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7.00 KB
  • 2022-08-31 发布

陕西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说明详解

  • 3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陕西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说明详解(考试内容分布比例:历史必修1:40%;历史必修2、3各占30%)必修1学业水平考试内容解析第一单元(一)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1.西周宗法制的基本内容(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3)内容:①周王称“天子”,世代以嫡长子相传,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②诸侯的地位,也由其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③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类似的关系。④由于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等级。2.西周分封制的基本内容(1)开始实施者:周武王(2)基本内容:①对象: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王室子弟、功臣、贵族等,成为诸侯。②权利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对周天子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3)影响:它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权威削弱。(二)“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的建立的史实1.秦朝的统一(1)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六国。(2)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秦朝。2.皇帝制度的创立秦统一后,秦王嬴政为加强统治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创立皇帝制度。其特点是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集于一身。从此,“皇帝”成为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所沿用。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3.秦朝三公九卿制秦始皇在中央设三公,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别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监察、军务。三公相互牵制,从而集权于皇帝。4.郡县制(1)秦统一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2)构成:秦朝的郡县制中,郡设郡守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其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县以下有乡、里基层行政机构。(3)作用: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三)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秦始皇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它的形成,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对广大人民的统治。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四)从汉朝到元朝政治制度的演变⑴、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制度的变化)①、汉代的郡国并行制和汉武帝的“推恩令”②、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③、北宋的地方分权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财政:地方赋税小部分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④、元代的行省制度l基本内容:元朝在地方上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共设10第30页 共30页\n行省;另外大都及周围地区(河北、山东、山西)直辖中书省,称之为“腹里”;l影响:①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⑵、君主专制的演进(皇权与相权的斗争)①、汉代的内外朝制度(汉承秦制,有所变化)结果:削弱相权,加强君权。②、唐朝的三省六部制l基本内容: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l作用:三省既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加强了君权。③、宋朝对相权的分割(两府三司)最高行政机构: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枢密使:分割军权;三司使:分割财政权④、元朝的中书省中书省——最高行政;枢密院——最高军政;宣政院——统宗教、辖西藏⑶.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1)汉:察举制,举孝廉(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3)隋唐:隋文帝时分科考试,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五)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皇权至上,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2)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六)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1.明朝废除丞相制度(1)目的、概况: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2)影响: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内阁制的设立(1)背景: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丛杂政务集于皇帝一身。(2)设立:明成祖设立内阁制,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3)影响: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3.清朝设置军机处设立(1)时间、最初目的:清朝雍正皇帝时设立,适应西北用兵需要。(2)地位:后发展成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3)特点: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较高。跪受笔录,上传下达。(4)影响:军机处的设立,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一方面,君主专制加强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巩固统治。另一方面,地方自主性和能动性受到压抑,阻碍了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社会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第二单元:(一)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1、自然地理环境:多山、多港、多岛  2、希腊城邦的特点:小国寡民3、希腊的公民:本邦成年男子(不包括外邦人,妇女,儿童,奴隶)(二)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第30页 共30页\n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是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2)公民大会的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内政、外交、战争、和平、重要官员任免等一切国家大事,都由公民大会讨论决定。(3)国家最高常设行政机关是五百人会议,负责处理日常政务,召集公民大会。(4)陪审法庭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对公民大会的决议拥有最终核准权。(5)国家一切官职向各等级公民开放,国家官员由选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实行“公职津贴制”。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是: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法律至上等。2、雅典民主政治的性质:奴隶制度下的民主政治3、雅典民主政治的意义: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但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三)《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地位,认识罗马法在维系帝国统治中的作用。1.《十二铜表法》从罗马建城到共和国建立之初,由于平民反贵族的斗争,产生了《十二铜表法》。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2.公民法从罗马共和国建立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公民法的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它是只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3.万民法从共和国到帝国的扩张过程中,罗马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形成了万民法。它主要调解财产关系,它适用于罗马境内的各族人民。4.罗马法的作用(对罗马)——维系统治:维系和稳定了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影响(对欧美)——影响后世: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深远的影响,为近代欧美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对东方)——对日本和中国也有很大影响。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罗马法的核心:保护私有财产。罗马法的实质(目的):维护统治阶级(奴隶主贵族)的利益。第三单元:(一)《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光荣革命”: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她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这次不流血的政变,历史上称为“光荣革命”。2.《权利法案》的制定(1)目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议会,颁布系列法案限制王权。(2)概况: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法案规定,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3)影响:议会权力日益高于王权,国王逐渐“统而不治”,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3.责任制内阁(1)形成:18世纪前期,英国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主持内阁会议,成为实际上的首相,内阁对议会或首相负责,这就形成了责任制内阁。(2)内涵:责任制内阁简称内阁,内阁首脑是首相,由国王任命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掌握行政与立法大权。首相有权提名内阁成员,内阁成员集体负责,与首相共同进退;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国王统而不治。(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国王,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英国成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典型国家)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虽然保留君主,但由议会掌权。①国王是世袭产生,是国家的象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②议会具有立法权③内阁行使行政权,内阁的领袖就是首相。(二)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第30页 共30页\n1.1787年宪法:(1)地位: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2)主要内容:①确立美国联邦体制: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可在不违背联邦宪法前提下,制定地方法规,享有一定自治权。→加强了中央集权(联邦政府的权力),各州又保持一定的独立性。②中央机构实现“三权分立”:立法权属于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三者互相制约。③宪法的局限性:承认了黑人奴隶制度,留下了种族歧视的烙印。2.美国联邦制的权力结构——突出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原则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对宪法负责,对立法有否决权;立法权:属于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国会可用2/3多数推翻总统对国会法案的否决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终身任职。3、比较美国总统制英国君主立宪制(项目)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制国家元首称谓国王总统元首产生方式世袭选举元首任期终身任期4年,最多连任2届国家元首地位虚位,没有实权有实权,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政府首脑首相总统首脑产生方式议会选举选民选举政府产生方式议会总统任命国家权力中心议会总统元首、议会、政府关系政府对议会负责不对元首负责,当议会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时,政府就得辞职或呈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政府对总统负责,不对议会负责;总统行使权力对议会不负政策上责任,议会只有在总统违反宪法时,才能对总统提出弹劾案。议会不能因政策问题投不信任票使总统和政府辞职,而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第四单元一、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1.列强侵华的史实(1)鸦片战争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为了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概况:1840—1842年英国发动,强迫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影响:打开了中国大门,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概况: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九龙司”给英国。战争前后,俄国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3)甲午中日战争概况:1894—1895年日本发动,强迫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概况:1900—1901年德、奥、美、法、英、意、日、俄等八国发动。结果: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影响: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1)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间、地位:1842年,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第30页 共30页\n内容:①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赔款2100万银元。③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④协定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日《马关条约》时间:1895年内容: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军费白银2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处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对中国危害最大)影响:①《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②列强在中国投资办厂,扩大对华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3)《辛丑条约》时间、地位:1901年,中国近代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内容:①清政府向各国赔偿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③严禁中国人参加反帝活动(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④拆毁天津大沽至北京沿线的炮台,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影响: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①1839年的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英雄。②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a、时间:1841年;b、意义;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③黄海海战:A、性质: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B、爱国将领:“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等;C、结果:(1)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主力尚存;(2)北洋大臣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日军乘机控制了黄海制海权。日军从海陆两路围攻威海卫,北洋舰队最终全军覆没。④反割台斗争:A、背景:《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全国人民坚决反对割地议和,怒斥清政府投降卖国。台湾人民“鸣锣罢市”,发布檄文,“愿人人战死而失台,不愿拱手而让台”。B、概况:(1)在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先后在新竹、台中、彰化、台南等地痛击日军;(2)日军在大甲溪,遭到黑旗军和义军的伏击。C、结果:清政府严密封锁沿海地区,不准接济台湾抗日军民,导致台湾全部沦陷。D、意义:(1)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反割台斗争中,爱国军民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显示出他们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爱国主义精神。)(2)在日本经济台湾的50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末停息过。⑤义和团反帝运动等:A、兴起背景: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由民间组织的义和团自发进行的反帝爱国运动,打起了“扶清灭洋”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B、发展概况:(1)兴起:义和团源于义和拳,是山东、直隶一带的民间秘密结社,参加者多是农民、手工业者。他们练拳习武,进行反清斗争。(2)中心转移:袁世凯在山东血腥围剿义和团。山东义和团转移到直隶,与当地义和团一起,向京津地区发展。(3)抗击八国联军:义和团在落垡、廊坊一带阻击联军;北京义和团包围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学,并发动猛烈进攻。第30页 共30页\n(4)失败:在中外反对力量的联合剿杀下,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最后失败。C、历史意义: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也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三)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1、中国军民在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所形成的强大力量,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使中国沦为殖民地的梦想;2、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四)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1.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抗战的重大史实(1)淞沪会战: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中日双方在上海附近进行的大会战。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2)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八路军115师取得平型关大捷,是中国抗战以来取得的首次大捷。(3)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2、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战的史实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胜利。(五)全民族团结抗战(1)建立过程:初步建立——a.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北三省,中日民族矛盾逐步尖锐。b.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c.同年12月,瓦窑堡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d.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国共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正式建立——:e.1937年七七事变,中共发表抗日通电f.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宣布抗战。g.国共两党协议,将红军改编为第八路军和新四军  h.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2)作用:①从此抗日战争发展为全民族的抗战。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六)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1)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2)意义:①它是近代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②它捍卫了民族尊严,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③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定的基础;④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⑤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1.武昌起义(1)起义准备: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2)起义爆发: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起义占领武昌,史称“辛亥革命”。2.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定都南京,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3.《临时约法》(1)时间、颁布者:1912年,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第30页 共30页\n(2)主要内容: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②确立三权分立的政体: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或弹劾临时大总统;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③实行责任内阁制。(3)影响: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二)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①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④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⑤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⑥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的觉醒;⑦开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反帝反封民族民主革命,是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之一。(三)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五四运动(1)导火线:巴黎和会拒绝中国正当要求,决定将德国侵占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2)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3)爆发和经过开始时间中心主力结果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遭军阀政府镇压第二阶段1919年6月初上海工人初步胜利:①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卖国贼的职务③拒绝签订和约(4)五四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性质:它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意义:①它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②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2.中共“一大”:(1)时间、地点:1921.7.上海(2)正式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3)会议内容:①党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行共产主义。②党的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4)意义: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四)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出现使当时中国的革命前途焕然一新。1、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2、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3、新的奋斗目标: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社会目标(五)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1.国民革命中国共合作的实现1924年,在广州召开,大会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3)意义:①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②国民大革命运动由此兴起。2.北伐战争——国民革命的高潮(1)直接目标: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中国。(2)概况: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很快歼灭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3)结果:蒋介石、汪精卫先后政变,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失败。[(蒋)“四·一二”政变(汪)“七·一五”政变]◆“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1.南昌起义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第30页 共30页\n2.了解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与建设的史实(1)概况:1927年10月,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创建根据地。(2)意义:它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从实践上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3.红军的长征(1)原因:王明的“左”倾错误(根本),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战略转移(直接);1935年遵义会议意义:a.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b.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c.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六)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的伟大意义(1)时间、标志: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历史意义:①标志着中国100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的结束,推翻了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②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③使世界人中1/4的中国人民摆脱了殖民主义的统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④使中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成为中华民族走向新的历史的转折点。第五单元:(一)《共产党宣言》;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1、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无产阶级从此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的开展起来。(二)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1.巴黎公社的成立:1871年3月18日,法国巴黎工人发动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政府,成立巴黎公社。它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2.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1)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2)其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宝贵经验和教训。(三)了解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1.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宣告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2.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1))建立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2)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在一个大国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3)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历史意义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的过程: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供法律保证;提出农业合作化的方针、原则;农业走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逐步发展的道路;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基本实现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基本与农业相同。资本主义工商业走由低级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的道路;中央提出加速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计划;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第30页 共30页\n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历史意义:①对中国新民主革命而言: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②对中华民族而言: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统一的道路,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③对中国人民而言: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④这是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巨大飞跃,也极大地支持和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第六单元(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背景: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为新中国成立作了思想准备②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成立作了具体准备a.确定国名、国歌、国旗b.制定《共同纲领》代行宪法c.选举中央政府:毛泽东为主席、朱德等为副主席(2)时间:l0月1日,开国大典。(《共同纲领》是新中国初期政府的施政纲领)(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起来。1957年至1966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扭转以往在民主与法制,包括在人大制度方面的错误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焕发出新的生机。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建立经过: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初步奠定基础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结束,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继续存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2)意义: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1)确立因素:①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为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2)确立过程:1949年的《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到1965年,先后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3)意义:①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行了民族平等;②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四)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1、1954年宪法规定中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三大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民主制度的核心,它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五)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平反冤假错案;加强立法工作:形成以宪法为核心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法律体系;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制度(六)“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第30页 共30页\n1、“一国两制”的理论:(1)目的、提出者:目的:为解决台湾问题,早日实现祖国统一。提出者:邓小平(2)经过:①1979年元旦,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方针。(这标志着祖国大陆对台政策的重大变化)②1981年,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关于台湾问题的谈话,建议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合作,并阐明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③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④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构想,获得大会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基本政策。)(3)含义:“一国”是指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制”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4)意义:体现了实事求是原则,它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指导方针。2、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七)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第一、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振兴的根本基础,没有祖国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振兴。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二、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推动我国是和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的共同的精神支柱。第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突出标志,是民族复兴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第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第七单元(一)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1)政策(总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2)基本方针:①“另起炉灶”:含义: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国民党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意义:这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②“一边倒”:含义: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意义: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含义: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意义: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过程: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该原则;(2)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基本准则。(新中国国外交走向成熟的标志)3.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周恩来的建议,对打破会议僵局、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协议》作出了贡献。4.万隆会议(1)时间、地点:1955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第30页 共30页\n(2)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3)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合作。该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作出重要贡献。(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1)背景:①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②20世纪70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国际事务中一支重要的力量③美国长期以来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2)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恢复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3)意义: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它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三)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大影响1、中美建交:(1)1971年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2)1972年尼克松访华成果:《中美联合公报》发表(又称《上海公报》)意义:a.中美之间结束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b.中美关系的缓和,成为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取得突破的关键。(3)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美两国实现了关系的正常化2.中日建交:(1)直接原因:中美关系的缓和(2)田中角荣访华: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决定两国建交→1973年,中日两国互派大使。3.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中美、中日关系改善,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国际上出现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局面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四)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1.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1972年中美关系缓和3.1972年9月中日正式建交;4.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活动1.中国在联合国中的重大外交活动——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1)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2)参加联合国的裁军2.中国在地区性国际事务中的重大外交活动(1)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2001年,中国在上海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发展与周边邻国的睦邻友好关系──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第八单元:(一)关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政治: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2、经济: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的目的在于遏制苏联,所以远不止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3、军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和华沙条约组织(华约)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二)“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⑴冷战下两大阵营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对立而导致德国国家、民族分裂。⑵冷战下两种势力集团的争夺导致朝鲜、越南、阿富汗等局部地区发生“热战”,造成地区动荡。⑶冷战中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⑷美苏实力均衡,相互制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发生。⑸为了在两极格局中取得优势地位,双方都注重发展经济,进行改革,推动了世界整体发展。⑹为了在两极格局中保持和平和中立,不结盟运动兴起发展,第三世界崛起。(三)了解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过程:1950年舒曼计划——煤钢共同体;后来建立: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第30页 共30页\n。1967年欧洲共同体建立。1993年欧盟建立。影响:①经济:使欧共体经济实力大增。②政治:摆脱美国的控制,冲击两极格局,促使多极化趋势出现。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结果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冲击着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961年诞生,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反映了新兴独立国家积极谋求维护国家的主权。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美苏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四)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西欧、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发展,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五)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以及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1、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1)原因:①20世纪以来苏联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慢;②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导向;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2)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实质:社会性质的变化标志: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的11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总结两极格局瓦解的因素:西欧、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发展,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2、多极化趋势加强:(1)表现: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积极推行单边主义;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力量并存。(2)影响:①有利于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②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③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3、在多极化背景下,中国应该坚持怎样的发展策略?坚持改革开放,提高综合国力;加强与周边国家友好合作;重视科技与教育的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维护和平必修2学业水平考试内容解析第一单元:(一)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中国原始农业的创始人:神农氏“制耒耜,教民耕作”2、耕作方式的进步: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②春秋战国:精耕细作(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牛耕的出现③汉代的发展:汉代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东汉某些地区已出现一牛挽犁④曲辕犁(耕犁基本定型)3、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l奴隶社会——土地国有,井田制;春秋战国——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②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第30页 共30页\n(三)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要经营形态有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1、丝织业:①汉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素纱禅衣图片)②唐代: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2、冶金业①商周时期: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②春秋时期:铁器时代的到来。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春秋冶铁技术的进步:冶炼生铁技术、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炼钢技术。意义:促进了铁器的普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③汉代:两汉,高炉炼铁。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两汉的炒钢技术。3.陶瓷业①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两大制瓷系统。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越窑青瓷,邢窑白瓷)▲杜甫“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的是越窑青瓷②宋代:制瓷技术大放异彩,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瓷都”③明清代: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粉彩瓷器、珐琅彩争奇斗艳。4、古代手工业的特点:①官营、私营、农民个体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发展;②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③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④手工业生产规模大、分工细;⑤手工业经济是农耕经济的附属;⑥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四)古代中国商业发展概况1、商业的发展:①春秋战国:我国商业繁荣。②秦汉重农抑商,商业发展艰难。③隋唐: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的流通。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④宋元时期:明清: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劳动力也成为商品;由于商业竞争加剧,区域商人群体形成。商帮和会馆的出现(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2、城市与“市”的发展(1)唐代长安:①布局整齐,“市”与“坊”界限分明;②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③出现夜市,(2)宋代东京:①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②整齐划一的市坊制被打破,市、坊界限不复存在;③市的启闭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夜市、晓市④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古代著名城市: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扬州、成都等。(五)“重农抑商”“海禁”政策及其影响1、重农抑商政策(1)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2)“重农抑商”政策演变过程:l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l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崛起。第30页 共30页\nl西汉武帝时,推行一系列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l明清时期,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4)评价:积极意义: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维护了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消极意义: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强化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抑制了社会经济的活力,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2、明、清为什么改变我国古代长期的对外政策而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海禁”原因:明朝初年,东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危及明朝统治,明太祖下令实行“海禁”。“闭关锁国”原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直接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殖民扩张。3、“海禁”政策:①含义:明清两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②影响:严重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助长了统治阶级妄自尊大的心理,自诩天朝上国,盲目排外,不思进取,保守愚昧。但再某种程度上也保护了国家的安全。4、资本主义萌芽产生:①产生: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中首先出现雇佣关系②实质:雇佣关系   ③条件:技术、劳动力、市场、国家政策④缓慢发展的原因:明清王朝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第二单元:(一)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1、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记》欧洲人的“寻金热”宗教根源:西欧人传播天主教热情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2、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时间航海家开辟的新航线扶持国家方向1487年迪亚士抵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葡萄牙向东1492年哥伦布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西班牙向西3、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个地区和民族的联系日益密切,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二)了解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1、荷兰的殖民扩张活动——“海上马车夫”(17世纪)①竞争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开展海上贸易,在美洲、亚洲等地进行殖民掠夺②荷兰造船业非常发达,凭借一支强大的商船队,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的“海上马车夫”第30页 共30页\n②影响:取代葡、西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北美阿姆斯特丹(即后来纽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2、英国的殖民扩张活动(英国是如何成为最大殖民帝国的?)(18世纪后期)①建立东印度公司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②参与黑奴贸易获得巨大财富③通过发动商业战争夺取殖民优势,先后击败西班牙、荷兰、法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3、殖民主义的罪恶:掠夺财富、实行种族灭绝政策、贩卖黑奴4、殖民扩张和掠夺是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和掠夺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三)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工厂制度的出现、瓦特改良蒸汽机和蒸汽时代到来的史实;了解石油能源的使用、电能应用的重大发明和电气时代的到来的史实;了解垄断组织的产生及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影响,认识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1.工业革命——蒸汽时代①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出现一系列发明(1)进程  ②工厂制的出现 ③动力: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瓦特改良的万能蒸汽机),“蒸汽时代”到来④交通运输业:汽船、火车(2)影响:工业革命后,社会生产力发生巨大飞跃,列强为了寻找商品市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不断进行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1)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①能源:电力的广泛使用,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发电机、电动机、电灯、电影)(2)成就 ②交通: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汽车,飞机)  ③石油化工:内燃机的问世,直接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④电信:电讯技术发展迅速,使人们联系更加方便和紧密(电话,电报)(3)影响:改变了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出现了垄断组织,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正式形成第三单元:(一)了解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影响,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了解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2、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1)兴起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主要原因),促进自然经济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自由劳动力。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2)概况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投资人:官僚、地主、商人、买办、华侨(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著名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方举赞、孙德英)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陈启源)第30页 共30页\n4、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争后)(1)时间:甲午战争后到一战爆发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①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的加剧,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2)原因: ②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设厂自救”“实业救国”③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主要原因)(3)代表:张謇(大生纱厂)、荣宗敬和荣德生(保兴面粉厂)、周学熙(“南张北周,荣氏兄弟”)(二)了解民国初年的大办实业潮、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认识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黄金时代”)(1)时间:一战期间(民国初年,1912-1919)政治环境:辛亥革命的促进作用①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②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2)原因 ③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社会环境: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抵制日货等运动)外部条件: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原因)(3)表现: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迅速2.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1)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推动因素: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④实业家的实业救国的思潮。第四单元:(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1)内容: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②手工业③资本主义工商业(2)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2、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56)(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2)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4、文革”对经济的严重破坏(1966-1976)(二)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重大决策:(1978年12月;北京)第30页 共30页\n(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3)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4)确定经济建设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在经济工作中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2、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三)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得到很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四)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①经济特区:(广东)深圳、珠海、汕头、(福建)厦门、海南)②沿海开放城市:福建的福州。③20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五)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1)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2)目标确立: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理论完善:A.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B.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第五单元:(一)了解近代以来人们服饰、饮食、居室建筑等物质生活和婚姻等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1、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的变化)①衣: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中国出现服饰改良产生中西合璧的产物——中山装和旗袍②食:鸦片战争后,西餐在通商口岸流行,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③住:北京四合院为中国传统住宅,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在租界地区出现,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一些买办、资本家和达官显贵纷纷仿造花园式洋房。2、社会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对礼仪的革新意义重大,体现了民主共和精神①交际礼仪的变化——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礼节,用同志、先生等称呼代替大人、老爷等称呼,显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②婚俗礼仪的变化——倡导婚姻自由是新式婚俗的基本内容;但这一习俗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二)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火车、汽车等交通、邮电通讯工具的进步。1、铁路:1881年,清政府修筑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2、近代邮政: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3、电讯: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了中国近代第一条电报线4、近代中国出现了哪些新式交通工具?(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电车等)5、近代交通和通讯起步的原因第30页 共30页\n:工业革命成果的扩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被迫对外开放,国人外改变落后面貌和挽救民族危亡而做出努力,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三)以我国近现代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1、电影:①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②1931年摄制的《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2、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3、互联网:中国1993年正式接入互联网,由于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媒介具有一些优势(如:信息传递更快捷,覆盖面广,应用日趋广泛)等原因,互联网发展极其迅猛。第六单元:(一)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②直接原因: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激化2、爆发:①标志:1929年10月,纽约华尔街股市崩溃②表现:美国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金融危机→工商业危机→农业危机)  3、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强4、影响:激化社会矛盾,资本主义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5、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①美国出现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②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二)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国家干预经济,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1、内容:措施目的①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恢复银行信用②加强工业计划指导防止盲目竞争③调整农业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④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⑤保护劳工权利缓和劳资矛盾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稳定社会,早日摆脱危机2、特点: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3、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①它是美国资产阶级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而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②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为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改革提供了借鉴,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第七单元:(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物质严重匮乏,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①长期战争对经济的破坏。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措施余粮收集制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影响①积极:目的:第30页 共30页\n它适应了战时的需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使苏维埃站稳了脚跟。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而且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平息农民不满,调动其生产积极性,解决国内政治和经济危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新经济政策的“新”: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启示: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经济建设必须依据国情,实事求是,遵循经济规律。(二)“斯大林模式”1、确立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2、“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3、影响:(1)历史功绩:国家能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重大成就,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2)弊端:①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落后;②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成为苏联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4、经验教训:①遵循经济发展规律;②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④国民经济应按比例协调发展;⑤应注意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第八单元(一)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确立:1944年,美、英、中等44个国家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国际货币金融会议2、内容:①确立国际货币制度:a.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b.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②建立国际金融机构: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IB)3、结果:美元获得了“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形成4、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关贸总协定①形成: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②宗旨:缔约方通过相互削减关税和消除关税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自由贸易。(二)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1、欧盟(EU)(1)欧洲联合原因:①欧洲各国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②吸取战争的教训;③应对苏联的“势力扩张”和美国的控制;④马歇尔计划的推动。(2)过程:①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建立——西欧国家经济一体化的开始。第30页 共30页\n②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建立。③1967年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欧洲共同体。④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⑤欧元:欧盟单一货币,2001年1月1日正式启用。淡化了欧洲地区的疆域和国别概念,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增长,推动了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的进程。(3)欧洲统一进程的特征:从经济一体化到经济、政治一体化(4)欧盟的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联盟组织。2.北美自由贸易区: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贸易集团1992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3国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开始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3.亚太经合组织(APEC):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12国第一届部长会议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召开,宣告成立。1991年,中国和中国台北、香港加入该组织。2001年,中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了高级别的大型国际会议(三)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1、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①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②世界贸易组织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形成2、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①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②促使各国生活水平和经济的提高;③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通过争端解决机制,为各成员国提供建设性和公平合理的解决贸易纠纷的方案。)3、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2001年11月多哈会议上,中国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4、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①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②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繁荣与发展。③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应该积极面对,趋利避害,深化改革,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利用好世贸规则等,才能在世界中赢得市场。(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进程中的问题1、含义:“全球化”一词最早是在1985年提出来的,用来概况此前20年间国际经济的巨大变化,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指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在经济上相互联系和依存、相互竞争和制约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经济全球化(Economic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第30页 共30页\n2、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原因):①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迅速提高,是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②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③两极格局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④国际金融的发展(贸易全球化)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⑤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⑥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3、本质:经济全球化根源于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议以及由此带动的生产力的大发展,所以其本质就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4、特征:1)生产的全球化,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2)市场的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3)资金的全球化,国际金融迅速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4)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全球化;5)信息传播的全球化;6)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局。5、内容:  ——生产全球化。举例而言,美国波音公司生产的波音客机,所需的450万个零部件,来自6个国家的1500家大企业和1.5万家中小企业。波音公司所完成的不过是科技的设计、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和产品的最终组装而已。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40%的产品是由跨国公司生产的。  ——贸易全球化。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各国市场逐渐融为一体,并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展,世界市场容量越来越大,各国对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也日益增大。  ——金融全球化。各国金融命脉更加紧密地与国际市场联系在一起。迅速扩展的跨国银行,遍布全球的电脑网络,使全世界巨额资本和庞大的金融衍生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投资全球化。国际投资中资本流动规模持续扩大。1995年发达国家对外投资总额达到了 2.66万亿美元,是1945年的130多倍。资本流向从单向发展为双向,过去只有发达国家输出资本,现在发展中国家也对外输出资本,包括向发达国家输出。——区域性经济合作日益加强。区域经济组织遍及全世界,如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许多区域集团内部,都实现了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的自由流通,使得区域内能够合理配置资源,优化资源组合,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益。6、积极影响:有效地利用和配置世界各地的资源,提高生产率,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人们的日常生活。①经济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围内的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②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次迎接机遇和挑战的机会(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③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了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和优质服务的好机会;④经济全球化将会促使世界大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第30页 共30页\n⑤经济全球化将促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⑥经济全球化加速技术转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⑦经济全球化能够促进国际间政治的协调。⑧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减少国际冲突。7、问题与对策:▲存在的问题: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②加剧了世界经济的投机性和风险性,其传染性和破坏性都空前加强(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加强);③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污染,严重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经济全球化还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④现行的全球经济运行规则不尽合理,大多有利于发达国家。⑤加剧了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的冲突,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文国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力图推广西文的价值观。▲发展中国家的对策:态度:正视经济全球化,知道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对策:①坚持对外开放;②既要快速发展本国经济,又要关注和防止环境污染等问题,和谐发展;③加大科技投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④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⑤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⑥加强区域合作等。必修3学业水平考试内容解析第一单元:(一)知道诸子百家,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以及儒家思想形成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学派代表人物思想观点儒家孔子①核心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②政治思想:主张“德治”孟子①“仁政”②“民贵君轻”荀子①天人关系:“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重要思想(唯物主义);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世界的根本②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法家韩非①法、术、势结合,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崇尚节俭(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利益)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第30页 共30页\n3、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以及儒家思想形成孔子——仁、为政以德、有教无类,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奠定了基础;孟子——仁政、民本思想、性本善,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荀子——仁义、以德服人、性恶论,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思想体系完整成为大宗。(二)知道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史实。1、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道家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2、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三)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独尊地位动摇。2、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3、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4、主要内容:程朱理学: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存天理,灭人欲”;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人,是心学的开创者)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明代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5、宋明理学的历史作用:①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②积极——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如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等。(四)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1、“异端”李贽:①挑战正统思想:反对“存天理,灭人欲”,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②否认儒家思想的绝对权威: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③“童心说”:以此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④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如主张男女平等,歌颂农民起义)2、黄宗羲:(1)批判君主专制;(2)提出君臣平等思想;(3)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4)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顾炎武:(1)强烈批判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2)提出了“众治”的主张;(3)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黄宗羲:世界是物质。一切事物都是可知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第二单元(一)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雅典的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关注,理解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1、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1)强调人的价值,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2)反对迷信,强调人的自由。(3)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主张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西方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1)“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2)“美德即知识”第30页 共30页\n3)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使人认识自己内在的美德。苏格拉底强调道德哲学,他认为人生的最高目标是追求正义和真理。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并为此付出了生命(与18世纪启蒙思想的特点极为相似)3、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注重人、人性,尊重人存在的价值。一、智者学派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充分肯定了人的尊严和权威;苏格拉底关注人的伦理道德,提出“美德即知识”——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二)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简述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1、文艺复兴初期“三杰”(14世纪)①但丁:《神曲》②薄伽丘:《十日谈》——“人曲”:讽刺教会的虚伪和腐败;揭露批判贵族的等级观念;歌颂人性,充分肯定人的价值;提倡人人平等思想。③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2、美术“三杰”(15世纪)①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②米开朗琪罗:《大卫》《摩西》③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展现人性的美;抒发作者的感情。3、文艺复兴高潮时期: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薄伽丘《十日谈》对人的赞美大多集中在人性的本能方面,而莎士比亚注重人的理性,提升了人性的高尚与尊严。4、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信仰上帝即可得救,无须教士和教会的介入,无须购买赎罪券——否认了教皇的权威《圣经》高于教会和教皇;   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还俗;  国家的权力高于教会5、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反对禁欲主义,肯定人的价值作用,注重人性和人的欲望。宣扬人的自由意志和个性自由。崇尚科学,追求知识。文艺复兴的实质:表面是思想文化界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实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三)列举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1、背景:①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②资产阶级与封建专制统治、天主教会的矛盾日益尖锐;③自然科学的发展,理性成为思想武器2、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人物国家代表作思想观点意义伏尔泰法国《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自由平等;民主政治影响:“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孟德斯鸠法国《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学说(美国1787年宪法最早实践)法律不能违背理性,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卢梭法国《社会契约论》①“主权在民”②“人生而自由”③“社会契约论”④描绘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蓝图,并直接影响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第30页 共30页\n认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康德德国《纯粹理性批判》人非工具;思想自由;自由也要自律相似点:都反对君主专制,否定天主教会;都有近代民主思想理念:民主、自由、平等、法治。▲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的内涵,追求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制、三权分立等。主张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第三单元(一)概述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发明发明概况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造纸术①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有利于信息的记录、储存、传播和继承,促进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印刷术①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②北宋:平民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为世界文明作出重大贡献,大大推动力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火药①唐朝中期:已有火药配方的记录;②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两宋进一步发展。改变人类作战方式;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指南针①战国:司南(四大发明中历史最为久远)②北宋:指南针发明,并用于航海。对军事、经济、航海意义重大;推动近代的地理大发现(二)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1、汉字的起源:原始文字(“图画文字”).图画—象形字—汉字。2、汉字演变的过程:(1)汉字形体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演变趋势:由繁到简)(秦通行)(秦末)(汉)(汉末)(晋)(2)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朝代著名书法家代表作及擅长东晋王羲之尤擅行书;代表作《兰亭序》《丧乱贴》等,号称“书圣”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分别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怀素、张旭擅长草书北宋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都以行书名世第四单元(一)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1.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最直接的变化)2.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的改变;(资产阶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3.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类的生活更加多彩。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而社会发展的需要、生产力的进步又反过来促进科技的发明与创造。(二)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1、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诞生。2、互联网的影响:(1)积极: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网上炒股,网络教育,电子信箱,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等。(2)消极:①信息泛滥、垃圾信息;②网络犯罪问题;③第30页 共30页\n虚拟社会对人的生产和学习工作特别是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第五单元(一)概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1、“开眼看世界”(19世纪四五十年代):①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世界地理志。②魏源:受林则徐委托,据《四洲志》编写的《海国图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书中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③意义:“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2、维新变法思想①康有为:著有《孔子改制考》等,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利用孔子权威来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还借用进化论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②梁启超:维新思想的主要宣传者,发表了一系列鼓吹变法的文章,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③严复:翻译《天演论》,将达尔文的进化论传入中国,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支配,不能及时进步的民族就会被别的民族灭绝。3、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出现的原因?(1)特点:①把西学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来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②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依据,向封建正统思想提出挑战。(2)原因: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敢也不能够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表现在文化上,康有为借助古代文化形式来表达他的思想。②维新派对自己的理论认识肤浅。他们的思想是从西方引进来的,然后把外国的东西加以民族化,并非社会实践的产物。③西学在我国的传播水平低,特别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④康有为本人是一位今文经学大师,对儒学有很深的研究和深厚的感情,他更知儒学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采用儒家外衣的方式更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所致。4、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所起的作用l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l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封建文化;主张兴民权,倡西学,促进人民觉醒,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l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l是一次爱国、进步的资产阶级启蒙运动。5、维新思想的影响:①戊戌维新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②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开阔了知识分子们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③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④维新思想的突出作用在它的思想解放,它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冲击了封建思想,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二)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1、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帝制造舆论,掀起一股尊孔复古逆流。2、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第30页 共30页\n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4、主阵地:《新青年》5、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   6、主要内容: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攻击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旧礼教,旧道德)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鲁迅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4、思想影响:【解析】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已从器物、制度层次深入到思想文化层次;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形成了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为新思想发展开辟了道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它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①新文化运动是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彻底批判封建专制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知识分子受到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与繁荣,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③促科学文化繁荣,对促进民众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④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三)知道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面的贡献,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必然性:(1)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新文化运动中对民主与科学的提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提供了条件;(3)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对社会主义的向往成为世界革命的潮流;(4)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正确性使得人们认识到其革命理论的价值;(5)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国人民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2、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的贡献 :1919年李大钊与胡适的“问题与主义之争”,进一步显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了更多的先进分子;1920年5月1日,李大钊撰文号召工人阶级觉悟起来,为自己的解放而斗争,把五一运动变为“劳工阶级的运动”,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此同时,各地出现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深入浅出地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先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促成中华民族新的觉醒,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思想的主流。1919年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杨匏安发表了《马克思主义──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简明扼要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此外还出版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译著,这些经典名著的公开出版,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①开始传入: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入中国后,一些新文化人士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②系统介绍: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③成为主流:1921年、中共的诞生。4、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①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南,中国人民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第30页 共30页\n②中国出现了以陈独秀、毛泽东、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为代表的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③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理论上的准备。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作为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不断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先后成功地探索出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带领中国人民结束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而且使当代中国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的情况下继续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还引起了思想认识上的巨大飞跃──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第六单元(一)了解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认识它们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所起的作用1、三民主义:(1)内容:①民族主义:“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②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核心);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即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涨价归公。(2)评价:①积极性:三民主义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鼓舞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②局限性:a、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b、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2、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突出反满,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一是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二是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抽象的“自由、平等、博爱”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谋求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作用: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基本一致的,因而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二)了解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阶段时期著作标志萌芽国民革命时期《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中心问题初步形成井冈山时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成熟延安时期《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走向成熟。1945年中共七大,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新发展解放战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第30页 共30页\n《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建国后党的基本政策和总任务,提出人民民主专政思想新中国成立后《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针阐明社会主义主要矛盾问题▲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确认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2、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3、深远影响:①指导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②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三)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1、形成与发展:①形成: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宣言书,也是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的标志。②成熟: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③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97年中国十五大2、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3、核心内容: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4、历史意义:①指导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②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四)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1、精髓: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2、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02年中共十六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4、历史意义:(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2)它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第七单元:(一)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简要说明科技进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1、重大成就时间重大成就作用与意义1958年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第30页 共30页\n1970年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1983年研制出第一台每秒向量运算1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标志着中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2003、10、15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①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对中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②杂交水稻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重要贡献③载人航天工程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二)我国教育的发展1、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开办工农业余学校2、文革对教育破坏:①破坏:“上山下乡“运动;招生制度、教学体制被破坏殆尽;②影响:“人才断层”,“文化断层”,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现代化建设。3、新时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①1977年恢复高考;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③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第30页 共30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