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3.50 KB
- 2022-08-3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1考研《2011考研专业课历史学基础综合辅导讲义》文都教育第三部分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编辑建议:此章内容是非常重要的考试内容,建议分三次连载。第一次连载“基本历史线索”“复习指导”和“考点解析”中一至三的内容;第二次连载“考点解析”中四、五、六的内容;第三次连载“真题与练习”“答案与提示”的内容(也可以将这两部分的内容分开连载)。第九章欧洲基督教文明基本历史线索公元481年,萨利克法兰克人首领克洛维建立法兰克王国,史称墨洛温王朝。751年,矮子丕平建立了加洛林王朝。843年缔结的《凡尔登条约》奠定了日后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疆域的基础。962年,罗马教皇为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加冕,建立神圣罗马帝国。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以英格兰为主的不列颠地区,史称“诺曼征服”。1295年,英王爱德华一世召开“模范国会”,被认为是英国国会的开始。从1337年到1453年,英国和法国之间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百年的战争,史称“百年战争”。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召开克勒芒宗教会议,揭开了十字军运动的序幕。十字军东征从1096年到1270年持续了近两个世纪。复习指导 本章是世界中古史中最重要的一章,所涵盖的历史范围很广,涉及的知识点也相当多,在历年的考试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应该重点掌握。 本章共有七个知识点,其中法兰克王国和西欧封建制度两个知识点应注意名词解释。“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这一知识点,既可以将其作为文艺复兴的背景,从而和文艺复兴连在一起来复习,又可以同前面“基督教的兴起与发展”一知识点连在一起来复习,在复习中要将基督教作为一个小专题进行整合。“西欧封建国家的建立”指的是在法兰克王国解体后英法德意这四个西欧封建国家的建立过程,重点注意在这四个国家封建制度确立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做好解答选择题和名词解释的准备。后面两个知识点分别是“商业经济和城市的兴起”、“十字军东征”,这两个知识点出现大题的可能性较大,它们既可以单独命制简答题或材料题——如简评十字军东征、英法百年战争等,也可以与后面的内容相结合命制材料题或简答题,如2008年全国统考的材料题英国王权与议会的关系,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的关系等。因此,在复习时一定要注意该处内容与后面近代史内容的联系。“西欧各国的发展与相互关系”是“西欧封建国家的建立”这一知识点的延续,二者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可以将两个知识点整合成一个。 需要掌握的理论问题:罗马帝国解体后欧洲封建制度的特点;十字军东征所体现的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之间的冲突;中世纪基督教文明的特征。 需要掌握的名词解释:凡尔登条约、红白玫瑰战争、丕平献土、经院哲学、神圣罗马帝国、金玺诏书、诺曼征服、英诺森三世、封君封臣制度、墨洛温王朝、采邑制度、加洛林王朝、《萨利克法典》、马尔克公社、盾牌钱、《修士守则》、克吕尼运动、哥特式建筑、《罗兰之歌》、格里高利改革、卡佩王朝、阿维农之囚、三级会议、《自由大宪章》、《牛津条例》、模范国会、卡诺沙事件、沃尔姆斯宗教协定、汉萨同盟、再征服运动、公社运动、香槟集市、商人公会、三田制、黑死病等。考点解析一、法兰克王国 (一)公元481\n2011考研《2011考研专业课历史学基础综合辅导讲义》文都教育年,萨利克法兰克人首领克洛维建立法兰克王国,史称墨洛温王朝。克洛维死后,法兰克国家逐渐分裂为奥斯达拉西亚、纽斯特里亚和勃艮第三部分。但是,王国势力仍然不断扩张,到6世纪中期,法兰克王国成为西欧最强大的国家。后期墨洛温诸王无能,被称为“懒王”。 (二)公元751年,矮子丕平按旧约中的仪式涂油登基成为国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754年,丕平同意将拉文那送给教皇,而教皇则认可他为法兰克王国的国王。755年开始,教皇开始要求丕平遵守诺言,丕平两次对伦巴底人作战并将所有赢得的土地送给了教皇,这样丕平实际上成为教皇国的创立人。加洛林王朝在矮子丕平之子查理统治时期(768—814年)达到极盛。经过一系列征服战争,查理把西欧绝大部分纳入自己的版图。800年12月25日查理在罗马被利奥三世加冕为皇帝,这是他权力的顶峰,历史上将其帝国称为“查理曼帝国”。(三)公元843年,虔诚者路易的三个儿子罗退尔、日耳曼人路易、秃头查理缔结《凡尔登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秃头查理领有西法兰克王国,日耳曼人路易领有东法兰克王国,罗退尔领有中法兰克王国,奠定了日后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疆域的基础。二、西欧封建制度 (一)中世纪西欧农业以推广三田制为主要的进步标志。重犁、三田制和荒地的开垦从10世纪开始构成中古西欧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主要景象。9—13世纪是西欧封建庄园兴盛时期,典型的庄园采用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 (二)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其基础来自三个方面:古希腊、罗马的遗产;基督教的传统;日耳曼人的社会模式。也就是说,西欧封建制度是由罗马封建因素,日耳曼因素,通过基督教会对二者的不断结合而形成的。(三)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封建主之间形成特殊的封君封臣关系;形成与封君封臣关系相适应的封土制度,主要是采邑制度;中央权力衰落,各封建主在其领地内有独立的政治权利;自由民沦为农奴。 (四)在西欧中世纪封君封臣关系中,封臣对封君主要有“效忠”、“帮助”和“劝旨”的义务;封君对封臣主要有“保护”和“维持”的义务。三、中世纪基督教文化 (一)日耳曼人上自国王,下至平民,都是文盲。他们文化上的这种原始状态,使其不可能一下子消受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各项成果。较高文化在蛮族中的普及与提高,需要一个过程,而当时有文化的人只有基督教士,这就造成基督教会在中世纪的文化垄断地位。(二)基督教文化的主要成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院哲学经院哲学是一种为宗教神学服务的思辨哲学。它的研究只允许在基督教教义的范围内自由思维,为信仰寻找合理的根据。它反对离开教义而依靠理性和实践去认识和研究现实。因而其结论也不受经验和实践的检验。经院哲学运用理性形式通过抽象而烦琐的辩证方法论证基督教信仰。经院哲学家们围绕着共相与个别、信仰与理性的关系展开了长期的斗争,形成了“唯实论”和“唯名论”两个派别。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是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的主要著作《神学大权》是他论述神学思想最重要、最系统的著作,是经院哲学的百科全书。2.加洛林王朝艺术随着基督教的传播和深入,8世纪中期到9世纪末,西欧形成了加洛林王朝艺术。这是日耳曼人对基督教、拜占庭和古希腊罗马风格的大规模地模仿和学习,其推动人是查理曼,他大兴宫殿和教堂建筑,成立宫廷学院,要求教会和修道院办起学校,开设了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课程,在此基础上,11—13世纪,基督教文化发展起来了。3.文学诗歌 (1)拉丁文学拉丁文是中世纪西欧普遍使用的文字,拉丁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圣歌”,深沉凝重。\n2011考研《2011考研专业课历史学基础综合辅导讲义》文都教育 (2)方言文学方言文学由口头创作,以口相传,民谣类如英国的《罗宾汉》,英雄史诗类如法国的《罗兰之歌》、德国的《尼布龙根之歌》,还有贵族抒情诗。 (3)骑士文学方言史诗和方言抒情诗融合发展,形成骑士文学,骑士文学歌颂的是“温文尔雅的爱情”,推崇骑士风度。 (4)市民文学市民文学属于城市方言文学,主要是故事诗和寓言,如法国的《狐狸列那的故事》,经常的题材是聪明机智者战胜强暴蛮横者。4.建筑艺术 主要是教堂建筑,11—12世纪初出现罗马式建筑,12世纪中期到14世纪中期形成哥特式建筑,两者均为石结构,罗马式建筑的特点:厚墙、圆拱、小窗户,显示出雄伟和强有力的观念,但阴暗的内部,又显示出神秘与超世的意境。哥特式建筑的典型是巴黎圣母院,属于整体骨架式,立柱、尖拱、小尖塔、彩色玻璃窗,整个建筑高大宏伟。哥特式艺术是以基督教思想为中心的中世纪西欧文化发展的顶峰。5.大学的兴起 从12世纪开始一些大学纷纷建立,这时建立的大学,一般都同基督教会有关。欧洲最早建立的巴黎大学,就是在大教堂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意大利北部以研究法律著称的波伦那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以及其他欧洲国家最早的大学都是在主教批准下建立的。大学在形式上也是一种可拥有财产的社团、行会机构,以后逐渐摆脱外界如教会控制。中世纪西欧学校的“七艺课程”是文法、逻辑、修辞、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6.宗教礼仪1215年,拉特兰第四次宗教会议确定基督教的七项圣礼是洗礼、坚振、婚礼、圣餐、忏悔、终缚和授圣职礼。四、西欧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及其相互关系1.英国日耳曼人中的盎格鲁人、萨克逊人、朱特人在5世纪中叶进入大不列颠群岛,6世纪末7世纪初,形成了7个王国,英国历史上称为七国时代。829年,威塞克斯王国吞并了其他6个王国,从此诞生了英格兰。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以亲属关系要求继承王位,遭到拒绝后,以武力夺取了英王之位,称为“征服者威廉”(即威廉一世),建立了诺曼底王朝,这也是日后百年战争的根源。亨利一世统治时期(1100—1135年),随着王权的加强,社会矛盾激化。1215年约翰(无地王)被迫签署《自由大宪章》。1264年的内战期间,亨利三世孟福尔被俘。1265年孟福尔召集国会,成为英国议会的开端。从1343年起,国会分成了由贵族组成的上院和代表骑士、市民的下院,确立了议会君主制。2.法国843年《凡尔登条约》签订后,西法兰克王国演变成了法兰西王国。987年,加洛林王朝衰落,教俗诸侯拥立法兰西公爵休·卡佩为王,从此开始了卡佩王朝(987—1328年)的统治。10世纪末至11世纪的法国依然处于封建割据局面,采邑制度普遍推行。从12世纪的路易六世(1108—1137年)开始加强了王权,胖子路易是卡佩王朝第一个能够干预王室领地之外事务的国王。路易九世(1226—1270年)加强了王国的集中和统一,中央集权开始确立。 随着法国国王权势的扩大,法王对法国教会开始逐步实行政治上控制,经济上剥夺的政策。法王腓力四世时期开始向教会征税,为此受到教皇的激烈反对。公元1303年他派兵到意大利囚禁了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公元1305年新当选的教皇克莱门特五世是法国人,他宣布取消卜尼法斯加于法王的一切罪名,并移居法王控制下的阿维农。包括他在内的连续7\n2011考研《2011考研专业课历史学基础综合辅导讲义》文都教育任教皇都是法王控制下的傀儡,都驻在阿维农,史称“阿维农之囚”。 在与教廷的斗争中,法王自上而下召开三级会议(一级为高级教士,二级为贵族,三级为富裕的市民),也形成了议会君主制。3.英法百年战争 12世纪中叶,英国金雀花王朝在法国占有广阔领地。12—13世纪,法国国王逐渐夺回部分被英王占领的土地。14世纪初,英国仍占据法国南部阿基坦地区,成为法国政治统一的最大障碍。双方还争夺富庶的佛兰德尔地区。佛兰德尔毛纺业主要依赖英国的原料,英国则从羊毛贸易中获取巨利。1328年,法国占领佛兰德尔,英王爱德华三世(1327—1377年在位)下令禁止羊毛出口。 战争的导火线主要是王位继承问题。1328年,查理四世去世,法国卡佩王朝绝嗣,支裔瓦卢瓦王朝的腓力六世(1328—1350年)继位,英王爱德华三世以法王查理四世外甥的资格,与腓力六世争夺王位,触发战争。 1337年11月英王爱德华三世率军进攻法国,战争开始。1340年,英法两国发生海战,法军战败。英国控制了英吉利海峡。1346年8月,双方在克雷西会战,英军大捷,乘胜进入诺曼底。1347年攻占法国的加来。1356年9月,普瓦提埃之战,法军大败,法王约翰二世(1350—1364年在位)及众臣被俘,英借此向法国索取巨额赎金。1360年法国王子查理被迫签订屈辱的《布勒塔尼和约》,把加莱及法国西南部大片领土割让给英国。 1364年,王子查理继位,称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为了夺回失地,改编军队,整顿税制,紧张备战。1369年起连续发动攻势,几乎收复全部失地,1396年双方缔结二十年停战协定。 1415年8月,英王亨利五世(1413—1422年在位)趁查理六世(1380—1422年在位)即位后法国统治阶级发生内讧之机,领兵进攻法国,10月占领法国北部。1420年,双方签订《特鲁瓦条约》,条约规定法国王太子的王位继承权转归英王亨利五世。亨利五世与查理六世之女结婚。这项条约实际上将法国分为由亨利五世、勃艮第公爵和法国王太子查理分别统辖的三个部分。1422年法王查理六世与英王亨利五世先后去世,英方宣布由未满周岁的亨利六世(1422—1461年1470—1471年在位)兼领法国国王。1428年10月,英军围攻通往法国南方的要塞奥尔良城,形势危急。法国人民组成抗英游击队,袭击敌人。1429年,法国女民族英雄贞德率军击退英军,解奥尔良城之围。此后,法国人民抗英运动继续高涨,英军节节败退。1429年7月,王子查理在兰斯加冕,称查理七世。1435年勃艮第公爵臣服于法王。1453年10月,驻波尔多英军投降,除加来外,法国领土全部收复。至此,百年战争以法国的胜利而结束。4.德国德国的前身东法兰克王国地方政权很强大。911年加洛林王朝结束后,国王由地方权贵选出,但更多是名誉,国王的权利和地方诸侯平等。951年,奥托一世率军占领了伦巴德地区,其后的奥托二世进军罗马。1155年腓特烈一世攻占米兰,教皇为其加冕,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全盛时领土包括了德意志全境,意大利中北部、西西里岛、捷克、瑞士、爱沙尼亚、普鲁士。在腓特烈一世遭到15个城市联合抵抗(即伦巴德联盟),并被打败。腓特烈一世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溺水而死,占领区也纷纷独立。五、城市的兴起 西欧封建社会之初,西罗马时期的城市业已衰落,遗留下来的城市如罗马、米兰、巴黎、里昂、伦敦、科伦和特里尔等,早已失掉经济中心的地位,仅是封建诸侯、教会主教的政治统治中心而已。中世纪西欧作为工商业中心的城市,并不是从古代历史中现成地继承下来,而是10至11世纪时由逃亡农奴重新组成的。\n2011考研《2011考研专业课历史学基础综合辅导讲义》文都教育 中世纪西欧城市的一个特点是兴起晚,但发展迅速,市民争取城市自治运动一浪高一浪地前进,市民与王权结盟对抗封建割据,加速了西欧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产生。西欧在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生产力发展缓慢,农业与手工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到了10至11世纪,社会生产力才有显著的提高。随着铁制农具的增多和土地耕种方式的改善,特别是用马牵引的带轮的铁犁和二圃、三圃制的广泛流行以及大面积垦荒,生产力得到增长。10至11世纪的西欧,采矿、冶炼和金属加工业、纺织、制革、制陶、磨粉和建筑业等都比较完善。 西欧中世纪的城市取得自由或者自治,一般以赎买为手段,以封建主或国王颁发的特许证书(特许状)为凭据。西欧中世纪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是作坊,人员由作坊主(师傅)、学徒和帮工组成。六、十字军东征1.11世纪末,西欧社会生产力有了长足的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城市崛起,已有的财富已不能满足封建主贪婪的欲望,他们渴望向外攫取土地和财富,扩充政治、经济势力;另外,当时的西欧实行长子继承制,许多不是长子的贵族骑士不能继承遗产,成为“光蛋骑士”,他们往往靠服兵役和劫掠商旅为生;除了骑士外,西欧的城市商人,特别是威尼斯、热那亚和比萨的商人,企图从阿拉伯和拜占庭手中夺取地中海东部地区的贸易港口和市场,独占该地区的贸易,因而也积极参与了十字军。还有就是农民,他们受到了封建主越来越重的剥削和压迫,再加上连年的灾荒,所以他们梦想寻找摆脱饥饿和封建枷锁的出路,所以才逐渐被教会所蒙蔽,被骗往东方;欧洲教会最高统治者罗马天主教会,企图建立起自己的“世界教会”,确立教皇的无限权威。这些原因促使他们把目光转向了地中海东岸国家。当中近东地区混乱不堪、君士坦丁堡皇帝阿历克修斯一世向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求援,以拯救东方帝国和基督教的时候,不知此举正中了罗马教皇的下怀。早已垂涎东方富庶的西欧教俗两界,由天主教会发起,以驱逐塞尔柱突厥人、收复圣地为目标,以解放巴勒斯坦基督教地(耶路撒冷)为口号,开始了十字军东侵。1096—1270年,西欧封建主对近东各国发动了侵略战争。西欧商业资本的增长,以及城市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加速了封建社会内部的社会经济分化,并推动统治阶级去掠夺经济发达的近东国家。十字军东征是天主教会在解放巴勒斯坦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的口号下发起的。耶路撒冷和其他拜占庭领土在11世纪末叶被穆斯林(塞尔柱突厥人)占领。十字军参战者服装均饰以红十字为标志,史称“十字军”。2.十字军东征的过程 第一次十字军远征(1096—1099年),参加的约有10万人。骑士十字军兵分4路,1097年会合于君士坦丁堡,旋即渡海进入小亚细亚,攻城夺地,占领了塞尔柱突厥人都城尼凯亚等城,大肆掳掠,于1099年7月15日占领耶路撒冷,接着按欧洲国家模式,在地中海沿岸所占地区建立若干封建国家。十字军横征暴敛,促使人民不断起义,政权动荡不定。 第二次十字军远征(1147—1149年),是在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国王康拉德三世率领下进行的。塞尔柱突厥人于1144年占领爱德沙,是这次远征的起因。出动较早的德意志十字军在小亚细亚被土耳其人击溃。法国十字军攻占大马士革的企图也落了空,故这次远征未达到任何目的。 第三次十字军远征(1189—1192年),是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法国国王奥古斯都腓力二世和英国国王理查一世率领下进行的。腓特烈率其部队,沿上次远征的陆路穿越拜占庭。法国人和英国人由海路向巴勒斯坦挺进,途中占领了西西里岛。由于十字军内部矛盾重重,此次远征也没有达到目的。德意志十字军(最初约10万人)一路上伤亡惨重,冲过了整个小亚细亚,但红胡子在横渡萨列夫河时溺死,其军队也就随之瓦解。腓力占领了阿克拉(阿克)港后,于1191年率部分十字军返回法国。理查在叙利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攻占了塞浦路斯,并建立了塞浦路斯王国,以后,于1192\n2011考研《2011考研专业课历史学基础综合辅导讲义》文都教育年与埃及苏丹撒拉丁签订和约。据此和约,从提尔(今苏尔)到雅法的沿海狭长地带归耶路撒冷王国所有,耶路撒冷仍然留在穆斯林手中。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1204年)由教皇英诺森三世发动。目的本是要攻占穆斯林所控制的埃及,作为日后十字军进入君士坦丁堡行动的基地。十字军主要由法国和意大利贵族组成,在没有足够的金钱付给威尼斯人以便渡海到埃及的情况下,十字军按威尼斯贵族将领的建议转去攻打扎拉城(现克罗地亚的扎达尔)。并利用拜占庭国内的纠纷转而攻打君士坦丁堡,在抢劫和破坏后血腥屠城三天。大战过后,威尼斯占去拜占庭帝国八分之三的领土(包括爱琴海、亚得里亚海沿岸许多港口和克里特岛)。而十字军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建立了拉丁帝国和两个附庸于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国的国家,分别是雅典公国和亚该亚公国。 儿童十字军,1212年在教皇和封建主的哄骗下,30000名儿童组成了一支十字军(Children’sCrusade,也称童子军),历史称之为儿童十字军。儿童十字军在法国马赛启程渡海,准备完成大人们未竟的事业。最终,这些孩子不是在风暴中葬身大海,就是被船主给贩卖到埃及。在德国,儿童也受骗参军。大部分儿童因饥饿和疾病死在途中,其他则流浪乞讨。最不幸的几千个儿童被拐卖。 第五次十字军东征(1217—1221年)。1213年4月19日,教皇英诺森三世要求信徒组建一支新十字军。不过,此教令得不到欧洲君主们的支持。于是,教皇要求教士进行布道宣传,将信徒、社会地位较低的贵族和破落的骑士加入十字军。1215年11月,教皇在拉特兰大堂主持召开了宗教会议,宣布组建一支以攻打埃及为目标的十字军,通过战胜埃及的穆斯林王朝进而重新夺取耶路撒冷。1217年,十字军先到地中海东岸的十字军城市阿克开拔。途中,君士坦丁堡拉丁帝国年迈的皇帝约翰、塞浦路斯的于格一世和安条克公国的王储博希蒙德四世也加入支持。其间,十字军按惯例沿途掳掠。1218年6月,开始包围达米埃塔。但在几个月的战争中,疾病困扰着十字军。适逢此时,穆斯林苏丹阿迪尔死了。1219年11月,达米埃塔失守。十字军终打开了胜利之门。1221年,十字军企图进攻开罗。战役中,穆斯林军队借尼罗河水截断十字军的路,并包围十字军。9月,穆斯林收复达米埃塔。第五次十字军战争终告失败。 第六次十字军远征(1228—1229年),是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率领下进行的,这次远征使耶路撒冷在1229年暂回到基督教徒手中,但1244年又被穆斯林夺回。第七次十字军远征(1248—1254年)和第八次十字军远征(1270年),是法国国王“圣者”路易九世先后对埃及和突尼斯进行的两次远征,但两次远征均遭失败。 第七次十字军东征(1248—1254年),由法国国王路易九世发动。十字军很快便攻取了达米埃塔,但却陷入被瘟疫折磨的境况。熬过瘟疫后,十字军进攻开罗。十字军被由将领拜巴尔率领的奴隶骑兵(马穆路克)打败。结果,路易九世的弟弟阿图瓦伯爵被杀,路易九世被俘。1250年,当时的苏丹被其马穆路克军官推翻,故法国以大笔赎金赎回路易九世。但直到1254年,路易九世和他的士兵才能被释放回国。 第八次十字军东征(1270年)由法国国王路易九世领导,进军突尼斯。十字军在突尼斯登陆不久,路上发生传染病,路易九世染病身亡。路易九世的儿子兼继承人腓力三世马上下令撤退。此次十字军东征以撤退收场。 第九次十字军东征(1271—1272年),由英格兰的爱德华王子领导,赶到北非救援路易九世,但已经无力回天。他在阿卡签订了停战协议,于1272年返回英格兰继承王位。 至此,十字军东征时代基本完结了。真题与练习一、选择题1.(2007年全国统考)《萨利克法典》主要反映了哪一支日耳曼人的社会生活状况()A.伦巴德人B.汪达尔人C.法兰克人D.盎格鲁—撒克逊人2.(2009年全国统考)欧州中世纪学校开设的主要课程是七种自由艺术,简称“七艺”\n2011考研《2011考研专业课历史学基础综合辅导讲义》文都教育,它们是()A.语法、绘画、雕塑、算数、几何、天文、音乐B.语法、修辞、逻辑、算数、几何、天文、音乐C.语法、修辞、绘画、算数、几何、天文、音乐D.语法、绘画、算数、修辞、几何、天文、音乐3.英法百年战争的起因有()①领土纠纷②争夺佛兰德尔③婚姻问题④王位继承问题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4.中古时期的英雄史诗是在民间流传的英雄事迹和口头传说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著名的德国作品是()A.《贝奥武甫》B.《罗兰之歌》C.《熙德之歌》D.《尼布龙根之歌》5.城市兴起之后,文化教育开始摆脱教会的垄断,出现了城市学校,其中欧洲的第一所大学是()A.牛津大学B.巴黎大学C.剑桥大学D.慕尼黑大学二、名词解释1.(2007年全国统考、1997年南京大学)凡尔登条约2.(2009年全国统考、1999年南京大学)红白玫瑰战争3.(1996年南京大学)丕平献土4.(2001年南京大学、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诺曼征服5.(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神圣罗马帝国6.(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金玺诏书7.(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封君封臣制度8.(2003年南开大学)经院哲学9.(2000年北京大学)英诺森三世10.墨洛温王朝11.采邑制度12.加洛林王朝13.《萨利克法典》14.马尔克公社15.盾牌钱16.《修士守则》17.克吕尼运动18.哥特式建筑19.《罗兰之歌》20.格里高利改革21.卡佩王朝22.阿维农之囚23.三级会议24.《自由大宪章》25.《牛津条例》26.模范国会27.卡诺沙事件28.沃尔姆斯宗教协定29.汉萨同盟30.再征服运动31.公社运动32.香槟集市33.商人公会34.三田制35.黑死病三、史料分析题阅读、分析下面的史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他们(天主教会的主教们)向朝圣者指出,这次战争是一次正义的战争;因为希腊人是叛徒和谋杀者,也是不忠的,因为他们谋害了他们合法的君主……主教们……以上帝的权力不代表教皇要赦免所有进攻希腊人的人……进攻希腊人不应犹豫,因为后者是上帝的敌人。材料二威尼斯公爵看清朝圣者们心绪不安。他就和他们交谈,说:“诸君,希腊是个很富的地方,一切东西都丰盛。如果我们能找到一个充足的理由去那里,获得粮食和其他东西以补偿我们的损失。”于是侯爵(十字军首领卜尼法斯)站起来说:“阁下,去年圣诞节我在德国皇帝的宫廷。在那里我看到一位年轻人,他是这位皇帝的内弟。这位年轻人是君士坦丁堡的皇帝依沙克之子……无论谁能争取到这位年轻人,谁就能一定得到君士坦丁堡的国土并获得粮食和其他东西……”材料三军队中的人员争论起来并商量采取最好的办法……\n2011考研《2011考研专业课历史学基础综合辅导讲义》文都教育如果他们夺得此城(指君士坦丁堡),应从法兰克人中选出六人并从威尼斯人中选出六人;这些人要按过去的习惯来宣誓,他们将选出一名他们认为最能捍卫本地福祉的人为皇帝。由他们选出的皇帝应获得城内和外面征服地的四分之一;此外他应获得狮口宫和布拉商宫。其余四分之三应分为两部分,一半归威尼斯人,一半属十字军……材料四(教皇英诺森三世说)你们……不要向往于征服耶路撒冷,而向往于征服君士坦丁堡,宁愿要地上的幸福而不要天国的。你们的罪过是把皇帝的财富搞空,大小都抢光。你们把手伸向教会的财产,而更坏的是伸向它们的圣物,取去圣坛的银面,破坏圣器所,把圣像、十字架和纪念遗物攫为己有,以致希腊教会拒绝重新服从使徒之座……(摘自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1)材料一中的“希腊人”指的是什么人?十字军为什么要进攻他们?(2)材料四中教皇英诺森三世对十字军的斥责态度是针对什么事件?为什么会有如此态度?(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十字军的认识。四、简答题1.简述法兰克王国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2.试述英法百年战争的原因、经过、性质和影响。3.简述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的背景、途径和历史意义。4.简述西欧中世纪行会的起源、构成及历史作用。5.简述十字军东征的社会背景、基本过程和历史影响。答案与练习一、选择题1.C2.B3.C4.D5.B二、名词解释1.凡尔登条约:公元843年在凡尔登缔结的瓜分法兰克王国的条约。缔结者是法兰克国王虔诚者路易之子罗退尔、日耳曼路易和秃头查理。条约规定路易得到莱茵河东岸地区和巴伐利亚,地理上称德意志;查理所得地区大致与今天法国相同,地理上称法兰西;罗退尔得到意大利中部、北部和路易与查理所占地区之间的洛林地区。罗退尔保留皇帝称号,其余两人拥有国王称号。该条约奠定了日后法国、德国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疆域的基础。2.红白玫瑰战争:公元1455—1485年期间,英国两大封建主集团进行的内战。战争一方兰开斯特家族以红玫瑰为徽,另一方约克家族以白玫瑰为徽,故而得名。两个家族都是爱德华三世的后人,战争既是为了争夺王位,也反映了当时封建贵族入不敷出,靠战争以抢劫、掠夺、结党营私的势头。战争规模一般不大,但互相残杀,一些老贵族世家由此消亡。最终由兰开斯特家族远亲都铎家族的亨利继承王位,建立都铎王朝的统治。3.丕平献土:在加洛林王朝建立的过程中,罗马教皇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回报,加洛林王朝的君主成为罗马教皇的武力支持者。756年6月,法兰克王丕平应教皇的请求,出兵征服了伦巴德人,并把从伦巴德人手中夺回的土地——罗马城及其原东罗马帝国在意大利的拉文那总督管区划归教皇管辖,这便是教会史上称谓的“丕平献土”,也是教皇国的起始,奠定了以后教皇国的基础。4.诺曼征服:公元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对英国的征服运动。公元1066年9月,威廉率兵入侵英国,要求继承英国王位。英王哈罗德迎战,双方会战于黑斯廷斯。英军战败,哈罗德阵亡。同年12\n2011考研《2011考研专业课历史学基础综合辅导讲义》文都教育月,威廉在伦敦西敏寺教堂加冕为英国国王,即威廉一世,诺曼王朝开始对英国统治。诺曼征服者在英国推广法国封建土地制度,加速了英国封建化的进程。威廉一世没收反抗的盎格鲁—萨克逊贵族土地,分封给随他而来的法国封建主,建立了封君封臣的政治结构,确立了比较强大的王权统治。5.神圣罗马帝国:中世纪欧洲封建帝国。962年,德意志国王、萨克森王朝的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成为罗马的监护人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从1157年起,帝国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帝国极盛时期的疆域包括近代的德意志、奥地利、意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国东部、荷兰和瑞士。1804年拿破仑一世自立为法兰西皇帝,要求取得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欧洲各国君主中占有的优先地位,并在战胜第三次反法联军后,于1806年7月建立依附于他的由宣布脱离帝国的16个德意志邦组成的莱茵联邦,迫使弗兰茨二世在同年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神圣罗马帝国彻底瓦解。6.金玺诏书:公元35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为稳定帝国政局,防止教皇干涉皇位选举颁布的诏书。诏书确定了可以选举皇帝的七选帝侯。分别是:科隆大主教、美因斯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萨克森公爵、莱茵宫廷伯爵、勃兰登堡边地侯和捷克国王。皇位空悬时由萨克森公爵和莱茵宫廷伯爵摄政。诏书同时承认诸侯在各自邦国内拥有行政权、司法权、关税权和铸币权,规定各邦内的市民和自由农民均属于他们邦内的君主。由此德意志诸侯的独立地位得到了完全的肯定。7.封君封臣制度:中世纪西欧封建主通过行臣服礼和封受封土等手段结成的君臣关系,在上的称封君,在下的称封臣。封臣的义务主要是效忠、帮助(包括服军役和提供协助金等)和劝告封君。封君的义务主要是授予封臣封土或直接供给衣食以维持其生活,并对其提供保护。11世纪以后,该关系普遍流行。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势,封建主之间竞相封受土地,形成十分复杂的关系,诸如一个人同时有若干个封君等混乱现象十分普遍。这种关系在西欧并未存在很久,13世纪渐趋衰落,同时许多规定也只限于原则,很难真正实行。8.经院哲学:11—14世纪西欧中世纪主要的哲学思潮,因产生于教会的学院,故而得名。它运用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等理性形式,通过抽象的、烦琐的辩证方法论证基督教信仰,并将正统教义的明显谬误证明为正确的,是为宗教神学服务的思辨哲学。主张理性服从信仰,哲学是神学的“婢女”,教权高于世俗权力。主要有唯名论与实在论两大派别。代表人物是法国的阿贝拉和意大利的托马斯·阿奎那。9.英诺森三世:罗马教皇,公元1198—1216年在位。在位期间首先大力制服罗马城和教皇国的意大利贵族,其后积极参与欧洲各国的政治斗争。公元1199年他向各地教会征税,由此教皇在全西欧范围内拥有了征税权。他还曾发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镇压异端阿尔比派,批准多米尼克修会与法兰西斯修会成立。公元1215年主持召开第四次拉特兰宗教会议,确定了基督教的七项圣礼,规范了西欧基督教的宗教生活。他的统治使西欧教会权力达到历史上的顶峰。10.墨洛温王朝:法兰克王国的第一个王朝。公元481年由克洛维建立。公元486年他在苏瓦松消灭了罗马在高卢的残余势力,进而打败了阿勒曼尼人和西哥特人,势力扩展到高卢大部分地区和莱茵河东岸。公元511年克洛维死后,其子平分王国领土,在克洛塔尔一世统治下实现短期统一后,王国又分为奥斯特拉西亚、纽斯特里亚与勃艮第三部分。在长期混战中,王权逐步削弱,实权落到掌管宫廷事务和王室地产的宫相手中。\n2011考研《2011考研专业课历史学基础综合辅导讲义》文都教育11.采邑制度:西欧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之一。采邑原指西欧中世纪早期国王封赏给臣属终身享有的土地。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时期,国王对于服军役或执行其他任务的臣属,已封赐土地或金钱等作为恩赏,称作采邑(采邑一词的原意即恩赏)。加洛林王朝时采邑制大为发展,不但国王封赐采邑,许多大封建主也分赐采邑给自己的封臣。作为采邑封赏的主要是土地,但往往也包括伯爵等国家官职和教会职务。采邑的封赏使一些农民沦为封建主的依附农民,促进了西欧封建土地制的发展和封建主阶级的强大。12.加洛林王朝:8世纪中叶至10世纪统治法兰克王国的封建王朝。751年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之子矮子丕平在罗马教皇支持下废墨洛温王朝而自立,建立加洛林王朝。他将意大利中部土地赠给教皇作为酬谢,又征服南部高卢。矮子丕平之子查理经过连年征战,控制了西欧大部分地区,建立庞大帝国,并于800年由罗马教皇加冕称帝,史称查理大帝。查理死后,帝国走向解体。虔诚者路易在位时(814—840年),封建内战加剧。843年,他的3个儿子缔结《凡尔登条约》,帝国一分为三:日耳曼人路易领有东法兰克王国,秃头查理领有西法兰克王国,罗退尔一世领有中法兰克王国,皇帝称号由罗退尔一世继承。870年日耳曼人路易和秃头查理争夺罗退尔一世的属地,签订《墨尔森条约》,共同瓜分了处于东西法兰克之间的洛林,形成后来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国的雏形。查理帝国最后一个皇帝胖子查理于887年被废黜。东法兰克(德意志)的加洛林王朝于911年中断,西法兰克(法兰西)的加洛林王朝于987年告终。13.《萨利克法典》:法兰克人萨利克部落的习惯法汇编。相传是墨洛温王朝的创始人克洛维统治时期颁布的。其后期两度重新颁布。在加洛林王朝统治时期又经反复修改和系统化。该法典用拉丁文写成,共65章。包括对各种违法行为的审判和惩罚的规定,反映了法兰克人氏族制度解体和阶级分化的情况,是研究欧洲中世纪早期和法兰克人历史的重要史料。14.马尔克公社:中世纪日耳曼人的一种农村公社。其主要特征是以地缘作为联系纽带,土地公有和私有并存。各户的耕地已转化为私有财产,但森林、牧场等仍归公社所有。“马尔克”一词的原意是“边界”。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后,曾在各地依公社组织定居。随着封建制的发展,许多公社受到封建主的侵夺,不断丧失原来的特征,只留下一些残迹。根据法兰克人的《萨利克法典》及后来收集的各地习惯法,可以初步复原这种公社的概貌。15.盾牌钱:即兵役代替税,以中世纪的英国最为典型。按照中世纪欧洲的封君封臣制度规定,封臣有为封君服军役的义务。11世纪后半期,在封臣的强烈要求下,服军役的期限一般定为每年40天,这既不适合长期战争的需要,也使国家武装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为此,英王亨利二世推广了盾牌钱制度,即封臣交钱以代替服军役的制度,封君用这笔代役金招募长期服役的雇佣兵。该制度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同时促使乡绅阶层的形成。16.《修士守则》:修士圣本尼狄克(本笃)于6世纪制定的修道院院规。主要内容是修士必须放弃个人财产,绝对服从修道院院长和坚持集体隐修生活。但不提倡埃及和叙利亚修士那种过分禁欲苦修的生活,强调的是修道院的组织性和纪律性。6世纪中叶到12世纪中叶600年间,西欧众多修道院院规基本都遵循了这些规定。这一院规的出台也标志着西欧中世纪教会形成了自己的修道制度。\n2011考研《2011考研专业课历史学基础综合辅导讲义》文都教育17.克吕尼运动:10世纪至11世纪西欧基督教会修道院的一次重大改革运动,得名于运动发源地法国克吕尼修道院。以该院为中心的修士主张加强修道院管理,修士须加强文化水平和神学修养,教士不得婚娶,以防止教会被世俗社会腐蚀和侵犯。该运动得到西欧修道院的普遍响应。运动后期要求教皇权力至上,主张教皇有权独揽主教授职权,甚至有权废黜世俗君主,一些该派修士诸如格里高利七世和帕斯卡尔二世担任教皇后实践了这些理论,从而引起了教皇与世俗君主的长期斗争。18.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是12—13世纪时西欧建筑的主要表现形式。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其特点是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法国巴黎圣母院、兰斯大教堂、英国伦敦西敏寺等。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罗兰之歌》:中世纪法国英雄史诗。全诗共分为291节,长4002行。史诗的主要人物是布列塔尼的罗兰伯爵,他的身上集中了人民英雄的各种优秀品质:勇敢、无私、热爱祖国、襟怀坦荡,等等。贯穿全诗始终的另一个主要人物是查理大帝,他代表了人民理想的君主形象。史诗叙述的高潮部分是查理大帝进攻西班牙失败后,在撤退过程中在罗兰与敌迎战、最后全军覆没的故事。《罗兰之歌》与《贝奥武甫》和《尼布龙根之歌》等作品是欧洲中世纪史诗作品的代表之作。20.格里高利改革:格里高利七世是公元1073—1085年在位的罗马教皇,意大利人,原名希尔德布兰。早年曾领导克吕尼运动,担任教皇后进行一系列教会改革措施,这与其后的帕斯卡尔二世等教皇的改革活动一起统称为“格里高利改革”。格里高利要求已婚的教士离婚,强调主教授职权应属于教会。其后的帕斯卡尔二世宣布教会不再充当国王和世俗封建主的封臣。这场改革提出了许多原则和具体办法来捍卫教皇权威,加强教会独立性和整肃神职人员风纪,收到了一定的效果。21.卡佩王朝:公元987—1328年统治法国的封建王朝。建立者是于格·卡佩。王朝初年,王室领地狭小,只限于塞纳河和罗亚尔河中游包括巴黎和奥尔良在内的分散领地,但国王还是全国最高一级的封君,同时拥有教会的支持。11世纪起,亨利一世、路易六世、路易七世、腓力二世、路易九世和腓力四世等国王陆续加强王权,扩张王室领地,发展同城市的联盟。卡佩王朝的历代国王通过扩大和巩固王权,为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公元1328年,该家族男嗣断绝,被瓦罗亚王朝取代。22.阿维农之囚:随着法国国王权势的扩大,法王对法国教会开始逐步实行政治上控制,经济上剥夺的政策。法王腓力四世时期开始向教会征税,为此受到教皇的激烈反对。公元1303年他派兵到意大利囚禁了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公元1305年新当选的教皇克莱门特五世是法国人,他宣布取消卜尼法斯加于法王的一切罪名,并移居法王控制下的阿维农。包括他在内的连续7任教皇都是法王控制下的傀儡,都驻在阿维农,史称“阿维农之囚”。阿维农之囚是教皇权力由盛入衰的反映。23.三级会议:法国等级代表会议的名称,由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市民代表三个等级组成。第一次三级会议于公元1302\n2011考研《2011考研专业课历史学基础综合辅导讲义》文都教育年由法王腓力四世在巴黎召开,这是腓力四世在与教皇斗争的关键时刻为取得国内广泛支持而召开的会议。该会议主要职能是各级如何分担税收,解决财政困难。会议的召开时间由国王确定,开会期间各等级分别集会,各有一票投票权。其权威远不如英国国会,对王权限制较小。公元1439年确认国王可不经三级会议同意而征收新税,此后该会议一度基本被国王停开。24.《自由大宪章》:公元1215年,因为不满国王随意破坏封臣制和对法战争的失败,英国大封建主联合高级教士迫使国王约翰签订的文件。文件主要精神是维护封君封臣制度的既定原则,维护教俗封建贵族的特权,同时也兼顾了骑士和市民的利益。文件规定大封建主所属封臣之间的财产纠纷应由封建主自己审理,国王不得随意征收额外的协助金和盾牌钱。之后随着专制王权的建立,该文件在政治生活中失去影响力,但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被用来与专制王权进行斗争。25.《牛津条例》:公元1258年英王亨利三世统治时期,英国大贵族在牛津通过的限制王权的决议。条例规定由15个大贵族组成委员会,国王采取的任何措施必须取得他们的同意才能得以实行,这实际上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力,国王亨利三世被迫接受。但是控制政府的大贵族为自己的私利而行动,致使贵族阵营发生分裂,一些贵族组成支持王权的派别。公元1262年亨利国王正式取消该条例,导致了内战的爆发,最终于1265年恢复了王权。26.模范国会:1295年英王爱德华一世召开的封建等级代表会议。参加者除高级僧侣和世俗贵族外还有骑士(每郡两名)和市民(每城两名)代表。因其组织形式为后之国会长期仿效,故被称为模范国会。但这时的国会对于英国国王来说,只是作为政府机构的一部分帮助国王治理国家,而不是限制王权而是加强王权的工具。模范国会被认为是英国国会的开始。27.卡诺沙事件:在罗马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权力斗争中,1075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召开世俗会议,规定国王不得拥有主教授职权,同时指责德皇亨利四世犯有买卖圣职罪,次年又将其开除出教并废除其统治权力。1077年1月,亨利到教皇在意大利居住的德卡诺沙城堡赤足冒雪哀求,三天以后才得以觐见。教皇最终表示同意恢复亨利的教籍和统治权力,史称“卡诺沙事件”。此后,皇帝和教皇争夺教会授职权的斗争又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28.沃尔姆斯宗教协定:1122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同罗马教皇卡利克斯图斯二世为解决主教叙任权之争,在沃尔姆斯缔结的宗教协议。1122年9月23日,在教皇使节的主持下,双方缔结沃尔姆斯宗教协定。该协定规定:德意志的主教和修道院长不再由皇帝任命,而由教士组成的选举会议推选;在德意志选举主教时,须在皇帝或其代表莅临的情况下进行;选举中如有意见分歧,皇帝有权裁决;德国主教授任时,首先由皇帝授予以权标为象征的世俗职权;然后由罗马教皇授予以权戒和牧杖为标记的宗教权力;在意大利和勃艮第等地,授予主教世俗权的仪式应在授予宗教权之后6个月举行,主教叙任权统归教皇掌握,皇帝不能干预。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间关于主教叙任权之争,至此暂告中止。29.汉萨同盟:14世纪成立的德意志北部沿海城市为保护贸易利益而结成的城市同盟。同盟正式成立于1358年,最重要的城市有波罗的海沿岸的卢卑克、斯特尔拉松和吕恩堡等城市,鼎盛时期有160多个城市参加,入盟的各个城市享有商业特权和经商的便利条件。同盟大会不定期召开,没有共同的财政机构、军队和官吏,政治色彩较弱。14世纪60至70年代,同盟迫使丹麦签订《施特尔拉松和约》,扩大了同盟对波罗的海和北海的贸易控制。15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商业中心的转移,汉萨同盟逐渐衰落。\n2011考研《2011考研专业课历史学基础综合辅导讲义》文都教育30.再征服运动:也称“列康吉斯达运动”,西班牙的基督教王国对伊斯兰教徒的战争,其本质是西欧封建主夺取土地、扩张势力的封建战争。8世纪,在阿拉伯大规模军事征服逼迫下,一小部分西班牙基督徒退缩到半岛北部边陲的荒凉山区,逐渐形成了阿斯特亚、那瓦尔等独立的小封建政权。10世纪时,又演变成卡斯提尔、莱昂等封建国家。11世纪,卡斯提尔兼并莱昂,成为卡斯提尔王国。同时,在半岛西部地区兴起了葡萄牙王国。由查理帝国“西班牙边区”发展而来的阿拉冈王国在12世纪也出现在半岛东北地区。这几个基督教国家利用倭马亚王朝分崩离析的有利时机,向穆斯林展开反攻,史称“收复失地运动”(西班牙语为“列康吉斯达”,意即“再征服”)。它的高潮期与欧洲东部十字军东侵的高潮期,在时间上大体相同,绵延数百年之久。卡斯提尔和阿拉冈是推进“再征服运动”的两个主要国家。31.公社运动:11世纪以来西欧商品经济关系的发展导致农民内部的分化加剧。12世纪以来,农民因难以忍受封建主用新方式加强剥削,普遍利用公社传统组织同封建主斗争,反对封建主增加剥削量,要求明确规定劳役和租税的数额,甚至从封建主那里取得写明负担数额的证书。这种形式的农民运动和当时西欧城市争取自由的斗争汇合在一起,声势浩大,史称“公社运动”。32.香槟集市:西欧中世纪后期最著名的集市。集市是长途贩运货物的交易场所,定期开设。香槟集市位于西欧中部的香槟伯爵领地,交通十分方便。香槟伯爵为获取丰厚的税收,对商人实行保护政策,并为他们提供便利条件。该集市每次历时7周,2周在普罗文城,2周在特鲁瓦城,1周在拉尼城,1周在巴尔城(另有1周为往来路途所用)。该集市主要从事大宗的批发生意,同时还是13世纪西欧的货币兑换中心。集市上货物的买卖对于生产者实现再生产具有决定性意义。33.商人公会: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商人们所组织的自己的行会,其作用及性质与手工业行会相似。由于占据着市场流通中的有利位置,商人积攒财富的速度和规模往往超过手工业者,因而商人的经济社会地位也高于手工业者。商人工会的势力也居于手工业行会之上。34.三田制:中世纪西欧农业的耕作方式。即将耕地的一部分秋播夏收(小麦和稞麦),一部分春播秋收(大麦和燕麦),余下的部分休耕,以恢复地力。三田制的推广以重犁的普及为前提。三田制是中世纪西欧农业进步的主要标志,它与重犁和荒地的开垦一起从10世纪开始构成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主要标志。10世纪后半叶西欧耕地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大有增加,为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同时促进了西欧人口的增加。35.黑死病: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瘟疫之一。起源于亚洲西南部,约在1340年代散布到欧洲,而“黑死病”之名是当时欧洲的称呼。这场瘟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7500万人死亡,根据估计,中世纪欧洲约有二分之一的人死于黑死病。黑死病对欧洲人口造成了严重影响,改变了欧洲的社会结构,动摇了当时支配欧洲的罗马天主教教会的地位,并因此使得一些少数族群受到迫害,例如犹太人、穆斯林、外国人、乞丐以及痳疯病患。三、史料分析题\n2011考研《2011考研专业课历史学基础综合辅导讲义》文都教育【提示】以上材料皆选自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是关于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原始文献,其中包括罗马天主教会对十字军军队的鼓动、十字军将领与威尼斯人的幕后勾当与分赃协议以及君士坦丁堡沦陷并遭野蛮洗劫之后英诺森教皇的态度等内容。尤其详细介绍了十字军在攻陷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之前的种种行为,勾勒出这支队伍是如何一步步偏离初始目标最终转到君士坦丁堡的过程。通过阅读这些材料,能够帮助我们对于十字军运动有一个更为深入而清晰的了解,同时深化对十字军运动起因、性质的认识,并认清十字军背后的现实利益问题。【答案要点】(1)材料一中的“希腊人”指的是拜占庭帝国的基督教东方教会人士。十字军进攻拜占庭的真实目的是觊觎东方拜占庭的财富,想趁机侵占掠夺。 (2)材料四中教皇英诺森三世斥责十字军的事件是十字军攻占拜占庭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并野蛮地大肆掠夺。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对十字军的斥责绝非仅仅因为对十字军攻击了基督教政权的愤怒,这一点从材料一中可以得到印证。罗马教会希望借由十字军运动重新统一公元1054年分裂的基督教会,扩张自己在东方的影响。正是因为担心这次十字军的转向会阻碍这一目标的实现,英诺森三世才会有如此激烈的反应。事实上,从之后的历史来看,罗马教会从这次十字军的运动中分享了利益之后,立即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 (3)旨在收复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最终偏离目标转向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这一事实表明,十字军运动并不仅仅是一场宗教领域的“圣战”。尽管以“圣战”为号召,但历次十字军运动都有在宗教旗帜掩盖下开展的对东方富裕国家的侵略和掠夺的表现。首先,十字军运动是西欧世俗封建主的对外扩张行为。他们入侵的对象既可以是伊斯兰教政权,在条件允许的时候也会将富裕的拜占庭帝国列入其中。无论是对军队将领还是普通士兵而言,除了履行“神圣”的宗教义务外,他们东征的另一个重要目的,便是到东方去寻找土地和财富。而以威尼斯为代表的商人集团则希望获得更多的贸易和商业特权,甚至不惜利用十字军队伍来打击自己商业上的竞争对手,进而实现自己垄断东方商业活动的野心。四、简答题1.【答案要点】(1)在国家发展、生产力提高的影响下,法兰克王国封建生产关系逐步产生和发展。随着社会发展,法兰克人地主与罗马人地主逐渐合一,成为大土地所有者阶级。而奴隶、隶农和沦落破产的法兰克公社成员成为依附农民阶级。大土地所有者与依附农民之间结成一种新型关系——封建生产关系。与此同时,普通的法兰克公社成员与“纳税的罗马人”相结合,形成自由小农阶层。由于天灾人祸、国家赋役沉重和大封建主的兼并,自由小农阶级逐渐丧失土地和人身自由,沦为依附农民,加入到封建生产关系之中。 (2)在社会封建化的过程中,国家通过各种法令、政策及国家行为,确立法兰克封建制度形式。8世纪上半叶,查理·马特实行采邑改革,使其成为当时封建制度的核心。到9世纪上半叶时,封建制度进一步发展和普及:一是国家官职和高级教职采邑化;二是君王的封臣也将自己的土地再作为采邑分封给属下,再生出下一层次的封君封臣关系;三是终身占有的采邑逐渐成为世袭拥有的领地,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关系都被纳入以皇帝为最高封主、封建领主层层分封的封建等级结构之中。2.【答案要点】原因:(1)是12世纪以来英法两国争夺大陆领土的斗争和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2)弗兰德尔问题。英法都在争夺法国北部的商业区,尤其是毛纺业发达的弗兰德尔地区。(3)法国王位继承问题。1328年,法国卡佩王朝绝嗣,瓦罗亚家族的菲力六世继位。英王爱德华要求以腓力四世外孙的资格继位,王位继承问题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1337年,英王爱德华三世自称法国国王,战争开始。 战争过程:第一阶段(1337—1360年)是双方对佛兰德斯和基恩的争夺战。结果法国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被迫于1360年于布勒丁尼签订极为不平等的和约——《布勒丁尼和约》,将卢瓦尔河以南至比利牛斯山脉的领土全部割让与英国。 第二阶段(1360—1400\n2011考研《2011考研专业课历史学基础综合辅导讲义》文都教育年)是因为法王查理五世欲报仇雪恨,夺回英国所占的地区而发生的。法军在多场战役中均大败英军,至1380年时已将英军迫退至沿海地带。英王为免法国的领地全部丢失,结果与法国签署停战协定,只保有五个港口。 第三阶段(1415—1429年)是英国乘法国国内的勃艮第派和阿曼雅克派发生内讧而农民和市民亦发生起义之际重启战端。法王查理六世在无法组织有效抵抗的情况下唯有于1420年5月21日在特鲁瓦签订几乎等同于承认法国亡国的和约——《特鲁瓦和约》。 第四阶段(1429—1453年),新法王查理七世和新英王亨利六世为争夺法国王位,再启战端。在1437年法军光复首都巴黎,于1441年收复香槟,又于1450年解放曼恩和诺曼底,随后又于1453年夺回吉耶讷。最后于1453年10月19日,波尔多的英军投降,法国收复了除加莱外的全部领土,百年战争至此完全结束。 战争性质:英法百年战争是英法两国封建主为各自的政治经济利益进行的一次战争。战争过程中,由于英军占领了法国的大部分的国土,法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保卫家园。因此,这场战争带有反侵略战争的性质。 影响:百年战争,不论对英国或法国人民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当时又是黑死病流行的时代,在战争和疫病的双重打击下,英法两国的经济大受创伤,民不聊生。同时战争使法国基本上完成了统一,促进了法兰西民族的融合过程和封建经济的发展。3.【答案要点】背景:11世纪西欧各国城市的兴起,是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相关的,这时候西欧各国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的门类越来越多,技术也日趋复杂;手工业者的生产性质和目的也由此发生变化,商品生产的出现和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兴起。同时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是城市兴起的前提。西欧各国经过几百年的生产实践,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改进,通过实行三田制、采用重犁和广泛开垦荒地等措施使产量有所增加,从而为城市兴起创造了条件。 途径: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主要有两个途径:首先,罗马时代的一些城市在日耳曼人入侵后没有彻底消失,并且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得到复兴;其次,有些城市是在中世纪新兴起来的,主要来源除了人们自发的聚集之外,还有一些是封建主新建立的。 历史意义:经济上,城市的发展导致商品交换的加强和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使西欧单一的经济结构趋向多元化。政治上,城市特别是那些拥有自由与自治权利的城市,成为西欧封建社会中新的政治实体,从而使西欧社会的政治力量格局更加复杂化。文化上,随着城市的繁荣发展,城市文化也应运而生,世俗学校、大学等纷纷建立,从而使西欧中古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和充满生机。4.【答案要点】(1)起源:中世纪西欧城市中的手工业者一般以个体生产为主,靠出卖商品来换取自己所需的其他商品。这种生产销售方式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城市手工业者联合起来采取限制竞争和充分利用本地市场的办法来解决产品的销售问题,以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于是便出现了行会这一同行业手工业者的组织。 (2)构成: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是作坊,作坊里有作坊主、学徒和帮工。其中作坊主是行会的正式成员。 (3)历史作用:在经济方面,行会保护了中世纪西欧小手工业者简单的商品生产,其师徒制度也有利于技艺的传授;在政治和社会功用方面,行会参与城市的市政管理,是城市市政管理体制中的重要部分,承担市政建筑的义务,其缴纳的税捐是市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按行会组成的义勇军也往往是城市武装的主体。行会还具有较强的凝聚力,促进了手工业者的互助团结,是他们的政治组织和社会组织。但是行会限制竞争,严格限制了本行业的各种活动,滞缓了手工业者的分化,使手工业生产普遍停留在作坊的水平上,这些都对生产力发展不利。\n2011考研《2011考研专业课历史学基础综合辅导讲义》文都教育5.【答案要点】社会背景:(1)西欧封建主的各个阶层出于各种不同的目的,都希望向外扩张领土,广殖财货。(2)罗马教廷和西欧教会出于控制东正教和夺回被伊斯兰教徒占据的地盘的目的,也渴望向东方扩张。(3)以意大利商人为首的西欧商人,为了独霸东西方贸易,积极支持十字军的东侵。(4)西欧的一部分农民,为了摆脱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也卷入了十字军运动。(5)近东地区当时的历史条件,也为西欧教会和封建主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条件。 基本过程:第一次东征(1096—1099年)分四路进军,攻占耶路撒冷。十字军大肆劫掠,杀戮7万人,并建立耶路撒冷拉丁王国。第二次东征(1147—1149年)为响应耶路撒冷国王求援,企图夺回被土耳其军队收复的埃德萨,遭失败。第三次东征(1189—1192年)企图夺回被埃及苏丹萨拉丁攻克的耶路撒冷,遭到顽强抵抗未能如愿。第四次东征(1202—1204年)由教皇英诺森三世发动,攻陷拜占庭帝国,在巴尔干建立拉丁帝国。第五次(1217—1221年)、第六次(1228—1229年)、第七次(1248—1254年)东征都把进攻矛头指向埃及,均告失败。第八次(1270年)进军突尼斯,也以悲剧告终。历次东侵所占据点不断丧失,1291年,最后据点阿克城失守,标志着十字军东征彻底失败。历史影响:(1)给近东和西欧人民均带来不同程度的苦难。(2)东西方往来频繁,促进西欧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3)有利于西欧中央集权的形成。(4)教皇和教会的影响下降。(5)对西欧农奴解放的影响。(6)加强了西欧商人在东西方贸易中的地位。(7)东方的一些先进技术等传入西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