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1 MB
- 2021-03-0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一、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考试点
•
1
、
掌
握
电阻、独立电压源、独立电流源、
受控源、电容、电感、耦合电感、理想
变压器诸元件的定义、性质
•
2
、
掌
握
电流、电压参考方向的概念
•
3
、
熟练掌握基尔霍夫定律
1.1
掌握诸元件的
定义、性质
电阻元件
一、欧姆定律
流过电阻的电流与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根据欧姆定律,电阻两端的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可写成:
u=
±
i·R
在电压和电流的
关联
方向下
u=i·R
在电压和电流
非关联
方向下
u=
-
i·R
R
i
+
_
u
R
i
+
_
u
1
、定义
G=1/R
2
、单位
S
(西门子)
电阻的单位为
Ω
(
欧姆
)
,
计量高电阻时,则以
k
Ω
和
M
Ω
为单位。
二、电导
O
三、电阻元件的伏安特性
以电压和电流为坐标,
画出电压和电流的关系曲线。
u
i
电容元件
一、电容的定义
q
u
C
=
+q -q
C
+
u
-
i
二、电容的特性方程
dq
dt
i
=
du
dt
i
=
C
三、电容元件的特性方程的积分式
t
1
C
∫
0
u
(
t
)
=
u
( 0 )
+
t
i(t)
O
t1
t2
t3 t
O
u(t)
t
u(t)
O
t
t1 t2 t3
i
(
ξ
)
d
ξ
i(t)
O
1
2
Cu
2
(
t
)
Wc
(
t
)
=
四、电容元件储存的能量
电容元件在任何时刻
t
所储存的
电场能量
电感元件
+
-
u
i
φ
L
,
ψ
L
一、线圈的磁通和磁通链
d
ψ
(
t
)
dt
u
=
如果
u
的参考方向与电流
i
的参考方向一致
线性电感元件的自感磁通链与元件中电流有以下关系
ψ
L
=
Li
Li
(
t
)
二、电感元件的特性方程
+
-
u
i
L
di
dt
u
=
L
三、电感元件特性方程的积分形式
t
∫
0
1
L
i
(
t
)
=
i
( 0 )
+
u
(
ξ
)
d
ξ
四、电感元件储存的磁场能量
1
2
2
W
L
=
d
ψ
(
t
)
u
=
dt
ψ
L
=
Li
电压源和电流源
一、电压源
1
、特点
(
1
)电压
u
(t)
的函数是
固定
的,不会因它所联接
的外电路的不同而改变。
(
2
)
电流
则随与它联接的外电路的不同而
不同
。
2
、图形符号
+
-
u
S
U
S
只用来表
示直流
O
t
u
s
(
t
)
t
u
s
(
t
)
O
既可以表示直流
也可以表示交流
+
-
u
S
+
u
=
u
s
-
i
= 0
s
i
+
-
+
u
S
u
=
u
-
外
电
路
3
、电压源的不同状态
空载
有载
4
、特殊情况
u
s
=
0
电压为零的电压源
相当于短路。
伏安特性
电压源模型
U
=
E
−
IR
o
I
U
E
U
I
+
-
R
O
E
R
o
越
大
斜率越大
理想电压源 (恒压源)
:
R
O
=
0
时的电压源
.
特点
:
(
1
)输出电 压不变,其值恒等于电动势。
即
U
ab
≡
E
;
(
2
)电源中的电流由外电路决定。
I
+
E
_
a
U
ab
b
伏安特性
I
U
ab
E
恒压源中的电流由外电路决定
设
:
E
=
10V
I
a
b
+
E
_
U
ab
2
Ω
R
1
当
R
1
R
2
同时接入时:
I
=10A
R
2
2
Ω
例
I
=5A
则: 当
R
1
接入时
:
E
R
I
=
大小
E
I
外电路的改变
I
的变化可能是
_______
的变化,
方向
+
_
I
恒压源特性小结
E
U
ab
a
b
R
(
1
)电流
i
(t)
的函数是
固定
的,不会因它所联接的外
电路的不同而改变。
(
2
)
电压则随与它所联接的外电路的不同而不同
。
2
、图形
符号
i
s
二、电流源
1
、特点
i
s
+
u
=0
-
i
外
电
路
i
s
短路
有载
4
、特殊情况
i
s
=
0
电流为零的电流源
相当于开路。
i
+
u
-
3
、电流源的不同状态
标准电流源
I
S
R
O
a
b
U
ab
I
R
o
U
ab
I
=
I
S
−
I
s
U
ab
I
外
特
性
电
流
源
模
型
R
O
R
O
越
大
特性越陡
理想电流源
(恒流源
):
R
O
=
∞
时的电流源
.
a
I
U
ab
b
I
s
I
U
ab
I
S
伏
安
特
性
特点
:
(
1
)输出电流不变,其值恒等于电
流源电流
I
S
;
(
2
)输出电压由外电路决定。
恒流源两端电压由外电路决定
I
U
R
I
s
设
:
I
S
=
1 A
R=
1
Ω
时,
U =
1 V
R=
10
Ω
时,
U
=10 V
则
:
例
恒流源特性小结
I
s
U
ab
U
ab
=
I
s
⋅
R
a
b
恒流源特性中不变的是:
_____________
恒流源特性中变化的是:
_____________
外电路的改变
大小
方向
I
U
ab
I
s
R
I
c
I
b
U
ce
I
c
=
β
I
b
当
I
b
确定后,
I
c
就基本确定了。在
I
C
基本恒定
的范围内 ,
I
c
可视为恒流源
(
电路元件的抽象
)
。
c
e
b
I
b
+
-
E
+
-
恒流源举例
晶体三极管
U
ce
I
c
电压源中的电流
如何决定
?
电流
源两端的电压等
于多少
?
例
I
E
R
_
a
U
ab
=?
I
s
U
ab
=
IR
−
E
+
b
原则:
I
s
不能变,
E
不能变。
电压源
中的电流
I= I
S
恒流源两端的电压
恒压源与恒流源特性比较
恒压源
恒流源
不
变
量
变
化
量
I
+
_
E
a
U
ab
b
U
ab
= E
(常数)
U
ab
的大小、方向均为恒定,
外电路负载对
U
ab
无影响。
I
a
U
ab
b
I
s
I = I
s
(常数)
I
的大小、方向均为恒定,
外电路负载对
I
无影响。
输出电流
I
可变
-----
I
的大小、方向均
由外
电路决定
端电压
U
ab
可变
-----
U
ab
的大小、方向
均由外
电路决定
受控电源
一、电源的分类
电源
独立电源
电压源的电压和电流源的
电流
,
不受外电路的影响。
作为电源或输入信号时,
在电路中起
“
激励
”
作用。
受控源
受控电压源的电压和
受控电流源的电流不是
给定的时间函数,而是
受电路中某部分的电流
或电压控制的
。
又称为非独立电源。
二、以晶体管为例
C
E
B
i
B
i
C
i
C
=
β
i
B
三、受控 源 的类型
1、电压控制电压源
(VCVS)
µ
u
1
u
1
2
、电压控制电流源
(VCCS)
gu
1
u
1
3
、电流控制电压源
(CCVS)
i
1
β
i
1
ri
1
4
、电流控制电流源(
CCCS
)
i
1
C
E
B
i
B
i
C
i
B
i
C
R
1
R
2
i
C
=
β
i
B
U
1
R
1
i
B
=
U
2
= −
i
C
⋅
R
2
等效
电路模型
受控源分类
U
1
E
=
µ
U
1
压控电压源
+
-
E
=
µ
U
1
+
-
E
压控电流源
U
1
I
2
=
g U
1
I
2
I
2
=
gU
1
I
2
=
β
I
1
I
2
流控电流源
I
1
I
2
=
β
I
1
E
=
r I
1
流控电压源
I
1
E
=
r I
1
+
-
+
E
-
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计算
---
预备知识
一、互感
φ
11
φ
21
L
1
N
1
L
2
N
2
i
1
i
1
+
u
21
1
1‘
2
2‘
_
φ
11
φ
21
L
1
L
2
N
2
N
1
i
1
i
1
+
u
21
1
2
2‘
_
i
2
1‘
1
、自感磁
通链
设为
线圈
1
中的电流产生的磁通在穿越自身的线圈
时,所产生的磁通链。
ψ
11
2
、互感磁
通链
ψ
11
中的一部分或全部交链线圈
2
时产生的磁通链。
设为
ψ
21
磁通(链)符号中
双下标
的含义:
第
1
个下标表示该磁通(链)所在线圈的编号,
第
2
个下标表示产生该磁通(链)的施感电流所在
线圈的编号。
同样线圈
2
中的电流
i
2
也产生自感磁通链
ψ
22
和互感磁通链
ψ
12
(图中未标出)
φ
11
φ
21
L
1
L
2
N
2
N
1
i
1
i
1
+
u
21
1
1‘
2
2‘
_
i
2
这就是彼此
耦合
的情况。
耦合线圈中的磁通链等于自感磁通链和互感磁
通链两部分的代数和,
如线圈
1
和
2
中的磁通链分别为
ψ
1
和
ψ
2
则有
ψ
1
=
ψ
11
±
ψ
12
ψ
2
= ±
ψ
21
+
ψ
22
φ
11
φ
21
L
1
L
2
N
2
N
1
i
1
i
1
+
u
21
1
1‘
2
2‘
_
i
2
互感磁通链
ψ
12
=
M
12
i
2
二、互感系数
当周围空间是
各向同性
的线性磁介质时,每一
种磁通链都与产生它的施感电流成正比,
即有自感磁通链:
ψ
11
=
L
1
i
1
ψ
22
=
L
2
i
2
ψ
21
=
M
21
i
1
上式中
M
12
和
M
21
称为互感系数,简称
互感
。
互感用符号
M
表示,单位为
H
。
可以证明,
M
12
=
M
21
,
所以当只有两个线圈有
耦合时,可以略去
M
的下
标,
即可令
M
=
M
12
=
M
21
两个耦合线圈的磁通链可表示为:
ψ
1
=
ψ
11
±
ψ
12
ψ
2
= ±
ψ
21
+
ψ
22
= L
1
i
1
±
M i
2
=
±
M i
1
+
L
2
i
2
上式表明,耦合线圈中的磁通链与施感电流
成
线性
关
系,是各施感电流独立产生的磁通链叠加
的结果。
M
前的号是说明磁耦合中,互感作用的两种可能性。
“
+”
号表示互感磁通链与自感磁通链方向一致,称
为互
感的
“
增助
”
作用;
“
-
”
号则相反,表示互感的
“
削弱
”
作用。
为了便于反映
“
增助
”
或
“
削
弱
”
作用和简化图形表
示,采用同名端标记方法。
三、同名端
1
、同名端的引入
ψ
1
= L
1
i
1
±
M i
2
ψ
2
=
±
M i
1
+
L
2
i
2
2
、同名端
对两个有耦合的线圈各取一个端子,并用相同
的符号标记,这一对端子称为
“
同名端
”
。当一对施感
电流从同名端流进(或流出)各自的线圈时,互感起
增助作用。
*
φ
11
φ
21
L
1
N
1
L
2
N
2
u
21
i
1
1
i
1
1‘
2‘
_
i
2
*
2
+
i
2
i
1
L
1
L
2
u
2
1
u
1
1‘
2
2‘
M
ψ
1
= L
1
i
1
+ M i
2
ψ
2
= M i
1
+ L
2
i
2
*
φ
11
φ
21
L
1
N
1
L
2
N
2
u
21
i
1
1
i
1
1‘
2‘
_
i
2
*
2
+
四、互感电压
如果两个耦合的电感
L
1
和
L
2
中有变动的电
流,各电感中的磁通链将随电流变动而变动。
设
L
1
和
L
2
的电压和电流分别为
u
1
、
i
1
和
u
2
、
i
2
,且都取关联参考方向,互感为
M
,则有:
di
2
dt
di
1
dt
±
M
=
L
1
u
1
=
d
ψ
1
dt
di
2
dt
di
1
dt
+
L
2
= ±
M
u
2
=
d
ψ
2
dt
令自感电压
di
1
dt
u
11
=
L
1
di
2
dt
u
22
=
L
2
互感电压
di
1
dt
u
21
=
M
di
2
dt
u
12
=
M
说明
u
12
是变动电流
i
2
在
L
1
中产生的互感电压,
u
21
是变动电流
i
1
在
L
2
中产生的互感电压。
所以耦合电感的电压是自感电压和互感电压叠
加的结果。
互感电压前的
“
+”
或
“
-
”
号的正确选取是写出耦
合电感端电压的关键,
自感电压
互感电压
di
2
dt
di
1
dt
u
22
=
L
2
u
21
=
M
di
1
dt
di
2
dt
u
11
=
L
1
u
12
=
M
di
1
dt
u
21
=
M
M
i
2
u
12
di
2
dt
u
12
= −
M
M
L
1
L
2
u
21
i
1
选取原则
可简明地表述如下:
如果互感电压
“
+”
极性端子与产生它的电流流
进的端子为一对同名端,互感电压前应取
“
+
”
号,
反之取
“
-
”
号。
五、互感电压的等效受控源表示法
当施感电流为同频正弦量时,在正弦稳态情况下,
电压、电流方程可用
相量形式
表示
:
•
•
•
U
1
=
j
ω
L
1
I
1
+
j
ω
M I
2
•
•
•
U
2
=
j
ω
M I
1
+
j
ω
L
2
I
2
j
ω
L
1
•
U
1
•
j
ω
M I
2
•
I
1
•
U
2
j
ω
L
2
•
I
2
•
j
ω
M I
1
|
ψ
12
| |
ψ
21
|
六、耦合系数
工程上为了定量地描述两个耦合线圈的耦合
紧疏
程度,把两线圈的互感磁通链与自感磁通链的
比值的几何平均值定义为耦合因数,记为
k
ψ
11
ψ
22
⋅
def
k
=
≤
1
M
L
1
L
2
def
k
=
k
的大小与两个线圈的结构、相互位置以及周
围磁介质有关。改变或调整它们的相互位置有可能
改变耦合因数的大小。
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计算
一、两个互感线圈的串联
di
dt
di
dt
di
dt
)
−
M
di
dt
di
dt
)
=
R
2
i
+
(
L
2
−
M
)
=
R
1
i
+
(
L
1
−
M
)
di
u
2
=
R
2
i
+
(
L
2
−
M
dt
1
、反向串联(互感起
“
削弱
”
作用)
u
1
=
R
1
i
+
(
L
1
R
1
L
1
R
2
L
2
M
u
1
u
2
u
di
dt
u
=
u
1
+
u
2
=
(
R
1
+
R
2
)
i
+
(
L
1
+
L
2
−
2
M
)
R
1
L
1
R
2
L
2
M
u
1
u
2
u
u
1
u
2
R
1
L
1
-
M
R
2
L
2
-
M
u
无互感等效电路
di
dt
u
2
R
1
L
1
-
M
u
1
R
2
L
2
-
M
u
u
=
u
1
+
u
2
=
(
R
1
+
R
2
)
i
+
(
L
1
+
L
2
−
2
M
)
对正弦稳态电路,可采用
相量形式
表示为
U
=
[
R
1
+
R
2
+
j
ω
(
L
1
+
L
2
−
2
M
)]
I
• •
U
2
=
[
R
2
+
j
ω
(
L
2
−
M
)]
I
•
• •
U
1
=
[
R
1
+
j
ω
(
L
1
−
M
)]
I
•
•
•
U
=
[
R
1
+
R
2
+
j
ω
(
L
1
+
L
2
−
2
M
)]
I
•
电流
I
为
•
I
=
•
U
R
1
+
R
2
+
j
ω
(
L
1
+
L
2
−
2
M
)
u
2
R
1
L
1
-
M
u
1
R
2
L
2
-
M
u
每一条耦合电感支路的阻抗和电路的输入阻抗分别为:
Z
1
=
R
1
+
j
ω
(
L
1
−
M
)
Z
2
=
R
2
+
j
ω
(
L
2
−
M
)
Z
=
Z
1
+
Z
2
=
R
1
+
R
2
+
j
ω
(
L
1
+
L
2
−
2
M
)
u
2
R
1
L
1
-
M
u
1
R
2
L
2
-
M
u
Z
=
Z
1
+
Z
2
=
R
1
+
R
2
+
j
ω
(
L
1
+
L
2
−
2
M
)
反向串联时,每一条耦合电感支路阻抗和输入
阻抗都比无互感时的阻抗小(电
抗变小),这是由于
互感的削弱作用,它类似于串联电容的作用,常称为
互感的
“
容性
”
效应。
u
2
R
1
L
1
-
M
u
1
R
2
L
2
-
M
u
2
、顺向串联
Z
2
=
R
2
+
j
ω
(
L
2
+
M
)
Z
=
Z
1
+
Z
2
=
R
1
+
R
2
+
j
ω
(
L
1
+
L
2
+
2
M
)
每一耦合电感支路的阻抗为:
Z
1
=
R
1
+
j
ω
(
L
1
+
M
)
而
R
1
L
1
R
2
L
2
M
u
1
u
2
u
•
U
j
ω
L
1
R
1
j
ω
L
2
R
2
•
I
3
•
I
2
•
I
1
j
ω
M
0
1
R
1
•
I
3
•
I
1
•
I
2
二、并联
1
、同侧并联
去耦等效电路
•
U
0
1
j
ω
(L
1
-M)
1
j
ω
M
×
j
ω
(L
2
-M)
R
2
•
U
j
ω
L
1
R
1
j
ω
L
2
R
2
•
I
3
•
I
2
•
I
1
j
ω
M
0
1
R
1
•
I
3
•
I
1
•
I
2
0
2
、异侧并联
1
•
U
-j
ω
M
j
ω
(L
1
+M)
j
ω
(L
2
+M)
R
2
去耦等效电路
支路
3
:同侧取
“
+
”
支路
1
、
2
:
M
前所取符号与支路
3
相反。
5
Ω
j7.5
Ω
3
Ω
j6
Ω
j12.5
Ω
•
I
+
-
•
U
例:电压
U
=50V
,求当开关
K
打开和闭合时的电流。
K
解:当开关打开时
两个耦合电感是顺向串联
•
•
I
=
U
R
1
+
R
2
+
j
ω
(
L
1
+
L
2
+
2
M
)
=1.52 / -75.96°A
5
Ω
j7.5
Ω
3
Ω
j6
Ω
j12.5
Ω
K
•
I
+
-
•
U
当开关闭合时
两个耦合电感相当于异侧并联
5
Ω
利用去耦法,原电路等效为
3
Ω
•
I
+
-
•
U
j13.5
Ω
- j6
Ω
j18.5
Ω
•
I
=
7.79 / -51.50°A
5
Ω
3
Ω
•
I
+
-
•
U
j13.5
Ω
j18.5
Ω
5
Ω
j7.5
Ω
3
Ω
j6
Ω
j12.5
Ω
K
•
I
+
-
•
U
计算
AB
两点间的电压
- j6
Ω
A
B
A
B
B
u
1
u
2
n:1
i
1
i
2
N
1
N
2
理想变压器
一、理想变压器的电路模型
1
、电路模型
u
1
u
2
n:1
i
1
i
2
N
1
N
2
2
、原、副边电压和电流的关系
=
N
1
N
2
N
2
N
2
1
N
1
n
上式是根据图中所示参考方向和同名端列出的
。
n
=
N
1
/
N
2
,称为理想变压器的
变比
。
即输入理想变压器的
瞬时功率等于零
,
所以它既不耗能
也不储能,
它将能量由原边全部传输到输出,
在传输过程中,仅仅将电压电流按变比作数值变换。
u
2
N
2
u
1
N
1
=
二、理想变压器的功率
将理想变压器的两个方程相乘
得
N
1
i
1
+
N
2
i
2
= 0
u
1
i
1
+
u
2
i
2
= 0
L
1
L
2
=
n
不变
三、空心变压器转变为理想变压器
空心变压器如同时满足下列
3
个条件,
即经
“
理想化
”
和
“
极限化
”
就演变为理想变压器。
(
1
)空心变压器本身无损耗
(
2
)耦合因数
k
= 1
(
3
)
L
1
、
L
2
和
M
均为无限大,但保持
Z
11'
=
•
=
2
⎜
U
2
⎟
⎜ −
I
⎟⎟
四、阻抗变换
理想变压器对电压、电流按变比变换的作用,
还反映在阻抗的变换上。在正弦稳态的情况下,当
理想变压器副边终端
2-2’
接入阻抗
Z
L
时,则变压器原
边
1-1’
的输入阻抗
=
n
2
Z
L
⎛
•
⎞
=
n
⎜
•
⎝
2
⎠
•
nU
2
1
•
−
I
2
n
•
U
1
I
1
n
2
Z
L
即为副
边折合至原边的等效阻抗,
C
如副边分别接入
R
、
L
、
C
时,折合至原边将为
n
2
R
、
n
2
L
、
n
2
也就是变换了元件的参数。
1.2
电流和电压
的参考方向
任意
指定一个方向作为电流的方向。
把电流看成代数量。
若电流的参考方向与它的实际方向
一致
,则
电流为
正值
;
若电流的参考方向与它的实际方向
相反
,则
电流为
负值
。
2
、参考方向:
1
、实际方向:
正电荷运动的方向。
一、电流
A
B
i
i
AB
3
、电流参考方向的表示方法
箭头或双下标
二、电压
1
、实际方向:
高电位指向低电位的方向。
2
、参考方向:
任意选定一个方向作为电压的方向。
当电压的参考方向和它的实际方向
一致
时,
电压为
正值
;
反之,当电压的参考方向和它的实际方向相
反时,电压为负值。
正负号
u
_
A
+
B
双下标
箭
头
A
u
B
3
、电压参考方向的表示方法:
U
AB
(高电位在前,低电位在后)
U
AB
= Ф
A
- Ф
B
元件
i
+
_
u
三、关联参考方向
电流的参考方向与电压 的参考方向
一致
,则把
电流和电压的这种参考方向称为
关联参考方向
;
否则为
非关联参考方向
。
1
、
“
实际方向
”
是物理中规定的,
而
“
参
考方向
”
是人们在进行电路分析计算时,
任意假设的。
2
、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注意一定要
先假定
“
正方向
”
(
即在图中表明物理量
的参考方
向
)
,
然后再列方程计算
。
缺少
“
参考
方向
”
的物理量是无意义的。
注意
1.3
基尔霍夫定律
用来描述电路中各部分电压或各部分电流间的关
系,其中包括基氏电流和基氏电压两个定律。
名词注释
支路
(branch)
:
电路中每一个分支
结点
(node)
:
三个或三个以上支路的联结点
回路
(loop)
:
电路中任一闭合路径
b
=5
n
=3
l
=6
R
1
R
2
支路数
结点数
回路数
R
3
R
4
R
5
+
+
u
S1
_
u
S2
_
2
、公式:
∑
i
=
0
3
、说明:
规定
流入
结点的电流前面取
“
+”
号,
流出
结点的电流前面取
“
-”
号。
电流是流出结点还是流入结点按电流的
参考方向
来判断
。
一、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KCL
)
1
、内容:
在集总电路中,任何时
刻,对任一结点,所有与之相连
支路电流的代数和恒等于零。
R
1
R
2
R
3
R
4
R
5
+
+
u
S1
_
u
S2
_
i
1
i
2
i
3
i
5
i
4
对结点
a
:
+
i
1
+
i
2
-
i
3
=0
i
1
+
i
2
=
i
3
任何时刻,流入任一结点的支路电流
必等于流出该结点的支路电流
对结点
b
:
=0
+
i
3
+
i
4
-
i
5
I
4
=?
+
-
10V
3
Ω
4A
I
4
A
B
3
Ω
C
5
Ω
I
1
I
2
I
3
-3A
I
5
对结点
C
I
3
+
I
4
=
I
5
I
4
=
I
5
−
I
3
=
4
−
5
= −
1
A
对结点
B
I
1
=
I
2
+
I
3
10
I
1
= =
2
A
5
I
3
=
I
1
−
I
2
=
2
−
(
−
3)
=
5
A
4
、推广形式
KCL
对包围几个结点
的闭合面也适用。
I
1
+
I
4
=
I
2
+
I
5
I
4
=
I
2
+
I
5
−
I
1
= -3 + 4 -2 = -1A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是电荷守恒的体现。
+
-
10V
3
Ω
3
Ω
4A
I
4
A
B
C
5
Ω
I
1
I
2
I
3
-3A
I
5
1
、内容:
在集总电路中,任何时刻,沿任一回路,回路中各段电
压的代数和恒等于零。
2
、公式:
∑
u
=
0
3
、说明:
先任意指定一个回路的绕行方向,
凡支路电压的参考方向与回路的绕行方向
一致
者,
该电压前面取
“
+
”
号,
支路电压的参考方向与回路的绕行方向
相反
者,
该电压前面取
“
-
”
号。
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KVL
)
R
1
R
2
R
3
R
4
R
5
+
u
S1
_
+
u
S2
_
+
u
2
-
+
u
4
-
1
+
u
5
-
对回路
1
=0
u
2
-
u
s
1
对回路
2
u
2
u
4
+
=0
u
2
= −
i
1
R
1
+
u
s
1
u
2
=
i
3
R
3
+
u
4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实质上是
电压与路径无关
这一性质的反映。
i
1
i
3
2
+
i
1
R
1
+
-
i
3
R
3
-
3
Ω
5
Ω
-3A
4A
I
4
A
B 3
Ω
+
-
C
u
AC
u
BA
u
AC
u
BC
= 0
+
_
+
u
AC
= −
u
BA
+
u
BC
= - (-10
)
+15
=25V
u
BC
=
3
×
5
=
15
V
4
、推广形式:
可应用于回路的
部分
电路。
u
AC
=?
+
-
10V
3
Ω
-3A
4A
I
4
A
B 3
Ω
C
5
Ω
I
1
I
2
I
3
I
5
I
1
=
I
2
+
I
3
三、基尔霍夫定律的性质
KCL
规定了电路中任一
结点处电流
必须服从的约束关系,
KVL
则规定了电路中任一
回路内电压
必须服从的约束关系。
这两个定律仅与元件的相互
联接有关
,
而与元件的
性质无关
。
u
3
=
u
1
+ 7V
i
2
= −
u
1
u
3
4
i
1
i
1
i
2
i
1
=
1
A
,
求电压
u
3
和电流
i
2
u
1
=
2
i
1
=
2
V
-
= - 2 + 7
= 5V
u
2
= −
4
i
1
+
u
3
=1V
u
2
= - 0.5A
2
受控电流源
受控
电压
源
u
2
2
、电路的分析方法
考试点
•
1
、
掌
握常用的电路等效变换的方法
• 2
、熟练掌握节点电压方程的列写及求解
方法
•
3
、了
解回路电流的列写方法
• 4
、熟练掌握叠加原理、戴维宁定理和诺
顿定理
2.1
电路的等效变换
对电路进行分析和计算时,有时可以把电
路中某一部分简化,即用一个较为简单的电路
替代原电路。
等效概念:
当电路中某一部分用其等效电路替代后,
未被替代部分的电压和电流均应保持不变。
对外等效:
用等效电路的方法求解电路时,电压和电
流保持不变的部分仅限于
等效电路以外
。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一、电阻的串联
R
1
R
2
R
n
+
u
-
1
、特点:
电阻串联时,通过各电阻的电流是
同一个电
流
。
i
u
i
R
eq
=
=
R
1
+
R
2
+ ⋅ ⋅ ⋅ +
R
n
n
=
∑
R
k
k
=
1
R
eq
>
R
k
2
、等效电阻:
R
eq
R
1
R
2
R
n
u
1
u
2
3
、分压公式
u
u
R
1
R
1
+
R
2
R
2
R
1
+
R
2
u
1
=
u
2
=
4
、应用
分压、限流。
u
i
R
1
R
2
+
_
+
_
+
_
R
1
R
n
R
2
1
、特点
电阻并联时,各电阻上的电压是
同一个电压
。
u
-
二、电阻的并联
i
+
1
=
∑
1
R
n
1
R
eq
1
R
2
1
R
1
+ ⋅ ⋅ ⋅ +
+
=
n
k
=
1
R
k
R
eq
<
R
k
2
、等效电阻
R
1
R
n
R
2
R
eq
两个电阻并联的等效电阻为
R
1
R
2
R
1
+
R
2
R
eq
=
三个电阻并联的等效电阻为
R
1
R
2
R
3
R
1
+
R
2
+
R
3
计算多个电阻并联的等效
电阻时,利用公式
1
R
n
1
R
eq
1
R
2
1
R
1
+ ⋅ ⋅ ⋅ +
+
=
3
、分流公式:
i
+
u
_
R
1
R
2
i
1
i
2
i
i
R
2
R
1
+
R
2
R
1
R
1
+
R
2
i
1
=
i
2
=
4
、应用
分流或调节电流。
i
5
i
5
求电流
i
和
i
5
例
×
i
5
=
-
6
+
2
+
1
×
1
i
5
i
1
等效电阻
R
= 1.5
Ω
i
1
i
= 2A
i
1
=
1
A
2
+
1
1
=
-
A
3
B
3
Ω
5
Ω
2
Ω
3
Ω
A
R
AB
=
?
电阻的
Y
形联接与△形联接
的等效变换
一、问题的引入
求等效电阻
3
Ω
3
Ω
R
1
R
2
R
3
1
2
3
1
2
3
R
12
R
31
R
23
二、星形联接和三角形联接的等效变换的条件
要求它们的外部性能相同,
即当它们对应端子间的电压相同时,
流入对应端子的电流也必须分别相等。
星接(
Y
接)
三角接(△接)
R
1
R
2
R
3
1
2
3
星接(
Y
接)
三角接(△接)
→Y
R
1
R
2
R
3
R
12
=
R
1
+
R
2
+
R
3
R
1
R
2
R
31
=
R
1
+
R
3
+
R
2
R
3
R
1
R
23
=
R
2
+
R
3
+
1
2
3
R
12
R
31
R
23
△→
Y
R
31
R
12
R
12
+
R
23
+
R
31
R
1
=
R
23
R
31
R
12
+
R
23
+
R
31
R
3
=
R
12
R
23
R
12
+
R
23
+
R
31
R
2
=
R
1
R
2
R
3
1
2
3
1
2
3
R
12
R
31
R
23
星接
三角接
Δ
形相邻电阻的乘积
Δ
形电阻之和
Y
形电阻
=
Y
形电阻两两乘积之和
Y
形不相邻电阻
Δ
形电阻
=
特别若星形电路的
3
个电阻相等
R
1
=
R
2
=
R
3
=
R
Y
则等效的三角形电路的电阻也相等
R
∆
=
R
12
=
R
23
=
R
31
=
3
R
Y
1
3
R
1
R
2
R
3
1
2
3
1
2
3
R
12
R
31
R
23
星接
三角接
D
B
3
Ω
2
Ω
A
3
Ω
3
Ω
C
3
Ω
E
B
5
Ω
2
Ω
3
Ω
5
Ω
A
D
E
1
Ω
1
Ω
1
Ω
B
5
Ω
2
Ω
C
A
D
E
3
Ω
R=3+1+(1+2)
∥
(1+5)
=6
Ω
×
电压源、电流源的串联和并联
一、电压源串联
+
-
u
s
+
- +
-
+
-
u
s
1
u
sn
u
s
2
n
u
s
=
u
s
1
+
u
s
2
+ ⋅ ⋅ ⋅ +
u
sn
=
∑
u
sk
k
=
1
二、电流源并联
i
s
i
sn
i
s
2
i
s
1
i
s
=
i
s
1
+
i
s
2
+ ⋅ ⋅ ⋅ +
i
sn
n
=
∑
i
sk
k
=
1
只有电压相等的电压源才允许并联。
四、电流源的串联
+
-
5V
+
3V
-
三、电压源的并联
i
i
→ ∞
2A
4A
只有电流相等的电流源才允许串联
+
-
u
s
R
i
+
-
u
s
i
+
-
u
s
i
s
五、电源与支路的串联和并联
i
R
等效是对外而言
等效电压源中的电流不等于替代前的电压源的
电流,而等于外部电流
i
。
i
1
=
i
s
−
i
i
1
+
-
u
s
i
s
i
R
+
u
s
-
i
u
s
+
-
i
s
+
u
-
i
s
R
+
u
-
i
s
+
-
u
等效电流源的电压不等于替代前的电流源的
电压,而等于外部电压
u
。
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一、电压源和电阻的串联组合
R
+
u
s
-
i
+
u
-
u
i
u
=
u
s
−
Ri
外特
性曲线
u
s
O
u
s
R
u
i
=
i
s
−
R
0
外特性曲线
二、电流源和电阻的并联组合
u
i
i
s
i
s
⋅
R
0
O
i
s
i
+
u
-
R
0
三、电源的等效变换
R
=
R
0
u
s
=
R
⋅
i
s
电压源、电阻
的串联组合与电流源、电阻的并
联组合可以相互等效变换。
R
+
u
s
-
i
+
u
-
i
s
+
u
-
i
R
0
注意电压源和电流源的参考方向,
电流源
的参考方向由电压源的
负极指向正极
。
如果令
例:求图中电流
i
。
+
-
i
=0.5A
+
-
(1+2+7)
i
+4 -9=0
受控电压源、电阻的串联组合和受控电流源、电导的
并联组合也可以用上述方法进行变换。
此时应把受控电源当作独立电源处理,但应注意在变
换过程中
保存控制量所在支路
,而不要把它消掉。
四、有关受控源
u
s
u
R
i
C
u
R
u
s
+
Ri
c
-
u
R
+
Ri
+
Ri
c
=
u
s
2
u
R
+
4
u
R
=
u
s
u
R
=
2
V
已知
u
S
=12V
,
R =2
Ω
,
i
C
=2u
R
,求
u
R
。
2.2
结点电压法
一、结点电压
1
、定义:
在
电路中任意选择某一结点为
参考结点
,其他
结点与此结点之间的电压称为
结点电压
。
2
、极性:
结点电压 的参考极性是以
参考结点为负
,其余
独立结点为正。
二、结点
电压法
1
、结点电压法以结点电压为求解变量,用
u
ni
来
表示。
2
、结点电压方程:
R
6
R
5
R
7
i
s
1
i
s
6
R
3
u
s
3
3
2
1
1
2
3
1
4
2
5
0
3
6
i
1
i
5
i
6
i
4
R
4
R
1
i
2
R
2
0
i
3
对结点
1,2,3
应用
KCL
−
i
1
−
i
4
−
i
6
=
0
−
i
2
+
i
4
−
i
5
=
0
−
i
3
+
i
5
+
i
6
=
0
各支路方程
u
1
=
u
n
1
=
R
1
i
1
+
R
1
i
s
1
u
2
=
u
n
2
=
R
2
i
2
u
3
=
u
n
3
=
R
3
i
3
+
u
s
3
u
4
=
u
n
1
−
u
n
2
=
R
4
i
4
u
5
=
u
n
2
−
u
n
3
=
R
5
i
5
u
6
=
u
n
1
−
u
n
3
=
R
6
(
i
6
−
i
s
6
)
R
6
R
5
R
7
i
s
1
i
s
6
R
3
u
s
3
3
2
1
i
1
i
5
i
6
i
4
R
4
R
1
i
2
R
2
0
i
3
(
1
R
6
1
R
4
1
R
6
1
R
4
1
R
1
u
n
3
=
i
s
1
−
i
s
6
u
n
2
−
)
u
n
1
−
+
+
+ +
)
u
n
2
−
1
R
5
1
R
6
1 1
R
3
R
5
1
R
4
1
R
6
u
s
3
R
3
u
n
3
=
0
)
u
n
3
=
i
s
6
+
1 1
R
4
R
5
u
n
2
+
(
+ +
1
u
n
1
+
(
R
2
1
u
n
1
−
R
5
−
−
整
理
后
,
有
R
6
R
5
R
7
i
s
1
i
s
6
R
3
u
s
3
3
2
1
i
1
i
5
i
6
i
4
R
4
R
1
i
2
R
2
0
i
3
R
7
?
[
G
][
U
n
]=[
I
s
]
1
、
[
G
]
为结点电
导矩阵
G
ii
-
自电导
,
与结点
i
相连的全部电导之和,
恒为
正
。
G
ij
-
互电导
,
结点
i
和结点
j
之间的公共电
导,恒为
负
。
注意:
和电流源串联的电导不计算在内
结点电压方程的一般形式
2
、
[
Un
]
结点电压列向量
3
、
[
Is
]
I
si
-
和第
i
个结点相联的电
源注入该结点的电流
之和。
电流源:
流入为正
。
电压源:当电压源的参考
正极
性
联到该结点
时,该项
前取
正号
,否则取负。
[
G
][
U
n
]=[
I
s
]
结点电压方程的一般形式
R
1
R
8
R
7
R
6
R
5
R
4
R
2
i
s
4
u
s
3
i
s
13
-
-
+
0
u
s
7
+
R
3
4
3
2
1
列结点电压方程
对结点
1
:
(
G
1
+G
4
+G
8
)
u
n1
-
G
1
u
n2
+0
u
n3
-
G
4
u
n4
=
-
i
s13
+
i
s4
R
1
R
8
R
7
R
6
R
5
R
4
R
2
i
s
4
u
s
3
i
s
13
-
-
+
0
u
s
7
+
R
3
4
3
2
1
列结点电压方程
对结点
2
:
-G
1
u
n1
+(
G
1
+G
2
+G
5
)
u
n2
-G
2
u
n3
+0
u
n4
=
0
R
1
R
8
R
7
R
6
R
5
R
4
R
2
i
s
4
u
s
3
i
s
13
-
-
+
0
u
s
7
+
R
3
4
3
2
1
列结点电压方程
对结点
3
:
0
u
n1
-G
2
u
n2
+(
G
2
+G
3
+G
6
)
u
n3
-G
3
u
n4
=
i
s13
-
G
3
u
s3
R
1
R
8
R
7
R
6
R
5
R
4
R
2
i
s
4
u
s
3
i
s
13
-
-
+
0
u
s
7
+
R
3
4
3
2
1
列结点电压方程
对结点
4
:
4
n4
=
-G
4
u
n1
+0
u
n2
-G
3
u
n3
+(
G
3
+G
u
+G
7
)
-i
s4
+G
3
u
s3
+G
7
u
s7
-G
1
u
n1
+(
G
1
+G
2
+G
5
)
u
n2
-G
2
u
n3
+0
u
n4
=
0
0
u
n1
-G
2
u
n2
+(
G
2
+G
3
+G
6
)
u
n3
-G
3
u
n4
=
i
s13
-
G
3
u
s3
4
n4
=
-G
4
u
n1
+0
u
n2
-G
3
u
n3
+(
G
3
+G
u
+G
7
)
-i
s4
+G
3
u
s3
+G
7
u
s7
电路的结点电压方程:
(
G
1
+G
4
+G
8
)
u
n1
-
G
1
u
n2
+0
u
n3
-
G
4
u
n4
=
-
i
s13
+
i
s4
电路中含有理想(无伴)电压源的处理方法
G
1
G
3
G
2
i
s
2
1
2
i
u
s
1
设理想(无伴)电压源支路的电流为
i
,
电路的结点电压方程为
(
G
1
+G
2
)
u
n1
-
G
2
u
n1
补充的约束方程
-
G
2
u
n2
=
i
+(
G
2
+G
3
)
u
n2
=
i
s2
u
n1
=u
s1
R
1
R
3
电路中含有受控源的处理方法
R
2
u
2
i
s
1
gu
2
0
2
1
(
G
1
+G
2
)
u
n1
-
G
1
u
n1
-
G
1
u
n2
=
i
s1
+(
G
1
+G
3
)
u
n2
=
-gu
2
–i
s1
u
2
= u
n1
R
1
R
3
电路中含有受控源的处理方法
R
2
u
2
i
s
1
gu
2
0
1
2
整理有:
系数矩阵不对称
(
G
1
+G
2
)
u
n1
(
g
-
G
1
)
u
n1
-
G
1
u
n2
=
i
s1
+(
G
1
+G
3
)
u
n2
=
–i
s1
1
、指定参考结点
其余结点与参考结点之间的电压就是结点电
压。
2
、列出结点电压方程
自导总是正的,互导总是负的,
注意注入各结点的电流项前的正负号。
3
、如电路中含有受控电流源
把控制量用有关的结点电压表示,
暂把受控电流源当作独立电流源。
4
、如电路中含有无伴电压源
把电压源的电流作为变量。
5
、从结点电压方程解出结点电压
可求出各支路电压和支路电流。
结点法的步骤归纳如下:
2.3
回路电流法
(
了解
)
网孔电流法仅适用于
平面电路
,
回路电流法则无
此限制。
回路电流法是以一组
独立回路
电流为电路变量,
通常选择
基本回路
作为独立回路。
对任一个树,每加进一个连支
便形成一个只包含该连支的回
路,
这样的回路称为单连支回路,
又叫做基本回路。
回路电流方程的一般形式
[R] [I] = [U
S
]
R
1
R
2
R
4
R
5
R
3
u
s
1
u
s
5
1
2
3
4
5
6
I
l
1
I
l
2
I
l
3
选择支路
4
、
5
、
6
为树。
I
l
1
I
l
2
R
6
I
l
3
(
R
1
+
R
6
+
R
5
+
R
4
)
+
(
R
4
+
R
5
)
I
l
1
+
(
R
2
+
R
4
+
R
5
)
I
l
2
R
5
-
-
(
R
5
+
R
6
)
I
l
1
I
l
1
+
(
R
4
+
R
5
)
I
l
2
-
(
R
5
+
R
6
)
I
l
3
=
-
u
s
1
+
u
s
5
I
l
3
=
+
u
s
5
-
R
5
I
l
2
+
(
R
3
+
R
5
+
R
6
)
I
l
3
=
-
u
s
5
R
1
R
3
R
4
R
5
u
s
1
u
s
5
i
s
2
i
l
1
i
l
2
i
l
3
−
R
4
i
l
2
+
(
R
4
+
R
5
)
i
l
3
=
−
u
s
5
i
l
1
=
i
s
2
−
R
1
i
l
1
+
(
R
1
+
R
3
+
R
4
)
i
l
2
−
R
4
i
l
3
=
−
u
s
1
理想(无伴)电流源
的处理方法
1
、在选取回路电流
时,只让
一个回路电流
通过电流源。
R
1
R
4
u
s
1
R
5
u
s
5
2
、把
电
流源的电压
作为变量。
i
s
2
+
u
i
-
i
1
R
3
i
2
i
3
R
1
i
1
= −
u
s
1
−
u
i
(
R
3
+
R
4
)
i
2
−
R
4
i
3
=
u
i
−
R
4
i
2
+
(
R
4
+
R
5
)
i
3
= −
u
s
5
再补充一个约束关系式
−
i
1
+
i
2
=
i
s
2
含
受控电压源
的电路
u
1
i
l
1
i
l
2
u
c
u
c
=
50
u
1
,
写出此电路的回路电流方程
.
(25
+
100)
i
l
1
−
100
i
l
2
=
5
−
100
i
l
1
+
(100
+
100000
+
10000)
i
l
2
=
u
c
u
c
=
50
u
1
整理后,得
125
i
l
1
−
100
i
l
2
=
5
−
1350
i
l
1
+
110100
i
l
2
=
0
2.4
熟练掌握叠加原理、
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
叠加定理
一、内容
在线性电阻电路中,任一支路电流(或支路电
压)都是电路中各个独立电源单独作用时在该支路
产生的电流(或电压)之叠加。
二、说明
1
、叠加定理适用于线性电路,不适用于非线性电
路;
2
、叠加时,电路的联接以及电路所有电阻和受控
源都不予更动;
RiiRip
⋅+=⋅=
21
)(
RiRi
21
+≠
以电阻为例:
2 2
2 2
电压源不作用
就是把该电压源的电压置零,
即在该电压源处用
短路替代
;
电流源不作用
就是把该电流源的电流置零,
即在该电流源处用
开路替代
。
3
、叠加时要注意电流和电压的
参考方向
;
4
、不能用叠加定理来计
算功率,
因为功率不是电流或电压的一次函数。
i
1
=
i
1
−
i
1
i
2
=
i
2
+
i
2
=
+
i
1
i
2
(1)
i
1
(1)
i
2
( 2 )
i
1
( 2)
i
2
图
a
图
b
图
c
例
( 2 )
(1)
( 2)
(1)
i
1
=
i
2
在图
b
中
(1)
(1)
=
1A
10
6
+
4
=
在图
c
中
( 2)
×
4
=
1.6A
4
6
+
4
=
i
1
( 2 )
×
4
=
2.4A
6
6
+
4
=
i
2
(1)
i
1
(1)
i
2
( 2 )
i
1
( 2)
i
2
图
b
图
c
i
1
=
i
1
−
i
1
i
2
=
i
2
+
i
2
所以
( 2 )
(1)
=
1
−
1.6
= −
0.6A
( 2)
(1)
=
1
+
2.4
=
3.4A
i
1
i
2
i
10
i
i
1
i
2
10
i
1
u
3
=
+
(1)
1
(1)
1
(1)
i
2
(1)
u
3
(b)
( 2 )
i
1
( 2 )
i
2
( 2 )
10
i
1
( 2 )
u
3
(c)
受控电压源
求
u
3
(a)
i
10
i
= −
6V
i
1
i
2
u
3
=
u
3
+
u
3
u
3
= −
10
i
1
+
4
i
2
(1) (1)
10
6
+
4
在图
b
中
i
1
=
i
2
= =
1A
(1) (1) (1)
在图
c
中
( 2)
( 2)
4
×
4
= −
1.6A
6
+
4
6
×
4
=
2.4A
6
+
4
=
=
( 2 )
( 2)
( 2)
=
25.6V
+
4
i
2
=
10
i
1
u
3
所以
( 2 )
(1)
=
19.6V
(1)
1
(1)
1
(1)
i
2
(1)
u
3
( 2 )
i
1
( 2 )
i
2
( 2 )
10
i
1
( 2 )
u
3
(b)
(c)
i
1
10
i
1
u
3
(a)
=
+
(2)
+
u
3
-
( 2 )
i
1
( 2 )
i
2
( 2 )
10
i
1
(c)
(b)
(1)
10
i
1
(1 )
i
1
(1)
u
3
( 2 )
i
2
u
3
u
3
=
u
3
+
u
3
u
+
6
+
4
i
2
= −
10
i
1
u
3
=
=
i
2
i
在图
b
中
(1)
=
19.6V
= −
0.6A
−
6
6
+
4
( 2 ) ( 2)
在图
c
中
( 2) ( 2 )
1
( 2 )
=
9.6V
所以
( 2 )
(1)
=
29.2
V
(b)
+
( 2)
3
-
( 2 )
i
1
( 2 )
i
2
( 2)
10
i
1
(c)
(1)
10
i
1
(1 )
i
1
(1)
u
3
( 2 )
i
2
1V
-
1A
+
3V
-
+ 8V
-
+ 30V
-
+
11V
-
3A
+ 2V
-
+
4A
11A
15A
求各元件的电压和电流。
给定的电压源电压为
82V
,
这相当于将激励增加了
82/41
倍(即
K=2
),
故各支元件的电压和电流也同样增加了
2
倍。
本例计算是先从梯形电路最远离电源的
一端算起,
倒退到激励处,故把这种计算方法叫做
“
倒退法
”
。
线性电路中,当
所有激励
(电压源和电流
源)
都增大或缩小
K
倍,
K
为实常数,
响应
(电压和电流)也将同样增大或缩小
K
倍。
这里所谓的激励是指
独立
电源;
必须全部激励
同时
增大或缩小
K
倍,
否则将导致错误的结果
。
用齐性定理分析
梯形电路
特别有效。
齐性定理
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
一、戴维宁定理
内容
一个含独立电源、线性电阻和受控源的一端
口,对外电路来说,可以用一个电压源和电阻
的串联组合等效置换,此电压源的电压等于一
端口的开路电压,电阻等于一端口的全部独立
电源置零后的输入电阻。
R
eq
+
u
oc
-
Ns
1
1′
No
1
1′
1
R
eq
1′
外
电
路
Ns
外
电
路
1
+
u
oc
-
1′
- 4V +
+
4V
-
a
b
例:
I
求电流
I
。
解:
1
、如图断开电路
2
、求开路电压
U
abo
=4+4+1=9V
R
0
3
、求
R
0
电源置
0
R
0
=2+2.4
=4.4
Ω
4
、恢复原电路
I
I
=
U
abo
R
0
+
0.6
=1.8A
I
求电流
I
。
解:
1
、如图断开电路;
2
、求开路电压
-
20V
+
+
12V
-
U
abo
= - 20V
U
abo
=12+3
= 1 5 V
3
、求
R
0
R
0
=6
Ω
+
Uabo
-
b
4
、恢复原电路
a
R
0
I
U
abo
−
9
R
0
+
10
I
=
二、最大功率传输
含源一端口外接可调电阻
R
,
当
R
等于多少时,它可以从电路 中获得最大功率?
求此最大功率。
一端口的戴维宁等效电路可作前述方法求得:
Uoc
=4V
Req
=20k
Ω
结点电压法求开路电压
+
3
1
20
10
−
5
1
+
5
Uoc
=
=4V
等效电阻
R
eq
R
eq
=16+20//5
=20k
Ω
p
=
i R
=
i
电阻
R
的改变不会影响原一端口的戴维宁等效电路
,
R
吸收的功率为
2
2
U
oc
R
(
R
eq
+
R
)
2
R
变化时,最大功率发生在
d
p
/d
R=
0
的条件下。
这时有
R
=
R
eq
。
本题中,
R
eq=20k
Ω
,故
R=20k
Ω
时才能获得最大功率,
u
oc
2
4
R
eq
=
0.2
mW
p
max
=
最大功率问题的结论可以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况
Ns
R
当满足
R=R
eq
(
R
eq
为一端口的输入电阻)
的
条件时,
电阻
R
将获得最大功率。
此时称电阻与一端口的
输入电阻匹配
。
扩音机为例
R
i
u
i
R=8
Ω
变
压
器
信号源的内阻
R
i
为
11kk
Ω
,
扬声器上不可
能得到最大功率。
为了使阻抗匹配,在信号源和扬声器之间连上一个变
压器。
变压器还有变换负载阻抗的作用,以实现匹配,采用
不同的变比,把负载变成所需要的、比较合适的数值。
Ns
应用电压源和电阻的串联组合与电流源和电
导的并联组合之间的等效变换,可推得诺 顿定理。
i
+
u
-
Req
+
-
u
oc
+
u
-
i
-
i
i
sc
+
Geq
u
一个含独立电源、线性电阻和受控源的一端口,
对外电路来说,可以用一个
电流源和电导的并联组
合
等效变换,电流源的电流等于该一端口的短路电
流,电导等于把该一端口全部独立电源置零后的输
入电导。
三、诺顿定理
Ns
应用电压源和电阻的串联组合与电流源和电
导的并联组合之间的等效变换,可推得诺 顿定理。
i
+
u
-
Req
+
-
u
oc
+
u
-
i
-
i
i
sc
+
Geq
u
一、一端口
向外引出一对端子的电路或网络。
又叫二端网络。
+
u
-
输入电阻
i
二、输入电阻
1
、定义:
不含独立电源的一端口电阻网络的端电压与端电
流之比。
u
i
R
in
def
=
u
i
s
u
s
i
=
R
in
=
2
、计算方法:
电压、电流法。
在端口加以电压源
u
S
,然后求出端口电流
u
,
或在端口加以电流源
i
S
,然后求出端口电压
u
。
+
-
R
2
R
3
i
R
1
R
2
R
3
+
-
u
s
+
α
R
2
i
-
R
1
i
1
i
u
s
i
2
u
s
=
R
1
i
2
i
=
i
1
+
i
2
u
s
i
=
R
in
=
R
1
R
3
+
(1
−
α
)
R
1
R
2
R
1
+
R
2
+
R
3
电压、电流法
u
s
= −
R
2
α
i
+
(
R
2
+
R
3
)
i
1
三、等效电阻
是用来代替不含独立源的一端口的电阻。
α
i
3
、正弦交流电路
考试点一
•
1
、
掌
握
正弦量的三要素和有效值
• 2
、
掌握
电感、电容元件电流电压关系的
相量形式及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
3
、
掌
握
阻抗、导纳、有功功率、无功功
率、视在功率和功率因数的概念
• 4
、熟练掌握正弦电路分析的相量方法
• 5
、了解频率特性的概念
考试点二
• 6
、熟练掌握三相电路中电源和负载的联
接方式及相电压、相电流、线电压、线
电流、三相功率的概念和关系
• 7
、熟练掌握对称三相电路分析的相量方
法
• 8
、
掌握
不对称三相电路的概念
预备知识
——
复数
一、复数的形式
1
、代数形式
F = a + jb
−
1
j
=
为虚单位
复数
F
的实
部
Re[
F
] =
a
复数
F
的虚部
Im[
F
] =
b
复数
F
在复平面上可以
用一条从
原点
O
指向
F
对应坐标点的
有向线
段
表示。
+1
+j
O
F
θ
a
b
F
=
a
+
b
2
、三角形式
F
=
F
(cos
θ
+
j
sin
θ
)
2
b
a
2
θ
=
arctan
模
辐角
+1
+j
O
F
θ
a
b
×
3
、指数形式
根据欧拉公式
e
j
θ
=
cos
θ
+
j
sin
θ
F
=
F
(cos
θ
+
j
sin
θ
)
F
=
F e
4
、极坐标形式
F =|F| /
θ
3+j4= 5 /53.1°
-3+j4= 5 /-53.1 °
=5 /126.9 °
j
θ
10 /30 °
=10(cos30 °+ jsin30 °)
=8.66+j5
二、复数的运算
1
、加法
用
代数形式
进行,
设
F
1
=
a
1
+
jb
1
F
2
=
a
2
+
jb
2
+1
+j
O
F
1
F
1
+
F
2
F
1
+
F
2
=
(
a
1
+
jb
1
)
+
(
a
2
+
jb
2
)
=
(
a
1
+
a
2
)
+
j
(
b
1
+
b
2
)
几何意义
F
2
2
、减法
用
代数形式
进行,
设
jb
1
F
1
=
a
1
+
F
2
=
a
2
+
jb
2
F
1
−
F
2
=
(
a
1
+
jb
1
)
−
(
a
2
+
jb
2
)
+1
+j
O
−
F
2
F
1
−
F
2
=
(
a
1
−
a
2
)
+
j
(
b
1
−
b
2
)
F
1
F
1
−
F
2
几何意义
F
2
3
、乘法
用
指数形式
比较方
便
设
1
F
1
=
|
F
1
|
∠
θ
F
2
=
|
F
2
|
∠
θ
2
F
1
F
2
=
F
1
∠
θ
1
⋅
F
2
∠
θ
2
=
F
1
F
2
/
θ
1
+
θ
2
4
、除法
=
F
1
F
2
|
F
1
|
∠
θ
1
|
F
2
|
∠
θ
2
/
θ
1
−
θ
2
=
F
1
F
2
三、旋转因子
j
θ
e
=
1 /
θ
π
2
j
e
=
j
π
2
−
j
e
=
-j
j
π
e
=
-1
因此,
“
±j
”
和
“
-1”
都可以看成旋转因
子。
是一个模等于
1
,辐角为
θ
的
复数。
任意复数
A
乘以
e
j
θ
等于把复数
A
逆时针
旋转一个角度
θ
,
而
A
的模值不变。
一个复数
乘以
j
,
等于把该复数逆时针旋转
π
/2
,
一个复数
除以
j
,
等于把该复数乘以
-
j
,
等于把它顺时针旋转
π
/2
。
虚轴等于把实轴
+1
乘以
j
而得到的。
例如
例:设
F
1
=3-j4
,
F
2
=10 /135°
求
:
F
1
+
F
2
和
F
1
/
F
2
。
解:求复数的代数和用代数形式:
F
2
= 10 /135°
=10
(
cos135°+jsin135°)
= -7.07 + j7.07
F
1
+
F
2
= ( 3 - j 4 ) + ( -7.07 + j 7.07 )
= - 4.07 + j3.07
= 5.1 /143°
F
1
F
2
=
=
3-j4
10 /135°
5 /-53.1 °
10 /135°
= 0.5 /-188.1 °
= 0.5 /171.9 °
辐角应在
主值
范围内
正弦量的概念
一、正弦量
电路中按正弦规律变化的电压或电流,统称为正
弦量。
对正弦量的描述,可以用
sine
,也可以用
cosine
。
用相量法分析时,不要两者同时
混用
。本书采用
cosine
。
二、正弦量的三要素
i
+
-
u
i
=
I
m
cos(
ω
t
+
ψ
i
)
瞬时值表达式:
ψ
i
ω
t
i
Im
O
2π
π
2π
1
、振幅
I
m
正
弦量在整个振荡过程中达到的最大值。
2
、角频率
ω
反映正弦量变化的快慢
单位
rad/s
ω
T
=2
π
ω
=2
π
f
f
=1/
T
频率
f
的单位为
赫兹
(
Hz
)
周期
T
的单位为
秒
(
s
)
f =
50Hz,
T
= 0.02s
ω
=314 rad/s
3
、初相位(角)
ψ
i
主值
范围内取值
ψ
i
≤
180
°
ψ
i
ω
t
i
Im
2π
O
π
2π
(
ω
t
+
ψ
i
)
称为正弦量的相位,或称
相角。
d
(
ω
t
+
ψ
i
)
dt
ω
=
i dt
三、正弦量的有效值
T
def
I
=
∫
0
2
1
T
∫
def
I
=
T
0
2
2
cos
Im
1
T
(
ω
t
+
ψ
i
)
dt
cos
2
1
+
cos[ 2 (
ω
t
+
ψ
i
)]
2
(
ω
t
+
ψ
i
)
=
I
=
I
m
/ 2
=
0.707
I
m
四、同频率正弦量相位的比较
i
=
I
m
cos(
ω
t
+
ψ
i
)
u
=
U
m
cos(
ω
t
+
ψ
u
)
相位差
ϕ
=
ψ
u
−
ψ
i
相位差也是在
主值范围
内取值。
φ
> 0
,称
u
超前
i
;
φ
< 0
,称
u
落后
i
;
φ
= 0
,称
u,i
同相;
φ
=
π
/2
,称
u
,
i
正交;
φ
=
π
,称
u
,
i
反相
。
例:
i
= 10 sin(314t+30°) A
(314t-150°
u
= 5 cos(314t-150°) V
求电压和电流的相位差。
ϕ
=
30
° −
(
−
150
°
)
=
180
°
i
= 10 sin(314t+30°)
(314t+30°
(314t-60°
= 10 cos(314t+30°-90°)
= 10 cos(314t-60°)
ϕ
= −
60
° −
(
−
150
°
)
=
90
°
有效值相量
I
=
10 / 30
°
正弦量相应符号的正确表示
瞬时值表达式
有效值
I
=
A
10
2
变量,
小写
字母
常数,大写字母
常数,大写字母
•
最大值相量
I
m
=
10 /30
°
A
•
2
=
5 2 / 30
°
A
常数,大写字母加点
常数,大写字母加点
i
= 10 cos(314
t
+ 30°)A
最大值
I
m
=
10A
电路定律的相量形式
一、基尔霍夫定律
正弦电流电路中的各支路电流和支路电压都
是同频正弦量,所以可以用相量法将
KCL
和
KVL
转换为相量形式。
1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对电路中任一点,根据
KCL
有
Σ
i
= 0
•
其相量形式为
2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对电路任一回路,根据
KVL
有
Σ
u
= 0
其相量形式为
•
Σ
U
=
0
瞬时值表达式
R
+
-
i
R
+
•
I
R
u
R
R
•
U
R
u
R
=
Ri
R
相量形式
• •
U
R
=
R I
R
•
U
R
+1
+j
-
O
•
I
R
ψ
u
ψ
i
相量图
二、电阻、电感和电容元件的
VCR
相量形式
1
、电阻元件
2
、电感元件
L
+
-
i
L
u
L
di
dt
u
L
=
L
相量形式
•
U
L
=
j
ω
L I
L
+
-
•
I
L
L
•
U
L
•
U
L
•
ψ
u
+1
+j
O
•
I
L
ψ
i
相量图
瞬时值表达式
+
-
3
、电容元件
瞬时值表达式
i
C
C
u
C
i
C
=
C
相量形式
+
-
du
C
dt
•
I
C
C
•
U
C
• •
I
C
=
j
ω
C U
C
•
I
C
)
1
ω
C
•
(
或
U
C
= −
j
•
I
C
•
U
C
ψ
u
+1
+j
ψ
i
O
相量图
•
U
k
I
k
=
0
•
I
j
•
U
j
4
、受控源
如果受控源(线性)的控制电压或电流是正弦
量,
则受控源的电压或电流将是同一
•
频率的正弦量。
u
k
i
k
=
0
i
j
u
j
-
例:
正弦电流源的电流,其有效值
I
S
=5A
,角频率
ω
=10
3
rad/s
,
R
=3
Ω
,
L
=1H
,
C
=1
μ
F
。求电压
u
ad
和
u
bd
。
a
i
S
b
c
i
+
+
u
R
-
+
u
L
-
•
I
S
+
+
-
•
U
R
•
U
L
+
•
U
C
-
d
u
C
-
d
解:画出所示
•
电路相对应的相量形式表示的电路图
a
I
R
b c
1
j
ω
C
-
•
I
S
a
b
c
+
+
-
•
U
R
•
U
L
+
•
U
C
-
•
I
R
j
ω
L
1
j
ω
C
d
• •
•
•
•
•
U
L
•
U
C
= −
j
U
R
=
R I
= 15 /0 ° V
=
j
ω
L I
= 5000 / 90°V
1
•
I
= 5000 / - 90 °V
ω
C
• • •
U
bd
=
U
L
+
U
C
= 0
• • •
U
ad
=
U
R
+
U
bd
=
15 / 0
°
2
10
3
t
)
)
u
bd
=
0
u
ad
=
15
cos(
cos(10
3
t
A
•
•
U
R
=
R I
R
•
•
U
L
=
j
ω
L I
L
•
I
C
•
U
C
= −
j
1
ω
C
相量法的三个基本公式
以上公式是在电压、电流
关联
参考方向的条件下
得到的;
如果为
非关联
参考方向,则以上各式要变号。
以上公式 既包含电压和电流的
大小
关系,
又包含电压和电流的
相位
关系。
Z
=
阻抗和导纳
一、阻抗
No
+
•
U
-
•
I
=
1
、定义
•
U
•
I
U
I
/
ψ
u
−
ψ
i
=
Z
/
ϕ
Z
阻抗模
| Z | =
U / I
阻抗角
ϕ
Z
=
ψ
u
−
ψ
i
阻抗
Z
的代数形式可写为
Z= R + jX
其实部为电阻,虚部为电
抗。
2
、
R
、
L
、
C
对应的阻抗分别为:
Z
R
=
R
Z
L
=
j
ω
L
1
Z
C
= −
j
ω
C
3
、感
抗和容抗
感抗
X
L
=
ω
L
容抗
X
C
1
ω
C
= −
反映电感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反映电容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Z
=
R
+
X
4
、
RLC
串联电路
如果
No
内部为
RLC
串联电路,则阻抗
Z
为
•
U
Z
=
•
I
1
=
R
+
j
ω
L
−
j
ω
C
1
=
R
+
j
(
ω
L
−
)
ω
C
=
R
+
jX
)
=
Z
/
ϕ
Z
2 2
X
ϕ
Z
=
arctan(
R
R
X
|Z|
ϕ
Z
阻抗三角形
当
X > 0
,称
Z
呈感性;
当
X < 0
,称
Z
呈容性;
当
X=0
,称
Z
呈电阻性
电路的性质
Z= R + jX
二、导纳
1
、定义
=
•
I
•
U
Y
=
I
U
/
ψ
i
−
ψ
u
=
Y
/
ϕ
Y
导纳模
| Y | =
I / U
导纳角
ϕ
Y
=
ψ
i
−
ψ
u
导纳
Y
的代数形式可写为
Y= G + jB
其实部为电导,虚部为电
纳。
2
、单个元件
R
、
L
、
C
的导纳
1
ω
L
1
Y
R
=
G
=
R
1
Y
R
= = −
j
j
ω
L
Y
C
=
j
ω
C
3
、感纳
和容纳
1
ω
L
感纳
B
L
= −
容纳
B
C
=
ω
C
•
Z
k
阻抗(导纳)的串联和并联
一、阻抗的串联
对于
n
个阻抗
串联而成的电路,其等效阻抗
Z
eq
=
Z
1
+
Z
2
+ ⋅ ⋅ ⋅ +
Z
n
各个阻抗的电压分配为
•
Z
eq
•
•
U
k
为第
k
个阻抗的电压
,
U
为总电压
.
U
k
=
U
,
k
= 1,2,…
,
n
Y
k
•
二、阻抗的并联
对
n
个导纳并联而成的电路,其等效导纳
Y
eq
=
Y
1
+
Y
2
+ ⋅ ⋅ ⋅ +
Y
n
各个导纳的电流分配为
I
,
Y
eq
•
I
k
=
•
•
I
k
为第
k
个阻抗的电流
,
I
为总电流
.
k
= 1,2,…
,
n
例: 如图
RLC
串联电路。
R
= 15
Ω
,
L= 12 mH
,
C
= 5
µ
F
,
端电压
u
=141.4 cos ( 5000 t ) V
。
求:
i
,各元件的电压相量。
解: 用相量法。
U
̇
=
100
∠
0
�
(
V
)
ω
=
5000 (
rad
/
s
)
1
j
ω
C
Z
=
R
+
j
ω
L
+
)
−
6
−
3
1
5000
×
5
×
10
−
=
15
+
j
(5000
×
12
×
10
=
15
+
j
20
=
25
∠
53.13
�
(
Ω
)
U
̇
Z
=
4
∠ −
53.13
�
(
A
)
100
∠
0
�
25
∠
53.13
�
=
∴
I
̇
=
60
∠ −
53.13
�
(
V
)
=
U
̇
L
=
j
ω
LI
̇
=
240
∠
36.87
�
(
V
)
=
160
∠ −
143.13
�
(
V
)
U
̇
C
=
I
̇
1
j
ω
C
i
(t)= 4
√
2 cos ( 5000 t - 53.13
o
) A
U
̇
R
=
I
̇
R
=
4
∠ −
53.13
�
×
15
电路的相量图
一、相量图
相关的电压和电流相量在复平面上组成。
在相量图上,除了按比例反映各相量的模外,
最重要的是确定各相量的相位关系。
二、相量图的画法
选择某一相量作为参考相量,
而其他有关相量就根据它来加以确定。
参考相量的初相可取为零,
也可取其他值,视不同情况而定。
1
、串联电路
取电流为参考相量,从而确定各元件的电压相量;
表达
KVL
的各电压相量可按向量求和的方法作出。
2
、并联电路
取电压为参考相量,从而确定各元件的电流相量;
表达
KCL
的各电流相量可按向量求和的方法作出。
3
、串并联电路
从局部开始
•
I
•
U
U
̇
C
=
160
∠ −
143.13
�
(
V
)
•
U
C
•
U
L
• •
U
L
+
U
C
53.1°
•
U
R
以上一节中例题为例
I
̇
=
4
∠ −
53.13
�
(
A
)
U
̇
R
=
60
∠ −
53.13
�
(
V
)
U
̇
L
=
240
∠
36.87
�
(
V
)
V1
•
+
U
1
-
V2
•
+
U
2
-
•
I
V0
的读数为
14.14 V
V1
读数为
10V
,
V2
读数为
10V
,
V0
的读数为?
•
I
•
U
1
•
U
2
•
U
0
+
-
V0
•
U
0
+
-
u
g
移相电路
+
u
-
+
u
-
当改变电阻
R
时,可改变控制电压
u
g
与
电源电压之间的相位差
θ
,但电压
u
g
的
有效
值
是不变的。
+
u
R
-
+
u
C
-
+
-
+
u
-
+
u
-
•
I
•
U
•
U
g
•
U
C
•
U
g
•
2
U
u
g
=
u
R
−
u
u
g
= −
u
u
g
=
u
R
= 0
R
→∞
•
U
R
θ
•
U
•
I
θ
移相范围
0°~180°
i
u
g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在用相量法分析计算时,引入正弦量的相量、
阻抗、导纳和
KCL
、
KVL
的相量形式,它们在形
式上与线性电阻电路相似。
Σ
i
=
0
u
=
Ri
•
Σ
I
=
0
• •
U
=
Z I
Σ
u
=
0
i
=
Gu
•
Σ
U
=
0
• •
I
=
Y U
对于电阻电路有:
对于正弦电流电路有:
用相量法分析时,线性电阻电路的各种分析方法
和电路定理可推广用于线性电路的正弦稳态分析
差别
仅在于所得电路方程为以
相量
形式
表
示的代数方程以及用相量形式描述的电路定理,
而计算则为
复数运算
。
•
例:电路中的独立电源全都是同频正弦量。试列出
该电路的
结点电压
方程和
回路电流
方程。
Z
1
Z
2
Z
3
Z
4
Z
5
•
U
S
1
•
U
S
3
•
I
S
5
1
2
解:电路的结点电压方程为
•
Y
3
U
S
3
• •
(
Y
1
+
Y
2
+
Y
3
)
U
n
1
-
Y
3
U
n
2
=
+
Y
1
U
S
1
+
-
• • • •
Y
3
U
n
1
+
(
Y
3
(
Y
+
3
Y
+
4
Y
+
4
Y
)
5
)
U
n
2
=
-
Y
3
U
S
3
+
I
S
5
Z
1
Z
2
Z
3
Z
5
U
S
1
•
•
U
S
3
•
回路电流方程
•
I
l
1
•
I
l
2
•
Z
4
I
l
3
I
S
5
+
•
U
-
•
I
l
1
•
I
l
3
=
•
(
Z
1
+
Z
2
)
I
l
1
•
Z
2
I
l
2
-
+ 0
•
+
U
S
1
-
-
-
-
•
•
•
•
Z
2
I
l
1
+
(
Z
2
+
Z
3
+
Z
4
)
I
l
2
-
Z
4
I
l
3
=
-
U
S
3
•
U
0
•
•
Z
4
I
l
2
+
(
Z
4
+
Z
5
)
I
l
3
=
•
I
l
3
=
I
S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