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7.36 KB
- 2022-04-2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2010Sep,19(26)·3333·阿奇霉素为一种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优点有:①在炎性[1]王慕逖.儿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83反应时,机体的趋化和调理作用使白细胞及吞噬细胞趋向炎[2]雷玉璞.4,JL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儿性反应部位,使炎性反应组织部位浓度高,由于其特殊的药代科杂志,1995,10(6):340动力学呈多房室模型,在细胞内和组织内浓度高,先释放到细[3]盛锦云.4,JL支原体肺炎诊断治疗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8):450胞内再释放到组织间隙再到血清,这种较优化的体内分布使[4]宋菲,何绥平.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用药分析及趋势探讨[J].中其有较独特的治疗效果。②不像白霉素血清浓度高,但半衰国药房,1998,9(3):117—118期短,阿奇霉素虽经肝脏代谢,但大量以原形由粪便排泄,消[5]朱雷珍.柱晶白霉素引起过敏性休克3例[J].临床药学,除缓慢而不明显损害肝功能,且消除半衰期长达68h。③抗1995,4(1):18菌谱广,不仅对G一球菌、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还对一些[6]刘引娣.白霉素致过敏性休克1例[J].护理学杂志,1995,4G菌(流感嗜血杆菌、淋球菌、卡他摩拉菌)及一些对其他大环(1):18内酯类抗生素不敏感生物有较好抗菌性。④不良反应少。[7]郭英梅.白霉素致过敏性休克1例[J].人民军医,1995,38白霉素是由链霉菌所产生的一种多组分的大环内酯类抗(12):64生素,静脉注射本品,药物在体内分布良好。动物实验证实,[8]张喜蛙.白霉素静脉滴注致速发型过敏性休克1例[J].陕西药物在肺、肌肉、肾等组织中药物深度高于血药浓度。但在使医学杂志,1996,25(8):512用白霉素制剂中应注意其有毒副作用。静脉滴注时可发生血[9]邱丽.白霉素引起过敏性休克致脑梗塞1例[J].陕西医学杂栓性静脉炎,偶有过敏性休克、血压一过性增高、肝志,l996,25(8):512损害、斑型药疹继发坏死。另外,大剂量白霉素的应用[1O]周以美.白霉素致过敏性休克2例[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995,9(1):55偶可引起耳鸣和暂时性听觉障碍,一般发生于静脉给药或有[11]李怀.白霉素致血压一过性增高1例[J].辽宁医学杂志,1995,肾功能减退或肝脏损害者,与治疗组相比,其过敏性大,不良9(1):55反应高。[12]毛文津.白霉素致肝损害2例[J].天津药学,1995,7(1):38—39本研究表明,阿奇霉素治疗.'bJL支原体肺炎显效明显,高[13]许永乐.白霉素致多形红斑型药疹继发坏死1例[J].中国皮肤于白霉素组,表明阿奇霉素具有起效快,作用更强,同时不良性病学杂志,1995,9(3):184—185反应轻,程度低,用药时间短,患儿依从性好的特点,因此阿奇[收稿13期]2010—03—15霉素是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理想药物。[参考文献]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27例分析夏雷风(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奉城分院,上海201411)[关键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经颅多普勒超声;分析[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8849(2010)26—3333—02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意识障碍4例(3%),视力障碍3例(2%),头痛3例(2%)。病,临床表现主要以眩晕为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VBI发1.2诊断标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参考WHO提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现将我院2007年1月一2009年6月收出的诊断标准⋯。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起病急,几分钟内治的VBI患者资料分析如下。达到高峰,2rain内出现以下症状或体征至少一项,如运动障1临床资料碍、感觉障碍、单或双眼一侧视野视力丧失、平衡失调、复视、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来自我院上述时期急诊诊治的吞咽困难、构音不良等,一般持续数小时到数天。排除仅有头以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的VBI患者,共127例,男56例,女71晕症状及眼、耳和颅内疾病所致的头晕患者。例,男女比例1:1.27;年龄24~83岁,平均56.26岁,男性平1.3实验室检查t07例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其均年龄55.45岁,女性平均年龄56.90岁。年龄分布:≤50岁中基底动脉痉挛造成管腔狭窄21例,基底动脉闭塞11例,基者40例,男18例,女22例;>50岁者87例,男38例,女49底动脉血流缓慢供血不足24例。92例经颈动脉彩超检查,例。病程3h~2a,平均5d。127例患者中114例(90%)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10例,颈动脉狭窄3例,血流减慢4例,不同程度的眩晕,平衡障碍24例(19%),小脑性共济失调16锁骨下动脉狭窄3例,颈动脉发育异常8例。物理检查怀疑例(13%),感觉障碍11例(9%),运动障碍7例(6%),急性为颈椎病者做x线检查,证实为颈椎病者10例。37例经血n·3334-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2010Sep,19(26)液流变学检查,异常12例。表1不同病因患者的治疗结果例1.4病因分类①血管痉挛:检查示椎动脉和/或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增快,频谱形态及搏动指数均正常者;②动脉硬化:收缩期和/或舒张期血流速度减低,伴动脉硬化样频谱改变,PI增高者;③椎基底动脉狭窄:局部血流速度明显增快,整支血管,血流呈阶段性改变,严重者可见涡流及湍流、近端呈低流速高阻力、远端呈低流速低搏动;④颈椎病:物理检查及x线检查示为颈椎病者;⑤血液黏度增高:TCD示椎动脉(VA)和/或基底动脉血流减低,血液减慢程度均匀一致,全血黏度增高;⑥VA发育异常:VA血流减低,双侧VA口径发育不对称,颈动脉彩超示一侧VA内径变细,但管壁光滑,腔内无异常回声,血流充盈良好,对侧VA代偿增粗者;⑦盗血:致VAIJ。血管痉挛是血管的一种功能性变化,与支配脑血TCD示锁骨下动脉盗血或颈动脉盗血;⑧其他:无明确病因者。管的肾上腺素能神经兴奋性增强有关,脑血管过度收缩,造成1.5治疗方法本组患者均根据病因给予相应治疗。血管单位时间内通过该血管的血流量减少,从而导致相应供血区痉挛者改善循环的同时给予安定、利多卡因等镇静剂及情绪的血流量减少,发生VBI。椎基底动脉血管狭窄直接影响干预治疗,降低肾上腺素能神经兴奋性;动脉硬化、椎基底动相应供血区域的血流量。VBI患者的发病与血液高黏度及高脉狭窄患者以控制相关因素,如高血脂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血脂密切相关,在该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血脂增加及血液胖、风湿性心脏病、房颤等和改善循环为主;颈椎病患者在应流变性损害起着重要的作用。用药物改善循环的同时,给予牵引、超短波等物理治疗;血液对本组127例中124例随访资料分析结果显示VBI的预黏度增高者,以调整饮食结构、降脂、中药活血化瘀为主;VA后较差。治愈率仅为59.7%,而复发率高达34.7%,脑梗死发育异常、盗血及血管严重狭窄者应以抗血小板凝聚治疗和及TIA发作达5.6%,可见VBI易反复发作。可能与患者的扩张脑血管为主。动脉硬化、血管狭窄、颈椎病、发育异常等未消除有关,血压波2结果动往往是复发的诱因,概其血管自动调节能力较差而致反复6个月后对本组患者进行随访,失访3例,随访结果为:发作。脑梗死主要发生在盗血及动脉硬化患者中,动脉硬化、治愈74例(59.7%)、复发43例(34.7%)、新发脑梗死4例高血黏度、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更易发生TIA,应提高警惕。(3.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3例(2.4%)。根据不同总之,VBI易反复发作,且易发生脑血管意外,应引起患的主要病因分析治疗结果见表1。者和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3讨论[参考文献]VBI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是由各种病因导致的椎一基[1]WoAdHealthOrganization.Stroke一1989[J].Stroke,1989,20底动脉供血区一过性血流量减少,出现以眩晕为主的临床症(10):1412—1418状,一般持续数小时至数天,神经功能即可完全恢复,可反复[2]左宪华,王翠萍,姜昭.163例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因及危发作。TCD、颈动脉超声、血液流变学是重要的辅助检查。险因素的分析[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1,9(2):118VBI的主要病因与动脉硬化、血管痉挛、椎基底动脉狭[3]张正洪,邓兆宏.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窄、颈椎病、血液黏度增高等因素有关,其中动脉粥样硬化及[J].解剖科学进展,2002,8(3):266血管痉挛与VBI发病密切相关,二者占总病例数的50%。动[4]黄萍,付萍,李德奎.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液流变性与血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内膜增厚或形成斑块突出于内膜表面,造脂变化分析[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7,17(3):476—478成管壁不平,管腔狭窄,血管弹性下降,影响血流动力学,而导[收稿日期]2010~03—02(上接第3330页)好,有临床推广价值。[参考文献][1]徐增祥,杨辛,盛韵姑.妇产科急诊学[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71—72[2]周萍,冉崇兰,张凌.腹腔镜监视下34例宫角妊娠吸刮术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23(5):307—308[3]张琦,徐美容.56例宫角妊娠的I临床分析[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6,46(3):137—138[4]许德清,张玉荣.宫角妊娠15例I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