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50 KB
  • 2022-04-22 发布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二单元测试题1.“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蕴涵的哲理是(  )A.规律是客观,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B.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C.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D.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下列诗句中,与“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包含哲理相一致的是(  )A.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B.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D.沉盘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3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诗句表明(  )A.任何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B.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C.任何事物都只是相对静止的D.静止的事物是不可能存在的4.在农业文明时期,人们毁林开荒,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的生态灾难。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人们不择手段对大自然过度索取,造成了大气污染、温室效应、物种减少等生态灾难,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这启示我们(  )A.人们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B.人们要积极地改造客观世界,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C.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D.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5.“一箭多星”是未来火箭发展的趋势。一枚火箭能够搭乘多位“乘客”,并能按照乘客要求准时把“乘客”送到指定“目的地”。这说明(  )A.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制约客观规律B.创造性思维决定事物的发展C.人类认识和利用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D.人们能够创造和改造自然规律6.2010年10月1日晚,“嫦娥二号”发射成功。“嫦娥二号”在飞行过程中能够拍下一些地球的照片,拍一些月球的照片,使我们网友看到在卫星飞行过程当中看月、看地球是什么样子。材料体现了(  )A.意识只能用文字来记录B.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主要受主观因素的影响D.人类思维转化成了物质财富7.《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没有写到手枪;《封神榜》写尽了商纣宫廷的奢华,却没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这是因为(  )A.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B.人们的意识无法反映未来C.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D.人们的意识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8.n人们之所以怕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死亡会使人失去人间的种种快乐和幸福,因此古代的人们为了让死者在死后能继续享有人间的快乐和幸福,就埋入大量的陪葬品。又因为现实中的种种假丑恶和不如意,人们又创造出了天堂和地狱。这说明(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D.错误意识来源于头脑中的想象9.“月落灯前闭北堂,神魂交入杳冥乡。文通毫管醒来异,武帝衡芜觉后香。”这是徐寅《梦》中的诗句。我们每个人都做过梦而且梦中的景象变化万千,有时犹如现实生活。对梦境的正确认识是(  )A.梦境是虚构的与客观世界无关B.梦境可能是神的启示C.梦境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D.梦境并不是无端的,它是对未来生活的预兆10.2010年9月30日,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广州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进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创新,要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办法。制定实施办法的这一要求,体现了(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②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③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④意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A.①② B.②③C.③④D.①④11.(2011·长春质检)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①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②物质的唯一特性 ③世界万物的共同属性 ④物质的固有属性A.②③B.③④C.①③D.②④12.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①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②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③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④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A.②③B.③④C.①④D.①②13.下列选项中与“两岸青山相对出,轻舟已过万重山”哲学寓意相同的是(  )A.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B.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C.坐地日行八万里,顺天遥看一千河D.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14.《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杂乱无章的B.客观规律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C.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D.自然界的发展是客观的15.(2011·汕头质检)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得到的启示(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②只要尊重客观规律,做事就能成功③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前提 ④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n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6.(2011·沈阳质检)古人云:“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畋,非不收兽,明年无兽。”上述材料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联系B.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C.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D.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17.近年来,“中国创造”“中国经验”“中国现象”“中国模式”等成了国际流行词。流行词的变化发展记录了时代前进的脚步,这表明人的意识(  )①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②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 ③随着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 ④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8.“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C.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19..中国人对太空有着独特的情怀。从古代的“把酒问青天”、“嫦娥奔月”到今天的“神舟”号系列飞船对太空的探索,太空将渐渐被我们所熟悉。这说明(  )①认识是发展的,人们的认识随着实践能力和水平的发展而发展 ②每一个人的认识能力都是无限的 ③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0.(2011·广州模拟)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芝诺有一句经典名言:“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这表明(  )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 ③追求真理是无止境的 ④认识具有无限性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21、恩格斯认为“除了永恒变化着的、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的规律以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了。”下列观点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A.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B.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C.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D.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22、现行理论认为宇宙从大爆炸中诞生时产生了等量的正物质和反物质,但我们很难在宇宙中找到反物质。近期,欧洲科学家成功制造出多个反氢原子,并使其存在了0.17秒,这是物理学界的突破性发现,也是人类首次捕获到反物质。材料表明(  )A.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主要标准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   D.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可知性     23、建国6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变。这表明:(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C.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nD.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24、“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三年一闰,五年再闰,阴阳无差无错”体现以下哲理(  )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④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25、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   )A.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B.世界的物质性C.自然界的物质性                D.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6、2011年2月18日,50名旅居巴西、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等国家的福建明溪籍华裔青少年回到故乡明溪学习中国民间艺术、礼仪,参加“中国寻根之旅”冬令营福建明溪营活动。世界华人无论身处何地,身陷何境,心中的“根”始终不变,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动中有静                      ②静止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③静止意味着事物没有任何变化    ④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27、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在1978年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小岗村不断探索致富之路。2010年8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战略,迈进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多年来,小岗村在致富路上苦苦探索,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脱贫致富之路。这说明:(    )①奔向富裕的道路尽管曲折但总是有规律可循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不断创造财富经验和规律③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升人们对致富规律的认识④致富道路因时因地而变,没有必然的规律可循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28、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   )  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  B.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造福于人类  C.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29、《列子·天瑞》记述了杞人忧天的故事。这个杞人的错误在于(   )A、否认了世界是物质的                B、否认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C、否认了物质世界运动是有规律的      D、否认了物质世界运动的绝对性30、 下列属于规律的是:(  )  A.春夏秋冬四季交替    B.遗传与变异     C.水往低处流     D.中学生守则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认为:“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据此回答31-32题。3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B.承认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也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D.夸大了物质的运动32、“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nA.正确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将会导致诡辩论C.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D.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33、阿联酋发明“人造雨”技术,人工制造出大量负离子,自动依附尘埃,在太阳光产生的强热上升气流作用下,携带含有负离子的尘埃粒子上升到了云层,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子,凝结成水滴,无数的水滴最终会变成云,进而化作雨滴落到地面。这一发明,表明(  )①人工制造负离子是对自然规律的创造②人们通过实践可以超越和主宰自然界③人们可以改造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④人们可以按照实践的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34、天宫一号(Tiangong-1)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按照计划,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将在两年内依次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或有人交会对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升空表明(   )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④人能够改造规律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35、我国古代一思想家认为“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C违背了事物是运动的原理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36、灰蒙蒙的天气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公众注意到PM2.5,2012年2月29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PM2.5写入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这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B.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C.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37、从小到大,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卡通形象伴随我们成长。比如:灌篮高手、奥特曼、猫和老鼠等,都给人以新奇的幻想。因此可以说(  )                               A、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世界没有的事物 B、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有选择的C、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D、意识能够揭示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38、 孙悟空神通广大,帮助唐僧西天取经,一路降妖除魔,深受中国人的喜爱。特别是他在“大闹天宫”时,英勇机智,不畏强敌,敢于同至高无上的玉帝分庭抗礼,很受中国学生的喜欢。但在西方学生眼中,孙悟空却是一个“恐怖分子”,他大闹天宫,扰乱了社会秩序。下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C正确的意识对人的活动具有促进作用  D世界观是在个人主观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39、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1年7月7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这说明(  )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③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④要善于创造新的经济规律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40、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一概而论B.千虑一得C.百感交集D.三人成虎41、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圆球体”、“扁球体”n和“不规则扁球体”的漫长过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理是(  )A.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和抛弃B.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C.意识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D.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42、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但是,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真理是(  )①因人而异的②具体的③有条件的④客观的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43、“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44、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一事例说明(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45.2011年11月22日至23日,广东省深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汕头召开。把行政体制改革作为新一轮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使全省各地初步形成“小政府、大社会”服务型政府雏形。顺德作为广东改革的“标兵”,在改革中对党政机构进行重组,原有41个党政部门大幅压缩至16个。至于改革效果如何,还应当由老百姓说了算。这是因为(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人民群众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46.“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下面对这一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A.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重要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认识真实可靠D.一切从实际出发47.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就是说(  )①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②只要敢于反对权威,就能树立创新意识 ③要敢于否定,树立革命批判精神 ④要不唯书、不唯上、抛弃旧有知识A.②④B.①②C.③④D.①③48、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挖土机挖,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  )A.实践的客观性                     B.实践的历史性   C.实践的能动性                     D.实践的主观性49、“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里面,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出来的。”他的话从哲学上说明  (  )   A.认识在先,实践在后    B.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都是认识的来源n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掌握的理论越多,实践活动越有效15、“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林以作屋,采草以和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二、非选择题有史以来人们对待洪水,经历了“避洪”、“限洪”、“防洪”、“调洪”和“用洪”的演变过程,对黄河的治理,也先后采用“堵”、“疏”、“分”、“合”、“束”等多种方法,但由于黄河的复杂性,单一的治理方法不能解决问题,必须采取水土保持和工程建设等多方面措施,实行综合治理,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到了20世纪末,黄河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流域内缺水问题日益严重,水资源总量比20年前减少12%,下游出现断流多年,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黄河及其支流水质污染严重,只有约1/3的黄河水可以饮用。黄河水利工作任务艰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保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理念,实现从“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好黄河。对黄河的治理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答案】1-5ACBDC6-10BCCCA11-15ABCCC16-20DABDB21-25AADCB26-30CBBCB31-35CBDBB36-40BCBDB41-45BDDCB46-50BDBCB一.(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人们在不断治理黄河的过程中,认识到治理黄河必须综合治理才能成功。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分)②人们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先后采用了单一的治理方法,综合治理方法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保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理念。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分)③对黄河进行综合治理,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从而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2分)④每次治黄方法和理念的提出,都指导人们去更好地治理黄河。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分)(2)认识反作用实践,正确的认识可以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治黄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治黄方法以及新的治黄理念的提出,不但促进黄河的合理治理,同时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4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