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00 KB
- 2022-04-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阿尼玛卿转山记 进入6月,广袤无垠的果洛草原铺上了一层浅绿,使这片原本苍茫冷寂的大地忽然平添了一种柔嫩和秀丽。冰雪融化,小溪潺潺流淌,向阳的草坡上,一朵朵蒲公英竞相绽放,耀眼跳跃的金黄色最先宣告了一个新的季节的到来;岸畔的绿草中,间或开放着几朵粉报春,粉色的花瓣随风摆动,显得有些羸弱又警觉――它们是来探听季节消息的,再过几天,等天气渐暖,它们便会整片整片地开放,把大片的草原包裹在一片粉色之中,宛若一片落地的彩云,篡改草原原本的颜色。 就在这个季节,退休后赋闲在家的贡拉,与几位亲朋相约,一起踏上了阿尼玛卿转山之旅。 阿尼玛卿是雪域四大神山之一,有着至尊至崇的地位和名目繁多的头衔,不论寒来暑往,春来冬去,围绕着这座大山虔诚转山的人群络绎不绝。n 阿尼玛卿转山之旅,根据路程、距离等不同,分外线、内线和中线三条线路。外线,是少数驾车转山者要走的路线,因为中线和内线尚不能通行车辆,只能通过有公路的地方慢慢绕行,这是转山线路中最长的线路。内线,则是专门留给那些事务繁忙,没有时间的转山者,只需三两日就可以完成,所祭拜和供奉的圣迹、圣址很少。所以,一般而言,转山者大都会选择中线,即可以步行,也可骑马,包括了所有重要的圣迹、圣址线路。因此,贡拉转山,走的就是中线。 转山路上,磕头是每个人必备的功课。贡拉向几位同行的亲朋说起磕头行礼的功德,一边说一边做着示范:双手合十,用手分别触碰额、口、心三个部位,然后跪下,双手分别前推,五体投地。按照藏传佛教的解释,双手合十,空心掌似含苞待放的莲花,表示以莲花供养三宝(佛、法、僧),触碰额、口、心三个部位,是为了观想自己身、口、意的业障消除,五体投地,是祈求三宝的加持。 贡拉说,磕长头,对于克服一个人傲慢的习气,很有帮助,还可以增加人们对上师三宝的信心、恭敬心,也可以增加福报,因为顶礼本身也是一种供养,是行者发愿皈依并以自己的身、口、意供养上师三宝。另外,这也是一种极好的全身运动,可以锻炼身体,还能振动气脉,打开脉结,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n 转山者如果从果洛州大武镇出发,都是以嚓那卡朵为起始点的,此刻,贡拉一行来到了这里。转山者除了庄严的祭拜,还要向大山敬奉供品。虔诚的转山牧人,将自己身上的饰品――珊瑚、玛瑙、珍珠、松石等毫不吝啬地供奉在大山的某处,或者用酥油粘连在大山的岩壁上,以表达自己对大山的敬畏之情。 供奉饰品,看起来有一种挥金如土的潇洒和挥霍,其实,牧人们以路为家,游牧于天地之间,他们的一生与财富二字没有多大关系,只是因为天生的爱美之心,他们将一些牛羊兑换成了自己喜欢的饰品,因此,他们的所谓财富,除了牛羊,就是饰品――如果置办了其他物品,还需要有专门存放的地方,而只有饰品可以缀挂在身上,随身携带。这些饰品,体积硕大,颜色艳丽,牧人将它们缀挂于身体和衣物的各处,突出、显眼。 牧人一生清贫,没有多少饰品要供奉给大山,转山路上,只有少数几处在他们看来非常重要的地方,才有可能供奉上一些饰品,而更多的地方,他们把俯拾皆是的石头当成了供品。对这样的供奉,大山也是愉悦的。那些道行高深的大德高僧替大山解释了这种行为:与其供奉价值昂贵的饰品,这些石头更能够表达虔诚之心。因为,但凡是供奉了自己心爱之物的,心里总会有不舍之情,而石头,俯首可得,供奉时心里无私无欲,不会伤及内心的虔诚和笃信。n 有了上述的解释和说法,牧民们在向大山供奉石头时,便也心安理得、坦然潇洒。而这坚硬的石头,也被赋予了一种柔软的品性:它是牧人对大山的敬意,是那颗虔诚之心的外化和表达。 贡拉口中念念有词,恭敬地磕了三个头,起身走到一处堆了无数石堆的地方,朝着石堆将一些小石子放在上面,他对同行的一个年轻人说,这叫“多乔布哇”,是在向阿尼玛卿山神行“祭供石头”之礼。 在贡拉的身前身后,许多转山者口诵六字真言,如贡拉一样把地上的小石子捡起来放在石堆上,而这石堆就是转山者们日积月累堆起来的,在硕大一片沙砾地上,大小不一的石堆不计其数,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堪称壮观。贡拉说,“祭供石头”,并不仅仅是向山神表达崇敬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善行,是为了给同道者修路――把通道上的石头捡到一边,让后来的转山者行走方便。 “供石”的最高境界,抑或说是以“供石”n的方式表达虔诚的极致行为,当属嘛呢石的纹刻和碓垒:在石头上纹刻经文,将刻满了经文的石头堆垒在一起,这便是石经墙。石经墙耸立在青藏高原的许多地方:在山麓,在水边,在一座古旧寺庙的一侧,宛若打开在天地之间的一本大书。石经墙都是仿照长条藏文经书的式样垒叠起来的,保持了纸质经书的风格;书的封面、封底均由大型彩绘石板做成,不同的内容之间又以彩绘的石板隔开,宛若书中精美的插图。 从嚓那卡朵出发,阿尼玛卿转山之行就真正开始了,转山者络绎不绝,像是一股无法停息的流水,盘绕在阿尼玛卿山间。没走多远,他们来到了一处叫“卓玛本宗”的地方,这里独独长着一棵柏树,这棵柏树被称为“卓玛玉栋”,意思是度母女神的金玉神木。在一处系挂经幡的地方,一些专门带着经幡而来的转山者,将印有《度母颂》的经幡系挂了起来,一时间,劲风激荡,彩色的经幡随风飘摇,刚刚系挂的经幡显得鲜亮夺目。 看着猎猎经幡,贡拉神色凝重,双手合十,也默默诵念起了《度母颂》。 出发前,贡拉一行带上了足够的吃食:糌粑、手抓羊肉,还有一种食物,叫“得柔”,意思是小石子,其实是一种用青稞面或麦子面制作,指头尖大小,状如石子的油炸食品,这种食品由于携带、食用方便,不容易腐坏等原因,成为藏族农牧民出远门时的必备食品。他们离开圣址,在一片草地上坐下来――这是转山者必须遵循的一个规矩,吃饭或者夜宿,要离有圣址圣迹的地方稍远一些,以免人间的烟火之气熏染了神灵――n很快就搭起了三石灶,煮熬起了浓酽的藏茶,就着茶水,吃起了携带的各种食物。 吃完饭,走过卓玛本宗,一座山崖遥遥在望。贡拉说这里叫“达却纽卡”,骏马垭口之意,马头明王的圣址。转山者到了这里,就要祈愿护法神护佑众生,特别是一些骑马而来的转山者,更是虔诚有加。在果洛草原的传说中,马头明王,是格萨尔王的坐骑“赤兔神骏”的转世,是马匹的守护神。这里还有一处用马头堆砌起来的拉则――原本是山顶路标,而被信奉万物有灵的藏族人视为神灵的居所,蒙古人谓之敖包。如今,拉则尚在,只是不见了那层层叠叠累加起来的马头。在拉则以东,一座雪山闪烁着寒光,据说它是阿尼玛卿山神的坐骑,曾带着阿尼玛卿周游世界,威严地环视自己的疆域。 太阳偏西,贡拉一行跟随络绎不绝的转山者完成了一天的工作。 第二天,当贡拉他们伴随着日出起了床,走出帐篷时,就看见不少转山者已经开始了自己的神圣之旅。草草吃了早饭,他们也出发了,不大一会儿他们就来到了一处圣址。n 这里一片秀美。大大小小的湖泊,清澈明亮,形态各异,引来无数鸥鸟栖息在这里,鸟群中,丹顶鹤、野天鹅这样的珍禽也随处可见。喧响的鸟鸣打破了山野的寂静,振动的翅羽遮盖了半边天空,好一派热闹景象。而更为壮观的,是湖泊里自由游弋的鱼群,它们成群结队,因为没有人为捕捞,这些鱼儿几乎天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显得胆大妄为。一条裸鲤肆无忌惮地跃出水面,把自己明晃晃的身子炫耀一番,继而跌入水中不见了踪影,引得鸥鸟群追不舍。 据说,这里有360泓湖泊,每一泓湖泊都是圣水。 贡拉告诉大家,这是阿尼玛卿山神祭拜神灵的圣水――阿尼玛卿虽然是高高在上的创世之神,但他也需要祭拜神灵。在藏民族的想象里,这座高峻的山峰就像是草原上一个富裕且有一定威望的牧户人家,不会因为他拥有财富和地位而不去敬畏神灵。在大小湖泊之间,有一种细腻的沙土,自然成了阿尼玛卿制作供奉神灵的献食“朵玛”的面粉。湖泊自然是龙的处所,藏族视鱼类为龙族,因此,转山者到了这里,就要点燃桑烟,祭拜龙族,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 这片秀美之地,也有一个秀美的名字――n昂维秀黛,意思是仙鹤的翅羽。作别了鸟飞鱼跃的昂维秀黛,来到一处叫毛哇多哇的地方,地方虽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却受到转山者的特别敬重,大家都有些疑惑。经贡拉解释,同行者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里便是藏族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苦修大师夏嘎?措周仁卓曾经修行的地方,他曾写过一篇赞美阿尼玛卿的谒文,文中详细描述了阿尼玛卿外观的壮美和内部陈设的富丽堂皇――藏族传说中,阿尼玛卿是一座宫殿。贡拉说,这篇谒文还描述了一段奇特的经历:夏嘎?措周仁卓和雄狮大王英雄格萨尔穿越时空在阿尼玛卿山间相见,夏嘎?措周仁卓站在地上,格萨尔显现在云中,他们相互问安,相谈甚欢。 昂维秀黛是曲什安河的发源地,从这里开始,这条清澈的溪流就一直陪伴着转山者,走了很远。 “下一处,便是财神赞巴拉的圣址!”离开毛哇多哇,走在转山的路上,贡拉指着前方说了这么一句。大家一听是关乎自己钱包的财神居所,不由加快了步伐。 这处地方,叫突噶尔,有关这个地名,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取其本意――突噶尔一词,有关注在心之意,这里的人们认为,造福一方、与人幸福是阿尼玛卿大神最为关心的事,所以,这片能为人们赐福施财的财神之地,自然受到了阿尼玛卿的关注,所以叫突噶尔。另一种解释,认为这里是苯教之神1500突噶尔之福地,因此才有了这个地名。 这里有五块巨石,据说,就是传说中的五种财神石。转山者到了这里,纷纷从地上捡起石头,放在这五块巨石上,行“祭供石头”之礼,在这里“n祭供石头”,又多了一层含义,那就是祈福求财。有人还从这里捡了许多的小石子揣进了怀里,这些小石子是要系在自家牛羊身上的,据说这样可以让牛羊兴旺。 祭拜了财神,又要祭拜战神了。生活在草原旷野的广大牧人,虽然生活贫瘠,但曾经征战四方的先祖将英雄主义的思想以遗传的方式留给了他们,因此在他们的生活中,财神和战神是他们经常要祭拜的神灵。转山者的下一个目的地,叫“喜玛芝德”,意思是细砂堆成的粮堆,这个地名,一半是现实,一半是想象,形象地传达出了游牧民族特有的思想情感。站在喜玛芝德举目远眺,那一堆堆砂土,还真像是打麦场上刚刚打碾好了的麦子或者青稞堆放在那里,浅黄透明的光泽,闪烁着粮食的质感。 祭拜了战神达突嘎布,没走多远,便是多杰帕姆――金刚亥母圣址。贡拉他们来到这里时,正有一群僧人做着道场,虔诚地诵念《空行母颂》,这是这些红衣僧人献给金刚亥母的赞美诗。n 又到了新的一天。碧空如洗,风和日丽。温暖的天气令人惬意。远处的雪峰顶上,有一片白云轻轻飘拂,不动声色地改变着形状。一只野百灵忽然鸣唱起来,歌声清理明快,婉转动听,在这空旷之地,却也透出一种淡淡的孤寂来。野百灵就这样鸣唱着,看不到它的身影,只听到它的歌声。贡拉不由抬起头了,目光循着百灵鸟的歌声搜寻着,却并没有看到什么,但却让他想到了一个话题――转山的行动,也让山里的生态和野生动物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的确,在转山仪式中,也包含了朴素的生态保护意识,蕴含着敬畏自然、崇尚自然、尊崇造化、关爱生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等颇具人文关怀的生态观。比如,不准在神山周围采挖矿藏、捕猎野兽和采伐林木,甚至摘取几株花草。这些看似是宗教意义上的禁忌概念,却有着朴素的生态内涵。 此刻,他们已经来到了“桂格钦冒”的所在。桂格钦冒,意即丝织大佛像,指的就是用来展佛的那种珍贵大型唐卡。当贡拉说出这个地名时,同行的几人左右顾盼,向四周看着,然后说:桂格钦冒在哪里啊?贡拉笑着,指着一出宛若横切出来一样光滑的巨崖说,那就是桂格钦冒。据贡拉讲,这座光滑的崖面,每逢下雨变湿后,就会显示出不同的色彩,有线条,有色块,自然、鲜艳,就像是用巨大的画笔晕染出来一般。当地群众说,如果怀着一份虔诚之心仔细去看,那便是一幅高高悬挂着的“卓玛嘎毛”――白度母的巨型唐卡,“桂格钦冒”n之名也由此而来。他说,在桂格钦冒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大门,这正是阿尼玛卿九层宫殿的宫门,也就是说,传说中那个金璧辉煌的阿尼玛卿王宫,就是从这里进入的! 一些转山者也走到了这里,他们却不急于去瞻仰桂格钦冒,而是先到一处山泉处,捧饮着泉水,洗涤着身体。贡拉说,早先,这里有一块巨石,巨石之上有一个小小的眼,一股清泉从这石眼中喷涌而出,足足有五六米之高。如今可能转山者纷至沓来,加上气候变化、水量减少等原因,这一神奇的现象已不复存在了。 与藏传佛教众多的神灵具有文静和忿怒两种形象一样,有着众多名号的创世之神阿尼玛卿同样也分文静和忿怒两种形象。在一处叫“卡擦巴奴”的地方,有一座小山,举目远眺,恰似一尊盘腿打坐的坐佛。当地传说,这是阿尼玛卿文静的形象。 下一处圣址,名曰“格宁拉日”,意思是众居士的神山,据说,这里便是阿尼玛卿神山作为俗人心目中最为普遍的形象――王者形象,它岿然站立在这里,迎候着众多尚未出家,只在家里诵经念佛的居士们的拜谒。再往前行,便是“夏日拉则”n了。夏日,意为鹿角,早先,这里有一处用白唇鹿的头骨和鹿角堆砌起来的拉则,当地人认为,这处拉则是一个长着鹿头的护法神的居所。如今,这里的鹿头鹿角已经不知所向,只有拉则和拉则的名字还在。遇到拉则就要祭拜,这是转山者起码的行为,转山者到这里,自然要煨桑、磕头、抛洒风马…… 再往前,出现了一个岩洞,岩洞附近的石头上,还有一个貌似脚印的痕迹。那位与阿尼玛卿息息相关的苦修大师夏嘎巴?措周仁卓又出现了,据说,此岩洞是他修行的禅房,而这脚印就是他使用法术留在石头上的圣迹。不远处又是一座岩洞,据说是吐蕃历史上那位刺杀了藏王朗达玛的剑客拉龙?贝吉多杰和藏戏的创始人、在西藏修成第一座铁桥的唐东杰布曾经修行过的地方,岩壁上留下了他们年复一年、日积月累修行后的成果――脊背和头部的圣迹。对这三位大师级的人物,人们自然崇敬有加,转山者到了这里,依然虔诚地捡拾起地上的石子,郑重放在已经堆得很高的石堆上,行“祭供石头”之礼。一些富足的转山者,还把自己身上的珊瑚、玛瑙等珍贵饰物也留下来,供奉给自己心目中的神灵。 太阳偏西,一股微风刮来,从身上拂过时还有几分凉意。贡拉招呼大家离开转山之路,他们找了一处背风的地方搭建帐篷。n 夜晚随着呼啸的风声到来。帐篷虽然紧挨着崖壁,但还是不能躲过寒风。随着夜色的降临,风声更是显得肆无忌惮,似是要乘着黑夜,进行一场蓄谋已久的劫掠,不时拍打着帐篷的门帘啪啪作响。而围坐在帐篷里的人们,却对风的张狂视而不见。帐篷正中,刚刚搭建的三石灶上,一团火苗燃烧着,似是一个妖娆的女子舞动着腰肢,这火苗就有了双重的作用:照明、取暖。火苗照亮了人们的脸膛,他们说笑着,相互传递着一只酒碗,传递的方向依然是从左至右的顺时针――右绕的习俗,已经深深渗透在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的情景之中。酒酣耳热之际,有人忽然唱起酒歌。 次日清晨,吃过早饭,贡拉对同行者说,今天要祭拜的圣址,你们要好好祭拜。是什么圣址?几位年轻人几乎是异口同声地问道。帕玛真朵,贡拉回答说。 帕玛真朵,意思是报恩父母石。转山者走到这里,都要举行一个简单又神圣的仪式:将大石头背在背上,双手拿起两只小石头,绕着佛塔右转三圈,一边转一边默默颂念父母的名字。贡拉站在一侧看着他们,心里忽然有了些哀伤:早逝的父母,他们从来没有埋怨过子女的不孝,但是哪一个父母,真正得到了子女对养育之恩的报答呢?n 离开帕玛真朵,贡拉内心依然有一种激动和哀伤。后面几处圣址、圣迹,也和父母亲缘有些关系。往下,就到了“岗突曲果”,是一片汩汩流淌的清泉。这里被转山者视为是龙宫所在地,是不能带着荤食来到这里的,以免让水族龙族受到污浊之气的熏染。人们把吃食留在头晚夜宿的地方,等祭拜了这一圣址,再绕道去带在身上。 不知不觉中,贡拉一行已走了三天。 这一天,他们来到扎直旺秀神山下时,这里的人忽然多了起来。原来,这里是转阿尼玛卿神山的另一个起始点,从果洛以西来转山的转山者,大多是从这里开始转山的。在藏族传说中,扎直旺秀神山是阿尼玛卿神山的一个胞弟。在扎直旺秀山下,立了一座仿古神殿,算不上富丽堂皇,但也雕梁画栋、红砖碧瓦,颇有几分庄严之势。这座神庙,被冠以“阿尼玛卿藏族文化中心”的称谓。作别了大神的胞弟,翻越直德垭口。眼前豁然开朗。蓝天白云下,一浪浪的波涛翻滚着,起伏着,一直涌向天边,那波涛却是静止的,把自己奋勇向前的激动凝固成了一种欲罢不能的姿态。在这千百波涛的簇拥下,还有一浪更高的波涛高高掀起,定格成一种鹤立鸡群的样子,昂首挺立在无数波涛之中――这是一座大冰川,藏语称为“日嘎东香”n,意思是千顶白帐。那座最高的冰峰被称作玛英?扎尖玛,是阿尼玛卿尊贵的母后。这是转山路上一个重要的圣址,几天前刚刚祭拜了帕玛真朵的转山者到了这里,纷纷开始煨桑、磕头、抛洒风马、系挂经幡,向这位创世之神的伟大母亲致敬,同时也祈祷自己的母亲安康幸福。 贡拉他们从果洛州府大武镇出发,到今天已经是第六天了。再有一天他们就可以完成转山之旅,回家休息了。 果洛,因地处黄河源头而被称为玛域草原,这里是传说中格萨尔王成长的地方,这里不仅有众多神奇的格萨尔艺人说唱着《格萨尔王传》,而且,还有不计其数的遗址、遗迹与这部伟大的史诗息息相关。在阿尼玛卿山脚下,离曲嘎纳不远的地方有一处叫“果村内果”――盔甲圣址的所在,据说,这里伏藏着曾经跟随英雄格萨尔王征战四方、降妖除怪的岭国30员大将的盔甲,这个圣址自然受到了崇尚英雄主义的藏族转山者的崇拜。这里生长着的一棵柏树,也被称作圣树,受到了供奉和祭拜。与之不远,便是格萨尔的煨桑台,煨桑台由13座硕大的嘛呢堆围拢而成,转山者在这里煨桑、祭拜,在缭绕的桑烟和满天飞舞的风马中,转山之旅结束了。n 经过七个昼夜,他们又回到了出发时的嚓那卡朵。贡拉回过头,深深地回望着来路,眼眸里有着恋恋不舍的神情。