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1.83 KB
  • 2022-04-22 发布

苏共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失败原因探析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26卷第4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V01.26No.42010年8月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ResearchAug.2010苏共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失败原因探析李晓辉(9)11农业大学政治与法学学院,四川雅安625014)摘要:苏共是极其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的政党,但由于苏共自身的渐次蜕化和言行不一,无视客观世界的变化,一味教条式的强行灌输,以致爱国主义教育徒具形式、没有实际效果。最后只能归于失败。关键词:苏联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失败原因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ozo)04—0086—04纵观苏共执政74年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苏共和国家的当前任务、发展目标等为指导,以实现共产是极其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政党,这项工作抓得主义为奋斗目标,以自觉遵守和维护党的团结为前既严且紧。既然如此,苏共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又为何提。尤其是在战争期间,为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以失败告终呢?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是,主要原因是主义热情,各种文学艺术形式都被动员了起来。战前苏共自身的言行不一,理论与实践脱节,爱国主义教搁笔沉默多年的作家和诗人又拿起笔,开始发表热情育徒具形式、没有实际效果,教育环境恶化和爱国主洋溢的爱国主义作品。”_4为了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工义教育只针对别人、不要求自己,等等。这样的爱国主作的针对性,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教育群众具有对义教育必定会走向失败。社会责任的高度自觉精神,关心国家利益,对敌人不妥协⋯⋯。国家、党、人民的利益就是每个苏维埃人的一、在理论政策层面上苏共高度重视爱切身利益。对每个人说来,在国家、社会事业中没有而国主义教育且也不可能有什么局外的、‘无关’的东西,因此他应苏共是高度重视对其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该严格地去消除缺点。一个热爱祖国的真正爱国者、政党。从其建党开始,直到最后败亡,应该说苏共对国一个苏维埃人是为了祖国的利益而生存的。为自己祖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项工作从来没有放松过。十月国、为祖国的光荣、荣誉、强盛而感到自豪,这是每个革命胜利后,列宁针对刚刚建立起来的苏维埃共和国苏维埃人所具有的情感”_5],是苏联人民“对自己的社内受反革命势力的猖狂反扑和破坏,外受帝国主义国会主义祖国和共产党的忠诚,愿把一切力量,必要时,家的武装干涉、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和意识形态上的愿把生命献给可爱的祖国”f=6]。肆无忌惮的反苏、反共宣传的客观现实,反复强调爱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共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是在国主义教育要明确“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是摆在第一批判个人崇拜、“解冻”思潮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位的任务。”⋯他号召人民“要时刻戒备,要像保护眼的社会背景之下进行的。在赫鲁晓夫看来,爱国主义珠一样保护我们国家和我们红军的防御能力。”_2在教育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对人民群众进行责任感教育,列宁看来,爱国主义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真正的主要是培养人民群众的责任心,把人民“培养成自觉共产主义者,使他们有本领战胜谎言和偏见,能够帮的人,培养成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烈的爱国主义者。”[71助劳动群众战胜旧秩序,建设一个没有资本家、没有这一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突破了斯大林时期的模式剥削者、没有地主的国家”_3]。化做法,比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拿事实说话,反斯大林继续把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视为极其重要对空洞的说教和强硬的灌输。这正如赫鲁晓夫所指出的事情来抓。他指出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应该以马的“人民是否热爱社会主义制度,是否热爱共产党,是克思列宁主义学说、苏共中央委员会的各项决议、党否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不是靠教收稿日期:20lO一()4一l5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项目“苏联爱国主义教育研究”(09SB047)作者简介:李晓辉(1975一),女,吉林洮南人,四川农业大学政治与法学学院讲师,法学博士n第4期李晓辉:苏共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失败原因探析87育和宣传,而是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靠实实在在们把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说成是集权的、专横的社会地体现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优越性上面。”f8]主义制度,是一个“极权社会主义”。为了强化这种认勃列13涅夫执政时期,既是苏联由盛转衰的时识,不遗余力的诋毁社会主义制度,宣称社会主义制期,也是“苏联走向衰亡的关键性转折时期”_9],还是度是一种垄断制度。其表现“在政治上,共产党的领各种矛盾不断积聚的时期。为改变这一客观现实,勃导,造成共产党‘对政权的霸占’;经济上,生产资料公列日涅夫提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制占统治地位,排除了人们对所有制的自由选择;必要措施之一。他指出:“党有权自豪的是,它用对共思想上,马克思列宁主义起指导作用,妨碍了‘吸收先产主义伟大理想无限忠忱的精神培养出一代又一代进思想’。”_l“为了消除极权,实现民主,必须根本改的人。”|10]随后,苏共中央颁布了《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变苏联的社会制度,结束苏共在一切领域的权利‘垄国国民教育立法纲要》,该文件明确规定苏联高校要断’,推行多党制,实行自由选举、议会民主。”_】苏共“培养大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共产主义觉悟,指导思想的变化扰乱了人们的思想,让人们无所适有文化,有社会主义、国际主义和苏维埃爱国主义精从。面对党的指导思想的自我颠覆,苏联爱国主义教神,有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决心”_l。尤其强调指出:育工作者陷入了无所适从的窘迫处境。“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过去是,现在仍是至于说苏共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政党,苏共自培养苏维埃人的科学世界观,无限忠于党的事业和共身表现出的言行不一、不以身作则、甚至是完全背离产主义理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自己的理论和政策的做法使得爱国主义教育很难自的思想。”l2圆其说。列宁一再强调苏共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政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共爱国主义教育是以“公党,因此,一定要警觉党员干部以权谋私腐败现象的开性”、“民主化”、“多元化”、“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为出现。在1922年召开的俄共十一大上,要求对党的干指导思想的社会改革的背景下开展的。因而,这一时期部“个人发财企图必须无情地加以制止”,决不允许把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是以积极配合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为入党看作向人民谋取地位、待遇的手段。也正是苏共己任,是以是否倡导改革、是否配合改革、是否支持改早年的这些做法赢得了群众的支持、拥护和爱戴。革作为评价是否爱国、是否爱党的主要标尺之一的。然而,进入和平建设时期以后,苏共逐渐背离了此外,在苏共历史上,苏共中央关于加强爱国主自己作为人民利益代表的诺言,13渐腐败,在社会上义教育工作的纲要、决议、文件多如牛毛。当时苏联的逐渐形成了官僚特权阶层。尤其是到了勃列日涅夫执教育家、党政工作人员写了很多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工政时期,这一阶层的人数越来越多。据有关资料估计,作方面的专著、论文、写实报告。如教育家伊万诺夫的“当时这个阶层大约有5O一70万人,加上他们的亲属,《竭力提高革命警惕性是苏联人民最重要的义务》、古共有300万人之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5%。”官巴诺夫的《苏维埃爱国主义是为共产主义而斗争的伟僚特权阶层的腐败侵占了人民群众的资源,社会上出大力量》、凯洛夫的《苏联的爱国主义教育及其经验》、现了人民“公仆”享受特权,生活奢靡堕落,而群众却苏霍姆林斯基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等。数十要排队购物、生活艰难的情况。这些现象的存在,加深年来,苏共在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方面不仅投入了大量了苏共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威信日益下降,使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有理论苏联人民对党、对社会主义制度、对国家有了诸多的作支撑、有政策作引导、有法规作保障。可见。苏共在不满,他们不再相信党是为人民大众谋利益的,而是理论政策层面所做的工作是极其周密、细致的。为当权者谋利益的,人们大众对党的这些看法势必会使得一些成年人对社会问题表现冷漠,对工作缺乏热二、在实际作为层面上苏共逐渐背离自情;使得青年人对政治问题漠不关心,对国家历史不己的理论和政策感兴趣;苏共“丧失了在青年一代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在苏共的会议、文件、纲要、报刊、杂志、书籍等资已不再是青年一代崇尚和追随的核心;相反,苏共领料中,苏共被描绘成是最光明、最先进的东西的化身,导干部被青年一代当作享受特权、养尊处优、惯于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大话和空话、不学无术等等的代名词。”r1此外,“在青政党。直至戈尔巴乔夫执政前期,苏共一直以马克思年一代的心目中,苏共是脱离群众、背离时代发展方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然而,在戈尔巴乔夫执向的官僚集团。”_1苏共这一背离自己理论和政策的政后期,为促使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逐渐把“公开做法使得国家凝聚力下降,人们对党、对国家若即若性”、“民主化”、“多元化”、“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作离,不再把党和国家视为自己的第一责任。为党的指导思想。为了让这一指导思想深入人心,他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苏共却教育人民爱国,帮n88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助人民确立爱国信念,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林极度封闭社会环境的做法,这样做的出发点是正确而且会适得其反。“苏共说一套做一套,其行为直接违的。但是,他没有把握好尺度,致使“解冻”思潮和历史背了自身的理论和政策。”引这是因为,爱国不仅仅是虚无主义思潮兴起,丑化党、丑化社会主义制度的言全国人民的事情,是国家每一个成员的事情,更是党论造成人们思想的空前混乱,这样的社会环境丝毫不和国家领导人的事情,不能一味地去强调人民应该如利于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开展。何爱国,而自己却在做损害国家利益的事情。勃列日涅夫为了彻底清除赫鲁晓夫时期“解冻”思潮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所带来的一系列消极影响,三、理论与实际的矛盾使得苏共爱国主试图采取斯大林的做法,来提升党和国家的凝聚力。义教育工作难以为继但是,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共不注重自身的言行,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不是一种可有可无、无关痛痒社会上出现了官僚特权阶层恶性膨胀,党风败坏,基的应急之策,而是一种特殊的客观存在的社会实践活层组织涣散的现象,这使得社会道德、公民道德水平动。爱国主义教育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因而,爱国主普遍下降,出现了“在无产阶级劳动的国度里,勤勤恳义教育的效果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尤其是恳的劳动变成了卑贱的营生,迟到、缺勤、消极怠工、理论与实际的矛盾使得苏共爱国主义教育难以为继。虚报产量、弄虚作假成了普遍现象。”[2”首先,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及活动范上台伊始的戈尔巴乔夫,注意到了社会环境的营围内的社会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本文所说的社会环造问题。他看到了此时苏联的思想僵化、腐败和特权境主要是指当时苏联的社会实际。在建国初期,列宁就现象使得整个社会生活死气沉沉,缺乏活力。他认为注意到了积极的、健康的社会环境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改革是改变这一客观现实的最好途径。但是,他的改有效开展,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换句话说,如果社革不但没有使社会环境得到丝毫好转,反而在他的多会上官僚主义盛行、随处可见贪污腐败现象,这样的社元化、自由化、民主化的影响下,否定了党的指导思想会环境势必会让爱国主义教育大打折扣。从这一理论马列主义,致使社会上出现了对斯大林本人和他所领观点出发,列宁非常重视对官僚主义、官僚特权阶层、导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全面批判和否定贪污腐败等社会流毒的治理工作,以此来营造良好的现象。甚至某些媒体的批评矛头不仅直接指向了列社会环境。例如,在对待官僚主义问题上,列宁说:“官宁,而且还说社会主义是一种“倒退”。例如,在1990僚主义是内部最可恶的敌人”,“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会年的五一游行活动中,数千人举着“政治局下台”、“打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这个。”_l9官僚主义的拖拉作倒苏共”、“打倒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标语,高喊“戈尔风、高高在上、滥用权利、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好说空巴乔夫下台”的口号;游行队伍举的不是红旗,而是话、不负责任、互相推诿、打击报复、压制民主、欺上瞒1917年革命后禁止的俄罗斯历史上的三色旗。呵下、专横跋扈、贪赃枉法等社会现象的存在,必会危害见,此时的苏联社会被历史虚无主义充斥着,否定党、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开展。否定苏联历史的社会舆论泛滥成灾,一些报刊大量发继列宁以后的苏共领导人都看到了社会环境与表歪曲苏共历史、反对社会主义的文章,这无形中助爱国主义教育之问的内在必然联系,为此,他们都重长了自由化思潮的泛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使视良好社会环境的营造。但他们的一些做法却起到了社会环境得到营造,反而遭到了破坏。在这样的社会适得其反的作用。譬如:斯大林为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下,还何谈去教育人民爱国呢?环境”,采取封闭社会环境的做法。此时一切阶层的苏其次,舆论宣传。在苏联,每一届党和国家的领导联人民都对未经批准而同外国人接触感到忐忑不安。人都极其重视舆论宣传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的作同来自国外的任何人保持长期的友谊,通常会引起克用,尤其希望通过舆论来宣传国家的建设成就,以此来格勃的格外注意。与外国人建立了友谊的苏联人,通增强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但在宣传的过程中常要被克格勃找去谈话,以弄清楚这种联系的性质。出现了不切实际的现象。如为了美化苏联,一方面采取与此同时,为了保持苏联人民对党、对国家甚至对领丑化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另一方面则采取了有失客袖的绝对忠诚,极度封闭社会环境,让人们相信所宣观、不切实际和虚假宣传国家建设成就的做法。这种做传的一切。但是,“愈是封闭的社会,愈是想封闭的社法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是极为有害的。如为了激发人们会,愈是禁不住外部社会的冲力;愈是封闭的社会,愈的爱国情感,为了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是想封闭的社会,被迫的开放对本民族原有道德准爱和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向往,宣传家和教育家则、规范和传统的摧毁就愈具有破坏力0”们把苏联社会描绘得白璧无瑕,大谈特谈国家已经取赫鲁晓夫为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改斯大得的成就,而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则缄默不言。“长期n第4期李晓辉:苏共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失败原因探析89以来,无论是报刊宣传报道,还是口头宣传报道,大多然避免了政府的每一项政策、每一个行为遭到人民群是回避现实社会的重大问题,报喜不报忧,言行不一,众的批评,使人们对苏共产生了一种盲目的信服和崇理论脱离实际。报告、决议讲得都不错,而实际情况却拜,认为苏共所作的一切都是正确的,对社会上出现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人民群众对不切实际的宣传的不足之处,人们也不去思考,不去问,只能表现出无的不满充斥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最讨厌听我们的条件的遵守和忠诚,最终,苏联人们变成了泰戈尔所广播,整天说我们怎么样,我们如何,全是瞎吹牛。”担说的“会动的木偶”旧]。任政治学习小组组长的英语女教师别利洛夫斯卡娅此外,意识形态的高压政策使得爱国主义教育变说:“我在讨论中经常给大家介绍我国赶超美国的宏伟得越来越扭曲,与真正的爱国主义教育越走越远。也计划,说劳动人民的福利不断提高。现在我该说些什么就是说,在联系现实生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只能呢?我再也不相信了。”‘什么时候不再讲空话?什么讲党和国家所取得的成就,社会上阳光的一面,而对时候按照苏共中央决定干实事?”‘在莫斯科,⋯⋯只社会上存在问题和不足,甚至是阴暗面却加以回避,是在1980年奥运会期间,苏联首都才成了耀眼的‘社不能谈也不能说,更不能去分析和评价,不允许对党会主义橱窗”。在这个橱窗里,在2个月的时间里,苏联和国家发出不同的声音,甚至是善意的批评也不行。人梦想的一切——各种食品、饮料和其他商品看上去因为这样做会被视为异端邪说和对社会主义的不忠,应有尽有。人们私下里讥笑说:“在1980年,苏联共产并对之大加讨伐,给以思想上、物质上和肉体上的消党所许诺的共产主义没有实现,只是举办了奥运会。灭。此时,在工作中,“任何公开地表示怀疑,或者甚至⋯⋯奥运会闭幕了,短时间的商品供应充足的局面也担心这个计划会不会成功,就是不忠而且甚至是变节就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排起的长队。”[的行为”。这就使得“工人在党内已被窒息。党员群此外,舆论宣传打着爱国主义的幌子,行霸权主义众一片寒噤。恐怖统治当道,强迫的沉默;表决则要求行径。苏联的前身是沙皇俄国,而沙皇俄国有着侵略别百分之百赞成,并且要求放弃一切批评;依照上面的国的历史传统和根深蒂固的大国沙文主义。这一民族命令而思考是义务”。1‘‘为要获得幸福,那么随声附特质必会在苏共爱国主义教育中有所反映。在斯大林和吧!”成为人们的共同心声。这样做的结果是爱国时期,苏共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幌子下,打着大国主义、主义教育越来越偏离原有的正确轨道,离真正的爱国大党主义的旗号,向苏联人民宣传着苏联是“世界革主义教育越来越远。命”中心的思想,在这样的宣传下,让苏联人民始终有其实,一个人爱不爱国,爱不爱党,并不是因为这一种无可名状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在勃列日涅夫时期,个国家、这个党没有缺点才去爱它。这是由于爱国、爱舆论宣传以加强“军事爱国主义教育”为名,在部队中党是一个人的崇高情感,人们不会因为党和国家存在狂热地煽动民族沙文主义情绪,鼓动苏军士兵“不要吝的不足、缺点而不去爱它。在苏联,应该让人们知道国惜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要为领土扩张“流尽最后一滴家的真实情况,让人们了解国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血”。与此同时,他们特别注重向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这不仅能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更能让人们有一种危思想,培养青少年“服役光荣”,“不入伍就不配称好汉”机意识和责任意识。可见,离开这一点去教育人们爱的思想意识。为达到此目的,苏共动用了所有报刊、广国,是极其错误的。总而言之,苏共这种理论与实际相播电台、电视、电影和出版社等众多舆论工具,大肆宣背离的做法,让人民群众相信他们的理论政策、观点传军国主义思想。这种不切实际的宣传和打着爱国主主张而不顾事实,只能使爱国主义教育归于失败。义的幌子,行霸权主义行径的做法,不但不利于爱国主参考文献义教育工作的开展,反而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1]列宁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108.[2]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28.再次,意识形态。爱国主义教育的意识形态化,的[3]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06.确产生过强大的社会动员力量,的确激励着民众“要[4陈之骅等.苏联兴亡史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为美好理想的每一寸土地而战斗的热情。”对此,英国2004:282.学者奠舍·卢因指出:“在这‘红色’阵营中,不消说许[5J[苏]依万诺夫竭力提高革命警惕性是苏联人民最重要的义多人都生活在一种英雄主义和热情洋溢的气氛中,而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1955:29.之所以能保持这种气氛,纯粹是由于他们真诚地相信:6j[苏]雅赫拉科夫.警惕性是苏联人民久经考验的武器[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5:34.已经建立了较高级的社会制度,也由于党内和支持党[7]M·A·KanpoH.O6yrpen~ennuc03HaTe豇Ho皿McHHⅡ凡HnMB的群众中盛行着平均主义情绪而不可否认地提高了mxo~e[M].HapoRHoeo6pa3OBaHHe.1955:10.士气所致。”∞这种意识形态化的爱国主义教育,虽然[8][苏]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回忆录——最后的遗言[M].述搜译.发挥了教化的功能,但却控制了人们的思想,变成了北京:三联书店,1975:236.对人们思想整齐戈一的执着追求。这在一定程度上虽(下转第92页)n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正“样样通,样样松”的知识结构,而是“有广博知识基础“自助餐”制。可将全部课程(至少百余门组成的“共同和较好专门化知识主干”的知识结构。可以称为“一专知识类课程”系统)依据不同专业,分若干个大类“套多通。一专多能”的创造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大学,特餐”,并根据学生所学专业规定“必选课”与“任选课”别是研究型重点综合大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建构,应以(目的在于与大学科的专业知识合理匹配)。“自助餐初步尝试建构“一专多通,一专多能”的创造型人才的制”虽然给予学生更多自由,但弊病在于学生可能以知识结构为追求的根本目标。兴趣为中心选择课程,容易流于任意而缺乏科学性,第二,建立“通才”的“知识结构”,目的是让学生使学生“学与愿违”。因此,具有较大的缺陷和不足。“成材”而不是“成器”。其基本含义是,要把大学生培养3.大学的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探索成通晓“一级学科”和相关学科知识的“人材”,而不是第一,全部课程有必要继续探索“主体性教学”、只掌握“二级学科”,甚至是“三级学科”(研究方向)狭“研究型教学”、“启发式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窄知识和能力的“器件”。也就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一块第二,全部课程均应主要考核学生的以下三点:上好的“材料”,适应面广,并有巨大的发展和创造的潜一是否认知教材观点;二是能否评价广泛的观点和反质,而不是具形的“器件”和“器皿”。如:实行“双学位制”、思;三是否有创新意识和自己的见解。以此撞击学生“跨专业选课制”、“宽口径、厚基础”原则、重“三基四性”的创造性心理和思维方式。培养等。这是学生具有创造力和后劲的知识结构基础。注释①1962年日本神户大学的汤浅光朝教授曾系统地研究并提三、21世纪大学课程体系改革的实施方法出了“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理论。他将研究结果绘制出科学活动的统计曲线,形象地展示了16世纪以来,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过1.大学“两类课程”的时间安排程,被称为著名的“汤浅曲线”。汤浅曲线说明,一个国家的重大科学大学四年,“使人成为人”的课程一“共同知识类成果数如果超过同时期全世界重大科学成果数的25%,说明“科学课程”与“使人成为某一种人”的课程一“专业课程”,活动中心”已转入该国。这个国家也将成为世界文明活动的中心。可各用一半课时。可以在大学一、二年级开“使人成为汤浅曲线还说明,科学活动中心的形成和转移,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人”的课程一“共同知识类课程”;三、四年级开“使人件,如,国家制度、教育质量、科学政策和意识形态等。认识这一点成为某一种人”的课程一“专业课程”。当然,也可以在对于一个国家的教育事业、科技事业和文明盛衰是十分重要的。时间上顺序上混合安排。参考文献[i]陈秉公.论教育省略了什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2.“共同知识课程”的选课方法1—5.“共同知识类课程”可以实行“套餐”制,不实行[责任编辑:张俊华]■tjk●●●kt尘●,■j-■t★-‘●■t^-(上接第89页)[9]徐葵.勃列目涅夫年代:苏联走向衰亡的关键性转折时期[19]列宁全集等(第5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300.[J].东欧中亚研究,1998(1):27—41.[2O]闻一.苏维埃文化现象随笔[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O][苏]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言论(2)[M].上海:上海译文出20o6:141.版社,1979:127.[21][俄]阿·阿夫托尔哈诺夫.勃列日涅夫的力量和弱点[M].北[11]张才兰.苏联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述评[J].国际观察,1984(1):京:新华出版社,1981:112.6一lO.[223[24j[25](26][俄]鲁-格·皮霍亚.苏联政权史[M].杨春华,[12]张才兰.苏联大学生思想教育漫谈[J].苏联东欧问题,1984张道庆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648,218,559,460.(2):63.23]贾文华.苏联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187.[13]转引自汪亭友.克里姆林宫的红旗因何坠地一苏联演变的根[27][英]莫舍·卢因.苏联经济论战中的政治潜流——布哈林源探究[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15—16.到现代改革派[M].倪孝铨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14]汪亭友.克里姆林宫的红旗因何坠地一苏联演变的根源探究司。1983:71.[M].jB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22.[28][印]泰戈尔.俄罗斯书简[M].董友忱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15]季正矩.腐败与苏共垮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4):出版社,2004:7.81—86.[29][英j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王明毅泽.北京:中国社会科[16]叶书宗.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青年一代教育与问题【J].上海学出版社,1997:152.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13.[30][美]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M].彭淮栋译.海口:海[17]叶书宗.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青年一代教育与问题[J].上海南出版社,2003:665.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13.[31][法]安德烈·纪德.从苏联归来[M].郑超麟译.沈阳:辽宁教育[18]黄永鹏.苏共意识形态教育的两面背离[J].思想政治教育研出版社。1999:33.究。2010(3):24.[责任编辑:张俊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