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34 MB
  • 2021-05-14 发布

《秦汉、隋唐、宋元考古通论》课件:1秦汉考古(住)

  • 1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秦汉、隋唐、宋元考古通论  一般来讲,从研究的年代范 围上划分,考古学可分为史 前学考古和历史考古学两大 分支,史前考古学主要研究 没有文字记载之前的人类的 历史;历史考古学的研究范 围则限于有了文字记载之后 的人类的历史。  根据最新的研究,进入历史 时期可以从公元前 21 世纪开 始,但文字产生于公元前 13 世纪,这其间有着七、八百 年的时间差。  三大段:  夏代与商前期(没有文字,但可见后世追记)  商晚期至秦统一(有文字记载但不丰富,有国家存在但没有出 现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帝国)  秦以后(文献非常丰富、系统, 大一统国家出现并成为主流)。  历史考古学是历史时期考古学的简称。  中国近代考古学最初发端于史前考古学。 但由于我国有着举止瞩目的古代文明,特 别是丰富的文献典籍,历史考古也很早就 得到了特别关注。不过,经过近百年的发 展,我国历史考古学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   1 ,我国学术界将历史考古学理解为狭义的证经补史,认为“古不 考三代以下”,忽视对秦汉时期以后的考古学的研究。    2 ,在考古的实践中,从事历史时期考古的人员很多,但大学和研 究生阶段,以历史考古学为研究方向的学生不多,近些年已有改变。    3 ,近一个世纪以来,历史考古学取得非常大的成绩,如 2001 年评 选 100 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夏代以后的占 63 项,秦汉以后的项目有 40 项之多。但是考古界对历史考古学的性质、任务、方法、特点、定 位等问题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系统的研究,相对于史前考古学而言在理 论和方法的思考和探讨上显得薄弱。     4 ,在历史考古学的实践当中,如何正确理解 和处理好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的关系,如何结合 现代科学技术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如何围绕重 大理论和历史问题建立课题意识和组织攻关。 秦汉考古学概论 一、秦汉考古的时间范围  1. 秦 帝国( 221——206BC )  由于秦帝国延续时间仅 15 年,且与战国时 期列国文化联系密切,所以在考古学研究 中常将 战国晚期至秦划为同一分期。  战国晚期到秦代大约从公元前四世纪未到 公元前三世纪未秦亡( 206BC )为止,大约 一百年左右的时间。  2. 西汉前期 汉朝建立( 202BC )至西汉武 帝元狩五年( 118 BC )之前。 因为在这一年发行了五铢钱, 比较容易断代。包括了汉高 祖、惠帝、吕后、文帝、景 帝和武帝前期,共近九十年 左右的时间。  3. 西汉后期 前段:汉武帝元狩五年到宣帝、元帝之交,  包括了武帝后期、昭帝、宣帝。在昭帝之  后有个昌邑王刘贺,但时间很短。前后共  七十年左右的时间(公元前 118 年-公元  前 48 年)。 后段:包括元帝、成帝、哀帝、平帝、 王莽。平帝后有一个孺子婴,时间也很短。 前后也 是近七十年左右的时间(公元前 48 年 -公元 25 年)。  4. 东汉前期  包括光武帝、明帝、章帝,时间比较短,大 约只有六十多年的时间(公元 25 年- 89 年)。  5. 东汉后期  从和帝开始到灵帝,包括和帝、殇帝、安帝、 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其中殇、 冲、质三帝的时间都比较短。整个东汉后期 一共包括一百年左右的时间。  6. 三国时期  二、历史特点  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是 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经历了统一、 分裂、再统一的过程。  秦统一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的事件,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 的帝国。 而汉则在一个空前广大的范 围内最早稳定地施行中央集权统治模 式。  三、秦汉考古学文化的特点  秦汉时期的考古学文化与先秦考古学文化从本质上 讲是不一样的。  从命名的原则看,战国以前的考古学文化往往是以 发现地点或典型遗址命名,如二里头文化、二里冈 文化、殷墟文化等。   战国时期的文化实际 是讲列国文化,即晋 文化、楚文化、燕文 化、齐文化、秦文化 等。都与组成统治集 团的族群和主要国民 的特定族群有关,并 可以向前溯源。  从本质来讲,都是一 种特定人群的文化。  到了秦汉以后,尤其是到了汉代以后,考古 学文化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秦代文化不好讲, 因为只有十五年。汉文化的命名得于汉帝国 的建立,是以军事为统治基础,用一种集权 制度复盖好几个文化圈的,是跨越文化圈的, 所以它没有历史渊源,也不是汉王朝一建 立就出现了。  另外汉文化与汉王朝的统治集团的族属也没 有直接的关系,因为汉初的统治集团是来自 四面八方的人。  汉文化是最早的 “ 国家文化 ” 。 贰、考古所见秦汉时期社会风貌 住 城市、房屋类型与居住方式 行 出行方式、车马制度、战争 食 食物种类、饮食习惯、货币 衣 衣物、饰品及其它相关发现 葬 丧葬制度与墓葬结构 祭 国家祭祀遗址 住  1. 城市  2. 宫殿与附属建筑  3. 普通民居 秦朝都城 —— 咸阳  1.1 历史背景  雍城(宝鸡) 雍城------泾阳-------栎阳-------咸阳 战国初期,秦国都城在雍城。之后,秦灵公 徙都泾阳,泾阳仍是雍都的陪都或军事性质 的临时都城;秦献公又迁都栎阳,亦带有临 时军事都城性质,不过中央官署已迁于此。 至孝公时,政治中心才逐渐由雍城迁入栎阳; 孝公筑咸阳宫殿、冀阙后,十三年(349BC) 正式将国都由雍城迁入咸阳。 秦朝建立后,只是扩修咸阳都城,基本布 局和方向没有变化。  秦都咸阳,地处关中平原的中部,南临渭 河,北依泾水,逶迤起伏的终南、秦岭、 嵯峨九山遥遥相望,南北怀抱。自古以来 这里就是地形优越,宜于农桑的好地方。  从孝公迁都至秦亡,历经战国秦至秦统一 两个时期,共 144 年。这座举世闻名的故都, 地上地下的遗存都极为丰富。  《史记 • 秦本纪》:“孝公十二年,作为咸阳, 筑冀阙,秦徙都之。”  《汉书 • 五行志》:“惠文王初都咸阳,广大宫 室、南临渭、北临泾。”  《史记 • 滑稽列传》:“二世欲漆其城。” (优旃 zhan )  《七国考》卷十三:“昭襄王二十七年,地震 坏城”  《史记 • 秦始皇》“三十二年, …… 坏城郭。” 等等。   秦都咸阳的 144 年中,它的规模是逐步扩大 的,是个大约百万人的城市。城市的中心在 渭北今咸阳市窑店乡一带。  渭河北岸矗立着高大雄伟的冀阙,富丽堂 皇的咸阳宫,风景幽雅的兰池宫。秦始皇剪 灭六国过程中陆续修建的六国宫殿,这些充 分体现了胜利者的气魄,秦帝国的威严。  为适应秦都咸阳的发展形势,秦始皇又在渭河南岸建筑了 庄严肃穆的信宫(后改名极庙,祭祀上帝),扩建了供皇 帝游乐的甘泉宫和上林苑,兴建了举世闻名的阿房宫。    在秦都咸阳的北郊有秦始皇避暑的林光宫(今淳化县 铁王乡梁武帝村)和梁山宫(今乾县乾陵乡梁山)。在泾 阳建筑了防御外来侵略的指挥部望夷宫。  秦都咸阳南郊多是离宫别馆,如帝王别墅的负(加草 字头)阳宫(今户县县西坡头村),皇帝狩猎的长杨宫 (今周至县终南乡东竹园头)等等。东郊、西郊与咸阳复 道 、甬道相连。整个咸阳“离宫别馆,亭台楼阁,连绵复 压三百里,隔离天日,”恐怕秦都咸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 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 秦都咸阳营建及废弃的四个阶段(文献记载): 一 初创期;秦孝公十二年至二十四年(公元前  350- 前 338 年)。商鞅变法、攻魏收河  西之地。  二 发展期:秦惠文王元年至庄襄王(公元前 337-  前 247 )。利用巴蜀之利,总体规划、  跨渭河两岸,并逐渐南移。  三 鼎盛期:嬴政统治期间(公元前 246- 前 210 )。 五帝所不及的成就,写仿六国宫 室;诸庙、章台、上林,皆在渭南。  四 衰败期:秦二世、子婴时期(公元前 209- 前 206  年)。 项羽一把火,可怜焦土。 1.2 咸阳故城的勘探及发掘  根据上述历史背景,我们应该区分出两个咸 阳城的含义,广义上讲咸阳城很大,狭义上 讲主要指渭河北岸的遗迹。即东自红旗乡, 西至柏家嘴,南起渭河,北迄泾水,计东西 15 公里,南北 11 公里,总面积达 165 平方公 里的区域。  因为渭水不断地改道向北移,所以咸阳故城 遭到严重的破坏,现在在地面上已经看不到 城址的痕迹。  咸阳城内宫殿群的位置  宫殿区:位于今渭河北岸黄土塬上。目前已 发现大小不等的夯土建筑遗址二十七处。其 中八处分布在上述的宫墙区域内。这些建筑 遗址,有的属于宫殿建筑,有的应属于宫殿 的附属建筑。但由于渭河北移,咸阳故城南 半部已被冲毁,在北塬上东西长 6 公里,南 北约 2 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大量的大型的 夯土建筑遗址,尤以聂家沟及山家沟一带最 多,规模最大,当是宫殿区的中心。  手工业作坊区:秦都咸阳的手工业作坊行业有冶 铜、铸铁、制砖瓦、制陶器和骨器共六处。其中 一处位于宫殿区以东的兰池宫附近,其余皆分布 在宫殿区的西部。  宫殿区附近,聂家沟一带的铸铜、冶铁和制陶作 坊,大约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官工作坊。  位于宫殿区以西约四公里的长陵车站周围的手工 业作坊,则是以民营生产为主,同时也存在着市 府经营的制陶业和切锯骨料的加工业。  咸阳故城的排水管道遍及故城内外,管网设计周到、合理。目前已发 现排水管道二十九处,多数则分布在宫殿区的周围。管道设计系根据 各建筑物排水量的多少,选择适当方位,安装大小不同,数量不等的 管道。  管道均作陶质筒形,子母口,每节长 0.53-0.68 米,口径 0.19-0.56 米。节节套接,按槽埋入地面以下。入水口挖池,池中铺板瓦瓦片中 置地漏。除此之外, 咸阳故城的排水管道与水井:  用水井共发现一百余口,绝 大部分分布在长陵车站周围 的制陶作坊区域内。 宫殿区 因地处北原,地势高亢,至 今尚未发现用水井,只是在 建筑周围出现少量结构与水 井相仿的渗水井。水井大都 用陶圈安装,圈径一般在 0.70 米左右,每节高约 0.35 米。少数井圈的沿部戳印有 “咸阳巨戏”,“咸里 ” 文字印记。  墓葬区:位于西北隅的原上,其分布范围 大体东起毛王村,西至摆旗寨,东西长达 四公里。(平民墓葬)  王室墓葬区:秦东陵(骊山西)、秦始皇 陵园(骊山陵、骊山以北) 对咸阳城的争议 a ,对秦都咸阳地理位置的争议  一种意见认为在长陵车站附近。也有的认为“由 于渭水河道北移,秦故城被河崩毁,现在已毫无 踪迹可寻。”(考古 62.6 和《西安历史述略》) 刘庆柱先生通过分析得出秦咸阳的地理位置 ,东 自柏家嘴。(若包括湖泊池泽的兰池宫应自肖家 村),西至毛王沟;北由高干渠,南到西安市草 滩农场附近(即秦代渭河北岸,由于河道变迁现 已变成渭河南岸)。都城东西十二里,(若以肖 家村计,为十五里),南北十五里、和我们上面 讲述的基本相同。  b ,咸阳城究竟有无城郭?考古钻探中未发现,但 文献记载中有反映,如秦始皇“三十二年 …… 坏城 郭。”这是一个悬案。  c ,六国宫殿的位置。《史记 • 秦本纪》载:“秦 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板上。”前 已论及,聂家沟及山家沟为咸阳宫,六国宫殿是 否在其东西两侧或错杂其间?目前根据不多,尚 难作出他定回答。不过有一点可以推论。秦破六 国所建的宫室,是为宣扬和纪念胜利,营建于秦 咸阳宫附近,作为秦宫一部分是完全可能的。  咸阳城内宫殿建筑 1973-1982 年,重点发掘了宫殿区内保存较 好的第一号建筑遗址的西半部和与之相连的第二 号和第三号建筑遗址。      1 号宫殿以夯土高台为宫殿建筑的核心,不同建 筑依高台而建。分上下两层建筑,上层中部建有 最大的主体宫室。宫室地面作朱红色,且呈显光 泽,这应是《三辅黄图》中所说的“土被朱柴”。 东西长130米,南北宽45米,中间凹进的部分南北宽约20米。 残存夯土台基东西长60米,南北宽45,高出地面6米。  根据砖、瓦、瓦当以及陶水管道等各类建筑材料的形制和纹 饰特点,参照出土陶文的书体特征,推测这座官室始建于战 国中、晚期。大量焚毁倒塌的堆积物,则表明它最后毁于秦 末的烈火。  在主体宫室的两旁和下层的南北两侧,分别 有卧室、休息室、沐浴室、盥洗室和卫士室。 上述各室均依台修筑,墙体系夯土或夯土与 土坯混用,壁柱皆在夯墙中,柱脚有未经加 工的自然础石。它改变了过去简单的木构架 建筑,进而采用土木混合的结构方式。在夯 台的最低层是一圈围绕建筑物的迴廊。廊下 墁砖,檐下设卵石散水,边缘有排水沟和渗 水坑,四隅有排水池,池内有地漏。它将各 种用途不同的单元紧凑地结合成一个整体的 多层建筑,构成了秦宫建筑独待的风格。  高台 , 主要采用土来建造 , 是我国特有的一种 工程类型 , 也是我国土木建筑中的一个重要 方面。天然或人工夯筑土台 , 周围贴壁立木 柱 , 使其成为周围建筑之后墙壁 , 并在台上建 宫、殿、亭、阁。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际 是我国高台建筑的盛行时期 , 筑台工程的质 量和规模都达到空前未有的地步。  原始社会晚期发明填土分层夯筑室内居住 面 , 为高台最潜在的萌芽 , 即所谓“室高足以 辟润湿” ( 《墨子 · 辞过》 ), 夏帝桀作“琼宫 瑶台” ( 《竹书纪年》 ), 商殷纣王建筑鹿台 , 高千尺 ( 《史记 · 殷本纪》 ), 西周文王作灵台 ( 《诗经 · 大雅 · 灵台》 ), 是夏商周三代筑台的 文字记载。  大约隋唐时期,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大 型木构架建筑的稳定性增强,高台建筑逐 渐衰落,夯土高台退化为建筑台基,在后 世高等级建筑中仍很常见。 高台宫殿建筑方法  首先,据整座建筑平面向下挖槽(深约 1 一 2 米),之后向上夯筑土台,一般突出地坪 5- 6 米,高者可达 11-12 米。再自上而下分层挖 出所需的房间,做出墙壁,不足处用土坯修 补,挖埋柱窝及排污管道等设施。 可谓之加 法筑。 其次 , 在挖出的夯土墙上施壁柱 , 柱断面多为方 形 , 三面嵌入 , 实际就是在一大土堆上挖出一座 建筑物来。转角处仍采用较原始的二柱并立 手法,但主室中内已使用都柱。可谓之减法 筑法。  据此可以看出,高台建筑技术组成,可约 略分为夯土台、木构架两部。其夯土台的结 构作用是:承重主体及附属建筑;二是保持 主体及附属构筑物稳定。夯土台实为加、减 法的结合,加法的夯筑,使得建筑整体稳定 得到保证。减法的应用,使得夯土台周围建 筑、台上建筑,或上下部木构架等组成一个 有机整体。 个别夯土高台建筑也有借助自然台地修建的 做法。  作为夯土台壁的补充,有的承重墙使用土 坯砌筑,室内隔墙一般用夹竹抹泥墙。墙 面均经细涂,表面粉刷成红色、白色或彩 绘壁画。地面朱红或青灰色,经磨光处理 少数用方砖铺地。室内设置取暖炭炉,室 内、外有竖井式储物窖穴和比较完备的排 水系统。排水池做成漏斗式,排水管道已 采用虹吸装置。通风、采光、通道都安排 得合理。门窗饰有青铜铺首,使用绞链、 合叶等金属构件。这些对中国古代建筑史 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铜铺首 3 号宫殿车马仪仗壁画  咸阳宫殿出土筒瓦板瓦出土最多,说明秦 宫屋顶已普遍覆盖有瓦。  阿房宫前殿  瓦当的使用始于西周。秦宫建筑遗址出土 的瓦当不仅数量多,而且形制、花纹图案 与关东六国不尽相同。秦宫瓦当的显著特 点,是以云纹作为主要图案。在构图上围 绕一个中心,以对交线的手法使云纹重复 多娈。瓦当体大形圆,在花纹满而不塞, 厚而不浊。出土数量仅次于云纹的葵纹瓦 当,则以中心对等,呈放射式样,疏朗而 饱满。  砖的使用,开始于战国晚期。  秦宫铺地方砖薄而结实,纹样有菱形方格 、太阳纹和回纹等等。 空心砖又以大型长方形为 特点,造型、孔洞设计合 理,且具有自重轻,热工 性能与透性能好,能源消 耗低等优点。多数空心砖 面刻以龙凤为主的多种纹 饰,用于宫殿建筑的台阶。 过去认为早期空心砖只限 于营造陵墓,秦宫已大量 使用于宫殿建筑,这应该 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一个 创举。 西汉都城——长安  汉长安城位于渭河南岸,现西安市故城的西北。这 一地区在秦时属于秦都咸阳的一部分。  汉高祖刘邦于前 202 年在汜水之阳即帝位,当时定 都洛阳。第二年定都关中,选定长安作为都城。  由于汉初连年的战乱,经济力量不足,所以也没有 能力一下子建一个都城,所以长安城的建设经历了 前后约一百年的时间。  西汉王朝建立后,定都何处产生了分歧, 主要有两派:一派是主张建都洛阳,以追 随刘邦打天下的群臣为代表,他们的祖籍 均在关东;一派以娄敬为代表,主张定都 关中,张良积极支持,  平面布局与主要 建筑  城墙为夯土版筑,黄土夯砌而成,横剖面 呈上窄下宽的梯形。底宽约 16 米,现存残 高可达 10 米。(《三辅黄图》卷一记载, 汉长安的城墙“高三丈五尺”(合今 8.23 米 )),墙内外向上有收分,倾斜度各为 11 度。  城外有宽 40-50 米,深约 3 米的环壕围绕全 城。  城墙上设有一 共十二座城门 ,每面三座。 城墙四面各开 三座城门。  其中霸城门、直城门、宣平门、西安门都经过了发掘,其他 的城门也都做了勘探,找到了遗址。  每座城门又由三个门道组成,每道宽约 8 米。恰好相当于当时 四个车轨的距离。城门上建筑有门楼,城门内侧有守卫人员 用房。  张衡《西京赋》所述“方轨十二”、“三涂洞开”等文献相 吻合。  长安城的面积远大于其它汉代城市。汉长 安城中至少 40% 的面积被几座宫城所占据 ,包括位于东南角的长乐宫,西南角的未 央宫,未央宫以北的桂宫与北宫。而在城 西墙外,在汉武帝时期曾经修建了奢华的 建章宫。在上述地点都发现有宫城城墙与 宫殿台基的相关遗迹。明光宫是见于文献 记载的另一座重要宫殿,但是有关它的具 体情况还不很清楚。这些宫城是供皇家生 活起居的场所,也是中央政府机构办公的 地点。  长乐宫:长乐宫在汉长安城 的东南隅,又称东宫,是在 秦都咸阳“渭南”的离宫“ 兴乐宫”的基础上改建而成 的。汉朝初年,刘邦徙居此 宫,受理朝政。惠帝以后改 为太后的居所,称为“东宫 ”,西汉末年毁于兵火。宫 殿平面为不规则的方形,周 围筑墙,周长 1 万余米,面积 6 平方公里左右。宫内主要有 前殿、临华殿、长信宫、长 秋殿、永寿殿、神仙殿、永 昌殿和钟室等 14 座建筑。  未央宫:未央宫在城的西南隅,又称西宫 ,为皇帝朝会之所,是长安城内地势最高 的地方。西汉、王莽、东汉献帝、西晋、 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各朝代 的皇帝都曾在此处理朝政,是中国历史上 最有名的宫殿之一。隋唐时期,未央宫被 划入唐长安城的禁苑。唐武宗时重修了宫 殿,因此现存遗迹有很多是那时遗留下来 的。 长安城内其它建筑:  市场:横门大街左右两侧曾经建有西市与东市。汉代城市内 的市不仅是商品交易的场所,也是手工业生产作坊的所在地 ,还是发布文告或者举行重要活动的地方。在社会生活中占 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汉书·袁盎晁错传》:错殊不知。乃使 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 市。  武库:在长乐和未央二宫之间,平面呈长 方形,东西长 880 米,南北宽 322 米,四周 筑墙。墙内有七个仓库,每库分为四个库 房。房中原有排列整齐的兵器木架,现已 朽坏。武库建于汉高祖八年(前 199 年), 系丞相萧何营建,是当时全国的武器制造 和贮藏中心,具有极重要的地位,西汉末 年被焚毁。  此外,在长安城内还设有供达官显贵居住的府第以 及供普通百姓居住的“闾里”。贵族的府第除了规 模较大外还享受当街开门的特权,而普通百姓则只 能居住在闾里之中,通过统一规划的里门进出。文 献记载北阙甲第是一处重要的贵族居住区,现在已 经经过部分发掘。  另外,长安城内共有一百六十闾里。刘庆柱先生提 出这一百六十闾里都应该位于长安城内,即除宫城 以外的全部区域,包括衙署,宗庙,市等。而杨宽 先生认为目前所发现的长安城只是一座内城,它的 外面应该存在一座面积更大的郭城。而一百六十闾 里应位于郭城与内城之间。刘、杨两位先生对于长 安城布局结构的争论,是汉代考古研究中一桩著名 的公案。目前,虽然在长安城外也发现一些汉代居 住遗址,但规模较小,也并未发现有另一重城墙的 迹象,因此更多学者倾向于支持刘的结论。  城郊设施  城郊的各种苑 囿、祭祀建筑 也是西汉长安 城的重要组成 部分。有著名 的上林苑和王 莽九庙等。  明堂辟雍 辟雍遗址:  文献记载,明堂是天子举行祭祀、朝会、 庆赏、布政等活动的地方。辟雍是太学, 是为贵族子弟开设的大学,取四周有水, 形如璧环而得名。文献多把明堂、辟雍相 提并论,即二者为不同的建筑,但也有人 提出二者是一种建筑的不同名称。汉平帝 时王莽摄政,在长安城的南郊修建了明堂 、辟雍。  辟雍的平面外圆内方,中为一圆形夯土台 ,上有平面呈“亚”字形的主体建筑。其 周围是边长 235 米的夯土围墙,四周辟门, 墙外还有直径 360 米的圆形圜水沟。 3) 兴建过程与意义  高祖时期  惠帝时期  武帝时期  王莽时期 长安本是秦都咸阳的一个乡村名。前202年设置 长安县,九月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修建长乐宫, 从这时开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 “秋,起明光宫”等主要建筑,长安城的营建整 整经历了一个世纪。如果包括王莽九庙,长安城 的修建历时整个西汉时期。 刘邦决定建都关中后,暂住栎阳,高祖八年(前 199年),徙都长安城。所以,长安城的大规模 修建共分四个阶段。 巫鸿先生提出,长安城的建筑过程,直接反映着 不同时期,统治者在都城建设中的不同的目标与 期望。  东汉时期,长安城作为汉帝国 的西都仍被使用,至东汉末年 遭到严重破坏。魏晋南北朝时 期,许多割据政权也对汉长安 城有所改建、利用。直到隋朝 建立,定都大兴,汉长安城逐 渐变为废墟 汉魏洛阳城  公元 25 年六月,刘秀即皇帝位,其后坐镇 河阳(今河南孟县西),指挥围攻洛阳的 战斗。十月,守城将军大司马朱侑举城投 降,刘秀“车驾入洛阳,幸南官却非殿” ,宣布定都洛阳,因汉为火德,忌水,故 改“洛”为“雒”。从光武帝定都洛阳至 献帝迁都长安,洛阳为都共历十二帝 196 年 。  以此 ( 洛陽 ) 為天下之中也 , 諸侯四方納貢職 , 道裏均矣 , 有德則易以王 , 無德則易以亡 . 凡居此者 , 欲令周務以德致人 , 不欲依阻險 .  史记卷九十九 刘敬叔孙通列传  首先,从地理位置看,洛阳居天下之中,地理位置险要, 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洛阳地处黄河中游南岸,跨伊、洛 、涧等河流,北倚邙山,南对伊阙,东据虎牢关(位于河 南省荥阳市区西北部 18 公里的汜水镇,得名于因传闻周穆 王曾将进献的猛虎圈养于此而名虎牢。最有名的是三英战 吕布),西有崤坂(崤山的坡道。今河南省洛宁县北,西 北接陕县。素有“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之誉。按张 华的说法,洛阳是一个恃险防御、虎踞龙盘的地方,“调 在中枢,西阻崤谷,东望荆山,南望少室,北有大岳三河 之分,风雨所起,四阻之国”。  而且,伊洛平原地力肥沃,周围水路发达,漕运便利,可 以很好地解决京师的供应问题,使皇帝坐镇中央,遥控天 下,集中精力维护自己的统治。 洛阳地区历代古都  其次,王朝末期的动乱对长安地区造成了巨大破 坏。王莽统治时期,长安先后数次被攻破,人口 锐减,满目荒凉,昔日的恢宏与繁盛荡然无存, 已丧失了继续为都的条件。同时,来自北方的匈 奴的威胁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东汉王朝天 下未定,还没有足够的精力同匈奴对抗,“退避 三舍”未尝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 最后,刘秀本是南阳的世族地主,建立政权主要 依靠起自宛洛一带的地方割据势力,他必须避开 其它地方割据势力的锋芒,待巩固了自己的根据 地、站稳脚跟之后才能再做企图。 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刘秀才最终放弃长安,定都 洛阳。历史证明这一选择是明智的,它对于维护 东汉的统一稳定、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 安居乐业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以洛阳为中心 的关东地区由此进入了长足发展的历史阶段,继 东周之后,洛阳重又走上了中国历史政治的前台 。  秦至西汉,洛阳城已是天下名都之一。刘邦初称 帝,曾驻跸洛阳三月之久,意欲建都于此。后接 受张良、娄敬等人建议,遂移驾关中,于长安城 建都,雒阳城成为河南郡治。  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 25 年)在此建都,开始在 西汉雒阳城的基础上进行扩建。新的城墙和城门 大约建成于光武帝建武十四年(公元 38 年)前后 。献帝初平元年( 190 年)迁长安时,雒阳宫庙 和民居被焚毁。魏文帝黄初元年( 220 年)在汉 代旧址上建都,改称洛阳。西晋继之,至永嘉五 年( 311 )后,洛阳又以战乱中遭破坏。北魏孝 文帝太和十九年( 495 )自平城迁都于此,经大 规模修建,都城形制为之一变。  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 534 )迁都邺城,元象元 年( 538 )洛阳城又一次在战火中被毁。隋唐洛 阳城往西移至今洛阳市区一带,汉魏洛阳城废弃 。 东汉雒阳城的形制及布局 (1)轮廓及规模  ( 1 )轮廓及规模  东汉雒阳城,是一座四周建有高大城墙和 深广护城河的封闭型城市。其城墙系利用 前代城墙墙体、经修整增筑而成,全部为 素土夯筑,内外两侧俱无包砖痕迹。现存 遗址上,除南城墙因后世洛水改道被冲毁 而了无孑遗外,东、北、西三面城墙皆有 墙体残存。保存最好的地段,如城东北隅 ,残墙体犹高出地面 6—7 米。  据勘测,全城略呈不规则的南北长方形, 和西汉长安城的近似正方形不同。  ,城内总面积约为 9.5 平方公里。因其城自 南至北的长度约为当时的九里,自东至西 的宽度约为当时的六里,故而有文献称其 为“九六城”。  ( 2 )城市布局  东汉雒阳城城址曾为其后的曹魏、西晋、北魏三 朝相沿使用,至唐贞观年间才终遭废弃。基于这 种特殊的历史条件,对其进行系统的考古勘察, 难度之大,不言而喻。在 1962 年以来对整个汉魏 洛阳城遗址的考古勘察中,相继发现了东汉雒阳 城的城门、主干道路和一些大型建筑,为复原城 市布局提供了一些重要线索,但同主要依据实物 资料全面复原城市布局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 因此,以下关于东汉雒阳城城市布局的论述,只 是根据已知有限实物资料结合文献记载做出的初 步探索。  ① 城门及城内主干道  在现存东、西、北三面城墙上共探出城门门址 10 座。  共发现贯通诸门址的主干道路 9 条:东西向横道 5 条,南北向纵道 4 条 。  依文献记载(《洛阳伽蓝记 • 序》等),东汉雒阳城共有城门 12 座。 城门的数目虽和西汉长安城相等,但是它和西汉长城不同的是城门 不是均分于四面。  这座城门遗址,南北长 30 、东西宽(即进深)约 12.5 米。门之南北两 侧,横截城墙以为壁,其间布置两道东西向夯土隔墙,构成一门三 洞的形制。各门洞大体同宽,约为 6 米。和西安长安城的街道相似。  ② 宫殿区  东汉雒阳城城市布 局的主要特点之一 ,是与西汉长安城 相比,宫殿区相对 集中,形成南宫和 北宫南北对峙的格 局。  根据之前学者的复原研究,汉南、北宫的 面积已达到 3.1 平方公里,如加上见于记载 的永安宫、濯龙园等宫苑,则以南、北宫 为主的宫殿区所占面积,肯定将超过全城 面积的三分之一。因此,宫殿区在东汉雒 阳城所占比例,虽较汉长安城大大降低, 但与此后的历代都城相比,仍然显得过于 大了些。这也许正是东汉雒阳城的又一时 代特质。  ③城内外其它建筑  如上所述,东汉雒阳城内,道路及宫殿区 以外的地面,最多不到全城面积的三分之 二,又大量为各类官府以及太仓、武库、 商市居民里坊(达官贵人宅第)所占据。  见于文献的此类内容甚少,多数仅存名号 ,有地望可考者,更是廖廖无几。仅知太 尉府、司空府、司徒府位于开阳门内。太 仓、武库位于城内东北隅。 (3)东汉雒阳城南重要官属建筑  对东汉雒阳城 的各种宫殿及 其他官属宏伟 建筑,文献曾 有许多精彩描 述。这里以灵 台、太学为例 ,简要介绍。  灵台遗址,确如文献所载位于平城门外大 道西侧。北临今洛水南堤。遗址平面略呈 方形,四周建有夯筑围墙。墙上各有门址。 遗址现知范围,东西 220 米,南北 200 米, 面积约 44000 平米。今犹突兀于地面的天象 观测台基,为一方形夯筑高台,正处于遗 址的中心部位。台基四面各辟上下两层平 台,平台上均有建筑遗迹。环绕下层平台, 又有河卵石铺的散水。  台基西面上层平台 的建筑,加辟五间 进深约 2 米的内室。 内室中又有隔断土 墙一堵,将其分作 南、北二室。这种 密闭型内室使人联 想起《晋书 • 天文志 》 “ 作浑天仪于密室 中”的“密室”。  我国古代天文学上的一个突出成就,即是对天象 的周密观测。东汉灵台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国家天 文台,有一个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的天象观测机 构,代表着其时天文学发展的最高水平。灵台隶 属于太史令。举世闻名的天文学家张衡,从永初 二年(公元 115 年)至阳嘉二年(公元 133 年)曾 先后两次出任太史令,任期共达十多年,直接领 导着灵台的天象观测,灵台自然也是他从事科学 实验的场所。由此可见,东汉灵台遗址的发现, 无论对中国考古学或是天文学史研究都是一件大 事。西晋末年该遗址受到严重破坏,北魏废弃不 用。  ④ 太学遗址  东汉太学创建于光武帝建武五年(公元 29 年),位于开阳门外大道东 。关于东汉太学的范围,文献没有明确记载。仅知因校舍积年毁坏, 汉顺帝永建六年(公元 131 年)曾诏修太学,阳嘉元年(公元 132 年) 作毕,凡构造黉舍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校内有讲堂,长十丈 ,宽三丈。汉质帝时,生员达到三万余人。  东汉太学遗址的确切范围今仍难以确定,但 20 世纪 70 年代曾在辟雍遗 址东北方、今洛河南堤的南北两侧,发现魏晋以降的太学遗址。其平 面呈长方形,东西 150 余米,南北约 220 米。在其南面曾清理出熹平石 经残石 150 余块。 汉代的普通民居  2003 年在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三杨庄发现 一处西汉晚期规模宏大的汉代村落遗址。 共发现有汉代院落遗址 7 处,初步发掘了 4 处。该村落遗址由于被洪水淹没而保存完 好,可以为我们展现汉代农耕社会的丰富 概貌,有学者称其为中国的“庞贝古城” 。  “宅在田中,田中建宅”  从目前已经得到清理的4组庭院的情况看,它们 均为坐北朝南,方向一致(南偏西约10°), 显系统一规定所致;均为二进院布局,南门外为 小范围的经常活动场地,且各有自己的水井;庭 院之间互不相连,四周由农田相隔;所有房屋顶 部均使用筒板瓦,主房屋顶更是全部用筒板扣合 ,由于房屋系洪水浸泡而坍塌(非冲毁),故所 有瓦顶均不同程度地保留了板瓦与筒瓦扣合时的 原状  第一处院落  瓦顶  未使用的瓦  第二处院落  第二处庭院从南向北依次为:第一进院南墙及南 大门、东厢房、西门房,第二进院南墙、南门、 西厢房、正房等。南大门外偏东南约5米处还有 一眼水井及通往水井的用碎瓦铺设的便道,水井 壁系小砖(与房基用砖相同)圈砌,井口周围用 同样的砖铺砌成近方形的低井台。  庭院西北角有一带瓦顶的厕所。在庭院的西侧, 还清理出一座形状规范的圆形水池。在该庭院遗 址内及南大门外、水池内,清理出5个大石臼、 2个小石臼、石磨、石磙等石器,陶水槽、碗、 甑、盆、罐、豆、瓮、轮盘等陶器,铁犁、釜、 刀等铁器;主房瓦顶东侧表层还初步清理出带有 “益寿万岁”字样瓦当的筒瓦数件;二进院内西 部地面初步清出3枚“货泉”铜钱。  第三处院落  第三处庭院建筑面积大致为30×30平 方米,庭院的平面布局从南向北依次为: 第一进院南墙及南大门、南厢房,第二进 院墙、正房等。  南门外西侧有水井一眼,井壁的用砖及砌 法与第二处庭院的水井相同,只是没有砖 铺的井台。庭院后有一小的建筑遗存,目 前推测可能为厕所。正房后还发现有2排 树木残存遗迹,从清理出的残存的树叶痕 迹初步判断,多为桑树,也有榆树。  根据文献记载,秦汉时期的家庭多为五口 之家。一般为一对夫妻带三个未成年的孩 子。  从三杨庄遗址目前发现的宅院情况来看, 四处宅院从屋舍的数量上大致可以分为两 类:第一类如第二处院落,共有正房、西 厢房、东厢房、西门房四座房舍。可能居 住超过五口之家的家庭成员。其它院落均 属于另一类,由主房、南厢房两座房舍组 成,最多能容纳五口人居住。 陶 楼 模 型 房 屋 院 落 模 型  三杨庄庭院的周围清理出有排列整齐的十 分明晰的高低相间的田垄遗迹,田垄的走 向有东西向的,但多为南北向,田垄的宽 度大致在 50-60 厘米左右。  三杨庄所发现的田垄,被认为是秦 汉时期“代田法”的珍贵实例。  《汉书 · 食货志》中说: 过能为代田 ,一畮三甽( quǎn ,音犬),岁代 处,故名代田,古法也。 代田是垄 作体系中, 种下垄 的一种方法,等 到幼苗长起来以后,通过中耕除草 ,逐渐把垄上的土铲下来,培在禾 苗根部,到了盛夏的时候,垄上的 土已经铲尽,也就是全部培在禾苗 根部去了,于是庄稼的根很深,能 抗风、旱。由于 代田法 在每个生产 周期中,垄沟和垄台互相变换了位 置,而它又总是在垄沟里播种,于 是就产生了轮番利用土地的效果。  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包含了中原地区当时作为社 会基础的单个家庭的居住环境与条件、房屋建筑 技术及思想意识、农业生产、社会生活等多方面 的实物信息,同时,也包含有当时社会最基层组 织(如若干个家庭、族群组成的村镇等)的许多 方面的丰富信息。通过对该遗址的研究,可以首 次真实地复原汉代的庄园或村落布局,可以真实 地复原一个庭院(家庭)的建筑布局和生活场景 ,可以真实了解各类单体建筑实体的建筑结构与 建筑工程技术方法等情况。无疑,该遗址具有多 学科、多方面的价值。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