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2 MB
  • 2022-08-31 发布

《博仁2015年历史学导学课程讲义资料.》

  • 5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史学基础20122012年年33月月3131日日\n主要内容一、考生类型及目前历史学研究生就业情况二、十余年来历史学专业设置的变化及各院校招生情况三、十余年来历史学硕士入学考试科目的变化四、2007~2012年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变化五、2007~2012年试卷分析六、考生应注意的相关事项\n一、考生类型及目前历史学硕士就业情况:(一)考生类型:�进一步深造以从事专业研究�选择比较理想的高校深造�选择更适合未来发展的专业�不满足于目前的工作、生活现状�其它(从众…………)\n(二)目前历史学硕士就业形势及主要出路:1、就业形势:竞争更激烈,机会也更多2、主要出路:�继续读博�教育部门及科研机构�新闻媒体及出版机构(报社、出版社、各大网站)�文博单位(博物馆、文物保护等)�各级公务员�其它(企业……)\n二、十余年来历史学专业设置的变化及各院校招生情况:(一)近十余年来历史学专业设置的变化:�一级别学科:历史学�二级学科: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历史文献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部分院校单独命题)、历史地理学、专门史�具体研究方向:�2011年新变化:分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3个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待定。\n(二)各院校招生情况:�北京地区:北大、北师大、人大、清华、首师大、中央民大、社科院等十余家�报考技巧:招生制度不完善;应注意各院校、各专业招生人数\n�近四年北师大历史学院考录情况:�2008年共641人,录90余人(含保送20余人)�2009年约580人报考;�2010年约640人报考,录80人(含保送39人)�2011年近600人报考,录70人(含保送40人),另招收教育硕士十余人。�2012年400余人报考,录70(含保送39人),另招收教育硕士十余人。�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文献学、课程教学论。今年复试的特殊情况。\n2012年以前�A类考生:报考地处一区招生单位的考生。一区系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11省(市);�B类考生:报考地处二区招生单位的考生。二区系河北、山西(山西大学)、辽宁、吉林(吉大、东北师大)、黑龙江、安徽、江西、重庆(西南大学)、四川(川大)、陕西(西北大学、陕师大)等10省(市);�C类考生:①报考地处三区招生单位的考生;或者②目前在三区就业且定向或委托培养回原单位的考生。三区系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云大)、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0省(区)。\n20122012年新变化年新变化�2012年复试线由原来A、B、C三大区调整为两大区。原A、B区合并为现在的一区,原C区变为现在的二区。具体如下:�一区: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重庆、四川、陕西等21省(市);�二区:包括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0省(区)。�34所自主划线的重点院校:\n三、近十年历史学硕士考试科目的变化:以北师大中国近现代史专业为例(一)科目变化:�英语、政治、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5科各100分,自主命题,复试只有面试);�英语、政治、历史学综合考试、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英、政各100分,专业各100分,自主命题);�英语、政治、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英、政各100分,专业各150分,自主命题,复试时有笔试中国近现代史);�英语、政治、历史学基础(英、政各100分,历史学基础300分。教育部统一命题。北师大复试,英语20分,中国近现代史笔试100分,综合面试120分,共计240分);�2007年起,历史学基础:中学(专)、大学(宽)\n(二)相关背景:�高考(全国统考————分省命题)考研(各校命题————全国统考)�某些不公平现象:抓、放�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科建设:顾及冷门专业�目前全国统考的学科:历史、教育、心理、计算机、农学\n(三)具体变化:�题型:增加单项选择(无多选、填空)。�科目:涉及面宽,300分,3小时,题量大,分值高。�统一命题:命题程序。深、偏、难题目有,但相对较少。北大、北师大。合挥;子口税、光绪帝�统一批改:改卷程序。统一答案,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一般不考。�政事堂、北京政变、拜上帝会、“公车上书”、“问题与主义之争”(08名词,圣像破坏运动)\n四、2007~20122007~2012年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的变化:(一)2007~20082007~2008年大纲的调整:�文字修改:�结构调整:�知识点增减:重点关注(二)2008~20102008~2010年大纲的变化:�内容基本稳定;�2010年新变化:简答题——问答题;开放式答案;\n(三)20112011年考试大纲的重大变化:�题型变化:问答题————论述题�题量变化:44题变为33题,每题4040分�试卷结构变化:灵活�评分标准变化:知识点++组织形式(四)20122012年大纲基本未变:(五)20132013年大纲预测:20122012暑假公布\n五、2007~2012年试卷分析:(一)题型结构:�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名词解释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史料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40分,共120分(2007~2010年,4题,每题30分;2011年起改变)\n(二)专业分布:�中国古代史约30%、中国近现代史约20%�世界古代史约20%、世界近现代史约30%�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将有机体现在以上各部分中。�2007~2010严格遵照这一比例,2011年略变,中国古代史占88分,中国近现代史约62分。�2012年,中国古代史仍算90分,中国近现代史60分。\n(三)2007~2012年试卷特点:�2007年各题所考的知识点过于具体,理论性、分析性较强的题目较少,从而显得深度有点不够。这样的考法,对善于记忆和背诵的学生有利,而对长于思辨分析的学生稍微不利。这一点2008~09年基本未变;2010~12增加能力测试。�2007年,从题目分布来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题目都有,但各专业不太均衡,以政治为主,经济次之,文化方面的内容略少(中国近代文化只有材料分析10分)。2008思想文化史大增(中国近现代部分,选择2分,名词解释20分);2009~12,政治、经济、文化基本均衡。\n�从难易程度看,2007年报考北京地区高校的考生共有1755人,除缺考及0分卷外,余1548人,具体考试结果统计如下:�客观题部分:最高分满分40分,最低分4分(不含0分卷),平均分24.68分(不含0分卷),及格人数957人,及格率为61.82%。(09年选择题的及格率仅1/3)�主观题部分:除缺考及0分卷共1547人,最高分227分,最低分2分(不含0分卷),平均分134.38分(不含0分卷),及格人数553人,及格率为35.75%。�总分:除缺考及0分卷1546人,最高分262分,最低分2分(不含0分卷),平均分159.03分(不含0分卷),及格人数586人,及格率37.90%。\n20072007历史学基础各分数段分布情况\n�08年:个别题较偏,难度略增;�09年:选择题和第1题论述题偏难,但名词较易,材料题在意料之中,比08稍易;�2010年:更加侧重考察专业基础(文言文断句;《筹办夷务始末》、《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偏难,南大4%及格。�2011年:题型越来越灵活,但总体难度未增,代表今后命题趋势;对本专业考生有利。�2012年:试卷结构灵活(史料分析考晚清,国史考名词),总体难度略增;对本专业考生有利(《三朝北盟会编》)。\n2007~20122007~2012国家线�历史学(2007):�A类考生:290—41—123�B类考生:285—39—117�C类考生:280—36—108�历史学(2008):�A类考生:280—39—117�B类考生:270—35—105�C类考生:265—33—99\n�历史学(2009):�A类考生:290—40—120�B类考生:280—37—111�C类考生:270—34—102�历史学(2010):�A类考生:275—36—108�B类考生:265—33—99�C类考生:255—30—90\n�历史学(2011):�A类考生:295—40—120�B类考生:285—38—114�C类考生:275—35—105(A、B、C三类总分均比2010年各高20分)�历史学(2012):�一区(A类)考生:285—38—114�二区(B类)考生:275—35—105\n20072007——20112011年部分重点高校复试线�北大(20072007):5050——5050——180180——320320�北大(20082008):5050——5050——180180——310310�北大(20092009):5050——5050——180180——310310�北大(20102010):5050——5050——180180——300300�北大(20112011):5050——5050——180180——325325�北大(20122012):5050——5050——180180——345345\n�北师大(20072007):5050——5050——180180——300300�北师大(20082008):5050——5050——180180——305305�北师大(20092009):5050——5050——180180——310310�北师大(20102010):4848——4848——180180——310310�北师大(20112011):5050——5050——180180——315315�北师大(20122012):5050——5050——180180——320320\n�人大(20072007):5050——5050——180180——310310�人大(20082008):5050——5050——180180——310310�人大(20092009):5555——5555——180180——340340�人大(20102010):5050——5050——170170——300300�人大(20112011):5050——5050——170170——300300�人大(20122012):5050——5050——180180——320320\n�厦大(20072007):5555——5555——180180——340340�厦大(20082008):4141——4141——125125——290290�厦大(20092009):5050——5050——150150——310310�厦大(20102010):4545——4545——150150——300300�厦大(20112011):5050——5050——180180——300300�厦大(20122012):5050——5050——180180——330330\n(四)2007~2012年中国史部分考试情况:1、题型分布:(1)中国古代史:30%�2007年:90分�选择5题,共10分;名词解释3题,共30分;�史料分析2问,共20分;简答1题,共30分。�2008年:90分�选择5题,共10分;名词解释2题,共20分;�史料分析3问,共30分;简答1题,共30分。\n�2009年:90分�选择5题,共10分;名词解释2题,共20分;�史料分析3问,共30分;简答1题,共30分。�2010年:90分�选择5题,共10分;名词解释2题,共20分;�史料分析3问,共30分;问答1题,共30分。\n�2011年:88分�选择4题,共8分;名词解释1题,共10分;�史料分析3问,共30分;论述1题,共40分。�2012年:90分�选择5题,共10分;名词解释1题,共10分;�史料分析0问,共0分;论述1.75题,共70分。【论述2算30分中国古代史,10分世界近代史】\n(2)中国近现代史:20%�2007年:60分�选择5题,共10分;名词解释1题,共10分;�史料分析1问,共10分;简答1题,共30分。�2008年:60分�选择5题,共10分;名词解释2题,共20分;�史料分析0问,共0分;简答1题,共30分。\n�2009年:60分�选择5题,共10分;名词解释2题,共20分;�史料分析0问,共0分;简答1题,共30分。�2010年:60分�选择5题,共10分;名词解释2题,共20分;�史料分析0问,共0分;简答1题,共30分。\n�2011年:62分�选择6题,共12分;名词解释2题,共30分;�史料分析0问,共0分;论述0.75题,约30分。�2012年:60分�选择5题,共10分;名词解释2题,共20分;�史料分析3问,共30分;论述0题,约0分。\n2、专业分布:�兼顾政治、经济、军事、中外关系、思想文化(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比较集中,应重点复习)3、时间段分布:(1)中国古代史:�先秦:•2007年,选择1题;共2分。•2008年,选择1题;共2分。•2009年,选择1题;共2分。•2010年,选择1题;共2分。•2011年,选择1题,共2分。•2012年,选择2题,共4分。\n�秦汉:•2007年,选择1题,名词1题(推恩令);共12分。•2008年,选择1题;共2分。•2009年,选择1题,名词1题(告缗);共12分。•2010年,问答1题;共30分(西汉诸侯王国问题)•2011年,史料分析(《史记》陈平世家);共30分。•2012年,论述0.4题(西汉至唐的赋税),约16分。\n�魏晋隋唐:•2007年,选择1题,史料分析(科举),简答1题(隋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共42分。•2008年,选择1题,名词1题(夷陵之战),史料分析1题(九品中正制);共42分。•2009年,选择0题,简答1题(魏晋玄学);共30分•2010年,选择2题,名词1题;共14分。•2011年,选择1题;共2分。•2012年,选择1题,论述0.6题目(论述1);约26分\n�辽宋夏金元:•2007年,选择1题,名词1题(圩田);共12分。•2008年,选择1题,简答1题(简述元代的行省制度及其意义)。32分。•2009年,选择2题,史料分析1题(北宋官制);共34分。•2010年,选择1题,名词1题(青苗法);共12分。•2011年,选择1题,论述1题(南宋);共42分。•2011年,名词1题(《三朝北盟会编》);共10分。\n�明清:•2007年,选择1题,名词1题(金瓶掣签),史料分析1问(科举)。共22分。•2008年,选择1题,名词1题(三饷加派);共12分。•2009年,选择1题,名词1题(南书房);共12分。•2010年,选择1题,史料分析1题(清初赋税制度);共32分。•2011年,选择1题,名词1题(宣政院);共12分。•2011年,选择2题,论述0.75题(传教士);约34分。\n(2)中国近现代史:�1840~1919~1949~1992,兼顾中国近代史(上、下)、中国现代史;前2/3重要,后1/3次要。�1840~1919年:•2007,选择3题,史料分析1问,简答1题(共46分);•2008,选择2题,简答1题(共34分);•2009,选择2题,简答1题(共34分)。•2010,选择2题,名词1题(共14分);•2011,选择3题,名词1题,论述10分(共26分);•2012,选择1题,名词1题,史料1题(共42分);\n�1919—1949年:•2007,选择和名词各1题(共12分);•2008,选择和名词各2题(共24分);•2009,选择和名词各2题(共24分);•2010,选择2题,名词1题,问答1题(共44分)•2011,选择1题,名词2题,论述10分(共32分)•2012,选择3题(共6分)\n�1949年以后部分:•07、08、09、10四年均只考1题选择(共2分,应重点准备选择题和名词解释,以正面的、积极的内容为主);•2011年2题选择题,4分,其中1题考基本史料。•2012年1题选择,1题名词,共12分【新动向】•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情况。\n4、题目顺序:�中国古代—中国近现代—世界古代—世界近现代•三饷加派(2008名词1)•《三朝北盟会编》(2012名词1)•宣政院(2011名词1)•十三行(2011名词2)•汉萨同盟(2011名词4)\n六、考生应注意的相关事项:(一)调整心态,不宜有抵触情绪:政策(二)各科平衡,严防偏科:确保英语、政治过线,专业取高分;(三)转变思维,分阶段准备考试:�做学问与应试的不同:学术训练&应试准备�初试:制订计划,紧扣大纲,教材为主,适当扩充。注重应试能力,重点复习教材的重要知识点,及前后相关内容;同时适当扩充史学基础(经典著作、基本史料)。争取复试资格。�复试:重点考察学术训练及潜质。笔试较偏、难;面试较灵活。\n(四)全面复习,以不变应万变:““少林功””//高考复习�出题的随机性:中国古代史2本教材10题,中国近现代史3本教材8题;未指定教材(2010年起开始超教材范围)。�报考方向:重点复习,看教材的同时应适当查阅专著、论文,了解学术动态。中国史部分教材建议选择北师大版。�其它方向:以教材和相关复习资料为主�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专门史\n�复习时间安排:早下决心,早做准备�4~7月,第一遍通读教材,掌握基本知识框架,并做笔记;适当阅读专著。�8~10月,第二遍通读教材,整理重要知识点,同时做专项习题。�11~12月,第三遍精读教材,强化记忆,串联知识点,进行综合练习。�1月,最后冲刺,考前最后复习,调整好作息时间和心态。\n(五)注意答题技巧:�审题:如不确定时,注意专业分布•宣政院(2011名词)•“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07名词)•“少年中国学会”(2008名词)•“凡尔登条约”(“凡尔赛条约”,07名词)•亚历山大东征及影响(07简答3)。�选择题:关键知识点,偏重记忆�名词解释:考察基础知识和概括能力。踩点给分,不必展开太多。\n�史料分析:选择一段或几段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文献中,让学生阅读分析后,回答所要求答的问题。认真阅读,理解史料(注意史料出处,史料背后的问题;文言文阅读能力);针对所问,归纳概括。�2007~2010,均考制度史。�2011年考人物。�2012年完全考中国近代史。�按简答题准备。\n�论述题:考察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2007~09年,简答题,踩点给分,注意全面,每一方面不必展开太多;记忆模糊的少写;段落清晰。�2010年,问答题,答案适当开放。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2011~12年,论述题,知识要点(占75%,30分)+组织形式(占25%,10分);适当展开。\n�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2007简答题2)。�政治上,是否参战,府院之争,张勋复辟;巴黎和会,五四运动。�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思想文化上,一战中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传播;反思西方文化。(六)其它:�确保所报考专业的试题,确保考具体知识点的题目(名词解释)。�遇到难题,尽量作答。\n�历史学基础复习的心得体会(2007、2008考生)1、兴趣和动力很重要,我是在男朋友的启发下,对历史感兴趣,想让他知道我知道的比他多,有动力去看书。2、应细水长流,不应临时抱佛脚。这是对于我而言,复习是个长期的过程,不能自己觉得不错,就扔下不管了,得坚持每天看一点,持之以恒。3、应以教材为主,参考书为辅。我第二年完全依靠过时的(头一年的参考书)参考书,效果非常不好。4、先宏观,再微观。对历史先有大方向的把握再去追究它的细节。这样容易行成系统,容易记住。5、边看书边做笔记是个好方法,容易记住,也方便下次复习,不过这适合有计划、时间充裕的学生,要是时间很紧,这种方法就来不及,往往捡了芝麻,忘了西瓜。\n6、复习期间,在休息的时候有个人可以和你探讨你看过的内容是个很好的方法,第一年我男朋友就是这个角色,我觉得他非常适合这个角色。这使我可以多角度、更深刻地看问题。7、心如止水的心境对复习很重要,我觉得我第二年整个人的心态因为长时间一个人住有点不太正常,经常处于烦躁中,非常不好。8、周围人的帮助、鼓励很重要,因为这可以给全身心准备考研的自己减压。\n9、最好有一个良好的复习条件,整天担心这担心那,操心生活琐事的人不容易复习好。我算是一个例子,一个人住的时候整天为柴米油盐烦来烦去,不能安心复习。10、考试策略很重要,我考试的时候,时间把握得非常不准,前面写得太过繁琐,后面来不及写,我觉得这是我第二年没考好的最重要原因。\n惭愧——2009年某考生卷面题诗平时不用功,场上无以对。悔恨已晚矣,只能战明春。\n谢谢!bnulhf@163.com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