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教案表格式 184页

  • 441.81 KB
  • 2022-09-01 发布

统计学原理教案表格式

  • 18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课时授课日期班级出勤情况复习旧课要点1、用生活中学牛熟悉的例了引出“数字”概念;2、从总体上对统计学提供基木的认识,使同学学习Z后对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和任务冇个整体的理解。新课内容章、节标题课题名称第一章总论授课目的从总体上对统计学提供基木的认识,使同学学习Z后对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和任务有个整体的理解。要求:1、了解统计学的产生、发展,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2、明确统计工作的任务。3、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掌握统计学的基本范畴。新课重占八、、及措施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2、统计学的基本范畴。新课难点及措施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2、统计学的基本范畴。备注\n教授内容与教法教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一、“统计”一词的涵义(-)在我们H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统计”一词。该词的含义一般包括如下三个方面:BP:•统计工作统计统计资料统计学1、统计工作(统计实践)。即指对客观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活动过程。2、统计资料。即指统计实践过程所取得的各项数字资料及与Z相关的其他实际资料的总称,它是统计工作的对象和成果。3、统计学。即指系统地论述统计工作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它是对统计工作及统计资料规律进行总结和理论概括的系统学说。统计的三种涵义Z间的关系:(1)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过程和结果之间的关系。一方面,统计资料的需求支配着统计工作的布局,统计工作的成果就形成统计资料;另一方面,统计工作的好坏,乂直接影响着统计资料的数量和质量。(2)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和理论的关系。一方面,统计理论是统计工作经验的总结,只有当统计工作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独立的统计学。统计工作为统计学打下了研究的资料基础;另一方面,统计学为统计工作开创了方向,并指导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统计的概念简单的说,统计就是对事物的数量表现进行计量。\n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学研究的是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即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通过对这个对象的研究,以认识客观现象总体的规律性。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通过对大量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的研究,以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总休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规律性的表现,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趋势。资料1-1:《中国200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内生产总值116694.0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第一产业17247.0亿元比重:14.78%第二产业61778.0亿元52.94%第三产业37669.0亿元32.28%年末人口总数129227.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0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72.0元/人农村人均纯收入2622.0元/人(-)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1、数量性。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数量方面,它包括数量的多少,数量关系及质与量互变的数量界限。所以,数字是统计的语言,统计研究必须通过数字来测量事物(现彖)量的类型、量的大小、量的关系。统计学对客观现象数量的研究,是在客观现象的质与量的辨证统一中来研究其数量方面的。即:质量一数量一质量。2、总体性。统计学研究的是客观事物总体的数量方面,而不是个别现象的量。统计在于研究某种相同性质的个别事物组成的全部事物的数量特征。例如:要进行人口统计,目的不在于了解个别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情况,而是要反映一个市区、一个省、一个国家人口的性别比例、年龄构成、文化程度等人口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n3、差异性。即组成总体的事物必须存在着差异性才有必要进行研究。4、社会性。社会经济统计所研究的数量总是反映在社会经济领域小人类有意识活动的条件、过程和结果上,它总是与人们的利益有关,反映着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女口:占有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等。三、统计学的研究方法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儿种,W: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统计学对象的特点<综合指标法统计模型法归纳推断法1、大量观察法。统计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过程、规律,是从现象总体上加以考察的,就总体屮的全部或足够多数的单位进行调查、观察,并加以综合研究,这种调查方法称为大量观察法。也只有通过对大量现象的观察,才能认识总体数量特征的规律性。大量观察法的数理根据是大数定律。2、统计分组法。统计分组法是根据事物内在的性质和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将总体各单位按照某种标志划分为若干个性质不同的组成部分的一种研究方法。如:划分现象的类型等。3、综合指标法。综合指标法是指运用各种统计综合指标来反映和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一般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研究方法。4、统计模型法。统计模型法是根据一定的经济理论和假定条件,用数学方程去模拟现实经济现象相互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社会经济现象和过程中存在的数量关系进行比较完整和近似的描述,从而简化了客观存在的复杂的其他关\n系,以便于利用模型对社会经济现象的变化进行数量上的评估和预测。统计模型包括三个基本要索:社会经济变量、基本关系式、模型参数。5、归纳推断法。在统计研究过程中,从观察总体中各单位的特征,并由此得出关于总体的某种相信,这种从个别到一•般,从事实到概括的推理方法,从逻辑上称为归纳推断法。如:抽样推断法。四、统计活动的过程、统计的职能统计活动的过程: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的职能:信息、咨询、监督五、统计的任务、职能、活动过程(-)我国统计工作的基木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实行统计监督,为政府各级领导、社会、企业团体和广大群众服务。具体的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1、准确、及吋、全面、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为国家制定政策和长远规划提供事实依据。2、对国民经济和社会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和预警,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提供对策。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提供灵通的市场共需和价格信息,作为企业经营决策的导向。4、推广统计信息资料的开发和利用,做好统计资料的提供工作,为社会公众服务。(二)、统计的职能统计的职能是信息、咨询、监督。1、信息职能。即根据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灵敏、系统地采集、处理、传递、存储和提供大量的以数量描述为基木特征的社会经济信息。2、咨询职能。\n即指利用已掌握的丰富的统计信息资料,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深入开展综合分析和专题分析研究,为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咨询建议和对策方案。3、监督职能。根据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的结果,及时、准确地从总体上反映经济、社会和科技等的运行状况,并对其全面、系统地定量检查、监测和预警,以便促进国民经济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以上三种职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信息职能是统计职能屮最基本的职能,它是保证统计咨询职能和监督职能的基础和前提,统计咨询职能是统计信息职能的延伸和深化,统计监督职能是信息、咨询职能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三种职能彼此依存、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三)、统计活动过程统计活动过程包括以下基本阶段:统计任务的确定、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和统计资料的积累与提供。1、统计任务的确定,是根据各个吋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的问题,经济管理及科学研究的要求,而制定的调查范围、调查内容和调查期限等。2、统计设计阶段,是对统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进行的通盘考虑和全面安排。统计设计的结果形成设计方案。属于定性认识阶段。3、统计调查阶段,是统计资料的收集阶段。根据统计设计方案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组织、有计划地向社会实际收集、占有充分的资料的活动过程。属于定量认识的过程。4、统计整理阶段,是对调查资料进行加工、综合汇总,使其条理化、系统化,便于进一步分析的过程。它是统计工作的中间环节。屈于定量认识过程。5、统计分析阶段,是对已经加工好的统计资料加以分析研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客观现象和过程的数量特征及其规律性的活动过程。属于定性认识阶段。6、统计资料的积累与提供,是统计信息社会化的重要步骤,统计部门在收集整\n理准确而丰富的统计信息基础上,建立数据库、信息库,并进-步形成思想库、智囊库。\n本次1、统计学的涵义课2、统计的研究对象3、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要占八、、课1、简述统计的涵义及其关系。2、什么是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它有什么特点?外3、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什么?4、社会经济统计的任务和职能是什么?作5、统计活动过程阶段及各阶段的关系如何?业本课1、统计学的涵义[统计工作统计〈统计资料小统计学结2、统计的研究对象:即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与3、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数量性、总体性、差异性、社会性。改进讲授过程屮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例子引岀“数字”概念,让学生填制“学生基本情况调杳表”,初步感受“统计”实践活动效果不错。措施任课教师:年月曰\n第课时授课日期班级出勤情况复习旧课要点1、“统计”的涵义2、统计的研究对象3、统计的研究对象的特点新课内容章、节标题课题名称第二节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授课目的深入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对统计认识活动的特点有一个全面地认识,同时要确切把握各基本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正确应用。新课重点及措施重点:基本概念的准确理解措施:把学生个人、班级,融入基本概念中进行讲解。新课难点及措施难点:基本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措施:课堂上列举大量实例并联系学生个人、班级,有助于理解,课下布置练习进行巩同。备注\n教授内容与教法教法:课堂讲授、案例教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一、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的概念统计总体(简称总体),总体是指统计所研究的事物的全体,它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组成的集合体。总体单位(简称单位),是指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简称个体。总体是一个集合的概念,总体单位则是集合的元索。例如,在研究全国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时,总体是全国所有的工业企业,每一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二)总体的特征总体具有以下三个基木特征,即:'大量性总体的特征同质性变异性1、大量性。即总体是由许多单位组成的。一个或少数单位不能形成总体,因为统计研究的冃的是要揭示大量事物的普遍规律性,所以统计研究的对象必须包括足够多的个体。2、同质性。即构成总休的各单位必须具有某种共同性质,这是形成总体的客观依据,也是我们确定总体范围的标准。齐单位必须具有这种共同性质,它是由统计研究的FI的决定的。3、差异性。即总体的各单位除了某一方面的共同性外,在其他方面必须是有茅界的,这些差异是统计研究的基础和前提。\n总体根据其总体单位数是否有限,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1)有限总体是指总体中包含的总体单位数量是有限的。\n(2)无限总体是指总体单位数口无限。总体和总体单位是相对而言的,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来确定的。同一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是总体,在另一条件下可以是总体单位。(三)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关系(1)总体和总体单位相互依存。(总体离不开单位,单位也不能脱离总体)(2)总体和总体单位可以相互转化。(随着研究口的、研究范围的变化可以互相转化)例如,当研究目的是全国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吋,总体是全国所有的工业企业,单位是每一个工业企业;当研究目的是华北约厂(工人)生产经营情况时,总体是华北药厂的所有工人,单位是每一个工人。二、标志与标志表现(一)标志的概念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标志可分为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两种。(二)标志的种类标志按反映总体单位的特征不同,可分为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两种。1、品质标志。品质标志表明事物的品质属性,它不能用数值表示,只能用文字说明;2、数量标志。数量标志表明事物的数量特征,它可以用数值表示。例如,在全国工业企业总体小,每-"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而每个工业企业所属的经济类型、产品名称、行业、主管部门、产品名称、所属行业等;以及每个工业企业所属的产值、产品利润、职工人数、劳动效率、工资总额、固定资产、生产能力、流动资金等就是标志,其中,前者是品质标志,后者是数量标志。(三)标志表现标志表现是标志名称Z后所表明的屈性和数值。例如:某工人的性别是男,民族是汉族,年龄是40岁,工资是520元。在这里,男和汉族分别是品质标志名\n称性别和民族的属性,是这类标志的具体衣现;而40岁和520元则分别是数量标志名称年龄和工资的数值表现,也称标志值。所以,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标志表现是标志的实际体现者。三、变异与变量(一)变异变异,即标志(或指标)的具体表现在总体各单位间的差别。包括质的差别和量的并别。如人口的性别标志可以表现为男和女;年龄标志可以表现为30岁、40岁、50岁等。这种差别就叫变异。标志按它在总体各个单位的具体表现是否相同,可分为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1、不变标志。在一个总体中,当一个标志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都相同时,称为不变标志。2、可变标志。在一个总体屮,当一个标志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有可能不同时,称为可变标志。例如:在工商管理班学生总体中,(每个学生是一个单位)标志所学专业性别年龄成绩身高体重不变标志可变标志在一个总体屮,每个总体单位都具有至少一个不变标志与许多可变标志。注意:不变标志是总体同质性的基础,可变标志即变异性是构成总体的必耍条件。(-)变量和变量值变量是指可变的数量标志和指标。变量值:即数量标志的具体表现(也称标志值)。总体:全国所有工业企业;单位:每一个企业工业企业名称:甲乙丙…X工业增加值(万元)7000150800…300\n第9页第10页\n教授内容与教法(三)变量的种类变量主耍有以下两种分类,即:变量按变量值是否连续离散型变量连续型变星按变量值是否确定2确定性变量非确怎性变量1、按变量值是否连续可把变量分成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离散变量,其取值可以按一定次序一一列举,其变量值是以整数位断开的(通常取整数形式),可以用计数的方法取得。例如,企业的职工人数、设备台数;学生人数等。连续变量,其取值是连续不断的,相邻两值之间可作无限分割,(即其数值可以用小数表示),其数值须用测量或计量的方法取得。女口,企业的产值、利润、学生的身高、体重等。2、按变量值的确定性,可把变量分为确定变量和随机性变量。确定性变量是指变量受某种或几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其数值是具体确定的或沿一定的方向发展。事后统计得到的人多数成果多属于确定性变量,如一次调查所得到的某标志的统计数列等。随机性变量是受某种或几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其取值是带有很大偶然性的变量。例如,抽取部分零部件,检查其质量,测量是否符合规定,其误差的大小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所以误差的大小就是一个随机性变量。第11页\n本次课要点1、总体和总体单位'人量性总体的特征<同质性变异性2、标志和标志表现3、变异和变量课外作业1、什么是总体与总体单位?2、什么是变量和变量值?3、什么是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如何判断?本课小结与改进措施1、总体和总体单位'大量性总体的特征同质性变异性2、标志和标志表现3、变异和变量对基本概念的准确理解是领会基本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的关键,课堂上列举大量实例并联系学生个人、班级,有助于理解,课下布置练习进行巩固。这是很有效的措施。\n第12页第5、6课时授课日期班级出勤情况复习旧课要点1、什么是总体与总体单位?2、什么是变量和变量值?3、什么是连续变彊和离散变蜃?如何判断?新课内容章、节标题课题名称第二节统计学的基木概念授课目的深入理解统计指标的概念,对统计认识活动的特点冇一个全面地认识,同时要确切把握各基本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正确应用。新课重点及措施重点:1、指标概念的准确理解2、指标的分类措施:把学生个人、班级,融入基木概念屮进行讲解。新课难点及措施难点:不同种类指标的区别与联系措施:课堂上列举大量实例并联系学生个人、班级,有助于理解,课下布置练习进行巩固。备注\n第13页教授内容与教法四、指标与指标体系(-)指标的概念和构成耍素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名称。任何指标都可以用数字來表示。指标由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两个要索构成。例如,当研究n的是全国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时总体:全国所有工业企业;单位:每一个企业工业企业名称:甲乙丙・••XT业增加值(万亓;)、.7000150800…300数量标志(概念)标志侑1(综合汇魚)尊(综合汇总)全国工业增加值53612(亿元)统汁指标(橱念)楷标数伯注意:统计指标是曲标志(数量标志)转化而來的。(二)指标的特点指标具有以下三个特点,BP:'数量性统计指标的特点综合性具体性1、数量性。即任何指标都可以用数值表示。没有不用数值表示的统计指标2、综合性。即任何指标都是综合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3、具体性。即任何指标数值都是反映所研究现彖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规模、水平。\n(三)标志和指标的关系\n1、区别:(1)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而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名称;(2)标志有品质标志(只能用文字表示)与数量标志(可以用数字表示)两种,而指标都可以用数字表示。2、联系:(1)许多指标值都是由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2)标志和指标可以相互转化。(由于总体和总体单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和转化,则说明总休的指标和反映总休单位的标志之间也存在着变换关系)(四)指标的种类统计指标主要有以下两种分类,BP:「数暈指标按反映现象的数量特点不同:詈[质量指标总量指标按指标的数值表现形式不同相对指标平均指标1、指标按其反映现象的数量特点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2、统计指标按其数值表现形式不同,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数量指标:即反映现象总规模、总水平和工作总量的统计指标,又称总量指标,一般用绝对数来表示。例如:国内生产总值、商品零售额、粮食总产量、工资总额、人口总数等。质量指标:即反映现象相对水平和工作质量的统计指标。它是总量指标的派生指标,一般用相对数或平均数来表示。例如:经济增长速度、人口自然增长率、职工平均工资、学生平均成绩等。\n(五)指标体系统计指标体系是市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组成的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由于社会经济现象是由人类的各种活动组成的多层次、多系统的有机整体,其中包含着社会生活领域的各种现象,单个指标只可以反映其中的某一现象或现象的某一方而,要全而的认识社会,就必须建立统计指标体系,因此说统计指标体系比统计指标更重要。统计指标体系是一个内容丰富而广泛的范畴,它可以从许多角度分类。女口:(1)从指标体系的应用范围看可以分为国家、地区、部门和基层单位统计指标体系;(2)按统计指标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经济、社会、科技指标体系;(3)按照研究范围不同可以分为综合指标体系和专题指标体系。(六)统计数据的量化尺度:量化是指概念的操作化或概念的运算化。数据按照量化尺度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四种:1、测量值数据:测量得出的数据。比如:身高、血压、体重等。2、计数值数据:点数得出的数据。比如:学生人数、合格品数等。3、排序数据:不能具体量化,只能比较顺序、位次的数据。比如:批评人的品行只能用好坏、评价商品质量只能用高低。4、分类数据:通过分类获得的数据。比如:籍贯、民族、性别等。只能比较,不能排序。因为数据值的大小和顺序无任何统计意义。测量值数据(连续数据)数量数据:计数值数据(离散数据)排序数据(实质数据)品质数据:分类数据(名义数据)\n任课教师:第16页本次课要占八、、1、统计指标的概念和特点统计指标的特点<2、统计指标的分类'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课1、简述标志和指标的关系。外2、什么是统计指标体系?为什么统计指标体系比统计指标更重要?作3、统计指标主要有哪两种分类?业本课1、统计指标的概念和特点小「数量性统计指标的特点《综合性结具体性与2、统计指标的分类改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相结合,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效进果不错。同时强调一定要在理解基础掌握统计学的这些有关概念,切忌不要死记硬背。本章是该课程的基础。措施年月日第7、8课时\n课期授口班级出勤情况复习旧课要点1、总体、总体单位、标志。2、标志和指标的关系。3、统计指标主要有哪两种分类?新课内容章、节标题课题名称第一节统计调査及英方案授课目的统计调查是取得统计资料的全过程,是统计整理的前提。通过有关内容的学习,耍理解统计调查的概念和意义,掌握统计调查的分类,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内容。新课重点及措施重点:1、统计调查的分类2、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措施:通过“人口普查表”讲解新课难点及措施无备注\n教授内容与教法教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一、统计调查的概念统计调查就是按照预定的统计任务的要求,运用各种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有组织、有计划地向社会实际收集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特征的原始数据资料的过程。统计调查的资料有原始资料和次级资料两种。原始资料指直接向调查对象收集来的未经任何加工整理的资料。次级资料是指已经加工整理的资料。统计调查在统计工作屮处于基础阶段,它是决定整个统计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统计调查的质量直接关系着统计整理的质量和统计分析结果的正确性。二、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为了保证统计调查资料的质量,使其结果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为预测、决策和搞好经营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统计调查必须达到: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的要求。1、准确性。即如实反映客观实际情况,这是保证统计资料质量的首要环节,准确性是统计工作的生命。2、及时性。即有效性,要求按照统计调查方案规定的时间如期提供统计资料。3、完整性。指调查单位不重复、不遗漏,所列调查项口的资料收集齐全。三、统计调查的种类根据不同情况,统计调查可以分为以下种类:\n亠「全面调杳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不同[非全面调查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J经常性调查[一次性调查按调查的组织方式不同常囂自填式方法人员面访按搜集资料的方法不同电话调查直接观察法电子数据报告卫星遥感法(-)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按照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不同,统计调查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1、全面调查。全面调查是指对调查对象中的全部单位,无一例外的都进行登记或观察。如:普查和全面统计报表。2、非全面调查。非全面调查是指对调查对象中的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登记或观察。如: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等。(-)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按照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可以分为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1、经常性调查。经常性调查是指按照研究对象的不断变化,而连续不断地进行登记或观察,以反映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部发展过程。2、一次性调查。一次性调查是指对被调查对象在某一时刻上的状况进行一次性的登记,以反\n映事物在一定时点上的发展水平。(三)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按照调查的组织方式不同,可以分为统计报农和专门调查。1、统计报表。统计报表是依据国家法律按照统一的规定、表式、上报时间、上报内容、计算方法和上报程序,由基层单位自下而上逐级向上级和国家定期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报告制度。2、专门调查。专门调查是根据研究目的专门组织的调查。如,普杳、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四)按照调查搜集资料的方法不同,可分为自填式方法、人员而访、电话调查、直接观察法、电子数据报告、卫星遥感法等。数据搜集模式主要有两种,即纸张式数据搜集模式和计算机辅助式搜集模式。纸张式数据搜集模式,它是将问卷印在纸上,被调查者或访员用笔记录答案,数据录入是数据搜集后的一个单独过程。对于一次性调查来说,纸张式方法通常比计算机辅助式方法更便宜,且开发所需时间也少;在计算机辅助式搜集模式中,问卷岀现在计算机屏幕上,被调查者或访员将答案通过键盘输入到计算机中。其数据收集比纸张式方法更完整、快速和有效。在纸张式数据搜集模式和计算机辅助式搜集模式方式下,将两种分别组合,乂有以下基本数据搜集方法。1、自填式方法。自填式方法是指被调查者在没有访员协助的情况下完成问卷。把问卷递送/返回的方法有:由调查员分发,通过邮寄或传真。使用计算机辅助自我调查是将问卷的电了版木送交给被调查者,被调查者使用计算机完成问卷。2、人员面访。人员而访是指访(问)员协助被调查者完成问卷,访问以而对而的形式进行。当用纸张式方法时,由于同时需要用笔,故这种方法也称为纸笔面访;当用计算机\n式方法时,称作计算机辅助式面访;当用纸张式方法吋,由于同吋需要用笔,故这种方法也称为纸笔面访;当计\n教授内容与教法机式方法时,称作计算机辅助式面访;3、电话访问。访员通过电话协助被调查者完成问卷。当用纸张式方法时,称为纸笔访问;当使用计算机方式时,称为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注意:面访和电话访问属于访员协助式调查方法。访员协助式数据搜集方法与自填式方法的比较(见表2・1)表2・1项冃自填式方法访员协助式方法面访电话访问费用时间回答率低较长低(70%以下)高平均高(80〜95%)中较短屮偏高(70〜85%)4、其它搜集资料的方法,包括直接观察法、电子数据报告、行政数据和卫星遥感法等。(1)直接观察法:指调查人员亲临现场对调查单位的调查项目直接清点、测量、计量,以取得资料的一种调杳方法。(2)屯子数据报告:指被调查者以他们自己的格式提供屯子数据(如软盘),这也是一种自填式数据搜集方法的形式。(3)行政数据:指从其他政府部门或组织的行政记录中搜集的信息。指从其他政府部门或组织的行政记录屮搜集的信息。(4)卫星遥感法:是一种使用卫星高度分辩辐射,来取得资料的一种调杳方法。四、统计调查方案统计调查是一种复杂的工作,尤其是大型调查,涉及面广、涉及人员多,要\n想使调查圆满完成,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调查方式方法,都要事先设计一个完整、\n周密的调查方案。设计调查方案是统计设计在统计调查阶段的具体化,它是保证调查顺利进行的前提。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应该包括以下基本内容:(-)确定调查目的和任务制定调查方案的首要问题是明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不同的研究目的和任务,决定着不同的调查内容和范围。口的不明,任务不清,就无法确定向谁调查,调查什么及怎样调查等问题。整个调查工作就会陷入盲FI混乱之中,造成人、财、物力的浪费。(-)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1、调查对象。调查对彖是指在某项调查小需要进行调查研究的现彖的总体。由许多性质相同的个别单位组成。2、调查单位。调查单位是指在某项调查中登记其具体特征的单位,即调查单位是调查标志的承担者。3、报告单位(填报单位)。报告单位是指负责报告调查内容的单位。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二者是有区别的,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例如,在研究全国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时,调查对象(统计总体)是全国所有工业企业,调查单位(总体单位)是每一个工业金业,此时,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二者一致;又如,在进行工业设备普查时,调查对象(统计总体)是全国工业企业的所有设备,调查单位(总体单位)是每一台设备,报告单位(填报单位)是每一个工业企业,这吋,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二者不一致。(三)确定调查项目拟订调查表1、确定调查项目。调查项口即调查标志,就是调查屮所要登记的调查单位的特征。即向被调查\n单位登记什么内容。2、拟订调查表。将反映总体单位特征的调查项目,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在表格上,就构成了调杳表。(1)表头、表休和表脚。表头是指调查表的名称和填报单位的名称、地址、性质、隶屈关系、规模等,是复查、核实调查内容时不可缺少的内容。表体是调查表的主要部分。包括调查项冃的名称及其具体表现、栏号、计量单位等。表脚包括填报单位、填报人的签名,填报日期等,以便明确责任,发现问题吋也便于查询。(2)单一表和一览表。单一表是指在一份调查表上只登记一个调查单位的内容。单一表适宜调查项口较多时使用。一览表是指在一份调查表上登记许多个调查单位的项目。一览表适宜调查项目较少时使用(四)确定调查时间和期限1、调查时间。调查时间是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时点现象要规定统一的标准时点,时•期现象要明确规定所屈资料的起止时间。例如,2003年全国钢产量为22233.6万吨,则2003年为调查时期,又如,2003年末全国人口总数129227万人,则2003年末为调查时点。2、调查期限。调查期限是指进行整个调查工作的时限,即从什么时间开始到什么时间结束。例如,2003年全国钢产量22233.6万吨的资料要求在2004年1月15口报出。则调查期限为15天。如,2003年末全国人口总数129227万人的资料耍求在2004年一月底报出。则调查期限为1个月。(五)制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是指对人、财、物的统筹安排问题。如:调查人员的培训、调查经费的预算开支办法和调查的各种物质准备等。\n按调杳对象包括的范围不同”全面调查非全面调杳本次课要点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按调杳的组织方式不同按搜集资料的方法不同经常性调查一次性调查统计报衣专门调查由填式方法人员面访电话调查H接观察法电子数据报告卫星遥感法1、什么是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2、简述统计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小结与改进3、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冇何区别和联系?本章内容:1、统计调查的分类2、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任课教师:通过“人口普查表”讲解,并让学生以调查“木班学生基木情况”为目的设计一张调查表,以巩同对本次内容的理解。效果较好。年月曰\n第课时授课H期班级出勤情况复习旧课要点复习:第-章总论通过“人口普查表”讲解,并让学生以调查“本班学生基本情况”为口的设计一张调查表,以巩固对木次内容的理解新课内容章、节标题课题名称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授课目的1、明确统计数据收集的方法和现存统计资料的主要来源2、掌握统计数据整理的基本方法3、掌握分布数列的种类和编制方法4、明确统计数据的现实方法新课重点及措施重点:统计调杳方案的设计、统计调查的方式方法;统计分组的含义、分组的标志和方法变量列表的编制措施:用大量的事例和练习加强对本章内容的学习新课难点及措施难点:变量列表的编制\n备注教授内容与教法授课内容:一、统计调查的概念、意义和要求(-)统计调查的概念概念:统计调查时根据统计的预定目的、耍求、任务,采用各种科学的调查方法,有组织有计划地对调查对象进行资料收集的工作过程统计资料收集的内容:原始资料和系统资料原始资料:直接从调查对彖的各调查单位收集的系统资料:已经被收集并加工整理岀來的说明总体现象的第二手资料(-)统计调查的意义和耍求统计调查的意义:统计调查是统计设计方案具休实施的第一个阶段,是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在整个统计工作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统计调查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环节2.统计调查的质量影响到整个统计工作的质量3.统计调查是统计研究实质意义上的开端统计调查的要求统计工作中,数据质量是整个工作质量的根木保障。对统计调查工作的要求就是要准确、及时、全面地搜集数据和文字资料。1・准确性要求:收集的资料必须真实可靠,符合客观实际2.及时性要求:按时完成各项调查资料的上报了提供任务3.完整性要求:一是调查资料完整,二是调查项目齐全,资料收集完整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不能孤立的、片面的去理解\n教授内容与教法二、统计调查的种类(-)按照调查对象包扌舌的范围分类: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全面调查:对构成调查对象总休的所有单位意义进行调查。全面调查能掌握比较全而完整的统计资料,了解总体单位的全貌,但需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叮能出现的调查误差也较大。非全面调查:对调查对象中的部分单位进行调查,通过对部分单位的调查來了解全面或者一定范围的情况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及非全而统计报表都屈于非全而调查(-)按调查登记吋间上的连续性分类:分为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经常性调查:对客观事物连续不断地进行调查登记,了解其在一定时期内发展变化情况如:产品产量、商品销售量等一次性调查:是指间隔一定时期,对事物在某一时间点上(吋刻或者是瞬间)的状况进行调查如:人口数、商品库存量等(三)按照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不同:可以分为统计报表制度和专门调查。统计报表制度:是根据国家有关法规的规定,按一定的表式和要求,口上而下统一布置,自下而上提供统计资料的调查方式。如:由各企业、事业单位向上级机关和统计部门报送的各类业务报表专门调查:指为了研究某一专门问题或事物发展的某一方面而专门组织的调查。专门调查多属于一次性调查,包括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等\n三、统计调查的方法统计调查的方法也是统计资料收集的方法宜接观察法:rtr调查人员到现场对调查对象盲接进行观察和计量,以取得原始资料,该方法取得的资料准确性很高,但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报告法:也称报表法。指由报告单位根据原始记录和核算资料,按照统计调查机关规定的统一的农格和要求,按一定的报送程序提供统计资料的方法。\n本次课要占八、、一、统计调查的概念二、统计调查的种类三、统计调查的方法四、现有统计资料的主要来源课外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做一次简单的统计调查,调查内容不限,调查范围不限。本课小结与改进措施任课教师:年月曰第页第课时\n课期授口班级出勤情况复习旧课要点复习:统计调查的概念、种类、方法和现有统计资料的主要来源新课内容章、节标题课题名称第二章第二节统计调查方案、调查问卷和调查组织方式授课目的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得学生能独立自主的设计i份完整的调查问卷新课重点及措施重点:统计方案包括的内容,调查问卷的组成部分新课难点及措施难点:调查问卷的组织形式和内容备注\n教授内容与教法一、统计调杏方案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应包括以下儿项基本内容:确定调查的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确定调查项目、设计调查表确定调查时间与调查期限制定调杳的组织实施计划(-)确定调查的目的:就是要明确这次调查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只有明确调查目的,才能进一步确定向谁调查、调查哪些内容、采取哪些调查方式方法)调杳目的应根据实际需耍确定,考虑所调杳事物的特点选择取舍。不同的调查目的需要不同的调查资料,不同的调查资料又有不同的搜集方法。(二)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是为了明确向谁调查和由谁来具体提供统计资料的问题。调查对象:需要进行调查研究的社会经济现彖总体,它是由性质相同的许多个别单位组成的。调查单位:是调查对象的组成要索,即调查对象所包含的具体单位。(在全面调查屮,调查单位就是总体单位,在非全面调查屮,调查单位是总体单位的一部分)填报单位:在统计调查屮负责填报调查资料的单位。(填报单位和调杳单位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三)确定调查项目、设计调查表调查项口:即依附于调查单位(总体单位)的统计标志,其标志表现就是统计调查所应取得的资料。调查项目应根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确定。确定调查项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n教授内容与教法首先应注意所选择的项目是否能够取得确切资料,其次注意所选择的项目应有确切涵义和统一解释,另外要注意各项目之间的联系和衔接,便于核对和分析。(四)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调查时间: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时期或时间点)如果耍调查的是时期现象,就耍明确资料所反映的现象变动过程的起止日期。如:产值、产量、销售量等调查期限:指调查工作的时限,包括收集和报送资料的整个时间。(一般来说,我们要尽可能的缩短调查期限)(五)制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为了保证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在调查方案中应该有一个周密的组织实施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和调查人员组成选用的调查方式方法调查资料的报送办法调查的准备工作(人员准备、文件准备、经费预算和开支计划)调查过程屮的检查督促方法调查完成后提供或公布调查成果的时间等等第二节统计调查问卷1、统计调查问卷的类型和结构调查问卷:调查者根据调查目的和要求,按照一定的理论假设设计出来的,将调查内容转化成一系列问题,把这些问题按照一定的结构和顺序组合在-•起由被调查者作答以进行统计资料收集的一种调查工具。(问卷的设计水平宜接影响问卷调查的效果)(我国现已将调查问卷纳入了统计制度的范围,成为统计调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n分)调查问卷的基本结构一份完整的调查问卷通常有五部分组成题目说明信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调查事项的问题和答案填写说明与解释统计调查组织方式(一)统计报表制度概念:是根据国家有关法规的规定,按一定的表式和要求,自上而下统一布置,自下而上提供统计资料的调查方式。作用:一是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检查计划执行情况提供基木依据;二是可以反映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程度和成就,并为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经验及发展的规律性提供不可缺少的数量资料和依据(1)普查普查:根据统计的特定B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特点:一次性、全面性普查的方式:一是通过自上而下建立专门的普查机构,配备一定的普查人员,对调查单位进行直接登记二是颁发调查农,rtr调查单位根据原始记录和核算资料进行填报(普查的工作量繁重,耗资巨大,适用于搜集某些不能够利用定期全面统计报表搜集的统计资料。)普查的组织原则:(1)确定普查的标准时间。(2)普查的登记工作应在整个普查范围内同吋进行。(3)同类普查的内容和时间在丿力次普查中应尽可能保持连贯性。\n(2)重点调查:专门组织的一种卄全面调查。它是在所要认识的总体屮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用这些单位的基本状况、一般特征和主要发展趋势来说明总体相应的基木状况、特征和发展趋势。重点调查是专门组织的一种非全面调查。重点调查只适用于存在重点单位的总体(3)典型调查:是在对总体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出个别或少数有代农性的典型单位进行深入的、周密的调查研究的一种非全面调查典型调查是专门组织的一种非全面调查。典型调查多用于定性研究和一些质量指标的测算,一般不能够用典型调查的数据推测总体总量指标。(4)抽样调查:是按随机原则从总体中选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取得资料,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来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非全面调查。样木:被抽出來的这部分单位。抽样调查的特点(1)按照随机的原则选取样本。(2)抽样调查可以用于统计推断。(3)抽样调查具有非全面调查的经济、高效的优点。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的区别抽样调查样本选择时采用的是随机原则,抽样精度和谋差可以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來计算,故而可用于统计推断。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选取样木时均融入了主观判断,其选取样本的方法又被称为是非概率抽样方法,一般不能用于总体的推断。举例分析说明.\n本次课要占八、、统计报表制度普查:重点调査典型调查抽样调查它们Z间的区别和联系课外作业每个同学根据口己想法,设计一份调查问卷,不限制内容和问题的多少,但是要求具有调查问卷的各个部分!本课小结与改进措施调查问卷:问题和答案的组织形式统计报表制度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任课教师:年月曰第页第课时\n课期授口班级出勤情况复习旧课要点复习:调查问卷的内容和格式要求新课内容章、节标题课题名称第三节第四节统计整理和统计分组,分布数列授课目的一、统计整理概念、意义、步骤、内容、统计汇总二、统计分组概念、方法、种类三、分布数列的概念、种类四、变量数列的编制新课重点及措施重点:1、统计分组2、分布数列的编制措施:应用大量的事例,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去理解这些概念\n新课难点及措施难点:分布数列的编制措施:讲大量的习题备注教授内容与教法第三节、统计整理和统计分组一、统计整理的概念和内容1、统计整理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与要求,对统计调查所搜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分组、汇总,使其条理化、系统化的工作过程称统计整理。统计整理包括对原始资料和次级资料的整理。统计整理是统计调杳的继续,是统计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在整个统计工作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统计整理的意义通过统计调查所取得的总体各单-位的资料是零星的,分散的,只能说明总体单位的情况,而不能反映总体特征。统计整理对调查资料进行科学加工,使Z系统化,成为说明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实现了由反映总体单位特征的标志向反映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统计指标的转化,是从对社会经济现象个体量的观察到对社会经济现象总体量的认识的连接点,是人们对社会经济现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统计整理在整个统计工作屮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3、统计整理的方法统计整理的方法是分组、汇总和编表。\n分组是根据研究任务的要求,对调杳所得的原始资料,确定哪些分组或分类。统计分组是统计整理的关键。汇总是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把总休单位各种标志的标志值汇总起来,汇总主要冇手工汇总和电子计算机汇总。编表是把汇总的资料按一定的规则在表格上表现出来。4、统计整理的内容和步骤(1)确定应整理的指标和确定应分的组;(2)对各项指标进行汇总,确定各组和总体的单位数和标志总量;(3)用统计表现分组、汇总的结果。二、统计分组1、统计分组的意义根据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和研究现象总体的内在特点,把现象总体按某一标志划分为若干性质不同但又冇联系的几个部分称统计分组。总体的变异性是统计分组的客观依据。统计分组是总体内进行的一种定性分类,它把总体划分为一个个性质不同的范围更小的总体。2、统计分组的种类①统计分组按其任务和作用不同,分为类型分组、结构分组和分析分组。类型分组的目的是划分经济类型,结构分类的廿的是研究同质总体的构成,分析分组的口的是研究现象总体内部诸标志间的依从和制约关系。②统计分组按分组标志的多少分为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简单分组是将总体按一个标志进行分组,复合分组是将总体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重叠起来进行分组。\n①统计分组按分组标志的性质分为品质分组和变量分组。品质分组是将总体按品质标志进行分组,如企业按经济成份、地理位置分组,职工按性别、文化程度分组等;变量分组是将总体按数量标志进行分组,如企业按职工人数、劳动生产率分组,职工按工龄、工资分组等。3、分组体系与分组标志的选择①分组体系统计分组后所形成的一系列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组的整体称分组体系。分组体系有平行分组体系和复合分组体系两种。平行分组体系是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对总休进行一次次简单分组后所形成的休系;复合分组休系就是复合分组后形成的体系。②分组标志的选择分组标志的选择是统计分组的关键。分组标志,即将同质总体区分为不同组的标准或依据。分组标志一旦选定,就必然突出了总体在该标志下的性质差别,其他的差别看不见了。分组标志选择不当,不但无法显示现象的根本特征,甚至会混淆事物的性质,歪曲社会经济的真实情况。正确选择分组标志,必须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冃的,抓住反映现象本质区别和内在联系的标志作为分组标志。4、统计分组的方法(1)品质标志分组方法品质标志分组一般较简单,分组标志一旦确定,组数、组名、组与组Z间的界限也就确定。有些复杂的品质标志分组可根据统一规定的划分标准和分类目录进行。(2)数量标质分组方法\n按数量标志分组的口的并不是单纯确定各组在数量上的差别,而是要通过数量上的变化來区分各组的不同类型和性质。数量标志分组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①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对离散变量,如果变量值的变动幅度小,就可以一个变量值对应一组,称单项式分组。如居民家庭按儿童数或人口数分组,均可采用单项式分组。离散变量如果变量值的变动幅度很大,变量值的个数很多,则把整个变量值依次划分为儿个区间,各个变量值则按其大小确定所归并的区间,区间的距离称为组距,这样的分组称为组距式分组。也就是说,离散变量根据情况既可用单项式分组,也可用组距式分组。在组距式分组中,相邻组既可以有确定的上卜•限,也可将相邻组的组限重叠。连续变量由于不能-一列举其变量值,只能采用组距式的分组方式,且相邻的组限必须重叠。如以总产值、商品销售额、劳动生产率、工资等为标志进行分组,就只能是相邻组限重叠的组距式分组。在相邻组组限重叠的组距式分组屮,若某单位的标志值正好等于相邻两组的上下限的数值时,一般把此值归并到作为下限的那一组(适用于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组距式分组使资料的真实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组距式分组的假定条件是:变量在各组内的分布都是均匀的(即各组标志值呈线性变化)。通过组距式分组以后,把齐组内部齐单位的次要差异抽象去了,而把各组之间的主要差异突出出來,这样,各组分配的规律性可以更容易显示出來。根据这个道理,如组距太小,分组过细,容易将属于同类的单位划分到不同的组,因而显示不出现彖类型的特点;但如果组距太大,组数太少,会把不同性质的单位归并到同一组屮,失去区分事物的界限,达不到正确反映客观事实的目的。因此,组距的大小、组数的确定应根据研究对象的经济内容和标志值的分散程度等因素,不可强求一致。\n①等距分组和不等距分组等距分组是各组保持相等的组距,也就是说各组标志值的变动都限于相同的范围。不等距分组即各组组距不相等的分组。统计分组时采用等距分组还是不等距分组,取决于研究对象的性质特点。在标志值变动比较均匀的情况下宜采用等距分组。等距分组便于齐组单位数和标志值直接比较,也便于计算各项综合指标。在标志值变动很不均匀的情况下宜采用不等距分组。不等距分组有时更能说明现象的木质特征。②组限和组中值组距两端的数值称组限。其中,每组的起点数值称为下限,每组的终点数值称为上限。上限和下限的差称组距,表示各组标志值变动的范围。各组标志值的平均数,各组标志数的平均数在统计分组后很难计算岀来,就常以组中值近似代替。组中值仅存在于组距式分组数列中,单项式分组中不存在组屮值。组屮值的计算是冇假定条件的,即假定各组标志值的变化是均匀的(与组距式分组的假定条件相同)。一般情况厂组中值二(上限+下限)十2对于第一组是“多少以下”,最后一组是“多少以上”的开口组,组屮值的计算可参照邻组的组距来决定。B|J:缺下限开口组组中值二上限一1/2邻组组距,缺上限开口组组屮值二下限+1/2邻组组距。第四节、分布数列1、分布数列的概念、构成要素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列出各组对应的单位数,形成总体单位数在各个组的分布,称统计分布,乂称分配数列或次数分布。分配数列包括两个要素:总体按某标志所分的组和各组对应的单位数(频数)\n2、分布数列的类型分配数列包括詁质分配数列和变量分配数列,分别由品质标志分组和数量标志分组形成。变量数列乂有单项式数列和组距式数列,分别由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形成。3、频数和频率统计分组后各组对应的单位数称频数,也叫次数;各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总数的比重称频率。各组的频率大于0,所有组的频率总和等于1。在变量分配数列屮,频数(频率)表明对应组标志值的作用程度。频数(频率)数值越大表明该组标志值对于总体水平所起的作用也越大,反Z,频数(频率)数值越小,表明该组标志值对于总体水平所起的作用越小。组距数列中,影响各组次数分布的耍素是组数、组距、组限和组中值。有时为了更简便地概括总体各单位的分布特征,还需要编制累计频数数列和累计频率数列。累计有向上累计和向下累计的方法。向上累计是指将各组频数和频率由变量值低的组向变量值高的组累计,表明在这些数值以卜•所有数值所占的比重;向下累计是指将各组频数和频率由变量值高的组向变量值低的组累计,表明在这些数值以上所有数值所占的比重。(分布数列)组别各组单位数比重(%)•••(频数或次数)(频率)••••••••••••••••••品质数列一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变量数列一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变量数列的编制步骤(1)将原始资料顺序排序,确定变量值的变动范围;\n(2)确定组数、组距、组限;(3)汇总,计算各组单位数,各组单位数所占比重,以及各组的累计频数和累计频率等;(4)编制统计表例如某班级40名学生学习成绩分组资料按成绩分组学生人数比重(%)60以下37.560-70615.070-801537.580-901230.090-100410.0合计40100例如:某车间40名工人完成生产计划百分数资料:90,65,100,102,100,104,112,120,124,98,110,110,120,120,114,100,109,119,123,107,110,99,132,135,107,107,109,102,102,101,110,109,107,103,103,102,102,102,104,104按完成计划百分数分组(%)工人数比重(%)90以下12.590-10037.5100-1102255.0110-120717.5120-130512.5130-14025.0合计40100按完成计划百分数分组(%)向上累计工人数向上累计比丄(%)90以下12.590-100410100-1102665110-1203382.5120-1303X95130-14040100合计进行向下累计。按完成计划百分数分组(%)向下累计工人数向下累计比上(%)90以下40100\n90-1003997.5100-1103690110-1201435120-130717.5130-14025合计4、次数分布特征现象总体的性质不同,其次数分布也不同。归纳起来主要冇四种类型:①钟型分布特征是“两头大,中间小”,即靠近中间的变量值分布的次数多,靠近两边的变量分布次数少,形若古钟。②U型分布其特征与钟型分布正相反,靠近屮间的变量值分布的次数少,靠近两端的变量值分布次数多,形成“两头大,中间小”的U字型分布。如人口死广现象按年龄分布便是如此。③J型分布在社会经济现象中,一些统计总体分布曲线呈J型。5、变量分配数列编制的步骤(3,3,5)①将原始资料按其数值大小重新排列只有把得到的原始资料按其数值大小重新排列顺序,才能看出变量分布的集中趋势和特点,为确定全距、组距和组数作准备。②确定全距全距是变量值中最人值和最小值的差数。确定全距,主要是确定变量值的变动范围和变动幅度。如果是变动幅度不大的离散变量,即可编制单项式变量数列,如果是变量幅度较大的离散变量或者是连续变量,就要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③确定组距和组数\n前面已经介绍过组距数列有等距和不等距Z分,应视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研究廿的而定。组距的大小和组数的多少,是互为条件和互相制约的。当全距一定时,组距大,组数就少;组距小,组数就多。在实际应用屮,组距应是整数,最好是5或10的整倍数。在确定组距时,必须考虑原始资料的分布状况和集中程度,注意组距的同质性,尤其是对带冇根本性的质量界限,绝不能混淆,否则就失去分组的意义。在等距分组条件下,存在以下关系:组数二全距/组距①确定组限组限要根据变量的性质来确定。如果变量值相对集中,无特大或特小的极端数值吋,则采用闭口式,使最小组和最犬组也都有下限和上限;反之,如果变量值和对比较分散,则采用开口式,使最小组只有上限(用“XX以下”表示),最大组只有下限(用“XX以上表示)。如果是离散型变量,可根据具休情况采用不重叠组限或重叠组限的表示方法,而连续型变量则只能用重叠组限来表/JiO在采用闭口式时,应做到最小组的下限低于最小变量值,最大组的上限高于最大变量值,但不要过于悬殊。②编制变量数列经过统计分组,明确了全距、组距、组数和组限及组限表示方法以后,就可以把变量值归类排列,最后把各组单位数经综合后填入相应的各组次数栏中。第五节、统计表和统计图1、统计表的概念、构成统计表是纵横交叉的线条所绘制表现统计资料的一种表格形式。广义统计表包描统计工作各阶段所使用的一切表格。\n从形式上看,统计表是由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和指标数值四部分组成;从内容上看,统计表是由主词和宾词两部分构成。主词是统计表要说明的总体或总体分成的多个组,宾词是说明主词的统计指标。2、统计表的种类统计表根据主词是否分组及分组情况分为简单表、简单分组表和复合分组表;统计表按作用不同分为调查表、汇总表和分析表。表标题横行标题统计表的类型:简甲表(不分组)助单分组表复合”组表统计表的设计及填写或规范1、齐项标题应简明确切;2、内容应简明扼要;3、各栏目按逻辑顺序依次排列,可编号;4、左右开口,同一栏数字对齐;5、缺数字用•••,不存在数据用——6、注明计量单位;7、需要时注明资料来源。等等。二、统计图用统计图可以更直观、更形象地表示统计资料。常用的统计图冇直方图、折线图、曲线图、饼图等,有平面图,也有立体图。\n100直方图100806040200|-♦一东部|-■一西部|北部|折线图□第一季度■I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饼图□东部■西部□北部柱形图\n8060402000□东部■西部□北部□北部□西部□东部本次课要点一、统计整理概念、意义、步骤、内容、统计汇总二、统计分组概念、方法、利啖三、变量数列的编制(确定变量数列的形式、组距、组数)四、分布数列的表示方法(列表法、图示法)\n课外作业统计全班学牛的年龄和体重,编制分布数列本课小结与改进措施任课教师:年月曰第页第课时\nmlKndW期授日班级出勤情况复习旧课要点新课内容章、节标题课题名称第二早第一T总量指标授课目的1•知识目标:理解总量指标的含义及意义;掌握总量指标的种类;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比较综合分析能力。新课重占八、、及措施时期总量和时点总量的区别;新课难点及措施时期总量和吋点总量的区别;总体标志总量和总体单位总量的区别;备注\n教授内容与教法第一节、总量指标―、总量指标(一)概念总量指标是反映总体在一定吋间、空间条件下的总规模或总水平的综合数据,是表明现象大小多少的总量。一般用绝对数表示,乂称绝对数指标。例如:2006年某地区国内生产总值752亿元,年末人口数为360万人等。要求学生举例?教师:其实总量指标即绝对数就是经过求和运算,计算加总求得的。(二)特点:统计绝对数的数值大小随所研究总体范围大小而呈同方向变化,即数值随总休外延范围的大小而增减。所以说,绝对数是一个外延指标,反映总休的宽度。教师举例:当我们研究某校财会专业学生人数时,人数为300人;但当口的变为研究某校所有专业学生人数时,人数一定大于300人,即随着总体范围的扩大,总量指标数值也随之增加。(三)计量单位总量指标是反映客观实际存在的,具有一定社会经济内容的数字,所以,要用计量单位来表示。根据被研究对象的特点、性质和作用,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主要有三种:1•实物单位实物指标表明现象总体的使用价值总量。它根据现象的口然属性和特点采用实物单位计量。实物单位有自然单位,度量衡单位,标准实物量单位,复合单位。2.货币单位:价值指标表明现象总体的价值总量,它以货币单位计量。3•劳动量单位以劳动过程中消耗的劳动时间为计量单位,如工吋、工日、人工数等,为成木核算和计算劳动生产率提供依据。(四)作用1•从总体上认识社会经济现彖的起点。\n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本情况,从其基本状况和基本实力入手。2.计算其它统计指标的基础。统计综合指标中的相对指标,平均指标的计算都是以绝对数指标为基础计算的。二、总量指标的种类(一)按指标反映的具体内容划分为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和总体标志总量指标教师提示:总体单位与标志的定义及联系,标志值的含义。1•总体单位总量指标⑴含义:是用來反映总体中单位数的多少,是从构成角度反映总体大小的指标。⑵例如:对中职财会专业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研究,该专业的学生总数便是总体单位总量指标。⑶说明:该指标在总体确定的情况下,是唯一的,所以可以说该指标是一个确定性变量。2.总体标志总量指标⑴含义:是用来反映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总和的总量指标。⑵例如:上例中该班所有学生的统计成绩汇总在一起便是总体标志总量指标。⑶说明:该指标并不象总休单位总量指标是唯一的,相反,总休标志总量可以有很多,所以它屈于随机性变量。3.强调: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和总体标志总量指标的内容随统计研究的冃的而变化。如:调杳该学校各个专业学生人数时,则财会专业总人数就是总体标志总量指标。要求学生举例说明二者间的区别。教师根据学生举例解释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按指标反映的吋间状况划分为吋期总量指标和吋点总量指标1•时期总量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发展变化过程总量的指标,所以也叫做流量。如:商品销售额、总产值、基本建设投资额等。2.时点总量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状况的数量的指标,所以也叫作存量。如:人口数、房屋的居住面积、银行存款和库存商品等。3.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特点(区别人a.性质和同的时期指标的数值可以累计和加,相加后的数值有实际经济意义;时点指标则不能累计相加,相加后的数值则无实际意义。\nb.同类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它具有时间长度,时期越长,其数值也就越大;反之亦反之。时点指标则没有这种关系。C.时期指标数值是经常连续登记取得,时点指标一般是间断取得的,或是间隔很长时间取得的。教师说明:区分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决定了统计处理与应用上的不同,在运用时期指标时应注意的问题。三、总量指标的计算方法计算方法:(1)直接计算法(2)间接推算法计算原则:(1)对总量指标的实质,包括其含义,范围作严格的确定(2)计算实物总量指标时,要注意现彖的同类性(3)要有同一的计量单位四、计算和应用总量指标应注意的问题(1)明确规定每项指标的含义和范围(2)注意现象的同质性(3).正确规定每项指标的计量单位\n本次课要占八、、总量指标的含义总量指标的分类: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区别课外作业学生举例区分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课后简答题本课小结与改进措施任课教师:年月曰第页第课时\n课期授口班级出勤情况复习旧课要点1、总量指标的含义2、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区别新课内容章、节标题课题名称第三章第二节相对指标授课目的掌握各种相对指标的计算方法新课重点及措施相对指标的概念和种类八种相对指标的计算方法采用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方法去解释六种相对指标的含义新课难点及措施六种相对指标的计算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的计算和应用备注\n教授内容与教法(-)相对指标的概念1.含义:又称统计相对书,它是两个有相互联系的现象数量比率,用以反映现象的发展速度,结构,强度,普遍程度或比例关系。2.表现形式(相对数)"有名数主要用强度相对指标数值的表示,它把计算强度相对指标是的分子分母指标数值的计量单位同时使用(有单位)。、无名数是一种抽象化的计算单位,多以倍数,成数,百分数或千分数来表示。3.作用1)为人们深入事物发展的质量与状况提供客观的依据2)可以使不能直接对比的现象找到可以对比的基础,进行更有效的分析4.相对指标的类型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相对指标(二)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方法1.结构相对指标:在资料分组的的基础上,以总体总量作为比较标准,求出各组总量占总体的比重,来反映总体内部组成情况的综合指标。计算公式:构相对指结标二各组(或部分)总量/总体总量\n2•比例相对指标:是总体中不同部分数量对比的相对指标,用以分析总体范围内各个局部,各个分组之间的比例关系的协调平衡状况。计算公式:比例相対指标二总体中某•部分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3•比较相对指标:是不同单位的同类现象数量对比而确定的相对指标,用以说明某一同类现象数量在同一个时期内各个单位发展的平衡程度,以表明同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的数量对比关系。计算公式:比较相对指标二甲单位指标值/乙单位指标值让学生口述比例指标与比较指标的区别,(示例)2.强度相对指标:是两个性质不同而又有联系的总量指标之间的对比,用来表明某一现象屮发展的强度,密度,普遍程度。它是不同现象之间的对比。计算公式:强度相对指标=某种现象总量指标/另一个有联系而性质不同的现象总量指标3.动态相对指标:又称发展速度,表示同类事物的水平报告期与基期对比发展变化的速度计算公式:动态相对指标二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详见第九章)\n2.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简称计划完成程度指标,计划完成百分比。用来检查,监督计划执行情况,它以现象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实际完成数与计划任务数对比,借以观察计划完成程度。基础公式:计划完成程度指标=实际完成数/计划数根据下达计划数的不同表现形式,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在不同情况下,有如下计算公式C计划数与实际数是同期的实际/计划短期计划数以绝对数形式出现计划数是全过程而实际数是某一段时间的累计至I本期实际数/全期计划数「累计法计划期间累计完成数/计划规定的累计数长期J咻平法本期其末实际水平/计划数(水平)计划完成程度指标的计划任务数以相对数形式出现实际平/计划水平'计划完成程度与动态相对指标的关系al/aO=(al/an)*(an/aO)举例:绝对效果。例1、某企业1997年某种产品单位成本为800元,1998年计划规定比1998年下降8%,实际下降6%o企业1998年产品销售量计划为上年的108%,1997〜1998年动态相\n对指标为114%,试确定:⑴该种产品1998年单位成本计划与实际的数值。(1)1998年单位产品成木计划完成程度(2)1998年单位产品成本实际比计划多或少降低的方分点。⑷1998年产品销售计划完成程度。解:以1997年的产品单位成本为基数,根据1998年的计划百分比和实际完成百分比可以计算出:(1)1998年计划单位产品成木800X(100%-8%)=736(元)实际单位产品成本800X(100%-6%)=752(元)—xl00%=IG1I7%⑵单位产品成本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二⑶1993年实际比计划少降低6%-8%=-2%即2个百分点1.M⑷1993年产品销售计划完成程度%=xlOOM=105.5fi»练习:1.某企业1995年内产品销售量计划为上年的108%,1994—1995年动态相对指标为114%,问1995年产品销售计划完成程度指标为多少?2•某企业1995年劳动率增长计划完成102%,为上年的107%,是确定该年劳动生产率计划增长任务数。\n本次课要占八、、相对指标的含义六种相对指标的计算方法课外作业课后习题:1、2本课小结与改进措施任课教师:年月曰\n第课时授课日期班级出勤情况复习旧课要点1、总量指标的含义及分类2、相对指标的含义以及六种相对指标的计算方法新课内容章、节标题课题名称第四章第一节平均指标授课目的1、准确掌握平均数的概念、2、掌握作用和计算原理新课重点及措施算数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的计算在分组数列中众数和中位数的计算新课难点及措施加权算数平均数和加权调和平均数的应用范围备注\n教授内容与教法一、平均指标的概念、特点和种类平均指标又称统计平均数,用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各单位某i数量标志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所达到的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平均指标的特点:(1)把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抽象化了;(2)平均指标是个代表值,代表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一般水平。平均指标的种类有: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前三种平均数是根据总体所冇标志值计算的所以称为数值平均数,后两种平均数是根据标志值所处的位置确定的,因此称为位置平均数。平均指标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可以反映总体各单位变量分量分布的集中趋势,可以用来比较同类现彖在不同单位发展的一般水平;用来比较同一单位的同类指标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还可以用來分析现象Z间的依存关系等相对指标数值的表现形式冇冇名数和无名数两种。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1)指标的含义不同。强度相对指标说明的是某一现象在另一现象中发展的强度、密度或普遍程度;而平均指标说明的是现象发展的一般水平。(2)计算方法不同。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虽然都是两个有联系的总量指标Z比,但是,强度相对指标分了与分母的联系,只表现为一种经济关系,而平均指标是在一个同质总体内标志总量和单位总量的比例关系。分子与分母的联系是一种内在的联系,即分子是分母(总体单位)所具有的标志,对比结果是对总体各单位某一标志值的平均。二、平均指标的计算(1)算术平均数的计算算术平均数是计算平均指标的最常用方法,它的基本公式形式是总体标志总量除以总体单位总量。在实际工作中,出于资料的不同,算术平均数有两种计算形式:即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二学&需或“吩简单算术平均数适用于未分组的统计资料,如果已知各单位标志值和总体单位数,可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数方法计算。\n加权算术平均数适用于分组的统计资料,如杲已知各组的变量值和变量值出现的次数,则可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数计算。在JtBBF平迟腳阪"*超祇讯,公式中,各组次数具冇权衡各组变量值轻重的作用,某一组的次数越大,则该组的变量值对平均数的影响就越大,反Z越小。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大小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其一是受变量值大小的影响。其二是受次数分配值即各组次数占总次数比重的影响。加权算术平均数中的权数,指的就是标志值出现的次数或各组次数山总次数的比重。在计算平均数时,由于出现次数多的标志值对平均数的形成影响大些,出现次数少的标志值对平均数的形成影响小些,因此就把次数称为权数。在分组数列的条件下,当各组标志值出现的次数或各组次数所占比重均相等时,权数就失去了权衡轻重的作用,这时用加权算术平均数计算的结果与用简单算术平均数计算的结果相同。(2)调和平均数的计算在实际工作中,冇吋由于缺乏总体的单位数资料,而不能直接计算平均数,这吋就可采用调和平均数计算。因此在统计工作屮,调和平均数常常被作为算术平均数的变形来使用。调和平均数也有简单调和平均数和加权调和平均数两种形式。例2、某月某企业按工人劳动生产率高低分组的生产班组数和产量资料如下:按工人劳动生产率分组(件/人)牛产班组产量(乍50-6010825060-707650070-805525080-9022550\n152090以上试计算该企业工人平均劳动生产率。工人平均劳动生产率K=崔=辔十(件/人)s7解:列计算表如下:按工人劳动生产率分组(件/人)组中值产量件人数50-6055825015060-7065650010070-807552507080-908525503090以上95152016合计24070366注意本题计算屮权数的选择。资料屮“生产班组”可以是次数,但并不是合适的权数。因为木题中的工人劳动生产率是按件/人计算的,和生产班组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它不能作为权数进行平均数的计算。本题应以“产量”权数,进行加权调和平均数的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与加权调和平均数是计算平均指标时常常用到的叨个指标。加权算术平均数屮的权数一般情况下是资料已经分组得出分配数列的情况下标志值的次数。而加权调和平均数的权数是直接给定的标志总量。在经济统计中,经常因为无法直接得到被平均标志值的相应次数的资料而采用调和平均数形式来计算,使调和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与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结果相同,所以在实际应用加权算术平均数时,需注意权数的选择。应用平均指标必须注意的问题冇:⑴计算和应用平均指标,必须注意现象总体的同质性;⑵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⑶计算和运用平均数时,耍注意\n极端数值的影响,因为算术平均数受极端数值的影响很明显。(3)几何平均数几何平均数是用n个变量相乘开n次方的算术根来计算的平均数。简单几何平均数:元&=*X2=寸口兀加权几何平均数:耳=/i+a+---+^x,(450,550)两个区间。第一个区间的可能程度应大于第二区间的可能程度,因为它实际上包括了第二个区间的可能性。2•因为前面我们已经学习到△二fxu,所以P与A之间的函数关系也就是P与t、uZ间的函数关系,根据样本资料,u作为平均误差,可以计算出来,是一个常数,这样,P的值就依赖于t数值的确定了,由此可以得到P=F(t)即抽样的置信度可以表示成抽样误差概率度的一个函数,也就是说,P与t值可以互和确定,知道t值就可以求出P值,反Z亦然。如:1F⑴468.27%查《正态分布概率分t=2F(t)=F(2)=P=95.45%布表》t=3F(t)=F(3)=P=99.73%t=1.64F⑴=90%t=1.96F(t)=95%\n本次课要占八、、抽样调查里的一般概念抽样误差的概念和种类抽样误差的计算课外作业课后习题本课小结与改进措施任课教师:年月曰\n授课日期班级出勤情况复习旧课要点抽样调查的概念抽样误差的概念和计算新课内容章、节标题课题名称第五章第三节抽样估计方法授课目的抽样估计种类新课重点及措施简单随机抽样估计方法新课难点及措施计算与参数估计方法备注第页第课时\n教授内容与教法三.抽样估计方法(一)参数估计的方法1.点估计:统计量作为参数基本表现形式:%=x2•区间估计:(x-A,x+A)(P-A,P+A)(二)估计的优良标准(填空题、多选题)1.无偏性:E(兀)=XE2•—致性:样本容易TN3•有效性:U最小•抽样估计精度:(计算)谋差率二竺X精度=1—谋碧率=1—X(三)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1.在给定的概率保证程度的要求下,指岀总休参数可能存在的范围。2.包括的三个基木要素:见教材P196:x(估计值)、A(误差范围)、概率保证程度F(t)3•题型:P196(1)已知△,求F(t)(2)已知F(t),求区间(实值求厶)步骤讥根据样本资料,求丘、p求&、知据心仝,求出/,求出F⑺U并求出参数的区间范围根拯样本资料,求〒、P求比、5F(f)已知,则可知/值利用△=求出△作区间估计\n例题1・(题型一)复习指导书P106——11某乡水道总面积2000亩,从中随机抽収40亩(重复抽样),每亩产量资料如下:要求:极限谋差不超过8斤,试估计全乡水稻单产和总产的概率保证程度。量,并指出到达这一要求每亩产量(斤)田数Xxf(x-x)2f400—450104254250338560450—500204759500359120500—5505052526250352800550—60011057563250127160600—6501006256250025600650—7006067540500261360700—7503072521750403680750—8002077515500551120合计(工)400—2435002419400例販2,(談型二)某学校进行了一次英语测验,为了了解学生情况,随机抽选部分学生进行调查,所得资料如下:考试成绩学生人数Xxf(x-x)2f60以下10555504665.660—70206513002691.270—802275165056.3280—90408534002822.490—1008957602708.48合计100—766012944试以95.45%的可靠性估计该校学生英语考试的平均成绩的范围,以及该校学生成绩在80分以上的学生所占比重范围:\n解:(1)该校学生考试的平均成绩的范围:空=76.6100=11.377I工(x—Q'f二卩2944划°二皿T11.377Vioo1.1377F(t)=95.45%t=2\x=txu.=2x1.1377=2.2754人该校学生考试的平均成绩区间范围是:x-\x<0.46样本成数的单位数n二$==621(户)两个抽样指标所要求的单位数不同,应采取其中比较多的单位数,即抽621户进行家庭调查以满足共同的要求。第四节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一、抽样调查的程序第一步:立项。(确定调查目的、耍求、调查完成时间)第二步:收集总体的有关资料,编制抽样框(总体单位的名单)。第三步:设计抽样调查方案第四步:组织调查第五步:进行数据处理第六步:推断总体,并予以论证第七步:提供抽样调查结果及对结果的可靠性做出说明二、简单随机抽样概念: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N个单位中抽取n个单位作为样本。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代表性,即要求样本分部与总体分布相同;二是独立性,即要求样本各单位相互独立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a直接抽取法就是直接从调查对象中随即抽选。例如:从水池中直接抽选一定数量的水进行化验;从仓库的不同位置抽取一定数量的产品样本进行检验等。\nb抽签法首先将总体单位按自然数的顺序编号为1.2.3……N,即总体共有几个总体单位就编几个标签。然后将这些标签摇匀,根据需要按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的方法,从中随即抽取n个标签作为样本单位进行研究。c随机数字表法这种方法首先要对总体各单位进行编号,然后在随机数字表屮任选一个数字开始向任何方向数,遇到属于总体单位编号范围内的数字号码就确定为样本单位,一直到抽够预定的单位数为止。若是不重复抽样,则碰上重复的数字就舍去,并继续往下数三、类型抽样概念:类型抽样又叫分层抽样或分类抽样。是先将总体单位按一定的标志分组,然后在各组中随机抽取样本的抽样组织方式。类型抽样的基本原则是:分组时应尽量使组内差异小而组间差异大。类型抽样的方法1、等比例抽样就是从各层中按相同的比例抽取样本单位数。样本单位数在各层的分配比例同总体单位在各层的分配比例相同。等比例分层抽样法比较简便,而且抽样误差、总体指标的推断都比较简单,因此这种方法用的比较多。2、不等比例抽样是从各组中按不同的比例抽取样本单位数。当组内标志值差异较大时,抽取的样本多…些;当组内标志值差异程度较小时,可以少抽取一些样本。3、等数分层抽样就是每组抽取相同数量的样本单位数。对于总体中各组标志值相差不大时,用这种方法比较简单\n四、等距抽样等距抽样也称机械抽样或系统抽样,它先按某种标志对总体各单位进行顺序排列,然后按固定间隔来抽取样本单位。等距抽样也需要事先对总体有一定的辅助信息,能够据以确定各单位的排列位置。在各单位大小顺序排队基础上,再按某种规则依一定间隔取样,这样可以保证所取到的样本单位均匀地分布在总体的各个部分,有较高的代表性。作为总体各单位顺序排列的标志,可以是无关标志也可以是有关标志。所谓无关标志是指排列的标志和单位标志值的大小无关或不起主要的影响作用。例如工业产品质量抽查按时间顺序取样,农产量抽样调查按田间的地理顺序取样,家计调查按街道的门牌号码抽取调查户等等。设总体由N个单位组成,现在需要抽取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先将总体N个单位按一淀标志排队,然后将N划分为n个单位相等部分,每部分包括含k个单位,即N/n=ko现在从第一部分顺序为1,2,…,i,…,k单位中随机抽取第i个单位,而在第二部分中抽取第i+k单位,第三部分中抽取第i+2k单位,…,在第n个分抽取第i+(n-l)k单位,共n个组成一个样本,而且每一个样本单位的间隔为ko由此可见等距抽样当第一个单位随机确定Z后,其余各个单位的位置也就确定了。用这种方法共可能抽取k套样本。在对总体各单位的变异情况有所了解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有关标志进行总体单位排列。所谓有关标志是指作为排列顺序的标志和单位标志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农产量抽样调查,利用各县或乡近三年平均亩产或当年估计亩产排队,抽取调查单位。又如职T家计调查,按职工平均工资排队,抽取调查企业或调查户等等。按有关标志\n排队实质上是运用类型抽样的一些特点,有利于提高样本的代表性。按有关标志顺序排队,并根据样本单位数加以n等分之后,对每一部分抽取一个样本单位有两种方法。半距中点取样:即取每一部分处于中间位置的单位。如第一部分顺序为1,2,…,k单位中取第k/2个单位,第二部分取第12个单位,第三部分取22(n-\)—k个单位,・・・,第n部分取第2个单位,每单位的距离都是k,共有n个单位构成样本。所以要中点取样,这是因为按有关标志排队,各组单位都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顺序排列,抽样处于中间位置的单位最能代表这一组的一般水平。但这种取样随机性比较差,而且只能抽取一套样本,这是它的不足之处。对称等距取样:经过有关标志按大小顺序排队Z后,第一部分随机取第i个单位,第二部分则取倒数第i个单位,如此反复使两组保持对称等距。例如第一部分顺序为1,2,・・・,i单位中随机取第i个单位,则第二部分应取第2k—i单位,第三部分取第2k+i单位,第四部分应取第4k—i单位,…,第n—1部分取第(n-2)k+i单位,第n部分取第nk-i等等。所以要对称等距取样,这是因为按有关标志排列,当第一个取偏小的标志值时,第二个必然取偏大的标志值,这样既能实现随机原则,又从总体上说可以取得比较有代表性的样本,而且一次排列可以随机抽取k套样本。在等距抽样中,不论是无关标志还是有关标志排队都要注意避免抽样间隔与现象本身的周期性节奏相重合,引起系统误差的影响。例如农产量抽样调查,农作物的抽样间隔不宜和垄的长度相等,T业产品质量抽查,产品抽样时间间隔不宜和上下班时间一致,以免发生系统性的偏差,影响样本的代表性。用等距抽样的方式抽取一个样本,就可以计算样本平均数厂\n关于等距抽样的平均误差,它和标志排列的顺序有关,情况比较复杂。如果用来排队的标志是无关标志,而且随机起点取样,那么它的抽样误差就十分接近简单随机抽样的误差,为了简便起见,可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误差公式来近似反映。即:【例】某块麦地长300米,宽120米,包扌舌120条垄,每垄常300米,麦地面积为:300X120=36000(平方米)折合360公亩或360X0.15=54(市亩)\n现在从这块麦地按等距抽样的方式,抽取50个2米长垄为样本单位进行实割实测。样本距离-麦垄总长/样本单位数-300X120/50-720(米)现在从地角一边样本距离之半处抽取第一个样本单位,即从360米点前后各一米为第一样本单位,以后每隔720米取一个样本单位,一直抽取50个样本单位为止。并测得各样本单位的产量如下表:表5-8各样本单位小麦产量样木产量(公斤)X单位数n^xx-X(x_x)2ni0.81.01.21.41.6612141269h—14•662•6•••80000O-0.4-0.200.20.40.960.4800.480.96合计50602.88"亠60=1.2样本平均产量”50(公斤)每平方米平均产量二样本产量/样本面积二1・2/2X1=0.6(公斤)每公亩平均产量-100平方米X每平方米产量二100X0.6二60公斤每市亩平均产量二每公亩平均产量F0・15\n=604-0.15=400(公斤)样木单位标准差i(公斤)工(兀-/弘n样本单位抽样平均误羌IS公斤)心=n每市亩抽样平均误羌二每市亩的样本单位数X儿100x0.034=11.330.15x2(公斤)五、整群抽样整群抽样也称集体抽样,它是将总体各单位划分若干群,然后从其中随机抽取部分群,对中选群的所有单位进行全面调查的抽样组织方式。在抽样调查中没有总体单位的原始记录可供利用时,常常采用整群抽样。例如要调查某市去年底育龄妇女的生育人数,但又没有去年的育龄妇女档案资料,无法对育龄妇女抽样,可以采用整群的抽样方式,将全市按户籍派出所的管辖范围分成许多区域,并对抽中的派出所在某管辖区内按户籍册全面调查育龄妇女的生育人数。整群抽样因为是对中选群的全面调查单位很集中,町大大简便抽样工作,节省经费开支。例如:要调查家庭副业发展情况,不是直接抽居民户,而是以村为单位,抽若干村,然后对屮选村的全体居民户进行调查,这样就方便多了。\n设总体的全部N单位划分为R群,每群包含M单位。则N二RM。现在从总体R群中随机抽取r群组成样本,并分别对中选r群的所有M单位进行调查。第,群的样本平均数M•jiM=厂)样本平均数rMr工Djx_&i・=i_rMr从上式可以看出,整群抽样实质上是以群代替总体单位,以群平均数代替总体单位标志值之后的简单随机抽样。因此样本平均数的抽样平均误差UX也可以按这一方法来求得。设R或厂整群抽样都采用不重置抽样的方法,所以抽样的平均误差为:【例】从某县的100个村庄中抽出10村,进行调查得平均每户饲养家禽35头,各村的平均数的方差为16头,根据整群抽样计算平均抽样误差为:16(100—10、ioLloo-i>1.2(头)从以上计算知道,整群抽样是对中选群进行全而调查,所以只存在\n群间抽样误差,不存在群内抽样误差。这一点和类型抽样只存在组内抽样误差,不存在组间抽样误差恰好相反。因此整群抽样和类型抽样虽然都要对总体各单位进行分组,但对分组所起的作用则是完全不同的,类型抽样分组的作用在于尽量缩小组内的差异程度,达到扩大组间方差提高效果的冃的。而整群抽样分组的作用则在于尽量扩大群内的差异程度,从而达到缩小群间方差提高效果的目的。整群抽样的好处是组织工组方便,确定一群便可以调查许多单位。但是正由于抽样单位比较集中,限制了样本单位在总体中分配的均匀性,所以有时代表性较低,抽样误差较大。在实际工作屮,采用整群抽样通常都要增加一些样本单位,以缩小抽样误差,提高估计准确性。六、抽样方案的检查准确性检查:以方案所要求的允许误差为标准,用已掌握的资料检查其在一定概率保证下,极限误差是否超过方案所允许的误差范围。一般要求根据资料得到的极限误差要小于或等于方案所允许的极限误差代表性检查:将方案中的样本指标与过去已掌握的总体在同一指标进行对比,看其比率是否超过所规定的要求。通常要求实际对比的结果不超过97%~103%或95%~105%\n本次课要占八、、总体总量的估计方法抽样组织形式课外课后习题:简答题5作计算题4业本课小结与改进措施本章共四节,前三节是以简单随机抽样为基础,讲述抽样推断的基本原理,包括抽样推断的概念,抽样推断的内容,抽样误差以及抽样估计的一般方法。最后一节是在掌握抽样推断基本原理上,研究其它样本的设计问题。重点内容在前三节,用绕进行参数区间估计这一基本题型,涉及到几大基本公式如“、△、F⑴等量以及区间表示等方面和一些相关概念如误差、概率度、置信区间等在学习本章知识时,希望各位学员认真掌握概念,多做题来巩固各类公式的运用任课教师:年月曰第课时\n课期授口班级出勤情况复习旧课要点抽样调查的概念,,抽样误差的概念、种类和计算抽样估计方法新课内容章、节标题课题名称第六章第一节第二节时间序列的一般问题时间序列水平分析授课目的了解什么是时间序列,能根据已知资料进行时间序列的编制掌握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的计算新课重点及措施时间序列的编制时间序列水平指标的计算新课难点及措施时间序列水平指标的计算:平均发展水平,平均增长水平备注教授内容与教法第一节时间序列的一般问题\n一、时间序列的意义1、概念:时间序列又称时间数列或动态数列。它把反映同一社会经济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指标数值,按一定的时间顺序排列而形成的统计数列。2、基本构成要素(从形式上看):一是时间顺序(现象所属的时间)。可以是年份、季度、月份或其他任何时间,称时间耍素(常用t表示);二是不同时间的统计数据(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观察值)。可以是绝对数、相对数、平均数,称数据要索(常用小写的英文字母a、b、c表示)。3、动态数列的作用:可以描述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状况和结果;可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速度、发展趋势,探索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并据以进行统计预测;可以利用不同的但有互相联系的数列进行对比分析或相关分析。二、动态数列的种类动态数列按统计指标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绝对数动态数列、相对数动态数列和平均数动态数列三种。(一)绝对数动态数列1、把一系列同类的总量指标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起来所形成的\n动态数列称为绝对数动态数列。它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各期达到的绝对水平及其变化发展的状况。2、按照指标所反映的社会经济现象所局的时间不同,绝对数动态数列可分为吋期数列和吋点数列两种。3、时期数列特点:数列中各个指标的数值是可以相加的,即相加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数列中每一个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所属的时期长短有直接的联系。数列中每个指标的数值,通常是通过连续不断的登记而取得的。4、吋点数列特点:数列中各个指标的数值是不能相加的,相加不具有实际经济意义;数列中每一个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时间间隔长短没有直接联系;数列中每个指标的数值,通常是通过一定时期登记一次而取得的。(J相对数动态数列把一系列同类的相对指标按吋间先后顺序排列起來而形成的动态数列称为相对数动态数列。它反映现象对比关系的发展变化情况,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比例关系、结构、速度的发展变化过程。(三)平均数动态数列把一系列同类的平均指标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起来而形成的动态数列称为平均数动态数列。它反映社会现象一般水平的发展趋势。三、动态数列的编制原则1、时期长短应统一2、总休范圉应该一致3、指标的经济内容应该相同\n4、计算口径应该统一第二节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一、发展水平和平均发展水平(一)发展水平1、在动态数列中,各项具体的指标数值叫做发展水平或动态数列水平。它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不同时期所达到的水平。2、发展水平一般是总量指标,如工农业总产值;也可用相对指标来表示,如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或用平均指标来表示,如全国职工年平均工资等。3、最初水平、最末水平、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4、数列中发展水平用°。、⑷、皎、……、。心、心表示。(二)平均发展水平1、将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加以平均而得的平均数叫平均发展水平,在统计上又称为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2、平均发展水平与一般平均数的异同:相同点:两者都是将现象的个别数量差异抽象化,概括地反映现象的一般水平。区别在于:(1)平均发展水平是同一现象在不同时期上发展水平的平均,从动态上说明其在某一段时间内发展的一般水平,它是根据动态数列计算的;而一般平均数是同质总体内各单位标志值的平均,从静态上说明其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一般水平,它是根据变量数列来计算的。(2)平均发展水平是对同一现象不同时间上的数值差异的抽象化,而\n一般平均数是对同一时间总体某一数量标志值差异的抽象化。3、由绝对数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1)由时期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勺+勺+…+色一工61Cl———nn例:季度(或年)平均业务量的计算。(2)由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①由连续时点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如旬职工人数)或忑工afa工/(如月职工人数可以根据职工人数变动情况计算)②由间断时点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第一种:由间隔相等的间断时点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第一步,用期初和期末时点值求其平均值作为该时期的代表值,即5+。2勺+色如+為%+5J……9~2-第二步:将这些代表值加以简单平均,即\n+鱼+…+虫一2222_2「2CI——n—1n—1这种方法叫首末折半法。例:如已知前三个月月末职T人数和去年年底职丁人数,或计算•孕度平均职工人数。第二种:由间隔不等的间隔时点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a=工/式中f代表时间间隔。例:某局某年10・12月份职T人数资料日期9月30口11月30日12月31口职工人数200205209200+205x2+205+209x1a=22=2042+1人4、由相对数或平均数动态数列计算序吋平均数。根据相对数时间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必须先计算出来组成这个相对数时间数列的两个绝对数时间序列的序时平均数,然后把两个序时平均数对比,就可以得到相对数时间数列的序时平均数。(1)根据两个时期数列组成的相对数时间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nn一月份二月份三月份实际业务收入(万元)a250360600\n计划业务收入(万元)b200300400业务收入计划完成(%)C125120150试计算第一季度平均计划完成程度。每月平均实际业务收入XI。。%_冲4%一季度平均计划完成程度二每月平均计划业务收入-工bec=计算中如果b、c项数据已知,而缺少数据a,则-DC=计算中如果a、c项数据已知,而缺少数据b,则—。(2)根据两个时点数列对比组成和对数(或平均数)时间数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①由两个连续时点数列对比而成的相对数时间数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a工ac===^—b工b②由两个间断时点数列对比组成的相对数时间数列,间隔相等时,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⑷an+Qq+ClA+2_2a\an—ci^++cia+•••+n-lC=^==2_342B号+E+“3+乞+•••+£写+筠+仇+乞+…+牛间隔不等时:\n6+aLf+ai+ClLf+...+勺曰+仇于22&2笃兮+笃聲+...+胡'警齐+警加…+呼人警£+警加…+岁③由一个时期数列和一个时点数列对比而成的相对数时间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的方法:分别计算分子与分母的序时平均数,然后对比可得。例:某厂某年上半年劳动生产率数据如表:月份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丿工业总产值(万元)a353738424554月初职工人数(人)b395405405415425440455劳动生产率(元/人)C875914927100010391205解:上半年平均产值为:41.83万元,上半年平均职工人数:419.17人,则平均劳动生产率为:998元/人。二、增长量和平均增长量(一)增长量1、增长量是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所增长的绝对数量,它是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差,反映报告期比基期增长的水平。其计算公式为: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2、由于采用的基期不同,增长量可分为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n3、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的关系如下:(1)逐期增减量之和等于相应时期的累计增减量。用符号表示为:(%-。0)+(。2-。])-an-\)=(an一。0)(2)每两个相邻的累计增减量之差等于相应时期的逐期增减量。(a”-a。)—(a”_|-a。)=(a”-«„_|)4、年距增长量:报告期某月(季)水平与上年同月(季)水平之差。(二)平均增长量1、平均增长量是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期增长的数量,从广义来说,它也是一种序时平均数,即是逐期增长量动态数列的序时平均数,反映现象平均增长水平。其计算公式为:平卜且逐期增长量之和累计增长量里—逐期增长量个数—动态数列项数・1例:某局连续7年的电报份数如下表,试计算增减量。年份1234567发展水平11.7612.6212.7513.5014.6615.9416.07逐期增减量0.860」30.751.161.280.13累计增减里0.860.991.742.904.184.31平均增减量=逐蠶需数書"7】8\n本次课要点时间序列的概念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增长量、平均增长量的含义和计算课外作业课后习题(1)练习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2)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的关系本课小结与改进措施年月口任课教师:\n第课时班级出勤情况复习旧课要点时间序列的含义以及俩个构成要素时间序列四个水平分析指标的计算新课内容章、节标题课题名称第三节时间序列的速度分析授课目的掌握时间序列速度分析指标的计算,对总体能进行速度分析新课重点及措施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新课难点及措施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备注\n教授内容与教法一、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一)发展速度1、发展速度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程度的和对指标。它根据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相对比而求得,一般用百分数或倍数表示。计算公式为: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2、由于采用的基期不同,发展速度可分为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1)定基发展速度:也叫“总速度”。计算公式为:定期发展速度=齡芈即ala2a3(2)环比发展速度计算公式如下:环比发展速度=弩告囂:丁比,空0刖一期水半即a\a2an(3)定期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的关系:①定期发展速度等于相应吋期的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即:d]a.a.—x—x—xxnan-\aQ②每两个相邻的定期发展速度之商等于相应时期的环比发展速度。即:\n5•二Ja0a0an-l(二)增长速度1、增长速度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增长程度的相对指标。它可以根据增长量与基期水平对比求得。通常用百分比或倍数表示。其计算公式为:增长速度=增长量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1二发展速度-1用符号表示为:增长速度二乞二五=厶-1兔)0()2、由于采用的基期不同,增长速度也有定基增长速度和环比增长速度之分。定基增长速度是累计增长量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之比的相对数,它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总的增长速度。环比增长速度是逐期增长量与前一期水平之比的相对数,它是表示社会经济现象逐期的增长程度。定期增长速度二累计增长量.二定期发展速度1—①一他一①1最初水平环比增长速度二逐期增长量二环比发展速度1-鑫一%-色1前一期水平%例:根据下述数据计算增长速度。年份198519861987198819891990发展水平5058657478803、年距增长速度,用于说明年距增长量与上年同期发展水平对比达\n到的相对增长程度。用公式表示为:年距增长速度二豐〒二年距发展速度・1(或100%)上年同期发展水平二、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一)平均发展速度1、平均发展速度是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序时平均数。2、几何平均法求平均发展速度:(长期计划为水平法)耳i卜宀宀...©=打=你⑴计算公式:\a0a\a2an-\\a0例1:根据下表数据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年份198919901991199219931994产值530540832125014802127环比发展速度101.9154.1150.211&4143.7xG=V1O1.9%X154.1%X15O.2%X118.4%X143.7%=V4.0129=132.04%(2)利用平均发展速度可以预测某种现象在若干年后将要达到的水平.例2:某地1980年粮食产量为1000万吨,若保持年增长速度10%,试求1985年该地粮食总产量.解.如=°o元"=1000x(1.1)5=1610.51(3)利用水平法所计算的平均发展速度可以预测某种现象达到一定水平所需要的时间。n=-^ClQ)/\gX=lg/?/lgX例3:1991年全国邮电业务收入为196.7亿元如果今后以年均21%\n的增长速度增长,需要多少年将要达到1000亿元?八.、八_ID八一lgl000-lgl96.7QC斤=(lg-lg«0)/lgx=lg/?/lgx=——=8.5解:lgl・21年(4)应用水平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可以根据以下四项资料来计算:a、环比发展速度;b、总速度;C、发展水平;d、各时期平均发展速度。壬=工彳口(忑')/(5)根据水平法公式求平均发展速度的方法:第一种:应用公式直接求;第二种:应用对数变换来求;笫三种:查平均增长速度对照表來求。3、代数平均法(方程式法)(长期计划为累计计划)(1)这种方法是求各年发展水平总和与基期水平之比的平均每年递增丘+元2+丘3+….+丘"-工a或递减的速度。BP:°。(2)应用代数平均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时直接计算发展速度较难,应根据《平均增长速度查对表》查对计算。4、几何平均法与代数平均法的区别:(1)数理论据不同;(2)考察重点不同;(3)影响因素不同;\n(4)适用场合不同。几何平均法适用于水平计划的编制与检查;代数平均法适用于总额计划的编制与检查。(二)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增长速度是各期环比增长速度的序时平均数,它表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逐期平均增长变化的速度O它与平均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为: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三)计算和运用平均发展速度时应注意的问题1、根据统计研究目的选择计算方法;2、要注意社会经济现象的特点:(1)当现象随着时间的发展比较稳定地逐年上升或逐年下降时,一般采用水平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特例:最初水平和最末水平出现异常值时)(2)当现象的发展不是有规律地逐年上升或下降,而是经常表现为升降交替,一般采用累计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特例:出现显著的和不同的发展方向)3、应采取分段平均速度来补充说明总平均速度。4、平均速度指标要与其他指标结合应用。(1)要与发展水平、增长量、环比速度、定基速度等各项基本指标结合应用,起到分析研究和补充说明的作用,以便对现象有比较确切和完整的认识。(2)在经济分析中,要与其他有关经济现象的平均速度指标结合应用。\n\n本次课要点发展速度、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环比发展速度和环比增长速度的关系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课外作业课后习题:1、2本课小结与改进措施年HH任课教师:\n第课时授课H期班级出勤情况复习旧课要点复习时间序列水平分析时间序列速度分析新课内容章、节标题课题名称第四节长期趋势和季节变动的测定授课目的能够根据经济资料对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发展变化和趋势进行简单的描述和分析新课重点及措施长期趋势的测定和季节变动的测定新课难点及措施长期趋势的测定备注\n教授内容与教法1、动态数列往往受多个因素影响,这些影响因素按其性质和作用大致可以归纳为4种:⑴长期趋势(T);(2)季节变动(S);(3)循环变动(C);(4)不规则变动⑴。2、当4种变动因素呈现出相互独立的关系时,动态数列总变动(Y)体现为各种因素的总和,即Y二T+S+C+I。3、当4种变动因素呈现出相互影响的关系时,动态数列总变动(Y)体现为各种因素的乘积,即Y=T•S•C•L这种方法屮,S,C,I均为比率,用百分数表示。一、长期趋势测定与预测的意义1、长期趋势就是研究某种现彖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向上或向下发展变动的趋势。2、测定长期趋势的主要目的是:首先,在于把握现象的趋势变化;其次,从数量方面来研究现象的的规律性,探求合适趋势线,为进行统计预测提供必耍条件;最后,测定长期趋势,可以消除原有动态数列中长期趋势的影响,以便更好地显示和测定季节变动。3、反映现象发展的长期趋势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直线趋势,另一种是非直线趋势即趋势曲线。4、测定长期趋势的主要方法有:间隔扩大法、移动平均法、最小平方法。二、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1)时距扩大法1、如杲用扩大后的总量指标表示,适用于时期数列;如果用扩大后的相对数或平均数表示,适用于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月份月月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月总产值(千元)10898114121111122116130121140129各季总产值资料季度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总产值(千元)3203543674142、应用间隔扩大法应注意:(1)同一数列丽后时间间隔应当一致,以便于比较;(2)时间间隔的长短,应根据具体现彖的性质和特点而定,以能显示现象变化趋势为宜。\n3、间隔扩大法的的优点是简便,缺点是新数列的项数太少,不能据以进行深入的趋势分析和预测。(2)移动平均法1、移动平均法是采用逐项移动边移动边平均的方式计算一系列移动的序吋平均数,形成一个新的序时平均数的时间数列,在这新的时间数列中,原数列中受偶然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波动被消除,从而反映现象的总趋势。年份产量三年移动五年移动七年移动19811019821212.0019831412.6712.0019841212.6713.0013.1419851213.0014.0014.4319861514.6715.0015.1419871717.0016.0015.5719881917.6717.0016.7119891717.6718.0018.1419901718.0019.0019.4319912019.6720.0020.1419922222.0021.0020.5719932422.6722.0019942222.6719952200221i12、应用移动平均法分析长期趋势时,应注意卜•列四点:(1)用移动平均法对原动态数列修匀,修匀程度的大小,与原数列移动平均的项数多少有关;(2)移动平均法所取项数的多少,应视资料的特点而定;(3)移动平均法,采用奇数项移动比较简单,一次即得趋势值;而采取偶数项移动时,往往要经过二次平均。(4)移动平均后的数列,比原数列的项数减少(三)数学模型法[小平方法1、最小平方法的基木原理:=min\n2、最小平方法既町用于配合直线,也口J用于配合曲线。\n3、选择数学模型大多数用表示法(计算一次增量、二次增量或环比发展速度),也可用图示法。(一)直线方程其趋势方程为:儿加用最小平方法求解a、b两个参数的标准方程组由两个组成。即a=y-bt工U=+b工八na+b^t刃2-00解:工〜丄(》)2n14642-1x55x2567二10385-丄(55)210=6.345yc=221.8+6.345t年份tyt2ty儿tt2(y儿198112301230228.15-981■2070228.143198222364472234.49-749-1652234.489198332419723240.84-525■1205240.8351984424616984247.18-39-738247.18119855252251260253.53-11・252253.52719866257361542259.8711257259.87319877262491834266.2239786266.21919888276642208272.565251380272.56519899281812529278.917491967278.9111990102861002860285.259812574285.257552567385146422566.9803301047228.143«=256.7-6.345x5.5=221.8a=256.71047~330=3.173儿=256.7+3.173/(二)抛物线方程当时间数列各期水平的二次増量大致相同时,趋势线近似一条抛物线,可配合抛物线方程:儿二d+bf+cT。\n用最小平方法求解参数a、b、c时,使用下面三个方程:可得简化方程为:y=na+11/Jc/t2ty=a^t+b^r当令工/=0时,宀=吃八+返尸+送严ty=b^t2r2y=a》2+c»410622=6a+70c<8488二70/7125550=70a+1414c解得:Fa=1738.5652丿=121.2571c=2.7232年份tytyt2t2yt4儿y-yc(y-儿尸1986・51200-600025300006251200.36・0.360.10001987■31400-4200912600811399.300.100.19001988・11620■16201162011620.030030.000919891186218621186211862.540540.09161990321276381919143812126.840.160.02561991524131206525603256252412.930.070.0049合计010622848870125550141410622.000.9426将上表数据代入公式得:Yc儿)‘一儿(y-儿尸1986・585.501987-386.481.931971.93692259-9.65985-5.810761.9320585.52・0.021.9369386.480.00040得趋势线方程为:儿=1738.5652+121.2571/+2.7232?(三)指数曲线方程指数曲线方程为:ye=ab‘指数曲线方程的求解方法是先化为直线方程:即logy=logtz+rlog/?从而Y=A+Bt例:某市丿力年人口发展趋势计算表年份I(I_yYO~tY\n1988・187.461.941811-1.941811.9418187.46001989188.471.9468011.946801.9466988.450.020.00041990389.461.9516395.854891.9515789.450.010.00011991590.441.95636259.781801.9564590.46・0.020.0004合计0527.8111.66549700.1710711.6655527.82■0.010.0013根据题屮数据计算得:4工丫11.66549„工〃0.17107八心…A=△—==1.94425B===0.00244n6£270指数曲线方程为:儿=87.953x(1.005634/三、季节变动的测定(一)季节变动的概念1、季节变动是指社会经济现彖随着自然界季节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性的变动。2、测定季节变动的主要工具是季节比率。季节比率又叫季节指数,用来反映现彖受季节变动影响的规律。(二)测定季节变动的方法测定季节变动的方法按其是否考虑长期趋势的影响来看,有两种方法:一是不考虑长期趋势的影响,直接根据原始的动态数列来计算,常用的方法是按月平均法;另一种是根据剔除长期趋势影响后的数列资料来计算,常用的方法是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三)、按月平均法按月平均法又称按季平均法或称同期平均法。其计算步骤如下:(1)将各年同季(月)的数据排成一列对齐,列成数据表,并计算各年的同年z=lXj1~NMNM季平均:]MXi=\,2,…,NMy=i(2)求各季平均数兀(./二1,2,…,M)和总平均数〒\n⑶求各季平均数对总平均数的比率,称Z为季节比率,记为人』2,…,5,根据下列数据预测用同月平均法1993年各季的指标值。1234同年季平均1990374935474219913848364441.519924349304842.5合计118146101139同季平均39.3348.6733.6746.3342季节比率(%)93.64115.8880.17110.31同期平均法的优点是计算简便,缺点是没有考虑数列中长期趋势的影响。(四)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应用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有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长期趋势与季节变动之间为乘积关系,另种是长期趋势与季节变动为和的形式。(一)乘积形式采取求季节比率的形式,计算步骤如下:(1)根据各年的按月资料(乙)进行I•二个月移动平均求长期趋势乙;(2)将实际数值除以趋势值即得令;(3)把夕按月排列,再按月求其季节比率厶;⑷加总平均季节比率,其总和应为1200%,如果不等于此数,则作相应调整。长期趋势计算表1季度销售量(万条)y四项移动平均二次移正平均儿%X100%y-yc第1年IIIIIIIV2166318255141.625146.7512.71173.76-123.625108.25第2年In24575148.75164.625164.7145.6696.25-89.625\nIIIIV22378185.375193.7511.87195.197-163.375184.25第3年I288197.25146.0190.75II99200.37549.41-101.375III26—IV399除法剔除长期趋势后季节比率计算表第…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合计第1年—12.71173.76第2年164.7145.5611.87195.097第3年146.0149.41—合计310.7294.9724.58368.857平均155.3647.48512.29184.429399.564校正系数1.001091.001091.001091.00109季节比率(%)155.5347.5412.30184.63400(二)减法剔除趋势值求季节变羌。(1)用移动平均法求岀长期趋势;(2湯9除长期趋势;(3)计算同期平均数;(4)分推余数得季节变差S.V.o把同期平均数合计数分摊到各时期的同期平均数中去。即:s.v.=同期平均数-工豐U数吋期数季节变差的意义是以移动平均的长期趋势为基础,各季度上下波动的标准幅度。其计量单位与原始资料相同。减剔除长期趋势后季节比率计算表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合计第1年——・123.625108.25第2年96.25-89.625・163.375184.25第3年90.75・101.375合计187・191■287292.5平均93.5-95.5-143.5146.25+0.75校正系数-0.1875-0.1875-0.1875-0.1875季节比率(%)93.3125・95.6875-143.6875146.06250\n本次课要点长期趋势测定的方法季节变动的测定方法,季节比率的计算课外作业课后习题本课小结与改进措施本章共有四节,主要介绍了时间序列的概念、分类以及编制时间序列的方法,以及时间序列的分析:本章极少了动态发展水平指标包括发展水平、增长量、平均发展水平、平均增长量;动态速度指标包括: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还介绍了影响时间序列的四大因索: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变动和不规则变动年月口任课教师:\n第课时授课H期班级出勤情况复习旧课要点回顾时间序列的概念回顾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的四个指标、速度分析的冋顾趋势变动和季节变动的测定方法四个指标课容新内章、节标题课题名称第七章第一节第二节统计指数概述综合指数授课目的了解什么事统计指数指数的类型以及综合指数的编制新课重点及措施个体指数的编制和综合指数的编制新课难点及措施数量指标综合指数和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备注\n教授内容与教法第一节统计指数概述新课引入:指标用来反映经济现彖的数量特征,是统计工作的一个必然冃标,是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那么:在第四章,我们学习了根据总体资料,编制总量指标,平均指标及变异指标,相对指标等。在第五章,我们掌握了根据样本资料,在允许误差的概率保证程度下,对总体指标进行估计分析。在第六章,我们学习了対同一个总体下,单位不同标志之间的相关,因果关系,运用相关,回归分析两变量之间的密切程度。相同的是这三章内容中反映的指标都是特定时间的指标值,但是我们知道,作为反映经济活动的各项指标随着各方而的约束,在吋间推移条件下,是回发牛:变化的。例如,密云县1998年GDP为2.8亿元,1999年为2.9亿元,2.8亿元,2.9亿元均是指标值,但是吋间不同,指标值发生了变化:1、99年比98年增加了0.1亿元(2.9-2.8)2、99年比98年增加了(2.9/2.8)-1=3.57%本讲中,我们主要讲的就是关于指标在两个时间上的变化。——指数一、指数的概念1、统计学屮的指数产生于18世纪后半期,最早应用是在欧洲对物价指数的研究。2、指数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指数是指一切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变动和差异程度的相对数。狭义的指数是一种特殊的相对数,也即专指不能直接相加和对比的复朵社会经济现象综合变动程度的相对数。二、指数的作用1、综合反映事物变动方向和程度;2、分析多因素彩响现彖的总变动屮,各个因素的彩响大小和彩响程度;3、研究事物在氏时间内的变动趋势。三、指数的种类1、按照说明现象的范围不同,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说明单项事物动态的比较指标称为个体指数,也叫单项指数。说明多种事物综合动态的比较指标称为总指数。组(类)指数反映某一组(类)指标变动情况的动态相对数。2、按照统计指标的内容不同,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数量指标指数是说明总体规模变动情况的指数;质量指标指数是说明总体内涵数量变动情况的指数。3、按照指数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综合指数、平均指标指数和平均指标对\n比指数;综合指数是通过两个有联系的综合总量指标的对比计算的总平均数;平均指标指数是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出来的指数,分算术平均数指数和调和平均数指数;平均指标对比指数是通过两个有联系的加权算术平均指标对比来计算的总指数。4、按照指数所说明的因素多少,可分为两因素指数和多因素指数;5、按照在一个指数数列中所采用的基期不同,指数可分为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第二节综合指数1、总指数的计算形式有两种,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2、计算综合指数的关键是同度量因素的选择。同度量I大I素是把不能直接相加的指标过渡为可以相加的因素。3、综合指数有两种,数量指标综合指数(外延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内涵指标指数)。一、综合指数的概念和特点1、综合指数概念:一个总量指标可以分解成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指标时,将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因素指标固定卜•來,仅观察其中一个因素指标的变动程度,这样的总指数叫综合指数1综合指数的特点(1)从现象联系分析屮,来确定与我们所要研究的现象相联系的因素,即同度量因素。(2)对复杂现象总体包扌舌的两个因素,把其中一个因素,即同度量因素或权数加以固定,以便消除其变化,来测定我们所耍研究的哪个凶素即指标的变动。2同度量因素(1)涵义使得不同度量单位的现象总体转化为可以加总并客观上体现它在实际经济现象或过程中的份额和比重。(2)作用同度量作用,权数作用。二、综合指数的编制(1)数量指标综合指数\n(一)数量指标综合指数公式的建立商让销售量价格CLD.Cham\n品名称■-'11单位基期%报告期$基期Po报告期Pi甲乙丙件千克米4805002006006001802540502536701200020000100001500021600126015000240009000120001800014000合计42000492004800044000各种商品销售量的个体指数分别为:f4600—sf600—X斜丽十%“汁丽=120%(二)用基期价格作为同度量因索的综合指数工P()_Z%从)二48000_42000=6000(元)此公式的三种含义:销售量的变化方向与程度、绝对额、销售额变化受销售量影响的程度。(三)用报告期价格作为同度量因素的综合指数K=孕旧=空22=|1&81%q44000工92一工=49200—44000=5200(元)(四)用不变价格作为同度量因索的综合指数疋_工q、PnKq—(五)几种不同计算公式的比较畧色是1864年由德国经济学家埃蒂恩•拉斯贝尔提出的,故称为拉斯贝尔数量指标指数。其优点在丁数量指数中不含价格影响。缺点是容易脱离实际(新产品计量问题)O2、&,=曇也是1874年市德国经济学家哈曼•派许提出的,故称派许数工q°Pi\n量指标指数。但这种指数在计算数量指数时把价格的变化也计算在内。(2)质量指标综合指数(一)质量指标综合指数公式的建立依据上例数据可以计算各种商品价格变化的个体指数为:R甲==—=100%从)25鲁90%〃()7050(二)以基期销售量为同度量因素的综合指数工P4o二44000工阳。42000=104.76%工门务一2P()q()=44000-42000=2000(元)这个公式是由拉斯贝尔提岀的,故称为拉斯贝尔质量指标指数。(三)以报告期销售量为同度量因素的综合指数工门如—》几g=49200-48000=1200(元)此公式是由派许提岀的,故称派许质量指标指数。(四)用固定时期的销售量作为同度量因素的综合指数PLP^n三、综合指数的应用结合统计报表屮所要求计算的几种指数,说明综合指数的应用(1)工业产量指数是两个吋期工业总产值(按统一吋期的不变价格计算)的对比。它表明工业产品数量的发展趋势和程度,用于检查工业产量计划执行情况,它采用综合指数公式计算:工业产量指数煜;权数化不是基期价格,而是不变价格5表示不变价格所屈的年份)\n教授内容与教法(2)可比产品成本指数表明企业所生产的各种可比产品成木水平总的变动趋势和程度。可比产品:指基期生产过,报告期继续生产的产品按照质量指标指数的计算原则,成本指数应以报告期产量作通度量因素。可比产品成本指数二举包工gZo代表各种产品基期单位成木石代表各种产品报告期单位成本Q代表各种产品报告期产量\n本次课要占八、、统计指数的含义:广义的统计指数和狭义的统计指数指数的分类综合指数的编制课外作业(1)什么事统计指数?在经济统计中,它有那些作用?(2)什么事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本课小结与改进措施综合指数的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把质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索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把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任课教师:年月曰第页第课时\n课期授口班级出勤情况复习旧课要点复习统计指数的含义以及分类综合指数的编制新课内容章、节标题课题名称第三节平均数指数和平均指标指数授课目的掌握平均数指数和平均指标指数的区别以及编制方法新课重点及措施平均数指数和平均指标指数的编制平均数指数和平均指标指数的区别新课难点及措施平均数指数和平均指标指数的编制备注\n教授内容与教法1、以个体指数为基础采取平均指标形式编制的总指数,叫做平均指标指数(也称为平均数指数)。2、从综合指数公式推导出平均数指数公式形式有两种: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和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一、平均数指数的基本形式(一)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1、数量指标指数。其计算公式为:匸从np_工切Wo_乙o7°_E卩血工p()q()工”()q()工0()q()2、质量指标指数。其计算公式为:p_工kp°q、_工po_工p皿"工M工M工几4商品名称销售量个体指数kq=qJqQ基期销售额甲乙丙1.251.200.90120002000010000合计42000据此可计算业务量个体指数为:F__1.25x12000+1.2x20000+0.9xl0000^100%_1H4工弘心42000工匕卩凶。-Z")%=48000-42000=6000(元)(二)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1、数量指标指数。其公式为:戸_工几如_工几①_工几如kq、2、质量指标指数。其公式为:\np_工p皿_工P4_工/皿1工尹4工叫M工"()如KP\例:仍如前面的数据,若给出的下述情况资料,贝山商品名称商品价格个体指数kp=Pi/Po报告期商品销售额如戸甲乙丙1.000.901.40150002160012600合计—49200斤厂工皿49200/ZOO"。/%yx15000+X21600+x1260048000厶k''10.91.4V-V—=49200-48000=1200(元)二、平均数指数的应用1、综合指数主要适用于全而资料的编制,而平均数指数除了可以适用全而资料编制外,对于非全面资料的编制,更有其现实应用意义2、综合指数一般采用实际资料作为同度量因素来编制例1:我国居民消费品指数编制公式:商品类别及名称计量单位平均牌价(元)以上年㊁上年Pq本年P]权数个体指数(%)kp=1Po个总指数100(一)食品类1、粮食中类(1)细粮小类大米千克1.21.4346189995117.373411&13118.21119.17\n面粉(2)粗粮小类2、副食品中类3、烟酒茶屮类4、其他食品中类(二)衣着类(三)家庭设备及用品类(四)医疗保健类(五)交通及通讯工具类(六)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七)居住类(八)服务项目类「克1.701.7030076°°忘30殆宗15100.00110.38110.00125.00128.00108.34112.0010&42124.28108.54110.84106.87例厶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教材第205页)17_工皿Kp-1Kp商品类别和名称计量单位平均价格指数(%)占Po收购金额(力:元PoPiP41kP总指数114.623253902838:一、粮食类二、经济作物类1•棉花2.麻3.烤烟4芝麻三、木材类四、工业用油漆类五、禽畜产品类六、蚕丝类七、干鲜果类八、干鲜茶及调味品类千克千克千克千克6.55.95.52.27.98.56.32.8115.34123.41121.54144.07114.55127.27128.41118.34118.00135.68112.00110.00917305426016360540014000185006000120032000720020000490007953439(134(374:1222145346710L2711530178f44545.001.1050.0623.8521.7610.8313.448.677.497.608.873.21\n九、土特产品类十、药材类十一、水产品类106.00105.50112.00300002200012000283(1.89208510713.084.293、工业生产指数:(略)不做耍求。三、平均指标指数的概念1、平均指标指数是反映总平均数变动及其原因的相对数,平均指标指数是用两个不同吋期的同一经济内容的平均指标对比,反映某种经济量的变动程度。它的一般计算公式为:兀()式中,石表示报告期某一社会经济现彖数量的平均数;〒。表示基期某一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的平均数。2、总平均数的计算,是以变量数列为基础,因此,应采用加权算术平均的办法,即:元=百。或X=总平均数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受各组变量值(X)大小的影响,二是受各组次数(f)多少或频率右大小的影响。(一)可变构成指数1、可变构成指数是同一现象报告期总平均数与基期总平均数的对比值,也是报告期加权算术平均数与基期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对比值。计算公式为:可变构成指数=3二富」兀02jX()/oS/o工人级别月平均工资(元)工人平均人数(人)工资总额(元)基期报告期基期报告期基期报告期假定的兀0九了\xifi老工人350359280180980006462063000\n新工人205216120420246009072086100合计306.5258.9400600122600155340149100可变构成指数=^=鸟丄=缈=84.47%呂)Zxo/o306.5Z/o总平均工资变动额=耳-心工X]/]工X()/oSzE-A)=258.9-306.5=-47.6(元)(二)固定构成指数1、固定构成指数是假定结构不变,纯粹反映组平均数总变动的相对数。固定构成指数是以报告期结构相对数为权数编制的总平均数指数,计算公式为:固雄构成指数=需人:Lxo/i»f\X,报告期平均工资■j,_假定平均工资人0根据上表数据计算可得:758Q固定构成指数=xl00%=104」9%248.5按报告期的新、老工人结构计算,新、老工人的平均工资每人增加:石一元()=258.9-248.5=10.4(元)另一种固定构成指数:固定构成指数二工兀()/()E/o(三)结构影响指数1、结构影响指数是在总平均数的动态分析屮,把各组水平(X)固定在基期,只反映总体中各组结构变动的总平均指数。计算公式如下:工X()/1,处孙或计如林Z-A护假定平均工资給构影响扎妇药T石程期平均工资\n根据上表数据计算可得:结构影响指妇誥fxlOO%詡磁由于工人人数结构变动使总平均工资变化为:E/o=248.5-306.5=-58(元)另一种结构影响指数形式:结构影响指数=工M。()久E/i\n本次课要点平均数指数的编制平均指标指数的编制课外作业(1)综合指数与平均数指数Z间的关系(2)什么事平均指标指数?它有哪几种形式?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本课小结与改进措施加权算数平均数指数和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的计算公式是可以通过综合指标的计算公式推导得到的。年月口任课教师:\n第课时授课H期班级出勤情况复习旧课要点平均数指数和平均指标指数的编制新课内容章、节标题课题名称第四节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授课目的了解指数体系的概念掌握因素分析法以及应用新课重点及措施总量指标的两因素分析法和三因素分析法平均指标的两因素分析法新课难点及措施因素分析法的原理以及两因素分析法备注\n教授内容与教法\n一、指数体系的概念和作用(-)概念1、指数体系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有联系的指数所组成的数学关系式。2、指数体系的作用:(1)可以用來推算体系中某一个未知的指数。(2)可以作为因素分解方法之一。(-)指数体系的编制和使用(一)两因素综合指数的指数体系1、综合指数指数休系的一般形式:工qm=工qwoQqm工9oPo工QoPo工9iPo绝对数:-工弘几=(工如几-工気几)+(工92-工如几)另一套指数体系:工q、P\二工也戸只工弘戸工%〃()工%"工q°p°绝对数:Zci\P\-E^oPo-E^oPi)+(E^)Pi-E^oPo)2、平均指标对比指数的指数休系可变构成指数=固定构成指数X结构影响指数Z/.*E/.工f\*Z/o工兀1・齐.工Xo./o二为“•齐.工兀0齐工兀()/1.工兀0办Z/i'Z/oZ/.*Z/.Z/.*Z/o绝对值之间的关系是:工工X()/oE/.X办工X()/]+工X()/]工兀()九工.齐£f\E/o另-•套指数体系:Z/o■Z/oE/i*Z/o工.工"o/o_为兀l/o.工兀0九v工兀l/oE/i绝对值z间的关系是:Zxo/o亠2X/oZ/o1Z/i工X|.f|工X()./oZ/i"Z/o\n二工皿/工以。或工几如/工几%)1(二)指数体系小的同度量因素的选择和共变影响指数假定共变影响指数为X,则工皿)_E叭_2>皿)、‘工如几、锐工Do%yqoPoX=用共变指数表示指数体系则:工皿=工PMoQsPoX工皿/工阳。工p°q°工p°q°E^oPo工几如/工p°q°工皿一工阳()=(工阳°一工阳())+(工側()一工弘几)+工(凸一几)(4—q其中:工(戸一心)(如一%)=(工〃何一工心%)-乞阳()一工內%)(三)多因素指数体系例如:原材料费用总额=产品生产量X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X单位产品原材料价格qmp—qXm指数体系如下:工=工q“oPo%工qgp。x工qgp\工弘加0卩0工%加0卩0工4加0〃0工q\®Po原材料费用总额指数二产品生产量指数x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指数X单位产品原材料价格指数四个差额之间具有如下的数量关系:工一工%®几=(工如叫几一工%叫Do)+(工如"Do一工4加0卩0)+(》如"勺一工⑷“几)\n产品名称(台〕二M-)单耗(公斤)材料价格(元)原材料费用(万元)%加0mxPoPibowoPo]"iPiq^Po甲200210505180908000963984008568000030352400279325202394\n400380乙100011008006008405808030903564001800831622337040198073921914合计18600229811994020268原材料费用指数=2298£x10()%=12355%18600原材料费用增加额-S^oPo=22981-18600=4381万元产品生产量指数二孕皿几=岁些x100%=107.2%Lq“noPo18600由于产詁生产量增加而增加的原材料费用=19940-18600=1340万元单耗指数=屮的心=20268xW0%=[0]64%工如叫几19940由于单耗提高而增加的原材料费用=20268-19940=328h元单位产品原材料价格指数二扫如也=丝空X1OO%=113.39%工qgPo20268出于单位产品原材料价格提高而增加的原材料费用=22981-20268=2713万元另一套指数体系为:工如加山=工qgP\%工弘"门%工务)"旳工%加()/A)Eqzn\P\E%)")“IZq。叫几工一工%)叫卩0=(工伸®P\-工q()®pj+(工qwm-工q()叫pj+(工90加0〃1一工%加0几)(三)指数体系中的因素推算例:已知某地商詁销售额指数为111%,销售价格指数为101%,则销售量指数为110%0若职工生活费用指数为102%,则货币购买力指数为1/1.02=98%。\n二、因素分析——借助于指数体系来分析社会经济现彖变动屮各种因素变动发生作用的影响程度,如:销售额M,销售量Q,销售价格P这三个指标可以表达:M=PQ形成一个指标体系,那么反映经济现象指标变动的指数也可以据以形成一个指数体系:Kh二Kp*Kq(一)因素分析的内容(1)分析社会经济现彖总体总量指标,平均指标的变动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2)包括相对数和绝对数的分析(详细解释)(二)总量指数变动的因索分析:以緜屆为例Km=PiQi为PoQoKp—SpiQi"J-P0Q1Kq—2P0Qi-rSPoQoKm=KpKq,绝对分析:销售额变动数=sP1q-sP0Q0(1)价格变动引起销售额变动数为艺Piq,-SPoQ.(2)销售数量变动引起销售额变动数为Sp^SPoQ.(3)可以得到:(1)=(2)+(3)通过以上分析:表明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的变化是因其影响因素变化而产生的,英变化指数等于因素变化的指数乘积,其变化产生的绝对数是因素变化的变动数的和。例题:某厂生产的有关资料产品名称产量(万元)单位成本(元)CiQoCoQiCoQoQoQiCoG甲1000120010896001200010000乙5000500044.5225002000020000丙1500200087140001600012000461004800042000要求:1计算三种产品的成本总指数以及由于单位成本变动使得总成本变动的绝对额。2计算三种产品产量总指数以及由于产量变动而使总成木变动的绝对额。3利用指数体系分析说明总成本的变动情况。解:Kc=SCiqi~SCoQi二46100/48000二96.04%由于单位产品成本变动使总成本变动的绝对额为:》Gq卜:SCoQi二46100-48000二-1900(万元)Kq—SCoQi—ECoQo=48000/42000=114.29%由于产量变动而使总成本变动的绝对额为:SC0Q-SCoQo二48000-42000二6000(万元)\n总指数Ky=SCiqi4-SCoQo\n二46100/42000二109。76%总成本变动的绝对额为:2C1Q1-SCoQo二46100-42000二4100(力"元)根据以上计算结果,表明:总成本指数109.76%二96.04%*114.29%总成本变动数4100二-1900+6000说明:报告期总成本比基期增加了9.76%,,增加的绝对额为4100万元。其中:由于各种产品的单位成本平均下降了3.96%,使得总成本节约了1900万元;由于各种产品的产量增加了14.29%,使得报告期的总成木比基期增加了6000万元。(三)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反映某一经济现象平均水平的变动状况,及变动的因索。毛#影响因素为X,1平均指标指数与平均指数平均指标指数是反映总体平均水平的变化,平均指数是综合指数的一种,是综合反映总量指标变化的。2平均指标指示体系(1)影响因素的分析(2)体系可变指数二固定指数*结构指数本章总结:\n第页本次课要点指数体系的概念总量指标的两因素分析法和按因素分析法平均指标的两因素分析法课外作业(1)什么是指数体系?如何利用指数体系进行两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2)课后习题1、2、3、4、5、6、7、8本重点:综合指数的编制;KP=Spiqi4-SpoqiKq二SP0Qi4-SPoQo课平均指数的编制:Kq=工P0Qi4-XPoQo二艺kp()qo一艺P0Q0小Kp二Apiqd:(piqi-K)结难点:因素分析:K尸艺pg*》PoQoKp二ApiqSApoqiKo二与2PoQi4-SPoQoKm二KpKq,(相对分析)改绝对分析:销售额变动数二2P1q-SPoQo(1)进价格变动引起销售额变动数为艺Piqi-工PoQi(2)措销售数量变动引起销售额变动数为2piqi_SPoQi(3)施可以得到:(1)二(2)+(3)任课教师:\n年月口\n第课时授课H期班级出勤情况复习旧课要点回顾第七章知识点:指数、综合指数、指数体系、因素分析法新课内容章、节标题课题名称第八章第一节第二节相关分析的一般问题直线相关的测定授课目的掌握相关关系和函数关系的区别能利用和关系数对和关关系进行测定新课重点及措施相关关系,函数关系相关系数以及计算新课难点及措施直线相关的测定备注\n教授内容与教法新课导入:在前面章节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析总体特征的一些方法,通过指标可以说明总体的具体数量特征,用抽样佔计解决了无法进行全面调杳统计的难题。但是在一项统计活动中,我们不但要了解某个总体或某些总体的特征,还要了解一些总体Z间的联系以及互相影响的程度。笫一节相关分析的一般问题一、相关的概念和种类(-)相关分析的含义:对总体中确实具有联系的标志进行分析,其主体是对总体中具有因果关系标志的分析。有两种类型的分析:1•函数关系:这是一个典型的数学概念,反映的是一个变量数值随着另一个变量的给定也确定下來(完全依存关系)。如:C=171R只要知道圆的半径R的值(R二3),则马上可知道该圆周长(06兀)oM"xQ设一条毛巾价格为5元/条,则销售5条的销售额为25元。2.相关关系:是一种不完全确定的随机关系。女口:设一块皿的面积,长度是固定的匚如果每株的间隔是变量x,则一列栽苗的株数则是间隔变量的函数:n二1/x但是一株苗的粮食产量则不是间隔变量的一个函数,不能随机被确定,但是又受它的影响,这种变量Z间的关系则称相关关系。3•函数关系与相关关系的关系区别:定义上的区别。一个是完全的依存关系,一个则是不完全依存关系联系:相关关系是相关分析的研究对象,函数关系是相关分析的工具(二)相关的种类1•按相关的程度分为完全相关和不完全相关,不相关2.按相关的方向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3.按相关的形式分为线性相关和非线性相关。对应数值的图形近似-条直线4.按影响因索的多少可分为单相关和复相关。特别强调:关于相关的种类,在考试中出题经常出现,大家一方面耍掌握不同种类的名称,另外,述要判断相关的类型。二、相关分析的内容(1)确定变量之间有无相关关系,以及相关关系的表现形式(2)确定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3)选择合适的数学方程式(4)测定变量估计值的准确程度\n(5)对冋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第二节直线相关的测定一、定性分析1、相关表编制相关表不仅可以直观地显示现象Z间的数量相关关系,而R它也是计算相关指标的基础。相关表冇简单相关表和分组相关表,分组相关表乂有单变量分组相关表和双变量分组相关表。2、相关图相关图有相关散点图和相关曲线图。借助相关图可以直观而形象地显示现象之间相关的性质和密程度。二、定量分析1・相关系数的基本公式厂_82xySx^表明度量x、y关系主要是通过两个变量的变异程度来说明的。此公式中包括这几个方面:结合P271讲。⑴尸厂协方差&x的标准差心y的标准差]7>0或r<0(正、负)(2)尸小协方差对相关系数厂的影响,决定;A数值的大小2.相关系数的性质(1)/•取值范围:r51-1"S1(2)''=1r=±1表明x与y之间存在着确定的函数关系。(3)/•〉0表明两变量成止相关。r<0成负相关厂二0不相关(4)1‘T1存在着一定的线性相关;”绝对值越,相关程度越高。}r|<0.3微弱相关,0.3〈厂〈0.5低度相关,0.5?~SxX>?_9318x7-1890x31.1n^2x-(^x)2~7x535500-(1890)2-,-工)',31.11890a=y-bx=—b=0.0365x=—5.41nn77则利润率倚销售额的回归方程为—5.41+0.0365x(2)回归系数b的经济含义:当销售额每增加一万元,销售利润率增加0.0365%(3)计算预测值,将已知*500代入回归方程,则儿=—5.41+0.0365X500=12.84即当x=5()()万元时,利润率为12.84%简单线性回归方程1、建立简单线性回归方程前提条件:两变量必须是线性显著相关2、用最小平方法求出a和b,a,b的公式,b的含义、b与相关方向关系3、估计标准误来检验回归方程的代表性高低4、相关系数和回归系数关系:5、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区别与联系6、在推算y值时,x值只能在给定范围内2.总结回归分析的特点(同时比较它与相关分析的区别)P286起。(1)回归分析是研究两变量Z间的因果关系,所以必须通过定性分析來确\n定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相关分析则是两变量Z间的关系,没冇自变量和因变量之分。(2)回归分析是研究两变量具有因果关系的数学形式,口变量不是随机变量,应是一个给定的具体数值,因变量则是随机的;而相关分析则涉及的变量都是随机变量。(3)冋归分析对于因果关系不甚明确,或可以互为自变量的两个变量,可以求出乂倚x的回归方程,还可求出兀倚y的回归方程;而相关分析中两个变量的相关程度指标,相关系数是唯一的。(4)冋归方程在进行预测估计时,只能给出自变量的数值求因变量的叮能值。即只能由x推出y的估计值儿,而不能据儿逆推X。2.估计标准谋(1)根据冋归方程得出因变量的估计值。这个数值和实际数值之间就可能会产生误差额,这就是估计值对丁•实际值的误差,在统计学当中,我们用标准差指标來反映误弄值(第四章、第五章都用过),在这一章中,我们也用这样的计算原理来计算:几T倚兀方程的估计标准误Q_/工0—儿)'I工b一工小尹_V——=Vn^2n-2分母减少,谋差值增大,主要是因为在方程小a、b两数都是估计量。(2)估计标准谋和相关系数的关系总误差歹_歹=0-儿)+(儿-刃估计谋差回归谋差工工(y-刃2该节内容P292-293,要求学员掌握上面两个基木公式即可。综合例题:(练习题)根据某部门8个企业产品俏售额和俏售利润的资料得出以下计算结果:\n工X}?=189127工厂=2969700工X=4290工,=12189.11工)'=260」(单位:万元)耍求:(1)计算产品销售额与利润额的相关关系;(2)建立以利润额为因变量的直线回归方程,并说明冋归系数的经济意义;(3)设销售额为500万元时,该部门的销售利润是多少?(4)计算估计标准差。解:(1)求相关系数。斤工厂_工兀工y—(工切2]几工〉,2一(〃工)州8x189127—4290x260.1V[8x2969700-42902J8x12189.11-260.12]=Q9934吃臥-(工兀)2建立冋归方程,将500代入方程。\n本次课要点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课外作业(1)直线回归方程中的系数a,b是怎样求得的?他们的儿何和经济意义是什么?(2)相关分析和凹归分析的区别和联系本课小结与改进措施年月口任课教师:\n第课时授课H期班级出勤情况复习旧课要点复习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新课内容章、节标题课题名称第九章国民经济统计概述授课目的了解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理解我国新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新课重点及措施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我国新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及主要内容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结构及主要指标新课难点及措施我国新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及主要内容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结构及主耍指标备注\n教授内容与教法第一节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内容一、国民经济统计的内容体系国民经济统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国民经济统计工作和国民经济统计学,二者是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国民经济统计工作的对象和任务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函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实行统计监督。具体表现在下面四个方面:1、收集和整理有关各部门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经济活动的全过程的统计资料2、进行各层次的国民核算,对社会物质生产和服务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市场供需情况及经济效益、作全局性的综合平衡核算3、向社会提供统计信息、咨询和监督4、对国民经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二)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收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运行全过程的数量方面,全面描述国民经济运行的水平、结构、比例、速度、效益的数量表现及其和互关系。(三)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内容确定原则及内容体系1、内容确定原则:遵循实践第…的观点;遵循事物普遍联系的\n观点、遵循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的理论原则2、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内容体系在遵循上述三原则的前提下,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内容体系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总论:(2)国民经济的分类与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3)国民经济资源统计(4)国民经济资产与负债统计(5)国民生产总产出统计(6)国民收入统计(7)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统计(8)价格与通货膨胀统计(9)对外经济往来统计(10)国民经济结构与效益统计(11)国民经济动态分析(12)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四)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关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体系有两大部分组成:五大基本核算和账户体系\n五大基本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国际收支核算、资产负债核算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关系: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国民经济统计的组成部分,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对于国民经济统计有独立的一面。2、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国民经济分析各部门的生产规模、水平、结构、比例、速度提供必要的资料。二、世界上两大经济核算体系由于各国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管理机制的不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MPS体系:以物质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使用为主线来核算物质产品再生产过程,核算范围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货物运输及邮电业、商业等物质生产部门,核算方法主要采用平衡表,由一系列平衡表组成。2、SNA体系:以全面生产的概念为基础,把国民经济各行业都纳入核算范围,将社会产品分成货物和服务两种形式,完整地反映全社会生产活动成果及其分配使用过程,并注重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资金流量和资产负债的核算。它运用复式记账的原理,建立一系列宏观经济循环账户和核算表示,组成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体系。二者的比较:\n(1)在核算范围上,MPS体系仅限于物质产品的核算,而非物质生产幸福的服务活动排除在生产领域之外;SNA体系核算范围覆盖了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不受物质领域的局限,因而能完整地反映全社会的经济活动。(2)在核算内容上,MPS体系主要反映物质产品的生产、交换和使用的实物活动;SNA系统除了核算货物和服务的实物流量外,还注重收入支出和金融交易等资金流量和资产负债存量的核算,能更好地反映社会再生产屮事务运动与价值运动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运动过程。(3)在核算方法上,MPS体系主要采用平衡表法,侧重每个平衡表内部的平衡,但平衡表之间的联系不够严谨;SNA体系主耍采用复式记账法,把国民经济各部门紧密衔接起来,能更快地反映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内在联系,提高了国民经济核算的科学水平。第二节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一、国民经济核算(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全面计算和描述的宏观经济信息系统,它从数量上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及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使用各环节之间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依据。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含义:(1)国家或国际组织为统一国民经济而制定的核算标准和规\n范:它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基础,规定一系列核算概念、定义和核算原则,制定一套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指标体系、分类标准和核算方法及相应的表现形式,形成一套结构完整的核算标准和规范,以保证国民经济核算的科学性、统一性和可比性,有利于进行国际比较。(2)全血系统反应国民经济运行的数据体系:通过一系列经济总休数据和分部门数据,系统地反映生产、分配、交换、使用的经济循环全过程,是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和调控的重要依据。2、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作用(1)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2)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耍依据(3)是制定和检验国民经济计划的科学方法(4)是微观决策的重要依据(5)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6)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声誉(7)是经济统计的基本框架(8)是协调经济统计数据的重要手段二、国民经济核算原则1、市场原则\n2、权责发生制原则3、所有制原则4、三等价原则5、估价原则三、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木内容(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阶段(-)新核算体系的主要特色(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结构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指标(一)国民经济生产指标1、总产出、中间投入和增加值2、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向国外支付的要素收入=国内生产总值+來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二)国民收入分配指标1、国民可支配收入和国民可支配净收入2、固定资产这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三)对外经济往来指标1、经常项目\n2、资本和金融项口3、储备资产变动4、误差和遗漏5、各项目之间的平衡关系(四)资产负债和国民财富指标经济流量:是对某一时期之内的现象水平连续观察和累计的结果存量:是对某一吋点之上的现象水平进行瞬吋观察的结果。第页\n第页本次课要点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我国新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及主要内容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结构及主耍指标课(1)国民经济核算的冃的是什么?外(2)国民经济核算用哪些主要的总量指标来描述国民经济作运行?业(3)举例说明生产账户的基本结构和作用本课小结与改进措施年月口任课教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