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03 KB
  • 2022-09-01 发布

《统计学》教学大纲设计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实用文档《统计学》教学大纲一、课程代码4140222二、课程名称1、中文名:统计学2、英文名:Statistics三、课程管理院(系)及教研室统计与统计学院统计系四、关于本教学大纲的说明1、适用专业(层次):大学本科2、总学时与总学分:56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验16学时3、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统计学》课程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工商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通过的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人类迈进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社会对各类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和公司、企业的经营及决策,还是科学研究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统计方法已经成为理、工、农、医、人文、社会、管理、军事等所有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本门课程的目的和任务:(1)为经济管理统计提供统计调查、资料整理汇总和统计分析的一般原则和方法;(2)为进一步学习有关统计的专门知识,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3)为学习其它经济、管理课程和从事经济研究工作提供数量分析的方法。(4)学生能运用有关软件对理论教学环节中涉及到的部分方法进行实现,同时完成上机实验题目。4、先行、后续课程:(1)、先行课程:高等数学、政治经济学(2)、后续课程:第一类: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课,包括企业经济统计、国民经济统计学、金融统计学等。第二类:是统计方法的深化提高课,包括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统计方法专题等。5、考核方式与成绩构成比例:(1)、考试方式:理论部分通过教考分离进行闭卷考试(120分钟),实验部分通过上机考试或学生以小组形式撰写调查分析报告(2)、成绩构成比例:平时成绩︰卷面成绩=30︰70。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五、纲目(理论部分)第一章总论[教学目的]:1、能够正确理解“统计”的意义、研究对象、方法、特点。2、了解统计发展的简史及主要学派。3、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教学重点与难点]: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2、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1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政治算术学派”的简介二、“国势学派”的简介三、两派之争的结束四、“数理统计学派”的简介:五、“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简介§2统计学的性质与特点一、“统计”一词的三种含义二、统计的功能三、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具有的特点四、统计工作的过程五、统计学的性质§3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和统计工作过程一、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二、统计工作过程§4、统计学的几个基本范畴一、总体与总体单位(一)、总体的概念(二)、总体单位的概念二、标志与指标(一)标志的概念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二)标志的分类(三)指标的概念(四)指标的分类1.数量指标;质量指标。2.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五)标志与指标的区别与关系。(六)指标体系的概念与种类三、变量与数据(一)变量变量的概念,变量的分类(二)数据第二章统计资料的搜集[教学目的]:1、学会制定调查方案2、掌握各种统计调查方法的特点及其应用条件。[教学重点与难点]:各种统计调查方法的特点及其应用条件。[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1统计调查方案一、统计调查的意义与要求二、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2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一、统计调查方式二、我国统计调查体系第三章数据整理与显示[教学目的]1、掌握统计数据的处理流程和各种方法。2、准确应用统计图和统计表显示统计数据的数量特征。[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统计数据的处理流程和各种方法。[教学时数]:3课时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1统计整理与分组一、统计整理的意义和内容:(一)、统计整理的意义(二)、数据整理的内容:(三)、数据整理的程序二、统计分组(一)、统计分组的概念与种类:1、概念2、统计分组的原则3、统计分组的种类(1)、按分组标志的多少,可分为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2)、按分组标志性质的不同,分为品质分组和数量分组。(3)、按分组的作用和任务不同,分为类型分组、结构分组和分析分组。(二)、统计分组的方法:1、品质标志分组的方法:2、数量标志分组的方法:(1)、分组时各组数量界限的确定必须能反映事物质的差别。(2)、根据被研究的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采用适当的分组形式,确定相应的组距、组限。①分组的形式如下:单项式分组组距式分组②组距分组的组限确定:“上限不在内”原则③分组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全距、组距、组数、组限、组中值、开口组与闭口组§2分配数列一、分配数列的概念和种类:(一)、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将总体所有的单位按某一标志进行归类排列。可分为:品质数列和变量数列。(二)、分布数列的两个要素: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一是总体按某标志所分的组;二是各组所出现的单位数,即频数,亦称次数(一般用f来表示)。二、变量数列的编制:三、累计频数与累计频率:(一)、向上累计:由标志值小的方向向标志值大的方向累计。(二)、向下累计:由标志值大的方向向标志值小的方向累计。四、频数分布的类型:钟型分布、U型分布、J型分布。§3统计表一、统计表的作用(一)、统计表的定义和结构(二)、统计表的分类:(三)、统计表的设计要求:1、统计表式设计应注意的事项:2、统计表内容设计应注意的事项:二、统计图常用的图形有三种:直方图、折线图、茎叶图、曲线图。第四章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教学目的]:1、熟练掌握总量指标的概念、分类与计量单位2、熟练掌握各种相对指标的特点及计算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1、时点指标与时期指标2、计划完成相对指标的意义及计算方法[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1总量指标一、总量指标的意义和种类(一)、意义(二)、总量指标的种类:1、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内容不同可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2、总量指标按其反映时间状态的不同可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1)、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概念(2)、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区别:二、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一)、实物单位(二)、价值单位(三)、劳动单位§2相对指标一、相对指标的概念和计量单位(一)、概念及意义(二)、相对指标的计量单位1、无名数2、有名数二、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方法(一)、结构相对指标:(二)、比例相对数(三)、比较相对数(四)、动态相对数(五)、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1、计划数为绝对数2、计划数为相对数3、对较长时期的计划进行检查分两种方法:(1)、水平法(2)、累计法4、计划执行进度的检查:(六)、强度相对指标:1、强度相对指标的概念2、计算强度相对指标的意义:3、强度相对指标有正、逆指标之分:(1)、正指标(2)、逆指标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三、计算和应用相对指标的原则:(一)、可比性原则(二)、对指标和总量指标结合应用的原则(增长1%的绝对值)(三)、相对指标与相对指标的结合应用第五章分布的数值特征[教学目的]:1、熟练掌握各种平均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应用条件2、理解标志变异指标的意义及计算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1、算术平均数的判断及计算2、标准差的意义及计算方法[教学时数]:6课时[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1平均指标(静态平均数)一、平均指标的概念及作用(一)、概念(二)、统计平均数的作用(三)、强度相对数与平均数的区别:二、平均数的种类及计算:(一)、数值平均数1、简单算术平均数2、加权算术平均数(1)、单项式数列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2)、组距式数列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3)、平均数的大小受两个因素的影响(4)、权数的概念(5)、算术平均数的数学性质:①各个变量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总和等于零。②各个变量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总和为最小值。3、调和算术平均数:(1)、概念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2)、计算公式(3)、加权平均数与调和平均数应用的条件:①加权算术平均数一般用在未知分子的情况下。即总体标志总量未知。②调和算术平均数一般用在未知分母的情况下。即总体单位数未知。4、由平均指标或相对指标计算平均数5、几何平均数6、常用的数值平均数的一般数量关系(二)位置平均数:1、概念2、计算方法:位置平均数有两种:众数(Mo)、中位数(Me)。(1)、众数①由单项式数列确定众数②由组距式数列确定众数(2)、中位数①未分组的原始资料②由已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三)、中位数、众数与算术平均数的关系:三、应用平均指标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时,应注意的两个原则:(一)、平均指标只能应用于同质总体。(二)、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2标志变异指标一、概念二、作用三、标志变异指标的种类及计算(一)、全距(二)、平均差(三)、标准差:四、属性总体的概念和特征值的计算:(一)、概念:(二)、属性总体特征值的计算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五、变异系数(一)、概念(二)、作用(三)、计算公式第六章时间数列[教学目的]:1、明确时间数列的概念、种类和编制原则;2、熟练掌握时间数列各种水平和速度指标的含义、计算方法及应用条件;3、了解时间数列的因素分解分析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1、各种水平指标和速度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及应用条件;2、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变动的测定方法。[教学时数]:6课时[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1时间序列的概念及编制原则一、时间数列的概念及种类(一)、概念(二)、时间序列的种类二、时间序列的编制原则:§2时间数列的水平分析指标一、发展水平二、序时平均数:(一)概念(二)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的相同点(三)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的区别(四)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1、绝对数时间数列:(1)时期数列(2)时点数列Ⅰ、间断相等(首末折半法)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Ⅱ、间断不相等2、相对数、平均数时间数列三、增长量和平均增长量(一)增长量1、逐期增长量2、累计增长量3、年距增长量(二)平均增长量1、概念2、计算公式:§3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一、发展速度(1)概念(二)计算公式(三)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的数量关系(四)年距发展速度二、增长速度(一)概念(二)增长速度计算公式为:(三)应用速度指标时应注意的问题:(四)增长1%绝对值三、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一)概念(二)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两种方法:1、水平法(几何平均法)2、累计法(方程式法)3、水平法与累计法的侧重点不同§4时间数列的分解分析一、时间数列的构成因素和分析模型(一)、时间数列的构成因素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1、长期趋势(SecularTrend)2、季节变动(SeasonarFluctuation)3、循环变动(CyclicalVariation)4、不规则变动(IrregularVariation)(二)、时间数列分析模型(三)、时间数列分解分析的作用二、长期趋势的测定(一)时距扩大法(二)、移动平均法(三)、趋势模型法1、概念2、建立趋势方程的主要步骤3、最小二乘法的中心思想4、线性趋势模型(直线趋势方程)三、季节变动的测定方法1、直接平均法2、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第七章统计指数[教学目的]:1、理解统计指数的概念、涵义、作用与种类;2、熟练掌握综合指数的编制原则和方法;3、熟练掌握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和分析方法;4、熟练掌握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方法并能加以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1、综合指数的编制原则和方法;2、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和分析方法;3、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方法[教学时数]:6课时[教学方法与手段]: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1指数的概念与分类一、指数的概念二、指数的分类1、按指数化性质(1)数量指数(2)质量指数2、按考察范围(1)、个体指数(2)、总指数3、按对比性质(1)、动态指数(2)、静态指数4、按所选定的基期不同(1)、定基指数(2)、环比指数三、指数编制的方法(一)、个体指数的编制方法(二)、总指数的编制方法1、编制总指数的两个关键问题2、基本思路(基本方法)§2总指数的编制方法一、总指数的编制(一)、综合指数的编制1、思路2、计算(两种形式)(1)、数量指数(2)、质量指数3、拉氏指数与帕氏指数的比较4、综合指数的编制原则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3平均指数及其应用一、加权算术平均指数二、加权调和平均指数三、根据综合指数的编制原则,平均数指数最常见的形式§4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一、指数体系与其作用(一)、概念(二)、“狭义指数体系”的表现形式(三)、指数体系的作用二、总量变动的因素分析(一)、个体指标的因素分析(二)、总体现象的因素分析(综合指数体系法)三、平均数变动的因素分析第八章相关与回归分析[教学目的]:1、理解相关与回归分析的概念与种类;2、熟练掌握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3、熟练掌握回归分析和一元线性回归的分析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1、相关关系的判断与计算;2、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1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一、函数关系与相关关系(一)、函数关系(二)、相关关系(三)、区别与联系二、相关关系的种类(一)、按相关程度划分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二)、按相关的方向划分(三)、按相关形式划分(四)、按变量多少划分(五)、按相关性质划分三、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一)、相关分析(二)、回归分析(三)、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四、相关表与相关图(一)、相关表的类型(二)、相关图及类型§2直线相关的测定一、概念二、公式三、评价§3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一、概念二、模型拟合(一)、确定模型方程(二)、选定拟合方法——最小二乘法(三)、计算a、b(待定系数)(四)、a、b意义三、回归估计标准差(一)概念(二)、公式(三)、回归估计标准差的作用(四)、评价第九章抽样调查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教学目的]:1、理解抽样调查的概念、作用及与抽样调查相关的定律2、熟练掌握抽样调查中的基本概念3、熟练掌握抽样估计的基本方法4、了解其他抽样组织方式及其抽样估计[教学重点与难点]:1、抽样调查中的基本概念2、抽样估计的基本方法[教学时数]:6课时[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1抽样调查的意义与作用一、抽样调查的概念、特点(一)、概念(二)、抽样调查的基本特点二、抽样调查的作用三、抽样调查的理论基础1、大数法则2、中心极限定理§2抽样调查中的基本概念一、总体与样本(一)、总体与总体指标(二)、样本与样本指标1、样本2、样本指标二、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一)、概率抽样(二)、非概率抽样三、抽样框四、抽样误差五、抽样方法和样本可能数目(一)、抽样方法有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两种。(二)、重复抽样与不重复抽样的区别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三)、根据对样本的要求不同,抽样方法又有考虑顺序抽样和不考虑顺序抽样两种:§3抽样估计一、抽样估计的特点二、抽样估计的优良标准三、抽样误差的概念(一)、抽样实际误差(二)、抽样平均误差的概念及计算(三)、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四、抽样极限误差五、抽样估计(一)、点估计(二)、区间估计五、纲目(实验部分)实验一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4学时)(一)实验目的及要求通过对本实验的学习,达到以下几个方面训练的目的。1、熟悉间接统计数据的搜集方法、搜集途径,能熟练通过网络搜集间接数据。2、掌握直接数据的搜集,特别是熟悉一项调查工作的各个环节,包括制定调查方案、选取抽样框、设计问卷表、抽取样本、具体的调查和数据搜集过程、。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实际调查,使他们掌握搜集直接数据的方法。3、掌握对不同类型的调查资料进行整理的方法,包括数据的审核、问卷的编码方法、问卷的数据录入方法、对数据进行分组等。(二)实验内容1、统计数据的搜集(1)间接数据的搜集(2)直接数据的搜集2、统计数据的整理(1)数据的预处理(2)数据的整理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对数据进行整理的主要方式是统计分组,并形成频数分布。既可以用函数FREQUENCY进行统计分组,也可借助直方图工具进行统计分组。实验二统计图表(2学时)(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熟练利用Excel的统计制表功能,准确地反映统计总体的数量特征及其数量关系。2、熟练利用Excel的统计制图功能,生动、具体地反映统计总体的数量特征及其数量关系。3、掌握各种统计图、表的性能,并能准确地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加以应用。(二)实验内容1、利用Excel建立统计表(1)统计表及其构成要素(2)利用Excel绘制统计表2、利用Excel建立统计图(1)直方图(折线图、频数分布曲线)(2)条形图(柱形图)(3)线图(4)饼图(5)环形图实验三统计数据的描述(2学时)(一)实验目的及要求通过对本实验的学习,达到以下几个方面训练的目的。1、熟练掌握各种描述统计指标对应的函数,包括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标准差、方差等。2、能利用函数方法计算各种描述统计指标。3、能运用“描述统计”工具熟练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对结果能进行解释。(二)实验内容用Excel进行描述统计分析,既可以采用函数进行,也可以采用“描述统计”工具进行。1、函数法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2、“描述统计”工具实验四长期趋势和季节变动测定(2学时)(一)实验目的及要求通过对本实验的学习,达到以下几个方面训练的目的。1、熟练掌握测定直线趋势的各种方法及操作过程。2、了解测定曲线趋势的各种方法。3、熟练掌握测定季节变动的实验过程,对结果能进行解释。(二)实验内容1、长期趋势测定(1)直线趋势的测定(2)曲线趋势的测定2、季节变动的测定(1)用按月平均法测定季节变动(2)用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测定季节变动实验五相关分析(2学时)(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根据统计数据绘制散点图2、运用常规方法计算相关系数3、利用函数计算相关系数4、用数据分析工具求相关系数(二)实验内容1、散点图2、运用常规方法计算相关系数3、利用函数计算相关系数4、利用数据分析工具计算相关系数实验六回归分析(2学时)(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利用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掌握回归分析的分析方法。2、通过对一组观察值使用“最小二乘法”直线拟合,用来分析单个因变量是如何受一个或几个自变量影响的,从而建立一元或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3、对回归分析结果进行显著性检验,进行回归预测。能对结果进行解释。4、通过对数据的观察和分析,对适宜建立曲线方程的数据拟合曲线回归方程。(二)实验内容1、用常规方法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2、用添加线性趋势线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3、利用统计函数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4、运用数据分析工具进行回归分析实验七综合实验(2学时)(一)实验目的及要求通过对本实验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训练的目的:1、熟悉二手数据的搜集过程,能通过各种途径更快、更好地搜集二手数据。2、相应地,回忆一手数据的搜集方法,从理论到实践掌握问卷调查的全过程,包括制定调查方案、选取抽样框、设计问卷、具体的调查和数据搜集过程、问卷审核、问卷编码、数据录入等。3、要求学生利用本实验的真实数据,用学过的统计方法进行模拟计算和分析,使学生真正领会和把握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作用,并对分析结果的现实意义进行解释和说明。同时,学会选择恰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4、根据本实验的思路,由学生自己组织一次调查,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然后对调查来的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要求运用《统计学》中的大部分分析方法。5、通过这个实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和统计分析能力。(二)实验简介经过数据搜集取得一手或二手数据后,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然后选择一些统计分析方法,如描述统计、抽样推断、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趋势分析等,以认识变量分布的特征、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本实验通过对静态数据的搜集,系统介绍了数据的统计处理过程,包括数据整理、统计图表、描述统计、分类研究、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该实验属于综合实验,它综合运用了前述实验一至实验六的大部分知识。(三)实验过程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本实验研究的对象是某一特定时间的静态数据集,为了有对其有一个全面和透彻的初步认识,一般应对其进行基本的特征描述和揭示各特征之间主要的相互关系。据此,本实验的过程为:第一、变量的选择。第二、数据搜集,并对部分数据作处理,得到各变量的值。第三、分别对各变量按值的大小排序,以大概认识各变量的变化范围及其一般水平。第四、对各变量做描述统计,进一步认识各变量的分布特征,包括算术平均数、中位数、标准差、峰度等。第五、分别绘制各变量的直方图,以直观认识各变量的分布形态。第六、对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作相关分析,了解各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了解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第七、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回归分析,更深层次地作分析。第八、在上述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给出定性认识结论。六、课程学时分配表章理论课时(学时)实验课时(学时)总课时(学时)第一章导论3—3第二章统计资料的搜集336第三章数据整理与显示336第四章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3—3第五章分布的数值特征628第六章时间数列628第七章统计指数6—6第八章相关与回归分析448第九章抽样与抽样估计628合计401656七、建议教材(含理论教学用教材与实践、实验教学指导书)与教学参考书(一)教材1、范秀荣、苏继伟,统计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2、李洁明、祈新娥,统计学原理(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3、黄应绘、苏继伟等,统计学实验(第三版),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年(二)、教学参考书:序号期刊或著作名称作者或出版社1经济研究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2统计研究3中国统计4经济学曼昆、斯蒂格利茨等5统计学教学案例王吉利、何书元中国统计出版社621世纪统计三大新题初探李成瑞中国统计出版社7经济学的著名寓言(美)DanielFSpulber编余辉朱彤张余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8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讲演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统计学(第二版)贾俊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0统计学:从数据到结论吴喜之中国统计出版社11统计指数理论及应用徐国祥中国统计出版社12统计模拟实验彭莉莎中国统计出版社13IntroductiontoBusinessStatistics《商务统计》(第四版)(美)RonaldMWeiers北京大学出版社14RegressionAnalysisbyExample(第三版)影印版(美)SampritChattevjeeAliS.HadiBertramPrice中国统计出版社文案大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