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8 MB
- 2021-03-0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电力生产人员技能培训
电路基础部分(二)
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
一、瞬时功率
N
+
u
-
i
一端口内部不含独立电
源,仅含电阻、电感和
电容等无源元件。
它吸收的瞬时功率
p
等于电压
u
和电流
i
的乘积
p =u i
在正弦稳态情况下
,设
2
U
cos(
ω
t
+
ψ
u
)
2
I
cos(
ω
t
+
ψ
i
)
u
=
i
=
瞬时功率
p =
2
I
cos(
ω
t
+
ψ
i
)
2
U
cos(
ω
t
+
ψ
u
)
×
u
u
+
ψ
i
)
−
ψ
i
)
+
UI
cos( 2
ω
t
+
ψ
=
UI
cos(
ψ
令
ϕ
=
ψ
u
−
ψ
i
为电压和电流之间的相位差
p
=
UI
cos
ϕ
+
UI
cos( 2
ω
t
+
ψ
u
+
ψ
i
)
瞬时功率有两个分量:
第一个为
恒定
分量,第二个为
正弦
分量。
p
=
UI
cos
ϕ
{1
+
cos[ 2 (
ω
t
+
ψ
u
)]}
+
UI
sin
ϕ
sin( 2
ω
t
+
ψ
u
)
第一项是
不可逆
部分;
第二项是
可逆
部分,说明能量在外施电源与一
端口之间来回交换。
∫
0
pdt
二、平均功率
又称
有功功率
,是指瞬时
功率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值。
P
=
1
T
T
=
1
T
T
∫
0
UI
[cos
ϕ
+
cos( 2
ω
t
+
ψ
u
+
ψ
i
)]
dt
λ
=
cos
ϕ
=
U I
cos
ϕ
单位:瓦(
W
)
电阻
R
电感
L
ϕ
=
0
ϕ
=
90
°
λ
=1
λ
=0
P
R
=
UI
=
I
2
R
=
GU
2
P
L
=
0
电容
C
ϕ
= −
90
°
λ
=0
P
C
=
0
定义: 功率因数
三、无功功率
def
Q
=
UI
sin
ϕ
反映了内部与外部往返交换能量的情况。
单位:乏(
Var)
电阻
R
电感
L
ϕ
=
0
ϕ
=
90
°
U
2
ω
L
Q
R
=
0
Q
L
=
UI
=
ω
LI
2
=
电容
C
1
ω
C
I
2
= −
ω
CU
2
ϕ
= −
90
°
Q
C
= −
UI
= −
S
=
P
+
Q
四、视在功率
def
S
=
UI
电机和变压器的容量是由视在功率来表示的。
单位:伏安(
VA
)
有功功率
P
、无功功率
Q
和视在功率
S
存在下列关系:
P
=
S
cos
ϕ
Q
=
sin
ϕ
2
)
Q
P
2
ϕ
=
arctan(
例:测量电感线圈
R
、
L
的实验电路,已知电压
表的
读数为
50V
,电流表的读数为
1A
,功率表读数为
30W
,电源的频率
f
=50Hz
。试求
R
、
L
之值。
+
V
A
*
*
W
电
感
线
圈
•
U
S
-
+
•
U
-
•
I
解:可先求得线圈的阻抗
Z
=
Z
/
ϕ
=
R
+
j
ω
L
U
I
Z
=
=50
Ω
UI
cos
ϕ
=
30
ϕ
=
53.13
°
Z
=
R
+
(
ω
L
)
解得:
Z
=
50 / 53.13
° Ω
=30 + j40
Ω
R
= 30
Ω
40
ω
L
=
另一种解法
2
R
= 30
Ω
2
2
而
故可求得:
ω
L
=
50
2
−
30
2
= 40
Ω
= 127 mH
ω
=
2
π
f
= 314 rad/s
设一个一端口的电压相量为,电流相量为,
U
I
•
=
I U S
•
的共轭复数 是 式中
I I
§9.6
复功率
一、复功率
• •
*
def
•
•
*
=
UI
/
ψ
u
−
ψ
i
=
UI
cos
ϕ
+
jUI
sin
ϕ
=
P
+ j
Q
复功率定义为
二、有功分量和无功分量
一个不含独立电源的一端口可以用等效阻抗
Z
表示。
•
U
U
a
•
U
r
•
I
R
e
•
ϕ
jX
e
•
U
•
U
a
•
U
r
•
I
相量图
• • •
U
a
与电流
I
同相称为
U
的有功分量
U
a
=
U
cos
ϕ
而有功功率
P
=
UI
cos
ϕ
=
U
a
I
ϕ
•
U
•
U
a
•
U
r
•
I
• • •
U
r
与
I
正交
,
称为
U
的无功分量
U
r
=
U
sin
ϕ
而无功率
Q
=
UI
sin
ϕ
=
U
r
I
复功率可写为
•
•
*
*
其中
Z
=
R
e
+
jX
e
ϕ
•
U
•
U
a
•
U
r
•
I
•
U
G
e
jB
e
一个不含独立电源的一端口可以用等效导纳
Y
表示。
•
I
• • •
I
a
与电压
U
同相称为
I
的有功分量
I
a
=
I
cos
ϕ
• • •
I
r
与
U
正交
,
称为
I
的无功分量
U
r
=
U
sin
ϕ
•
•
S
=
U I
=
U
(
UY
)
=
U Y
Y
=
G
e
−
jB
e
Q
=
UI
r
复功率可写为
• •
*
* * 2
其中
这样
P
=
UI
a
Y
=
G
e
+
jB
e
*
可以证明
正弦电流电路中总的有功功率
是电路各部分有功功率之和,
总的无功功率是电路各部分无功功率之和,
即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分别守恒。
电路中的复功率也守恒,
但视在功率不守恒。
三、功率因数的提高
P
=
UI
cos
ϕ
cos
ϕ
是电路的
功率因数。
电压与电流间的相位差或电路的功率因数
决
定于电路(负载)
的参数。
只有在电阻负载的情况下,电压和电流才同
相,其功率因数为
1
。
对于其他负载来说,其功率因数均介于
0
与
1
之间。
功率因数不等于
1
时,电路中发生
能量互换
,
出现无功功率。这样引起下面两个问题:
1
、发电设备的容量不能充分利用
2
、增加线路和发电机绕组的功率
损
耗
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
R
j
ω
L
•
U
•
I
•
I
1
•
I
2
1
j
ω
C
•
U
•
I
1
I
2
•
I
ϕ
1
•
(
I
2
)
•
(
I
)
ϕ
ϕ
O
•
•
I
2
=
j
ω
C U
提高功率因数的常用方法:
与电感性负载并联静电电容器。
•
•
U
•
I
2
•
I
ϕ
1
ϕ
•
I
1
O
• •
I
2
=
j
ω
C U
I
2
=
ω
CU
I
2
C
=
ω
U
并联电容
C
的计算
I
2
=
I
1
sin
ϕ
1
−
I
sin
ϕ
提高功率因数,是指提高
电源或电网
的功率因
数,
而
不是
指
提高某个
电感性负载
的功率因数。
并联电容后并
不改变
原负载的工作状况,
所以电
路的有功功率并没有改变,
只是
改变
了电
路的
无功
功率,从而使功率因数
得到提高。
提高功率因数的含义
I
2
例:正弦电压为
50Hz
,
380V
,感性负载吸收的功率
为
20kW
,功率因数
0.6
。若使电路的功率因数提高到
0.9
,求在负载的两端并接的电容值
。
I
2
=
I
1
sin
ϕ
1
−
I
sin
ϕ
I
1
=
87.72A
cos
ϕ
1
=
0 .6
ϕ
1
=
53 .13
°
P
=
UI
cos
ϕ
cos
ϕ
=
0 .9
I
= 58.48 A
ϕ
=
25 .84
°
= 44.69 A
C
=
= 375
μ
F
ω
U
解:
P
=
UI
1
cos
ϕ
1
•
U
•
I
1
•
I
2
•
I
ϕ
1
ϕ
O
串联电路的谐振
谐振现象的研究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方面谐振现象得到广泛的应用,
另一方面在某些情况下电路中发生谐振会破坏
正常工作。
一、
RLC
串联电路
•
U
•
I
R
j
ω
L
1
j
ω
C
)
1
ω
C
Z
(
j
ω
)
=
R
+
j
(
ω
L
−
ω
0
1
ω
C
−
ω
X
(
ω
)
O
O
+ j
+1
ω
ϕ
|Z|
ω
L
X
(
ω
)
)
1
ω
C
Z
(
j
ω
)
=
R
+
j
(
ω
L
−
电抗随频率变化
的特性曲线
阻抗随频率变化时在
复平面上表示的图形
二、串联谐振的定义
由于串联电路中的感抗和容抗有相互抵消作用,
所以,当
ω
=
ω
0
时,出现
X(
ω
0
)
=0
,
这时端口上的
电压与电流同相
,
工程上将电路的这种工作状况称为
谐振
,
由于是在
RLC
串联电路中发生的
,故称为串联谐振。
三、串联谐振的条件
Im [ Z( j
ω
) ] = 0
=
0
1
ω
0
C
ω
0
L
−
)
1
ω
C
Z
(
j
ω
)
=
R
+
j
(
ω
L
−
1
2
π
LC
f
0
=
频率
谐振频率又称为电路的
固有频率
,
是由电路的结构和
参数决定的。
串联谐振频率只有一个,
是由串联电路中的
L
、
C
参数
决定
的,
而与串联电阻
R
无关。
四、谐振频率
Im [ Z( j
ω
) ] = 0
=
0
1
ω
0
L
−
ω
0
C
1
角频率
ω
0
=
LC
五、谐振的特征
1
、阻抗
)
1
ω
C
Z
(
j
ω
)
=
R
+
j
(
ω
L
−
=
R
谐振时阻抗为
最小
值。
U
|
Z
|
2
、电流
I
=
U
R
=
在输入电压有效值
U
不变的情况下,电流为
最大
。
3
、电阻电压
U
R
=
RI
=
U
实验时可根据此特点判别串联谐振电路发
生谐振与否。
ω
O
六、谐振曲线
除了阻抗
Z
和频率的特性外,还应分析电流和电
压随频率变化的特性,这些特性称为
频率特性
,或称
频率响应
,它们随频率变化的曲线称为谐振曲线。
I
(
ω
)
ω
0
七、品质因数
谐振时有
• •
U
L
+
U
C
=
0
所以串联谐振又称为
电压谐振
。
串联谐振电
路的品质因数
U
L
(
ω
0
)
U
Q
=
U
C
(
ω
0
)
U
=
ω
0
L
R
=
1
ω
0
CR
=
1
L
R C
=
如果
Q>1
,则有
U
L
=
U
C
>
U
当
Q>>1
,表明在
谐振时或接近谐振时
,会在电感和
电容两端出现大大高于外施电压
U
的高电压,称为
过
电压现象
,往往会造成元件的损坏。
但谐振时
L
和
C
两端的等效阻抗为零(相当于
短路
)。
Q
C
(
ω
0
)
= −
Q
L
(
ω
0
)
=
ω
0
LI
八、功率
谐振时,电路的无功功率为零,这是由于阻抗角为
零,
所以电
cos
的功率因数
λ
=
路
ϕ
= 1
1
P
(
ω
0
)
=
UI
λ
=
UI
=
U
m
I
m
2
2
I
2
1
ω
0
C
整个电路的复功率
S
=
P
+
j
(
Q
L
+
Q
C
)
=
P
Q
L
(
ω
0
)
+
Q
C
(
ω
0
)
=
0
谐振时电路不从外部吸收无功功率
但
Q
L
(
ω
0
),
Q
C
(
ω
0
)
分别
不等于零
。
Li
+
Q
=
R C
2
1
2
1
2
Cu
C
2
W
(
ω
0
)
=
谐振时,有
2
U
R
cos(
ω
0
t
)
i
=
u
C
=
2
QU
sin(
ω
0
t
)
并有
2
1
L
2
但电路内部的电感与电容之间周期性地进行磁场能
量和电场能量的
交换
,
这一能量的总和为
=
CQ U
CQ U
m
L
R
2
U
2
cos
2
(
ω
0
t
)
+
CQ
2
U
2
sin
2
(
ω
0
t
)
W
(
ω
0
)
=
2
2
2 2
1
2
=
=
常量
所以能量的总和
另外还可以得出
Q
=
ω
0
W
(
ω
0
) /
P
(
ω
0
)
串联电阻的大小虽然不影响串联谐振电路的固有频
率,
但有
控
制和调节
谐振时电流和电压
幅度
的作用。
1
ω
C
Z
(
j
ω
)
=
R
+
j
(
ω
L
−
九、通用谐振曲线
为了突出电路的频率特性,常分析输出量与输入
量之比的频率特性。
U
R
(
ω
) /
U
、
U
L
(
ω
) /
U
、
U
C
(
ω
) /
U
而这些电压比值可以用分贝表示
dB
=
20 log A
令
η
=
ω
/
ω
0
将电路的阻抗
Z
变换为下述形式
⎡
1
⎤
)
=
R
⎢
1
+
jQ
(
η
−
)
⎥
⎣
η
⎦
U
2
1
1
+
Q
(
η
−
)
η
U
R
(
η
)
=
=
1
2
1
1
+
Q
(
η
−
)
η
U
R
(
η
)
U
上述关系式可以用于不同的
RLC
串联谐振电路,
它们都
在同一个坐标(
η
)下,根据
Q
取值不同,曲线
将仅与
Q
值有关,并明显地看出
Q
值对谐振曲线形状的
影响。
下图给出
3
个不同
Q
值的谐振曲线,
该谐振曲线称为
通用谐振曲线
。
Q
1
<
Q
2
<
Q
3
Q
1
Q
2
Q
3
O
U
R
/
U
η
=
ω
/
ω
0
1
十、电路的选择性
串联谐振电路对偏离谐振点的输出有抑制能
力,只有在谐振点附近的频域内,才有较大的输出幅
度,电路的这种性能称为
选择性
。
Q
1
<
Q
2
<
Q
3
Q
1
Q
2
Q
3
O
U
R
/
U
η
=
ω
/
ω
0
1
Q
值大,曲线在谐振点附近的形状尖锐,
当稍偏离谐振频率,输出就急剧下降,
说明对非谐振频率的输入具有较强的抑制能力,
选择性能
好
。
反之,
Q
值小,在谐振频率附近曲线顶部形状平缓,
选择性就
差
。
电路选择性的优
劣取决于对非谐振频率
的输入信号的
抑制能力
。
Q
1
<
Q
2
<
Q
3
Q
1
Q
2
Q
3
O
U
R
/
U
η
=
ω
/
ω
0
1
通频带
工程中为了定量地衡量选择性,常用发生
1
2
=
U
R
(
ω
)
U
=
0.707
时的两个频率
ω
1
和
ω
2
之间的差说明。
这个频率差称为
通频带
。
O
Q
1
<
Q
2
<
Q
3
Q
1
Q
2
Q
3
η
=
ω
/
ω
0
η
1
1
η
2
U
R
/
U
0.707
L
3
:
将选择
的信号送
串 联谐振应用举例
收音机接收电路
L
1
L
2
L
3
C
L
1
:
接收天线
L
2
与
C
:组成谐振电路
接收电路
L
1
L
2
L
3
C
组成谐振电路 ,选出所需的电台。
L
2
- C
e
1
、
e
2
、
e
3
为来自
3
个不同电台(不同频率)
的电动势信号;
C
L
2
R
L
2
e
1
e
2
e
3
(
2
π
×
820
×
10
)
1
3 2
=
150 pF
⋅
250
×
10
−
6
C
=
问题
:如果要收听
已知:
L
2
=
250
µ
H
、
R
L
2
=
20
Ω
C
1
e
2
2
π
L
2
C
1
C
=
2
结论:
当
C
调到
150 pF
时,可收听到
e
1
的节目。
•
U
并联谐振电路
一、
GLC
并联电路
•
I
•
I
S
•
I
G
G
•
I
L
1
j
ω
L
•
I
C
j
ω
C
二、并联谐振的定义
• •
端口上的电压
U
与输入电流
I
同相时的工作状况称为谐振
.
由于发生在并联电路中,所以称为
并联谐振
。
三、并联谐振的条件
Im[
Y
(
j
ω
0
)]
=
0
)
1
ω
0
L
四、谐振频率
Y
(
j
ω
0
)
=
G
+
j
(
ω
0
C
−
可解得谐振时
1
角频率
ω
0
=
LC
1
频率
f
0
=
2
π
LC
该频率称为电路的固有频率。
五、并联谐振的特征
1
、输入导纳最小
1
ω
0
L
)
=
G
Y
(
j
ω
0
)
=
G
+
j
(
ω
0
C
−
或者说输入阻抗最大
Z
(
j
ω
0
)
=
R
2
、端电压达最大值
U
(
ω
0
)
=
Z
(
j
ω
0
)
I
S
=
RI
S
可以根据这一现象
判别
并联电路谐振与否。
六、品质因数
• •
I
L
(
ω
0
)
I
S
Q
=
I
C
(
ω
0
)
I
S
=
ω
0
C
G
=
1
ω
0
LG
=
C
L
1
G
=
如果
Q>>1
,则
谐振时在电感和电容中会出现过电
流,
但从
L
、
C
两端看进去的等效电纳等于零,
即阻抗为无限大,
相
当于
开路
。
七、功率和能量
谐振时无功功率
U
2
1
ω
0
L
Q
L
=
Q
C
= −
ω
0
CU
2
所以
Q
L
+
Q
C
=
0
表明在谐振时,电感的磁场能量与电容的电场
能量彼此相互交换,两种能量的总和为
W
(
ω
0
)
=
W
L
(
ω
0
)
+
W
C
(
ω
0
)
=
LQ
2
I
S
2
=
常数
−
j
2
ω
0
C
−
2
八、电感线圈和电容并联的谐振电路
R
j
ω
L
•
I
S
+
•
U
_
•
I
1
•
I
2
1
j
ω
C
谐振时,有
Im[
Y
(
j
ω
0
)]
=
0
1
Y
(
j
ω
0
)
=
j
ω
0
C
+
R
+
j
ω
0
L
2
ω
0
L
R
+
(
ω
0
L
)
2
R
=
j
ω
0
C
+
2
R
+
(
ω
0
L
)
2
=
0
ω
0
L
R
+
(
ω
0
L
)
故有
由上式可解得
CR
2
L
1
LC
1
−
ω
0
=
CR
2
L
1
LC
1
−
ω
0
=
显然,只有当
1
−
CR
2
L
L
C
>
0,
即
R
<
时
,
ω
0
才是实数
,
时
,
电路不会发生谐振
.
L
C
所以
R
>
•
I
S
+
•
_
U
•
I
1
R
j
ω
L
•
I
2
1
j
ω
C
O
•
U
•
I
2
•
I
S
ϕ
1
•
I
1
I
2
=
I
1
sin
ϕ
1
=
I
S
tan
ϕ
1
当电感线圈的阻抗角
φ
1
很大,
谐振时有
过电流
出现在
电感支路和电容中。
九、复谐振
1
、求端口阻抗
Z
,找
ω
串
求端口导纳
Y
,找
ω
并
(X = 0
时
)
(B = 0
时
)
2
、求
Z
Z = R + jX
A
B
X
=
ω
串
ω
并
(
1
)串联谐振时,
X = 0
,
A = 0
(
2
)并联谐振时,
X =
∞
,
B = 0
1
j
ω
C
j
ω
L
1
+
j
ω
L
2
左边支路的阻抗为
右边支路的阻抗为
C
L
1
L
2
A
B
Z
AB
=
1
j
ω
C
1
j
ω
C
(
j
ω
L
1
+
j
ω
L
1
+
)
×
j
ω
L
2
+
j
ω
L
2
1
ω
L
2
(
ω
L
1
−
)
ω
C
1
ω
L
1
+
ω
L
2
−
ω
C
1
=
j
发生串联谐振时,分子
= 0
发生并联谐振时,分母
= 0
1
L
1
C
1
(
L
1
+
L
2
)
C
ω
串
=
ω
并
=
例:
谐振滤波器
消除噪声
1
2
π
LC
令滤波器工作在噪声频率下,
即可消除噪声。
f
0
=
f
N
=
̇
S
E
(
ω
s
)
---
信号源
E
(
ω
N
)
---
噪声源
̇
N
已知:
利用谐振进行选频、滤波。
C
接
收
网
络
r
E
̇
S
E
̇
N
L
谐振
滤波器
1
提取信号
令滤波器工作在
f
S
频率下,
信号即可顺利地到达接收网
络。
f
0
=
f
S
=
2
π
LC
̇
S
̇
N
已知:
E
(
ω
s
)
---
信号源
E
(
ω
N
)
---
噪声源
r
E
̇
S
E
̇
N
接
收
网
络
L
谐振
滤波器
C
L
2
分析(一):抑制噪声
I
̇
I
̇
L
2
I
̇
C
信号被滤掉了
E
̇
N
=
f
N
1
L
2
C
令:
f
0
=
消除噪声
提取信号
接
收
网
络
E
̇
S
E
̇
N
C
L
1
谐振
滤波器
L
2
I
̇
L
1
分析(二):
提取信号
I
̇
C
接
收
网
络
E
̇
S
E
̇
N
C
L
1
谐振
滤波器
则信号全部降落在接收网络上。
̇
̇
I
̇
C
U
C
U
L
1
I
̇
L
2
f
S
下
U
̇
C
+
U
̇
L
1
=
0
I
̇
L
1
U
̇
L
1
若在
f
S
>
f
N
U
̇
C
I
̇
L
2
三相电路
一、对称三相电源
对称三相电源是由
3
个
等幅值
、
同频率
、
初相
依次相差
120°
的正弦电压源连接成星形或三角形
组成的电源。
-
u
A
+ A
u
B
+ B
u
C
-
+ C
N
N
-
+
-
-
+
u
A
-
+
u
B
u
C
A
B
C
星形接法
三角形接法
-
u
A
+ A
u
B
+ B
u
C
-
+ C
N
N
-
+
-
-
+
u
A
-
+
u
B
u
C
A
B
C
星形接法
三角形接法
星形接法中,电压源的参考方向是以
中点处为
负;
三角形接法中,电压源的连接是顺次相接形成
一个回路,
如果接错,将可能形成很大的环形电流。
O
ω
t
u
A
u
B
u
C
3
个电源依次称为
A
相、
B
相和
C
相,它们的电压为:
u
A
=
2
U
cos(
ω
t
)
u
B
=
2
U
cos(
ω
t
−
120
°
)
u
C
=
2
U
cos(
ω
t
+
120
°
)
u
A
+
u
B
+
u
C
= 0
u
•
=
α
2
U
A
它们对应的相量形式为
•
α
=
1 / 120
°
是工程上为了方便而引入的
单位相量算子
。
120°
120°
120°
•
U
A
•
U
C
•
U
B
U
A
=
U
/ 0
°
•
U
B
=
U
/
−
120
°
• •
U
C
=
U
/ 120
° =
α
U
A
•
•
•
U
A
+
U
B
+
U
C
= 0
二、三相电压的相序
上述三相电压的相序(次序)
A
、
B
、
C
称为
正序
或顺序。
与此相反,如
B
相超前
A
相
120°
,
C
相超前
B
相
120°
,
这种相序称为
反序
或
逆序
。
电力系统一般采用正序。
三、三相电路的基本概念
1
、端线:
从
3
个电压源正极性端子
A
、
B
、
C
向外引出的
导线。
2
、中线:
从中(性)点
N
引出的导线。
3
、线电压:
端线之间的电压。
4
、相电压
电源每一相的电压,或负载阻抗的电压。
5
、线电流
端线中的电流。
6
、相电流
各相电源中的电流或负载阻抗的电流。
u
A
相电
压
u
AB
线电压
i
A
线电流
又是相电流
u
A
相电压
又是线电压
i
A
线电流
i
AB
相电流
-
u
A
+ A
u
B
u
C
+ B
+ C
N
N
-
-
+
-
-
+
u
C
A
B
C
i
A
i
A
u
A
-
i
AB
+
u
B
四、电源和负载的连接
1
、负载的连接方式
负载也可以连接成星形或三角形。
当三相阻抗相等时,就称为
对称三相负载
。
2
、三相电路
从对称三相电源的
3
个端子引出具有相
同阻抗
的
3
条
端线(或输电线),把一些对称三相负载连接
在端线上就形成了
对称三相电路
。
实际三相电路中,三相电源是对称的,
3
条端
线阻抗是相等的,但
负载
则
不
一定是对称
的。
3
、三相电路的连接方式
三相电源为星形电源,负载为星形负载,称
为
Y-Y
连
接方式;
三相电源为星形电源,负载为三角形负载,
称为
Y-
△
连
接方式;
此外还有
-
Y
连接方式和
△
-
△
连接方式。
-
-
-
u
A
u
B
u
C
+ A
+ B
+ C
N
Z
l
Z
l
Z
l
A’
B’
C’
Z
Z
Z
N’
Y-Y
连接方式
Z
N
Z
l
是端线的阻抗。
有中线时,称为
三相四线
制,
也称为
Y
0
接法
_
_
_
N
+ A
+ B
+ C
U
A
•
U
B
•
U
C
•
I
A
•
I
B
•
I
C
Z
l
Z
l
Z
l
C’
Z
Z
A’
•
I
A
'
B
'
B’
•
I
B
'
C
'
Z
•
I
C
'
A
'
Y-
连接方式
•
线电压
(
电流
)
与相电压
(
电流
)
的关
系
三相电源的线电压和相电压、线电流和相电流
之间的关系都与连接方式有关。对于三相负载也是
如此。
一、线电压与相电压的关系
1
、星形连接
u
A
u
B
u
C
+ A
+ B
+ C
N
-
N
-
-
相电压为
U
A
U
B
U
C
U
AB
=
U
A
-
U
B
U
BC
=
U
B
-
U
C
U
CA
=
U
C
-
U
A
• • •
• • •
(
或
U
AN
U
BN
U
CN
)
• • •
• • •
• • •
u
A
u
B
u
C
+ A
+ B
+ C
N
• • •
对于对称星形电源,依次设其线电压为
U
AB
U
BC
U
CA
-
N
-
-
U
BN
•
•
U
CN
•
N
U
AN
A
B
C
•
U
AB
•
U
CA
•
U
BC
电压相量图
线电压与对称相电压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示电
压正三角形说明,
相电压对称时,线电压也一定依序对称,
线电压是相电压的
3
倍,
依次
超前
相应相电压的相位为
30°
。
实际计算时,只要算出一相就可以依序写出其
余两相。
u
A
u
B
u
C
+ A
+ B
+ C
N
• •
2
• • • • •
2
• • • • •
2
-
N
-
-
•
U
AB
=
U
A
•
•
•
•
U
BC
=
U
B
U
CA
=
U
C
•
3
、
对
称
星形负载和三角形
负载
以上有关线电压和相电压的关系同样适用。
+
-
-
+
u
A
-
+
u
B
u
C
2
、三角形电源
A
B
C
_
_
+
+
N
B
C
•
I
A
•
I
B
•
I
C
_
U
A
+ A
二、线电流和相电流的关系
1
、星形连接
线电流显然
等于
相电流。
2
、三角形连接
•
•
U
B
•
U
C
Z
l
Z
l
Z
l
Z
Z
A’
C’
•
I
A
'
B
'
B’
•
I
B
'
C
'
Z
•
I
C
'
A
'
_
_
_
N
+ A
+ B
+ C
•
I
A
•
I
B
•
I
C
U
A
•
•
U
B
•
U
C
Z
l
Z
l
Z
l
Z
Z
A’
•
I
A
'
B
'
B’
•
I
B
'
C
'
Z
•
I
C
'
A
'
C’
• • •
I
A
=
I
A
'
B
'
-
I
C
'
A
'
• • •
I
B
=
I
B
'
C
'
-
I
A
'
B
'
• • •
I
C
=
I
C
'
A
'
-
I
B
'
C
'
•
I
A
•
I
A
'
B
'
• •
I
C
I
B
'
C
'
•
I
C
'
A
'
电流相量图
•
I
B
线电流与对称的三角形负载相电流之间的关系
可以用图示电流正三角形说明,
相电流对称时,线电流也一定对称,
线电流是相电流的
3
倍,
依次
滞后
相应相电流的相位为
30°
。
实际计算时,只要算出一相就可以依序写出其
余两相。
_
_
_
N
+ A
+ B
+ C
•
I
A
•
I
B
•
I
C
U
A
•
•
U
B
•
U
C
Z
l
Z
l
Z
l
Z
Z
A’
•
I
A
'
B
'
B’
•
I
B
'
C
'
Z
•
I
C
'
A
'
C’
• • • • •
2
• • • • •
2
• • • • •
2
电源和负载的连接方式
三相电源
380V/220V
对应连接方式为
Y/
三相电路中的
额定电压
是指电路的
线
电压
。
1
、现有白炽灯三相负载
U
N
=220V
Y-Y
Y-
△
-Y
△
-
△
负载连接成
Y
接,电路应
连接成
负载连接成△接,电路应连接成
Y-Y
△
-
△
2
、如白炽灯
U
N
=127V
电路应连接为
3
、如白炽灯
U
N
=380V
电路应连接为
-Y
Y-
△
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三相电路实际上是
正弦电流电路
的一种特殊
类型。
因此,前面对正弦电流电路的分析方法对三
相电路完全适用。
根据三相电路的一些特点,可以简化对称三
相电路分析计算。
一、对称三相四线制电路
-
-
u
A
u
C
+
A
+
C
N
N
-
u
B
+
B
A’
B’
C’
Z
l
Z
l
Z
l
Z
N
Z
Z
Z
N’
-
-
U
A
•
•
U
B
•
U
C
+ A
+ B
+ C
N
-
A’
B’
C’
Z
l
Z
l
Z
l
Z
N
Z
Z
Z
N’
•
I
A
•
I
B
•
I
C
•
I
N
N
以
N
为参考结点
(
1
Z
N
• • •
(
U
A
+
U
B
+
U
C
)
1
Z
l
+
Z
•
)
U
N
'
N
=
3
Z
+
Z
l
+
由于
所以
• • •
U
A
+
U
B
+
U
C
=
0
•
U
N
'
N
=
0
×
=
α
I
A
-
U
A
•
•
U
B
+ A
+ B
•
-
U
C
+ C
N
N -
A’
B’
C’
Z
l
Z
l
Z
l
Z
N
Z
Z
Z
N’
•
I
A
•
I
B
•
I
C
•
I
N
U
A
Z
+
Z
l
=
•
•
•
•
I
A
=
U
A
−
U
N
'
N
Z
+
Z
l
•
•
U
B
Z
+
Z
l
•
I
B
=
2
•
U
C
Z
+
Z
l
•
I
C
=
•
=
α
I
A
中线的电流为
• • • •
I
N
= −
(
I
A
+
I
B
+
I
C
)
=
0
所以在对称
Y-Y
三相电路中
,中线如同
开路
。
• • • •
I
N
=
I
A
+
I
B
+
I
C
=
0
-
U
A
三相电路归结为一相的计算方法
由于
U
N’N
=0
,各相电流独立,彼此无关;
又由于三相电源、三相负载对称,所以相电
流构成对称组。
因此,只要分析计算三相中的任一相,而其
他两相的电压、电流就能
按对称顺序
写出。
•
N
A’
Z
l
Z
N’
•
+ A
I
A
Z
N
二、其他连接方式的对称三相电路
可以根据星形和三角形的等效互换。
化成对称的
Y-Y
三相电路,
然后用归结为一相的计算方法。
注意:
在一相计算电路中,连接
N
、
N’
的是
短路线
,
与中线阻抗
Z
N
无关。
_
_
_
N
+ A
+ B
+ C
•
I
A
•
I
B
•
I
C
U
A
•
U
B
•
U
C
Z
l
Z
l
Z
l
Z
Z
A’
C’
•
I
A
'
B
'
B’
•
I
B
'
C
'
Z
•
I
C
'
A
'
例:
对称三相电路,
Z
=(19.2+j14.4)
Ω
,
Z
l
=(3+j4)
Ω
,
对称线电压
U
AB
=380V
。求负载端的线电压和线电
流。
•
+
_
_
_
N
+ A
+ B
C
•
I
A
•
I
B
•
I
C
U
A
•
•
U
B
•
U
C
Z
l
Z
l
Z
l
Z
Z
A’
C’
•
I
A
'
B
'
B’
•
I
B
'
C
'
Z
•
I
C
'
A
'
解
:
该电路可以变换为对称的
Y-Y
电路
负载端三角形变
换为星形
Z'
=
Z
3
=
=
6.4
+
j
4.8
Ω
19.2
+
j
14. 4
3
_
U
A
+ A
Z
l
B
Z
l
Z’
Z
l
Z’
A’ Z’
B’
C’
•
I
A
•
I
B
•
I
C
•
•
_
U
B
+
•
_
U
C
+ C
U
A
Z
l
+
Z
•
令
U
A
=
220/ 0
°
V
根据一相计算电路有
•
•
I
A
=
= 17.1 /- 43.2°A
•
I
B
=
17.1/
−
163.2
°
A
•
I
C
=
17 . 1 / 76 . 8
°
A
_
U
A
+ A
•
•
/-6.3°
Z
l
Z’
B
Z
l
Z’
Z
l
Z’
A’
B’
C’
•
I
A
•
I
B
•
I
C
•
•
_
U
B
+
•
_
U
C
+ C
•
•
U
A
'
B
'
=
3
U
A
'
N
'
/ 30 ° = 236.9 / 23.7 ° V
•
根据对称性可写出:
U
B
'
C
'
=
236.9 /
−
96.3
°
V
•
U
C
'
A
'
=
236.9 / 143.7
°
V
+
U
A
'
B
'
Z
•
_
_
_
N
+ A
+ B
C
•
I
A
•
I
B
•
I
C
U
A
根据负载端的线电压可以求得负载中的相电流,
•
•
U
B
•
U
C
Z
l
Z
l
Z
l
Z
Z
A’
C’
•
I
A
'
B
'
B’
•
I
B
'
C
'
Z
•
I
C
'
A
'
= 9.9 /-13.2°A
也可以根据对称三角形连接,线电流和
相电流的关系来计算。
•
I
A
'
B
'
=
•
I
B
'
C
'
=
9.9 /
−
133.2
°
A
•
I
C
'
A
'
=
9.9 / 106.8
°
A
不对称三相电路的概念
在三相电路中,只要有
一部分不对称
就称为不
对称三相电路。
例如,对称三相电路的某一条端线断开,
或某一相负载发生短路或开路,
它就失去了对称性,成为不对称的三相电路。
对于不对称三相电路的分析,不能引用上一节
介绍的方法。
•
_
U
A
+
A
Z
A
•
I
A
•
_
U
B
+
B
Z
B
•
I
B
C
Z
C
N
N’
•
U
N
'
N
=
Y
A
+
Y
B
+
Y
C
•
由于负载不对称,一般情况下
U
N
'
N
≠
0
即
N’
点和
N
点电位不同。
•
•
I
C
•
•
_
U
C
+
•
一、三相三线制
•
_
U
A
+
A
Z
A
•
I
A
•
_
U
B
+
B
Z
B
•
I
B
•
I
C
N
N’
U
B
•
U
A
•
C
•
U
N
'
N
•
_
U
C
+
•
•
U
CN
'
U
C
•
U
BN
'
Z
C
•
U
AN
'
•
U
B
•
U
C
•
U
N
'
N
•
U
CN
'
•
U
BN
'
•
U
AN
'
•
U
A
从相量关系可以看出,
N’
点和
N
点不重合,这一现象
称为
中点位移
。
在电源对称的情况下,
可以根据中点位移的情况判
断负载端不对称的程度。
当中点位移较大时,会造成负载端的电压严重
的不对称,从而可能使负载的工作不正常。
另一方面,如果负载变动时,由于各相的工作
相互关联,因此彼此都互有影响。
•
如果
Z
N
≈
0
,则可强使
U
N
'
N
=
0
•
_
U
A
+
A
Z
A
•
I
A
•
_
U
B
+
B
Z
B
•
I
B
•
_
U
C
+
C
•
I
C
N
N’
Z
C
•
I
N
二、三相四线制
尽管电路是不对称,但在这个条件下,可使
各相保持独立性,各相的工作互不影响,因而各
相可以分别
独立
计算。
这就克服了无中线时引起的缺点。因此,在
负载不对称的情况下
中线的存在是非常重要
的
。
•
_
U
A
+
A
Z
A
•
I
A
•
_
U
B
+
B
Z
B
•
I
B
•
_
U
C
+
C
Z
C
•
I
C
N
N’
•
I
N
•
U
N
'
N
=
0
×
由于相电流的不对称,中线电流一般不为零
• • • •
I
N
=
I
A
+
I
B
+
I
C
•
_
U
A
+
A
Z
A
•
I
A
•
_
U
B
+
B
Z
B
•
I
B
•
_
U
C
+
C
•
I
C
N
N’
Z
C
•
I
N
• • • •
I
N
= −
(
I
A
+
I
B
+
I
C
)
•
_
U
A
+
A
Z
A
•
I
A
•
_
U
B
+
B
Z
B
•
I
B
•
_
U
C
+
C
•
I
C
N
N’
Z
C
•
I
N
由于相电流的不对称,中线电流一般不为零,
• • • •
I
N
=
I
A
+
I
B
+
I
C
≠
0
4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
考试点
•
1
、了
解非正弦周期量的傅立叶级数分解
方法
• 2
、
掌握
非正弦周期量的有效值、平均值
和平均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 3
、
掌握
非正弦周期电路的分析方法
非正弦周期信号
一、信号的分类
1
、正弦信号
按正弦规律变化的信号
2
、非正弦信号
不是按正弦规律变化的信号
ω
t
i
O
π
2π
图中电流是正弦信号还是非正弦信号?
非正弦信号
+E
C
u
C
模拟电子中常用的放大电路
u
C
U
C0
u
C’
U
C0
u
C’’
+
u
C
波
形可以分解
t
i
O
t
i
O
方波电流
锯齿波
二、常见的非正弦信号
1
、实验室常用的信号发生器
可以产生正弦波,方波,三角波和锯齿波;
t
u
O
T/2
T
t
u
O
T/2
T
2
、整流分半波整流和全波整流
激励是是正弦电压,
电路元件是非线性元件二极管
整流电压是非正弦量。
半波整流
全波整流
由语言、音乐、图象等转换过来的电信号,都
不是正弦信号;
4
、非电量测量技术中
由非电量的变化变换而得的电信号随时间而变
化的规律,也是非正弦的;
5
、自动控制和电子计算机中
使用的脉冲信号都不是正弦信号。
3
、无线电工程和其他电子工程中
1
、非正弦周期信号
f(t)=f(t+kT)
k=0 , ±1 , ±2,…
2
、非正弦非周期信号
不是按正弦规律变化的非周期信号
三、非正弦信号的分类
四、谐波分析法
1.
应用
傅里叶
级数展开方法,将非正弦周期激励
电压、电流或信号分解为一系列不同频率的正
弦量之和;
2.
根据
叠加定理
,分别计算在各个正弦量
单独
作
用下在电路中产生的同频率正弦电流分量和电
压分量;
3.
把所得分量按
时域
形式
叠加。
周期函数分解为傅里叶级数
一、周期函数
f(t)=f(t+kT)
T
为周期函数
f(t)
的周期,
k
=0
,
1
,
2
,
……
如果给定的周期函数满足狄里赫利条件,
它就能展开成一个收敛的
傅里叶级数
。
电路中的非正弦周期量都能满足这个条件。
+
⋯
+
[
a
k
cos(
k
ω
1
t
)
+
b
k
sin(
k
ω
1
t
)]
+
⋯
+
[
a
2
cos( 2
ω
1
t
)
+
b
2
sin( 2
ω
1
t
)]
f
(
t
)
=
a
0
+
[
a
1
cos(
ω
1
t
)
+
b
1
sin(
ω
1
t
)]
∞
k
=
1
=
a
0
+
∑
[
a
k
cos(
k
ω
1
t
)
+
b
k
sin(
k
ω
1
t
)]
二、傅里叶级数的两种形式
1
、第一种形式
1
∫
0
f
(
t
)
dt
=
T
∫
f
(
t
)
dt
∫
0
f
(
t
) cos(
k
ω
1
t
)
dt
2
2
∫
0
f
(
t
) cos(
k
ω
1
t
)
d
(
ω
1
t
)
∫
−
π
f
(
t
) cos(
k
ω
1
t
)
d
(
ω
1
t
)
T
2
T
−
2
T
1
T
a
0
=
a
k
=
=
=
=
2
2
T
T
T
T
∫
−
T
f
(
t
) cos(
k
ω
1
t
)
dt
1
2
π
π
1
π
π
系数的计算公式
∫
dt t k t f
01
) sin( ) (
ω
2
2
∫
ω ω
01 1
) ( ) sin( ) (
t d t k t f
∫
−
π
ω ω
) ( ) sin( ) (
1 1
t d t k t f
b
k
=
=
=
=
2
2
T
T
T
T
∫
−
T
f
(
t
) sin(
k
ω
1
t
)
dt
1
2
π
π
1
π
π
+
⋯
+
A
km
cos(
k
ω
1
t
+
ψ
k
)
+
⋯
+
A
2
m
cos( 2
ω
1
t
+
ψ
2
)
f
(
t
)
=
A
0
+
A
1
m
cos(
ω
1
t
+
ψ
1
)
∞
k
=
1
=
A
0
+
∑
A
km
cos(
k
ω
1
t
+
ψ
k
)
2
、第二种形式
A0
称为周期函数的
恒定
分量
(或直流分量);
A
1m
cos(
ω
1
t+
ψ
1
)
称为
1
次谐波
(或基波分量),
其周期或频率与原周期函数相同;
其他各项统称为
高次谐波
,
即
2
次、
3
次、
4
次、
……
A
km
=
a
+
b
∑
A
km
k
=
1
cos(
k
ω
1
t
+
ψ
k
)
3
、两种形式系数之间的关系
∞
k
∑
[
a
k
=
1
∞
cos(
k
ω
1
t
)
+
b
k
sin(
k
ω
1
t
)]
第一种形式
f
(
t
)
=
a
0
+
第二种形式
f
(
t
)
=
A
0
+
A
0
=a
0
a
k
=
A
km
cos
ψ
k
2 2
k k
b
k
=
-
A
km
sin
ψ
k
)
−
b
k
a
k
ψ
k
=
arctan(
4
、傅里叶分解式的数学、电气意义
傅氏分解
A
0
U
1
U
2
…
+
u(t)
-
+
u(t)
-
分解后的电源相当于无限个电压源串联
对于电路分析应用的方法是
叠加定理
三、
f(t)
的频
谱
傅里叶级数虽然详尽而又准确地表达了周期
函数分解的结果,但
不很直观
。
为了表示一个周期函数分解为傅氏级数后包
含哪些频率分量以及各分量所占
“
比重
”
,
用长度与各次谐波振幅大小相对应的线段,
按频率的高低顺序把它们依次排列起来,
得到的图形称为
f(t)
的
频谱
。
2
、相位频谱
把各次谐波的初相用相应线段依次排列。
1
、幅度频谱
各次谐波的振幅用相应线段依次排列。
A
km
k
ω
1
3
ω
1
2
ω
1
4
ω
1
O
ω
1
例:求周期性矩形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展开式及其频谱
f(t)
t
ω
1
t
E
m
O
T
2
π
T
2
π
-E
m
解:
f(t)
在第一个周期内
的表达式为
f(t)
=
E
m
-E
m
T
0
≤
t
≤
2
T
≤
t
≤
T
2
T
∫
0
a
0
=
1
T
f
(
t
)
dt
=
0
O
根据公式计算系数
f(t)
t
ω
1
t
E
m
-E
m
T
2
π
2
π
T
∫
0
cos(
k
ω
1
t
)
d
(
ω
1
t
)
2
π
∫
0
1
π
f
(
t
) cos(
k
ω
1
t
)
d
(
ω
1
t
)
a
k
=
O
f(t)
t
ω
1
t
E
m
-E
m
T
2
π
2
π
T
=
1
π
π
2
π
[
∫
0
E
m
cos(
k
ω
1
t
)
d
(
ω
1
t
)
−
∫
π
E
m
cos(
k
ω
1
t
)
d
(
ω
1
t
)]
=
2
E
m
π
π
=0
2
E
m
π
2
E
m
⎡
1
∫
0
sin(
k
ω
1
t
)
d
(
ω
1
t
)
=
π
⎢⎣−
k
cos(
k
ω
1
t
)
⎥⎦
0
2
π
∫
0
1
π
f
(
t
) sin(
k
ω
1
t
)
d
(
ω
1
t
)
b
k
=
=
1
π
π
2
π
[
∫
0
E
m
sin(
k
ω
1
t
)
d
(
ω
1
t
)
−
∫
π
E
m
sin(
k
ω
1
t
)
d
(
ω
1
t
)]
=
π
π
⎤
2
E
m
k
π
[1
−
cos(
k
π
)]
=
当
k
为
偶数时:
cos
(
k
π
)=1
b
k
=0
当
k
为
奇数时:
cos
(
k
π
)=0
4
E
m
k
π
b
k
=
⎢
sin(
ω
1
t
)
+
3 sin( 3
ω
1
t
)
+
5 sin( 5
ω
1
t
)
+
⋯
⎥
由此求得
⎣ ⎦
⎡
1 1
⎤
4
Em
π
f
(
t
)
=
f(t)
E
m
O
-E
m
ω
1
t
O
ω
1
t
取到
11
次谐波时合成的曲线
f(t)
E
m
-E
m
比较两个图可见,谐波项数取得越多,合成
曲线就越接近于原来的波形。
⎢
sin(
ω
1
t
)
+
3 sin( 3
ω
1
t
)
+
5 sin( 5
ω
1
t
)
+
⋯
⎥
⎢⎣
1
−
3
+
5
−
7
+
⋯
⎥⎦
π
=
4
⎢
1
−
+
⋯
⎥
f(t)
t
ω
1
t
E
m
O
-E
m
T
2
π
T
2
π
⎣ ⎦
⎡
1 1
⎤
f
(
t
)
=
4
Em
π
f(t)
=
E
m
-E
m
T
0
≤
t
≤
2
T
≤
t
≤
T
2
令
E
m
=1
,
ω
1
t=
π
/2
1
=
4
⎡
1 1 1
⎤
π
⎤
⎦
⎡
⎣
−
+
1
7
1
5
1
3
⎢
sin(
ω
1
t
)
+
3 sin( 3
ω
1
t
)
+
5 sin( 5
ω
1
t
)
+
⋯
⎥
矩形信号
f(t)
的频谱
⎣ ⎦
⎡
1 1
⎤
f
(
t
)
=
4
Em
π
A
km
k
ω
1
5
ω
1
7
ω
1
3
ω
1
O
ω
1
O
3
、频谱与非正弦信号特征的关系
波形越接近正弦波,
谐波成分越少;
波形突变点越小,
频谱变化越大。
f
(t)=10cos(314t+30°)
A
km
k
ω
1
ω
1
f(t)
O
t
f(t)
O
t
四、非正弦函数波形特征与展开式的系数之间
的关系
1
、偶函数
f
(t)=
f
(-
t
)
纵轴对称的性质
可以证明:
b
k
=0
展开式中只含有余弦顶分量和直流分量
1
、偶函数
纵轴对称的性质
f
(t)=
f
(-
t
)
∞
k
=
1
f
(
t
)
=
a
0
+
∑
a
k
cos(
k
ω
1
t
)
f(t)
O
t
f(t)
O
t
2
、奇函数
f
(t)=-
f
(-
t
)
原点对称的性质
可以证明:
a
k
=0
展开式中只含有正弦顶分量
原点对称的性质
f
(t)=-
f
(-
t
)
2
、奇函数
∞
k
=
1
f
(
t
)
=
∑
b
k
sin(
k
ω
1
t
)
O
T
T
2
3
、奇谐波函数
f
(t)=
-
f
(
t+T/2
)
镜对称的性质
f(t)
t
镜对称的性质
f
(t)=
f
(
t+T/2
)
3
、奇谐波函数
可以证明:
a
2k
=b
2k
=0
展开式中只含有奇次谐波分量
+
⋯
f(t)=
[
a
1
cos(
ω
1
t
)
+
b
1
sin(
ω
1
t
)]
+
[
a
3
cos(3
ω
1
t
)
+
b
3
sin( 3
ω
1
t
)]
O
t
判断下面波形的展开式特点
f(t)
f(t)
是奇函数
展开式中只含有正弦分量
f(t)
又是奇谐波函数
展开式中只含有奇次谐波
b
1
sin(
ω
1
t
)
+
b
3
sin(3
ω
1
t
)
+
⋯
f(t)=
系数
A
km
与计时起点无关(但
ψ
k
是有关的),
这是因为构成非正弦周期函数的各次谐波的
振幅以及各次谐波对该函数波形的相对位置总是一
定的,
并不会因计时起点的变动而变动;
因此,计时起点的变动只能使各次谐波的初
相作相应地改变。
由于系数
a
k
和
b
k
与初相
ψ
k
有关,所以它们也
随计时起点的改变而改变。
4
、系数和计时起点的关系
由于系数
a
k
和
b
k
与计时起点的选择
有关,所以
函数是否为奇函数或偶函数可能与计时起点的选择
有关。
但是,函数是否为奇谐波函数却与计时起点
无关。
因此适当选择计时起点有时会使函数的分解
简化。
4
、系数和计时起点的关系
O
t
例:已知某信号半周期的波形,在下列不同条件下
画出整个周期的波形
1
、只含有余弦分量
2
、只含有正弦分量
3
、只含有奇次谐波分量
f(t)
O
f(t)
t
1
、只含有余弦分量
f(t)
应是偶函数
关于纵轴对称
O
f(t)
t
2
、只含有正弦分量
f(t)
应是奇函数
关于原点对称
O
f(t)
t
3
、只含有奇次谐波分量
f(t)
应是奇谐波函数
镜象对称
有效值、平均值和平均功率
一、非正弦周期量的有效值
1
、有效值的定义
T
I
=
∫
0
i
2
dt
1
T
∞
⎢
I
0
+
∑
I
km
cos(
k
ω
1
t
+
ψ
k
)
⎥
dt
T
I
=
∫
0
2
⎡ ⎤
⎣
k
=
1
⎦
1
T
2
、有效值与各次谐波有效值之间的关系
假设一非正弦周期电流
i
可以分解为傅里叶级数
∞
i
=
I
0
+
∑
I
km
cos(
k
ω
1
t
+
ψ
k
)
k
=
1
则得电流
的有效值为
⋯
+ + + + =
I I I I I
有效值与各次谐波有效值之间的关系
2 2 2 2
0 1 2 3
非正弦周期电流的有效值等于恒定分量的平
方与各次谐波有效值的平方之和的平方根。
此结论可推广用于其他非正弦周期量。
二、非正弦周期量的平均值
1
、平均值的定义
T
I
av
=
∫
0
|
i
|
dt
1
T
非正弦周期电流平均值等于此电流绝对
值的平均值。
∫
0
|
I
m
cos
ω
t
|
dt
2
、正弦量的平均值
I
av
=
1
T
T
=2
I
m
/
π
=0.637
I
m
=0.898
I
它相当于正弦电流经全波整流后的平均值,
这是因为取电流的绝对值相当于把负半周的各
个值变为对应的正值。
ω
t
O
i
I
av
I
m
3
、不同的测量结果
对于同一非正弦周期电流,用不同类型的仪表
进行测量时,会有不同的结果。
用
磁电
系
仪表(直流仪表)测量,所得结果将
是电流的
恒定分量
;
用
电磁
系
或
电动
系仪表测量时,所得结果将是
电流的
有效值
;
用
全波整流
磁
电系仪表测量时,所得结果将是
电流的
平均值
。
由此可见,在测量非正弦周期电流和电压时,
要注意选择合适的仪表,并注意在各种不同类型表
的读数所示的含意。
∫
10
dt
4
t
O T
/4
T
解:有效值为
例:计算有效值和平均值
i
(A)
10
2
T
0
1
T
I
=
=5A
平均值为
I
0
=
10*
T
/4
T
=2.5A
⎡
⎤
⎡
⎤
三、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功率
1
、瞬时功率
任意一端口的瞬时功率(吸收)为
∞
⎣
k
=
1
⎦
p
=
ui
= ⎢
U
0
+
∑
U
km
cos(
k
ω
1
t
+
ψ
ku
)
⎥
∞
⎣
k
=
1
⎦
× ⎢
I
0
+
∑
I
km
cos(
k
ω
1
t
+
ψ
k
)
⎥
式中
u
、
i
取关联方
向。
2
、平均功率
P
=
U
0
I
0
+
U
1
I
1
cos
ϕ
1
+
U
2
I
2
cos
ϕ
2
+
⋯
+
U
k
I
k
cos
ϕ
k
+
⋯
平均功率等于恒定分量构成的功率和各次谐
波平均功率的代数和。
U
=
10
+
(
20
2
20
2
40 2
把上一步所计算出的结果化为
瞬时
表达式后进
行相加,
把表示不同频率正弦电流的相量直接相加是没
有意义的,
最终求得的响应是用
时间函数
表示的。
3
、应用叠加定理
例:
C
R
_
R
=3
Ω
,
1/
ω
1
C
=9.45
Ω
,输入电源为
u
S
=[10+141.40cos(
ω
1
t
)+47.13cos(3
ω
1
t
)
+28.28cos(5
ω
1
t
) +20.20cos(7
ω
1
t
)
+15.71cos(9
ω
1
t
)+······]V
。
求电流
i
和电阻吸收的平均功率
P
。
+
u
S
i
•
I
m
(
k
)
=
解:
各次谐波是正弦量,采用的方法是
相量法
电流相量的一般表达式
•
U
Sm
(
k
)
1
R
−
j
k
ω
1
c
R
=3
Ω
,
1/
ω
1
C
=9.45
Ω
,输入电源为
u
S
=[10+141.40cos(
ω
1
t
)+47.13cos(3
ω
1
t
)
+28.28cos(5
ω
1
t
) +20.20cos(7
ω
1
t
)
+15.71cos(9
ω
1
t
)+······]V
。
k
=0
,直流分量
U
0
=10V
,
I
0
=0
P
0
=0
···]
R
=3
Ω
,
1/
ω
1
C
=9.45
Ω
,输入电源为
u
S
=[10+141.40cos(
ω
1
t
)+47.13cos(3
ω
1
t
)
+28.28cos(5
ω
1
t
) +20.20cos(7
ω
1
t
)
+15.71cos(9
ω
1
t
)+···]
k
=1
,
•
I
m
(1)
=
•
U
Sm
(1)
=
141.4
∠
0
°
141.4 /0°
3-j9.45
=14.26 /72.39°
P
(1)
=
1
2
I
m
(1)
R
=305.02W
2
···]
R
=3
Ω
,
1/
ω
1
C
=9.45
Ω
,输入电源为
u
S
=[10+141.40cos(
ω
1
t
)+47.13cos(3
ω
1
t
)
+28.28cos(5
ω
1
t
) +20.20cos(7
ω
1
t
)
+15.71cos(9
ω
1
t
)+···]
k
=3
,
•
I
m
(3)
=
•
U
Sm
( 3)
=
47.13
∠
0
°
47.13 /0°
P
(3)
=
3-j3.15
=10.83 /46.4°
j9.45
j3.15
3-j9.45
1
2
I
m
(3)
R
=175.93W
2
同理求得
:
•
I
m
(5)
=
7.98 /32.21°
•
I
m
(7 )
=
6.14 /24.23°
•
I
m
(9)
=
4.94 /19.29°
P
(5)
=95.52W
P
(7)
=56.55W
P
(9)
=36.60W
• • • • • •
I
m
=
I
m
(1)
+
I
m
(3)
+
I
m
(5)
+
I
m
( 7 )
+
I
m
( 9)
+
⋯
最后结果应该按时域形式叠加
+10.83cos(3
ω
1
t +
46.4°)
···]
u
S
= [14.26cos(
ω
1
t+
72.39°)
+7.98cos(5
ω
1
t +
32.21°) +6.14cos(7
ω
1
t +
24.23°) +···] V
•
I
m
(7 )
=
6.14 /24.23°
•
I
m
(9)
=
4.94 /19.29°
+10.83cos(3
ω
1
t +
46.4°)
•
I
m
(1)
=
14.26 /72.39°
•
I
m
(3)
=
10.83 /46.4°
•
I
m
(5)
=
7.98 /32.21°
u
S
= [14.26cos(
ω
1
t+
72.39°)
+···
+7.98cos(5
ω
1
t +
32.21°) +6.14cos(7
ω
1
t +
24.23°)
+6.14cos(7
ω
1
t +
24.23°) ···]V
5
、简单动态电路的
时域分析
考试点
•
1
、
掌
握
换路定路并能确定电压、电流的
初始值
• 2
、熟练掌握一阶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
•
3
、了解二阶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
C
:
u
c
(0
−
)
≠
0
L
:
i
L
(0
−
)
≠
0
储能元件储
存的能量
消耗能量的元件
终值
为
0
R
R
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一、零输入响应
零输入:输入=
0
(外电源输入=
0
)
二、
RC
电路
的零输入响应
1
、推导过程:
最终
能量来源
+
u
c
=
0
du
c
dt
RC
t
≥
0
+
初始:
K
合上前
(
t
≤
0
−
) :
u
c
=
U
0
换路:
K
合上
(
t
=0)
:
解一阶齐次微分方程:
令通解
du
dt
u
R
−
u
C
=
0
i =
-
C
u
R
=
Ri
S(
t=0
)
u
C
u
R
U
0
i
u
c
=
Ae
pt
则
: (
RCp
+
1)
Ae
pt
=
0
R
(
RCp
+
1)
Ae
=
0
−
RC
t
−
RC
t
−
RC
t
1
=
U
0
t
=
0
+
u
c
(0
+
)
=
u
c
(0
−
)
=
U
0
⇒
Ae
1
∴
u
=
Ae
由初始条件定
A
:
⇒
A
=
U
0
−
RCt
=
U
0
e
1
u
c
(
t
)
=
u
c
(0
+
)
e
pt
1
RC
特征方程:
RCp
+
1
=
0
⇒
特征根
p
= −
S(
t=0
)
u
C
u
R
U
0
i
R
解为
2
、结论:
−
τ
t
−
RCt
=
U
0
e
u
c
(
t
)
=
U
0
e
τ
=
RC
均按同样的指数规律衰减,最终趋于
0
。
du
c
dt
−
RCt
i
= −
C
1
RC
)
U
0
e
= −
C
(
−
t
RC
e
e
−
τ
t
−
=
=
U
0
R
U
0
R
C
−
τ
t
−
RCt
u
R
=
u
=
U
0
e
=
U
0
e
τ
的大小反映此一阶电路过渡过程的进展
速度
τ
大:过渡过程长,进展慢
τ
小:过渡过程短,进展快
3
、时间常数
−
�
τ
=
e U
0
e
−
�
⎜ ⎟
⎝ ⎠
•
即:零输入响应在任一时刻
t
0
的值,经过一个
时间常数
τ
后,衰减为原值的
36.8%
。
•
工程上:换路后经过
3
τ
~
5
τ
后,放电基本结
束。
⎛
u
c
(3
τ
)
=
e
−
3
U
0
=
0 .05
U
0
⎞
⎜
u
c
(5
τ
)
=
e
−
5
U
0
=
0 .007
U
0
⎟
t
τ
t
+
τ
−
1
∵
u
c
(
t
�
+
τ
)
=
U
0
e
1
e
u
c
(
t
�
)
=
0 . 368
u
c
(
t
�
)
=
4
、曲线:
u
c
、
u
R
、
i
的曲线上任意一点的
次切距
长度
BC
=
τ
τ
不同,衰
减快慢也不同。
τ
O
t
u
C
U
0
u
C
(t
0
)
u
C
(t
0
+
τ
)
A
B
C
O
τ
1
τ
2
τ
3
t
u
C
U
0
0.368
U
0
τ
增加
2
)
Rdt
U
0
−
RCt
2
−
RCt
e dt
= −
CU
0
e
=
CU
0
e
−
RCt
∞
W
R
=
2
∫
0
∞
i
(
t
)
Rdt
=
∫
0
(
U
0
R
5
、能量关系
C
放电,
C
不断放能,电阻
R
不断耗能
直至
C
上电场能量衰减为
0
。
2
1
2
1
2
2
2
R
=
∞
0
∞
∫
0
I
0
=
R
三、
RL
电路
的零输入响应
1
、推导过程:
U
�
�
i
L
(0
−
)
=
换路,
K
打开
(
t
=
0)
i
L
(0
+
)
=
i
L
(0
−
)
=
I
0
求解一阶齐次微分方程:
+
iR
=
0
di
dt
t
≥
0
+
:
L
初始,
K
打开前
(
t
≤
0)
R
0
R
U
0
L u
L
1
S
(t=0)
2
i
i
L
(0
+
)
=
I
0
=
Ae
⇒
A
=
I
0
t
=
0
+
−
RL
t
R
L
p
= −
−
RL
t
由初始条件定
A
:
−
RL
t
i
(
t
)
=
I
0
e
令
i
=
Ae
pt
则
(
Lp+R
)
e
pt
=0
特征方程:
Lp+R=
0
得特征根
解为:
i
(
t
)
=
i
(0
+
)
e
=
I
0
e
=
I
0
e
2
、结论:
−
τ
t
−
RL
t
−
RL
t
大小均按
指数
规律衰减,最终趋于
0
。
−
τ
t
−
RL
t
=
RI
0
e
u
R
=
iR
=
RI
0
e
−
τ
t
−
RL
t
= −
RI
0
e
u
L
=
L
didt
= −
RI
0
e
慢
3
、时间常数
C
:电压不能突变,
R
大,
i
小,电荷释
放慢
L
:电流不能突变,
R
大,
u
大,释放热能快
L
R
衰减
衰减
τ
=
R
大
τ
小
快
R
小
τ
大
与
RC
串联电
路相反
t
4
、曲线:
i,i,uu
R,
u
L
RI
0
I
0
O
u
R
i
u
L
-RI
0
5
、能量关系:
L
不断把储存的磁场能量放出,
R
不断
吸收 并转化为热能,直至
L
上的磁场能
量为
0
为止。
τ
=RC
= ×
5
×
10
−
6
=
6
×
10
−
6
S
5
u
C
=
3
e
u
C
=
u
C
(0
+
)
e
S(t=0)
解:
u
c
(0
+
)
=
u
c
(0
−
)
=3V
τ
=RC
6
R
= 2//3
= Ω
5
6
t
τ
−
V
t
10
6
6
−
1
Ω
3
Ω
2
Ω
5uF
6V
例:求电容两端电压。
i
电流
i
由
5A
→
0
电感两端电压
u
→∞
使空气电离,产生火花。
电感性负载断电的情况
§6.3
一阶电路的零
状态响应
一
、零状态响应
外电源
输入
直流
交流
充电
与电源变化
规律相同
初始状
态为零
能量来源
L
:
i
L
(0
+
)
=
0
C
:
u
C
(0
+
)
=
0
最终终值
零状态:
1
RC
U
S
u
C
R
u
R
二
、推导:
电路
S(t=0)
i
C
换路后:
(
t
≥
0
+
) :
u
c
+
u
R
=
U
S
du
C
dt
RC
+
u
c
=
U
S
求解一阶非齐次微分方程
非齐次方程的特
解
齐次方程的通
解
u
c
′
u
c
′′
du
C
dt
RC
+
u
C
=
U
S
du
RC
+
u
c
′ =
U
S
'
C
dt
+
u
c
′′ =
0
du
C
''
dt
RC
−
τ
t
u
c
′′ =
Ae
du
C
dt
RC
+
u
C
=
U
S
特解:
满足
重新达到稳态时的值
特解:
满足
−
τ
t
u
c
=
u
c
′ +
Ae
初始值
时间常数
三要素
c
′
c
−
c
′
c
又 ∵ 初始
u
(
0
+
)
=
u
(
0
+
)
+
A
⇒
A
=
u
(
0
+
)
u
(
0
+
)
−
τ
t
c
′ + −
]
c
′
c c
∴
u
(
t
)
=
u
(
t
)
[
u
(
0
+
)
u
(
0
+
)
e
适用于一阶电路各处的
u,i
特
解
解得:
=
U
s
(1
−
e
)
U
s
−
τ
t
∴
u
c
′
(0
+
)
=
U
s
u
c
′
(
t
)
=
U
s
−
τ
t
−
τ
t
∴
u
c
(
t
)
=
U
s
+
(0
−
U
s
)
e
e
R
du
C
dt
=
i
(
t
)
=
C
2
、结论
:
零状态响应:
(
1
)直流电源
U
S
特解:(又一次稳定后的值)
)
Rdt
=
= −
−
τ
t
U
s
(
e
=
2
CU
s
=
W
C
1
R
∫
W
R
=
i Rdt
=
∫
CU
e
dt
e
∞
∫
0
∞
0
U
s
2
R
−
2
τ
t
S
−
RCt
2
2
∞
0
∞
0
2
2
2
2
O
-U
S
t
u
C
i
u
C
,i
U
S
U
S
R
u
C
'
''
C
u
∴
不论
R
、
C
如何,电源充电能量的一半被
R
吸
收,一半转换为电容的电场能量,充电效率为
50
%。
(
2〕
交流电源
u
s
(
t
)
=
2
U
s
cos(
ω
t
+
ψ
s
)
例:
U
S
u
C
R
u
R
S(t=0)
i
C
U
S
=220V
,
R
=100
Ω
,
C
=0.5
uF
,
C
未充过电。
t
=0
时合上开关
S
。
求: (
1
)
u
C
、
i
;
(
2
)最大充电电流;
(
3
)合上
S
后
150
us
后
u
C
、
i
的值。
)
−
t
100
×
10
−
6
×
5
=
220 (1
−
e
)( V )
−
2
×
10
4
t
=
220 (1
−
e
(A )
e
U
S
R
−
2
×
10
4
t
−
=
2.2
e
i
(
t
)
=
t
τ
解:(
1
)
−
τ
t
−
6
−
2
×
10
4
×
150
×
10
−
6
=
220(1
−
e
t
=
150
×
10
u
c
−
2
×
10
4
×
150
×
10
−
6
i
t
=
150
×
10
−
6
=
2.2
e
)
=209(V)
= 2.2e
-3
=0.11(A)
(
2
)最大充电电流;
I
max
=
i
( 0
+
)
=
2 . 2 (
A
)
(
3
)合上
S
后
150
us
后
u
C
、
i
的值。
三、
RL
电路
直流电源
U
S
I
S
i
R
i
L
L
R
S(t
=0
)
L di
L
R dt
+
i
L
=
I
S
电路方程
i
L
=
I
S
(1
−
e
)
I
S
i
L
L
i
R
R
S(t
=0
)
L di
L
+
i
L
=
I
S
R dt
初始条件为
i
L
(0+)=0
t
τ
−
方程的解
du
C
Us
u
R
U
0
u
C
S(t=0)
§6.4
一阶电路的全响应
一、全响应
当一个非零初始状态的一阶电路受到激励
时,电路的响应称为
全响应
。
二、
RC
电路
设电容原有电压为
U
0
S
1
、电路方程
RC
+
u
C
=
U
dt
初始条件
u
C
(0
+
)
=
u
C
(0
−
)
=
U
0
u
C
'
=
U
S
2
、方程的解
du
C
dt
RC
+
u
C
=
U
S
方程的通解
u
C
=
u
C
'
+
u
C
' '
特解
对应
齐次方程
的通解
t
τ
−
u
C
' '
=
Ae
t
τ
−
t
τ
−
u
C
=
U
S
+
Ae
根据
u
C
(0+)
=u
C
(0-)
=U
0
得积分常数
A=
U
0
-
U
S
u
C
=
U
S
+
(
U
0
−
U
S
)
e
+
U
S
(1
−
e
)
t
τ
−
u
C
=
U
S
+
(
U
0
−
U
S
)
e
t
τ
t
τ
−
−
全响应
=
稳态分量
+
瞬态分量
上式改写成
u
C
=
U
0
e
全响应
=
零输入响应
+
零状态响应
三、
RL
电路
形式上和
RC
电路一致。
−
t
≥
0
t
τ
初始值
稳态值
f(0+)
f
(
∞
)
时间常数
τ
t
f(t)
f(0+)
f(
∞
)
o
t
f(t)
f(
∞
)
f(0+)
o
四、 三要素法
(仅适用直流激励)
三要素
三要素公式:
f
(
t
)
=
f
(
∞
)
+
[
f
(0
+
)
−
f
(
∞
)
]
e
1
.初始值
f(0+)
的计算
(1)
u
c
(0+)
与
i
L
(0+)
按换路定则求出
(2)
其它电路变量
的初始值
应画出
t=0+
的等效电路,然后按电阻电
路计算
C
视作开路
L
视作短路
u
c
(0+)= u
c
(0-)
i
L
(0+)= i
L
(0-)
在
t
→
∞
的等效电路中,因为直流作用
电感视作
短路
2
.稳态值
f(
∞
)
的计算
当
t
→∞
,作出
t
→∞
的等效电路
,
然后按电阻电路计算
电容视作
开路
所以
3
.时间常数
τ
的计算
RC
电路
RL
电路
R
o
为
换路后
的电路,从动态元件两端
看进去的
戴维宁
等效电阻。
τ
=R
0
C
τ
=L / R
0
t
τ
−
f
(
t
)
=
f
(
∞
)
+
[
f
(0
+
)
−
f
(
∞
)
]
e
当正确求出
f(0+)
,
f(
∞
)
及
τ
三要素后,
即可按上式写出变量的完全响应。
注意标注
单位
4
.三要素法求完全响应
s(t=0)
例:
i
u
C
电容
C
=0.1F
,求
S
闭合后电容两端的电压
u
C
和电流
i
。
解:利用三要素法先求出
u
C
1
、求初值
u
C
(0
+
)
=
u
C
(0
−
)
=
5
V
s(t=0)
u
C
2
、求终值
V
50
7
=
×
10
5
2
+
5
u
C
(
∞
)
=
10V
2
Ω
5
Ω
u
C
s(t=0)
u
C
3
、求时间常数
R
o
=
2//5=10/7
Ω
S
1
7
10
7
×
0.1
=
τ
=
R
0
C
=
R
0
2
Ω
5
Ω
50
−
7
t
t
τ
−
4
、
u
C
=
u
C
(
∞
)
+
[
u
C
(0
+
)
−
u
C
(
∞
)]
e
)
e V
7
50
7
+
(5
−
=
s(t=0)
i
u
C
i =
-
C
du
C
= −
1.5
e
−
7
t
V
dt
电流
i
也可以
通过
三要素法直接求得
s(t=0)
i
u
C
换路后的电路
10V
2
Ω
5
Ω
u
C
i
2
Ω
10V
i
u
C
i
的初值
u
C
(0
+
)
=
5V
i
1
5
Ω
i
2
i
2
(0
+
)
=
1A
i
1
(0
+
)
=
2.5A
i
(0
+
)
= −
1.5A
i
的终值
i
(
∞
)
=
0
t
τ
−
i
=
i
(
∞
)
+
[
i
(0
+
)
−
i
(
∞
)]
e
= −
1.5
e
−
7
t
A
S(t=0)
i
i
L
求电路中的电流
i
和
i
L
。
解:
1
、求初值
i
L
(0
+
)
=
i
L
(0
−
)
= −
2
A
2
、求终值
i
L
(
∞
)
=
3
A
例:
i
L
=
i
L
(
∞
)
+
[(
i
L
(0
+
)
−
i
L
(
∞
)]
e
S(t=0)
i
L
i
L
4
R
0
2
3
、求时间常数
τ
= = =
2
S
4
、
t
τ
−
A
−
0.5
t
=
3
−
5
e
A
−
0.5
t
i
=
2
+
i
L
=
5
−
5
e
⎨ =
)
t
(
ε
1
.单位阶跃信号的定义
⎩
0 ,
t
〈
0
⎧
1 ,
t
≥
0
2
.波形
一. 阶跃信号及其单边性
§6.5
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
相当于
0
时刻接
入电路的单位电流源或单位电压源
若将直流电源表示为阶跃信号,则可省去开关:
K
(
V
)→
Kε
(
t
)(
V
),
K
:阶跃信号
强度
。
例如 :
10
(
V
)→
10ε
(
t
)(
V
)
3.
实际意义
ε
(
t
-
t
0
)
= ⎨
4.
延迟单位阶跃信号
,
,
⎧
1
⎩
0
t
≥
t
0
t
〈
t
0
f
(
t
)
ε
(
t
−
t
0
)
=
f(t)
t
≥
t
0
+
t
≤
t
0
−
0
5
.阶跃信号的单边性
(截取信号的特性)
若用
ε
(
t
)去乘任何信号,都使其在
t<0
时为零,而
在
t≥0
时为原信号。
利用此信号可描述许多信号。
f(t)
t
t
o
o
f
(
t
)
ε
(
t
−
t
0
)
t
0
例:
f
(
t
)
=
ε
(
t
)
−
ε
(
t
−
2)
f
(
t
)
=
3
ε
(
t
)
−
4
ε
(
t
−
1)
+
ε
(
t
−
3)
t
t
1
o
o
-1
例:
t
t
t
3
o
o
- 4
1
o
1.
阶跃响应的定义
电路在
零状态
条件下
,对
单位阶跃
信号产生的响应。
2.
分析方法:
t≥0
同直流激励一样。
有两种分析方法
分段函数表示
阶跃函数表示
二. 阶跃响应的分析
u
C
t
o
u
10V
1S
RC
= 1S
0
<
t
≤
1
t
≥
1
−
t
−
1
τ
u
C
(
∞
)
=
0
u
C
=
u
C
(
∞
)
+
[
u
C
(1
+
)
−
u
C
(
∞
)]
e
=
6.32
e
−
(
t
−
1)
V
例:
用分段函数表示
u
C
=
10(1
−
e
−
t
)
V
u
C
(1
+
)
=
u
C
(1
−
)
=
10(1
−
e
−
1
)
=
6.32
V
用阶跃函数表示
u
C
=
10 (1
−
e
−
t
)
ε
(
t
)
−
10[1
−
e
−
(
t
−
1)
]
ε
(
t
−
1)
V
u
C
t
o
u
10V
1
S
t
o
o
10
ε
(
t
)
t
−
10
ε
(
t
−
1)
§6.6
一阶电路的冲激响应
电
路对于单位冲激函数的
零状态
响应称为
单位冲激响应
。
一、单位冲激函数
δ
(
t
)
=
0
t
≥
0
+
t
≤
0
−
∞
∫
−∞
δ
(
t
)
dt
=
1
t
o
p(t)
△
1/
△
t
o
δ
(t)
1
(
2
)
单位冲激函数的
“
筛分性质
”
f
(
t
)
δ
(
t
)
=
f
( 0 )
δ
(
t
)
∞
∫
− ∞
∞
f
(
t
)
δ
(
t
)
dt
=
f
( 0 )
∫
− ∞
δ
(
t
)
dt
=
f
( 0)
冲激函数有如下两个主要性质
(
1
)单位冲激函数对时间的积分等于单位阶
跃函数
∫
− ∞
t
δ
(
ξ
)
d
ξ
=
ε
(
t
)
电容电压
u
C
电容电压从零
跃变
到
1V
。
当冲激函数作
用于零状态的一阶
RC
或
RL
电路,
电路中将产生相当于初始状态引起的
零输入
响应。
当把一个单位冲激电流
δ
i
(t)
加到初始电压为零,且
C
=1F
的电容,
1
C
1
C
0
+
∫
0
−
δ
i
(
t
)
dt
=
1
V
=
=
du
C
du
C
∫
C
dt
u
C
0
+
u
dt
+
∫
dt
=
∫
δ
i
(
t
)
dt
R
i
C
δ
i
(
t
)
u
C
R
dt
=
δ
i
(
t
),
t
≥
0
−
0
+
C
0
−
0
−
C
+
0
+
0
−
1
C
u
C
(0
+
)
=
由于
u
C
不可能为冲激函数,所以上式方程左边
第二项的积分为零。
C
[
u
C
(0
+
)
−
u
C
(0
−
)]
=
1
δ
i
(
t
)
当
t
≥
0
+
时
,
冲激电流源相
当于
开路
,
i
C
u
C
u
C
t
τ
t
τ
e
−
−
=
1
C
u
C
=
u
C
( 0
+
)
e
式中
τ
= RC
,为给定
RC
电路的时间常数。
用相同的分析方法,可求得下图所示
RL
电路在单位
冲激电压
δ
u
(t)
激励下的零状态响应。
t
τ
e
−
i
L
=
1
L
δ
u
(
t
)
i
L
i
L
1
t
(1
−
e
τ
)
ε
(
t
)
i
=
1
e
τ
ε
(
t
)
−
R
L
u
S
(
t
)
ds
(
t
)
dt
i
L
h
(
t
)
=
以
RL
电路为例
s
(
t
)
= ∫
h
(
t
)
dt
零状态响应
阶跃响应
s(t)
冲激响应
h(t)
t
−
i
L
=
u
S
(
t
)
=
ε
(
t
)
u
S
(
t
)
=
δ
(
t
)
L
线性电路中阶跃响应与冲激响应之间也具有
一个很重要关系。
如果以
s(t)
表示某电路的阶跃响应,而
h(t)
为同
一电路的冲激响应,
则两者之间存在下列数学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