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3 MB
- 2022-09-0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二讲统计学的发展历程一、社会经济统计的产生和发展(了解产生、发展过程、特点——实践紧密相联,了解当今社会经济统计的主要派别)二、统计活动的产生五世纪以前重点东方,以后重点西方。(李约瑟之谜)㈠东方(人物)1、商鞅的“强国知十三数”商鞅(元前390—338),曾在魏国的相国门下作家臣。后来到秦国,提出“商鞅变法”,其中提到对居民编组,全国实行“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避孕药籍制度,并统一“公量”度除规格不一“和量”,为秦始皇统一数量衡的打下了基础。商鞅的一个重要统计思想,即作为一个强国应了解十三个方面的数字资料:“强国知十三数,境内企、口之数,壮男、壮女之数,利民之数,马、牛、高藁(饲料)”之数。欲强之国,不知国十三数,地虽利,民虽众,国愈削至弱。\n2、韩非的“参伍”韩非(280~233)我国本期杰出政治思想家,……在“五囊甲”中指出:“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义(祖父)未而有三十五孙。是以人民众……”3、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7年)字子长,生于龙门(今陕西韩城)。他是古代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思想家。他在统计史上的功绩一是提出了编制统计表的理论;二是关于资金周转观念和作用的认识。\n3、编制统计表的理论。司马迁除编制10个统计表外,还提出了编制统计表的理论。《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儒者断其义,驰说者骋其辞,不务综其终始;历人取其年月,数家隆于神运,谱谍独记世谥,其辞略,欲一观诸要难。于是谱十二诸侯,自共和讫孔子,表见春秋,国语学者所讥盛衰大指著于篇,为成学治古文者要删焉。”《史记·六国年表》:“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所闻兴坏之端。后有君子,以览观焉。”司马迁指出的统计表的功用是:a.能够删除繁冗的文字叙述,简明扼要地表现事物的本质;b.能够系统地组织和合理地排列各种重要资料,以便观览和比较;c.便于综合观察事物的终始及其规律。创制统计表的目的是表明国家兴盛衰亡和治国之道,供人们观览和应用。这些理论到现在仍有重要意义。\n4、资金周转的观念。司马迁对资金周转的速度与盈利多寡的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他认为,同一数量的本金投放于不同的行业,都可能得到公认的“合理”利润,即年利为百分之二十。但商业中资金的周转快于一般生产事业中资金的周转,因此盈利要比一般生产事业高出数倍。这个认识与司马迁对这方面数据的计算与考核有很大关系。\n5、韩非的“参伍”韩非(280~233)我国本期杰出政治思想家,……在“五囊甲”中指出:“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义(祖父)未而有三十五孙。是以人民众……”3、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7年)字子长,生于龙门(今陕西韩城)。他是古代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思想家。他在统计史上的功绩一是提出了编制统计表的理论;二是关于资金周转观念和作用的认识。\n6、徐干的人口统计思想徐干(公元170一217年)字伟长,北海剧县(今山东寿光)人,东汉末文学家。著有《中论》二十篇,其第二十篇为《民数》,文中十分重视人口统计。他主张:(1)全面掌握人口数字是治国之本。徐干认为“民数”是国家分地处民、征发赋役、造作器物、制定禄食、组织军队的基本依据和建典立度的基础。《民数》说:“民数者庶事之所自出也,莫不取正焉:以分田里,以令贡赋,以造器用,以制禄食,以起田役,以作军旅,国以之建典,家以之立度,五礼用修,九刑用措者,其惟审民数乎!”因此以为“治平在庶功兴,庶功兴在事役均,事役均在民数周,民数周为国之本也。”(2)对人口要加强组织管理,切实进行调查统计。为了能掌握人口的数字,徐干提出要仿周代六乡六遂之法,加强人口的组织管理,掌握人口的变动。《民数》说:“先王制六乡六遂之法,所以维持其民而为之纲目也。使其邻比相保相爱,刑罚庆赏相延相及,故出入存亡,臧否顺逆,可得而知矣。如是无所窜,罪人斯得。”(3)对人口调查不周不全会造成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民数》说:若“户口漏于国版(户籍),夫家脱于联伍,避役者有之,弃捐者有之,浮食者有之,于是奸心竞生,伪端并作矣。小则盗窃,大则攻刼,严刑峻法不能救也。”\n7、仲长统的统计思想仲长统(公元179—220)字公理,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东汉末唯物主义思想家。州郡命召,总是称疾不就。荀悦的从弟荀或为尚书令,闻统而奇之,举为尚书郎。后参曹参军事,死于献帝逊位之年。仲长统善于通过统计数字,对财经问题作出统计分析。他在《易言·损益篇》中说:“今通肥绕之率,计稼穑之入,令亩收三斛,斛取一科,未为甚多。一岁之间,则有数岁之储,虽兴非法之役,恣奢侈之欲,广爱幸之赐,犹未能尽也。”仲长统认为,如果实行什一之税,则每年的财政收入,就可以有几年的积蓄。从安帝到质帝年间(公元125—146年)全国大约有近7亿亩的垦田,如果每亩平均收获三斛,以田赋十分之一计算,共应有21000万斛的田赋收入,以西汉时期较低的谷价每斛30钱计,共为63亿钱。而据《桓子新论·谴非篇》,素称财政充裕的宣帝时代,每年的全部财政收入也不过40余亿钱。可见此时仅田赋的十一收入,已较汉宣时代的全部财政收入多出二分之一。所以仲长统的分析是有充分的根据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