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50 KB
  • 2022-09-01 发布

《统计学》大纲(外专业)_200791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2002年制定2005修订)课程编号:英文名:Statistics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前置课:政治经济学、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论后置课:专业课学分:3学分课时:54课时主讲教师:朱龙杰等选定教材:管于华主编,统计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课程概述:本课程是运用统计数量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实践,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规律的一门方法论科学。该课程首先对统计学的概念进行了描述,并介绍了统计学的发展简史、统计学的内容,以及统计学的应用领域;其次介绍了统计学的基本问题,包括数据的类型、统计学的常用术语、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统计计算工具;再次介绍了描述统计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统计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统计表与统计图、集中趋势的描述、离散程度的描述、分布偏态与峰度的测度、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几种常用的经济指数以及综合评价指数等;最后介绍了推断统计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本大纲适用经济及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所有学生。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统计学发展的简单历史过程,熟悉统计工作的基本程序和统计学的应用领域;同时要求学生能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统计数据的来源渠道和数据类型的不同,选择恰当的数学模型来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拟合。为了结合非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要求和教学内容的完整性,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必需的统计分析方法和基本的统计指标知识,为深入进行经济分析和理论研究提供依据。教学方法:使用本教材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综合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避开繁琐的数学公式推导,以案例为依托,结合实际例子讲清楚统计公式的应用方法。在内容上,立足于“大统计”的角度,从统计数据出发,以统计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为核心,并根据统计教学的实际需要构建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在方法上,力求简明易懂,注重于对统计方法思想的阐述,结合大量的实际数据和实例说明统计方法的特点、应用条件和适用场合。强调计算机的应用,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各章节大量的统计计算和分析任务,这不仅可减轻学生的计算负担,也可以提高其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0\n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第一章总论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要求:本章介绍了统计学的概念、统计学的发展史,以及统计工作的研究方法、统计学的内容和统计学的应用领域。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了解什么是统计,熟悉统计工作的程序和应用领域,同时对统计学发展的历史有个初步的了解。教学内容:第一节什么是统计学一、统计的涵义二、统计学的过去和现在三、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四、统计学的内容第二节统计学有什么用一、统计给我们的启示二、统计学在经济领域的应用三、统计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思考题:1.“统计”一词有哪几种涵义?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2.简述统计学的学科体系。3.简述统计学的研究方法。4.统计在经济、管理中有什么用?并举例说明。第二章统计学的基本问题课时分配:4课时教学要求:本章介绍了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包括数据的类型、统计总体、个体与样本、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等,以及统计计算工具。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掌握统计学中常用的术语,熟悉统计指标的概念、特点、种类与作用,同时对统计计算工具有初步的认识。教学内容:第一节四个数据集及数据类型一、四个常用数据集二、数据类型Ⅰ三、数据类型Ⅱ第二节统计总体、个体与样本一、统计总体和个体二、统计总体的特点三、样本第三节 标志、指标与变量一、统计标志二、统计指标三、变量第四节 指标体系一、统计指标体系10\n二、举例Ⅰ三、举例Ⅱ第五节 统计计算工具一、概述二、Excel实现数据处理的主要途经思考题1.什么是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二者之间有何关系?2.什么是数量标志与品质标志?什么是可变标志与不变标志?3.什么是变量?离散变量与连续变量有何区别?4.什么是统计指标?它有哪些基本特征?5.什么是统计指标体系?它的基本分类有哪些?第三章统计学数据的搜集与整理课时分配:6课时教学要求:本章介绍了统计数据的计量与类型、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统计表与统计图。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理解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掌握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方法,同时能熟练运用统计表和统计图来描述统计数据。教学内容:第一节统计数据的搜集一、统计资料及其搜集二、统计调查第二节统计数据的整理一、统计资料的审定二、统计资料的分组三、次数分布第三节统计表和统计图一、统计表二、统计图思考题1.统计调查方案包括哪些基本内容?2.统计报表制度和普查有何区别?3.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都属于非全面调查,它们各自的区别是什么?4.简述统计整理的基本步骤。5.什么是统计分组?它有什么基本要求?6.统计表的种类有哪些?7.直方图、折线图、曲线图和累计次数分布图是如何绘制的?第四章数据的描述性分析课时分配:6课时教学要求:本章介绍了统计数据分布集中趋势的测度、离散程度的测度、分布偏态与峰度的测度。10\n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掌握统计数据分布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测度方法,熟悉分布偏态与峰度的测度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集中趋势的描述一、数值平均数二、位置平均数第二节离散程度的描述一、离散程度的绝对指标二、离散程度的相对指标三、数据的标准化四、是非标志标准差第三节分布偏态与峰度一、偏度及其测度二、峰度及其测度第四节计算工具使用指南一、计算器的使用二、Excel的描述统计分析功能思考题1.怎样理解算术平均数在统计中的地位?2.简述算术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的特点及应用场合。3.简述全距、平均差、标准差与方差的应用场合。4.为什么要计算离散系数?5.分布的偏态与峰度是如何测度的?第五章指数课时分配:6课时教学要求:本章介绍了加权指数的编制方法,以及如何利用指数对事物的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理解指数的性质和指数编制的基本问题,掌握加权综合指数和加权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同时能熟练运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教学内容:第一节指数的概念一、什么叫指数二、为什么要把数据转换成指数第二节指数的构造方法一、简单综合指数二、简单平均比率指数三、拉氏指数和派氏指数四、加权平均比率指数五、指数公式优良性测试与指数体系第三节指数的应用与调整一、总量指数与指数体系二、指数体系的分析与应用第四节几种常用的经济指数一、消费者价格指数10\n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三、股票价格指数思考题1.什么是指数?它有哪些性质?2.编制加权指数时,确定权数需要考虑哪几个方面的问题?3.拉氏指数和帕氏指数各有什么特点?4.加权综合指数与加权平均指数有何区别与联系?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有哪些作用?6.常用的综合评价指数有哪些?第六章参数估计课时分配:6课时教学要求:本章介绍了抽样推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参数估计中的点估计和区间估计、抽样组织方式及其参数估计、必要样本容量的确定等。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理解抽样与抽样分布的基本概念,掌握抽样原理和抽样估计的基本方法,同时能熟练运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去解决各种抽样组织方法的误差计算及其估计问题。教学内容:第一节抽样推断的基本概念与原理一、抽样推断的特点和作用二、重复抽样与不重复抽样三、抽样误差与抽样平均误差四、抽样推断的理论基础五、参数估计的基本步骤第二节参数估计中的点估计一、总体参数的点估计二、点估计的优良标准第三节参数估计中的区间估计一、参数估计的精度与抽样平均误差计算二、参数估计的误差范围与概率度三、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第四节抽样组织方式及参数估计一、简单随机抽样(纯随机抽样)二、分层抽样(类型抽样)三、系统抽样(等距抽样或机械抽样)四、整群抽样第五节必要样本容量的确定一、影响样本容量的因素二、平均数条件下样本容量的确定1.重复抽样2.不重复抽样三、成数条件下样本容量的确定1.重复抽样2.不重复抽样思考题10\n1.理解抽样调查中常用的术语。2.样本估计量的优良标准是什么?3.抽样估计的误差范围与可靠程度是什么关系?4.抽样估计的基本步骤是什么?5.简述各种抽样组织方法的区别和计算方法。6.影响样本容量的因素有哪些?7.不同条件下样本容量的确定方法。第七章假设检验课时分配:3课时教学要求:本章介绍了如何利用样本信息,对假设成立与否作出判断的一套程序。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理解假设检验的一般问题,掌握假设检验的步骤、内容和方法,同时能熟练运用假设检验方法来解决经济问题。教学内容:第一节假设检验概述一、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二、假设检验的步骤三、两类错误和假设检验的规则第二节总体均值的检验一、单个正态总体均值的检验二、两个正态总体均值之差的检验三、两个非正态总体均值之差的检验第三节总体成数的检验一、单个总体成数的检验二、两个总体成数之差的检验第四节 总体方差的检验一、一个正态总体方差的检验二、两个正态总体方差之差的检验思考题1.假设检验与参数估计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什么是假设检验中的显著性水平?3.假设检验依据的基本原理是什么?4.什么是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第八章方差分析课时分配:3课时教学要求:本章介绍了对多个总体均值是否相等这一假设进行检验。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理解方差分析的基本问题,掌握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双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同时能熟练运用方差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第一节方差分析概述一、方差分析中的常用术语10\n二、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三、方差分析的基本假定第二节单因素方差分析一、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数据结构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步骤三、方差分析中的多重比较第三节双因素方差分析一、双因素方差分析的类型二、无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三、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思考题1.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是什么?2.说明单因素方差分析中SST、SSE、SSA的含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3.根据方差分析表说明方差分析的步骤。4.如何进行方差分析中的多重比较?5.双因素方差分析有哪些基本类型?6.离差平方和如何分解?7.单因素方差分析与双因素方差分析有何区别?它们各自运用于什么场合?第九章相关与回归分析课时分配:6课时教学要求:本章介绍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可化为线性的曲线回归模型。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理解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掌握相关系数的测定、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了解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曲线回归模型建立的基本原理。教学内容:第一节相关分析一、相关关系的概念及分类二、相关关系的识别第二节等级相关分析一、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二、Kendall等级相关系数第三节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一、一元线性回归二、参数的最小平方估计三、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四、预测及应用第四节 多元线性回归一、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二、回归参数估计三、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四、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五、多元线性回归的预测第五节 非线性模型10\n一、指数曲线二、幂曲线三、双曲线四、对数曲线五、S形曲线思考题1.什么叫相关关系?相关与函数有何联系与区别?2.什么叫相关系数?如何计算相关系数?相关系数如何判定?3.最小平方法在回归分析中有什么作用?4.对于回归直线,讨论它的显著性有什么意义?5.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中,两个回归参数有何意义?第十章多元统计分析课时分配:6课时教学要求:本章介绍了一些传统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及判别分析。本章主要的目的是简要介绍一些常用多元统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对于数理推导部分,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考相关专著。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理解四种分析方法的原理并掌握软件操作及会解释输出结果。教学内容:第一节主成分分析一、基本思想二、数学模型三、模型的求解四、主成分的性质五、基本步骤与应用实例第二节因子分析一、基本思想二、数学模型三、因子载荷的统计含义四、因子的求解五、基本步骤与应用实例第三节 聚类分析一、基本思想二、统计量三、分类方法(系统聚类法)四、基本步骤与应用实例第四节判别分析一、基本思想二、基本方法三、判别效果的评价四、基本步骤与应用实例10\n思考题1.简述主成分的概念及几何意义。2.列举样本主成分的性质。3.比较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模型的关系,说明它们的相似和不同之处。4.简述系统聚类法的基本思想及主要步骤。5.简述Fisher判别规则及具体判别步骤。第十一章时间序列分析课时分配:6课时教学要求:本章介绍了一些传统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包括时间序列中各观察值的对比分析和时间序列的构成分析。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理解时间序列的概念、构成要素、作用及编制原则,掌握时间数列的对比分析、时间序列的长期趋势分析和时间序列的季节变动分析,了解时间序列循环波动分析的基本原理。教学内容:第一节时间序列及其因素分解一、时间序列的概念和种类二、时间序列的构成要素三、时间序列的数学模型第二节时间序列的描述性分析一、图型描述二、指标分析第三节 时间序列的因素分析一、长期趋势分析三、季节变动分析四、循环变动分析思考题1.什么是时间序列?它分为哪几种类型2.根据时点序列计算序时平均数的基本思想是什么?3.试述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的关系。4.时间序列构成因素有哪些?5.何平均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该方法具有什么特点?6.简述移动平均法的基本思想。7.直线与指数曲线有何不同?8.如何根据具体的时间序列选择适当的趋势线?9.简述季节变动分析的基本原理。10.什么是循环变动?10\n附录:参考书目1.管于华《统计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钱伯海、黄良文,《统计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3.冯莉,《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4.吴可杰等,《统计学原理修订本》,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5.李洁明等,《统计学原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6.唐庆银,《新编统计学原理》,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年7.庞皓等,《统计学》,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8.施建军,《统计学教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朱龙杰,《统计学原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10.徐国祥,《管理统计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5年11.冯丽云,《现代市场调查与预测》,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12.王鸿儒,《Excel在统计中的应用》,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年13.贾俊平等,《统计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执笔人:朱龙杰2005年5月审定人:管于华2005年5月院(系、部)负责人:钱书法2005年5月10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