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25 KB
  • 2022-08-31 发布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世界中古史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世界中古史教师:武鹏名词解释1.丁田制:朝鲜新罗王国实行的封建土地分配制度。677年,新罗统一朝鲜,结束朝鲜半岛长期分裂局面。国家的统一,促进新罗封建制度的发展。在国家统一过程中,国有土地大量增多,国王将一些国有地及土地上的劳动者赐给有功将领和大臣作为食邑,又赠与佛寺作为赐田,食邑和赐田后来均变成地主的私有地。此外,国家占有的国有地划分成小块,分配给十五岁以上的丁男和丁女,此类份地的分配制度便称作丁田制。丁田分为口分田和永业田两种,口分田是分给本人耕种一生的份地;永业田是分给本人并可由子孙继承的份地。丁田制原则上限制对丁田的自由买卖,受田者要向国家负担租、庸、调义务,租为地租,庸是徭役,调乃其他赋税。丁田制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受封建剥削,使国家的税收有了保障,因而此制度主要是对封建国家有利,但同时它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土地兼并,保证农民有地可耕,对发展生产起积极作用。只是由于当时新罗的封建制正在发展,土地兼并较为严重,因此丁田制一开始就未能彻底实行,后来封建地主肆意吞并农民的丁田,丁田制有名无实。2.大化改新:七世纪中叶日本大化年间发生的一场政治经济改革,故名。七世纪以来,日本社会矛盾尖锐,一部分贵族和皇室成员在留学生的影响下主张效法中国隋唐进行改革。645年6月12日,以中大兄为首的改新派发动乙巳政变推翻苏我氏建立的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拥立孝德天皇,建元大化,中大兄自领摄政兼皇太子。翌年发布诏令宣布进行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改新的主要内容有:1。废除部民制,部民和土地收归国家所有。2.对于上层豪强氏族一方面赐给一定数量的土地和封户作为食封,另一方面“去旧职,新设百官,著位阶,叙以官位”,把氏族改组为新的国家机构中的官僚。3.实施班田收授法,国家向6岁以上的男女公民班给口分田,口分田每隔6年重新收授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受田人死后必须收回。4.赋税制度方面模仿隋唐的租庸调制。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古代社会向中古社会的转折,促进了国家和社会的迅速发展。3.希吉拉:也译为“徙志”。公元622年9月,因为在麦加受到了以苏非扬为代表的麦加贵族的迫害,同时应叶斯里卜穆斯林的邀请,穆罕默德携众多追随者离开麦加,前往叶斯里卜。这一事件就被称为“希吉拉”。希吉拉之后成为伊斯兰教纪元,并以迁徙的那一年作为阿拉伯历的岁首,叶斯里卜也被更名为麦地那(先知之城)。希吉拉是早期伊斯兰史的重大转折,\n标志着伊斯兰教麦加时期的结束和麦地那时期的开始,对伊斯兰教的胜利和阿拉伯统一国家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希吉拉以后,穆罕默德与麦地那的居民订立一系列协议,旨在规定来自麦加的穆斯林(即迁士)与麦地那的穆斯林(即辅士)之间的关系、麦地那穆斯林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全体穆斯林与土著犹太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建立崭新的宗教政治公社即温麦。另外,希吉拉以后,新兴的文明与传统的野蛮秩序之间的对抗由宗教领域延伸到世俗生活的各个方面,所谓的圣战即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之间的暴力对抗成为麦地那时期的突出历史现象。 4.哈里发:“哈里发”是阿拉伯语中“代理者,继承人”一词的音译,曾经两次出现于《古兰经》,意为“安拉在大地设置的代理人”,为阿拉伯帝国政教合一的国家元首称号。默罕默德逝世后,阿布.伯克尔被选为继承者,成为第一代哈里发,他出任之哈里发,特指“安拉的使者的继承人”。然而,这种继承只是有限度的继承。《古兰经》明确规定穆罕默德是“封印的先知”即最后的先知,其先知的身份和传布启示的使命绝非他人所能继承。因此,阿布·伯克尔没有继承也不可能继承穆罕默德的全部权力,而只能继承穆罕默德的一部分权力,即作为先知和传布启示之外的其余权力。作为先知的穆罕默德在整个温麦具有无可争辩的绝对权力;相比之下,作为哈里发,其权力的行使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并无皇帝或教皇的相应地位。阿布·伯克尔后任的奥马尔,奥斯曼及阿里与之合称“四大哈里发”,倭马亚王朝建立后哈里发变为世袭,10世纪中叶起哈里发丧失实权,仅保留宗教领袖地位。阿拔斯王朝灭亡后,埃及马木路克王朝拥立阿拔斯王朝后裔为哈里发,但仅为傀儡。18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宣布兼任哈里发,该称号于1924年被土耳其共和国宣布废除。5.百年翻译运动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750~ 1258)时期持续100多年的译述活动。通过翻译活动了解和掌握外来文化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形成过程中富有特色的学术活动。阿拔斯王朝前期(750~850)的100年是阿拉伯文化的飞速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译述活动的繁荣时期。许多重要的学术著作在政府的规划下有组织、有领导地被译成阿拉伯文。由于国家对翻译事业的重视,出现了一个独立的翻译阶层。译成阿拉伯语的著作,希腊语占首位,其次是古叙利亚语、波斯语、梵语、希伯来语和奈伯特语。麦蒙哈里发(813~833在位)为了更好地组织全国的译述和科研活动,在巴格达创建了最高学术机构——益智馆(又称智慧馆),优秀的译著常常受到哈里发的奖赏。这一时期的重要译著有托勒密的天文学,希波克拉第的医学,欧几里德的几何学,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哲学等;另外还有印度的数学、波斯的文学、艺术等等累计达数百部之多,翻译运动不仅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为伊斯兰世界“智力的觉醒”提供了直接的条件,而且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6.《米兰敕令》:\n311年后,君士坦丁依靠基督教会和蛮族军队的支持,先后击败了西部的几个竞争者,取得了意大利、非洲和西班牙的统治权,于312年成为西部帝国唯一的奥古斯都。因此,他决心以基督教作为帝国的精神支柱和统治工具,于313年与帝国东部的奥古斯都联合发表《米兰敕令》其主要内容有:(1)正式承认基督教为合法宗教,与其他宗教一样享有同样的自由。(2)基督教堂和财产一律发还。米兰敕令是基督教史上的转折点,也是帝国对基督教从实行宽容与镇压相结合的政策转为依靠、扶植、利用的政策的标志,从此基督教开始与奴隶主政权合流,成为御用的思想统治工具。但学术界对其意义仍存在争议。7、《罗马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编》《法理概要》《新敕》的总称。是由法学家特里波尼安在查士丁尼皇帝的敕令下主持编纂的。经过一年多努力,10卷本《查士丁尼法典》正式颁布,其收编范围自罗马帝国皇帝哈德良(117-138年在位)到查士丁尼一世时期历代皇帝颁布的法律。该法律颁布后立即取代其他与此矛盾的旧法,成为拜占廷帝国唯一具有权威性的法典。该法典包括前言、法理一卷、私法七卷和刑法一卷,534年修订后又增加公法三卷。530年,特里波尼再次指导扩大为16人的法学编辑委员会编辑《法学汇编》,并于三年后编成颁布。该书汇集古代法学家的论著,共分50卷,是学者们阅读参考约2000部古书,编撰的包括300万行内容的巨著。为了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法律人才,查士丁尼要求特里波尼安、狄奥菲鲁斯和贝鲁特法律教授多罗塞乌斯完成《法理概要》,并于533年发表,全书分为五卷,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明确的法学概念简明系统地总结《法学汇编》的全部内容。巩固帝位,突出君权是《罗马民法大全》的基本宗旨,其内容宣扬皇帝意志,承认阶级差别,保护私有财产。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典,奠定了后世西方大陆法系的基石,对欧洲各国法律产生巨大影响。8.《萨利克法典》:法兰克人萨利克部落的习惯法汇编。相传是墨洛温王朝的创始人克洛维统治时期颁布的,可能是由罗马法学家负责编纂的,该法典大力肯定王权,认为国王对法兰克人和高卢罗马人都拥有统治权威。其后期两度重新颁布。在加洛林王朝统治时期又经反复修改和系统化。该法典用拉丁文写成,共65章。包括对各种违法行为的审判和惩罚的规定,反映了法兰克人氏族制度解体和阶级分化的情况,是研究欧洲中世纪早期和法兰克人历史的重要史料。9.采邑改革:西欧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之一。采邑原指西欧中世纪早期国王封赏给臣属终身享有的土地,事实上是封臣的世袭地产,世袭的采邑常被称为“封土”。“封土”(feudum)与封君封臣关系的结合,是封君封臣制形成的关键。“为了封土才来臣服”,可以说没有封土,就没有封君封臣制。封臣为封君服役,\n封君赐给封臣以维持生活的土地。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时期,国王对于服军役或执行其他任务的臣属,已封赐土地或金钱等作为恩赏,称作采邑(原意即恩赏)。加洛林王朝时采邑制大为发展,不但国王封赐采邑,许多大封建主也分赐采邑给自己的封臣。层层受封的结果,使众多的中间领主既是封君又是封臣。造成封土上的权利和义务层层叠叠,极其复杂。因此,中世纪封土上权利的实际发展与法律理论相距甚远。作为采邑封赏的主要是土地,但往往也包括伯爵等国家官职和教会职务。采邑的封赏使一些农民沦为封建主的依附农民,促进了西欧封建土地制的发展和封建主阶级的强大。封土大小不一。其小者,或者仅相当于农民份地;其大者,则一如公国、伯国。封土的种类也不一。最基本和最典型的形式是土地。获取土地者,可行使相应的权利。理论上,封土不能继承,不能买卖,但实际上继承权成为习惯和法律原则。 10.凡尔登条约:公元843年在凡尔登缔结的瓜分法兰克王国的条约。缔结者是法兰克国王虔诚者路易的三个子罗退尔、日耳曼路易和秃头查理。条约规定路易得到莱茵河东岸地区和巴伐利亚(东法兰克王国),地理上称德意志,其疆域大致与近代的德国西部相合;查理得到西法兰克王国,地理上称法兰西,其疆域大致与今天法国相同;罗退尔得到从尼德兰沿着莱茵河延伸到意大利北部的地方,罗退尔保留皇帝称号,其余两人拥有国王称号。但是罗退尔的王国很快崩溃,其中的莱茵河地带在中世纪和近现代成为法国和德国长期争夺的地区。该条约奠定了日后法国、德国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疆域的基础。11.维京人:原意指“来自峡湾的人”,通常泛指9至11世纪所有的斯堪的纳维亚人。其社会分为三个阶层——王侯,自由人和武士(实际为奴隶阶层),广泛从事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活动。海盗时代初期,维京人即对英格兰及欧洲大陆发动了猛烈的攻击,欧洲8至11世纪亦被称为“维京时期”。但“维京人”(Ⅴikings)的原意又可能是那些去“交易集市”(wics)的人,特指南下贩卖皮毛和琥珀等商品的斯堪的纳维亚商人,后来被用来指称肆虐西欧沿海和江河沿岸的北欧人。长期从事远程贸易的经验提高了他们的造船术和航海技艺。他们向南侵袭和移民的动因可能是财富的诱惑,或者是自身社会内部人口的增长,或者是某种其他经济和政治的变化。当时的西欧人通常称呼他们为“诺曼人”(意即“北方人”)。9世纪中叶,他们东线南侵至第聂伯河流域,数次攻击君士坦丁堡,他们可能对后来基辅罗斯国家的形成发生重大影响,构成当地的统治阶级。西线的南侵通过北海和大西洋攻击英格兰、爱尔兰和法兰克王国的西部。并在卢瓦尔河入海口建立永久据点,由此出击西班牙,并越过直布罗陀海峡攻打罗讷河谷地区。主要目的是烧杀抢劫,袭击中总是有大量民众被屠杀,大片的田地因为无人耕种而荒芜。直到9世纪末和10世纪初,南下的维琴人才逐渐定居,\n接受基督教信仰和西欧社会既定的政治秩序。911年,西法兰克国王单纯的查理将塞纳河口周围的地区作为封地赐给维京人的首领罗洛,后者成为诺曼底公爵和国王的封臣。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一世率兵入征服不列颠,是为英国历史上重大的事件——“诺曼征服”。12.英法百年战争:英法两国于公元1337—1453年间断断续续进行的百余年战争。起因复杂,包括王位继承、领土终端和对弗兰德尔的争夺。战争延续了近百年,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①1337—1360年,英方合并了佛兰德尔,在克雷西,普瓦捷大败法军,法国爆发了市民起义和扎克农民起义;②1369—1395年,法国的溃败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迫使政府进行了财政和军事改革,逐步收复了大部分领土,期间英国爆发中世纪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③1415—1420年,法国封建主内讧,国内大乱,英王亨利五世趁机在阿金库尔大败法军,控制了包括巴黎在内的整个法国北部,并包围了奥尔良;④1422—1453,法国人民掀起游击战,爱国女英雄贞德率部队解除了英军对奥尔良的围困,并进军巴黎为战争带来了转机。经过20年的战争,1453年,双方订立和约,百年战争结束。英国在欧洲大陆的领地除加莱港外,全部丧失,法国工农业逐渐复兴,王权得到加强,于15世纪末基本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法国取得战争的胜利,战争胜利使法国完成民族统一,更为日后在欧洲大陆扩张打下基础。英格兰几乎丧失所有的法国领地,但也使英格兰的民族主义兴起。之后英格兰对欧洲大陆推行“大陆均势”政策,转往海外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帝国。13.《神曲》:意大利诗人但丁的代表作。三行体长诗。用托斯卡尼方言写成。1307年开始创作,1318年完成,由《地狱》、《炼狱》、《天堂》三部组成,每部三十三首,加序共一百首,一万四千二百三十三行。以梦幻形式折射当时社会现实。古罗马诗人维吉尔作为他梦游地狱、炼狱的向导,诗人理想中的恋人碧雅特丽丝为游历天堂的引路人。把历史或当时的人物按照诗人的好恶分别安排在地狱、炼狱和天堂里。但丁是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之一,在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大背景下创作《神曲》,对人性的每一种类型和表现都作了描写,体现了文艺复兴的核心“人文主义”。他谴责教会的黑暗统治,但从未脱离基督教神学观点。《神曲》被认为是中世纪的知识大全,是欧洲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对于欧洲文学表现新时代文化的方向有决定性影响。14.《九十五条论纲》:德意志新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提纲。1517年10月31日,路德为反对教宗利奥十世在德国销售赎罪券,在维滕贝格教堂门前张贴此论纲,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历史标志之一。以惩罚、悔改、赦免的问题作为讨论的重点,认为教宗只能赦免自己施加或教会法典规定的惩罚,以及告解圣事的核心在于忏悔而非向神父告罪、做补赎和积善功(包括购买赎罪券),主张“唯信称义”。发表后,在德国和整个西欧反响极大;两星期之内,便传遍了整个德国,\n一个月传遍全欧洲,并被译成多种语言文字,使赎罪券的销售受到很大影响。利奥十世于1520年6月15日发表敕令《斥马丁·路德谕》,谴责路德的说法为谬妄,但当时,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已经掀起了欧洲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导火索是赎罪券,但实为资本主义力量发展的必然结果。论述题1、论述中华文明对古代朝鲜和日本的影响的异同朝鲜半岛与中国山水相连,在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册封—朝贡体制中,朝鲜一直是十分重要的一员。中朝之间长期保持紧密的政治、文化关系,大陆的重大社会变动对半岛的历史进程的影响也清晰可辨。中华文化对朝鲜的影响,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朝鲜的文化是直接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而日本列岛位于中华文化圈的东方边缘,浩瀚大海的阻隔使得大陆的社会变动对日本的冲击远不如对朝鲜那样直接和立竿见影。文明后起的日本民族恃其相对超然的地缘位置,积极而有选择地吸收中华文化,同时注意使外来文化适应本国的风土人情,这样最终走上一条与中国、朝鲜不尽相同的历史发展道路。不管是朝鲜还是日本,他们在吸收和借鉴中华文化的过程中都是既有继承,也有改造和创新的,这可以说是他们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时的相同点。例如,在文化上,首先是对于汉字的继承和发展,朝鲜古代虽然使用汉字,但是后来为了使一般的民众、官员能够按朝鲜语来阅读,所以在7世纪的时候,新罗的薛聪就仿照汉字的结构,创造了一种韩文,叫做“谚文”。到15世纪的时候,朝鲜李朝的世宗大王,命令官员用汉字的笔画创造了一种表音文字,当时称为“正音字”,就是今天的韩文。日本在公元8、9世纪的时候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假名,作为日本的字母来拼写日语。日语里边的假名有两种:一种假名是简化了汉字楷书的偏旁、部首制造的,叫片假名,现在大部分用来记载外来语;更常用的是简化了汉字的草书而形成的,叫做平假名,平假名是现在日语里边最常用的文字。所以,现在的日语就是由假名、汉字,再加上西方的外来语混合的一种文字。日本人在吸收了汉字的很多词汇以后,又创造了很多有新含义的汉字。例如,“干部”、“主义”、“哲学”、“社会”等新名词,这些词是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创造的,中国的留日学生又把这些汉字吸收到中国来,成为汉语中的新名词,所以应该说中日的文化是互相交流的。在政治体制上,中国唐代的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朝鲜和日本都学习中国的科举制选官任职,唯中国马首是瞻。但明代灭亡之后,朝鲜出现“华夷变态”思想,认为中国的中华文化已经泯灭,朝鲜成为中华文化的真正的继承者,甚至还酝酿反清复明;清后期,政治腐败,国家积贫积弱,日本却又效法西方,进行明治维新,强盛起来后转头就欺负当年的“老大”\n。可见,你的政治体制好,人家都学;当人家发现你的政治体制不适合本国时,就会扔掉,毫不犹豫。由此可见,中华文明对古代朝鲜和日本的具体影响是不同的,这是由于他们两国对本国、本民族的实际情况的不同所采取的策略不同。不论处于什么文化圈,不论受到另一个民族多大程度的影响,都不能抛弃自己的本民族,这既是朝鲜和日本在面对中华文明的强大渗透时所采取的相同的态度,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在面对当今各种文化渗透时所应该采取的态度。2、论述拜占庭军区制产生的背景、发展和影响军区制的希腊语称呼为塞姆制,原意为“士兵名册”,后指军区。军区制是中世纪拜占庭帝国的主要行政区域。他们建立于公元7世纪中期,当时穆斯林刚刚征服了拜占庭的部分领土;军区制取代了早先由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大帝建立的行省制度。最初的第一批军区由东罗马野战军驻扎的地区转变而来,他们的名称也和早已存在于这些地区的部队名称一致。8世纪中期,帝国大部分国土都置于军区管理之下,军区首长为将军,兼有行政管理权,行政系统附属于军事;同时以田代饷,建立军役地产,进而形成了农兵阶层。9世纪和10世纪,军区制达到鼎盛,老军区不断被拆分,新的军区也在新征服的土地上建立起来。11世纪和12世纪,军区制经历了巨大的变更,但是直至帝国末期,军区仍被用来称呼行省和财政的编制。背景 在公元6世纪晚期和7世纪早期,东罗马帝国遭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萨珊帝国向叙利亚,埃及和安纳托利亚施压;斯拉夫人和阿尔瓦人蹂躏希腊,并在巴尔干定居;伦巴第人占领了意大利北部。为了应对危机,莫里斯皇帝组建了拉文纳和阿非利加总督区,授予总督至高无上的军政大权。但这一措施并没有解除危机。公元640年,帝国的东部行省在伊斯兰哈里发的入侵下土崩瓦解。拜占庭损失惨重,苟延残喘。 于是,帝国进行军区制改革,将小亚细亚剩余的领土划分为4个大的军区,从属于军队将领,试图缓解危机。发展7-8世纪,伊拉克略一世迫于波斯人对小亚细亚地区入侵的紧急形势,首先在小亚细亚东部地区建立亚美尼亚军区和奥普西金军区(首批军区)。669年建立的阿纳多利亚军区位于亚美尼亚军区西南。色雷斯军区附属于奥普西金军区成立于7世纪末。这几个军区的建立使拜占廷国家在反击波斯人入侵的战争中实力大增,它们在提供兵员,补充军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成为伊拉克略一世发动远征,最终击败波斯人的基地。自7世纪中期军区制在帝国境内全面推行,拜占廷大部分国土被置于军区制管理之下,全国共设立六大军区,即除了上述五个军区外,还有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希腊军区。此后不久,又组建起海上军区,辖治爱琴海上大小岛屿。 \n与总督区制相比,军区制有以下发展:①军区首脑“将军”比总督拥有更大的权力。总督总揽军政权力,但总督区各级权力机构保持军事系统与行政系统的相对独立性。将军控制军政权力,各级权力机构按师、团、营等军事单位设立,行政权力附属于军事系统。②总督区内没有形成农兵阶层,军队由领取军饷的职业军人组成。军区制下形成相对稳定的农兵阶层,他们是军区制的社会基础,是拜占廷帝国社会的中坚力量。(原因:农兵是经营军役地产并负有军役义务的农民,获得军役土地的农兵是军区兵员和财力的源泉,以田代饷的军役地产是形成农兵阶层的关键,也是拜占廷国家推行军区制进而推动拜占廷社会变革最明显的举措。)影响①军区制适应了拜占庭当时的军事需要,部分解决了兵源和军费上的困难,缓和了外族入侵的危机,为其军事力量的复兴创造了有利条件;②由于军区制推行,使小农经济勃兴,国家税收增加,为社会稳定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安定的政治局面又为以城市为中心的工商业繁荣创造了外部条件;③通过推行军役土地制和屯田制稳定了社会各阶层,使人口流动中的无组织状态得到控制,缓和了尖锐的社会矛盾;④使拜占廷帝国疆域逐步稳定,国力有所恢复,实现了与阿瓦尔人等其他民族之间的和平,使拜占廷帝国危危可笈的形势发生根本好转,成为拜占廷帝国此后数百年强盛的基础。⑤消极:军区制也促进了以大地产为后盾的军事贵族的兴起,形成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最终导致小农破产。3.论述十字军东征的背景、发展和影响社会背景:(1)西欧封建主的各个阶层出于各种不同的目的,都希望向外扩张领土,广殖财货。(2)罗马教廷和西欧教会出于控制东正教和夺回被伊斯兰教徒占据的地盘的目的,也渴望向东方扩张。(3)以意大利商人为首的西欧商人,为了独霸东西方贸易,积极支持十字军的东侵。(4)西欧的一部分农民,为了摆脱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也卷入了十字军运动。(5)近东地区当时的历史条件,也为西欧教会和封建主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条件。基本过程:第一次东征(1096年—1099年)分四路进军,攻占耶路撒冷。十字军大肆劫掠,杀戮7万人,并建立耶路撒冷拉丁王国。第二次东征(1147年—1149年)为响应耶路撒冷国王求援,企图夺回被土耳其军队收复的埃德萨,遭失败。第三次东征(1189年—1192年)企图夺回被埃及苏丹萨拉丁攻克的耶路撒冷,遭到顽强抵抗未能如愿。第四次东征(1202年—1204年)由教皇英诺森三世发动,攻陷拜占庭帝国,在巴尔干建立拉丁帝国。第五次(1217年—1221年)、第六次(1228年—1229年)、第七次(1248年—1254年)东征都把进攻矛头指向埃及,均告失败。第八次(1270\n年)进军突尼斯,也以悲剧告终。历次东侵所占据点不断丧失,1291年,最后据点阿克城失守,标志着十字军东征彻底失败。历史影响:(1)给近东和西欧人民均带来不同程度的苦难。(2)东西方往来频繁,促进西欧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3)有利于西欧中央集权的形成。(4)教皇和教会的影响下降。(5)对西欧农奴解放的影响。(6)加强了西欧商人在东西方贸易中的地位。(7)东方的一些先进技术等传进西欧。4.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中各选择一位代表人物,并论述其主要成就但丁,意大利诗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青年时积极参加新兴市民阶级反封建贵族的政治活动,曾被选为佛罗伦萨共和国行政官。后因代表罗马教廷的反动势力抬头,1302年被判终身流放。早年写有抒情诗集《新生》,开文艺复兴抒情诗的先河。代表作《神曲》,分《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共一万四千余行。通过诗人的幻游,反映中世纪后期意大利的社会生活,谴责教皇和僧侣们的贪婪和专横,表达人民反封建反教会的情绪,但带有宗教色彩。《论俗语》主张建立本民族的标准语言,对促进意大利民族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帝制论》阐述依靠帝政统一祖国,反对教皇干涉政治,要求政教分离的观点。还写有《宴会》、《牧歌》和《书信集》等。但丁是新旧交替时代的诗人,在他的作品里反映了中世纪后期意大利社会矛盾,具有人文主义思想萌芽。恩格斯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马丁•路德,德国基督教神学家,宗教改革运动的主要发起人,基督教更正派信义宗教会(即路德宗)的开创者,曾是罗马大公教会奥斯定会的修士。提倡因信称义,反对教宗的权威地位,促进民族国家兴起和民族语言的发展。早年攻读法学,受到人文主义思想影响。曾任维滕堡大学神学教授。1517年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抨击教皇发售赎罪卷的措施,提出基督教徒凡诚心忏悔者,不用免罪符也可以赦罪免罚。此举揭开了宗教改革开始的序幕,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1520年又接连发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书》等论文,否定教皇的权威,强调《圣经》的权威,宣传教徒只凭信仰即可拯救灵魂而不必通过各种宗教仪式等主张。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反映了正在兴起的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和反封建的思想。主张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并主张神甫可以娶妻,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主张俗权高于教权,并最终支配教权,建立本民族(德)教会,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加强王权,实现国家统一的政治要求。路德的改革主张符合市民和新兴资产阶级以及世俗诸侯的利益。1521年路德被宣布为异端后隐居,将《圣经》译成德文,影响深远,促进了德文的发展。\n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