《新青年》的历史影响(新文化运动的地位与作用)。【问题】《新青年》的历史影响?【材料】展示1、出示毛泽东、蒋介石等当时的读书记录,说明新青年所带来的影响。毛泽东和蒋介石后来虽然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但是两人对《新青年》的追捧,反映了一代青年受到新文化的洗礼与启蒙。 展示2、出示巴金小说《家》里觉慧的觉醒,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青年不仅在追求个人的幸福,还要追求国家的幸福。1919年的5月4日,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受到民主与科学思想洗礼的青年学子,率先走上了街头。展示3、陈独秀:“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 鲁迅: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胡适:二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无论是老店,是冒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 钱玄同:将所有的古籍束之高阁,废除汉字。通过以上材料了解新文化的局限性:过于极端、片面、绝对化。【设计意图】利用史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站在当时的历史情境去思考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师生对话,分析材料,感悟本次运动的巨大影响及不足之处。注重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升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之历史理解能力,全面、客观、辩证的看待新文化运动,凸显主题和课魂。家国情怀-----核心价值观培养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历史家国情怀素养是在历史学科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追求,在历史的学习和了解过程中从思维认知、个人观念以及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实现历史教育的教化作用,从而具备的道德水平和重要能力。高中阶段的家国情怀教育主要是培养高中生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是世界唯一没有出现过文明中断的国家。之所以能数千年屹立不倒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人有一种家国情怀。通过努力学习高中历史文化,能够让学生知道中国几千年的民族历史,从中了解到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进而激发国家自豪感,再将之转变成建设伟大祖国的推动力。新文化运动这一课涉及众多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如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周作人、傅斯年、罗家伦、郭沫若等等。在他们的身上流露出进步的精神:民主、科学、批评的精神、开放的精神、变革的精神、自立自强、理性、自由、勇毅等。穿越时空,这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足以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提高人文素养。为了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于是设计一个教学环节感悟历史,总结这些健将们的历史贡献,发动学生参与其中。【问题】设计补办颁奖典礼环节,引导学生根据先哲们在新文化运动中所发挥的力量,撰写颁奖词。然后集中展示学生所写的颁奖词。例如:蔡元培:蔡元培先生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对北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北大思想的活跃、新思潮的传播和学术的繁荣。先生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恩来总理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设计意图】畅所欲言,抒发情感,升华感情,加深及巩固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理解,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凸显课魂。\n总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历史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历史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面对新的教学观念,必须认真学习新的教育思想,提高专业素养。枣阳市第二中学王勇课题级别:襄阳市级名称:基于学生素养发展的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编号:XJKGB18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