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6.99 KB
  • 2022-04-21 发布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模式的回顾与反思_房艳刚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29卷第9期经济地理Vol.29,No.92009年9月ECONOMICGEOGRAPHYSep.,2009文章编号:1000-8462(2009)09-1530-05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模式的回顾与反思112房艳刚,刘继生,程叶青(1.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吉林长春130024;2.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吉林长春130012)摘要:首先梳理了关于区域经济和农村发展的相关理论模型与学说,然后总结反思了目前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模式,最后运用模式匹配方法,讨论了不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动力机制、存在问题和今后的改进策略;可验证不同农村经济发展理论的有效性,也可以为农村区域发展不同模式的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关键词:农村区域;理论模型;经验模式;模式匹配;区域经济发展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改革开放后,由于幅员广阔,地域差异悬殊,我产环境相关。企业及其适应变化的能力是实现经济国形成了多种各具特色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目前增长与发展的决定因素。区域通过出口资源、劳动对于农村发展模式的研究以对某一地区(省、市、力、产品和服务与其它区域互相依赖。因此,区域经县)的实证研究和成功案例的微观解析为主,经验济发展取决于每个区域在国家与国际环境中生产[1-2]主义的倾向比较重。相关的理论研究刚刚开始,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对于区域产出张富刚、刘彦随从区域空间系统的角度,对农村发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理论有不同解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进行了分类归纳,但对于每种释。如表1所列,按生产函数Y=f(X,W,Z)包含的[3][4]模式的理论依据、现实局限或问题着墨不多。成功要素,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模型可分为四大类。案例面临哪些问题,今后如何持续发展?落后地区表1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模型Tab.1Theoriesandmodelsofregionaldevelopment发展的主要约束条件是什么,实施哪些战略与政策模型生产函数理论才能兴盛?目前的研究对这些问题缺乏系统的回新古典增长理论传统模型Y=f(L,K)答,原因是目前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理念、动力诺思:出口基地理论机制、演化规律等基本理论问题的系统研究不足,累积因果理论纯集聚模型Y=f(AE,L,K)增长极理论特别是对于理论模型与经验模式的匹配问题缺乏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科学的认识和评价。农村区域作为一种经济类型地方环境模型Y=f(LM,L,K)内生增长理论劳动力组织演化理论区,其经济发展既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企业孵化器理论也具有一定的类型规律。同时,由于资源禀赋、地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区位、经济水平和社会文化的差异,不同农村区域地方创新模型Y=f(I,LM,L,K)创新环境理论竞争优势理论(波特)的发展又表征出不同的经验模式。本文将对农村区诱导学说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型和实践模式进行系统的回非贸易依赖理论顾与反思,以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Y:投入或产出,L:劳动力,K:资本,AE:外部性引起集聚效应或规模效应,LM:地方环境,包括空间、人力资本、技术、网络,信任,文化和政策,I:创新。1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型与学说1.2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学说1.1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模型关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可以分为三种学说: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产业竞争力有关,竞争力内生发展学说、外生发展学说和内生—外生混合学是经济发展过程的核心。竞争力与区域企业及其生说。这些学说产生了不同的农村发展政策和战略。收稿时间:2009-04-18;修回时间:2009-08-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601027)、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学科前沿领域项目(编号:KZCX3-SW-NA3-19)和东北师范大学校内青年基金项目(编号:20090604)联合资助。n第9期房艳刚,刘继生,程叶青: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模式的回顾与反思15311.2.1外生发展学说。基本观点是:农村区域发展是社区发展的创造性破坏理论强调乡村遗产(自由外部决定的。发展收益倾向于输出到的区域之然环境、民俗风情)的商品化。该理论认为乡村遗产外,农村的利益诉求倾向于被践踏。外生发展学说的商品化发展是基于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企业投曾经占据着解释农村区域发展的主流地位。在农村资、乡村遗产消费、乡村牧歌式环境的破坏。企业推区域发展政策上,外生发展学说认为农村区域发展介、销售、买卖乡村遗产,诱惑到乡村寻根、体验、怀的关键是引导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在农村建立分支旧的消费者。乡村遗产的消费活动为投资企业提供工厂,鼓励城市生产企业迁向农村以为农村人口提的收益,也为乡村带来经济收益。日益增长的乡村供就业机会。实践证明,这种政策不能稳定农村经遗产消费往往会因过度开发而破坏了乡村遗产的济,不能使农村区域获得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因为牧歌式环境,特别是乡村的纯朴民风往往会随着消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会节约劳动时间,使农村剩余劳费经济的发展而丧失,独特的民俗也会变得越来越动力的问题更为突出。城市生产企业的外迁与否取舞台化和表面化,从而失去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决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结构调整的内在演乡村遗产的破坏会导致相关消费与投资的减少。化,城市企业不会轻易为了一些优惠政策而放弃城1.2.3外生—内生混合学说。这种学说反对片面的市的配套产业和市场,并且农村地区对于城市产业内生发展学说和外生发展学说,强调控制区域发展迁入的需求看起来永远是“僧多粥少”,即便是在经过程的内外部力量的相互影响。这种学说的依据济发达的美国也不例外,农村地区的普遍工业化难是,经济的、社会的、制度的关系,内外部的联系在以实现。部分实现工业化的农村,区域生态环境功不同产业区是不同的。内生外生混合学说把农村区能多有退化。域发展和因通信、信息技术革新而日益发展的全球1.2.2内生发展学说。该学说认为农村区域的发展化过程联系起来。在变化的全球网络中,农村区域主要由其自身推动,更多的依赖于地方资源。发展的发展受地方网络和外部网络的影响,不同区域的的收益也倾向于保留在农村区域之内,农村的利益网络规模、方向和密度各不相同。因此,在这个学说诉求受到尊重和维护。这种学说与地方环境模型关中,农村发展被认为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编织过程。系密切,如内生增长模型和产业区模型。在农村政在这个网络中资源是可流动的,控制发展过程的力策上,内生发展学说认为农村区域发展的重点应该量由相互影响的地方力量和外部力量组合而成。是鼓励农村产业多样化、提倡自下而上的发展模2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模式式、鼓励农民主动性的发挥、扶持农村企业、提供合适的培训。内生发展学说提出了三种具体的农村发2.1相对封闭式发展模式展理论:社区主导的农村发展理论,利用农村不可理论上,在现代化的初级发展阶段,城市对农移动资源的潜力创造竞争优势的理论,社区发展的村的劳动力、资金和资源的强大吸收力会使农村地创造性破坏理论。区出现衰败;而基于权利平等的封闭式发展,对农社区主导的农村发展理论关注如何增强当地村地区内生发展机制的启动与壮大起到了保护作参与者的自我发展能力,认为这是建设和持续发展用。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农业发展产生的剩余资农村经济的前提。自我发展能力的核心是农村社区金和劳动力,正是在城乡相对封闭发展的环境下,的组织能力,包括凝聚人心、解决冲突、仲裁、理解孕育出了当时活力十足“离土不离乡”的乡镇企业。政府事务和公正分配。国家、区域和地方之间制度当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农村地区市场需求有限,结构的调整特别重要,因为社区主导的发展理论需当封闭发展进行到一定阶段,就必须实行区域开要一种鼓励和回应自下而上发展的制度结构。放,有效促进产品、技术、资源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利用农村不可移动资源的潜力创造竞争优势动。因为现代城市才是区域经济的中心、创新地和的理论认为,在当今的全球化过程中,随着资本、熟扩散地,如果农村真的与城市隔绝,很可能陷入自练劳动力、信息和其它商品和服务流动性的增加,给自足的原始生存状态,甚至出现倒退。因此,在一这些资源不是实施农村区域发展战略的稳定基础。国之内,农村封闭式发展只是相对的,首先农村无因此,农村地区的竞争优势应当基于不可移动的资权设立类似国家关税壁垒的保护制度,即使能也缺源:如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环境资本和地方性知识乏充足的人才和技术去培育和发展替代工业,进而资本等。形成农村区域的增长极。但是农村与城市具有平等n1532经济地理第29卷权利,农民与市民具有平等机会,农业与工业发展管理、运营企业的技术和经验,加上打工积累的资都得到必要支持的理念值得重视。金,也许可以在家乡创办工厂。但实际上,由于经济2.2城乡互动模式贫瘠,当地缺乏城市经济拥有的由供应商和市场组城市从产生的那天起就与农村有着不可分割成的共生网络,除了城乡客运、小商店和开拖拉机的联系。城乡互动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工这样依赖当地市场的个体户式创业计划,真正的工业革命以后,由于技术进步率和生产率增长快,城厂难以创办。如果城市缺乏充足的工作机会,农业市经济在与农村经济互动的过程占据强势地位。在产量的提高和生产力的改良必然会使大量农民成增长极理论和累积性因果循环原理等效应作用下,为富余劳动力。从区域层面看,我国比较成功的农逐渐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我业现代化模式是吉林省的“玉米经济”和大型垦区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制度,使城乡互动变得更加不平的机械化高效农业。前者在我国宏观层面耕地减等,极大的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当然,随着城市少、人口增加和农产品需求质量和结构升级的背景化和工业化发展,离大中城市较近的农村区域开始下,其发展势必受到抑制;后者则是在特殊体制下变为城市扩散产业、人口和资金的城市腹地或者产生的一朵异葩,现在正面临多方面的转型困难。“城中村”,它们获得了较快发展,但剧烈的变化也因此,虽然某地区的农业现代化生产可能是有效积累不少矛盾和问题。率,但不能说那里的整体经济就是有效率的,即便“以工促农”和“以城带乡”的新农村建设方略整体经济是有效率的,也不能说在国家层面就是合的提出,为农村经济发展带了新的机遇。2007年6理的。如何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农月“城乡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花落成、渝,将着力业收益,增加农民收入、转移析出劳动力,是区域农解决城乡公共品供给失衡、投资失衡、资源要素与业现代化模式成功的关键。目前,全球金融危机使人口流动失衡、收入增长失衡和经济体制失衡等问我国出现了一定规模的农民工返乡现象。如果这种题,若能取得成功,将从根本上解决城乡良性互动现象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农业现代化模式将面临更与和谐发展问题。多约束。2.3农业现代化模式2.4农村工商化模式这种模式一般发生在开发历史晚、人口密度较理论上,除了少数资源依赖型轻工业和基本服低、人均耕地面积大,农业机械化有利于开展,而特务型商业,工商业应该集聚在城市。改革开放后,我色产业传统不深的农村地区(如松嫩平原、三江平国农村工商化模式之所以取得一定的成功,与我国原)。在农村工业难以发展的情况下,提高农业的生的特殊国情密切相关,其一是计划经济时期重工业产力水平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现实途径,而提高农业化导向产生的轻工业品短缺,其二是改革首先由农生产力的方式就是农业现代化和专业化。农业现代村发起,农村经济相对城市经济有体制上的优势,化和专业化的发展,通过技术进步和规模报酬递增其三城乡二元制度阻碍了乡村生产要素向城市的提高了农民收入,使这些地区成为粮食基地、蔬菜集聚,从而使农村工业商化模式迅速发展,其中代基地、畜牧基地等各种专业化供应基地。但过度的表性的有温州民营经济模式、苏南集体经济模式和专业化使这些农村在农业效率提高的同时,整体经珠江三角洲合资经济模式。每种模式都促进了农村济变得相对单一而脆弱,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更有经济的发展,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大批转移到农村工力竞争者的出现,土壤肥力的下降和各种不测风云业、商贸服务等非农产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变的打击,都可能使各种农业专业化的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村的经济结构,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工业化和城模式面临困境。“新东北现象”、进口大豆对东北大镇化进程。但由于外部供需环境变化、竞争加剧和豆的强力冲击、“三聚氰胺”事件都生动了说明了这自身技术与体制问题,从1990年代初期,农村乡镇种农村发展模式的短板。企业发展出现减缓趋势,农村工业商化模式开始探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带来了劳动的索通过产权改革、产业升级和集中布局等措施提高节约。如果城市工作机会相对充足,富余劳动力会自身的竞争力。但真正使农村工商化模式重焕活力在城市找到新的工作,并把收入汇回家乡,从而改的是全球产业转移带来的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善农村的生活水平,但并不能使农村走上自我发展的迅猛发展。这一阶段,农村工商化模式已经由最的轨道。有人猜想,外出就业的农民,学到了建立、初依靠区内的社会文化资本、资源、劳动力优势和n第9期房艳刚,刘继生,程叶青: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模式的回顾与反思1533国内市场演变为主要依赖区内先发优势、资本优势消息灵敏、农业科技先进、适应能力强的农村取得和区外廉价劳动力、资源以及国际市场、品牌和销了经济发展的成功(如山东寿光)。随着中国城市经售渠道。但近年来出现的民工荒、电荒、贸易摩擦、济快速发展,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平原地区农村,农产业转移和金融危机导致的工厂停工,无不昭示农民转向通过进城打工获得更高的收入,而农业多样村工商化模式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毫无化经营则有所退化,同时农业产业化开始迅速发疑问,未来劳动力成本优势仍然是我国农村工商化展,通过技术、设备、管理和制度的引进与创新,农模式的主要力量,但大量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粗村经济向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方向发展,特别是放型发展模式显然已难以为继,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农业服务业如教育服务、科技推广服务、生产资料化道路是农村工商化模式的必由之路。供应服务、产品销售服务、信息服务、信贷服务、保2.5农村经济多样化模式险服务以及生产中的播种、防虫防疫、收割服务得经济多样化是小农经济效率改进的重要途径,到深入而广泛的推进。而山区、湖区、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途径之一。这种模式和文化景观独特的农村地区,开始利用当地美丽的一般发生在人口密度高、人均耕地面积小,小农经自然风光、绿色的土特产品、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原济历史长,且位置偏远、经济地理区位差的农村地汁原味的乡村文化,发展生态观光、“农家乐”、民俗区。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推行后,农民的自主性和积体验和休闲度假等以旅游为主的特色产业,满足因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考虑经济收益和资源禀赋,这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方式转变致使城乡居民消费不类农村地区首先开展了种植业内部和大农业的生断升级的需要,也使农村在经济增长同时,找到了产多样化,发展了劳动密集型的畜牧、水果、蔬菜、根植性深、可持续性强的发展方式。特种种养等农业形式。1990年代中期,由于中国经3结论———理论模型与实践模式的匹配济进入买方市场,短边原则和需求决定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和数量。农业经济的多样化,由于面临“小生每一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型都有基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而陷入困境,只有少数市场本的假设条件,每一种农村区域发展的经验模式都表2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式与实践模式匹配表Tab.2Matchingoftheoreticalmodelsandempiricalpatternsofeconomicdevelopmentinruralregions理论假设条件现实模式优势产品问题策略活跃的地方主体食物安全公平与效率问题和谐公平的公共政策内生—外生混合理论良好的外部网络城乡统筹模式生态保育城乡二元制度制度改革统一的制度旅游娱乐城乡差距过大建立有效的反哺机制市场狭小农村区域间的贸易基于社区的发展理论良好的自助能力相对封闭式发展替代进口产品人才、技术不足适度有序开放市场需求波动发展中介组织,建设信息平台多样地理环境农业多样化模式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不可移动资源创造竞农民素质不足发展农业教育、推广农业技术独特的风土人情争优势的理论旅游产品资金、技术不足招商引资、建设配套设施历史文化特色产业模式有机食品建设性破坏资源管理、环境与遗产保护土地恶性竞争加强都市圈规划、城市群规划和城市腹地模式都市农业结构趋同区域规划土地村民失地、失业建立村社共同体,保护村民利益“城中村”模式房屋租赁流动人口聚集加强管理资本、劳动力和资产业脆弱性高普及农业保险、加强转移支付农业现代化模式累积性因果理论源的等要素的收益资本密集型农产品增加城市就业机会、扩大国际劳产生剩余劳动力率存在城乡差异务输出整治“空心村”、合理布局公共设人口负增长施、迁村并点劳务输出模式劳动力人力资本弱化成立生产合作互助组织土地落荒完善农地流转制度要素成本上升产业转移资源、环境压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地方创新能力劳动密集型工业品农村工业化模式处于价值链末端塑造品牌创新环境理论协作精神资源密集型工业品布局分散向城镇集中布局经济网络关联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集群化和规模化发展农村商贸化模式各种专业市场设施与环境水平完善基础设施、营造人文环境n1534经济地理第29卷有自己的适用区域、优势产品和演化规律。通过两响农村区域的发展。因此,以内生—外生混合理论者的匹配分析,我们发现不同农村发展模式的动力为基础的城乡统筹模式将为成为我国农村区域经支撑、挑战和应对策略各有不同(表2):①城市腹地济发展的长效模式。④考虑到城乡二元体制改革的模式、“城中村”模式、农业现代化模式和劳务输出渐进性,其它模式仍会长期存在,内生型模式的发模式为外生发展理论模型提供了支持,这4种模式展侧重点应该是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倾斜,提高农村主要依靠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收益率的城乡区域的生态环境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公共服务水差异作为发展动力,动力的外生性决定了区域工业平和人力资本水平,破解自身发展的约束和瓶颈;化和城市化进程很大程度上加速或减缓了这几类外生型模式的发展侧重点应该是一方面通过制度农村地区的发展,健康城镇化战略和新型工业化战和体制创新尽量把其劳动力、土地和资本收益留在略的推进将会为这几种模式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区内,一方面通过培育孵化产业集群,增强区域经②农业多样化模式、特色产业模式、农村工业化和济发展的内动力与根植性。商贸化模式为内生发展理论提供了支持,这4种模参考文献:式主要依赖农村区域不可移动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社会文化资本等作为发展的根基,动力的内生[1]曾尊固,熊宁,范文国.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初步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研究,2002,21(1):115-124.性决定了这几种模式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2]刘彦随.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J].地如何在快速变化的外部竞争环境中保护、强化和创理学报,2007,62(6):563-570.新其根植性优势,是它们持续成功的关键。③随着[3]张富刚,刘彦随.中国区域农村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J].地理学报,2008,63(2):115-122.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地方的企业传统、公共与[4]TerluinIdaJ.Differencesineconomicdevelopmentinrural私人网络、工作道德、区域形象和自然文化资源,国regionsofadvancedcountries:anoverviewandcriticalanalysesof家政府关于公共基础设施、社会安全、教育等方面theories[J].JournalofRuralStudies,2003,19(3):327-344.的公共政策和全球化过程等三种力量将会综合影THEORIESVERSUSPRACTICESOFECONOMICDEVELOPMENTINCHINESERURALREGIONS112FANGYan-gang,LIUJi-sheng,CHENGYe-qing(1.CollegeofUrbanandEnvironmentSciences,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Changchun130024,Jilin,China;2.NortheastInstituteofGeographyandAgroecology,ChineseAcademyofScience,Changchun130012,Jilin,China)Abstract:Atfirst,thetheoriesof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andtheapproachesofruraldevelopmentarehackledinthispaper.Then,theempiricalpatternsofeconomicdevelopmentinChineseruralregionsarecriticallysummarized.Intheend,basedonthepattern-matchingmethod,thetheoreticalbases,dynamics,challengesandcountermeasuresofeachruraldevelopmentpatternswasdiscussed.Keywords:ruralregion;theoreticalmodel;empiricalpattern;pattern-matching;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作者简介:房艳刚(1979—),男,山东曲阜人,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E-mail:fangygf578@sina.com。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