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13 MB
- 2022-03-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隋唐考古
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起至东汉建安年间,终于五代灭亡)可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在历史面貌上各有特点,前者分裂割据,政权迭次更迭、民族交往频繁,但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后者大一统,空前繁荣。两个阶段又都是中外文化交流及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统一与分裂、向心与离心、汉化与胡风、崇佛与灭佛,这些变化的迹象在考古学上都有所反映,使这段考古趣味盎然。本段考古遗存重点为城市遗址(尤其是都城)、墓葬、手工业遗迹和遗物。
城市遗址隋唐时期城址主要有长安、洛阳等都城、扬州等地方商业城市。
隋唐长安尽管隋朝国祚短促,却成功地完成了结束分裂混战的历史使命。大一统局面和文化整合的标志,是秦川大地上突兀耸立的都城大兴。隋文帝杨坚早年曾被封为大兴公,新都便取名“大兴城”,城内的县、门、园、池也多用其名,取其永远兴隆昌盛之意唐改大兴为长安,继承了原有的框架,城市建制、坊市、街道等格局位置无大改变。
隋初以汉长安旧城为都,。582年营建新都,设计师宇文恺等曾考察邺(南)城和北魏洛阳。新都在汉长安东南的龙首原。依宫-皇-郭城的顺序营建,面积84平方公里。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长安城最显著的特点是整齐划一,平面图看上去犹如一个围棋盘。位于全城的北部正中的宫城,整体作长方形。宫城内部被隔墙分为三大部分:正中为宫殿区,为皇帝正衙之所;东侧是太子居住的东宫;西侧是后宫人员居住的掖庭宫。宫城北为宫苑,是皇帝游猎娱乐的场所。皇城在宫城之南,东西宽与宫城同。皇城内有东西向街道七条、南北向街道五条,其间分布着中央衙署及其附属机构。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掌政入居太极宫,成了太上皇的李渊移居城北偏西的大安宫。贞观八年,李世民在原来隋代宫城的东北禁苑的龙首原上建作为“清暑之所”的夏宫,定名永安宫,第二年改名大明宫。高宗时在这里又修建新的殿堂,逐渐形成宫殿群.龙朔三年,武则天擅政,把一代朝会的正衙由原来宫城内的太极宫正式迁到大明宫。
郭城与里坊
郭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9721米,南北长8651.7米。东、西、南三面各开三门。郭城内南北向街道十一条,东西向街道十四条。由纵横街道划分出居民居住的里坊和作为贸易场所的市。以朱雀大街为分界,东面属大兴县,西面属长安县。通南面三门和贯通东西六门的六条街道,是城内的主干大街,宽度多在100米以上,尤其是朱雀门至明德门的朱雀大街宽达150米。
居住区共一百零八个里坊,各坊四周夯筑高大的坊墙,朱雀大街两侧四列坊仅东西开二门,其余各坊东西南北各开一门,里坊内设以十字街为主要街道。除了民居,各坊还有许多寺院、道观等,每坊一般置一至两个寺或观城内有二市,隋代称“都会市”、“利人市”,唐改称东市、西市。分别位于皇城的东南和西南,各占两坊之地。
(六)坚固而繁荣的洛阳城洛阳被称作东都或神都,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玄宗、唐哀帝曾长时间住在这里,是唐长安以外的另一个政治中心。
洛阳城的兴建是在隋代。隋炀帝即位后,为进一步控制关东和江南地区,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营建洛阳,一年后完成。东都建成后,即“徙豫州郭下居完成人以实之”、又“徙天下富商大贾数万家于东京”。其后的几次大规模营建:太宗、高宗、武则天
隋代洛阳城与大兴城设计的不同宫城、皇城位于全城西北隅,占据高地便于防御;宫城南为皇城,北建重城,东隔东城,西面连苑,戒备坚固而严密;缩小了里坊面积,对居民区的控制更加强化;比大兴城年代多出一个市,更多地考虑了繁荣商业的问题。在城市设计意图上,更加关注了城市的商业手工业功能。洛河可方便运输,故直接规划在城内,以发挥水系运输的作用。此外还开掘了沟渠。通远市南沿洛河,北傍漕渠;丰都市通运渠;大同市通通济、通津两渠。市场都是依靠可以行船的河渠而设,比长安城更为合理。
当强盛的隋唐以开放的心态吸引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到来时,两座城所体现的宏大的帝王气概和方正严谨的城市布局,令人耳目一新。城市设计和布局不仅作为一种推而广之的制度,以不同等级的方式出现在地方城市规划中,对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影响也是世界史上罕见的现象。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黑龙江省宁安市境内,镜泊湖东北牡丹江畔
平城京(奈良)平安京(东京)710-794年首都794-1868年首都
隋唐陵墓隋唐两代建立了强盛的亚洲大帝国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个地下王国隋唐陵墓,这个地下世界同样富丽无与伦比。
规模宏大的帝陵隋唐帝陵多坐落于关中渭北地区。泰陵隋文帝杨坚文献皇后独孤氏
泰陵残存高27.4米的覆斗型封土,四州环绕夯土城墙,大量的砖瓦堆积显示出曾经建筑门庭址、角楼的位置。
隋炀帝陵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炀帝见天下大乱,已心灰意冷,无心回北方,命修治丹阳宫(今南京),准备迁居那里。从驾的都是关中卫士,他们怀念家乡,纷纷逃归。这时,虎贲郎将元礼等,与直阁裴虔通共谋,利用卫士们思念家乡的怨恨情绪,推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化及为首,发动兵变,叛军逼缢隋炀帝,时年五十岁。隋炀帝死后,萧后和宫人偷偷地将其葬在江都宫的流珠堂下。后陈棱改葬隋炀帝于吴公台下。唐朝平定江南后,于贞观五年(631年),以帝礼改葬。迁都洛阳征伐突厥、吐谷浑、高句丽开凿大运河开科举出巡西域
清代大学士阮元考证隋炀帝陵位于扬州市邗江区槐泗镇槐二村,上世纪80年代以后曾经过多次整修,1995年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2013年3月,扬州市西湖镇司徒村曹庄一处房地产建设项目施工中发现两座砖室墓。
一号墓出土墓志,“隨故煬帝墓誌惟隨大業十四年太歲……一日帝崩于揚州江都縣……於流珠堂其年八月……西陵荊棘蕪……永異蒼悟……貞觀元年……朔……葬煬……禮也方……”珍贵文物100余件(套)。其中一套蹀躞金玉带,不仅是目前国内出土的唯一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环蹀躞带,也是古代带具系统最高等级的实物。墓内两颗牙齿鉴定为50岁左右的男性个体,与隋炀帝被杀时年龄相吻合。
唐代帝陵唐代帝陵除昭宗李晔和哀帝李祝的陵分别位于河南渑池与山东菏泽以外,其它均葬于今陕西渭北的乾县、礼泉、泾阳、三原、富平和蒲城六个县,称为“关中十八陵”
唐陵陵园的共同特征是坐北朝南、地势多北高南低。依山为陵积土为陵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位于陕西省礼泉县城西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
陵山北设有祭坛、寝殿和司马门(玄武门)。司马门内置贞观时期十四个民族首领的石刻像、昭陵六骏石刻像。昭陵北面祭坛东西两侧的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每块石刻宽约2米、高约1.7米。六骏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骑过的战马,分别名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处。陵园基本呈方形,东、南、西、北墙各设一门,门外有石狮、双阙。四角有角阙。南神门北为长方形献殿,东西翼马、鸵鸟各有阁。南神门外为神道,由南向北为石望柱、一对,马和控马者五对,石人十对,石碑两通,蕃臣像六十一和尊。再南有鹊台和乳台。北门外还有仪仗马控马者。乾陵墓道凿在青石的山脊上,全部用石条填砌,整齐有序。石条之间用铁栓连接,再灌注以铁浆,异常坚固,许多石块上还留下当年石工的姓名。。无字碑
号墓为陵
永泰公主墓,在乾县北部。是乾陵17座陪葬墓之一。永泰公主是唐中宗李显的第七个女儿,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女,名仙蕙,死于唐大足元年(701年),时年仅17岁。懿德太子墓,位于乾县乾陵东南隅的韩家堡北,是乾陵的陪葬墓。懿德太子李重润,是唐中宗李显的长子。中国唐高宗次子李贤与妃房氏的合葬墓。位于陕西乾县,距乾陵东南约3公里处,是乾陵17座陪葬墓之一。1971年发掘。文明元年(684)李贤被武则天逼令自杀,神龙二年(706)中宗复位后以雍王礼陪葬乾陵。景云二年(711)重开墓室与妃房氏合葬,并追赠为章怀太子。
章怀太子墓地下设施为斜坡式墓道、4个过洞、3个天井、3对小龛、前后甬道和方形前后砖室,全长71米。出土神龙二年雍王墓志与景云二年章怀太子墓志。葬具置于后室,为庑殿式石橔,雕饰男女侍从线刻图像。
墓中壁画保存完好,共50多组,富有生活气息。墓道绘狩猎出行、打马毬、客使,仪仗、青龙、白虎等内容,第二过洞绘列戟,甬道及墓室壁面绘男女侍从,墓顶绘天象。以墓道中的马毬图和前室东壁的观鸟捕蝉图最有名。
观鸟捕蝉图
出行图
客使图
打马球图
上官婉儿墓2013年9月,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咸阳机场附近发现了一座唐墓,并判断墓的主人当为唐代著名女政治家上官婉儿。考古研究员表示葬墓遭到大规模、有组织的破坏行为,很有可能是“官方毁墓”的行为。
上官婉儿墓志,青石质,正方形。志石长宽均为74厘米,厚15.5厘米。划细线棋格,阴刻正书32行,总共有982字,包括世系、经历、死因、葬地等信息。根据出土墓志记载,该墓墓主上官婉儿葬于唐景云元年(即公元710年)8月,与史料记载相符。据墓志文内容显示,上官婉儿是“陇西上邽人也(今甘肃天水一带),13岁时被封为唐高宗才人,42岁册封为唐中宗的昭容
葬具木棺是唐代的重要葬具之一。虽然比较完整的唐代木棺比较少见,但根据板灰、棺钉等异物的分布对棺的情况进行推测。一般可能头部大足部小,平面呈梯形。根据出土的石棺及保存佛骨舍利的金银管的造型,可以复原木棺的形制。
石墓门、石棺床与石棺椁使用石棺、石椁的墓葬一般等级都比较高。石棺椁之上的装饰包括:建筑构件、四神、翼兽、武士、男女侍从、伎乐、飞天、天象图、十二生肖等。
唐墓随葬品陶器日用器物:罐、瓶、盘、碗、盆、砚台、腰鼓等。
模型明器井、仓、灶、磨、碓、房屋等。
陶俑陶佣是唐墓葬的主要随葬品之一。主要有镇墓兽、天王俑、武士俑、官吏俑、男女侍俑、伎乐俑、杂技俑、侏儒俑、胡人俑(牵马或骆驼,商人)、狩猎俑、十二生肖俑以及骆驼、马等。
唐三彩唐三彩是唐代低温彩釉陶器的总称,属于一种盛行于唐代的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1905年陇海铁路修筑期间,在古都洛阳北邙山一带因工程而毁坏了一批唐代墓葬,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三彩的诞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国画、雕塑等传统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常见的出土唐三彩陶器有三彩马、骆驼、仕女、乐伎俑、枕头等。尤其是三彩骆驼,背载丝绸或驮着乐队,仰首嘶鸣,那赤髯碧眼的骆俑,身穿窄袖衫,头戴翻檐帽,再现了中亚胡人的生活形象,使人联想起当年骆驼行走于“丝绸之路”上的景象。
瓷器随葬品中的瓷器主要有碗、碟、唾盂、钵、罐、执壶(注子)、细颈瓶、双龙柄壶、烛台、灯盏、高足盘、盏与盏托、盂、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