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答案 15页

  • 362.00 KB
  • 2022-04-21 发布

组织行为学答案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一、简答题(共40分)1、什么是组织行为学?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5分)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组织行为学是运用系统分析研究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基本规律及其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提高管理人员分析、解释、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研究领域)。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个体行为:重点运用普通心理学理论和分析方法,分析、研究、解释个体的行为规律及其后面的心理活动规律,研究对个体工作行为与绩效产生影响的个体因素。(个性、动机、态度、信仰、价值观等)2、群体行为:主要运用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分析研究工作群体的行为规律,研究群体中的成员如何相互影响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群体的工作绩效,研究影响群体工作绩效的群体内外因素及影响方式,以便使群体成员一起紧密合作并产生较高的工作绩效和生产率。3、组织行为:主要运用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理论研究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并将重点放在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影响组织行为和组织效率的方式和影响度,并研究其他影响因素对组织行为和组织效率的影响方式和影响度。2、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点是什么?(6分)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点:1、跨学科性(综合性):多学科综合研究(对组织行为学有贡献的学科)2、层次性: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次3、权变性:随机制宜性,理论体系不断发展4、科学性:特定的研究对象,具有自身独立的研究内容体系,科学的研究方法(定量分析方法特别是统计分析方法,多因素综合分析,实验方法)5、适用性(应用性):理论、方法、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际应用价值。6、系统性:具有自身独立的研究内容体系,与管理学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密切联系。与组织行为研究对象的系统性有密切关系。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什么方法?(6分)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是指通过感官或者仪器按行为发生的顺序进行系统观察、记录并进行分析的研究方法。分为自然观察法与实验室观察法。2、访谈法:是指研究者通过面对面的谈话,以口头沟通方式直接了解被研究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的研究方法。访谈法分为有组织的访谈和无组织的访谈。3、调查法(问卷法):调查法是指通过针对某种心理品质、心理特征、心理状态或者行为特征(倾向)或者行为影响因素,运用内容明确的调查表或者调查问卷,让被研究者根据个人情况自行选择回答,再据此分析、研究被调查者心理品质、心理特征、心理状态或者行为特征(倾向)或者行为影响因素的方法。4、测量(验)法:是指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表或者精密的测量仪器对被研究者的有关心理品质或者行为特征进行测量、分析的方法。(如明尼苏达多项个性测验,罗夏墨痕测验,艾森克人格测验)。(测谎仪),(MMPI),(艾森克)5、实验法:n指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下精确操纵自变量从而考察因变量如何因其而变化,进而研究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方法。包括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霍桑实验《现场实验》),阿希实验《实验室实验》)6、个案研究:指对个体、群体、或者组织以各种方法收集各方面可能的资料以供分析的方法。组织行为学的指导原则:客观性原则—研究过程的客观性,分析与解释的客观性,以事实或者研究数据作为对心理现象或者行为进行分析、解释的基础,可证伪性,对结果解释的客观性,不受价值观、偏好、利益、权利的影响。系统性原则—组织中人的行为产生机制和影响因素具有系统性特点。发展性原则—切忌使用凝固、僵化的观点、观念、标准与模式去解释、分析、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4、什么是个性?影响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7分)个性的定义:个性是个体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并受到个性倾向制约的人的全部心理特性和心理品质的总合,这些特性和品质决定着个体具有社会意义的活动和行为方式。个性是个体对他人的反应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总和。它常常通过个体表现出来的、可以测量的人格特质进行描述。个性的特性:独特性、共同性、稳定性、可变性、生物制约性和社会制约性、整体性影响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因素:1、遗传因素:对气质的影响2、个体生理因素:性别个性差异,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类型特点,腺体分泌的激素过剩或者不足3、家庭的影响4、学校教育的影响:体验成功,赞许5、环境、社会实践的对个性形成与发展的作用。(唐山地震、工作培养出的个性特征)5、什么是气质?气质具有什么特点?(6分)气质的定义:气质是不以人的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个体心理活动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这些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及指向性,且不以活动的目的和内容为转移。(侧重于情绪与行为,较多地受稳定个体的生物组织特性制约。)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且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可塑性比较小。6、气质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结构,由个体多种心理活动特征交错综合在一起,构成气质的神经系统基本特征主要有哪些?(7分)构成气质的神经系统基本特征:感受性。这是人对外界影响产生感觉的能力。它是神经系统强度特性的表现,可以根据人们产生心理反应所需要的外界影响的最小强度来判断这种特性。(注射)耐受性。n这是人在经受外界事物刺激作用在时间和强度上的耐受程度。它也是神经系统强度特性的反映。它表现在长时间从事某项高竞争学年活动时注意力的集中性;对强烈刺激(如疼痛、噪声、过强或过弱的光线)的耐受性,对长时间的高强度思维活动而能保持优越效果的坚持性等方面。(蓝色多瑙河)反应的敏捷性。反应的敏捷性可以分为两类特性:一类为不随意的反应性,各种刺激可以引起心理的各方面的指向性,如不随意注意的指向性、不随意运动反应的指向性等;另一类指一般的心理反应和心理过程进行的速度,如说话的速度,记忆的速度,思考的敏捷程度、注意转移的灵活程度、一般动作的灵活、迅速等。反应的敏捷性主要是神经系统灵活性(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速度和兴奋与抑制两种状态的相互转化速度)的表现。(立体电影)行为可塑性。这是人根据外界事物变化的情况而改变自己适应性行为的可塑程度。表现在对外界环境或要求的变化,主体在顺应上的难易,产生情绪上的愉快或不愉快,采取行动的简捷或迟缓,态度上的果断或犹豫等方面。凡是顺应上容易的、情绪上不出现困难的行动,果断的人表现为更大的可塑性,而在顺应上困难人的情绪上出现纷扰、行动迟缓、态度犹豫的人表现有更大的刻板性或惰性。可塑性主要是神经系统灵活性的表现。(不同频率闪光刺激测试。)情绪兴奋性。情绪兴奋性是神经系统特性在心理上表现的重要特性,包括情绪兴奋性强弱和情绪外现的强烈程度两个方面。它既表现神经系统的强度特性,也表现平衡性。有的人情绪兴奋性很强,而情绪抑制力弱,这就不但表现神经过程的强度,而且明显地表现了兴奋和抑制不平衡的特点。情绪兴奋性还包括情绪向外表现的强烈程度。这一点可以有不同的组合,例如,有人可以具有强烈的兴奋和强烈的外部表现;另些人可以只有强烈的兴奋但无强烈的外部表现,体现为极度兴奋但又不外露的气质特征。(恐怖分子)外倾性与内倾性。外倾性是高级神经系统抑制过程占优势的体现,内倾性则是兴奋过程占优势的反映。外倾的人表现为心理活动,言语反应和动作反应倾向表现于外,内倾的人的表现则相反。7、希波克拉底的气质类型学把个体的气质划分为哪几种类型?(4分)希波克拉底划分的四大气质类型: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粘液质多血质:以反映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为基本特征。胆汁质:以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为基本特征。抑郁质:以敏锐、稳重、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为基本特征。粘液质:稳重、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为基本特征。8、什么是知觉?影响知觉的因素有哪些?(4分)知觉的定义: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个体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以感觉(个体大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作为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综合。知觉是按照一定的方式来整合个别的感觉信息,形成一定的结构,并根据个体的经验来解释由感觉提供的信息,从而赋予事物一定的意义、价值和作用,是对作为对象的事物概念化的过程。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加工、解释的过程。n影响知觉的因素:情境因素、知觉者因素、知觉对象因素情境因素:每一种知觉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的特点会影响一个人的知觉。知觉者因素:态度: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影响其知觉,对同一事情,却有不同的理解与行为反应。动机:未满足的需要或动机刺激个体并对知觉产生影响。兴趣:兴趣通过影响注意力而影响知觉(同一情境下注意的东西不一样)。经验:通过限制人们的注意力而影响人们的知觉。感知到的是与你有关的事情。很多情况下,经验会减弱你对客体的兴趣。而过去未经历的事物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期望:期望能使知觉失真,影响你对假设环境中的物体是什么的判断,它使你看到的是你所期望看到的。知觉对象因素:新奇、运动、声音、大小知觉对象本身与环境的对比度越大,被注意到的可能性越大:那些强度较强、体积较大、运动变化、色彩鲜艳的事物,更容易被人注意到而被选择成知觉对象;相反那些强度弱、体积小、静止不动、色彩灰暗的事物,则容易被忽略。知觉对象外观的相似性、空间上的接近性、时间上的接近等特点也会影响到知觉的整体性和理解性:人们通常把外观相似,或者在空间上、时间上比较接近的知觉对象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识别,把他们归为同一类别。知觉的特性:整体性、恒常性、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的部分、不同的属性组成的。当它们与人发生作用的时候,是分别作用或者先后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但人的知觉并不是孤立地反映这些部分、属性,而是把它们结合成有机的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恒常性:当知觉的对象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了的时候,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选择性:客观事物是丰富多彩的。在每一时刻里,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刺激也是非常多的,但人不可能对同时作用于他的刺激全都清楚地感知到,也不可能对所有的刺激都做出相应的反应。在同一时刻里,他总是对少数刺激知觉得格外清楚,而对其余的刺激知觉得比较模糊。这种特性被称为知觉的选择性。知觉得特别清楚的部分称为知觉的对象,知觉的比较模糊的部分称为知觉的背景。 知觉选择性的影响因素:强度、大小、对比、重复、运动、新异性和熟悉性、文化强度:外部刺激越强烈,越可能被知觉到。大小:客体越大,它越可能被知觉到。对比:突出于背景之中或者并非人们所期望的外部刺激会引起注意而被知觉到。重复:重复的外部刺激会比单个刺激受到注意而被知觉到。运动:人们对自己视觉领域中的运动物体比对静止物体会投入更多的注意。新异性和熟悉性:无论新异的还是熟悉的外部情境都可能引起注意。熟悉情境中的新客体与事件或新异情境中的熟悉客体和事件将容易被知觉到。文化可能对知觉选择性有显著影响。理解性:人在感知当前的事物时,总是借助于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们,并用概念把它们标志出来。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会受到情绪、意向、价值观和定势等等的影响。n在知觉信息不足或复杂情况下,知觉的理解性需要语言的提示和思维的帮助。9、什么是社会知觉?社会知觉有什么特性?(5分)社会知觉定义:社会知觉是个体对社会刺激物(社会信息)的知觉。社会刺激物:他人,社会角色,人际关系,群体,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等。社会知觉的形成条件是社会环境,知觉对象的物理特性与社会品质特性均影响社会知觉的形成。知觉者形成知觉形成过程受社会因素如:他人的态度、情绪、价值观等影响社会知觉。社会知觉的特性:社会知觉除遵循知觉的一般规律性,还具有投射性、协调性、认知对象的独特性、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等特性。10、什么是社会印象?社会印象具有什么基本特征?(5分)社会印象定义:社会印象是指留在个体记忆中的作为认知客体的社会刺激物的形象。一般是对人、对由人构成的群体、组织和社会的印象。社会印象在本质上是对人的心理面貌和特点即人的个性品质和特征的反映,比社会知觉更接近人的内在的东西。社会印象的基本特征:间接性、综合性、固执性间接性:社会印象是在社会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它一方面以社会知觉为基础,对知觉对象进行加工;另一方面又在知觉对象、认知客体不在眼前,在离开客体的情况下,浮现出来的客体像。社会印象是一种间接的心理成像过程,是在社会刺激物离开个体感官后,在事后留下的个体记忆痕迹的一种组合。综合性:社会印象是对社会知觉像的综合,综合像远远超过一个一个具体知觉像的一般加和。社会印象的形成过程有联想和想象两个心理过程参与。联想将记忆中的各种知觉像联系起来,想象则在已有经验总体的基础上建立符合主体需要的有意义的符号群即价值群,对社会知觉进行改造,重新组合知觉材料。在这一重新组合的过程中,不排除有偏见、虚幻等因素的干扰,因此,社会印象可能是更接近对象真实的,也可能是偏向荒谬的。固执性:社会印象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不容易被理性说服。11、什么是社会知觉?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主要有哪些?(6分)社会知觉定义:社会知觉是个体对社会刺激物(社会信息)的知觉。社会刺激物:他人,社会角色,人际关系,群体,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等。社会知觉的形成条件是社会环境,知觉对象的物理特性与社会品质特性均影响社会知觉的形成。知觉者形成知觉形成过程受社会因素如:他人的态度、情绪、价值观等影响社会知觉。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知觉者、知觉对象、知觉效应n知觉者因素:知觉者作为知觉的主体,在社会知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它直接影响着社会知觉过程。而知觉者已有的经验、对他人的价值判断以及个人的情感等又是其关键因素。另外,即使是对于同一个知觉对象,不同的人也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知觉。知觉对象因素:A在知觉过程中,知觉对象本身的内在因素也会对知觉产生影响。对于优点多的知觉对象倾向于做出积极、肯定性的判断。B知觉对象知名度大小也直接影响着知觉者的社会认知。对知名度大的对象,知觉者无形中会把他看成是有魅力的人。C知觉对象的复杂程度也对人们的社会知觉造成影响。简单的事物易知觉,复杂的事物则给知觉者带来困难。D知觉对象的特征也是影响知觉的一个重要因素。空间或时间上较接近的,相似的、具有连续性、封闭性的对象易被组合,往往会产生错觉,对表面相似实质并不相关的对象做因果判断。知觉效应:由于受各种主客条件的限制,人们在反映客观现实,尤其在对人的认识时,可能会产生种种偏见,进而影响到知觉的准确性。因此,这些知觉过程中出现的偏见也是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12、什么是归因?海德的朴素心理学归因理论认为有哪两类归因?(4分)归因的定义:归因是指认知主体将认知客体的某种行为归于该客体的某种属性或者倾向,并建立其间逻辑联系的认知(知觉)过程。海德的朴素心理学归因理论认为的两类归因:内部归因、外部归因内部归因:行为者个人的原因—个性、情绪、态度、能力、动机等,外部归因:工作性质、环境气氛、工作制度等。13、什么是工作动机?工作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什么?(5分)工作动机的含义:工作动机是一种心理状态,指的是一系列激发与工作绩效相关的行为,并决定这些行为的形式、方向、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内部与外部力量。动机是个体动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为的原动力,也是行为的直接驱动力量。动机是使有机体趋向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力,它隐藏在行为的背后,是行为的动因。同时,动机是一种信念和期望,一种行动的意图和驱动力,它推动人们为满足一定的需要而采取某种行动,表现出某种行为。工作动机是影响与工作背景有关的行为激起、引导和保持的条件。工作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是推动成分。第二是将行为引向特定方向的引导成分。第三是一旦动机产生,它就是一种保持或维持行为的成分。14、群体意识对群体行为有什么影响?(3分)群体意识对群体行为的影响:1、群体意识不是决定群体的每一具体行为,而是决定群体行为的总体方向;n2、造成群体成员态度变化,并由此影响群体目标,从而支配群体行为;3、影响群体行为的强度。15、工作满意度对组织中个体工作行为产生什么影响?(3分)工作满意度对组织中个体工作行为的影响:1、工作满意度与离职行为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2、工作满意度与旷工行为之间也存在负相关关系,但相关程度并不是很高;3、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较为复杂。从直觉上讲,二者之间应该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但大量的研究结果并未证实这种观点。只有完全排除对工作行为的其它影响情况下,工作满意度才应当与工作绩效相关。16、组织变革的动力有哪些?(6分)组织变革的动力:1、劳动力性质,2、技术,3、经济环境和市场的变化,4、竞争,5、社会趋势6、政治环境(国际、国内)等。17、克服组织变革阻力的方法主要有什么?(6分)1、教育和沟通;2、参与变革的决定;3、促进与支持;4、谈判;5、操纵和收买;6、强制。18、什么是群体压力?群体压力对群体行为有什么影响?(6分)群体压力的定义:在群体内部产生的、对于群体成员能明显感觉到的,目的在于必须遵守群体规范的心理压力。群体压力对群体行为的影响:模仿、舆论、群体内部成员关系的亲疏、从众。一、论述题(共60分)1、科学管理理论对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的意义、价值和影响是什么?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反应规律性的科学。组织行为学综合运用了心理学(包括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n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有关人的行为的科学知识与理论,来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科学管理理论是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组织行为学是在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学科,组织行为学是随着科学管理理论的发展而发展的,二者相辅相成。2、请论述组织行为的相关学科及其对组织行为内容体系的贡献。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相关学科:u普通心理学:研究人类个体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u社会心理学:研究在人与人互动条件下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u工程心理学:研究人与机器系统、信息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一般规律。u社会学:研究人类在互动条件下的社会性行为基本规律的科学。研究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性因素,如群体、组织结构、人际互动、家庭,社会阶层、权力、冲突、沟通等u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研究人类文化现象及其特征、规律的科学。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的过程,研究人类文化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分析比较各民族、各地区、各群体、各社区文化的异同,研究各种文化现象的结构、功能和象征,研究个人与文化或社会的关系等。u政治学:研究政治环境中个体和群体的行为规律。3、请从气质的职业适应性角度,论述气质对人的行为、实践活动的进行及其效率的影响。气质虽然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不起决定作用,气质对人的行为、实践活动的进行及其效率有着一定的影响。组织行为学认为:气质与职业的适应性关系表现在2个方面:1、个人的气质特征适应于职业活动的客观要求2、选拔人才和安排工作时应考虑个人的气质特点气质不仅影响活动进行的方式,而且可能影响活动的效率。例如,要求作出迅速灵活反应的工作对于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人较为合适,而粘液质和抑郁质的人则较难适应。反之,要求持久、细致的工作对粘液质、抑郁质的人较为合适,而多血质、胆汁质的人又较难适应。具备某些气质特征,才能有助于活动的顺利进行。n但是,个体的气质特征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职业活动的客观要求,并且不符合是常有的事。当个人的某些气质特征不适应于普通职业活动的客观要求时,可以通过某些途径使自己适应于职业活动。(后天形成的暂时性刺激—反应模式,可以掩盖先天的某些气质特征,如情绪稳定性。)气质不能决定人的价值观,不能决定人的个性倾向性的性质,它仅使个性带有一定的动力色彩。因此,具有不同价值观、理想、信念的人可能具有相同的气质特征;具有相同价值观,理想、信念的人也可能具有不同的气质特征。气质本身无好坏之分,不能把某些气质类型评定为积极的,而把另一些类型评定为消极的,每一种气质类型都具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也就是说气质具有双重性。气质只影响智力活动的方式,不能预先决定人的社会价值和成就的高低。据研究,俄国的四位著名作家就是四种气质的代表,普希金具有明显的胆汁质特征,赫尔岑具有多血质的特征,克雷洛夫属于粘液质,而果戈里属于抑郁质。类型各不相同,却并不影响他们同样在文学上取得杰出的成就。4、什么是性格?请论述性格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作用。性格的定义: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组合)。或者说,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性格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作用:性格的自我陶冶作用性格对社会的作用性格的职业适应性5、什么是能力?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能力的概念:符合(某种)活动要求并使个体顺利完成之所必须具备的(直接的)基本心理特征(的总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与联系区别:能力是个性心理发展过程中作为心理能量保留下来(资料),属于认知和操作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是顺利完成活动所必须的、直接的基本心理特征。知识是自然及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科学概括。技能是在理论活动或者实践活动中运用的基本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它是由人们在长期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起来的。个人通过社会交往过程和受教育过程掌握人类现存的知识和技能,并形成自己的知识(技能)系统。知识和技能虽然都具有概括性,但是它们和能力概括化的性质与迁移程度是不同的。联系: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前提。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个体对知识、技能掌握的难易、速度和程度,也影响着对知识、技能的运用。n个体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也会促进能力的提高。6、请阐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主要观点,你如何评价这个理论?(即:赞成其中的什么观点?不赞成其中的什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主要观点:(1)基本假设:需要一旦被满足,就不再对行为起积极的决定作用或者组织作用。当一种需要被满足,另一种需要就会取而代之,成为行为的推动力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其需要网络是非常复杂的,同一时刻,可能有多种需要在影响着人的行为。通常情况下,在较低层次的需要被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被唤起并推动个体的行为。满足高层次需要的途径比满足低层次需要的途径多。低层次需要从个体外部得到满足,高层次需要从个体内部得到满足。(2)需要层次结构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呈层次状态分布的结构。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等。若不满足,则有生命危险。当一个人为生理需要所控制时,那么其他一切需要都被推到幕后。  安全的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具体表现在:①物质上的:如操作安全、劳动保护和保健待遇等②n经济上的:如失业、意外事故、养老等③心理上的:希望解除严酷监督的威胁、希望免受不公正待遇,工作有应付能力和信心。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群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爱、友情、信任、温暖、归属的需要。社交的需要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它包括:①社交欲。②归属感。希望有所归属,成为群体的一员。社交的需要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难以察悟和度量。  尊重的需要是指个体希望获得成就感以及他人对自身价值的承认与尊重。包括:①渴望实力、成就、适应性和面向世界的自信心、以及渴望独立与自由;②渴望名誉、地位、声望、影响力与权力。满足自我尊重的需要导致自信、价值与能力体验、力量及适应性增强等多方面的感受,而阻挠这些需要将产生自卑感、虚弱感和无能感。显然,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指个体充分实现个人理想、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在能力,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自我实现的特点:出色的认知能力,善于洞察生活的各个方面。态度谦虚,善于倾听。自我实现的人的认识较少受到欲望、焦虑、恐惧、希望、盲目乐观或者悲观的歪曲。致力于他们认为重要的工作、任务、责任或者职业。个性健康,富有创造性。有勇气,不怕犯错误。个性统一,不存在内在冲突,从而有更多的精力从事创造性活动,健康的自尊,善于自我控制。他们能与性格合适的人保持一种友谊,而不管其种族、信仰、阶级、教育、政治信念或者肤色。自我实现的人广泛地享受生活的各个方面,而芸芸众生只能享受成功、胜利或者经历的高潮与顶点等偶尔的片刻。比普通人更少惧怕。马斯洛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真、善、完整、对两级对立的超越、活跃、独特性、完美、必要性、完成、公正、秩序、单纯、丰富、自如、自足”—自我实现的人心理感受。 你如何评价这个理论?(即:赞成其中的什么观点?不赞成其中的什么?)n7、什么是组织文化?它具有什么功能?结合你的工作实践,谈谈组织文化对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性。组织文化的定义: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所倡导并内化为组织成员个性组成部分的组织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组织成员共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组织文化具有的功能:分界线作用;表达组织成员对组织的一种认同感;使组织成员不仅仅注重自我利益,更注重组织利益;有助于增强社会系统的稳定性;组织文化作为一种意义形成和控制机制,能够引导和塑造个体的态度和行为(模式)。结合自身工作实践,谈谈组织文化对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性。8、什么是工作压力?结合自身工作情况,谈谈如何应对工作压力。n工作压力的定义:工作压力是指因工作负担过重、变换生产岗位、工作责任过大或改变等对人产生的压力,压力是一种动态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个体面对与自己所期望的目标相关的机会、限制和要求,并且这种动态情境所产生的结果被个体认为是重要而又不确定的。应对工作压力的途径:个体的解决途径:实行有效的时间管理,增强体育锻炼,进行放松训练,扩大社会支持网络。组织的解决途径:有效地设置工作目标;重新设计工作以给个体带来更多的责任、更有意义的工作,更大的自主性,更有效的反馈,这样有助于减轻个体的压力;鼓励个体参与组织决策;强化与个体正式的组织沟通,有助于减轻个体角色模糊性和角色冲突,从而减少不确定性,减轻压力;9、什么是工作团队?谈谈如何塑造高绩效的工作团队?工作团队的含义:工作团队通过成员的共同努力能够产生积极的协同作用,其团队成员努力的结果使团队的工作绩效水平远远大于个体成员绩效的综合。塑造高效绩的工作团队的途径:1、保持适度的工作团队规模;2、成员能力的多样化,特别需要三种不同技能的人——具有技术专长的人,具有提出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决策技能的人,具有人际关系技能的人;3、适当地分配角色以增强多样性;4、对于共同目标的承诺;5、有效地建立具体目标;6、有效的领导与结构;7、有效地消除社会惰化和责任心;8、适当的绩效评估与奖酬体系;9、培养相互信任精神。10、什么是冲突?你是如何看待冲突的?结合实际工作情况,谈谈如何进行冲突管理。冲突的定义:冲突是一种过程,这种过程肇始于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消极影响或将要产生消极影响。传统观点:所有的冲突都是不良的、消极的;人际关系观点:对于所有的群体或组织而言,冲突都是与生俱来的,由于冲突无法避免,人际关系观点建议接纳冲突,使他的存在合理化。相互作用观点:鼓励冲突。这一理论观点认为,融洽、和平、安宁、合作的组织容易对变革的需要表现出静止、冷漠和迟钝。故,这一理论观点的主要贡献在于:鼓励管理者维持群体或组织一种最低水平的冲突,这能够使群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善于自我批评和不断创新。n结合实际工作情况,谈谈如何进行冲突管理:11、什么是印象管理?影响个体印象管理结果和水平的重要因素主要有哪些?谈谈如何进行印象管理?印象管理定义:印象管理是指个体试图管理与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的过程。通常情况下,个体倾向于尽量以社会、环境期望的方式展示自己,从而给他人留下其期望的社会印象。在组织环境中,印象管理对个体成员绩效评估具有重大影响,是个体成员成员树立自我形象和实现成功的适用政治工具。印象结构:个体希望给别人留下何种印象类型及如何做。自我知觉、自我同一性水平、角色限制、目标价值和现有社会印象是影响个体印象管理结果和水平的重要因素。组织成员印象管理策略:降级防御策略:—个体成员试图使自己为某负性事件所要承担的责任最小化或者摆脱麻烦时使用的印象管理策略。保住已有的社会印象。解释: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合理的解释或者辩护。(如生病、重大的悲惨事件,越惨越好!。)道歉:无法合理解释时,道歉,表示悔恨、痛心疾首,今后决不再犯。(最高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置身事外:表明自己与此事无关。“我已经竭力力争了,可他们不听我的”。促进提升策略—n个体成员试图最大化自己对一个积极结果的责任或者使自己看起来比实际上更为出色时使用的印象管理策略。进一步巩固、改善自己的社会印象。争取名分:通过正式或者非正式的渠道告诉关键人物和其他人自己所作出的贡献。“军功章上有他的一分,也有我的一分”宣扬:对自己已经获得的成绩大加宣传,让别人知觉到自己实际上比别人知道的更为出色,效果更好。揭示困难:让别人知觉到获得如此值得赞扬的成果多么不容易。(这件事情真难啊!)联合:确保在适当的时间被看见与适当的人在一起,以便让人知觉到自己与成功的事情联系密切。(这件事情他也有份?)12、什么是态度?态度对个体行为有什么影响?谈谈态度改变的理论和方法。态度:个体对于各种事物和现象(社会的和非社会的)所持有的一种协调一致的、有组织的和习惯化了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态度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对个体行为方向性和对象选择性的调节作用;对信息的接受、理解与组织作用;预先确定对对象和事物的反应模式;导致个体情绪上的不同体验;态度与行为之间往往存在不一致性。态度改变的理论与方法:态度的改变存在两个方面:改变方向和改变强度。态度是经过学习过程而形成的,因此,要想改变态度的强度,或以一种新的态度取代旧的态度,按理是可能的。但态度一旦形成之后,即成为个体个性的一部分而对个体行为模式产生持久的、稳定的影响。故态度的改变并不象一般人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态度改变的形式: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一致性改变。改变态度的方向,以新态度取代旧态度—非一致性改变。13、什么是群体士气?如何提高群体士气?群体士气的含义:群体士气是指群体成员“对某个群体或组织感到满足,乐意成为该群体的一员,并协助达成群体目标”的态度。群体士气表明了群体成员对其所在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作为群体成员为实现群体目标而具有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群体士气的影响因素:1、个人、群体、组织三者目标的一致性;2、群体内部具有团结和谐的关系;3、合理的经济报酬和对正当要求的尽量满足;4、民主管理的气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